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讲授新课: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第二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本课是从明朝的建立与制度、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展开。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意义。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朱元璋改革官制的措施

朱元璋改革官制的措施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官制,以巩固自身权力,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以下是关于朱元璋官制的措施的详细陈述:第一,朱元璋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他废除了秦、晋、唐、宋等朝代遗留的分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百余个行省,由中央派遣文武官员直接管理。
此举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官员对中央更为忠诚;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各地地方势力的影响,使得政权更加稳定。
第二,朱元璋重用人才,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的官员。
明朝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以选拔出具有文化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流动更加顺畅,也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官员,为明朝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朱元璋采取措施限制官僚特权,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他规定官员不能买卖官职和晋升爵位,废除了赋役以及民间徭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元璋还规定了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以监督官员的贪污行为。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改善官民关系,减少社会矛盾。
第四,朱元璋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制结构。
他废除了五经博士和秘书省,设立了三公九卿,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各省下设尚书、侍郎、员外郎等职位。
这一使得政府更加规范,各级官员的职责分明,有利于中央政府的高效运作。
第五,朱元璋实行士官军分开制度,军队由郡县负责组织,军官的选拔和晋升都要经过科举考试。
这一使得军队从地方势力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有效保证了军队的忠诚和作战能力。
第六,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措施。
他废除了租庸调和多种赋税制度,实行单一的田赋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元璋还规定了农田制度,减少农田的充公和买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朱元璋官制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重用人才、限制官僚特权、建立官制结构、军队以及农业制度等方面。
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朱元璋个人的统治地位,也为明朝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皇权,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
1. 禁锢宦官:明朝实行了严格的宦官制度,将宦官置于严格的管理之下。
朱棣(明成祖)曾经在明成祖初年大规模清洗宦官,将其权力限制在较低的层级上,以防止宦官对皇权的威胁。
2. 实行六部制:明朝实行了六部制,即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中央政权对各项事务的控制。
六部制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3. 设立东厂、西厂:明朝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大特务机构,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上的不忠和反对势力。
这两个机构直接归皇帝统辖,加强了皇权对社会的控制。
4. 实行科举制度: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招聘并控制各级官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加强地方官员监督:明朝实行了巡按制度,派遣巡抚和按察使等官员巡视各地,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并及时上报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纪律性和服从性,保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权威。
6. 重视军事力量:明朝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将重要军事力量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减少地方势力对军队的掌握。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中央政权能够有效地控制军队,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通过限制宦官权力、实行六部制、设立特务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地方监督以及重视
军事力量,明朝中央政权能够更好地控制各级官员和地方势力,维护皇权的稳定和权威。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和统一。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体系】一、明朝建立:。
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1、在中央:①②2、在地方:(二)制定律法:(三)加强特务统治:目的:1、设立锦衣卫特点:2、其他特务机构:(四)加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1、目的:2、举措:3、后果:三、靖难之役1、原因2、经过:3、结果:四、营建北京:【重点、难点】:1、如何认识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明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其特点:(1)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2)内容详尽完备,涉及政治、军事、司法、监察、文化、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历》的严酷、特务统治、廷杖制度、八股取士文字狱诸方面。
(4)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特点: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步走向反动。
思考: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2、关于明朝的科举制度(1)科举制在隋唐初创时期,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
首先,它是一种比较严密正规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其次,它有效地克服了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的弊端,有利于出身贫寒的庶族地主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而明朝的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没有丝毫的进步意义。
八股文最大特点是“代言”——“代圣人立言”。
考生严格地按朱熹的注解来铺陈,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见解。
皇帝就利用这种呆板乏味的文体,严格地控制了考生们的思想自由,培养出了忠顺的奴仆。
(2)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从正反两方面钳制知识分子,其实质与作用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没有多少差别,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的权威。
【知识联系】1、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它的评价。
2、回顾隋、唐、北宋及其明朝的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并对唐朝和明朝的科举制进行评价。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 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内阁 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秘书班子。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
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无属官。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宦官参政专权, 导致明代政治黑暗。
过程:土司制度的形成——元代; 开始改土归流——明代永乐年间; 大规模改土归流——雍正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阅读) 1.背景:中西方历史的逆转
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
东方: 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 。 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 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英国国会
清朝军机处
2.清末政治改良:
①原因及目的: 清政府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②改良表现:
设外务部;设巡警部和学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等; 增设邮传部;筹备设立海军部;设资政院。
③评价:
(1)客观上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2)改良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并未从根本上
触动专制主义皇权
本课小结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密折制
基本原则; 理藩院; 重视边疆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强化的弊端: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事务。
