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 于晓霞 ( , 女, 山东烟台人, 山西财经大学 政治经济 学专业 2 研究 1 9 7 7 -) 0 0 4级 研究生, 理论。
向: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
3 6
于晓霞
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动力。尽管已获得了不少成就, 但总体 而言, 城市 化水平还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仍明显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 展水平和 就业结构 不相适应。其次, 地区差 异明 显,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与中部、 西部形成明显的阶梯形状。此外, 我国的 城市化还与现代化严重脱节, 城市比较注重硬件设 施建设, 却轻视城市软件建设和城市管理, 在加快 城市化进程中, 重视城市人口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 提高, 市民意识缺乏,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欠缺, 环境 问题严重。 城市发展中的 “摊大饼” 现象严重, 土地利用率 较低。目前我国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因 为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不但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城镇结构也不合理。 “大城市不大、 中城市不活、 小 城市不强、 小城镇不优” , 是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生动 写照。中国城市趋同化较为严重, 城市形态、 产业 结构、 建设方式 “全国基本一个样” , 有的城市热衷 于搞 “形象工程” , 导致了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城市化是以劳动力的非农化为实质的, 城乡二 元结构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性难题。农 村人口进入城市, 本身遭遇到很多体制性问题, 加 上一些人有农民工抢城里人饭碗的错误观念, 这就 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需 要转移的矛盾。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指出, 当前在城市化 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存在着浮躁情绪, 造成了 种种失衡、 无序的现象。他将这些 “盲目症” 归纳了 八种, 并指出导致的三个后果: 资源的巨大浪费、 居 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商务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丧 失。在城市发展上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才能遏 制盲目建 “国际大都市” 的冲动。城市建设必须做 到合理发展, 合理布局。 三、 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多元化战略选择 所谓城市化战略, 就是城市化采取什么样的发 展模式。有专家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发展 战略是一个最摇摆不定、 也是教训最多的战略。总 体说来, 目前社会各界关于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争论 不休, 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 主张重点发展大 城市, 以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带动消费, 增加 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的高度繁荣。在超大城市的发

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引言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城市的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政策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城市工作、生活和创业。

2.政策目标人才引进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二是促进城市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三是促进人口流动,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政策措施为了实现人才引进政策的目标,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人才引进的补贴力度、简化人才引进的手续流程、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环境等。

二、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1.政策执行不力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具体、执行不力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2.地区不平衡性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相对较好,但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却相对滞后,地区之间的人才资源配置非常不平衡,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3.人才流失一些城市在引进人才的另一些城市却出现了人才的流失现象。

这与一些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吸引力、福利待遇不高等方面有关。

三、政治经济学的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引进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政策措施得到切实的实施。

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政策的执行检查,确保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2.地区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问题

第五节城市贫困问题一、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贫困问题。

自20世界7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的大城市中,由失业、移民、保障缺失、社会排斥等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正在加剧。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贫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可做了各种定义。

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体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英国的汤森(Townsend)在其著作《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表追的测量》中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英国的奥本海默(Oppenheim)在《贫困真相》艺术中指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缺乏;美国的雷诺兹(Lloyd G.Rrynolds)在其《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认为,所谓的贫困问题是指部分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使之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等等。

在借鉴现有的贫困定义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贫困是指部分社会成员缺少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导致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公认的最标准的状态。

贫困分为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和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绝对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部分人而言,生活水平处于社会最下层的那部分人的生活状态。

如何界定城市贫困,目前仍缺少统一的标准。

国外对于一定区域范围中贫困的界定,通常采用贫困线(poverty level/line)的方法。

贫困线是指以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来源于收入状况为标准,对贫困人群做出划分。

贫困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绝对的物质指标趋衡量的绝对贫困线;另一种是从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中衡量的相对偶看线。

例如有些学生认为贫困的收入水平是全国中等收入的一半,从而相对贫困线据相对于全体社会成员配件收入的50%。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

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月检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曾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

相反,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渐凋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投入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

留守老人需要关心,鳏寡孤独需要照顾,对那些遗留在村庄的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

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应该惠及城市人口,也应该适当反哺乡村,最大程度呼应“留守者”改善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也对心中那个久远的小村落寄予款款深情。

