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诊疗规范【操作方法】1、体位:侧卧位(下肢手术患侧向下),脊背部靠近手术台边缘,并与地面垂直,头前屈并垫高枕、背屈、双手抱膝。
2、定位:髂后上棘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为第4腰椎棘突或4~5腰椎间隙,常用穿刺点:腰3~4或腰2~3间隙。
儿童选择腰3~4或腰4~5椎间。
【穿刺方法】1、直入法:穿刺间隙中点作局麻,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9号蛛网膜下穿刺针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棘间韧带后换双手进针,继续前行遇黄韧带阻力感增加,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硬膜外腔,穿过硬脊膜及蛛网膜有第2次减压感,抽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即可证实进入蛛网膜下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中线0.5cm。
穿刺针倾斜15°向中线方向刺入,其余操作同直入法。
【局麻药剂量与浓度】布比卡因:剂量8~12mg,最大量<20mg,浓度为0.5%~0.75%。
【调节平面】注射后嘱病人轻缓翻身仰卧,单侧下肢手术可让病人向患侧卧3~5分钟后翻身仰卧,检查感觉改变与消失区,并适当调整体位,在5~10分钟内按手术要求调整平面;鞍麻时可取坐位穿刺注药,或穿刺注药后让病人慢慢坐立,使麻醉平面局部限于会阴部。
【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脐以下手术,尤其是下腹部及下肢手术。
2、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休克、颅高压、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恶异质、脑膜炎、穿刺部位感染及脊柱畸形。
(2)相对禁忌证:老年、儿童、心脏病、高血压。
【并发症及处理】1、低血压:(1)原因:1)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及血容量相对不足。
2)牵拉内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致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2)处理:1)吸氧、加速补液。
2)麻黄素10mg静脉注射或20~30mg肌肉注射。
3)内脏牵拉反应者给阿托品0.5~1mg静脉或肌肉注射,及应用其他镇静药等。
2、呼吸抑制:(1)原因:麻醉平面超过胸4则引起肋间麻痹,超过颈4则引起膈肌麻痹,全脊麻时肋间肌与膈肌同时麻痹,呼吸停止。
椎管内麻醉常规
椎管内麻醉常规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阻滞。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上亦称腰麻或脊麻。
1.适应证会阴、直肠肛门、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一般手术时间<3小时。
2.禁忌证3. 术前访视除常规外,重点检查穿刺部位,并估计是否穿刺会遇到困难。
4. 蛛网膜下腔阻滞分类1) 局麻药比重所用药液的比重高于、相近或低于脑脊液比重分别称重比重液、等比重和轻比重液腰麻;2) 给药方法有单次和连续法,连续法是用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分次给药,可使麻醉状态维持较长时间。
5. 穿刺术常用旁正中法,穿刺点为L3-4或L2-3,目前常用布比卡因7.5~15 mg 稀释至3~5 ml注入。
6. 常用药物及最大剂量最大剂量(mg)常用药物15布比卡因丁卡因1020罗哌卡因7. 不同比重药液的配置方法重比重液:在局麻药中加入50%的葡萄糖0.1~0.2ml,用脑脊液稀释至3~4ml,使葡萄糖的浓度低于5%;等比重液:用脑脊液将局麻药稀释至3~4ml;轻比重液:用生理盐水将局麻药稀释至3~4ml。
在局麻药中也可按需加入阿片类药物和缩血管药物,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是硬膜外腔的1/10,如吗啡0.1~0.2mg;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碱30mg。
8. 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1) 药物用量2) 药液比重3) 病人体位4) 局麻药弥散性与穿透性5) 穿刺部位6) 注射容积与速率7) 穿刺针斜口的方向8) 病人的特点如老人、产妇、肥胖者及腹内压增高等。
7. 麻醉管理1) 阻滞平面低于T10可称安全,即使心肺功能不全病人亦可选用;2) 准确测定记录上界阻滞平面,注意平面“固定”后再扩散。
如鞍麻采用重比重液,手术取头低位,平面会逐步向上扩散;3) 血压下降与病人情况及阻滞平面呈正相关,高血压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更易发生。
平面超过T4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处理:快速输注晶体液并静注麻黄碱5~6 mg,心动过缓可静注阿托品0.3~0.5 mg;4) 呼吸抑制多发生在高平面阻滞,应立即面罩给氧,必要时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后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5) 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有麻醉平面过高造成低血压、迷走神经亢进或手术操作牵拉腹腔内脏等,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6) 手术结束测阻滞平面是否开始消退,平面消退至T8方可送回病房。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一、适应证下腹部、盆腔、会阴及下肢手术。
