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PPT课件

合集下载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5) 排除针尖或导管在血管内; ① 肾上腺素试验; ②局麻药试验。
CHENLI
6
2021/3/7
CHENLI
7
4 、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硬脊膜、 蛛网膜和软膜均沿脊
神经根向两侧延伸,包裹脊神经根, 故分别称为根硬膜、根蛛网膜和根 软膜。 根硬膜较薄,且愈近椎间
孔愈薄。
2021/3/7
CHENLI
8
2021/3/7
CHENLI
9
• 5 、脊神经 、 脊神经共31对 • (C)8 对 (T)12对 • (L)5 对 (S)5 对 • (CO )1对
人 体
和 阻
表滞 示的作
分用
布: 区各
2021/3/7
CHENLI
14
4 、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
① 对呼吸的影响 :取决于阻滞 平面的高度。
② 对循环的影响 :低血压、 心率减慢。
③ 对其它系统的影响:恶 心、呕吐、尿潴留等。
2021/3/7
CHENLI
15
四、 椎管内麻醉方法
(一)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1、分类
① 局麻药比重 : 重比重 、 等比 重 、 轻比重(重比重多用)
② 麻醉平面 : 低平面、 中平 面(T6~T10)、高平面(高平面少用)。
③ 给药方式 : 单次法(少用)、连 续法(多用)。
2021/3/7
CHENLI
16
2、蛛网膜
下腔穿刺 术:
腰椎间隙定 位图
2021/3/7
CHENLI
4 、骶管阻滞
2021/3/7
CHENLI
2
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神志清醒,镇 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对生理 功能有一定扰乱,对内脏牵 拉反应消 除不完全.

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 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年4期
广州中山二院彭书峻等研究了高危老年下腹部 或下肢手术病人连续腰麻的可行性,选择年龄 在70-101岁的老年人,比较硬膜外和连续腰麻 的效果,EA组用麻黄碱总量及用量高于CSA 组,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也迟于CSA组, 辅助氟芬合剂例数大于CSA组,血浆乳酸浓度 高于CSA组,没有并发症发生,说明CSA用于 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可产生良好 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微导管的应用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技术应用于CSA 28G微导管在强度、注药速度等方面优于32G微导管, 并且能通过22G腰麻针置入蛛网膜下腔 1991年Rigler等相继报道应用28G微导管发生马尾综合 症的病例 199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协会(FDA)禁止小于24G 的导管应用于临床
一、临床应用历史
1907年,大孔径导管的应用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的应用 1996年一种新型的针外导管 Spinocath 导管的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大孔径导管的应用
1907年第75届英国医学年会上Dean提出CSA的概念 1940年Lemmon详细描述了在蛛网膜下腔留置一根与 橡皮管相连的17G或18G的穿刺针来进行CSA 1944年Tuohy通过15G的huber穿刺针把4号导尿管留 置在蛛网膜下腔进行CSA (PDPH>30%) 50年代CEA技术逐渐成熟使CSA的发展受到影响。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郭曲练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蛛网膜下腔阻滞》课件

《蛛网膜下腔阻滞》课件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
神经刺激仪的应用
通过神经刺激仪精确定位神经根,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超声技术的应用
利用超声技术可视化操作,提高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一代麻醉药物的研发
针对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药物进行优化,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副作用。
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
探索不同麻醉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实现更好的麻醉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麻醉效果
神经阻滞对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较好,但可能对 其他部位产生影响,而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手术部 位以外的区域影响较小。
操作要求
神经阻滞需要对神经分布有较准确的了解,操作 要求较高,而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相对简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未来 发展与研究方向
临床应用的研究与展望
适应症的拓展
研究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更多手术和疾 病领域的应用,拓展其临床适应症。
培训与普及
加强蛛网膜下腔阻滞技术的培训和普 及,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和使 用率。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机制 与实施
机制
蛛网膜下腔是脑脊液循环的主要区域,通过脑脊液的流动来调节颅内压和脑组织代 谢。
蛛网膜下腔阻滞是通过向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产生全身麻醉作用。
麻醉药物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钠离子和钙离子流入细胞,从而抑制神 经冲动的传递。
轻或消除疼痛感。
快速起效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效果通常在 注射后很快显现,能够迅速缓解患 者的疼痛不适感。

