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
经过时间冲刷,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畲族的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都有些吧。
畲族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方面,客家受畲族影响的事例也很多,这里仅举婚俗、葬俗和妇女不缠足的习惯为例以见其概。
(1)婚俗,曾有学者报道说,“过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数夜晚出嫁,男家点蒸子或松明火把迎亲,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谓之‘转门’”。
(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此类做法也颇似畲民。
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谓“蛮撩”保留着抢亲的原始婚俗残余,客家先民与蛮撩错居杂处时,所处环境也不,遂把作为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过来了。
(2)葬俗,南方人有所谓“检骨葬”的风俗,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
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
”始葬者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
“(《嘉应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检骨改葬之时必须用于布把骨殖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畲族的习俗来源以前论者多归之于客家人浓厚的敬祖观念和多次迁徙的历史原因,或归之于争风水。
其实这种风俗也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南昌史·顾宪之传》、《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都有相关记载。
中原汉人素主入土为安,《周礼》有”禁迁葬者与嫁疡者“之制,客家此俗源于蛮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湘赣闽粤土着互相融合和同化的产物,可以无疑。
妇女不缠足的习俗。
过去论者常把客家妇女不缠足归因于客家先民常处在辗转迁徙中,不能没一双大脚。
其实客家妇女不缠足实系受蛮撩风俗影响所致,与之相联系的是客家妇女承担大部分生产事务,或所谓客家人”女劳男逸“的问题。
畲族有什么习俗
畲族有什么习俗畲族有什么习俗畲族是我国人口相对比较少的一个民族,畲族主要是在福建、浙江、江西等这些地区。
那么,畲族有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生育习俗畲族历来重视生儿育女。
怀孕妇女虽然照常参加生主劳动,但受到村人护和照顾,不让其干重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畲族妇女分娩都在婆家。
临产时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婴儿出生后,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帮忙。
她们认为“分娩不洁”,以免污天秽地,冲撞“神明”。
因此,在孕妇分娩时,要点燃一束干茅草或破纸伞,驱除房间秽气。
而后,拿一产妇的旧裤子和用红纸剪成裤样贴在门楣上,以示“避邪”,使婴儿顺生。
婴儿产后,胎盘未出,要将婴儿的脐带缚在木上,待它自然脱落后,是男婴,就把毛筒劈成竹片断脐;是女婴,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睡断脐。
随后,用麻丝将脐带缚好。
婴儿和产妇都有杉树叶和香镜(天南星科,石菖)汤洗浴。
婴儿断脐沐浴后,男婴用生父旧衣包裹,女婴以生母旧衣包裹,产妇和婴儿在一个月内洗脸、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镜汤。
由于卫生条件差,产妇因难产得不到及时抢救和婴儿因断脐不洁,感染破伤风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命名习俗畲民命名取正名外,还有奶名和谱名。
奶名即乳名或小名。
常因保护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别冠以“石”(石将军)“奶”(奶娘陈靖姑)、“佛”(神佛)等字。
修宗谱进取的名字中谱名,见于灵堂神主牌、墓碑。
谱名的命名对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讳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组成。
一般每一世(代)同辈用同一个字头。
行每同一辈按出生年月时辰先后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万、”字,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叫“暗行”。
其排行用字则为:“雷姓缺‘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
”按族内规定雷姓排行仅用“大、小、百、千、万”五字;钟姓用“念、大、小、百、万”五字;男丁排行序数从二开始,如“蓝念二郎”、“蓝念三郎”等;女丁排行从一开始,要缺二,如“蓝念一娘”、“蓝念三娘”,要把“一郎”和“二娘”让给未满16岁就夭折的男女。
畲族人有什么忌讳
畲族人有什么忌讳畲族人禁忌习俗:1、生育禁忌。
孕妇卧房忌钉钉子或乱翻动,担心受惊,动了胎气。
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了果树不结果。
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生人。
小孩麻疹后数十天忌吃芥菜;2、交际禁忌。
正月初七出门,初八忌归来。
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住宿天数忌单数;3、生产禁忌。
潮汐时分忌播稻种。
秧田忌在水田出水处先拔。
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粪。
正月二十忌作田事。
三月初三忌下田。