二、禁忌证1、败血症或穿刺部位局部有感染;2、脊柱畸形或脊柱局部肿瘤;3、严重出血或休克;4、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5、严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6、重度贫血;7、病人不能配合或拒绝者;8、出血倾向或抗凝治疗中;9、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腹内巨大肿瘤及腹水者。
三、麻醉准备:(1)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肌肉注射(或口服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
(2)麻醉用品:准备腰椎穿刺针,5ml注射器及针头,2 ml注射器及针头,手套一副,洞巾一块,以及皮肤消毒用品和麻醉药等,上述用品均需灭菌处理。
(3)麻醉用药:(重比重溶液)药名剂量(mg)浓度(%) 配制法小儿用量(mg/kg)普鲁卡因50~150 3~10 5%普鲁卡因2~3ml2.2地卡因10 1%地卡因1.0ml 0.25葡萄糖100 10%G.S. 1.0ml麻黄素30 3%麻黄素1.0 ml利多卡因40~120 2~4 2%利多卡因2~6 ml10%G.S. 0.5ml布比卡因7.5~15 0.25~0.75 0.75%布比卡因2ml10%G.S. 1.5~2ml四、蛛网膜下腔穿刺术:(1)患者体位:一般侧卧位或坐位(鞍区麻醉)。
头部不垫枕,后背部需与床面垂直、与床沿靠齐,以便操作。
尽量把腰部向后弯曲,以利于穿刺。
(2)穿刺部位与消毒范围:选择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
穿刺前需严格消毒皮肤,消毒范围自肩胛下角至第2骶椎,两侧至腋后线。
消毒后铺洞巾。
(3)穿刺技术:①直入法:在欲穿刺的两棘突之间以0.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注皮丘及皮下浸润麻醉,腰椎穿刺针刺入方向应保持水平,针尖稍向头侧,缓缓刺入并从阻力变化体会层次,当突破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即所谓“落空感”。
继续进针可将硬脊膜及蛛网膜一起穿破,并进入蛛网膜下腔。
②侧入法:.在棘突间隙中点外1.5cm处注局麻皮丘,穿刺针经皮丘向中线倾斜,约与皮肤成75度角,对准棘间孔方向刺入,突破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
61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及神经功能的观察
综上 所述 ,改 良M川ia 术 式 较传 统方 法 提高 了患 者 术后 的舒 kn 适 性 ,并 且简 单 易 学 ,适用 于 各 型 腹 股 沟 疝”。其 更 加 强调 腹横 ] 筋 膜 的修 补 ,将 外瓣 展 开 于 腹膜 前 问 隙 ,加 强 了 腹膜 囊 ,使 局部
所 有 患者麻 醉 阻滞 平 面上界 均在 T、T 、T、 T或 T。 ,下界 为 s。在 1例 腰麻效 果欠佳者在 硬膜外腔加 用利多卡 因后均有较好 的麻 6
醉效果 。
针 ,C E 才逐渐为 人们所接受 。本文前瞻 性总 结60 SA 1例近两年 来再本 院进行 的C E 麻醉 ,重点观察神经功 能的状 况,现总结如下。 SA
1 (0:3 —3 . 62 )1 2 13
6 1例蛛 网膜 下腔 阻滞效果 及神经功 能的观察 O
顾 文 荣 【 键词 】蛛 网膜 下 腔阻 滞 ;神 经功 能 关
中图分类 号 :R 1 . 6 4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7 — 14 (00 9 08 — 2 6 1 8 9 2 1 )2 - 2 4 0
[] 谭 明, 春 . 良Miia 式 网塞 疝 修补 术 治疗 腹股 沟 疝 的临 床 4 戴 改 lkn l 价 值 [ . 国现代 医生 , 0 , (4: -4 J中 ] 2 8 63) 32 . 0 4 2
[】 张松 . 充填 式( u w 5 疝环 R t 术式 ) o 与改 良疝环 充填 式( lkn 式) Mii 术 la 在 无张 力腹股 沟疝 修 补术 中的应 用研 究[ . 国当代 医药, 0 , J中 】 2 9 0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的方法综合了蛛网膜下腔阻滞显效快、可靠性高、肌松好、毒性低和硬膜外阻滞的时间可控、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使麻醉和镇痛时在技术和麻醉药品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用于有些下腹部手术尤其是盆腔手术等要求肌松好、麻醉时间长的手术。
其缺点是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专用的穿刺针,偶有硬膜外间隙药物经硬膜外导管自脊麻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麻醉平面较一般硬膜外阻滞广泛。
因此,必须具备熟练操作的技术和严密的监测手段。
第一节麻醉前准备1.术前6~12小时禁食。
2.备好应急抢救器具及药品。
3.术前用药原则与其它麻醉方法相同。