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PPT资料优秀版

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PPT资料优秀版

马尾
骶管穿刺术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 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的手术,也用于婴 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
禁忌症 —— 穿刺部位感染、骶部畸形者、凝血异常和接受
抗凝治疗者。
穿刺部位:
定位骶裂孔:从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摸至4cm(成人) 可触及一有弹性的凹陷骶裂孔,在孔的两旁可触到蚕豆 大的骨质隆起,即为骶角,
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麻醉医学系 二○一○年八月
教学目的与要求: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概 念:
骶管阻滞是骶裂孔穿刺,注入局麻药于骶管腔内以阻滞 骶神经,它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
注射生理盐水和空气均无阻力、无皮肤隆起 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麻醉医学系 常用局部麻醉药的浓度和剂量:
—Cli—ck可to用a内dd含— T1itl:e 2—0万肾成上腺人素的用2%量普鲁一卡因般、1.为20ml。采取分次注药法--回抽无血后, 5针~与2皮h、肤4角~度6先h过。大注,针入尖常试可触探及骶剂管前量璧 3ml,观察5分钟后,再将剩余的15ml注入。
穿刺与注药:
3)穿刺成功的标志 抽吸无脑脊液 注射生理盐水和空气均无阻力、无皮肤隆起
4)注药 注入试验剂量 观察5分钟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 分次注入其余药液
穿刺成功的要点:
进针方向: 1)体位——可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成人用量一般为20ml。
注—射—生 可理用盐内水含和1:空2气0万均肾无针上阻腺力与素、的无皮2皮%肤普肤隆鲁起卡角因、度1. 过小,即针体过度放平,针尖可在骶 管的后璧受阻 ——可用内含1:20万肾上腺素的2%普鲁卡因、1.

蛛网膜下腔阻滞 PPT课件

蛛网膜下腔阻滞 PPT课件
1.长时间下腹部以下手术的麻醉 2.老年及高危病人的手术麻醉 3.解剖学上存在异常的病人 4.血管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手术病人 5.急诊手术的麻醉 6.术后镇痛
1.老年及高危病人的手术麻醉
Favarel 等在154例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人髋 关节手术中比较单次腰麻和CSA对血流动力学 的影响,采用0.5%的布比卡因,发现CSA组 的平均动脉压下降19.9±1.6%,单次腰麻组下 降40.2±1.9%,易于控制在T8-10,血流动力学稳定,
(二)微导管的应用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技术应用于CSA 28G微导管在强度、注药速度等方面优于32G微导管, 并且能通过22G腰麻针置入蛛网膜下腔。 1991年Rigler等相继报道应用28G微导管发生马尾综合 症的病例 199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协会(FDA)禁止小于24G 的导管应用于临床
2.妇产科手术麻醉
CSA用于剖宫产病人,对产妇的血压及心排血量影响小, 胎儿脐动脉血流稳定 Bayhi等对218例剖宫产手术病人行CSA麻醉,效果满意, 血流动力学稳定,PDPH的发生率为3.6%,并且无其他 并发症 近来有报道CSA用于严重的产前子癫和心肺高危病人的 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可靠,呼吸循环平稳 我科报道了60 例在CSA下行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 肌张效果好,子宫提起无困难,术后PDPH发生率低。
(一)大孔径导管的应用
1907年第75届英国医学年会上Dean提出CSA的概念 1940年Lemmon详细描述了在蛛网膜下腔留置一根与 橡皮管相连的17G或18G的穿刺针来进行CSA 1944年Tuohy通过15G的huber穿刺针把4号导尿管留 置在蛛网膜下腔进行CSA (PDPH>30%) 50年代CEA技术逐渐成熟使CSA的发展受到影响。

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

容量监测及循环管理
21
课后练习题
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适应症有哪些? 2.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并发症有哪些? 3. 发生全脊髓麻醉时应如何处理?
22
1)适应症: 适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肛门的手术
2)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休克 血容量不足 局部感染
高颅压 凝血功能障碍等 相对禁忌症:老年及高龄 高血压 心脏病
患者
【作 业】 全脊麻的表现、处理
【实验报告】
药物及剂量
兔下肢活动及痛觉反射情况
用药前
用药后
活动情况 痛觉反射 活动情况 痛觉反射
下节内容:
观察内容
►跛行、针刺疼痛反应 ►全脊髓麻醉——呼吸、循环的改变;
肌张力的改变பைடு நூலகம்四肢及全身) 12
实验小结
13
脊 柱 解 剖
体位及穿刺间隙定位
15
穿刺层次
硬膜外腔 硬脊膜 蛛网膜下腔
17
脊神经的支配
T2
T4
T6
T8
T10
T12
18
硬 膜 外 麻 醉
腰 麻
椎管内麻醉药物作用靶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适应症
麻醉
0.8~1.0ml
穿刺及注药
9
兔子跛行
麻醉测试
10
【注 意 事 项】
间隙定位 两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
第七腰椎间隙
穿刺困难 禁强行穿刺,应先退出穿刺针再重新
调整穿刺方向
成功标志 少量脑脊液、摆尾、激烈的体动反应
11
穿刺过程
►穿刺避免用力过猛 ►固定体位不松手
►防止穿刺针移位 ►注药速度不宜过快——全脊髓麻醉 ►头高脚低位——用药后迅速调整