雍正帝
概括明朝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概括明朝与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它们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措施。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成祖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地方宗族“宋制”,将权力集中掌握在中央。
他把国家统一分为六部,采取一种标准化的税制来实施中央统治,他还把公文归入六部,实行“黄门机关”,把每个州的官员都列入六部,这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典型措施。
此外,明朝在宗法制度方面还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以朱允的《元朔正统》为代表。
《元朔正统》的宗教制度从祖先崇拜转移到尊崇皇帝,把皇帝的君主地位贯彻到宗教当中,也就是所谓的“藩属”,也就是庙宇中供奉皇帝的偶像,这样,皇帝的权威既受到保护,又得到宗教上的支持。
清朝接棒了明朝,也继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和宗法制度,但清朝又在这两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首先,清朝在统治政策上,重新设立官吏制度,规定封建贵族不得拥有太多的权力,大大减少了官中实权,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君主手中。
其次,清朝时期建立了“封建势力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大大限制了封建贵族的权力,把外来文化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以便保护本土文化,坚持宗法制度,维护皇权。
由此可见,明朝与清朝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皇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同时也实行了宗
法制度,封建势力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君主专制得以维护,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纪元。
扼要说明明朝国家治理的发展变化趋势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国家治理的发展变化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了六部,直接由皇帝领导,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员和民间的监控。
2. 法律制度的完善:明朝在法律形式上从律令向律例转变,法律内容更加注重现实应用,如《大明律》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法律的司法化趋势。
3. 科举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在明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如八股文的引入,影响了官员的选拔和治理能力。
4. 财政与赋税改革:明朝中期,特别是张居正时期,实施了“一条鞭法”,将赋税、徭役合并为银两征收,简化了税制,提高了财政效率。
5. 边疆治理与族群政策:明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设立卫所制度,加强对边疆的军事控制。
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通过赐服、联姻等方式进行怀柔。
6. 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时期,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特别是江南地区。
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士绅阶层的兴起,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
7. 对外关系的变化: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流。
后期随着海禁的放松,对外贸易逐渐恢复,与东南亚、日本、欧洲等地的交流增多。
8. 文化与教育的兴盛:明朝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书院遍布全国,儒家经典研究深入,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9. 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宦官专权,官僚体系僵化,导致国家治理效率下降。
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10. 军事防御的挑战:面对北方蒙古和东北女真的威胁,明朝不断加强边防建设,如修筑长城,设置边关重镇,但最终未能有效阻止外敌入侵。
明朝的国家治理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中央集权的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改革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废除丞相
(1)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
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 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并毒害 刘基(即刘伯温)。刘伯温很不看好胡惟庸,评价 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 当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 伯温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 。” (《明史》)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 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他的幼年非 常困苦,放过牛,要过饭。16岁时,他被送入一个 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他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 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25 岁,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 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 郭子兴,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 分给大家。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 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 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 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⑴原因: 行中书省权力过大
三司 互不统辖
⑵职能:
中央
各司其职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提刑按察司
民政和财政
军政
监察和司法
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例题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
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明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制度(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创立发展内阁制度内阁明清两代一种特别的官署。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等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学士一般为五到七人,可以参与机务,但是不置僚属,也不能专制百官。
明仁宗时,以六部尚书兼任内阁学士,此时,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之权。
所谓票拟,即由内阁学士对内外奏章先行阅读,提出建议,并由内阁首辅大学士墨书在小纸条上,夹于奏章之上,呈送给皇帝。
皇帝阅后,将小纸条撕毁,以朱笔批写在奏章上,谓之批红。
内阁开始拥有票拟权后,就等于是有实无名的宰相,为避宰相之名,称为辅臣,由首辅、次辅、群辅之别。
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不再是翰林院的“内属”,而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内阁权力因为南书房、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分权,权力相对较小。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都察院明代的监察机构。
明朝将历代相沿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但是不完全承袭御史台制。
都御使的长官为左、右都御使,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
都御使与六部尚书平行,称七卿,握有弹劾建言之权,在考察官员政绩时,会同吏部进行;遇有大狱,与刑部、大理寺会同审理,合称三法司。
监察御史职微权重,可以纠劾王公大臣,巡查州县时,成为巡按,代表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给事中明代特有的监察制度。
明代按照六部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均为七品官员。
给事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察六部事务。
给事中职位虽低,但权力极大:第一,封驳权,诏令如有不当,可以封驳;第二,劾奏权,官吏有为法度,可以劾奏;第三,论事权,朝政有失,可以上疏匡正。
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内外配合,共同执掌监察大权。
这种以小制大的方法,一方面有效的行使了监察权,另一方面又防止监察官员自身势力过分膨胀。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 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 “我朝”是指( D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 帝是( A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 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 所产生的后果?( D )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4、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 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 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C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5、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什么朝代?
