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将蒙恬(想象图) 完整版pt
秦长城遗址
6
思想上: 焚书坑儒
完整版pt
7
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的 措施
完整版pt
8
王国问题
主父偃 “推恩令”
皇帝
中
中
央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央
统
统
辖
辖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侯侯侯侯侯侯 侯侯侯
“推恩令”妙在哪儿?
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 问题,诸侯国对皇帝更是感恩戴德, 从而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
完整版pt
9
派卫青、霍 去病北击匈 奴
完整版pt
10
思想问题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术:以儒家学说 为主,又加入法、 道二家的某些混杂 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
完整版pt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
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封建 统治的正统思想,统治长达2000多 年!
完整版pt
12
说说秦始皇 和汉武帝的 功与过
完整版pt
13
秦始皇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
作者:保定历史一班 张秋红
完整版pt
1
巩 政治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固 统
经济
统一字
措 思想 焚书坑儒
施 交通 车同轨、修筑弛道
完整版pt
2
皇帝
太
丞
御 史
历代王朝巩固统治措施

1.历代王朝巩固统治措施
西周:分封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
西汉:颁布“推恩令”
2.两场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
3.古代中国对外交流
西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刘家湾→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四大发明·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故宫
医学:华佗(东汉)张仲景(东汉)李时珍(明朝)
5.科举制度、诸子百家的思想
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清末废除的封建分科考试制度
6.清朝边疆地区与反抗外来侵略
巩固边疆地区:
西藏→班禅、达赖
新疆
东、西北地区→伊犁将军
少数民族→避暑山庄、外八庙
反抗外来侵略:
1561-1565戚继光抗倭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5-1686康熙帝出兵雅克萨
引领时代前进的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
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
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
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
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
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
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
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
高三历史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教学重点1.清政权的建立和清统一全国。
2.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置和清初的文字狱。
●教学难点1.八旗制度。
2.议政王大臣会议。
3.军机处。
女真族开展简表:一、清朝的建立及清军入关:1.满洲的兴起:〔1〕满洲是由东北的〔〕人开展而来的,明朝初年,东北女真人的建洲等部,归〔〕管辖;〔2〕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领袖〔〕,以〔〕为据点,经营三十多年,用〔〕统一女真各部。
影响:完毕了女真社会的长期分裂、割据和动乱的场面,客观上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开展和满族一一共同体的形成。
〔3〕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制度。
内容: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展战争和消费活动;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开展,稳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建立:〔〕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史称“后金〞,定都〔〕;〔2〕权利的开展:①后金为对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誓师攻打明朝;后来,后金将都城迁到〔〕;②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采取的措施:军事: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结合〔〕各部,权利不断扩大;政治:改族名为〔〕,在〔〕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注:满洲在辛亥革命后称满族3.清军入关和统治全国的开始:〔1〕清军入关:1644年,多尔衮率领大军南下,以明将〔〕为前导,打败农民军,进占;〔2〕不久,清〔〕迁都,开始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清朝稳固统治的措施:1.军事上:剿灭农民军和明朝剩余权利,统一全国〔1〕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得到了北方的〔〕、〔〕的响应,最后镇压了农民军;〔2〕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陆续消灭南明的小朝廷,至此,清朝根本上统一中国;2.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使皇权受到限制;设立:〔〕时设立;①目的:②特点:“亲信充任、皇帝裁决、跪受笔录、传达执行〞③结果: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时撤销④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展到顶峰。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复习方法1、列表巧记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2、方法点拨: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
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
三、知识要点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一)夏朝: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二)商朝政治制度:1、内服外服制度;2、神权色彩浓厚,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裔,建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②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3、作用:①确立了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
实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国家政治机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形成过程:1、秦朝(1)统一全国的条件:①春秋开始,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6---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政治: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北击匈奴进军南越对西域的管辖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察举制度独尊儒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丞相。
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使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
1. 责令各地设立郡县官府,并设立太守和县令,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2. 设置各级官员,包括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以加强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管理。
3. 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4. 加强对军队的统一管理,设立卫队和卫尉制度,以确保朝廷的军事力量。
5. 推行招贤纳士政策,选拔人才并使其服从朝廷控制。
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藩侯的势力受到限制,稳定了国家政权。
2. 十分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和军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治理能力。
3. 增加了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和征税权力,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4. 通过选拔和任用人才,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5. 奠定了后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不能,原因: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 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 皇帝指挥。
