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发展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变迁 (2)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音乐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媒介,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传递文化信息,增加人们的身体、心灵健康。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有许多特点,如音乐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音乐的特点:1、审美取向的超脱,追求的是至善至美。
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标准十分高,其取向是追求至善至美,同时也是对道德、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我们可以从目前所保存下的一些古代乐曲中感受到这种审美标准。
例如,乐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无论从旋律、节奏、和声还是表达的情感上,都极其丰富而奇妙,充满灵性和韵味。
乐曲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意蕴,则极具文化内涵。
2、以五度音阶为体系,丰富和复杂的音韵。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体系以“五度音阶”为核心,也是整个东亚音乐的基本构成形式。
在中国古代的五度音阶中,相客称的“五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仅表现在音乐节奏、旋律、和声、器乐等方面,还能够表达一些社会文化的信息。
3、鼓音、钟鸣的节奏和乐曲的和声为古代音乐特色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钟鸣、鼓音是常见的节奏体系,常出现于各种节日、庆典等群众性的活动中。
古代中国人所重视的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秩序。
因此,古代音乐的 rhythm 和 harmonies,反映了复杂而严格的文化秩序。
古代乐曲的和声经常使用“邻音”、“隔音”等方法,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复杂的情感。
4、音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历史影响和音乐成就的音乐家,如韩愈、曹雪芹、杜甫、李白等等,都是古代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成果、音乐理论的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音乐科技方面,中国的乐器设计也十分独特,比如古琴、琵琶、笛子等,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
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问题:进行《中国审美文化史》的梳理有什么作用?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1、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至少具备体力、脑力、审美能力(包括情感和想象能力)三种与生产相关的主体能力。
三种功能能力的逻辑展开便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呈现。
(1)前工业时代以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人的体力,因而人的体能收到了高度的重视。
(2)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机械文明的使用不是依据原始的肉体力量,而是依靠科学发明与技术的创造。
人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性主张。
(3)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人们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精神的价值和成分,因而劳动者除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能力也具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艺术作为生产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地位。
创意产业——英国——文化的、艺术的、娱乐的眼球经济——广告2、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艺术的多重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于认识内容的多少;艺术价值不在于伦理成分的强弱;艺术的根本价值——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初级关怀: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终极关怀: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求,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宽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锅碗瓢盆进行曲》重新闯入了艺术的殿堂,柴米油盐酱醋茶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
由传统美术到现代美术的发展变化
由传统美术到现代美术的发展变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界限和区别。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传统美术的基本特征传统美术是指古代文化中的美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器物设计、建筑等方面。
传统美术的基本特征是注重技巧、形式化、高度的象征化和宗教性。
传统美术在表现主题和人物形象时也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和典型性。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多以线条描绘为主,追求神韵和造型的美感。
画面往往借助象征性人物、动物和自然元素,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思想。
雕塑则注重对人物的鲜明塑造,以及体现出人物的品性、性格和文化背景。
建筑则主要体现出宗教意义和社会分工的真实需求。
二、现代美术的特征和转变现代美术是指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欧美艺术界开始出现自由艺术创作和即兴表现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现代美术的发展标志着世界文化的转变,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与传统美术相比,现代美术的特征是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艺术家不再受限于传统技法和固定形式,可以自由地探索各种材料、表现手法和概念。
现代美术更注重表达和情感体验,艺术家通过个人经验、感性认识、批判精神等元素,来创造出一种新型审美体验。
现代美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思想、形式结构、审美观念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艺术思想从关注现实主题逐渐转向关注艺术本身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
形式结构从重视构图、色彩和形态逐渐走向概念、思想和线索的表达。
审美观念也呈现多元化,人们开始不再追求固定模式和传统观念的套路,而是主张个性、多样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审美经验。
社会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品鉴和观赏,而更注重推动社会进步、传播文化和批判精神。
三、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对比在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和对比。
