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计划历练经过

合集下载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作者:王霄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摘要:竹笛是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乐器及音乐形式之一。

经过汉唐及明清的发展,竹笛逐渐在选材和器形上趋于统一。

经过宋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及明末竹笛演奏技艺的繁荣,中国竹笛逐渐形成了南北两派不同风格的演奏形式。

中国竹笛在艺术特色上也逐渐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颤音为基础的音乐风格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竹笛演奏艺术在美学表现上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元化类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名曲演奏风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竹笛发展变迁美学价值一、竹笛的器形变化与历史地位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最早发现与八千年前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的骨哨与贾湖文化遗址中的骨笛,经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前现存与河南省博物院的骨笛,不仅带七个指音孔,更令人惊叹的是还带有调音功能的小音孔,此笛被称为人类音乐史上第一个精密加工的乐器,距今已2500多年,可见,在中国古文化中,笛这种乐器形式,已经广为流传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而已故赵松庭先生更是定义了竹笛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称“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中国竹笛的制作与音色方面,在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时,笛的制作已经开始使用竹这种特殊的材料,被后世陈赞的“柯亭笛”的制作者蔡邑,即为汉代著名的音乐家。

而唐代发明的蒙膜助声的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

可以说汉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竹笛不仅完全确立了普通六音孔形制的结构,而且在制作种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地位已日趋提高。

而到明清时期,竹笛的制作工艺与器形已基本确立,并开始大量应用于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中,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目前竹笛不仅是伴奏(戏曲和舞蹈伴奏等)和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已成为一件富有表现力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独奏乐器。

二、竹笛演奏技巧发展变迁汉唐前的竹笛,多作为文人雅客闲赋风雅的器具之一,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为独奏,处于演奏技法的初创期。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

中国谁吹笛子好听:这个标题不好回答。

演奏水平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也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1、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等技巧。

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

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

梆笛的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2、比较有名的演奏家:近代著名的男笛子演奏家有:刘森、伍国忠、冯子存、刘管乐、江先渭、陆春龄、赵松庭、周林生、王铁锤、简广易、俞逊发、曾永清、蒋国基、缪宜民(美国)、杜如松、张维良、张向华、詹永明、王次恒、戴亚,刘海成,陈涛、陈中申、马迪、孔庆宝、邓邦国、瞿同庆、高明、蔡敬民、魏显忠、刘凤山、李大同、郝益军、张延武、荣政、邬满栋、周波、向思义、孙晓东、易加义、郭新旺、谭炎健、刘宽忍、黄尚元、耿涛、曲祥、曲广义、李增光、李镇、许国屏、周可奇、吴良松、孔建华、梁培印、胡结续、戴树红、韩宝康、刘强、王彦、刘铁男、周丕君、刘含有、蔡拯、林斯昆、郑济民、陆金山、王键、元修和、何维清、张平、蒋宁、高纯华、鲍敖法、刘贞伶、林谷珍、李娟、赵也、曾明、杜冲等。

女笛子演奏家有:唐俊乔、曾格格、陈悦、刘贞伶、姜妍、蒋宁、蒋真、李霜壅、李娟、扬帆、郑盼、王莹莹、张莹莹、常筝、杨岚、孙楚泊、范临风、马云鹤、陈昀颖等。

3、比较优秀的演奏家介绍:赵松庭,被称为“江南笛王”,(1924~2001年),东阳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竹笛作曲家、南派笛艺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

他先后出版了《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著作,是我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

竹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竹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乐 曲往往 以不同的节拍 速度形成慢板 、快板 两个 段 落。乐曲既有悠扬抒情的细腻刻画段落 . 叉有活泼欢
畅的睛绪概括 , 表现力比较 丰富。竹笛南北两大流派 于个『之 中求共胜 。 生 在共眭之 中寻求各 自的发展 。最
南派 , 即流传在我国南 方, 主要 是江 、 、 粤一 浙 闽、 带的流派 。 将江南 民间丝 竹音乐 、 江浙一带地方戏 曲 音乐 , 和南方诸多 民歌等加工 、 创编 为中国竹笛独奏 曲。 南派笛曲多 以演奏昆笛( 亦称 曲笛 ) 为主 。 其演奏
方戏曲加工 、 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北派笛曲多以
演奏梆笛为主。其演奏风 格刚劲 、 豪放 。 奏活 泼跳 节
动, 旋律 起 伏 跌 宕 , 割性 强 , 分 表现 出北 方 地 区粗 犷豪
放、 热睛奔放的旋律个 胜。在演奏技巧上以用舌的的
技巧为特长 。 常用的旋律演奏技巧组要有“ 抹音 ”“ 、花 舌 ”“ 、历音” “ 、顿音” 。形成了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 等
各个 历 史 时 期 的 上 层 建 筑 对 民 间文 化 生 活 的 影 响 及
比、 速度对比 、 旋律线条的对比 。 特别是演奏技巧的对 比等方面或加花演奏上 。 简而言之就是梆笛的变奏在
结构上表现 为严格 的变奏形式——演奏技巧的变化 造成旋律的变化和发展 。 而曲笛音乐变奏更多的表现 为结构上不同板式的组合特 点。在旋律发展上 , 则为 扩充加花和减缩的特点。 也就是曲笛音乐的变奏性突 出表现在速度和节拍 、段落和情绪的鲜明对 比方面 。
l 影 月 报 艺坛 尉
竹 笛流 派 的形 成 与发展
● 孙丰 军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里 讲 过 , 何 事 物 之 间 都 存在 着 任 联 系 。所 谓 联 系 , 指 事 物或 现 象 之 间 及 其 内 部 诸要 是 素 之 间 的 互 相 作 用 , 相 影 响 。 同 时 , 物 都 是 发 展 互 事 的 。 因而 , 们 不 能 用孤 立 的 、 面 的 、 我 片 静止 的眼 光 看