材料一:使京师之兵足发制诸道,则无外乱; 合诸道之兵足发制京师,则无内变。 ----朱弁《曲洧旧闻》 材料二:诸镇皆自知兵国精锐非京师之敌,莫 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记闻》 请思考: 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有何重 要措施?采取这种措施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是 什么?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从课本89页第一段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2、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1)西汉、唐朝是借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
2)北宋王朝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建立的,社会 未经大的动乱;
3.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周世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结束分裂 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二)分裂局面的结束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从课本89页第一段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2、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3.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4.北宋 统一 的条件是什么?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1)北宋对辽政权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采取守势; 2)南方的割据政权实力较弱,其统治区域大都物产富; 6.你认为北宋是否统一了中国?为什么?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看材料:(太祖)召(赵)普曰:“天 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 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 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唐末以来,战斗不息、 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 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安矣。” 试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 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秦朝在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在中央集权的措施概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立者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并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集权制度的基础。
征服六国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首先实施了征服六国的战略。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原先存在的七个强大国家,统一了整个中国大陆。
这一统一的过程对于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统一法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了一部统一的法律法规。
秦朝颁布了《律令》和《刑法》,将各个地方的法律规定纳入一个整体的体系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统一的法律体系来加强中央的控制力和权威性。
此外,秦朝还加强了对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确保各地遵纪守法。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朝还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朝废除了各国独立的货币制度,统一推行铜钱作为流通货币。
同时,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取消了各地各国不同的度量方式,确保了贸易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修建长城为了保卫中央集权的统治,秦朝展开了修筑长城的工程。
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边境地区,防止外族的入侵。
同时,长城也起到了对内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通过加强边疆地区的控制,确保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进行土地改革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在秦始皇的政策下,秦朝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
通过这一改革,秦朝巩固了中央集权,限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确保了土地属于中央政权的控制范围。
设立郡县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设立了郡县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中国大陆被划分为若干个郡县,每个郡县设立一个官吏作为地方行政的代表。
这些官吏都通过中央政权的任命产生,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中央集权的有效运行。
精简官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还实行了精简官员的政策。
秦始皇认为,官员的过多会导致腐败和权力失衡,因此他采取了大规模的官员减员政策。
通过这一政策,秦朝成功地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普遍实行郡县制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实行地方政权的一元化管理。
每个郡都设有郡守来进行地方行政管理,并加强了地方人员的选拔和监督。
郡县制的实施使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地方事务,并通过派驻的郡守来巩固其统治。
二、设立郡县法官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朝设立了郡县法官,负责审理地方案件。
这些法官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向中央上报案件的判决结果。
对于重大案件,还需要上报中央政府进行审批。
通过设立郡县法官,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掌握地方事务的审判权,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三、推行郡县制度的统一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各自的地方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度的统一,统一了全国的地方政权。
通过推行统一的制度,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统一管理各地,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四、设置郡县学校为了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秦朝设置了郡县学校,由中央政府来派遣教育官员进行管理。
郡县学校主要负责教育地方士人,选拔有才华的人才,并灌输中央政府的统治思想。
通过设置这些学校,秦朝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教育,培养效忠中央政府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推行均田制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控制,秦朝推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以此来确保农民的生产力和纳税能力。
通过均田制,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控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六、限制私人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地方豪强和诸侯国的起义,秦朝限制了私人的武装力量。
中央政府规定只有官员和军人才能拥有武器,民间禁止私自拥有军火。
这一措施大大减弱了地方势力,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设立军机处
(1)、时间:清朝雍正年间 (2)、原因:
直接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统 (3)、特点: 简、密、速
(4)、职则: 1、由最初单纯的处理军务扩大到了处理其 他政务; 2、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原因: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 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 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 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实质问题?