蛛网膜下腔阻滞共27页文档

蛛网膜下腔阻滞共27页文档

蛛网膜下腔阻滞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西塞 罗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SA)-41页PPT文档资料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CSA)-41页PPT文档资料
• Stimuplex DIG、HNS11 • 脉冲宽0.1ms • 显示运动神经兴奋 • 感觉神经不兴奋
刺激电流:直流0~5 mA 脉冲频率:1~2Hz 穿刺针:特制SimuplexA Contiplex A、D
神经刺激仪方法
• 臂丛穿刺方法同上 • 取特制穿针 • 接通刺激仪 • 针刺控制神经最佳点 • 观察仪表显示器 • 药液浓度容量同常规方法
锁骨上法
• 标志:第一肋骨、锁骨下动脉 • 第一肋骨内侧肺尖、动脉 • 臂神经与动脉经第一肋,动脉后上方 • 穿刺点:锁骨中点上方1cm • 肌锁乳突肌锁骨止点外侧缘
锁骨下法
• 肱骨喙突向内、下2cm • 针尖垂直向后 • 同侧C6结节与肱动脉连线
– 与锁骨中点交点、向下2.5cm
神经刺激仪应用
• 了解臂丛最终分支的支配 • 桡神经支配上肢与手背面(肩下) • 肌皮神经前臂前侧 • 尺神经支配手尺侧 • 正中神经支配手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肢、手掌运动(4P)
• 推(Push)—桡神经 • 拉(Pull)—肌皮神经 • 挟(小指,Pinch)、尺神经 • 挟(食指,Pinch)、正中神经
方法选择
肌间沟法:肩、上肢手术 锁骨上法、上肢 锁骨下法、较长时间、肘、前臂手 腋下法、肘以下
腋下法
• 肱动脉为界分4象限 • 腋下远侧(肱骨中部) • 12~3点:正中神经 • 3~6点:尺神经 • 9~12点:肌皮神经(喙肱肌)
肌间沟法
• 标志:C6、环状软骨 • 胸锁突肌 • 前、中斜角肌之间 • 针刺方向:内、后、下(骶尾部) • 深度:1~1.5cm(左肌间沟) • 局麻后:1.0%利多卡因(30~40ml)
方法(Spinoca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响,采用 0.5% 的布比卡因,发现 CSA 组
的平均动脉压下降19.9±1.6%,单次腰麻组下 降40.2±1.9%,易于控制在T8-10,血流动力学稳定,
呼吸抑制轻微,无并发症出现。
研究认为老年人仰卧位行髋关节手术,应用等 比重布比卡因10∼12.5mg能产生合适且更加可 控的麻醉平面,血压影响轻微;而重比重布比 卡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需小量给药;轻比 重布比卡因麻醉效果不完全可靠。 我院观察了40例老年病人下腹及下肢手术,应 用CSA,发现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极好, 应激反应轻微。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CSA)
指经留置在蛛网膜下腔的导管小剂量分 次注射局麻药进行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 法 。
一、临床应用历史
大孔径导管的应用(1907年)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的应用 1996年一种新型的针外导管 Spinocath
老年人CSA的优越性
(1)减少肺部并发症
对于肺功能较差的高龄病人行手术,全麻插管 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不容忽视。舌后坠、分 泌物过多容易造成严重缺氧和 CO2 蓄积,加之 老年人呼吸中枢对 CO2 的反应减弱,削弱了通
气反应,容易出现呼吸衰竭
在脐以下手术,由于麻醉平面不需太高,常选 择非全麻,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血液动力学更平稳
CSA能够根据手术时间长短给药,并维持长时间手术。
但比CEA用药量明显减少。 与单次腰麻相比,CSA能提供更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 需要升压药更少。有单次腰麻由于严重的心动过缓而 出现心跳骤停的报到。 Wilhelm Stefan 等将 CSA 与 CSEA 相比,发现 CSA 不增加 麻醉并发症,并且麻药用量少,运动阻滞更明显。
导管的应用
(一)大孔径导管的应用