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乡村风貌,那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们才可能回得去。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材料二:乡村振兴这种整体性的战略安排与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也有所不同。

它是以城乡融合为根本理念的,应当说,“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

“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是以工补农和以城统乡,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一)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实现阶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

此次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改变了劳动力的空间布局,推动了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各国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城市体系。

在此阶段,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展开,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并最终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1850~1950年的100年时间,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1.4%上升至52.1%,城市人口已经全面超过了农村人口。

从各个国家来看,此时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都已不同水准地实现了城市化。

1950年,英国依然保持领先地位,其城市化率为79%,实现了高度城市化;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如德国为64.7%,美国为64.2%,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意大利为54.1%。

日本在经历了战后的短暂恢复后,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34.9%,明显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

(二)城市化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对它们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基础上,并没有停止其城市化的步伐,而是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以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以集中为主走向以分散为主,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向郊区分散,郊区化特征日趋明显。

但从本质上看,这种郊区化趋势,并不是对先前城市化进程的否定和逆转,而是在原有城市化基础上的城市人口分布的再调整和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郊区化趋势又逐渐被再城市化现象所取代,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人口再度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经历了战后60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已经实现了高度城市化。

城市经济学-1

城市经济学-1

13. 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一节 城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产 业和大量人口就会向城市集中,这已经成为一种必 然趋势。正是由于城市的这种特性,使得城市经济 在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决定 性作用。
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2、饶会林, 1999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经济论坛, 《城市经济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城市化道路。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大概包括城市化速度、 模式、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 为城市人口的速度、城乡人口和用地的动态比例关系、 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地区分布的特点等。
城市经济学则弥补了上述缺陷。它重点研究公共经济 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调控方法与政策问题,如城 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 (其中包括交通、 环境、供水、供电、通讯等等)、公共文化设施(学校、 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福利设施(福利医院、养老院、 公墓、公园、绿地、草坪等等)和住宅的建设、投资, 都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经济。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的发展, 是传统经济学的痼疾。也是我国城市问题较多、欠帐大 多、 “卡脖子”现象很多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城市宏 观调控不力、短期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经济学正 是基于以上正反两方面的原因,把公共经济的研究作为 自己的重点,并充分论证直接生产经济效益与公共经济 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城市的产生与 发展,如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和 乡村城市化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区域化、城市全球化不断加 速的今天,学习城市经济学和研究城市经济现象对于 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的实质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城市研究领域中的一位重要思想者,在其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著作中,对城市的特征、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马克思的城市理论揭示了城市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代城市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马克思的城市理论概述1. 城市作为资本主义方式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城市不是一种简单的地理现象,而是资本主义方式的产物。

城市的兴起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的发展和资本的集中以及大规模生产都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聚集,人口聚集导致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兴起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市场和经济力量导致的结果。

通过资本主义式的社会关系,城市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

2. 城市劳动过程的特征马克思认为,城市劳动过程的特征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所导致的。

城市劳动过程包括工人集体劳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呈现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完美形式。

在城市中,劳动力的负担大大减轻,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城市为机器和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便利。

3. 城市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是“生命的聚集”。

城市是大量人口、商品、货币和信息的聚集地,城市里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乡村。

城市是现代化和固定资本的集中地。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影响,城市有着对于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占用、破坏和改造。

城市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和大量生活在城市的无产者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城市的资本主义特征不断地促进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

4. 城市的社会影响马克思认为,城市会对周围的乡村产生影响,它们会从周围的农村地区获取资源,为周围的乡村地区提供服务。

城市内部各种社会关系的变更也会对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城市的发展将会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

城市对现代化和文明进程的推动影响巨大,城市化与国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通过对城市的分析,揭示了以资本主义方式为主导的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启发一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柯布西耶是上个世纪伟大的建筑大师,他的机械美学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他在当代城市规划建筑上也有伟大的贡献。

他曾提出过关于城市规划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他总结成四点:第一:他认为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有功能老朽。

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关于拥挤问题可用提高密度的方法解决。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第四: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且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总之他就是认为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柯布西耶的伏埃森规划1925 年他做了巴黎中心区的改建设计,即伏埃森规划。

