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流程图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诊疗规范【操作方法】1、体位:侧卧位(下肢手术患侧向下),脊背部靠近手术台边缘,并与地面垂直,头前屈并垫高枕、背屈、双手抱膝。
2、定位:髂后上棘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为第4腰椎棘突或4~5腰椎间隙,常用穿刺点:腰3~4或腰2~3间隙。
儿童选择腰3~4或腰4~5椎间。
【穿刺方法】1、直入法:穿刺间隙中点作局麻,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9号蛛网膜下穿刺针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棘间韧带后换双手进针,继续前行遇黄韧带阻力感增加,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硬膜外腔,穿过硬脊膜及蛛网膜有第2次减压感,抽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即可证实进入蛛网膜下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中线0.5cm。
穿刺针倾斜15°向中线方向刺入,其余操作同直入法。
【局麻药剂量与浓度】布比卡因:剂量8~12mg,最大量<20mg,浓度为0.5%~0.75%。
【调节平面】注射后嘱病人轻缓翻身仰卧,单侧下肢手术可让病人向患侧卧3~5分钟后翻身仰卧,检查感觉改变与消失区,并适当调整体位,在5~10分钟内按手术要求调整平面;鞍麻时可取坐位穿刺注药,或穿刺注药后让病人慢慢坐立,使麻醉平面局部限于会阴部。
【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脐以下手术,尤其是下腹部及下肢手术。
2、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休克、颅高压、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恶异质、脑膜炎、穿刺部位感染及脊柱畸形。
(2)相对禁忌证:老年、儿童、心脏病、高血压。
【并发症及处理】1、低血压:(1)原因:1)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及血容量相对不足。
2)牵拉内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致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2)处理:1)吸氧、加速补液。
2)麻黄素10mg静脉注射或20~30mg肌肉注射。
3)内脏牵拉反应者给阿托品0.5~1mg静脉或肌肉注射,及应用其他镇静药等。
2、呼吸抑制:(1)原因:麻醉平面超过胸4则引起肋间麻痹,超过颈4则引起膈肌麻痹,全脊麻时肋间肌与膈肌同时麻痹,呼吸停止。
《蛛网膜下腔阻滞》课件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
神经刺激仪的应用
通过神经刺激仪精确定位神经根,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超声技术的应用
利用超声技术可视化操作,提高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一代麻醉药物的研发
针对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药物进行优化,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副作用。
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
探索不同麻醉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实现更好的麻醉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麻醉效果
神经阻滞对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较好,但可能对 其他部位产生影响,而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手术部 位以外的区域影响较小。
操作要求
神经阻滞需要对神经分布有较准确的了解,操作 要求较高,而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相对简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未来 发展与研究方向
临床应用的研究与展望
适应症的拓展
研究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更多手术和疾 病领域的应用,拓展其临床适应症。
培训与普及
加强蛛网膜下腔阻滞技术的培训和普 及,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和使 用率。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机制 与实施
机制
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循环的主要区域,通过脑脊液的流动来调节颅内压和脑组织代 谢。
蛛网膜下腔阻滞是通过向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产生全身麻醉作用。
麻醉药物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钠离子和钙离子流入细胞,从而抑制神 经冲动的传递。
轻或消除疼痛感。
快速起效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效果通常在 注射后很快显现,能够迅速缓解患 者的疼痛不适感。
蛛网的膜下腔阻滞
蛛网的膜下腔阻滞当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产生相应神经根阻滞,并有良好的肌肉松驰,称为蛛网膜下腔组滞,又称脊椎麻醉,简称腰麻。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适用于下腹部、下肢、会阴部、肛门、直肠及泌尿系、盆腔内的时间较短手术。
二、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休克、严重全身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高压症、凝血功能异常、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恶液质、穿刺部位感染及脊椎畸形外伤、脊髓肿瘤患者。
2.相对禁忌证老年、心脏病、高血压患者。
第二节麻醉前准备1.术前6~12小时禁食。
2.备好应急抢救器具及药品。
3.术前用药原则与其它麻醉方法相同。
第三节实施方法1.体位侧卧位(下肢手术患侧朝下),背部近手术台边缘,并与地面垂直;头前屈并垫一高枕;背屈,抱膝位。
2.定位:二髂棘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处为第四腰椎棘突或第3、4腰椎间隙,穿刺点可选择腰3-4或腰2-3椎间隙。
3.穿刺方法(1)直入法:于穿刺间隙中心做皮丘及局部浸润麻醉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22G号,长10cm)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棘间韧带后,换双手持针,继续前行,遇黄韧带感阻力增加,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硬膜外腔,穿过硬脊膜及蛛网膜有第二次减压感,抽去针芯有脑脊液流出即可证实进入蛛网膜下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脊柱中线旁开0.5cm,穿刺针倾斜1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其余操作手法同直入法。
