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网络][重难突破](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4.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02
道家思想
起源与形成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 老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 道家思想的基石。
自然与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顺 应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
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 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 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主要思想观点
01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体修行和涅 槃解脱。
02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杀生,提倡慈悲和 仁爱。
03
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性,倡导看破红尘、放下 执念的智慧。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1
释家思想
源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 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
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家思想的融合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的演变与转型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
主要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遵循自 然法则,不强行干预。
无为而治
主张政府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秩序自 然而然地形成。
柔弱胜刚强
强调柔中带刚,以柔克刚,认为柔弱有时比刚强 更有力量。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2
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如“ 无为而治”的理念被历代王朝所采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 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B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秦朝法律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1、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政治:
根本 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 3、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原因: 社会 大变 革
4、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⑤ 学校:——创办私学
(4)伦理观: 性相近 (5)整理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思想核心:“ 仁 ” “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 实现“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包 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六经》 思想地位 举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1、生平: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
2、著作:《春秋繁露》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发挥民本思想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 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 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 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 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 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 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 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 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 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
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 + 道家学 说 + 法家学 说 + 儒家学 说 新儒学
董仲舒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迷信宣扬,本质上是思想控制,目的为了加 强封建统治 结果: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为传播,儒 学寄售了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入学日益本土化,道家受到 儒学影响,主张“尊道”又“贵儒”。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代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既“尊道、礼佛、崇儒”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本善 人生价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与“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 伦理观念:性本恶(后成为法家理论的基础)
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 毁灭性的打击
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思想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天下 之大害。“天下为 主,君为客”,行 “天下之法”
代表作
《明夷待 访录》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开一代朴实学 风)
唯物主义体系
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众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 道、佛的冲击,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5)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
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①北宋五 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南宋朱熹提出“理 气论”和“心性论”,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集大 成者,同时南宋的陆九渊开创“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学说的特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 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来说 (1)在天道观上,儒家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 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甚至声明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
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
刻的启迪。
(2)不完善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 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 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 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 “显学”,在社会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 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 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如一,从而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 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 家“足兵”,取得“民信”。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①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②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原因: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1、春秋:形成——孔子 (思想的核心:仁)“至圣”鲁国人(1)、政治: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教育、文化:私学的创办者,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整理《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
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被称为"亚圣"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恶论",通过学习法治,使小人变成君子。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3、秦:遭到打击(焚书坑儒)(1)、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4、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汉武帝采取的措施: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繁露》①思想来源: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1.儒学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礼”;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2.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
3.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后称“亚圣”)1.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2. 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4.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1.天人关系: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道家:1.把“道”作为世界的根本。
2.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思想。
4.庄子提出“齐物”(即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墨家:墨翟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
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法治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代表人物为韩非子和商鞅。
(以上诸子主张应从区别和特点方面掌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理解)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记住)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汉武帝时期,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记住)(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各郡设学校。
三、宋明理学:理学的实质:将儒家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以维护封建统治。
(理解)程朱理学1.程颢、程颐(号称二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观点有:“存天理,灭(或去)人欲”;“格物致知”等。
3.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补: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成为理学经典。
“四书”一说由此而来。
1.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创立者。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的心学(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
1.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2.致良知;3.知行合一(以上代表人物的主张是理解加记忆)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言和儒家经典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挑战传统儒学权威;提出“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摹古文风,提倡个性。
(反正统反权威,但不反对专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以上人物主张是理解加记忆)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正统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记住)补:明清时期的新儒学思想只是给思想界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但不足以改变理学和心学的正统地位。
古代中国的科技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的发明①发明过程: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记住)②影响: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理解)指南针的发明①发明过程世界上最早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战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记住)②影响:A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B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理解)火药的发明①发明过程: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13世纪传入欧洲。
②影响:促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①发明过程A.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B.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记住)②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理解)补:四大发明的顺序: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二、汉字与书画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最终演变成五种主要字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要能识别几种主要字体)文人画:发展历程:北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②创作上强调个性,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人物:苏轼、王维(以上内容要记住)三、文学成就——记住或熟读《诗经》:概况: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
内容:分三部分,即风、雅、颂,其中最具价值的是风。
特点:四言为主。
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②是儒家的经典;③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楚辞:定义:是产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
特点:浪漫主义,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离骚》等。
汉赋:特点:①专重描述、文采华丽②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名人名作:①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二京赋》。
唐诗:“诗仙”李白(701-76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他的诗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诗圣”杜甫(712-770):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
其诗风笼罩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代表作: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宋词:苏轼:打破诗与词界限,其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李清照:经历过南渡悲苦、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开始走向成熟。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同上。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
在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里,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京剧产生和发展历程——记住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子进京;2.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京剧;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A.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熟读)代表人物主张特点林则徐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学习器物技术魏源《海国图志》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B.影响: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不作要求)(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结果: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作要求)(3)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主张(记住)特点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孔子权威,托古改制。
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如《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严复编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观点阐明变法维新的道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熟读理解)二、新文化运动1.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2.主要内容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记住)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熟读理解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熟读加记忆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实:五四前: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方式)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1.基本内容:(理解加记忆)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