第二节实施方法侧卧位,取L2~3或L3~4棘突间隙;选专用一次性脊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套针,行常规皮肤消毒,经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于硬膜外穿刺针(Touhy针)背孔置入笔尖式25G腰穿针;刺破蛛网膜后至蛛网膜下腔,见有脑脊液流出,即注入重比重局麻药1.5~2.5ml(常用0.5%布比卡因或1:1:1丁卡因液),退出腰穿针;然后根据手术需要向头或尾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留腔内2.5~3cm;退针固定导管,平卧后调整阻滞平面达手术要求。
如平面未达手术要求时,可经硬膜外导管给局麻药5ml/次,至平面升至要求为止。
术中监测SP、DP、MAP、HR、SpO2、ECG等,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
第三节注意事项1.若脊麻针推进几次均不见脑脊液流出,可重行硬膜外间隙穿刺。
2.为避免脊麻针尖折断,退针遇阻力时,应连同硬膜外针一起拔,或旋转180度再试拔,切勿强行拔针。
3.一次脊麻穿刺,硬膜外导管极少能进入脊麻针在硬膜上留下的针孔,但若反复穿刺,进入的可能性增大。
如硬膜外穿刺穿破硬脊膜又退至硬膜外间隙,则导管经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性很大,要引起注意。
4.为判断硬膜外导管位置是否正确,除注药前回抽外,可在脊麻平面固定后,经导管向硬膜外间隙注入等比重2%利多卡因5ml,以观察阻滞平面的改变。
剖宫产术行1∶1∶1液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观察
【 王天铎 , 2 ] 樊忠 . 耳鼻咽喉科学【] 实用 M. : 济南 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 9 3 4 9 7: 6 .
[ 王忠植 , 3 】 张小伯 . 鼻咽喉科治疗学[ 】 耳 M. : 北京 北京 医科 大学 、 中国 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 出版社 ,97 4 1 19 : . 4 【 黄选兆 , 4 J 汪吉宝 , 维佳 . 孔 实用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学【 ] M. : 民 北京 人
0 73 30 6
[ s at Obet e E M m h l ke et f1: 1l udi tesb r h o pc. n rvd Abt c 】 jci v u etebo fc o 1: i i u a c ni sae adpoiea r v c q nh a d
: 生 出版社 ,9 8 13 卫 19 :8 .
纱条或膨胀止血海绵小范围的区域性 填压 ,达 到压 迫止 血、 保
护创面 的目的。 局部填塞鼻腔 可保 留不 同程度的通气 , 头痛 、 鼻 部不适较常规凡士林纱条填塞明显减轻 。 鼻内窥镜直视下药物
[ 蔡 红武. 5 】 鼻内镜在鼻出血诊治 中的应 用叨. 山东大学基 础医学院学
剖 宫产 术行 1: 1液 蛛 网膜 下腔 阻滞 效 果观 察 1:
宋振 杰 赵 秀清
( 大同市西花 园柴油机厂职工医院 , 山西 大 同 0 7 3 ) 3 0 6
【 摘要 】目的
评价剖宫产术 中 1 1: 液在蛛 网膜下腔的 阻滞效果 , : 1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拟行剖宫
产手 术 A II Ⅱ级患者 8 例 随机分为 1: 1 A组 ,= 1 和布比卡 因组( S 或 3 1: 组( n4) B组 ,= 2 。 n 4 )观察 注药后 患者的 反应 , 中血压 、 术 心率变化及肌松效果。 结果 A组阻滞完善 时间感觉 阻滞维持 时间明显延长( < . )麻醉质量 P 0 1, 0 和肌松效果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 ) P 0 5 。A组较 B组低血压发 生概率降低( ≮ . ) 心动过缓 、 0 尸 O 1, 0 呼吸抑制 、 寒战、 穿刺后 头痛的发生及新生儿 A gr p a 评分 2组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 > . ) 尸 0o 。结论 1: 1 用于剖宫产术患者, 5 1: 液 术 中麻 醉质量和肌松 效果较好 , 良反应 少, 不 且感 觉阻滞时间适合剖 宫产术 , 临床效果更具优越 性。
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 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
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规范
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规范
一、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
两手抱膝,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背部与床面垂直。
三、穿刺点的选择
脊椎L2-3、L3-4间隙进行穿刺。
四、无菌术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包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尾端应高于头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巾等。
五、穿刺路径
硬麻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旁入法。
