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义”这一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夹叙夹议、对比手法的运用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习课时】1 课时【预习设计】一、字词正音湮( ) 皦皦()赀()财缇骑()抶()溷()缙绅()逡巡()蓼()洲傫()詈()缳()曷() 暴()于朝廷扼()腕牖()社稷()冏()卿佯()狂谥()二、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 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 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
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
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
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忠贤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案: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2. 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3. 相关的图片和资料;4. 学生讨论的提示问题。
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展示一些与逃难、战争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战争意义和影响的思考。
引导学生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和作者苏童。
Step 2:了解背景和作者 (10分钟)通过PPT呈现苏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童及他在写作中所面临的困境。
向学生介绍小说《五人墓碑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Step 3:讨论和分析 (15分钟)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回答以下问题:1.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 小说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3. 你对小说的评价是什么?Step 4:鉴赏文学手法 (15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与小说相关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描写、对比等,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小说中运用的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Step 5:评价小说 (10分钟)请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撰写对小说的评价。
可以结合前面讨论的主题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五人墓碑记为例,通过学习背景和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撰写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教学媒体和图片等辅助材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对于文本分析和评价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二)《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及其代表作。
(2)讲解明末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文章内容解析(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讲解重点词语,如“墓碑记”、“五人”等。
3.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五人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正直等。
(2)分析作者对五人的评价,如“义士”、“忠臣”等。
(3)引导学生从五人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质。
4.论证方法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论证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5.文章内涵领悟(1)分析文章的主题,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讲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如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正义等。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五人墓碑记》。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五人精神的感悟文章。
3.收集关于张溥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通过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提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你们会想到谁呢?有没有想过,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五位普通市民做出了令人震撼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就是记载了这样五位英雄的故事。
”2.文章内容解析(教师):“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语气和节奏。
大家觉得文章的开头怎么样?”(学生):“开头很直接,一下子就点出了五人的事迹。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本主题:阐 述《五人墓碑 记》的主题思 想和主要内容
文本结构:分 析《五人墓碑 记》的结构特 点和叙事方式
文本语言:赏 析《五人墓碑 记》的语言艺 术和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五人墓碑记的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难点:五人墓碑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五人墓碑记的现实意义
教学总结: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回顾: 简要回顾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包 括《五人墓碑记》 的背景、主题、 结构和艺术特色 等。
重点难点解析: 强调本单元的重 点和难点,包括 五人墓碑记的主 题思想、五人精 神的内涵、文章 中的对比手法等。
学生表现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 现进行评价,包 括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深度、表达 能力等方面。
程度
教学效果:根 据学生的作业、 考试等评估教
学效果
改进措施:根 据教学反馈, 调整教学方法、 内容等,提高
教学效果
持续改进:不 断收集教学反 馈,持续改进 教学方法和内
容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参与度较高,课 堂氛围较为活跃。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 要加强辅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改进意见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二语文 五人墓碑记 教案
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五人墓碑记教学简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简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梳理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论述;3.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凝成自身的浩然正气和提升高尚的道德情操;3.掌握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作特点4.辨析作者思想深处的道德抗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解题(略)三.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略)四.疏通字句难读的字音:• 溥、逮、阉、祠、赀、缇骑、抶、仆、溷、詈、缙绅、逡巡、投缳、暴于朝廷、谥、大堤、户牖、扼腕难句解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特色虚词:“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请于当道”“夫五人之死”“凡富贵之子”“亦已众矣”“则噪而相逐”“或脱身以逃”“轻重固何如哉”五.研读文本1.讨论:第一自然段。
探讨:本文开篇并未像其他传记那样从介绍人物情况入手,而是首先点明五义士的死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合整篇文章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写起到了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作用。
开篇以“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来点明五义士的死因,突出“义”字。
高中语文_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