“封龙日”忌执铁器。
四月初八忌水牛下地犁田。
“立秋日”忌巡田;4、生活禁忌。
正月初五、初九忌在露天旷地上晒衣服。
炉灶忌炖狗肉、蛇肉。
忌以手帕赠人,忌拾路遗毛巾。
赠送礼物忌单数。
忌单手棒茶迎宾。
忌用筷子打猫;5、祭祀禁忌。
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坛前烧香秉烛与朝拜。
忌以鸭子为供品,忌在神宫庙观、石母、树王面前便溺。
6、忌打狗、骂狗,更忌讳杀狗,禁吃狗肉。
他们几乎家家养狗爱狗,有的地方不称狗,而称犬,或称龙犬。
饶平县水东村畲族按其毛色,呼“白龙”、“乌龙”、“黄龙”等,把狗直呼为“龙”。
狗自然老死后,给予埋葬。
南雄县畲族为死狗戴一顶纸帽,帽沿镶一圆圈,土葬后,上面浇透水,以超度再生。
建国后,有些地方的畲族破禁,开始吃狗肉。
7、忌用脚踏碓,一直沿用木杵或石杵、石臼椿米。
50年代后,多用电力或柴油发动机为粮食和饲料的加工动力。
8、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不下地干活,有“正月二十做细(工),不够补天穿”的谚语。
9、清明日不能挑尿桶,否则天大旱。
10、冬至日不能进菜地,否则多虫。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丽水是浙江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便是丽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风俗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婚姻和节日等方面,来介绍一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
一、生活习惯畲族人民善于田园生活,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所以,畲族人民都是早起早睡的,他们通常在日出前便开始起床、做事,日落后便尽快收拾收场,以便早早地睡觉。
畲族人的餐桌上大多以米饭、米面、蔬菜为主食,配上新鲜的鱼、蛙、鸟、虫等,食欲开胃,令人垂涎。
二、婚姻习俗畲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男人要比女人更重要,所以畲族的一些婚姻习俗,都是围绕着男人的地位而设定的。
畲族人民在选婚对象时,都十分注意家族和血统关系,他们相信这样能够保证家族的纯正和延续。
在婚礼上,畲族人民还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以及家族的团结。
三、节日习俗畲族人民相信宗教信仰,他们把多数节日都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春节时,畲族人民会挂上红桃花和灵芝,自制粽子,聚族而食。
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人民也有重要的传统习俗——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是畲族人民向神灵膜拜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男性的表现方式。
总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不仅保存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去了解和传承!。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畲族劳动习俗
畲族劳动习俗畲族劳动习俗畲族是我国传统特色少数民族,畲族多数人都是以务农为主。
畲族人民都非常热情,非常的好客。
畲族以农为本,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都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
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场是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的祭祀仪式。
畲族与生产有关的时令节日有牛歇节、圆冬节等。
平时结合农事活动的祈福更是经常举行。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开正福",初五有"下神福",二月初一"春福",初二有"土地福",立夏日"夏福",端午节后"保苗福",白露日"白露福",立冬日"冬福",除夕"完满福"答谢神明保佑一年的农事活动。
农忙时节,畲家有"门有落锁"习惯,即全家出工,仅用一根小竹条或小木棍拴在门扣上,以示屋内无人。
冬季收成后,田野作彻底清理,聚族摆宴,男女劳力一起饮酒庆丰收,俗称"理园埕"。
做福:即开正福,正月初一至初四日,主要是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农历二月初一(或初二),为春福,祈求春耕顺利、五谷丰登;立夏日为夏福,庆祝麦子收成,这一天有吃面条和夏饼的习俗。
有的畲族人家还要拿麦子换面。
端午节前后(或农历五月三十日)晚稻番薯都已栽插,为保苗福,求保护庄稼免遭病虫害、兽灾、旱灾等,以祈求禾苗茁壮成长;白露日为白露福,答谢神明保佑秋粮进仓;除夕为完满福,答谢神明庇佑并庆祝一年的农事活动顺利。
牛歇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畲族的牛歇节。
是日凌晨,畲族农民要把牛赶到山上吃露水草,梳洗牛身,做牛栏卫生,还以泥鳅鸡蛋泡酒,或用米粥等精饲料喂牛,严禁对牛棍打鞭甩。
修有"牛王庙"的村庄也在这一天供祭。
尝新节:农历七八月水稻收割后过尝新节,又为"食新节"。
按畲族传统,开镰收割必须先择吉日,把头一趟割一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供祭地方神、祖公神灶神。
畲族民族风俗
畲族民族风俗民族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
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
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民族文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
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
“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畲族民风民俗