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
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
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请回答: 1)从材料来看,唐太宗是如何看待设置丞相一事的?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 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 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 (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 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各朝代的封建统治措施

各朝代的封建统治措施商朝,分封制度下的封建统治措施。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统治措施主要体现在分封制度上。
商朝的国家制度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国家由王室和贵族共同管理,而分封制度则是商朝封建统治的核心。
商朝的分封制度是指王室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成为封建领主,管理自己的封地。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商朝的封建统治得以巩固。
在分封制度下,王室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王室通过分封制度得以控制贵族,贵族则通过效忠王室得以获得封地和封号。
在分封制度下,商朝的封建统治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土制度,商朝的封土制度是指王室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成为封地的领主。
贵族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可以对封地内的人民进行征税、征兵等行为。
这种封土制度使得贵族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而人民则成为了贵族的附属。
2. 封号制度,商朝的封号制度是指王室将封地赐予贵族时,还会赐予贵族一个封号,以示封地的归属。
封号制度体现了商朝封建统治的等级性质,不同的贵族拥有不同的封号,这种等级制度使得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更加清晰。
3. 封建礼仪,商朝的封建统治还体现在封建礼仪上。
封建礼仪是指贵族在接受封地和封号时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如祭祀、宴饮等。
这些礼仪活动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统治秩序,使得封建统治得以巩固。
总的来说,商朝的封建统治措施主要体现在分封制度上。
分封制度使得商朝的封建统治得以巩固,王室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封地制度、封号制度和封建礼仪等措施使得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更加清晰,为商朝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
秦朝,中央集权下的封建统治措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封建统治措施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下。
秦朝的封建统治措施与商朝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削弱地方豪强的措施上。
秦朝的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地方豪强的势力得到了削弱。
明朝加强统治的措施

明朝加强统治的措施1. 强化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中央集权。
首先,朱氏皇族建立起了严密的中央政权,通过建立官僚体系来确保统治的稳定。
朝廷设置了许多官职和官署来管理国家事务,例如六部、九卿、地方省县等。
这些官职都由朝廷授予,以确保中央集权的实施。
此外,明朝还进行了土地整顿,以确保土地所有权归朝廷。
朝廷通过颁布土地法令,对土地进行重新界定和登记,以减少地主的权力并增加朝廷对土地的控制。
这使得朝廷能够更好地管理并收取农民的税收。
2. 实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人才并巩固中央集权,明朝实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将他们引入官僚体系。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参与考试的人必须精通经书和经典,成绩优秀者可被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家族地方势力的影响,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
此外,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知识分子的士人地位,为明朝的社会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3. 设立巡抚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明朝设立了巡抚制度。
巡抚制度是指由中央政府任命并派遣的巡抚官来管理地方事务。
巡抚官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和管理,确保地方政权的执行力和效益。
巡抚官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通过巡视、巡查等方式来遏制地方势力的膨胀。
此外,巡抚官的派任和轮换也起到了监督和制约地方官员的作用,确保地方政权的廉洁和公正。
4. 加强边防防卫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扩大疆土,明朝加强了边防防卫。
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前线防线和边境军事防御设施,如长城、边墙、烽火台等,以抵御外敌入侵。
同时,朝廷还实施了防线屯兵制度,将大量兵力驻扎在边境地区,以便快速响应和迎击任何可能的入侵行动。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军事巡视和剿匪等措施,以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5. 加强法律制度为了加强统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明朝加强了法律制度。
明代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如刑律、户籍法、土地法等,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灵渠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巩 固 统 一
经济方面: 统一车辆形制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 军事方面: 御匈奴,筑长城 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大功:统一中国,建立中
央集权制、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修长城御匈奴,等等。
大过:焚书坑儒、横征
暴敛、严刑峻法等。 评价原则:一分为二
御 史 大 夫
皇帝制 三公制 中 央 集 权 制
相
地方:
尉 郡守
县令
郡县制
作用及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
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
经济方面: 统一车辆形制
[车同轨] [秦驰道遗址]
作用及影响: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今天仍有一些道路沿当年驰道的遗迹修建。
第14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2、理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 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用的一系列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 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 建立 ① 经济方面: 统一 ⑤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 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为小篆 ; 军事方面: 御匈奴,筑长城 ;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
秦始皇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措施 的实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要求:根据提示问题,以小组 为单位完成探究。
政治: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 域会出现一股活跃的进步思潮?