2、学习五人激昂大义的精神,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教材分析】《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必修三教材“号角,为你长鸣”板块,“烈士的抉择”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五个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壮举,倡导人民要关注义举,关注善举,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学到必修三,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学习的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疏通基本文意,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文言并举,让学生在“文”的梳理下,逐步解决“言”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在诵读和梳理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五人激昂大义的精神,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教学难点】1、“文”和“言”如何在课堂上有机统一。
2、学习五人激昂大义的精神,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三、走进作者和背景介绍。
四、自主学习:请大家在课本上圈出各段重点的文言词语,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完成(时间5分钟)。
提示: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翻译。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经三思不求教)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找到描写“受刑”一节的有关内容,朗读,自由翻译。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的英勇?2、他们为何而死?3.除五人的义举外,还有哪些义举?具体举例;文章主要是写五人的义举,写了这些人有什么作用?4.除了这些“义”外,有哪些“不义”?写这些“不义”有何意图?六、精神的洗礼让学生自主思考一些关于“义”的知识,然后展示。
最后老师投影:①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旨。
(3)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感受到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2.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进行前置知识的回顾,包括文学鉴赏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点。
(2)提前准备多媒体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2. 导入:(1)通过展示有关《五人墓碑记》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2)让学生阅读小说开篇,听取各组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自由发表意见,开展探究。
3. 主体教学:(1)分组合作:根据阅读要求和课堂提问,各组分别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并总结归纳。
(2)教师点拨:根据各组探究的结果,教师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概念解释,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3)课堂讨论:在探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历史背景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推动下百花齐放的文学现状以及各种思潮在文学上的表现。
(5)个人思考反思:通过课堂思辨和个人阅读,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小说的主旨和人文精神,并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进行表达和展示。
4. 教学结构:(1)小组合作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30分钟(2)教师点拨与探究总结归纳 20分钟(3)小组间讨论 20分钟(4)历史背景的讲解 20分钟(5)个人思考反思 10分钟5. 教学评价:(1)针对探究问题设计的问题解答和个人思辨反思的作文评价。
高中语文说课稿 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五人墓碑记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魏清君,临洮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展说明。
一、教材分析:《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单元是明清散文单元。
明清两代散文成就虽不及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朝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却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张溥生活在明代晚期,他的《五人墓碑记》反映了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对抗阉党斗争的现实,说明了人的生死价值观。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疏通文字,积累语言的教学,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教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及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本文时代长远,了解时代背景,去除时代隔膜,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典型的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在积累。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成诵。
2、培养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文中一些多义词的含义和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和比照手法的运用。
第三、情感目标:思考课文论述的人的生死价值观,体会"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章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三、师生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课的教学拟采用表达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来代替教师的讲授。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1、读。
包括朗读、听读、默读等读的多种形式,以读来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2、思。
思是思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生活动。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踏,回头3、词类活用重点: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筑墓。
其疾病..而死:名作动,生疾病,患疾病。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匣子装。
人皆得以吏.使之:名作状,像对待奴仆一样。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形作名,重大作用。
4、古今异义重点: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品行,作为;今——举动。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恨;今——心里悲痛。
颜色..不少变:古——脸色;今——色彩。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篡位;今——十分,很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头颅,性命;今——首脑,领导人。
【备注】教师课件呈现,学生先个人回答,后齐读巩固。
四、文本解读1、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歌颂其功德,表达悼念之情的文体。
《五人墓碑记》就是为了纪念五个死去的人而刻在他们墓前石碑上的一篇文章。
然而作者突破了碑记文体的一般程式,大胆取舍,对五人生前其他事迹一概略而不书,只集中笔墨写其“死”。
那么我们就由一个“死”字切入对文章的理解。
思考:五义士为什么而死?结合文本加以读析。
学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教师:这是对五人之死的总体评价。
怎样理解?学生:这五个人,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激发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教师:那么“蓼洲周公”是谁?他们又怎样被大义激发而死呢?我们结合背景来看。
【相关背景】明代天启元年,熹宗即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残酷镇压异己,杀戮大臣,“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在朝任职的东林党人多次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邪恶势力,要求关心民生,反对横征暴敛。
这些主张符合人民的愿望,受到百姓拥戴。
蓼洲周公,周顺昌,就是一个在职的东林党人,他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关注民间疾苦,指斥魏阉恶行。
因此,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时,激起了群众的愤慨,一场人民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斗争就爆发了。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
2. 能够理解“五人墓碑记”的内容。