畲族民风民俗1、服装: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
服装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
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
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
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
2、体育活动: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
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
3、节日:畲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
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4、婚姻:畲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进行。
过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儿出嫁,十分简朴,嫁奁除一般礼物外,还有农具、斗笠、蓑衣等,稍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歧视,畲、汉族严禁通婚,成为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扩展资料畲族人的文化艺术:1、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2、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3、畲族地区群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祭祖仪式中道师(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
4、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
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
畲族民俗文化
畲族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畲族的人们关于在习俗上有着比较多的繁琐,而这些也正是因为一些历史上的推移还有地理上的不同所形成的,畲族的人们在禁忌中也是有着比较多,对此畲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
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
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
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
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入的象征意义。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
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制定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
我们无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背景音乐采纳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居住方式: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以家族为单位的村寨中,村寨通常由一群相互血缘关系的人组成。
畲族人民喜欢修建木质的房屋,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石头基础,木结构,花墙等。
2. 风俗习惯:畲族人民有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丰收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
他们崇尚自然,崇拜土地、水、山等自然力量,认为这些力量能够保护和祝福他们。
3. 服饰和饮食:畲族人民的服饰以织物为主,常常使用大量的红色、蓝色等明亮的颜色。
男性多穿蓑衣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和头巾。
畲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鱼类等为主食,尤其以鱼类为常见的食材。
4. 音乐和舞蹈: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乐器,如竹笛、马头琴等。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像水中游鱼,有的像山中飞鸟,有的像田地里的农耕劳动。
5. 传统工艺:畲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织布、染色、陶器制作等。
他们擅长织锦、绣花、刺绣等技艺,制作出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工艺品。
以上仅是畲族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畲族文化还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畲族非遗事象
畲族非遗事象
1.畲族民歌舞:畲族民歌舞是畲族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畲
族男舞、女舞、祭祀舞等多种形式,以其优美的音乐节奏、动人的舞蹈姿态、淳朴的歌词内容引人注目。
2.畲族传统建筑:畲族传统建筑是畲族文化的瑰宝,以“三川一墩、
四面半坡、中一竿两层、四个头顶”为特色,体现了畲族的环保理念、生
活方式及节俭自立的精神。
3.畲族刺绣:畲族刺绣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采用自然染料和手工绣线,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既能展示畲族的服饰文化,又可以
