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反思【1】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

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

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

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2】《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202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202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二比例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讨论、推理、概括、归纳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和比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比例的意义。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复习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2.7∶4.56∶10自学感悟:阅读课本P16主题图,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呢?合作探究:1.请分别写出每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出比值,然后看一看有什么发现?2.阅读课本第16页认一认3.交流:说一说什么是比例?除此之外,你还学到了什么?汇报点评:(1)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2)尝试写一个比例,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观察我们写出的比例,你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巩固练习:独立完成第17页“练一练”第1--6题课本第18页第7题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12:6=8:412×4=6×8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会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学过程温故互查:1、请写出一个比例,并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2单元比例的认识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2单元比例的认识 教案

2.1比例的认识 教学设计课题 比例的认识单元第二单元学科数学年级 六年级学习 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与比例的区别,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比例的内外项。

2. 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难点 懂得区分比与比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他们在吵什么?谁 说 的 对 ?2、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指名说一说通过两个小朋友的争吵,引出本课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1)出示P15情境图,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

利用比的知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怎么样的两张图片像,怎么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2)认一认。

什么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3)比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612=48 (4)比与比例的区别:比是一个除式,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比例是一个等式,是表示两个(1)比相等的像,比不相等的不像。

(2)认识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3)比例也可用分数表示出来。

(4)清楚比与比例的不同出示情境图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还能引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表达方式以及比与比例的区别,方便了小数的理解。

(2)把7m =8n 改写成四个比例。

6、(1)写出右图中图A 和图B 的周长的比,这个比和长的比能组成比例吗?(2)写出两个图形面积的比,长的比和面积的比能组成比例吗? 五、拓展提高1.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2,比例的外项是0.08和0.6,写出这个比例。

2.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4,如果一个外项是41,那么另一个外项是( )。

3. 写出两个比值是31的比是( )和( ),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 )。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起立总结帮助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比例的认识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6-17内容及“练一练”【教材分析】《比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起始课,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用比例来解的。

《比例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基础上来教学的。

本节课是“比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后面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正、反比例起到关键的作用,更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感受函数的思想,也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能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因此本节课理解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不能仅仅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而应该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观察、比较、总结中得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关键条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在认识比例、学习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法】我的思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按照教材的情境引导进行教学,先写比,再求比值,观察相等后,直接告诉学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最后练几个习题就结束了。

渐渐地,我感觉这样的教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教学,老师觉得没什么讲,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的完成任务而已,没有数学思考,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认识 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认识 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比例的认识。

通过图片比较和情境调制蜂蜜水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中的各部分名称,并学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以及学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二、教学目标:1.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

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比例的基础知识,对比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他们对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也适应了一定的合作学习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对于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如花朵的大小、饼干的味道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哪些图片是相等的比?为什么?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理解相等比的概念,并与教师一同总结相等比的特点。

Step 2: 情境活动教师提供一个情境:调制蜂蜜水。

教师将蜂蜜和水按比例调和,然后向学生们倒出一部分蜂蜜水。

学生观察蜂蜜水的颜色和味道,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蜂蜜和水的比例是否合适。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判断依据。

Step 3: 认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一个比例表达式,如2:6=5:15,然后问学生:这个比例中的2和15 代表什么?5和6 代表什么?请给出对应的名称。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知2和15代表比例的外项;5和6代表比例的内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比例的认识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比例的认识教案与反思

第二单元比例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6~1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二、思考并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素材积累】
先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

我高二旧摘创业了。

办校刊,拉赞助,学校外面租房子,开书店,仿佛是懂事完了,吊炸天了,那时候脑壳里旧只有创业两个字,谁的话我都不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尺、实际问题中的比例以及比例的计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学会求比例尺,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比例,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比例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比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学会求比例尺,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求法以及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比例的计算以及比例尺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比例,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例的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衣服的尺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数学中的比例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例的认识。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如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比例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比例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例如,在讲解比例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不过多干预,让学生自己探讨、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养成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制定小组合作规则,引导学生公平、公正、有序地进行合作。例如,规定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3.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不过多干预,让学生自己探讨、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例如,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比例是由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组成的。
2.介绍比例的组成,使学生了解比例的四个数。例如,讲解比例中的外项、内项、比例尺等概念,让学生明白比例的构成。
3.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运算方法。例如,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在北师大六年级下册的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我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
1. 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充分和完整。

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围绕着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但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内容设计不够充分和完整的情况。

例如在反比例中,学生只是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但是对于反比例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还不够充分,这需要加强对实践应用的掌握。

2. 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过于注重讲解和演示,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应用的环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

应该加强多种方法的运用,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差异性认识不够。

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掌握教学内容。

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差异的存在,更多地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4. 课堂氛围缺乏活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过程中,缺乏互动和思维碰撞,导致课堂氛围较为单调和缺乏活力。