六、穿刺点2%利多卡因做局麻,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肤。
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间,与背部垂直,缓慢刺入。
穿过黄韧带有“落空感”,继续推进常有第二个“落空感”,有脑脊液流出提示进入蛛网膜下腔。
七、用药
常用重比重药。
0.75%布比卡因1.5-2.0ml+50%葡萄糖0.5ml+肾上腺素,浓度为1:200,000。
八、阻滞平面的调节
1、穿刺部位(节段选择)L2-3平面偏高,L3-4平面偏低。
2、体位和麻醉药比重5-10min内调节
3、注药速度速度快则麻醉范围广。
4、穿刺针斜口方向朝向头侧则平面易高。
九、测试阻滞平面的方法
硬麻神经阻滞的先后顺序为:交感神经、温度感觉、疼痛感觉、触觉、肌肉运动、压力感觉,最后是本体感觉的阻滞。
硬麻最主要的目的是痛觉阻滞,所以针刺法是测量阻滞平面最直接最使用的方法。
针刺法要用较粗钝的针头,测试时以针尖压凹皮肤为限,不可过于用力,亦不可快速针刺,以免刺破皮肤引起出血和增加患者的痛苦。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广州中山二院彭书峻等研究了高危老年下腹部 或下肢手术病人连续腰麻的可行性,选择年龄 在70-101岁的老年人,比较硬膜外和连续腰麻 的效果,EA组用麻黄碱总量及用量高于CSA 组,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也迟于CSA组, 辅助氟芬合剂例数大于CSA组,血浆乳酸浓度 高于CSA组,没有并发症发生,说明CSA用于 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可产生良好 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微导管的应用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技术应用于CSA 28G微导管在强度、注药速度等方面优于32G微导管, 并且能通过22G腰麻针置入蛛网膜下腔 1991年Rigler等相继报道应用28G微导管发生马尾综合 症的病例 199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协会(FDA)禁止小于24G 的导管应用于临床
一、临床应用历史
1907年,大孔径导管的应用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的应用 1996年一种新型的针外导管 Spinocath 导管的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大孔径导管的应用
1907年第75届英国医学年会上Dean提出CSA的概念 1940年Lemmon详细描述了在蛛网膜下腔留置一根与 橡皮管相连的17G或18G的穿刺针来进行CSA 1944年Tuohy通过15G的huber穿刺针把4号导尿管留 置在蛛网膜下腔进行CSA (PDPH>30%) 50年代CEA技术逐渐成熟使CSA的发展受到影响。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郭曲练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蛛网膜下腔阻滞
容量监测及循环管理
21
课后练习题
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适应症有哪些? 2.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并发症有哪些? 3. 发生全脊髓麻醉时应如何处理?
22
1)适应症: 适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肛门的手术
2)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休克 血容量不足 局部感染
高颅压 凝血功能障碍等 相对禁忌症:老年及高龄 高血压 心脏病
患者
【作 业】 全脊麻的表现、处理
【实验报告】
药物及剂量
兔下肢活动及痛觉反射情况
用药前
用药后
活动情况 痛觉反射 活动情况 痛觉反射
下节内容:
观察内容
►跛行、针刺疼痛反应 ►全脊髓麻醉——呼吸、循环的改变;
肌张力的改变பைடு நூலகம்四肢及全身) 12
实验小结
13
脊 柱 解 剖
体位及穿刺间隙定位
15
穿刺层次
硬膜外腔 硬脊膜 蛛网膜下腔
17
脊神经的支配
T2
T4
T6
T8
T10
T12
18
硬 膜 外 麻 醉
腰 麻
椎管内麻醉药物作用靶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适应症
麻醉
0.8~1.0ml
穿刺及注药
9
兔子跛行
麻醉测试
10
【注 意 事 项】
间隙定位 两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
第七腰椎间隙
穿刺困难 禁强行穿刺,应先退出穿刺针再重新
调整穿刺方向
成功标志 少量脑脊液、摆尾、激烈的体动反应
11
穿刺过程
►穿刺避免用力过猛 ►固定体位不松手
►防止穿刺针移位 ►注药速度不宜过快——全脊髓麻醉 ►头高脚低位——用药后迅速调整
蛛网的膜下腔阻滞麻醉实施方法
蛛网的膜下腔阻滞麻醉实施方法
1.体位
侧卧位(下肢手术患侧朝下),背部近手术台边缘,并与地面垂直;头前屈并垫一高枕;背屈,抱膝位。
2.定位:二髂棘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处为第四腰椎棘突或第3、4腰椎间隙,穿刺点可选择腰3-4或腰2-3椎间隙。
3.穿刺方法