用来装饰生活用品及饰品。
4.畲族竹编:畲族竹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多钟爱于生活中的大
大小小的用品,如筐、鞋、席等,用竹编成的物品结实、耐用、环保,是
畲族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畲族木雕:畲族木雕是以硬木为主要材料,采用雕刻和雕切工艺创
作而成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
畲族木雕制作的产品外形优美,细节精致,
再加上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6.畲族药物祭祀:畲族的药物祭祀是一种尊崇自然、敬畏万物的人文
活动,其祭祀方式、步骤及所用药材、器具等均有固定的规矩,既是一种
文化传承,又是一种传统医学的应用。
7.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传统节日有“寒衣节”、“儿童节”、“吃新节”、“花会节”等多种,这些节日主要是围绕畲族的农耕生活而设定的,其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极具特色,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畲族礼仪风俗
畲族礼仪风俗畲族礼仪风俗畲族是一个文明礼貌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还保持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岁时习俗与祝愿【岁时习俗】畲族的节日多为怀念、崇拜祖先和神灵而设。
春节其习俗与汉族习俗大致相同。
祭祖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祭祖活动。
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寨。
内供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还塑有蓝姓和雷姓始祖的塑像,祠内摆有龙头杖、香亭、香案、香炉等。
祭祖开始,先放神铳三响,鞭炮连声,锣鼓喧天,祭案上摆供茶酒三牲。
凡本族祠后裔当年结婚者,生有男孩子者,家有老翁做寿者,均要送“两日制”龙烛一合,焚香叩酬。
祭祖时,由族长辈讲述祖先功绩,始祖由来,发族的世系行第,并讲述家族家范,教导族人向善。
观音节畲族村寨群众普遍奉祀“观音佛母”。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过南海日,逢此三日都纪念,认为她能普渡众生,救苦救难,多数人家在节日里吃一天“观音素”,以保平安。
乌饭节畲语又称“三月三”。
每适农历三月初三日,畲族村寨的家家户户要采集乌稔树根合大米煮“乌米饭”,全家共餐,以缅怀祖先。
是日村寨常有聚会赛歌。
“林公”节畲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家家备祭品、排香案、敲锣击鼓,礼祭“林公忠平王”。
牛歇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习俗与汉族相同。
端午节畲族人民为缅怀楚大夫屈原死难节日,俗称“五月节”。
家家组织人力上山采回三指大的茅竿叶,包糯米粽,每只扎成五节长的“竿粽”以祭祖先,祈求平安。
各家备制“雄黄酒”于中午时刻,在住房各个角落喷洒一遍,以除瘟驱疫。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长辈要买月饼分给孩子和馈送亲友,举家吃个“中秋暝”。
晚餐后,男女老幼到户外赏月,青少年点燃篝火,手击竹筒,迎“田元帅”游中秋,唱山歌。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1. 畲族的祭祀仪式
畲族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畲族人会进行祖先信仰祭祀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
他们还会在夏至、秋分等节气举行祭祀仪式。
2. 畲族的婚姻习俗
畲族人讲究“拉红绸”,意思是男方要送红绸给女方表示婚姻的重要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戴上鹿角,新娘则要戴上花环,两人还要一起喝盛满酒的竹筒,象征着要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3. 畲族的传统服饰
畲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男性喜欢穿白色或黑色长衫,女性则喜欢穿上衣和短裙。
畲族的服饰上还经常绣有动物、花卉等图案,非常具有特色。
4. 畲族的传说故事
畲族人有一种传说,说是很久以前,他们的先祖曾遇到过一只灵狐。
这只灵狐非常聪明,能够帮助畲族人解决各种问题。
后来,畲族人便开始信奉灵狐,认为它是保护他们的神灵。
以上就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民俗深受人们喜爱与尊重。
畲族的特色习俗有什么
畲族的特色习俗有什么畲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畲族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地区。
那么,畲族的特色习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宗教信仰习俗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
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灵。
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
传说内容,在闽浙粤赣皖,虽有地域性的差异,但基本情节相同。
畲族称“盘瓠”作“忠勇王”,闽东浙南畲族还称作“龙麒”,“盘护”,“高皇”,皖南畲族还称作“龙猛”,粤东畲族还称作“护王”,“盘大护”,“盘古大王”等。
“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
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
关于盘瓠传说,族内最有权威的文字资料是弁于畲家诸姓谱牒之首端的《敕书》,或密藏于族内的《重建盘瓠祠铁书》,《广东盘皇铭志》,《开山公据》,《抚瑶券牒》等。
刊于宗谱的《历朝封赠》,《会稽山七贤洞记》,《重修潮州凤凰山总祠记》,《龙首师杖记》等也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