首先,在视觉表现上,传统美术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展现,而现代美术更注重概念和思想的呈现。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
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化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其中审美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观得到了变化,人们对新的审美形式和文化元素进行了接纳和探索,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文化。
首先,电影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导演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代导演。
他们对电影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推崇表现主义、意识流手法,在语言、画面、音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搭错车》等电影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创新领域,也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电影,赞扬其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其次,音乐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变化的重要方面。
在此期间,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受到西方乐器和知识的影响,出现了多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如摇滚乐、流行歌曲等。
《春天的故事》、《飞得更高》等歌曲的诞生,不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得中国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开始与国际接轨。
第三,时尚和艺术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的时尚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牌和时尚元素,如街头文化、电影明星审美等。
同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开始走向国际,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如阿倍仲麻吕、阿部宽等人的艺术作品,让世界开始认识中国当代艺术。
第四,文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方面。
在此期间,中国的文学开始以新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历史题材、民间传说等类型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
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表达出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价值观。
最后,新的媒体形式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期间,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交流和观念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多样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变革和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探索,表现出对传统绘画、雕塑等形式的重新思考和挑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蓬勃的多元化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和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等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探索和表达对这些文化冲突和认同的态度与看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进行创作和表现。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艺术家们还利用当代科技和媒体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和跨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本土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使得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示出了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体认,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关注。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与艺术化设计的关系
诚然 , 并不是所 有的 设计 都是 艺术 的设计和 美 的设计, 但所有 的活 动都具
有某种 设计 的性质 , 体现着 人类 的某 种 目的性 。一座 建筑 物这 样建 造 还是 都
那 样建造 , 都有其 目的性 所在, 管它 是用于 礼拜 、祭祀 , 不 还是用 做娱 乐场所 , 或作 为遮 风避雨御 寒 的居室, 都体 现 了某 种 设计的 因素在 里面 。 在某 种程 度上 都体 现 了人 类既按 照物 的特性 , 又按 照人 的需要 的某种 合规律 性与 合 目的性, 当这 两者达 到 了完 美 的统 一 的时候, 它 方面 适合人 的使用 目的, 具有 实用性 的功 能; 另一方 面它具有某 种观赏 性, 为一个 悦 目的形 式结构, 成 从而显 示 出某
种美 的特性 来 。
纵观 中国当代 审美文 化 的演变过 程, 我们可 以发现, 中国当代 审美文化 首 先 是一个 分化 ( 一元 到多元) 从 的过程 , 然后 又是 主导文 化 、 英文化 和大众 文 精 化相 互渗透 、逐 渐融合 的过程 。从 已经 出现和 正在 出现的大 量文化 事实 中我
可 以说, 在很大程度 上依赖 于人类 的设 计行 为的 审美 文化意 识的 自觉 和 以此种 自觉 为基 础 的 创造 行 为 。
层 。从 某种 意义上 说, 当代 审美 文化 的裂变 与分化 是 9 年 代中 国的一个特 殊 O 文 化现 象, 导文化 、精英文 化 、 主 大众 文化 一分 为三 的文化空 间基本 成型 。 主 导文 化或 者称 主流 文化, 是社会 主导力 量为实现 其社会稳 定和发展 的 目标所 要 求 和提 倡的文 化形 态, 是政府 体制所 主 导的文化 。 的特 点是具有 明确 的主 导 它 意 识形态 性质 , 其运 作主 体是政 府及 自觉 为主导 意识形 态服务 的知识 分子 。 每 个社 会都 有 自己的主 导文化 。精 英文化 的主体 则是坚 守启 蒙理想 、坚守 自身 价值 理想 , 因而与主 流意 识形态 拉开距 离 的另一些 知识 分子 。 大众文 化是一个 特殊 的范 畴, 也是一 种特 殊的文 化现象 。 按照 国内学者 的看法 :作 为文化研 究 “ 对象 的大众 文化, 主要 不是 因它 的接受程 度而 取意, 即它不 只是表 示文化 消费 或欣 赏的人数 的 多寡, 而是 以文化 本身 生产 的特 点而 定性 。 大众 文化研 究所分
中国审美文化
诗歌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
(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
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
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说明文
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一、我国传统艺术的概念我国传统艺术是指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民族特色为主的文化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艺术不仅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古代我国的艺术传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艺术作品主要表现了神话传说和社会风情。
秦汉时期,壁画和书法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我国绘画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家名作。