他设计了16幢60层供国际总部大厦等使用的高塔。

地面完全开放,可自由地布置高速道路和公园、咖啡馆等。

这样使空间从四面八方展开去。

概括一下他对巴黎规划的总体思路,其内容为将城市分为三个区:中心区、商业区、行政区。

在他看来,城市需要建高楼,高楼之间建绿地,这套建筑空间理论中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

但这个巴黎方案并没有被采用。

现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为什么这个方案未被采纳?我们先看这个规划,它还是提倡城市集中发展,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分散主义思想盛行,尤其是霍华得的田园城市在欧洲影响很大,而且当时巴黎城市地区无限膨胀,中心城用地紧张,人口过度膨胀,为了解决这个困局,巴黎当局偏向分散的规划理念,认为城市应该一步分离,城市中心功能应被进行分担。

此时,由田园城市理念发展而成的卫星城更符合这个思想。

因为卫星城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所以不可避免的这个规划未被采纳。

三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发要知道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就得从我国规划国情出发来探讨我国将来的规划怎么走。

浅谈政治学对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政治学对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政治学对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摘要:在对既有城市的规划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城市规划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城市权力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转移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更好的对城市的权力进行认识,从而提高城市规划时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并对外部性等问题进行一定的约束和纠正。

关键词:政治学;城市规划发展;重要性;引言:城市是人口聚集生存所离不开的空间场所,而这种空间并不是固定的、非辩证的,它是作为一种可以支配的,有构建性和规划性的力量,不断影响着现有社会的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化等。

现有城市的规划发展是在不断扩张和重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而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主导,社会力量起到参与作用。

由于对城市空间的规划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国家与城市之间的权利关系。

国家要促进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开展,就要利用好空间这个概念,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是城市的规划效果最佳,同时要注意对城市的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服务于政治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引起社会的抗争。

也正因如此,对于城市规划中应用政治学也显得尤为重要,政治学可以有效帮助城市规划的开展,防范城市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与困难,最终达到维护我国国家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1.城市政治学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政治学中的政治,并非我们理解的与政府等打交道时的政治,城市政治学是指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师在对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所解决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回答哲学层面上的一些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城市规划是为谁服务,城市规划中的具体事务由谁来负责等。

这些问题都透露着城市规划师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很多城市规划师在进行规划时都要思考政治所涉及的范围是由政府领导的,还是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这就体现了城市政治学的重要性,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便是要明确城市政治学就是对城市权力的一种追问,无论它是参与决策的权利,还是向权力讲述真理,都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一、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原因分析中国三农问题的出现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原因。

1.1 国家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加强对城市的支持,而对农村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少。

因此,国家政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经济收入不均导致的三农问题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

城市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这使得城市人口比较富裕,而农民则生活在贫困之中。

1.3 农村土地问题中国的土地问题包括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问题等。

土地承包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片断化、老龄化、耕地流失等,而土地流转也存在着缺乏有效的保护、土地流转在未来贫富分化等问题。

1.4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员流失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逐年减少,但老年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员流失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城市流动,而农村的人均教育水平也较低,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引发了很多问题。

1.5 农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作为一个主要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这使得农民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收益,导致三农问题的出现。

二、扶持三农问题的政策与措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本章将列举一些扶持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2.1 加强土地流转的保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土地流转,如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完善流转制度,从法律和政策上保护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和产量,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2.3 改进扶贫和助农政策政府实行了扶贫政策,减轻了贫困地区负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的政治逻辑

城市的政治逻辑

城市的政治逻辑:国外城市权力结构研究述评∗何艳玲The political logic of city: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 of urban power structureYanling HeSchool of Govern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内容摘要:权力及权力结构一直是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大问题”。

从精英论、多元论到增长机器论、城市体制论,再到治理与伙伴制,乃至城市社会运动,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城市权力结构研究的不同流派,并分析了其理论内涵与传承关系。

论文同时提出了目前中国城市政治与行政研究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 政治逻辑 城市权力结构Abstract: Power and power structure are both the big questions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paper reviews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tures, form grow machine, urban regime, governance to social movement, of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and analysis the internal political logic of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of urban power structure in China.Key words: city; political logic; urban power structure∗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过程及其绩效改进”、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第三部门发展与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资助。