4.调整平面注药后,令病人轻缓翻身仰卧,单侧下肢手术可让病人向患侧侧卧15分钟以上后,翻身仰卧;以钝针刺激皮肤,检查感觉改变与消失区,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体位;在5~10分钟内按手术要求调节平面。
鞍麻者可取坐位穿刺注药,使麻醉平面局限于会阴部。
5.常用局麻药剂量及浓度见表.1表.1 常用局麻药剂量及浓度第四节并发症1.低血压:原因:(1)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
(2)牵拉内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处理:(1)吸氧,加速补液;(2)麻黄碱10mg静注或20mg~30mg肌注;(3)内脏牵拉反应合并心率减慢者,可给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亦可用镇静药等。
外科学-椎管内麻醉
第八节椎管内麻醉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图1-27)。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图1-27 脊椎椎管的横切面(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图1-29)。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表1-13)。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麻醉流程图
麻醉实施总流程图 接麻醉手术申请单麻醉科医生麻醉前访视、评估进一步诊治 制定麻醉方案科主任上级医生/组长 实施麻醉 送回病房/ICU术后PCA术后随访麻醉工作流程1、麻醉前工作准备1)上班时间提前10 分钟进房间准备用物。
2)仪器器材由麻醉人员检查其备用状态、清洁程度并测试其机能,如发现有故障时,该器材在未修复前禁止使用。
麻醉人员发现器材有问题时应立即向仪器组组长或科主任报告。
3)检查麻醉机时应按各麻醉机型作业标准书程序,如有疑问应会同仪器组组长检查并修正之,未能立即修复的麻醉机,一律不准使用。
2、卫材、药物准备1)喉镜规格大小是否齐全可用,亮度是否足够。
2)气管导管的规格大小(须加备前后各一号)、种类是否合适,套囊是否漏气。
3)特殊卫材准备如小儿CVP、左右双腔气管导管及管蕊,分大人及小孩等。
4)麻醉时所需药品是否备齐,如需急救时所须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全,如有问题,应立即报告组长处理。
3、病人准备1)核对病人,确保正确2)麻醉医师除确认病人外,应确认病历的完整性,此病历应包括该科主治医师或住院医师的病历记载、麻醉前评估记录、手术及麻醉同意书及检验报告、胸部X光等。
3)麻醉前评估记录表,应包括药物过敏之有无,现在服药情形,过去麻醉经验(有无过敏或不良反应),病人之心、肺、肝、肾等机能及过去病史之有无,最后应以美国麻醉医学会病人分等评定。
4、麻醉时工作内容1)麻醉诱导时必须有麻醉科主麻医师在场,如无主麻醉医师在场时,不得擅自开始麻醉。
2)所有病人最起码要有心电图及ETCO2 及SaO2、血压、体温之监测。
3)麻醉过程包括使用药品、药量、静脉注射液、输液量、静脉针注射位置、留置针之大小、及CVP、气管导管固定深度等必须详细记载于记录,记载必须用正楷书写清晰4)麻醉中,需离开工作岗位,应向副麻醉医师或主巡回护士交班说明病人状态及麻醉进行情形,交班清楚方可离开。
5)麻醉过程中记录病人所有生命现象,如有任何不正常事项发生,例血压、心跳、心电图、体温之变化、呼吸道有阻碍现象、或麻醉机及器材有问题等时,应立即通知主麻醉医师到场处理.5、麻醉后工作内容1)手术完成,在麻醉苏醒时应有主麻醉医师在场。
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PPP文档(最全版)
一过性的神经症状
尿潴留(骶2-骶4) 与不良或过度生理反应有关的并发症
侧卧位
坐位
麻醉药溶液的比重
硬膜外脓肿(罕见,极严重)
严重脊柱畸形
四、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穿刺针方向
❖ 与穿刺针相关的并发症
麻醉或镇痛穿破后头痛(伴有畏光和恶心,与 体位有关,发生率曾加因素:低龄、女性、 妊娠,治疗:卧床,镇痛药物,静脉或口服 补液和咖啡因,硬膜外血凝块疗法)
❖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尿潴留(骶2-骶4)
与不良或过度生理反应有关的并发症
高位神经阻滞 颅内压升高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注射部位
心搏停止(1:1500)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蛛网膜下腔阻滞 脊麻
❖ 概念 ❖ 适应症 ❖ 禁忌症 ❖ 操作 ❖ 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 并发症
一、概念
❖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 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 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是椎管内 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的一种。
注射部位
硬膜外脓肿(罕见,极严重) 穿刺部位感染
既往存在神经功能障碍
瓣膜狭窄性心脏损伤
严重脊柱畸形
与不良或过度生理反应有关的并发症
❖ 与药物毒性相关的并发症 一过性的神经症状 利多卡因的神经毒性(马尾综合征)
谢谢观看
二,适应症
2-3小时内
下腹,腰部 盆腔 肛门会阴部
蛛网的膜下腔阻滞麻醉实施方法
蛛网的膜下腔阻滞麻醉实施方法
1.体位
侧卧位(下肢手术患侧朝下),背部近手术台边缘,并与地面垂直;头前屈并垫一高枕;背屈,抱膝位。
2.定位:二髂棘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处为第四腰椎棘突或第3、4腰椎间隙,穿刺点可选择腰3-4或腰2-3椎间隙。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于穿刺间隙中心做皮丘及局部浸润麻醉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22G号,长10cm)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棘间韧带后,换双手持针,继续前行,遇黄韧带感阻力增加,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硬膜外腔,穿过硬脊膜及蛛网膜有第二次减压感,抽去针芯有脑脊液流出即可证实进入蛛网膜下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脊柱中线旁开0.5cm,穿刺针倾斜1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其余操作手法同直入法。
4.调整平面
注药后,令病人轻缓翻身仰卧,单侧下肢手术可让病人向患侧侧卧15分钟以上后,翻身仰卧;以钝针刺激皮肤,检查感觉改变与消失区,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体位;在5~10分钟内按手术要求调节平面。
鞍麻者可取坐位穿刺注药,使麻醉平面局限于会阴部。
5.常用局麻药剂量及浓度见表.1
表.1 常用局麻药剂量及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