还有,畲族史诗《高皇歌》也世代传诵着这个传说故事。
祖杖又称“龙首杖”,“法杖”,是畲家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
服饰习俗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女性服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凰装”。
“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
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
姓氏习俗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畲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畲族人民所崇尚的节日和风俗也是其文化精髓的体现。
一、畲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民众喜迎新春,相互拜年,互送年货,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制作花灯、剪纸等活动,同时还会进行舞台表演、赛龙舟、打夹棍等传统体育活动。
据畲族传统习俗,春节过后,人们还会举行祭祖和谢神仪式,旨在感谢祖先和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先人而设立的节日。
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陵墓前扫墓,献上鲜花、香烛,擦拭墓碑,还有畲族的独特习惯——烧祭品。
此外,畲族人民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龙船赛、射箭比赛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出畲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
3.端午节端午节,是畲族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也特别重视。
端午节的当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戴菖蒲等,融合了汉族和畲族的传统元素。
4.中秋节中秋节是畲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人们会守月、品月饼,还有夜间碰船、点灯笼、赛龙舟等活动,寓意着祈求平安、祈求好运。
二、畲族传统风俗1.畲族的“千家宴”“千家宴”是畲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宴会的主人会邀请周围的家庭前来品尝佳肴、相互祝福。
在“千家宴”中,畲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歌舞表演,互相交流,彼此敬酒。
2.畲族的“扛花节”“扛花节”是畲族的特有风俗,活动是在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漫步于盛开的桃花林中,手拿精心制作的花枝,展示畲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同时,还有精彩的表演和招待饮食等,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畲族的“拜青神”“拜青神”是畲族的又一传统风俗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向自然祈祷、祈求好运的方式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在当地的青神祠庙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畲族人民还会举行歌舞表演、龙船赛等传统文艺活动,旨在祈求好运和好收成。
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在我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畲族。
那么,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畲族的春节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
畲族人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酒(俗称“过年酒”),酿制成的“米酒”,醇香浓郁,香甜可口。
还要砍硬柴烧灰虑水泡粳米做年糕糍粑。
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
取其谐音: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糍)运,日子年年(黏黏)甜。
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
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黏黏。
”除夕夜,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守岁到十二点左右便走家串户,互相祝贺。
到了下半夜,点香烛,鸣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时,畲族家家吃午饭,称“隔岁”。
家家户户的火塘煨着大柴头,一直焖到大年初一,称为“隔年火种”。
有的地方除夕要做麻糍,吃去一部分,剩余的放到谷仓里,元宵节后再取出,说是“有吃有余”。
初一当鸡鸣第一声时,山区畲族人家的男子跑出家门外,拿着竹响板(毛竹破开两片,一头联结在一起),绕着房屋,“呱呱”地敲打,表示驱逐瘟神,除病消灾。
主妇们到井边打“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家平安长寿。
有些山区的畲族过大年初一,喜欢掺少许番薯丝煮饭,意味着过年不忘记“节省”。
孩子们跑到竹园里“摇毛竹”,边摇边唱道:“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
”传说小孩初一摇竹,往后就如竹笋般快快长大。
春节期间,畲族男子搓草鞋,做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