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摘要】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影响、评估、启示和改进建议。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才引进政策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本文指出政治经济学分析对于评估人才引进政策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关键词】人才引进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城市发展、效果评估、改进建议、启示、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吸引人才成为各城市争夺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涉及到国家战略、城市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课题。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来到本地区工作、生活,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政策制定者对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深入了解,需要在全面分析城市当前人才状况的基础上确定政策目标和重点。

还需要考虑到国家、行业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确保人才引进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相一致。

当前,各城市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推动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人才引进政策一直是各个城市竞争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吸引和留住人才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研究当前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十分重要。

人才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优秀人才的引进可以带动城市的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和经济增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

路易斯·沃斯对城市概念的社会学建构

路易斯·沃斯对城市概念的社会学建构

路易斯·沃斯对城市概念的社会学建构作者:伊彩霞冯岩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12期摘要:路易斯·沃斯以对城市问题的深邃思考与独特发现闻名于世。

该文重点考察了他对城市概念的社会学建构。

在沃斯看来,定义城市固然离不开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等显性指标,但其根本特质则取决于城市生活方式。

本着这样的城市观,他立足人口规模、居民密度以及居民和群体生活的异质性,从社会学角度对都市生活理论给予了系统建构,掀开了城市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路易斯·沃斯;城市概念;都市生活理论;社会学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88-02DOI:10.16654/23-1464/d.2016.12.037路易斯·沃斯(1897—1952)是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名论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作为现代城市学史上的经典文献,以对城市问题的深邃思考与独特发现闻名于世。

该文围绕城市概念的界定这一根本问题加以展开,通过对此前各种城市概念的悉心辨析,同时吸收西美尔、帕克等理论先驱的合理观点,提出了从社会实体与生活方式角度理解城市的建构路径,掀开了城市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

一、城市概念的社会学建构西方现代文明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都市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世界都市化现象首当其冲地跃入了人们的理论视野。

显然,要追溯西方现代性的缘起与变迁,就必须首先澄清城市概念及其现代内涵。

在沃斯看来,定义城市固然离不开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等显性指标,但更为根本的却是有无城市精神。

因而,他从社会学层面将城市“定义为一个规模较大、人口密集的异质个体的永久定居场所。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征服和改造世界的两种定居模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类交往模式的两种类型,二者之间的区隔不仅仅来自地理与空间差别,更源自两种生活、两种心灵形态的判然有别。

尤其是后者,在这种区分中占据着主导和支配地位。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大国的治理发展和空间政治经济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国的崛起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其对于国内和国际空间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如何实现大国治理发展和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平衡与协调,成为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大难题。

首先,大国治理发展的成功与否,往往受到国家权力机构的稳定性、制定的主导力量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中,国家空间治理的有效性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

以中国为例,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领导通过大量在各个领域的重大改革,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引入外资和扶助农村的经济建设等手段,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

在治理能力方面,中国领导不断完善自己的制度和法规,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然而,在中国的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和不均衡的空间经济现象。

这种空间经济差异不仅会造成社会的撕裂,还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实现大国治理发展的同时,平衡和解决空间经济问题,成为了中国领导和世界其他大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其次,在国际上,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也和空间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在国际上,大国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力量常常被用来谋求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然而,这种利益追求往往产生了地缘政治紧张性,导致一些国际冲突和紧张局势。

例如,中美关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南海等领土争端等都有空间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问题上,大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需要采用对等沟通、建立信任机制和通过多边合作等方式来解决。

综上所述,大国治理发展和空间政治经济的平衡与协调,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

只有各国之间通过合作和协商,共同面对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差异与问题,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的局面。

未来,大国们需要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国际合作和加强地缘政治稳定为理念,积极推进相关议题的讨论和实践,共同推动全球化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精品】西欧中世纪城市问题研究综述

【精品】西欧中世纪城市问题研究综述

西欧中世纪城市问题研究综述西欧中世纪城市乃至近代欧洲城市的研究似乎是一个老套的命题,但绝不是一个过时的主题。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充分凸显了城市化所蕴涵的巨大力量。