(1)直入法:于穿刺间隙中心做皮丘及局部浸润麻醉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22G号,长10cm)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棘间韧带后,换双手持针,继续前行,遇黄韧带感阻力增加,一旦阻力消失表示进入硬膜外腔,穿过硬脊膜及蛛网膜有第二次减压感,抽去针芯有脑脊液流出即可证实进入蛛网膜下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脊柱中线旁开0.5cm,穿刺针倾斜1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其余操作手法同直入法。
4.调整平面
注药后,令病人轻缓翻身仰卧,单侧下肢手术可让病人向患侧侧卧15分钟以上后,翻身仰卧;以钝针刺激皮肤,检查感觉改变与消失区,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体位;在5~10分钟内按手术要求调节平面。
鞍麻者可取坐位穿刺注药,使麻醉平面局限于会阴部。
5.常用局麻药剂量及浓度见表.1
表.1 常用局麻药剂量及浓度。
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共3 L m ,重 比重液 ,麻醉维持 时间在 下肢5 7 ,在下腹部3左右。 ~h h
1 _ 网膜下腔 阻滞 的优点 3蛛 操 作简便 ,容易 掌握 ,用药量少 ,用具简单 ;患者 清醒 ,能更好
麻醉 ) 位 ( 、部 区域)阻滞麻 醉 ( 管 内阻滞 ,包括 蛛网膜 下腔阻滞 椎
和硬膜 外 阻滞 ;神 经 阻滞 ,包 括 颈丛神 经 阻滞 、臂 丛神 经 阻滞 及上
穿 刺点 ;常 规消毒 穿刺 部位 的皮肤 ,戴 无菌 手套 ,铺 无菌孔 巾 ,局 部 麻醉 ,深达 韧带 ;左 手固 定穿刺 点皮 肤 ,右手持 针 ,从棘 间隙 与
脊柱呈 垂直 方向慢 慢刺 人 ,切忌左 右偏 斜 ,穿刺 过程 中如不 慎触 及
变 、颅 内高压 );休克 ;全 身感 染严重及穿刺部 位有炎症或感染者 ; 腹 内压 明显增高者 ;精神病 、严重神经官 能症 及小儿等不合作患者 ; 败血症 ;脊柱外伤或结核 ;急性心力衰竭 或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脏 病 发作。对有下列情 况者 ,应慎重考虑 :头痛患者 、腰穿后 头痛 考、
近 些年 来普 外科手 术范 围愈 来愈扩 大 ,在 麻醉 前处 理 、麻 醉方 醒 ,如精神 紧张、心理负担重可增 加手 术 困难 ;麻醉 平面 高 时易增 加循环 和呼 吸系统 的负担 ;可有 头 痛 、尿潴 留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
1 . 网膜下腔 阻滞的适应证 5蛛
患者 取 背靠 床缘侧 卧 位 ,头颈 向前屈 曲,屈髋 屈膝 ,双膝 关 节
尽 量屈 向胸部 ,背部和 床 面保 持垂 直 ;选腰椎 3 4 - 间隙或4 5 - 间隙为
1 . 网膜下腔阻滞 的禁忌证 和相对 禁忌证 6蛛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脊髓或脊神 经根病变 ,脊髓 的慢性或退行性病
蛛网膜下腔阻滞无效一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0期179投稿邮箱:sjzxyx88@·病例报告·蛛网膜下腔阻滞无效一例赵慧玲(通讯作者),何秀莉(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麻醉科,陕西 延安 716000)0 引言患者女,51岁,术前诊断:1.宫颈鳞状上皮高级别病变;2.左肺支气管扩张;3.左侧膈疝。
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
ASA 评分Ⅱ级。
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病人入室,连接心电监护,开放外周静脉,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 地佐辛5 mg ,在左侧卧位下行L3-4椎间隙穿刺,顺利进入硬膜外腔,置入腰麻针,回抽脑脊液顺畅,给予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3 mL ,退出腰麻针后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5 cm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入生理盐水无阻力,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并妥善固定,恢复平卧位2 min 后测平面不理想,误以为患者紧张,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 镇静,同时消毒铺巾,约10 min 后切皮时患者疼痛明显,表情痛苦,且有下肢活动,确认蛛网膜下腔阻滞无效,立即给予硬膜外试验剂量,同时行快速全麻诱导,置入SLIPA 喉罩,控制呼吸,术中硬外为主小剂量吸入麻醉药为辅,整个手术过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进展顺利,手术结束前五分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拔除喉罩,术毕入PACU 观察后安全送回病房,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病人平卧之后第一次测平面发现异常后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判断不明确,导致随后的处理比较被动,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当机立断实施全麻才没有影响手术进程。