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郎。
织彩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
带子经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
纬线为白纱。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畲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故事,以下为简要介绍。
一、畲族风俗
1.蓝衣葬礼:畲族人死后要穿上蓝色衣服,把棺材放在屋子里一直到葬礼,然后才送出去。
2.水灵祭:畲族人过年时要到河里洗浴,祭拜水灵,以求得来年的水源丰足和平安丰收。
3.桃花节:畲族人在三月初三日举行桃花节,由一位青年男子带头,乘船载着青年男女在桃林间游玩,歌舞嬉戏。
4.点鱼火:畲族人在烟雨季节点鱼火,用竹杆在草床上搭起,点上稻草和杂草,让渔民夜晚可以看到渔火,找到归路。
二、畲族故事
1.白蛇传:畲族人相信白蛇是女儿身,具有灵性和智慧,是善良的神仙。
《白蛇传》便是反映了白蛇和它的姐妹小青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坚守的故事。
2.伊人春梦:畲族传说中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畲族一个族人被大蛇绑架,最后被一位美丽的女子解救。
这位美丽女子后来变成了一条小蛇,而这个畲族人则与她结为伉俪,一辈子幸福快乐。
3.三清洞:畲族人相信“三清”是降妖伏魔的神仙,因此在山间建有三清洞。
传说在三清洞寻找真经和妖魔斗争的故事历久不衰。
以上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畲族人深深地烙上了这些文化的印记,增强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
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
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
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
母舅等亲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
“表姐”进村,男青年一定要与对歌,一般均唱“嫁女歌”来揶揄她。
依照男家吉日单,女家即请本民族裁缝师傅到家为姑娘“开剪”,要特制成套“踏轿衫”、“踏轿裙”、“月白腰带”、“印花苎布蚊帐”“红色苎布袋”和其他式样新衣服,还分别铸制银质“凤凰冠”和锡酒瓶、锡茶壶、锡罐等,并备箱、精杠和棕衣、锄头、斗笠作为陪嫁。
富裕的家庭还有用耕牛陪嫁的。
近年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品档次随之提高,有高矮橱、办公桌、缝衣机、洗衣机、沙发、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
“送酒米”是由男家出钱,女家代酿酒的习俗。
男家要送给女家“箩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由未婚新郎和媒人作伴挑送女家。
由女家代酿红酒,作为宴请六亲九眷、抬轿赤郎的“婚嫁酒”。
挑“祖宗担”,娶亲前一日,男家备好鸡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块、猪肝十二两,还有鱼、肉、菜、果、酒等礼物,并用红纸包好十二包小红包:即卷风冠包、请祖包、梳头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阑期包、伴娘包、上轿摊伞包、托媒人包、轿符包、回头包、开轿门包等。
这叫“源祖礼”,由媒人与“迎亲伯”一同挑到女家。
至大门时,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厅。
大厅点燃红烛和香线,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厅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
这时女家长辈前来与媒人相见。
“迎亲伯”上前交付礼物和小红包。
如果女家提出要补送猪肉几斤或另加几包小红包时,则由“迎亲伯”代补,以求随喜顺意。
迎娶新娘的花轿进女家门后,女家即请“赤郎”、“行郎”行厅就坐、喝茶、吃点心,畲语叫吃“脱草鞋酒”。
接着还备办午宴或晚宴,叫“嫁女酒”,以敬请送亲友和抬轿的“赤郎”。
席间要进行“猜菜肴、识别名与清龙潭、捉青蛙”的歌酒令。
畲族有“哭嫁”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赖床”即“恋床”,以歌哭唱,倾诉妇女无地位和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心情,怨出嫁、恨媒人。
同时也表露新娘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的留恋,哭得情深意切,使亲人和客人感动,既为娘家讨吉利,又促使亲友掏“红包”赠嫁。
畲族姑娘出嫁做“新婚衣”时,要梳扎“凤凰头”,以示青春年华的结束,所以姑娘出嫁梳妆时都要进行一场“反梳妆”的争辩。
争辩最终由亲戚舅母抱着梳妆,才准备上轿。
“新婚女”临出门时,要和胞兄弟行“分酸”礼,表示婚女仍愿为自家兄弟分担辛劳,并撒“五谷米”以祝愿娘家吉祥如意。
由“大姐”扶向厅堂向祖宗三跪拜后上轿。
新婚女上轿,由“大姐”取一茶盘,盘内放一个“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盒熟鸡蛋、十二粒桂圆,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护身。
由舅母撑伞,待新婚女上轿后即封轿门(轿符)以抵诸邪。
赤郎即将花轿抬出大门外,并鸣放鞭炮。
此时女家即关大门,新娘在轿内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风水”。
花轿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让“新婚女”从轿顶上递出一红包(即回头包)交给胞弟,以示娘家财丁两旺。
如果同日有两家姑娘出嫁,就得用“牛踏路”,不论婚嫁路程远近,都要让长辈姑娘先上轿。
后走者又怕“福缘”被先走者带尽,就在黄牛或水牛和牛角上挂红布“踏路”领先,表示“金牛”开道。
男家娶亲要向女家催送嫁妆,午餐后,迎亲队伍以锣鼓、唢呐催妆。
这叫“催妆礼”,嫁妆物品送至男家后,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孙满堂、有福的女俗称“大姐”来“安床”。