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西欧中世纪文明并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黑暗无光。

西欧中世纪文明不但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也成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历史源头。

城市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生活的繁荣构成西欧中世纪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1.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西方史学界便开始了对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的探讨。

最先流行的是“罗马起源论”;“行会起源说”;“马尔克说”;“特权说”;“市场说”;“封建领地说”;“堡垒说”。

20世纪以来,以皮雷纳为代表的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商业起源论”,以苏联史学家波梁斯基、柯斯敏斯基等为代表则强调“手工业起源论”。

1后者曾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被广为接受,并被国内教科书普遍采用。

1具体内容详见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6页。

在西方,亨利·皮雷纳的《中世纪的城市》2和《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为阐述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经典之作,这两部著作重点论述了城市兴起的商业起源论。

波斯坦的《剑桥欧洲经济史》4、奇波拉的《中世纪欧洲经济史》52【法】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

3【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4【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3卷,周荣国、张金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33页。

5C.M.Cipolla,EconomicHistoryofEurope—TheMiddleAges,HarvesterPress/Barnes&Noble.1976.PP.15-19.、布瓦松纳的《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6亦持相同的观点。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_真题-无答案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_真题-无答案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观因素是______A. 劳动者的综合素质B. 自然资源条件C. 科学技术水平D. 经济体制2. 提高生产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经济体制D. 政府政策3. 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效率,关系到整个经济活动和运行是否顺利和是否具有效率的重要因素是______A. 科学技术B. 专业化程度C. 自然资源条件D. 经济体制4. 一国的经济体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增长的______A. 潜力B. 水平C. 速度D. 效率5.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______A. 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B. 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C. 对外开放的程度D. 劳动者的身体状况6.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______A.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B.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C. 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D. 政局的稳定7.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包括______A. 产业结构的优化B. 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C. 城乡结构的优化D. 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8. 在我国,农林牧渔服务业属于______A. 第一产业B. 第二产业C. 第三产业D. 第四产业9. 在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中,以下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______A. 采矿业B. 渔业C. 制造业D. 建筑业10.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时候,占最大比重的是______A. 第一产业B. 第二产业C. 第三产业D. 第四产业11.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渐占优势比重,我们称之为______A. 农业社会B. 工业社会C. 技术产业社会D. 服务型社会12. 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第三产业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其产值和就业人数都占有绝对比重,我们称之为______A. 工业社会B. 技术产业社会C. 农业社会D. 服务型社会13.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______A. 农业B. 工业C. 金融业D. 服务业14. 我国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扩大______A. 城镇市场B. 农村市场C. 社区市场D. 南方市场15.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是______A. 第一产业B. 第二产业C. 第三产业D. 第四产业16. 我国目前还处在______A. 农业化阶段B. 资本主义阶段C. 工业化阶段D. 高科技产业化阶段17. 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______A. 工业的发展B. 农业的发展C. 服务业的发展D. 建筑业的发展18.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建设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着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加工工业,振兴支柱产业,使工业内部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充分体现现代工业的特征,这描述的是______A. 农业化B. 工业化C. 信息化D. 产业化19.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的趋势为______A. 趋于平稳B. 时高时低C. 不断提高D. 不断降低20.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______A. 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B. 农村商人到城市经商C. 农村人口到城市医院就医D.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1. 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______的过程。