笔者在此对案例分析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1 局麻药的药理特性局麻药通过影响神经轴索的动作电位,降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使其不能达到阈电位,也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受体,抑制钠离子内流而达到神经阻滞作用[1]。
局麻药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pKa 、药液的pH 以及药物浓度等都会影响药效。
中医医院麻醉科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
中医医院麻醉科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一、概述蛛网膜下腔阻滞是指把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使脊神经根、脊根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滞,简称脊麻。
二、护理常规1.麻醉前准备(1)患者准备:麻醉前禁食≥8小时,术前1天行全身皮肤清洁。
(2)麻醉器械、设备准备:麻醉机、心电监护仪、氧气、吸引装置。
(3)物品、药品准备:腰麻包(含穿插针、无菌敷料)、2%利多卡因或其他局部麻醉药;急救药品包括麻黄碱、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4)急救气管插管用物:麻醉喉镜、气管导管、简易呼吸囊、听诊器。
(5)建立上肢静脉通道。
(6)麻醉开始前测量和记录首次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
2.麻醉中的护理观察及记录(1)向患者解释麻醉过程,指导患者配合麻醉穿刺。
(2)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头下垫小枕,背部紧靠床沿,下颌尽量紧贴胸前,双手抱膝,膝部尽量紧贴腹壁。
(3)按外科手术切口要求行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穿刺部位:成人腰2以下,儿童腰3以下腰椎间隙。
消毒范围:穿刺点上下15cm以上,两侧腋后线。
(4)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0~15分钟记录1次。
(5)观察口唇黏膜、皮肤及术野血液颜色,面罩供氧。
(6)记录输液/血量与尿量、出血量,根据血容量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种类。
(7)停留导尿管。
(8)并发症的观察及对症护理:①低血压:加快输液速度,成人15分钟内输入液体200~300mL,按医嘱予血管收缩药。
②恶心呕吐:面罩吸氧,流量4~5L/min,加快输液速度,按医嘱静脉使用麻黄碱、镇吐药如恩丹司琼。
③头痛:去枕平卧。
轻度头痛卧床休息2~3天可自行缓解;中度头痛应增加晶体液补充。
按医嘱使用镇痛药。
④若麻醉平面在胸2及以上,应警惕全脊麻,做好急救气管插管准备。
3.麻醉复苏期护理(1)检查穿刺部位皮肤覆盖的无菌纱布有无潮湿,及时更换潮湿纱布。
(2)观察下肢活动情况,麻醉后去枕平卧≥6小时。
(3)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0~15分钟记录1次。
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是如何产生脊神经根阻滞的
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是如何产生脊神经根阻滞的【术语与解答】①蛛网膜下腔(也称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实际上是被整个硬脊膜囊所包裹),而软脊膜则紧贴脊髓表面;②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约25~30ml),脊髓与所有脊神经前、后根相对“悬浮于”或“浸泡在”硬脊膜囊内的脑脊液中;③蛛网膜下腔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向下约抵达第2骶骨高度;④椎管内自脊髓尾端(L2以下)至第2骶椎其容积明显扩大,解剖学称之为终池,其内有腰、骶、尾部近乎与椎管平行走向且集中呈束状的脊神经前、后根构成的马尾神经(应称马尾脊神经根) ;⑤由于成人脊髓终端约平第1腰椎(L1)下缘或第2腰椎(L2)上缘,故临床上一般选择L2以下的L3~4或L4~5椎间隙进行“腰穿”检测脑脊液或实施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简称脊神经阻滞或腰麻),其目的是因为选择L2以下椎间隙穿刺一般不会损伤脊髓。
【麻醉与实践】蛛网膜下腔与脊神经根阻滞关系十分密切:①脊神经根阻滞是指将选择的小剂量局麻药(约1~1.5ml)注入腰、骶段的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即注入终池内),从而产生整个马尾脊神经根阻滞,该方法称之为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②注入终池内的局麻药尽管用量极少,而且又被脑脊液迅速稀释,但按局麻药的比重主要在腰、骶段椎管内脑脊液中(终池内)流动、扩散,则可与细长、无髓鞘且集中成束状的整个马尾脊神经根几乎是直接接触、渗透,因此能完全阻断其全部的感觉、运动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所以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效果远较硬脊膜外隙脊神经干阻滞更为确切和完善。