唐代的大型佛教造像也成为了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宋元时期,江南绘画成为主流,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使我国绘画出现了新的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艺术融合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绘画、书法、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传统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当中。
三、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1.师徒制传承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师徒制度是重要的传承方式。
艺术家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向学徒传授艺术技巧、艺术理念和艺术修养,学徒则会通过师父的教诲和示范来学习和模仿。
师徒制传承不仅传授了具体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传统艺术家的思想和精神。
2.家族传承在一些传统家族中,传统艺术技艺由父传子、师传徒,代代相传。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技艺的连续性和纯正性,也使得传统艺术在家族中得以传承和继续发展。
3.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艺术都被纳入了教育体系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教育以系统化的课程和专业化的师资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掌握传统艺术的技艺和理论知识。
四、当前我国传统艺术的面临的挑战1.传承人才匮乏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时尚的艺术形式,使得传统艺术失去了一些关注和支持。
传统艺术的传承人才也因此而匮乏,造成了传统艺术的衰退。
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特质与审美文化浪潮
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特质与 审美文化浪潮
张 璇
文艺美学诞生于中国 1980 年独特的社会语境中, 现象和文艺活动的阐释中,探究超越性的人生哲理与 呈现出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质,不 仅延展了美学的范围和领域,更是成为人道主义启蒙 也将以审美文化的姿态走向历史。 一、文艺美学生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出现和延展是生成于 1980 年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较为复杂的政治性、思 想性和学科性的生成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思想 史层面的意义远远大于学科史层面的意义。自中国近 现代社会以来,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家以中西融通 的视角和注重感性经验的方式建构了具有独特启蒙意 义的、民族化的美学样态,如朱光潜的《慢慢走,欣 赏啊》《无言之美》等论文,一方面具有西方美学特 有的哲学性、理论性特质,另一方面也综合了中国古 典传统审美经验和对审美现象的体悟与感知,从而生 发了建立在文学艺术等现实审美现象之上的美学样 态。此种美学传统也一直伴随着美学学科的发展而延 续下来。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 潮流和新启蒙运动的诞生,广大知识分子、美学家和 文学家逐步获得自我言说的空间,“美学热”的兴起 标榜着一个追求美、热爱美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学也 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文艺美学的生成有以下几个 主要的原因。第一,20 世纪 80 年代“美学热”的推 动与影响。在“美学热”中,不仅仅通过人道主义的 浪潮恢复了美学的启蒙本质和人学话语,更是以审美 性的突显和形式美的关注使得美学学科获得自身独立 第二,文艺美学的生成是中西文论和美学相互交融的 结果。众所周知,西方美学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再 到存在论的进程,其逻辑化的言说方式和对美的本质 的追寻成为特定的美学学科框架;而中国美学却有着 独特的体验式和灵动性特征,更多地是在对具体文艺 存在意义,比《文心雕龙》《诗品》等。所以,严格 意义上讲, 中国古典时期并没有成熟的美学学科形态, 崇尚知识与爱美的风气重新回归,学界也纷纷展开了 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研究与评介中。 《文化: 中国与世界》等一系列大型丛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和西方学术资源的碰撞。如“心与物游”“直观妙悟” 的美学范畴和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对主体的精神领 域的关照等,二者之间就碰出了崭新的理论火花;而 采用西方结构主义美学来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分析, 也能探究出若干新意。所以,中西美学资源的交汇就 促使生成一种既注重“形而上”,又注重“形而下” 的美学样态,文艺美学也就成为较好的学术框架和理 论承载。第三,文艺美学的生成是对中国民族性和启 蒙性话语资源的延续。 美学自西方鲍姆嘉通创立以来, 其学科基础、哲学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都是 在哲学理论的规训和西方理论中,相对缺乏中国的学 科视野。而文艺美学则大量借鉴引用了中国的话语资 源,如“审美体验”“艺术意境”“生命敞亮”等, 都被纳入到文艺美学的学科视域中。加之李长之、蔡 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中国近现代美学先驱的努力, 文艺美学的中国形态已渗入学科延展的潜在脉络中。 而这一思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思想解放语境中得到激 发,于是便促成了文艺美学学科形态的成熟。中国学 者胡经之、杜书瀛、周来祥以及中国台湾学者王梦鸥 都从各个维度论述了文艺美学学科形态与框架,从而 美学研究而言,文艺美学已构成了与哲学美学同等重 要的研究视域,并且在阐释文艺现象、深入文化研究 等领域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文艺美学的当代特质及文化转型 文艺美学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新启蒙的
流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
流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1. 当代中国艺术的崛起与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艺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艺术的振兴。
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代中国艺术的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关注使得当代中国艺术更加接地气,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艺术的变革体现在艺术观念的更新上,中国艺术主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强调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现代艺术思潮逐渐影响到中国,使得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中西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这种变革使得当代中国艺术更加丰富多元,更具创新性。
当代中国艺术的崛起还表现在艺术市场的繁荣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收藏艺术品,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依据。
当代中国艺术的崛起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断地挑战传统,探索新的表现方式,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的必然结果。