湖南竹笛艺术历史发展与现状-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竹笛艺术历史发展与现状-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竹笛艺术历史发展与现状-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湖南的竹笛艺术一直在湖南音乐文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想要初步认识湖南竹笛这块瑰宝,就要从其发展的过程开始了解,在几个比较有地方音乐特色的竹笛独奏曲中领略竹笛的表现力,从湖南优秀的演奏者身上寻找到湖南竹笛的艺术魅力,从湖南主要的音乐组织中找到竹笛艺术的主要交流方式。

以便于我省从事竹笛专业的人更好地了解湖南竹笛艺术。

一、湖南竹笛艺术的历史发展从民间到专业化的演变,湖南竹笛现今的艺术表现力已经相当成熟,主要经历了由戏曲伴奏乐器到独奏乐器的变化。

(一)作为伴奏乐器时湖南竹笛的发展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骨笛就可以看出,当时湖南的笛有六个音孔,并且笛的横吹方式与萧的竖吹得以很好的区分,这奠定了竹笛称谓的性。

自隋唐时期起,竹笛形制开创了在吹孔与音孔之间设置膜孔,这个演变使得笛子发音变得清脆、明亮且使声音的力度得以增强。

在此之后的历史中,竹笛音乐由于被大量运用在民间戏剧、音乐等各种表现形式的主奏和伴奏中,因此所使用的各种长、短不一的竹笛就产生了多个调性,从元代到清代,正是在由于调性的扩增,丰富、提高了湖南竹笛的音乐表现力,一方面竹笛在此一时期被各地广泛应用及普及,另一方面,从大范围上来说,也推动了湖南竹笛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创自身独奏艺术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从伴奏乐器转变到独奏乐器的发展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先生曾于1938年出访美国演出时,第一次将竹笛作为独奏乐器带上舞台,演奏了我国耳熟能详的民间乐曲《鹧鸪飞》。

自此,开启了竹笛从伴奏、合奏这样的角色定位逐步走向独奏乐器,丰富表现形式的序幕;在演奏风格上,湖南竹笛融合南北两派特点,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和特色。

演奏的曲目多以民族调式为基础,少量作品也有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在作品创作上,湖南竹笛不断发展,一批改编、创作的优秀竹笛作品不断涌现,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如《春到湘江》等。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为代表。

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艺术时间当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派”善于吹奏为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伴奏而得名的梆笛,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北方地区的民歌与戏曲曲版,代表作为《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

“北派”的演奏艺术风格粗犷豪迈,较多用吐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而“南派”和“北派”则大相径庭,绝大部分南派竹笛演奏家善于吹奏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的曲笛,音色并不象梆笛那样尖锐明亮,而偏重于圆润浑厚。

代表作如《鹧鸪飞》、《早晨》、《三五七》等。

作品大多取材于江南丝竹音乐,常用技巧有颤、叠、赠、打等。

“南派”与“北派”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笛坛的最主要两大派别,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竹笛演奏家刘森以他独特的激情与新生活气息的演奏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在中国笛坛独树一帜,创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演奏流派——“新派”。

何谓“新派”,顾名思义,“新派”就是有别于传统的“南”、“北”二派特点的派别。

它既不象“北派”演奏那样粗犷豪放,也不象“南派”那样婉转细腻。

它的演奏特点是极富歌唱性和抒情性,它在竹笛表现力和技巧、演奏姿势中的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的局限。

如用指尖的持笛手形,大大满足了演奏半音的需要,为六、七孔竹笛演奏外国乐曲以及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有首次将超高音、气滑音、弹跳音使用在笛曲,不但扩展了竹笛的音域而且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

能够这么说“新派”演奏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垄断竹笛流派的现状,给中国笛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它的出现吹响了竹笛技术革新的号角,大大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代表之一,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就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竹笛,并在民间传唱各种曲目,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兴起,竹笛也进行了一定的现代化改进和创新,逐渐融入到现代音乐中,成为了一种新的乐器形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一、近代竹笛的发展史近代以来,随着人们耳朵的逐渐发达和现代音乐的大众化,竹笛也被赋予了新的音乐元素和艺术形式。

20世纪初,上海音乐家聚集在楼外楼茶馆,成立了一支民间乐队,用竹笛来伴奏演唱歌曲,起到了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创新的作用。