1907年第75届英国医学年会上Dean提出CSA的概念 1940年Lemmon详细描述了在蛛网膜下腔留置一根与 橡皮管相连的17G或18G的穿刺针来进行CSA 1944年Tuohy通过15G的huber穿刺针把4号导尿管留 置在蛛网膜下腔进行CSA (PDPH>30%)
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可靠,呼吸循环平稳
我科报道了60 例在CSA下行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 肌张效果好,子宫提起无困难,术后PDPH发生率低。
3.急诊手术
在CSA与CSEA用于急诊手术的观察中, Wilhelm在比较两种方法在:
穿刺点数目(CSA:1.8±1.5 CSEA:2.6±1.8) 技术问题发生率(CSA:13% CSEA:47%) 从操作至麻醉平面达T12的时间(CSA:8±3 CSEA: 15±8) 用0.5%布比卡因的总量(CSA:3.2±1.0 CSEA: 9.7±5.0)等 认为CSA更适合于急诊手术
最近有研究用7.5ug舒芬太尼或40ug的芬太尼
经腰麻导管注入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治疗,
均可获得3-4hr满意镇痛效果,并且很少有呼
吸抑制,恶心呕吐,搔痒的副作用 我院、广州及佛山已开展了该项技术。
病人常不需要镇静镇痛药,避免了此类药对高龄病人产生 的生理干扰。
2.妇产科手术麻醉
CSA用于剖宫产病人,对产妇的血压及心排血量影响小,
胎儿脐动脉血流稳定
Bayhi等对218例剖宫产手术病人行CSA麻醉,效果满意, 血流动力学稳定,PDPH的发生率为3.6%,并且无其他 并发症 近来有报道CSA用于严重的产前子癫和心肺高危病人的
(二)CSA的适应证
1.长时间下腹部以下手术的麻醉 2.老年及高危病人的手术麻醉 3.解剖学上存在异常的病人 4.血管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手术病人 5.急诊手术的麻醉 6.术后镇痛
1.老年及高危病人的手术麻醉
Favarel 等在 154 例年龄大于 70 岁的老年人髋 关节手术中比较单次腰麻和CSA对血流动力学
50年代CEA技术逐渐成熟使CSA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微导管的应用
80年代末期,微导管(≤28G)技术应用于CSA 28G 微导管在强度、注药速度等方面优于32G 微导管, 并且能通过22G腰麻针置入蛛网膜下腔。 1991年Rigler等相继报道应用28G微导管发生马尾综合 症的病例
1992 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协会( FDA )禁止小于 24G
(3)镇痛完善:
若镇痛不完善,手术刺激可导致病人产生过剧的应激反应 及情绪变化。有研究表明:应激反应可导致心肌缺血、心 律失常等。
非全麻下在病人有不适感觉时常需辅助镇静镇痛药物。而
老年人对中枢性抑制药,如全麻药、镇静药、镇痛药、催 眠药常较敏感,可能引起高龄病人的呼吸循环抑制。
在 70 岁因髋部骨折而行手术的 CSA 病人中,因镇痛完善,
4.术后镇痛
目前用于CSA手术后镇痛的药物有布比卡因, 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等
Cord等应用0.5%的布比卡因,比较CSA
(10ml/24hr)和硬膜外(2ml/hr)的镇痛效
果,发现CSA组98%效果满意,而硬膜外组
56%获得满意效果。
Niemi等观察到CSA术后经腰麻导管注入吗啡 100ug,继以200ug/24hr维持镇痛可取得与硬 膜外首量2mg吗啡,维持用200ug/hr吗啡+ 0.25%布比卡因4ml/hr同样满意的镇痛效果
的导管应用于临床
(三)Spinocath导管的应用
1996年Spinocath导管应用于CSA Spinocath导管有22G和24G两种,长约72cm,内含27G
或29G的穿刺针芯,针尾与一细长的金属丝用激光焊接,
金属丝较导管长2∼3cm 通过刺入硬膜外腔的改良Tuohy针的内腔,Spinocath
导管可以刺入蛛网膜下腔,拔掉针芯留置导管2∼4cm
于蛛网膜下腔 近几年来Spinocath导管逐渐应用于临床麻醉
二、临床应用
CSA结合了单次腰麻和连续硬膜
外的优点
(一)CSA的优点
起效快,镇痛完善,肌松良好 小剂量分次给药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用药量少 循环,呼吸抑制轻微
麻醉时间可充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
应用短效局麻药,术后恢复快 可以在手术体位给药,增加了麻醉的灵活性 可用于术后镇痛和慢性疼痛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