浅析现代西方城市理论

浅析现代西方城市理论

参考文献
[】 T eC t Red r dt yRi ad L gt , rdr t t 1 h i a e,E i db c r ea s Fe e c o y e h T. e i Su
【] G d e s S c lg : r f u r c nrd c o = n o : h 2 id n: o i o y A B e t i  ̄I t u t n(o d n T e o i b Ct i o i L
当然地 称为城 市批判和城 市分析 “ 空间转 向”的先驱 ,和空间社会学
的 启发 性 源 泉 。 4 全 球 化 时 代 的 城 市 理 论
第一个成学派的城市理 论是芝加哥学派 ,其倡导人 为帕克 、 吉 伯 斯和沃思 。他们关注城市成长的机制及其社 会后果,由此提 出了第一 个城市研究范式 “ 人类生态学”和 “ 城市动力学 ” , 并概括 出城 市独 特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成为芝加哥学者的经典贡献 , 久地影 响城市 永 研究的后来者 。沃思对都市人行为方式的研 究 ,没有偏离 西美 尔的理 路 ,但沃思的工作仍然堪称经典 , 对城 市社会学 的主要贡献是给都 他 市生活下了一个意义 丰富的和逻辑 一致 的社会学 定义 。U b n m a s r i s as Wa o i 一文的核心概念是 “ rai yf f Le U b n m” , 思完全 以城市人群的 s 沃 特征 ( 口规模 、人 E密度和社群异质性 ) 人 l 来界定 “ ra i ”并从 Ubn m s 中引出都市人人格特 征行为特征和 互动方式 的发现 ,这是典范的社会
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连成一气的城市是人真正所欲的 ,才是今 日 的都 市人 “ 不能至 ,心向往之 ”的 “ 日城 市” 。将 近一个 世纪 虽 明 前 ,芝加哥的学者们以 “ 城市生态学”拉开了西方城市研究的序幕。 个世纪后 ,新一代的城市学者们仍在谈论 “ 城市生态学” ,这不是 巧合或轮回 ,而是在大不同的时空中讲述大不 同的问题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关于《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飞速发展, 同时其内在的固有矛盾也如影相随。

资本主义自身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缓解与克服这种内在的矛盾。

从罗斯福新政到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 不断地自我调整。

进入1970年之后, 找到了新的途径————城市空间生产, 这一途径确实非常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但同时自身也有其局限性, 造成了人与城市的异化, 积累了很多问题。

如人的精神困境、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很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解决当代的困境与危机、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焦点是城市空间的控制权即“城市权利”。

超越资本主义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将完成于城市, 因此城市应当以不同于资本逻辑的新价值观来建设。

关键词:都市政治经济学; 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危机; 城市空间; “城市权利”; “都市革命”; 马克思主义;Abstract:Capitalism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since its birth, and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have followed. Capitalism has been looking for ways to alleviate and overcome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from Roosevelt's New Deal, Fordism, and Keynesianism, constantly adjusting itself. After 1970, capitalism found a new way, which is urban space production. This approach has indeed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which has caused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ity, and has accumulat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people, the lack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These problems are likely to trigger new crises.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focus of revolutionizing contemporary dilemmas and crises and rebelling against capitalism is the power to control urban space, which emphasizes “city rights”. The futu re ideal social form that transcends capitalism will be completed in the city,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should follow new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e logic of capital.Keyword:Capitalism Crisis; Urban Space; City Rights; Marxism;在当代, 全球“超大都市”不断涌现, 城镇化浪潮也如火如荼, 人类居住分布日益趋于城市化。

世界城市居民在2008年首次超过农村居民, 预计至2050年, 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70%。

据统计, 至2016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过半, 达到57.35%,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空间, 城市社会正在崛起。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飞速地扩大为“超大都市”。

列斐伏尔在1970年出版的《城市革命》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相互重叠与延续的时代, 即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城市时代。

他用“城市时代”来称谓现在这一历史时期, 并认为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城市化。

那么, 城市飞速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 都市是现代性进展的成果, 同时, 现代性也是城市发展的内驱力。

然而, 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解释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的疯狂增长并不够。

为此, 只有回到政治经济学的视野, 才能更为深入地说明人类历史的这一深刻转变。

正是在这一视角上, 当代城市问题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共鸣, 采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剖析当代城市, 才能更好地说明与抓住根本问题。

可以说,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以往的文化批判转向了都市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批判是以“城市空间生产”为基础展开的。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以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人为代表的城市马克思主义者们, 延续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把当代都市问题与资本积累直接因果关联。

对此, 哈维明确指出:“肆虐的资本主义开发已经摧毁了传统城市, 过渡积累的资本不顾社会、环境和政治后果, 无休止蔓延的城市增长。

城市成为永无止境地消化过渡积累资本的受害者。

”[1]前言ix概言之, 城市问题的根本在于资本积累。

因此, 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分析资本特性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运行逻辑, 才能理解都市的增长与城市问题。

