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问题解决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问题解决路径
作者简介:陈克猛(1980-),男,安徽全椒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生态哲学理论与方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从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及思想偏差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规避的一些问题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标签: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问题;解决路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尽管我党在十七大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写进党的文件中,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及消费意识转变等方面。

标签: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解决路径
1 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
1.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

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整个地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

首先是资源问题,据资料披露,根据储产比,世界范围内,三大常规能源耗尽的时间分别是:石油2048年左右,煤炭2140年左右,天然气2067年左右。

中国的情况更严峻,分别是:石油2018年左右,煤炭2052年左右,天然气2034年左右。

我国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人均拥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量更紧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损失耕地约100万亩。

同时我国的能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创造每单位GDP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许多,是世界平均值的3至4倍,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法国的7.7倍,其次环境问题,以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频繁出现较为突出。

臭氧层的破坏,如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和其他一些氯氟烷烃,使地球出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2000年9月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峰值为2940万平方公里,面积比3个美国还大。

2008年9月12日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超过了2700万平方公里。

酸雨最早出现在工业发达的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等,后来慢慢扩展,直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酸雨的污染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严重的酸雨使我国1/3的国土受到危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还有可耕种土壤和饮水资源受到污染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生态问题不再是学术界、理论界所做的科学预测和科学推论,已经成为危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途径必然是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

1.2 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暂的几十年里,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在看到我们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不良消费方式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的昂贵代价。

究其原因,消费是生产的不竭动力,如果要研究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要从根源上去探究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马克思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经济学把消费分为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消费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土地,原料等物质的消耗。

企业是主要的生产消费主体,尤其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机制,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运用环保思想和先进低能耗机器设备,只是一味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去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严重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后果。

许多人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国内大众缺乏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也是导致我们面临研究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原因。

由于人的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而经济增长模式归根到底取决于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引领着生产方式。

我国现阶段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高耗低效的产业结构,是以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为支撑的。

主要表现形式有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等等,集中体现在住房消费求大,造成耕地逐渐减少;汽车消费追求大排量;以及造成财政重负的公务消费,豪华办公楼兴建及公务用车的攀比等。

这些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是我国实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

1.3 思想观念的偏差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生态文明的践行需要政府、企业、普通民众的密切配合,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一些思想观念未能从根本上变革,从而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中的”绊脚石”。

首先是政府部门未能发挥管理职能部门应有的职责,尤其在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数量扩张,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其次企业在市场活动中未能转变思想观念,”生存观”出现偏差。

只顾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清除各方面的障碍,确保企业的长远利益,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未能尽到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

最后,因为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进步意义在基层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及部分民众
的认知程度的问题,导致大众群体对生态文明认识不够深入,出现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在物质财富丰富后不能客观地、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味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导致对社会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

2 解决路径
2.1 对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方面的启示
产业结构与分配结构、资源结构、需求结构等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

目前国内能源、交通、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产业仍然处于大发展时期,并且向乡镇企业蔓延,造成能源和资源消耗迅速上升,加剧了环境污染负荷。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产业结构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对增长方式确立方面的启示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粗放式模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缺乏科技含量及人文关怀、用环境、资源代价换发展。

这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成效。

这需要我们顺应自然,结合实际,寻找合适的科学的可行的经济增长之路。

2.3 对消费模式选择方面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在消费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有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精神背道而驰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告诉我们要适度消费,健康消费。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关系到政治和伦理道德。

所以我们要选择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可以看出,”选择健康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方式是生态文明的显现和标志。


这些生态问题的衍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因而,只有尊重和保护自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9,(6):33-37.
[2]新华社.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N].贵州都市报,2009-07- 30.
[3]张国宝.美媒体称中国为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国家[N].中国石油报, 2005-08-11(3).
[4]罗顺元.儒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及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9,(5):7-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
[6]向达、韩蓉.论道家生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学习,2009,(12).
[7]林明贤.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GDP发展指标[J].新西部,2010,(14).
[8]李明明.生态文明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