应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需要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差异认识和课堂氛围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成绩。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这一知识点很重要,所以我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

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复习了什么叫作比、化简比和比值。

这些概念再一次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二、创设有效情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1.这节课中我将“图片像不像”情境图分“两次运用”,第一次先指定学生找“长与宽的比”,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迅速找到“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

第二次是当学生知道比例的意义,初步了解到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让他们再去数据中找比例,这样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2.充分利用“调制蜂蜜水”这一情境图,先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然后观察写好的比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发现出了“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个规律。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注重了数学化与生活化的结合。

三、巧妙设计有效问题,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本节课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我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去思考问题,减少盲目性。

如在一开课出示“图片像不像”的情境图时提问:“哪些图片与图A像,为什么?”认识比例的意义之前提问:“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在出示“调制蜂蜜水”情境图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几组比例时提问:“观察每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你有什么发现?与同桌说一说”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

有效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节课上完后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不足。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认识(即16-18页)。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认识了比能正确计算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为下面将要学习的解比例和比例应用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目标是1、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3、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是认识比例及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是探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六4班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学生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特点,我选用了导学案辅助教学。

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活动,活动一旧知铺垫。

目的让学生回忆起求比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写出图中各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用等于号把比值相等的比连接起来,再观察写出来的式子从而归纳出比例的意义。

这样的探究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比例的意义水到渠成。

活动三探究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我让学生根据各数在比例中的位置给比例各部分写一个名称。

并重点教学了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

活动四对应练习。

第一题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

再一次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第二题判别哪几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在集体反馈时我让学生先说说写出的比的意义,再说说是怎样想得到这个比的。

第三题让学生编一个比例。

再次检查学生对比例的认识情况及为下面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做准备。

活动五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活动六对应练习。

活动七小结全文。

由于我对教学内容编排考虑不周及六4班学生的了解程度不深杜至活动五活动六未能完成。

北师大版数学《比例》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比例》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比例》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数学《比例》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

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

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

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

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

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教学反思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阶段,数学更是教学中的重点,而比例的意义教学又是整个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现在学习的比例和以往学习过的比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具体形象的内容,则需要授课教师的深刻研究.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比的知识,用四幅情景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感受红旗的崇高和先辈们的付出.其次,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哟等号连接起来,这样就组成了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寻觅,在四幅图中的比例.这个时候,引出,比例的单位要统一.最后比拟比和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练习\小结局部都让学生自己发挥.整节课过程清楚,内容讲解清楚,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只是,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课堂学生的掌控能力有些不好.整体还是不错的一节课.(2)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心愿和知识经验的根底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根本性质,了解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感情。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究过程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没有依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觉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放开练习产生新奇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商量,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为了充分表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援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开展的意识。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1、本班现有学生37人,男生18人,女生19人。

2、本班班额较小,学生基础还比较扎实,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定位了一课时。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一、创境激疑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

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产生疑问二、互动解疑1、比例的意义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2)求出各比的比值(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板书:图片A:6:4=3:2=1.5图片B:3:2=1.5图片C:8:3=2.66……图片D:12:8=3:2=1.5图片E:12:2=6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第40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和比例的意义。

执教人:张仁昌授课学校:则戎学校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1、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请计算下面比的比值。

1:4 4:6 5:20 52:53 0.6:0.2 91:93二、课中议学1、感知相等的比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根据以上这些比的比值,能不能将这6个比分分类? 感知比例式师:你真会比较,谁的分法和他一样的吗?师:观察屏幕上的比,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式子吗?(学生写,指名板演)师: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写?(生:因为他们的比值相等)师: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会怎么样?(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相等)师:剩下两个比能用等号连吗?为什么?(生:因为他们的比值不相等)师: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师:以前学过比还有另一种写法,根据比的另一种写法,你们能写出另一种形式的比例来吗?2、概括比例的意义师: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两个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了,谁再来说说看师:同学们说得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这样说[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学生齐读意义)师:谁来说说看组成比例必须要符合哪些条件?[根据回答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3、深化理解比例的意义(1)出示情境图师:老师收集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1 23 4师:同桌交流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交流,指名回答)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数据][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根据四幅图任意写成几个比。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思考】正比例数学内容的本质是什么?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正比例是两个量的关系,比例是两个比的关系,成正比例源于成比例,但是,比例和正比例不存在包含关系。

此外,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增加(或减少),并且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它们成正比例。

在小学阶段,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生活中常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

正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比例的意义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科书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导学生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变化中看到“不变",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比例的过程。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特征,判断一些变量关系是否是正比例,体会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六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比的认识,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同时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在第四单元的课题《变化的量》中,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方法,积累了变量表征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认知特点:六年级学生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中要依托很大成分的具体的数学形象,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上流程清晰,尤其是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

同时,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整节课对学生放手不够。

②讲解过细,占用时间较长,学生主动时间较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