隋朝
(2)、与材料一有关的选官制度在唐朝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明朝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看法。 1. 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2.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3. 文体要求: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4)、请你写出一些与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等。
百 姓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 ①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制定律法,完善司法制度
3、八股取士
4、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三、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迁都北京
2、继续削藩 3、设内阁
4、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
布政局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 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 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 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骨悚然,解释道: 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明朝的巩固措施

明朝的巩固措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一系列的措施。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地位,明朝采取了许多措施,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巩固。
一、政治措施1.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明朝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皇权的集中,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确保朝廷的权威和统治。
2. 推行科举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科举制度,明朝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有责任心的官员,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实行土地制度:明朝实行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并增加了农民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4. 建立内阁制度: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由内阁负责朝政,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能力。
二、军事措施1. 加强边防防御:明朝通过修筑长城、修建边墙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有效地抵御了外族入侵。
2. 改革军队组织: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3. 实行差役制度:明朝实行差役制度,将军队编为差役,轮流服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防卫力量。
三、经济措施1. 发展农业: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2.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明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扶持商人和手工业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3. 加强海外贸易:明朝通过开拓海外贸易,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收入,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朝的巩固措施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
明朝注重教育普及,提倡儒学思想,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同时,明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增强了人民对明朝统治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明朝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措施,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明朝的巩固措施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执行削藩政策
明成祖迁都 设立内阁 北京 重用宦官
小结
布政局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地方
废行中书省
按察司 都司
皇 帝
群臣 皇族 人民 中 央
厂卫特务机构
削 藩
废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结合手中资料思考:朱元璋为何废了 沿用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
朱元璋废丞相
• 朱元璋称帝后,曾先后任命了四位丞相, 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位 也最重。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 罪名处死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并宣布废 除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 部等行政机构。他将这一措施作为硬性制 度规定下来,,宣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 群臣即时弹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自此,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 被废除了。
地方
中央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提刑按察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中央
吏 户 礼
皇帝
兵Hale Waihona Puke 刑工想一想
•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 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xie ha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朱元璋《皇明祖训》
课堂小结
明朝的建立
时间:163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今南京)
明 朝 中央:废除丞相,六部分理朝政,设立殿阁大学士 加 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十三布政使司,由 强 “三司”管理地方政务 中 央 明朝的制度 法律:制定和颁布《大明律》、《大诰》,完善 集 司法制度 权 制 文化:完善学习制度,实行科举,以八股取士 度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 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 个儿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 1370年受封燕王,封地在北平(今北 京),曾屡次受命参加北方军事活动, 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 中旳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 不但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 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逝世后, 继位旳建文帝朱允炆实施削藩,朱棣 于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1423年攻 入南京,夺取了皇位。第二年改元永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用过哪些措施来 加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 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实施八股取士。
“说凤阳, 道凤阳,凤阳是 个好地方,自从 有了朱皇帝,十 年倒有九年荒。”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明朝建立后来,为了巩固自己旳统 治,朱元璋把自己旳子孙分封到各地 做藩王,同步还授予他们军政大权, 这么就造成了各地藩王势力旳日益膨 胀。朱元璋逝世之后,继位旳建文帝 开始着手实施削藩政策,最终造成了 燕王朱棣旳起兵。
导入新课
明太祖加强君权旳措施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要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君权旳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旳措施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朝旳建立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朱元璋
都 城:南京(1368—1421) 北京(1421—1644)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 帝,太祖,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人)。 幼年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做了和尚。 1351年,红巾军起义暴发,第二年朱元璋投 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旳部队,今后屡次立 下战功,被郭子兴视为心腹。郭子兴死后, 朱元璋就领导了这支起义部队,在扫灭各地 割据势力以及元朝在中原旳残余势力之后, 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 立明朝。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答题要求:要代圣人立 言,只能根据指定的观 点答卷,不得发挥自己 的见解.