【提示与注意】由于蛛网膜下腔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相交通,当注入蛛网膜下腔的局麻药过多或局麻药比重较脑脊液有显著差异,一旦体位变化相反(如应用重比重局麻药调节头低足高位或使用轻比重局麻药致使患者头高足低位),则可导致麻醉平面过高或局麻药不慎扩散流入胸部、颈部以及枕骨大孔以上的脑脊液中(延髓处),则能立即引起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甚至心搏骤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蛛网膜下腔阻滞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
一、解剖学基础1、脊柱:(1)由椎骨组成。
椎骨的前部就是椎体,后部就是椎弓。
椎弓所包围的空腔称为椎孔,所有椎孔上下相连成为椎管,即脊髓所在的部位。
(2)脊柱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
坐位时颈、腰曲向前,胸、骶曲向后突出,颈4至胸4之间及腰椎的棘突与地面平行,胸4至胸12棘突斜向地呈叠瓦状。
2、脊膜: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
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
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即就是局麻药与神经根发生作用的部位。
3、脊髓:位于脊髓腔内,浸泡于脑脊液中。
上起于枕骨大孔,下终止于第1腰椎(小儿则更低一些)。
在腰1以下的脊神经分开成为马尾,在此部位进行穿刺时不易损伤脊髓,因马尾浮于脑脊液中,对穿刺针的冲击有一定的避让作用。
4、脑脊液:成人脑脊液为100~150ml,脊髓腔内的脑脊液为25~35ml,pH值为7、4,就是无色透明液体,比重为1、003~1、009,脑脊液压力为0、7~1、7kPa(7~17cmH2O)。
5、韧带:在棘突上面与棘突相连接的韧带称棘上韧带。
连接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韧带为棘间韧带。
棘间韧带的下面,脊髓腔之后部即黄韧带,就是质密、坚实、有弹性的纤维层。
穿刺时有突然阻力减小的感觉,即针穿过了黄韧带进入了硬膜外腔。
如再向前进针1~2cm就会有针刺破薄纸的感觉,即穿过了蛛网膜,取出针芯会有脑脊液流出,证明已穿刺入蛛网膜下腔。
二、对生理的影响(一)神经阻滞1、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神经的粗细不同,阻滞的先、后及范围亦不同。
2、交感神经最细,阻滞最快,平面也最高;感觉神经次之,阻滞较晚,平面较高;运动神经最粗,阻滞最晚,平面也最低。
3、如阻滞平面超过了胸4,因阻滞了心交感纤维,而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
4、在低血容量患者、老年及静脉回流障碍者(妊娠)表现尤甚。
(三)对呼吸的影响1、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对气体交换无影响。
2、当平面上升到胸部则肋间肌逐渐麻痹,对一般病人因有膈肌代偿不会影响呼吸功能,但对呼吸功能储备差者(肥胖、衰弱者)会有严重的影响。
3、肋间肌及腹肌麻痹后能使病人咳嗽无力。
(四)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由于肾脏血管扩张可增加肾灌注。
如因麻醉处理不当,出现不长时间的低血压可能使肝、肾灌注降低。
(五)对子宫收缩的影响麻醉平面在胸10以下时,宫颈肌肉松弛而宫体肌肉收缩增强,当平面超过胸6时,宫体肌肉也受限制。
如出现长时间低血压可使宫缩无力。
三、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一)脊神经在体表的分布根据脊神经在体表的分布,可以判断阻滞平面的高低1、骶部、股内侧及会阴部为骶神经分布。
2、耻骨联合处为胸12、腰1神经分布。
3、脐部相当于胸10神经分布。
4、季肋部为第8胸神经分布。
5、剑突为第6胸神经分布。
6、乳头连线为第4胸神经分布。
7、锁骨下部位为第2胸神经分布。
8、甲状软骨部位为颈2神经分布。
(二)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1、脊柱长度:在相同条件下,脊柱越长,阻滞平面越低。
2、麻醉药溶液的比重与病人的体位:在头低位时,重比重溶液阻滞平面较高;而轻比重溶液的阻滞平面较低。
3、麻醉药的剂量、容积:在相同的容积时,剂量越大,阻滞范围越广;相同剂量时,容量大者,阻滞范围较广,但阻滞程度及时间也有不同。
4、穿刺部位:穿刺部位高者,药物容易向头方向扩散,阻滞平面较高。
5、注药时针头斜面的方向及注药速度:斜面向头时,注药速度越快,麻醉平面越高。
四、临床操作方法(一)体位1、侧卧位就是最常选用的体位。
背部与手术台边沿相齐,头下弯、手抱膝,如此可使腰椎间隙张开。
两肩部及两髂部连线相互平行,并与地面垂直。
2、坐位时臀部应与手术台边沿相齐,腰尽量向前弯曲,切勿扭转。
3、俯卧位时应将手术台两端摇低,使病人背部屈曲。
(二)穿刺部位的确定两髂前上嵴连线与脊柱中线的交点处即腰椎3、4间隙。
(三)穿刺技术1、穿刺者取坐位,并使眼的高度与穿刺部位在同一水平。
2、皮肤常规消毒后,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及棘间韧带作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3、正方穿刺法:(1)将腰穿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方向刺入,左手背紧贴于病人背部并固定针的方向,以右手食指沿穿刺针轴心方向将针推进。
(2)穿入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及棘间韧带,棘上与棘间韧带的阻力较柔软但具有韧性;再继续将穿刺针推进,则有阻力增加感,表示穿刺针已进入黄韧带。