这就是20世纪初期中国竹笛的布道者之一,毛阿敏、林筱眉等一批著名竹笛手的活动,他们用专业的演奏技巧,将竹笛奏出丰富的音色和情感,打破了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促进了竹笛在音乐领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 国际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竹笛作为拥有6000年历史的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注定了它的国际化趋势。

如今,竹笛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并逐渐成为国际间的一种文化交流桥梁。

未来,竹笛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可以通过国际音乐大赛等形式,将其推向全世界。

2. 科技融合提高竹笛的演奏性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竹笛的演奏性能也正在逐渐提高。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帮助竹笛手优化演奏的发音和声音效果,提高音乐的质量和演奏的舒适度,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未来竹笛的演奏将更加完美。

3. 现代化创新将拓展竹笛的应用领域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竹笛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和拓展。

现代化创新将极大地拓展竹笛的应用领域,不仅仅是传统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还可以应用于现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不同领域,未来竹笛的应用空间将更加广泛。

总之,竹笛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竹笛也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注重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作者:闫群群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4期[摘要]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保留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

本文将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夹杂的变革中所带来的竹笛文化。

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大概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竹笛音乐从竹笛诞生的那一刻起,随着人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表现出他们想要表达的食物。

这个乐器由简单到复杂,由田野到舞台,由民间到专业逐渐的发展起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使我国的竹笛艺术不断的被传承和发扬,将竹笛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上的人们所接受。

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

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

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

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关键词]竹笛文化;“文化大革命”;竹笛发展一、竹笛的起源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

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

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

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汉武帝时代,汉王朝对匈奴进行多年的战争,打通了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

并且再次派张博望出使西域,使西域音乐文化延着“丝绸之路”东进传入中国(汉朝)。

丘仲就是当时有名的宫廷制笛家,他肯定见到了西域传入的胡笛,也肯定在当时同时使用了中土的古笛。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古竹笛早于张博望从西域带回来的胡笛近半个世纪。

长沙马王堆“利苍”墓是战国末时期的,至于笛子在当时的产生及流传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笛赋》、《周礼》的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中国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竹笛是古老的乐器,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音乐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竹笛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竹笛的近代发展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近代发展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近些年来,竹笛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不仅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引入了现代科技和工艺制作技术,使得竹笛的音质更加优良,演奏起来更加方便。

2. 国际交流与影响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竹笛因其独特的音色和魅力成为了国际音乐交流的一部分。

中国音乐家也利用竹笛将中国传统音乐带到了世界各地,为中国传统乐器树立了更加良好的国际形象。

3. 新型材料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笛的制作材料也得到了更新。

除了传统的竹子,现在的竹笛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如树脂等进行制作,使得竹笛更加耐用和稳定。

4. 青年乐手的兴趣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乐手对竹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进了竹笛的发展。

很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都设立了专门的竹笛培训班,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竹笛创造了条件。

二、未来展望1. 传承与创新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其传承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强对竹笛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将现代科技和艺术理念融入到竹笛的制作和演奏中,使得竹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2. 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音乐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竹笛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更加活跃。

通过国际音乐节、比赛等形式,将中国传统竹笛乐器推广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和乐器。

3. 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制作工艺和演奏方式外,还可以尝试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开发出更多种类的竹笛乐曲,适应更广泛的音乐风格和场合。

同时也可以探索制作出更多种类的竹笛,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中国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竹笛就一直是中国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它不仅在中国各地民间音乐中广泛应用,也在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竹笛在近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未来,中国竹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传统文化传承、音乐教育、表演艺术等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发展中国竹笛在近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制作工艺的进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笛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使得竹笛的音质和外观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现代的制作工艺大大增强了竹笛的音乐表现力和美感,使得竹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的演奏需求。

其次是演奏技术的提升。

近代以来,中国竹笛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表现在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很多竹笛演奏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能够在竹笛演奏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创作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竹笛演奏者也开始融合其他音乐元素和风格,将竹笛的音乐表现力进一步发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音乐的发展。

再者是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近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完善,竹笛也作为重要的音乐教育内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各类竹笛培训班、学校、机构也应运而生,不仅为喜欢竹笛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竹笛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使得竹笛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竹笛的研究和演奏中来。

未来展望中国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中国竹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首先是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

中国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竹笛通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1. 引言1.1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竹笛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竹笛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仅有着奔放激昂的北派风格,还有着细腻婉约的南派风格,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中国竹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竹笛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中国竹笛的音色清澈动人,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美感。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中国竹笛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如北派和南派。

北派竹笛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南派竹笛则以细腻婉约、柔美动人为特色。

不同流派的竹笛艺术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浓厚底蕴和独特风格。

中国竹笛在音乐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竹笛艺术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竹笛的起源与历史中国的笛子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据说中国的古代笛子主要分为簫、篪、散等种类,这些古代的笛子很可能是中国现有的竹笛的前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笛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其音色清脆悦耳,在表达情感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竹笛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竹笛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无论是北派还是南派,中国的竹笛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中国竹笛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乐器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2 中国竹笛的艺术特点中国竹笛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音色纯净清脆、音域宽广丰富、演奏技巧独特多样等方面。

略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略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笛是我国古⽼的吹奏乐器,据《新中国的考古发观和研究》撰⽂中可探知其悠久的历史。