然而, 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 而在于改变世界, 批判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找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

本文探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在这一方面的解决方案, 他们提出了“城市权利”与“都市革命”, 并力图构思与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城市日常生活。

  一、过度积累与空间修复:缓解资本主义危机的当代途径我们知道, 资本的本质在于追求利润, 实现资本积累。

过度积累一直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成为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根源, 周期性经济危机一直困扰资本主义。

哈维直接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当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不断增加, 却无法得到盈利性的吸收时, 危机就发生了。

”[2]换言之, “资本剩余”如何被盈利性地吸收与转换, 是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

在资本主义的最初阶段,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商品能够顺利流通与循环的前提下, 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来实现的。

当资本积累过度, 剩余资本不能被有效吸收时, 资本主义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来缓解这一矛盾。

资本就会转向哈维称之为的次级循环, 即投入到固定资本, 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建筑环境, 如城市交通、住房等。

“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认为, 贯穿整个资本主义历史, 城市化从来都是吸收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力的关键手段。

”[1]43固定资本的投入实际上是利用“时空上的转移”将资本积累寄托到未来的收益上。

生产与消费的建筑环境投资较大, 单个资本家将资本转向次级循环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常常是通过金融和国家机构及信用体系中的虚拟资本来完成的, 即凯恩斯主义——————福特主义。

但是, 通过未来时间的补救方法只能暂缓危机。

固定资本投资也有自身矛盾, “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用时间消灭空间, 空间结构被创造出来, 但它们自身却成为进一步积累的障碍。

”[3]具体而言, 最初的城市建筑吸收了大量的资本剩余, 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空间距离, 加速了资本的有效循环。

也就是说, 通过改善交通环境, 加快商品的运输, 缩短了资本循环周期。

然而, 城市环境建筑不但建筑周期长, 取得收益较慢, 而且作为固定资本具有周期性贬值的特征。

城市建筑空间具有非流动性, 在某个特定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

资本按照自身要求建筑了一个城市空间景观, 又不得不在特定时刻摧毁它。

例如, 交通方式与商品形式的变化要求城市空间建筑重建。

具体而言, 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汽运、火车、空运和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 商品形式与性质也越来越多样化, 不同的商品适用不同的运输形式, 在信息化的时代很多商品则无须运送。

当主导性商品和运输方式变换时, 比如说信息产品替代实物产品成为主导商品时, 原有的城市交通与空间环境就不再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特定时刻城市建筑作为非流动性的固定资本, 面临的是要么破坏性重建带来价值丧失, 要么成为资本进一步积累的障碍。

纵观资本自身的发展史, 自1970年后, 资本主义进入到空前稳定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丧钟在鸣响了150多年后, 反而进入了一个繁荣而稳定的时期, 对此, 如何进行解释呢?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认为, 自1970年后资本找到了新的路径即“城市空间生产”, “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展、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了。

”[4]在当代, 城市空间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哈维把此称为“空间修复(the spatial fix) ”。

他说:“我用它来描述资本主义要用地理扩张和地理重构来解决内部危机趋势的贪婪动力。

我故意让它平行于‘技术修复’的说法。

资本主义, 我们可以说, 沉迷于地理扩张, 如同它沉迷于技术变革和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无穷扩张。

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为了可能到来的危机, 一直以来没完没了地寻求空间修复的当代版本。

”[5]虽然空间修复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本剩余的问题, 但却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具体而言, 城市空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资本找到了新的增值途径, 并有效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第一, 空间商品化。

城市空间建构不仅具有固定资本的性质, 而且空间本身也成为商品, 如房产炒作就是对城市空间的商品化。

这一变化使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逐渐被交换价值掩盖代替。

正如列斐伏尔所言, 以使用和使用价值为特征的古代传统城邑被瓦解了, 城市由作品变成产品, 交换价值成为主导。

第二, 空间重组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

城市空间的公共设施如机场、地铁、商场、学校、医院等的整合与规划, 会提升作为商品空间的交换价值。

在当代, 我们不难发现, 公共设施优质和完备的地方其空间产品价格要高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