3. 能够解析文中的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
2. 理解文本的意义。
3. 对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白鸽派的理解与认知。
2. 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识别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组织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与作品风格。
2. 用导读、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
3. 向学生展示文中的文化符号,让学生逐一解释、分析其寓意。
4. 通过分组讨论、诠释文化符号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步: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将文化符号分析作为本节课的核心,先向学生展示文中的标点符号、多义字等文化符号,让学生逐一分析其寓意。
第三步:解析文中的文化符号学生首先阅读原文,并评估其难度和要点。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上一步课堂介绍的文化符号,仔细研究每一个符号的用法,分析其在文章中具有的功用、含义和在不同内容上的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人物、事件等背景进行深入探究。
第四步: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自行讨论、结合现实情境,将文化符号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思考各自的闪光点。
在小组之间展开尖锐的辩论,让学生在理性的讨论中,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第五步:评价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评估他们的分析与解释是否符合文本的意义。
并贯彻配套作业或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成效。
六、课外拓展如果学生对“五人墓碑记”的故事感到好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并引导学生探究串联他们的意义的线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文学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情感认知和自我决策能力。
二、教法措施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墓葬、写作和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五人墓碑记》的文学特色和背景知识。
3.《五人墓碑记》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与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并探究学生有关墓地和死亡的文化与认知背景。
提问:为什么人们建造墓地?你对死亡有什么想法?2.阅读教学(1)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3)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各种隐喻、象征和反思,比如“枫叶”、“银杏”等自然景观,以及“鬼魂”、“蝉”等文化或宗教符号。
3.写作教学(1)以《五人墓碑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2)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文学特色,进行表达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4.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参观墓地,感受人生短暂、生死相依的主题,了解人类对死亡与命运的各种印记。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人类命运与社会关怀类的志愿者活动,体验志愿者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笔试成绩:分析学生对小说情节、主题、文学特色的把握和理解情况。
2.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参观墓地、进行实践活动和演讲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学习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手法,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
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技巧。
对于课堂提问则使用自由竞答法。
学生不举手不站立在座位上直接口头作答,这就等同于全班合作讨论,是分作讨论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升入高中还不到一年,虽然在上学期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由于初中学习的文言文数量较少,基础相对薄弱,文言知识的积累任然是学习重点。
朗读断句能力差也是本班学生的一个弱点。
朗读时把握不准文言句子感情基调,读不出韵律美感。
对较长的句子不能准确断句,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
抓不住文言文内容主旨,不能欣赏文言文表达技巧是本班学生的另一个弱点。
但本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较高。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了本文的表达技巧,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终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内容和形式是文章的重要两面,内容是核心,形式能更好的表现内容。
本文在内容上阐述的生死大义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因声求气,从而深入体会领悟。
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又通过反复的对比强化了主题。
这一点也必须通过朗读教学来引导学生体会其妙处。
积累文言知识是本文的一个重点,表现手法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
上一节课已经帮助学生积累了文言知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就确定为:
1、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本文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作手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评测练习
设计的三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的深度,需要思考之后才能作答。
答题结果在预设之中。
前两个小题答得较快校准,第三小题因涉及内容广,思维难度大,设误点又较小,出现了迟答、错答的情况,经引导后,学生恍然大悟,提高很多。
这样看来,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合理的
有效的。
当堂达标:
1、将五人义行与缙绅易志作对比,其主要目的是:(D)
A.表明人们对社稷的重要作用是不以其社会地位和学识修养的高低为衡量标准的。
B.承接上文发感慨,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出对五人之死的意义的实际评价。
C.通过生于编伍的五人敢于与阉党势力斗争和缙绅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D.将缙绅与五人对比,突出了“义”的重要价值,揭示了五人之死的深刻意义。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对五义士之死的价值肯定的一组是(D)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③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④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第四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从容,表现了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们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
B.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
牲、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C.在第六段中,作者用假设句意在从反面点明五义士为义而死重于泰山的可贵。
D.本文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总体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整个过程运行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朗读投入,思考认真,回答积极,课堂练习准确率高,效果较好。
在合作学习方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充足,但学生之间探讨交流的时间太少,降低了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的可能性,减少了创新机会。
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我要强化这一点。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上,朗读也是一种综合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做到因声求气,表现出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与理解。
分析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通过分析探究,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立意,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