名人警句 。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八 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鲁迅:“八股原是愚笨的产 物”。
八股取士的危害: 抑制人们创造性思维,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孙中山曾经说过:“欧洲 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 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 制度。”这里的“中国的考 试制度”说的即是科举制。
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 厂卫特务机构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 打出“靖难”旗号, 起兵反对建文帝,史 称“靖难之役”。
后朱棣称帝,他 就是明成祖。
开放课堂:
1、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明成祖是如何继续加 强君权的?
燕王朱棣 .
经过:北平 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 ”旗号,
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结果:以燕王的胜利 告终。朱棣 称帝,就是 明成祖 .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421 年 明成祖迁都 北京,以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明成祖 改北平为 北京 )执行削藩 政策。
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东厂,由 宦官 统领
一、明朝的建立和元朝的灭亡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 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 还有哪些?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时间:1368年 都城: 应天(南京)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政治: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 域会出现一股活跃的进步思潮?
1.经济上:
(根源)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政治上: 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文 化上: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思 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听命于君主形式上对君主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权力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管理国家事务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组成方式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由选举产生性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影响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
(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 展巩固; 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 侮侵略等。 消极:A、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B、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 C、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不可偏废
5.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列举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

列举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加强皇帝的权威•朝会定制:明朝规定皇帝每年定期与百官举行朝会,这是皇帝展示自己权威的重要场合。
通过这种方式,皇帝能够直接接触到百官,并对其进行命令和指示,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地位。
•尊奉神灵:明朝君主以自己为天子,代表天地,因此要尊奉神灵。
每年举行祭天、祭地等宗教仪式,以彰显君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的服装仪仗:明朝皇帝的服装仪仗非常讲究,通过豪华的服饰和精致的仪仗来展示皇帝的尊贵地位,让百姓对皇帝怀有崇敬之情。
二、设立机构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朝通过设立中央机构,如内阁、都察院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对地方的政务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
•官僚系统: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由考试选拔,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度。
朝廷通过选拔官员,使得君主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政务,维护自己的权威。
•总督制度:明朝实行了总督制度,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总督司,由总督负责统辖地方行政、军事等事务。
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皇帝对总督的控制。
三、加强监察与惩罚手段•内监系统:明朝设立了内监机构,对皇宫内的宫女、太监等进行监察,确保皇帝的安全和权威。
内监系统更是对皇族和高级官员进行监察的重要手段,以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谋逆或背叛。
•锦衣卫:明朝设立了锦衣卫,是专门负责维护朝廷的安全和秩序的特殊机构。
锦衣卫负责监视和打击内外敌对势力,对有可能破坏皇帝权威的人进行打击和处罚。
•重文轻武政策:明朝更加注重文治,弱化武装力量对皇帝的挑战。
通过控制武将的权力,减弱武装集团的势力,使君主专制得以得以巩固。
以上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一些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不同方面的,旨在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巩固君主专制的统治体系。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明朝在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广泛应用了君主专制的原则和手段。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
丞相一职在古代政治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皇权。
然而,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于是果断废除。
这一举措使得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
但这也给皇帝带来了沉重的政务负担,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内阁制度在明朝逐渐发展起来。
内阁成员最初只是皇帝的顾问,他们没有实际的决策权,只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提供建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在一些强势的内阁首辅如张居正时期,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朝政的决策。
然而,内阁的权力始终受到皇权的制约,皇帝可以随时任免内阁成员,决定内阁的意见是否采纳。
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和锦衣卫。
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监视官员和民众的言行。
它们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随意抓捕、审讯和处置嫌疑人,使得社会处于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氛围之中。