现存浙江博物馆内的出⼟⽂物中,有横开—个孔、两个孔、三个孔甚⾄六个孔的浙江涧姆渡⾻笛,其管形与现在流⾏的⼝笛、⽵笛极其相似,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在河南舞阳出⼟的⽂物中,⼜发现了⾮常罕见的贾湖⾻笛,共管七孔,能够吹奏⾳阶,距今约有九千年的历史。

这是我国考古学家⽬前发现最早的乐器。

据林克仁先⽣著的《中国箫笛》⼀书中介绍:在黄河流域的⽢肃永靖蓬花台⾟店⽂化遗址中和在江苏吴江梅堰新⽯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保存完好的⾻哨,其形酷似当代笛家俞逊发先⽣发明的⼝笛。

在湖北随县出⼟⽂物中,发现两⽀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基中的两⽀横笛;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 168 年)中发现两⽀横笛;在⼴西贵县罗泊湾⼀号墓(汉代初期)发现⼀⽀横笛;在新疆巴楚脱库孜萨来出⼟的⽂物中,⼜发现了南北朝时期⾻笛残段⼀⽀。

原始时期,祖先所⽤过的⾻笛、哨笛,材料主要取材于兽⾻:⽽《史记》记载: “黄帝使伶伦伐⽵于昆溪,做笛吹之,似凤鸣。

”确定了⽤⽵制笛的时代为华夏社会的殷商时期。

⽵笛的⽂化迹象及历史沿⾰向世⼈证明:它是中国⼈类最古⽼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吹奏乐器,是全球笛类乐器的⿐祖。

⽵笛风霜雪⾬的⽣成、发展过程,是与宇宙中的⾃然现象、地理观象、⼈⽂现象、社会现象、物理学、数学、设计学、美学、⾳响学、哲学、史学、琴、棋、书、画等科学领域,艺术门类有机地、共同地相互敷衍、促进、联系、进化、提⾼的。

历代⽂⼈墨客都曾为⽵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

如唐代⼤诗⼈李⽩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 ⽵笛多由苦⽵、紫⽵、斑⽵、凤眼⽵、⽟屏⽵等优质⽵料经制笛师加⼯成材制做成笛。

⽵笛属开管乐器,与国外的笛类乐器的区别是“膜振”,就是在⽵笛膜孔上粘贴⼀块笛膜,笛⾳清脆、咳亮、甜美,富有中国民族⾳乐⾊彩和浓郁的家乡味⼉,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1949——1965年笛曲创作及演奏发展概述

1949——1965年笛曲创作及演奏发展概述

当代音乐2017年第7期MODERN MUSIC 1949一 1965年笛曲创作及演奏发展概述席笑[摘要]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笛乐艺术在创作、演奏、教学、制作、理论等各个领域飞速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创作的很多优秀作品已成经典,流传甚广。

南北融合、汇通中西的笛曲创作与演奏实践,为后来更加繁荣的笛乐艺术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穗固的根基。

[关键词]竹笛;改编;创作;演奏[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07-0039-031953年4月1一14日,由政府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民 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隆重举行。

4月1日,在华北区 代表演出场次中,民间艺人冯子存先生代表河北宣化专区 演奏了 “横笛独奏”《小寡妇上坟》《喜相逢》。

自此“笛 子独奏”这一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得以确立,竹笛作品也如 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在当代竹笛音乐发展史中,1949一 1956年被看作是竹笛音乐的起步期,而1957—1965年是其 发展期。

⑴一、起步期的笛曲创作与演奏1.改编自传统民间音乐的笛曲第一代(北派)河北笛子演奏家冯子存的《放风筝》改编自同名原察哈尔民歌,该曲表达了儿童嬉戏的欢乐情 绪;《对花》改编自同名河北民歌,曲中多用上下句;《农 民翻身》是由河北民歌《上坟》《人人乐》及《十番》合 并改编而成,音乐由悲至喜。

第一代(北派)河北笛子演奏家刘管乐的《卖菜》是 根据山西民歌改编的,音乐情绪幽默诙谐,《茉莉花》根据 晋北民歌改编改编而成,《冀南小开门》是由流传于河北南 部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表现活泼欢乐的音乐情绪。

第一代(南派)上海笛子演奏家陆春龄的作品多改编 自江南丝竹,如《欢乐歌》《行街》《三六》等,曲中充满 了江南丝竹加花变奏的特征。

[收稿日期]2017-02-21[作者简介]席笑(1982 —),山西太原人,硕士,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太原030006)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笛曲也改编自传统民间音乐,如山 东笛子演奏家赵仁玉的《喜新婚》取材于山东西南部的民 间乐曲《开门》;北派河北笛子演奏家王铁锤的《婚礼曲》取材于安徽民间音乐等。

中国竹笛发展史

中国竹笛发展史

中国竹笛发展史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

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 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

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国竹笛的历史背景中国竹笛自古以来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吹奏竹笛的记载。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曾在古代宫廷、民间乐队、宗教仪式等场合广泛使用。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竹笛常常被用来演奏各种民间曲调、戏曲音乐以及宗教音乐,成为了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中国竹笛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竹笛的音色清脆悦耳,加之其独特的吹奏技巧,使其成为了中国乐器中备受喜爱的一种。