1.经济上:
(根源)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政治上: 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文 化上: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思 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听命于君主形式上对君主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权力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管理国家事务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组成方式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由选举产生性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影响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
(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 展巩固; 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 侮侵略等。 消极:A、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B、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 C、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不可偏废
5.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秦西汉元明清) 科举制发展及关键人物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览大权,地方设立郡县,为郡县制西汉:初年为郡国制度,也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行,中央沿袭秦朝制度,后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设立内廷,外廷制,任用自己信任的侍卫等分割宰相权利,地方实行推恩令,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元:地方设行省制度,中央为行中书省,宰相权利较大但也被制约明:胡惟庸案明太祖后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陪同皇帝处理政务但不作为正式机构,后来内阁制度逐渐形成,但权利取决于皇帝,仍为非正式机构,地方为府州制度清:大部分沿袭明朝,初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很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后来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共有三点)西汉:(共两点)元:(共三点)明:(共五点)清:(共两点)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为隶书,统一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较小的侯国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秦西汉元明清) 科举制发展及关键人物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览大权,地方设立郡县,为郡县制西汉:初年为郡国制度,也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行,中央沿袭秦朝制度,后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设立内廷,外廷制,任用自己信任的侍卫等分割宰相权利,地方实行推恩令,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元:地方设行省制度,中央为行中书省,宰相权利较大但也被制约明:胡惟庸案明太祖后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陪同皇帝处理政务但不作为正式机构,后来内阁制度逐渐形成,但权利取决于皇帝,仍为非正式机构,地方为府州制度清:大部分沿袭明朝,初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很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后来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共有三点)西汉:(共两点)元:(共三点)明:(共五点)清:(共两点)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为隶书,统一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较小的侯国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朝代
帝王
措 施
秦
秦始皇
政治:1、首称“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2、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推行郡县制。
经济:1、统一钱币(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小篆)。
2、焚书坑儒。
西汉
汉武帝
政治:“推恩削藩”。
经济: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隋唐
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科举制
朝代
帝王
措施
宋
杯酒释兵权,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秦
秦始皇
(嬴政)
政治:1、首称“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2、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推行郡县制。
经济:1、统一钱币(圆形方孔钱)。
3、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
4、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控制。(成祖)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司”、“六部”。(明太祖)
2、设立厂(成祖)、卫(太祖)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3、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
4、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控制。(成祖)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太祖)
清
2、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小篆)。
2、焚书坑儒。
元朝
政治:设中书省,实行行省制度
民族政策:民族分化政策
西汉
汉武帝
政治:“推恩削藩”。
经济: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朝代 帝王
措
施
秦
秦始皇 (嬴政)
政治:1、首称“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2、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推行郡县制。 经济:1、统一钱币(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小篆)。 2、焚书坑儒。 政治:“推恩削藩”。 经济: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1、废丞相和行省制,设“三司”、“六部”。(明太祖) 2、设立厂(成祖)、卫(太祖)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3、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 4、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控制。(成祖)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太祖) 政治:设军机处(雍正)。 思想:制造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