安床时,一边铺床,一边喝唱吉祥好话。
床上安放“斗灯火”,摆茶、酒敬请“床神婆”。
男家选取两童男和两童女,分别手提铜锣二面,双喜灯笼一合,选放双响、连珠炮二人,持火把四人,到村外路口等候,用唢呐开路,迎接新娘。
男家还备好米筛、尺、剪刀、镜、猪肉一条,悬挂中,以示避邪。
用大红纸书写“凤凰到此”贴在中堂。
新婚女进入男家大门时,公婆等亲属必须躲避,否则俗认为“犯冲”,日后家庭不睦。
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厅堂上高燃龙凤喜烛,“大姐”站在大厅上等候,当花轿进入男家大厅即放礼炮迎接。
“大姐”与赤郎一一鞠躬,给赤郎双手拜上开轿门“红包”后,才进前开轿门。
“大姐”伏身轿内,先取出桂圆放在轿前地上用脚踏碎,以破冲喜。
而后再拿出“五谷种子”、“定身镜”,手袖红蛋安放茶盘内,牵引新娘下轿与新郎跪拜天地、祖宗、拜毕。
新娘方入洞房。
婚日傍晚设宴敬请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亲九眷。
酒过“三巡”,菜过“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
戚友要送给“茶仪”,作为新娘“见面礼”。
亲属待酒宴散席,接着举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组成“子弟班”,畲称“佳期班”,由“佳期头”两手提“某府”双喜灯笼,领队从门外走进新郎家,边走边唱:“闾山竹,必仙栽,闹房子弟进门来。
厅堂喜烛光耀迷,今旦日子吉良时。
文武客官齐请坐,新郎新妇茶捧来。
”此时,“新郎官”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红顶高帽,插金花,胸挂红绸布,在厅前恭候,先行“迎客礼”,向子弟拱手鞠躬迎接招坐,新郎递香烟,新娘捧茶。
茶烟用后,即由“佳期头”先为“新郎官”请位,再为其他子弟逐个请位。
后按席位次序排成队列,环绕酒桌,唱就位歌,随即开宴。
席间有行酒令或猜拳追胜喝酒,尽情尽兴,最后才由“佳期头”宣布“送落房”。
“送落房”即闹洞房。
“佳期头”手捧喜酒一碗,与新郎携手唱“送落房”歌(十喷床)。
唱毕,新郎与新娘吃“合酒”,连喝三杯,桌上备有熟鸡蛋(去壳)一盒、鸡腿一盒、酒杯一盒。
“佳期头”斟满红酒,唱祝歌,新郎新娘再喝姻缘美酒满白头偕老酒。
又唱尊老爱幼歌,喝尊敬公婆酒,再唱和睦邻里歌,新郎新娘再喝和睦邻里酒。
喝完“合酒”,“佳期头”即夹起鸡腿塞进新娘嘴,让其吃鸡腿,意表新娘今后会持家。
最后“佳期头”唱:“凤凰蛋,车一车,年头吃喜酒,年尾就做爹。
”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头转客”,选一酒量较好的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
一路鸣炮,村中人闻讯多来夹道欢迎。
女婿见了上辈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礼。
进入岳父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计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
宴席间“提壶”者常要请女婿唱令歌、行酒令。
三轮酒后,常由挑担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讲感谢话,祝吉利话。
酒后,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
按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
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
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
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见面礼”。
第二天夫妻返家。
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畲族“三月三”“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亦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原与清明的祭祖、扫墓相连。
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
福建“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
每年的“三月三”,畲村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乌饭节上,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捻)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
畲族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其二、三月三虫蚁大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
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
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
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
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春荒,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
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回来,有人出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
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乌米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熬,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了饭。
乌米饭乌得名副其实,吃起来就连碗筷也被染粘成乌黑色。
不过它的味道相当不错,吃一口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