随着中国音乐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竹笛的身影也愈发活跃在各种音乐表演和演出中。

通过对中国竹笛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竹笛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

在当代社会,中国竹笛的传统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1.2 中国竹笛的传统价值中国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传统价值。

中国竹笛作为古老的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传统价值在于它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竹笛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竹笛还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有韵味和魅力,传承着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竹笛的传统价值体现在其文化传承、音乐表现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中国竹笛在近代的发展中国竹笛在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些变化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竹笛制作技术得到了提升,制作出的竹笛音质更加细腻和优美。

在音乐市场中,竹笛也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乐器。

中国竹笛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从传统的吹奏方式到现代的演奏技巧,演奏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竹笛的表现力得到了提升。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中国竹笛是中国古老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竹笛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复兴和民族音乐的热潮,竹笛在中国的发展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并对其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中国竹笛的历史与传统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古老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竹笛最早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在《诗经》、《楚辞》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对竹笛的记载,可以见证竹笛在古代中国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竹笛的制作工艺也有着丰富的传统,从挑选竹子到雕刻制作,都需要经过精细的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除了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竹笛也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在中国的农村和乡村,竹笛常常被用来伴奏歌谣、舞蹈和戏曲,成为了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中,竹笛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在古代乐队中常常有竹笛的身影,而在一些宗教仪式中也能听到竹笛的吹奏声。

中国竹笛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竹笛却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在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复兴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方面是一些文化团体和音乐团体开始重视和保护传统音乐,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竹笛音乐;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投身到竹笛音乐的学习和演奏中,推动了竹笛音乐的发展。

一些竹笛制作工艺的匠人也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制作工艺,提高竹笛的质量和产量,使得竹笛音乐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一些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也开始设置竹笛专业,为有志于学习竹笛的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这些举措无疑为竹笛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竹笛音乐的近代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竹笛南派的产生和发展.doc

竹笛南派的产生和发展.doc

竹笛南派的产生和发展
目录
一、竹笛的起源和发展。

长笛288的制作(在XXXX,我师从南方学校竹笛演奏大师陆春龄先生。

这些年来,我接受了从北方到南方的一切。

他的气功功底深厚,音色饱满圆润,表现力丰富。

他的表演《姑苏行》注重江南丝竹风味,具有昆曲的特点。

由于演出的需要,他对整部作品做了一定的删改,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他在曲笛的《江南丝竹》中运用了“折、打、赠、颤、盈”等指法,使音乐表现极为出色。

他特别注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创造。

在最后一段,复制部门的速度明显放慢了。

他用谐音“do”的节拍,同时避免不和谐的音调,使旋律简单直白,增加了游客挥之不去的感觉和感动。

综上所述,《姑苏行》是一首江南风格的音乐,应该用声音来取悦人,用情感来感染人。

表演强而不燥,弱而不空。

在旋律的装饰性音符和其他技巧上,色调色彩对比等。

所有方面都需要深厚的基础技能作为后盾。

在这方面,无论球员必须达到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

Word数据。

论我国南、北两派竹笛音乐的差异与融合

论我国南、北两派竹笛音乐的差异与融合
_ 羹
论 我 国 南 、北 两 派 竹 笛 音 乐 的 差 异 与 融 合
牛 宇 辰
( 山西 工商学 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本文从竹笛的类别 、演奏技 巧、演 奏风格三个方面对 中国竹笛南 、北两 派的竹 笛音乐进行 了差异上 的分析 。 探 讨了南 、北两派竹 笛的演奏技法 ,风格融合 的情况 ,得出 了笛 曲演奏 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南 、北两派竹笛风格 的大
的形 式,所 以传统北 派笛子音 乐的风格也形成 了固定模式 :曲风 粗
犷 、豪放 ,旋律跳动较大 ,音乐情绪 以上扬为主,乐句干脆 简短 。
三 南 北 派笛艺的融合
在 当 今 社 会 , 融 合 程 度 不 断 提 高 , 地 域 之 间 的 差 异 在 不 断 缩 小 。 南 、北 两 派 的 笛 子 艺 术 也 在 相 互 学 习 中 不 断 融 合 。 南 、 北 两 派
南 、j 匕 竹笛类型的差别
南派演 奏的竹笛 以曲笛为主 ,笛 身偏粗 、偏长 ,发音柔缓 、细 腻 ,主要用 于 昆曲的伴 奏与丝竹 乐之 中 。曲笛 中的 “曲”字体 现了 曲笛 艺术的音乐性与歌 唱性 ,优雅 的 曲调能勾勒 出清新秀丽 的江南 美景和 南方人 民的淳 朴生活 。加之 南方河流众 多,曲笛在演奏 上又 富有水 乡韵味,清雅秀美之感 。 北 派演奏 的竹笛 以梆笛为主 ,笛身偏短 、偏 细、音色 高亢、硬
北派 梆 笛 在 演 奏技 巧上 多有 急 促和 连 续 跳 跃 的 吐音 ,
独 自发 展,必须 以开 放的态度和包 容的胸襟继承我 国传统音 乐文 化 的精髓 。我 国竹笛 的演奏风格 与技 法蕴藏着 巨大的潜力 ,只有 把握 了南、北两派演奏风格技巧 ,竹笛演奏才会更细腻、风格把握才会更