这种特务统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对社会的控制,但也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清朝建立后,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
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决策更加迅速和机密,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在中央集权方面,明清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分别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事。
这一制度使得地方权力分散,难以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
清朝在地方上则推行督抚制度,总督和巡抚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但他们的权力也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和制约。
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也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服务。
1.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探究一
说一说明朝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什么不同。明朝这种制
度是谁创立的? [提示]明朝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故事知效果】 材料二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421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 (1)改北平为北京,于________ 对北方的控制。 削藩 政策。 (2)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________ 东厂 ,由皇帝亲信的________ 宦官 统领, (3)增设特务机构________
厂卫特务 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___________ 机构的设置, 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明成祖修纂《永乐大典》 明成祖的历史功绩之一,是倡导修纂了《永乐大典》。即位之初的永乐元年,他便 下令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大型图书。 参加修纂的有全国的各种一流人才。由学术大师姚广孝为总裁,包括名儒、名士、 名医、名僧等,共计2169人,参与修纂。在修纂过程中,明成祖经常检查、督促。 经过4年奋战,到1407年,编修工程终于竣工。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收 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 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技艺等项。明成祖命名其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________, 行中书省 三司 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___,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 丞相 央,废除________,撤销中书省,由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正确答案:明朝初年,明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
1.废丞相。
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之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及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内阁。
设置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充备顾问。
后世阁权渐重,有了票拟权。
内阁逐渐成为受皇帝控制的行政中心。
3.废行省、置三司。
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主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都指挥使司,主管军事。
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央。
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置左右都御使,专职弹劾百司。
给事中是制同六部的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5.设五军都督府,管辖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
都督府只管军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帅军队。
兵部负责军官选授,皇帝拥有对军队的调遣与指挥权。
并在全国各地设置卫所。
大致500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
卫所以下,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
京师以外卫所由各省都司管辖,都司又分别统属于五军都督府。
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卫所以屯田为经济基础。
6.编订《大明律》《大诰》。
洪武十三年(1379年)颁行《大明律》,按中央六部体制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律。
言简意赅,但十分严酷。
1385年颁行《大诰》,后又颁行续编、三编,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的案例及重刑,反映了皇权的威严及重典治国的思想。
7.实行八股取士。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以程朱的解释为依据。
使士子思想禁锢,头脑僵化,加强了思想专制。
8.抑制豪强,整顿吏治。
禁止豪强兼并,并徙富豪于他乡。
严厉整顿吏治,对贪官惩治犹严,在“空印案”中处死了所有地方主印长官。
元勋名将也遭到了打击,在“胡蓝之狱”中被诛戮殆尽。
9.建立特务机构。
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侦查臣下言行,有权审判、处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在中央,因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升尚书为正二品。
六部尚书听命于皇上,直接对皇帝负责。
此举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
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
明成祖时,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可以参预机务,但“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
”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利用锦衣卫大兴诏狱,先后把全国所有政治性的重罪犯人交锦衣卫镇抚司拷讯。
后虽罢了锦衣卫,但明成祖时又加以恢复,增设北镇抚司,一直继续到明末。
北镇抚司渐成独立机构,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长官,可以直接和皇帝说话。
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用亲信宦官掌管,使之刺探大小事情奏闻。
东厂设有监狱,关押犯人。
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使得地方长官的权力得到分化与节制;后又派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各差,按皇帝旨意巡按地方。
地方集权于中央,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文化,用这种方法处理皇帝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达到其控制知识分子的目的。
实行削藩政策,解决了皇帝与皇族内部的矛盾;迁都北京,解决中央与边疆的关系。
影响: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
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总结: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