(3)再将针推进则有阻力突然消失感,因推进力不同而有两种结果:①如推进力较大,进针速度较快,穿刺针在穿透黄韧带的同时将硬脊膜穿破,而进入蛛网膜下腔。
②如果穿刺针推进缓慢,针可通过黄韧带但仍位于硬膜外腔,取出针芯后无脑脊液流出,证明穿刺针已穿过硬脊膜进入到蛛网膜下腔。
4、侧方穿刺法:老年患者因棘上或棘间韧带钙化,正方穿刺很困难,可改为侧入法。
穿刺针自距中线1、5-2cm处刺入,然后取与皮肤成30-45°角度穿刺,针尖向中线及向头的方向推进。
这样穿刺针只穿过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
(图2)5、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的位置,注药前、后应回吸,如有脑脊液回流,证明针在蛛网膜下腔无移动。
(四)注意事项1、有时针已穿入蛛网膜下腔,但无脑脊液流出,或流得很慢,就是由于针孔贴在马尾或其它组织上的缘故,这时可将针头转动后,脑脊液即可流畅。
2、进针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止刺破椎管内静脉丛而出血,或刺到椎管对侧的骨膜时,会感到很硬,针不能前进,亦无脑脊液流出,证明就是穿刺过深。
3、穿刺困难者可改换间隙,或改换体位(坐位)后很易成功。
可调整体位来达到所需的平面。
一般于注药后20分钟内平面即已“固定”。
五、常用药物常用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有普鲁卡因、地卡因、布比卡因及利多卡因。
因手术时所需要采用的体位及时间长短不同,可选用轻比重或重比重及不同长短时间的局麻药。
六、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下腹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2、单纯肾切除术需用折刀式的侧卧位,腰间盘切除术需用头、足低腰背突出的俯卧位者,腰麻有其突出优点。
(二)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脊神经根病变、马尾综合征、脑脊膜膨出等。
2、感染:如全身败血症、穿刺部位感染、曾患过化脓性脑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病毒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外伤、脊柱结核、类风湿脊柱强直、脊柱畸形或脊柱局部肿瘤。
4、急性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血红蛋白低于60g/L及其它原因引起的休克病人、重度贫血、出血倾向或抗凝治疗中。
5、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功能低下、严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6、严重腰背疼痛患者。
7、不合作的小儿及精神病患者、病人不能配合或拒绝者。
8、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
9、腹内巨大肿瘤及腹水者。
七、并发症及其处理(一)术中并发症1、低血压:(1)原因:平面过高(超过胸4),交感神经广泛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减少。
(2)处理:局部浸润时局麻药中加入麻黄素15~30mg、穿刺前或蛛网下腔注药后,立即开放静脉,快速输液200~300ml,必要时也可用血管收缩药。
2、恶心、呕吐:(1)原因:平面升高,血压下降,肋间肌部分麻痹而出现呼吸抑制,一过性脑缺氧。
麻醉药不纯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化学性刺激。
(2)处理:加快输液使血压回升,面罩吸氧,给氟哌啶2、5mg、(二)术后并发症1、头痛:(1)原因:脑脊液漏出引起的颅内低压、化学性刺激等。
(2)处理:采用细针穿刺,硬膜外注入5%葡萄糖液10~25ml,输液以增加脑脊液的生成,对症治疗(包括平卧、针灸疗法及镇痛药)。
2、尿潴留:(1)原因:膀胱麻痹导致过度胀满,手术刺激,不习惯卧位排尿。
(2)处理:去除手术刺激,改变排尿体位;较长时间手术应术前放留置导尿管,以避免发生膀胱无力;针灸治疗;发生膀胱无力时,可放留置尿管进行潮式引流,约一周后膀胱收缩功能恢复再拔除尿管。
3、腰、背痛:可能与穿刺损伤有关,应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蛛网膜下腔麻醉药物的选择迄今为止,布比卡因就是蛛网膜下腔用药的首选药物,其神经毒性最小,麻醉效果确切。
用药时其浓度不宜超过0、5%,用药剂量最大不宜超过15mg,否则易造成麻醉平面过广。
麻醉平面与用药剂量相关,与注药速度相关性较差。
利多卡因不就是蛛网膜下腔用药的首选药物,国外诸多报告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出现马尾综合症与应用5%利多卡因有关,虽然国内应用利多卡因均为<2%,就是否可产生马尾综合症尚不知晓。
蛛网膜下腔应用罗哌卡因国外有诸多报道,但目的主要就是观察其用药后的最小有效剂量,临床应用并不普遍。
国内应用尚少,主要原因就是罗哌卡因使用说明书未标有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的适应症。
罗哌卡因的主要优点在于中毒剂量小于布比卡因,一旦中毒后抢救成功率高。
但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所用的布比卡因量很小,仅为10-15mg,此剂量对病人非常安全。
蛛网膜下腔应用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所产生的麻醉效果相似,不会出现明显的感觉运动分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