竹笛艺术流派管窥

竹笛艺术流派管窥

竹笛艺术流派管窥作者:黄路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将笛乐艺术流派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加以论述,首先从宏观上阐释传统的“南、北派”艺术形态,并在其基础上梳理总结出多元化的笛乐艺术众流派,以期让大家对中国笛乐流派的形成发展做出相应的结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竹笛;流派:风格竹笛是我国民族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前表演形式还相对比较单一(多用于戏曲的伴奏或主奏),随着表演形式和社会文化受到重大历史变迁的融合与分解,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又得到了相应提高以及国家提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等各种先决因素,赋予竹笛艺术新的演奏形式和新的艺术追求,从而推动了笛乐演奏流派和笛曲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一,竹笛流派形成的理论标准有关竹笛流派的界定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流派,《汉语大辞典》将流派定义为:“l.水的支流;2.文艺、学术等方面的派别。

”,作为语言大词典,这样的解释在具体艺术流派的理解上显得十分空泛。

而在《科林斯音乐辞典》中“乐派”一词的解释是:“用来概括一群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工作,或具有相同作品(或表演)风格的音乐家。

”这就比较鲜明的论述了音乐流派形成的本质内涵。

而具体到竹笛流派的形成与衡定的理论探讨,林克仁认为:“一个人在竹笛上创立了一种吹法或者技巧,在同行中广为流传,大家跟着学,逐渐形成了带有倾向性的演奏群体,于是一种流派便应运而生了。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解释对竹笛艺术流派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与合理性。

流派是其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及人民精神的具体展现。

流派的形成往往是有源有流,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展现,它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艺术审美与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既要跟上时代行进的步伐,又要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蜕变。

笛乐流派的形成是笛乐艺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约定成俗的笛乐南北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上来看,无论是在文化、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南北之分都尤其受到重视。

竹笛南派产生与发展计划历练经过

竹笛南派产生与发展计划历练经过

_*目录一、竹笛的发源与发展1.笛子的产生 288(1200)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13283.近现代竹笛的发展潮流与门派概括120(1500)二、浅谈南派竹笛演奏风格1.南派竹笛概括6102.南派竹笛的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4103.浅谈《姑苏行》的演奏风格2081《姑苏行》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曲式构造《姑苏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4、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1500)浅析南派笛曲的演奏风格--以《姑苏行》为例内容纲要:重点词:竹笛、发源、发展、南方笛派、姑苏行1.1 笛子的产生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奏出激扬高亢的高音,又可演奏出委宛流利的低音。

这么独具特点的民族乐器是怎样产生的呢?1983-1987 年,在河南省贾湖考古旧址内,经省文物研究所的6 次挖掘,初次发现了七孔骨笛,经碳 14 测定,距今已有 7600-8600年历史,系用鹤类的尺骨钻孔制作而成。

保留最完好的一支,全长23.1cm ,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规范、雅致,并且能发出七声音阶。

这个重要发现,证了然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

把我国音乐史的发源提早了三千多年。

在第八次的考古挖掘工作中,出土了三支骨笛,此中一支为五孔的,保留完好。

最长的一支虽已断裂成三节,但依旧能够清楚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制作工艺十分高明。

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演奏乐器,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院九宝之首,发散入迷人的魅力。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概括中国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以为“中国竹笛不只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管乐器的始祖。

河南省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标记着笛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汉晋期间音乐家蔡邑曾拆柯亭做笛子,并且在汉赋大家马融的《长笛赋》中曾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筏竹未及已。

”由此可见,在汉朝时,笛子的制作资料是竹子。

在形制方面,蔡邑、荀勖、梁武帝等人,先后研制出长短不一样规格的十二支笛“以应十二律”。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作者:张丹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6期【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具民族气质的乐器之一,承载了我国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中的重要成员,在乐队中常居于首位。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竹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音乐乐器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民族特色,更是音乐这一乐器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民族进程联系紧密。

纵观竹笛的发展历史,其音乐的发展、变迁从未脱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民族的融合与迁移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都对其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笔者立足于竹笛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探寻竹笛这一民族乐器未来的发展反向,希望能对竹笛艺术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竹笛;发展;展望【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竹笛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竹笛最古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

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笛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与符号,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描绘竹笛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竹笛这一独具民族韵味的乐器伴随着中华儿女重新散发着光彩,以北派与南派较为突出。

我国的民族艺术常常讲究“意境”二字,竹笛作为最具民族气韵的乐器能让演奏者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极具艺术表现力。

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文化的交融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让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竹笛艺术者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竹笛流派的近代演变作为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民族乐器竹笛,因地域不同而导致的风格差异衍生出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他们共同构成了竹笛丰富的音乐文化。

民国时期,竹笛艺术中的南、北流派基本成型,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竹笛艺术迎来了发展的繁荣阶段,众多艺术家们为竹笛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流派诸多,音乐的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北派竹笛音乐主要以冯子存先生为代表,他们将北方的民间音乐进行重新编创,创作出了如《荫中鸟》《喜相逢》等优秀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目录一、竹笛的起源与发展1.笛子的产生288(1200)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13283.近现代竹笛的发展潮流与派别概述120(1500)二、浅谈南派竹笛演奏风格1.南派竹笛概述6102.南派竹笛的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4103.浅谈《姑苏行》的演奏风格20813.1《姑苏行》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3.2《姑苏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4、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1500)浅析南派笛曲的演奏风格--以《姑苏行》为例内容摘要:关键词:竹笛、起源、发展、南方笛派、姑苏行1.1笛子的产生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奏出激扬高亢的高音,又可演奏出婉转流畅的低音。

这么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如何产生的呢?1983-1987年,在河南省贾湖考古遗址内,经省文物研究所的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七孔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600-8600年历史,系用鹤类的尺骨钻孔制作而成。

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全长23.1cm,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规范、精致,并且能发出七声音阶。

这个重大发现,证明了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

把我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第八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三支骨笛,其中一支为五孔的,保存完整。

最长的一支虽已断裂成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制作工艺十分高超。

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院九宝之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管乐器的鼻祖。

河南省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标志着笛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汉晋时期音乐家蔡邑曾拆柯亭做笛子,并且在汉赋大家马融的《长笛赋》中曾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筏竹未及已。

”由此可见,在汉朝时,笛子的制作材料是竹子。

在形制方面,蔡邑、荀勖、梁武帝等人,先后研制出长短不同规格的十二支笛“以应十二律”。

到了隋朝,隋人以严格律吕发明了十二孔笛,解决了汉晋十二笛调调换繁琐之累。

其按孔十、吹孔一、管孔一,可以吹奏半音,任意转调而不换笛。

进入唐朝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视。

笛子是宫廷乐队演奏“十部乐”不可缺少的乐器。

此外,文人墨客,借笛子传情,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

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分满洛城。

”杜甫的“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等等。

在形制方面,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笛膜的笛子。

笛膜的出现,使竹笛音色更加清脆、嘹亮。

唐代的笛子种类繁多,形制各异,不拘一格。

有长笛、短笛、中管笛、七星管笛、玉笛、义嘴笛、铁笛、跋膝管笛等。

宋代,笛子在宫廷乐队中有显赫的地位,是演奏鼓吹、燕乐、雅乐、教坊的重要乐器。

同时笛字演奏在民间广泛兴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曾是宋代瓦子勾栏民间艺术中的最重要的乐器,用于清乐、鼓板、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它更是一件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

在民间音乐鼓板中,笛是主奏,鼓、板为辅奏,为笛伴奏。

宋代用涌现出了很多弟子高手,诸如主维。

宋代的笛子,除了沿用唐代的以外,还别出新裁的创制出许多新的品种。

如北宋发明的叉手笛,南宋出现的官笛、夏笛、小孤笛等。

在宋代,笛子趋于多样性、实用性,尤其注重乐器的音乐功能,这和宋代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的兴起密不可分。

在元代,笛子是《杂剧》音乐的最重要的旋律乐器,是剧之灵魂。

元代笛子在形制方面,主要沿用唐宋笛子,有龙笛、羌笛、长笛、铁笛等。

到了明清之际,笛子除了被广泛用于宫廷、祭祀、朝会、宴飨之外,还被用于戏曲伴奏。

1953年,著名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以精湛的技艺热情奔放的演奏了《喜相逢》、《放风筝》两首独奏曲,立即博得全场喝彩,随后轰动全国。

冯子存先生首开当代笛子独奏之先河,从而带动了中国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

到了七八十年代,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笛子演奏家脱颖而出,他们在吸收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把笛子艺术发扬光大。

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不少现代笛曲如:《采茶忙》、《喜相逢》、《姑苏行》等等。

与此同时,不少竹笛演奏大师、笛曲创作者,开始对竹笛的形制进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制作出了“多音孔竹笛”、“新竹笛”、“口笛”等等。

近几年,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

我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单一的伴奏形式,完全以主角的风采,登上国内乐坛,风靡世界。

2.2近现代中国竹笛的发展潮流及派别概述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

笛子在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南方流派、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南方流派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

南北两派笛风迥异各显韵彩。

2.2南派竹笛发展历程及其代表南派竹笛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区。

由于地域跨度大,民间风俗习惯各异,所以又把南方笛曲分为了:江南丝竹和昆曲。

江南丝竹是盛行于苏州、杭州一带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

多用丝陷乐器和竹制乐器相结合来演奏,因此,称为“江南丝竹”。

乐曲一般是在民间风俗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与民间婚丧、喜庆、嫁娶、庙会活动紧密相关,曲目丰富多样。

如:《行街》、《中花板》、《欢乐歌》等等。

其中“丝竹”的“丝”是指丝弦乐器比如:二胡、扬琴、琵琶等而“竹”则是指竹制的管乐器。

比如:笛子、萧、笙等也是一种比较小型的乐队组合,而竹笛是最能体现乐曲特点的民族乐器。

虽然丝竹乐队规模比较小但是表演却非常精致,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死猪乐在比较热闹的环境中演奏时,经常采用全部丝竹乐器合奏的演奏形式,再加上一些轻打乐器的伴奏加以点缀,会使场面更加的热闹。

而在环境比较安静,围观者较少时,会适当的减少一些乐器,来迎合周围的环境,是当时江南苏州、杭州一带最精彩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昆曲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一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

由至少两人进行表演,腔调婉转、优美、抑扬顿挫,经常延缓拍子使节奏变慢,并且加上各式各样的花腔来丰富昆曲的演唱。

以管、弦及;打乐器为伴奏,其中主要以竹笛为主吹奏乐曲的主旋律。

由于经常为昆曲伴奏,所以就称为“昆曲”。

因此,产生出带有昆曲特点的民间笛曲如:《幽兰逢春》、《姑苏行》等等。

2.2南派竹笛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南派竹笛主要包括C调、D调等,这些调的竹笛吹奏出来的乐曲旋律大都比较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平稳、小桥流水的感觉,不论是快板还是慢板,旋律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都比较委婉、含蓄、温文尔雅。

每首乐曲都会有一个主旋律,乐曲会围绕这个主旋律展开,使整个主旋律贯穿于整首乐曲之中,犹如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流连绵不断,听起来更加连贯统一。

在演奏技巧上,南派竹笛十分细腻。

在气息上,讲究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呼吸,对气息的控制上,不仅要注意乐曲情绪,不断调整嘴巴的松紧,使整首乐曲听起来强弱分明。

在手指方面,多用“叠音”、“打音”、“颤音”、“倚音”等,使乐曲有细腻的表情变化,美化乐曲旋律。

舌头上,要简单伸展、收弯、缩卷,时而贴近上颚,时而自然的离开,使旋律有断开、顿挫的变化。

在口风上,口风(嘴巴)时而紧张,时而松弛,使旋律如语言般抑扬顿挫。

这些小技巧不仅丰富了南方乐曲的演奏效果,而且使乐曲旋律的渲染力更加强烈。

《姑苏行》的创作背景《姑苏行》是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渭所创作,江先渭先生自幼喜爱音乐,并跟随哥哥学习学习京胡、唢呐、竹笛、笙、京鼓的演奏方法。

1962年时任南京军区前线鼓舞团一级演员的江先渭先生拿到了战友给他的昆曲音乐片断,不足30小节,于是他就经常吹奏,越吹越感回味无穷。

恰逢全军文艺汇演,有新的创作任务,他就把这个音乐片断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音乐表现丰富的笛子独奏作品。

他因常去苏州演出,对苏州园林秀丽的风光情有独钟,故定名《姑苏行》。

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声的音阶,在曲式结构上又吸收了西洋音乐所采用的复三部曲式的创作手法,在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中颇具新意。

因此,《姑苏行》一面世便大获好评。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姑苏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

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使整个引子由宁静—激动—宁静。

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

好似来到园林门前,由外向内眺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朦胧神秘中格外富有诗意,通过富有诗意的景色描绘刻画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接着是呈示部A段的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中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

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1至第15小节(a段)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

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第二部分(b段)是第16小节至第27小节,与音响a段有明显的区别。

用弱奏(P)开始,在显示部第16小节,这一段有很形象地描绘了园林的精巧,细致之处:水榭台前清清荷花池里,荷叶上几粒晶莹的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美丽的蝴蝶在万花丛中悠闲地飞来飞去......这些很平常毫不在意的情景把细心的游人陶醉了,a、b两段有点有面,有粗有细。

C段由显示部第28小节至第39小节,力度比b段有了明显的增强,含有总结a、b两段之后的感叹之情,表达了人们欣赏到美景之后激动的心情。

这一段也达到了整个A段的情绪高潮,该段最后两小节应作渐弱渐慢的处理,为下一部分的进入起先抑后扬的作用。

发展部B段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小快板,和A段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可以把它理解成两层含义:第一,收拾游人在休息时坐在亭子回廊的椅子上赞叹园林美景时心里十分激动,兴奋等等心理时刻;第二,也含有看见了一群顽皮的儿童追逐亭台小桥之间,嬉戏于假台水塘之畔,活泼而富有动感,气氛热烈的情景描述。

旋律轻快流畅,原作中小快板作反复处理,第二遍较第一遍更加欢快热烈,从而使全曲情绪达到高潮。

在欢快热烈中进行了f-p-f-p的力度变化,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最后部分呈示部A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部更加舒缓,形象的表现了夕阳下,人们离开游园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

几个同音“do”的打音运用,极富感染力,更加放慢的尾音“sol”上延长后作了一个长长的回味、停顿,最后落在主音“do”的长音上。

在“do”长音的后半段虚指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的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间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全曲结构合理,音乐情景对比丰富,借景抒情,刻画意境惟妙惟肖,不愧为笛曲中的佳作。

《姑苏行》的演奏风格《姑苏行》一经推出,就引起广大竹笛演奏者的浓厚兴趣,其中有著名演奏家也有专业演奏员和许多业余竹笛爱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