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为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设立艺术品交易场所等,为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使得艺术市场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论改革开放后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论改革开放后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趋势【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经历了一番蓬勃发展的历程。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国际化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产业化与创新的平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的崛起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后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为艺术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可以看到艺术设计在改革开放下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未来,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艺术设计也将朝着更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持续受到改革开放的动力推动。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递和创新的源泉。
【关键词】改革开放,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机遇,传统文化,现代,融合,国际化,数字化技术,产业化,创新,公共艺术,展现魅力,未来,动力1. 引言1.1 改革开放为艺术设计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融合,艺术设计也得以从中汲取灵感,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个领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繁荣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艺术设计带来了独特的机遇。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师们开始更多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改革开放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激发了艺术设计师们的创作激情,推动了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未来的道路上,艺术设计将继续在开放的氛围下蓬勃发展,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1.2 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美术,如青铜器、瓷器、丝绸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设计逐渐融入社会生活,成为文化传承和时代表达的重要方式。
近现代,我国艺术设计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以及艺术 的本质 。 艺 术 和 人 的 文 化 与 审 美 一 样 古 老 , 远 古 人 类 在 就 开 始 艺 术 创 造 了 , 那 时 的 艺 术 还 不 是 今 天 我 们 但 使 用 这 个 词 所 包 涵 的 意 义 , 是 到 了 一 定 的 历 史 时 只 期 , 术 在 艺 术 概 念 的 演 绎 中 才 获 得 它 的 意 义 , 有 艺 具 了 独 特 的 理 论 价 值 。艺 术 只 是 人 类 才 具 有 的 一 种 文
游旨在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专门化的社会活动形式戏说的价值在于它指出了艺术创作中的悠然自得的艺术作为完整的社会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培养自由心态艺术审美中的愉悦成分对那些视艺术为个人和集体的情感发展和经验积累把人类所积累娱乐消遣或把艺术美感作为艺术核心的人具有吸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对社会文化起到整引力
、
人 是 一 种 艺 术 的 动 物
艺术 的 创 造 与 人 的 生 命 共 在 。哪 里 有 人 的 生
命 , 里就有 艺术 。艺术研 究应该 研究生命 , 哪 了解 了 生 命 的存 在 , 可 以 了 解 什 么 是 艺 术 。 生 命 首 先 是 才
一
化 现象 , 其他 任何动 物 , 不能 创造 出哪怕最 粗糙 的 都
本 文 从 艺 术 出 发 , 述 了 艺 术 与 审 美 文 化 的 关 系 。 人 是 一 种 艺 术 的 动 物 , 术 是 人 创 造 本 性 的 论 艺
表现 , 艺术 的审美 特 征是 时 间 中的存 在 性 决定 的 , 艺术 本 质上 是 生命 中 的幻 想性 表 现 。
[ 关键 词]艺 术 ; 艺术 学 ; 审美 文 化 ; 美学 ; 造 创 [ 图分 类号 ]J —0 [ 献 标识 码 ]A [ 中 0 5 文 文章 编 号 ] 7 — 1 X( 0 9 0 — 0 4 0 1 15 1 2 0 ) 10 8 — 5 6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艺术在人们看来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作为与此岸世界相对的彼岸世界而存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篇1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指认与当下整合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指认入手,通过分析,指出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既有区别又相交融,共同构成中国艺术极其重要的双重层面。
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经历种种变迁,在当代中国共同面临着某些相似的文化困境与生存、发展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地进行整合,在整合中求得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传统艺术民族民间艺术整合创新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指诸如中国画、书法、民乐和传统戏剧戏曲等,已经具有一定历史传承,且与文人创作、文人观赏联系密切的传统艺术。
而我们所说的民族民间艺术,则指富有民族、民间特色,源自民间并在民间流传的民歌、民间故事、剪纸、少数民族舞蹈、舞龙、舞狮、赛龙舟、皮影戏、花鼓、唱大戏等。
纵观中国文艺发展史,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再次确认和理性分析,在文化全球化与市场化的今天,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也直接关乎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未来走向,及其在新世纪里继续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整体关系指认毫无疑问,民族民间艺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群众性、历史传承性等特点。
长久以来,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艺术,在各民族的文化区域、广大的民间(乡野、集镇与市井民众间)孕育、发展、演变与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文化传播特点,既体现出华夏各民族旺盛的生命活力,也凝聚了质朴的民族、民间智慧。
作为一种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艺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首先,民族民间艺术强烈的民间趣味,使其往往成为众多群众参与的公共活动,每到年关、节庆,乡民唱大戏、舞龙、舞狮、赛马、皮影表演、踩高跷、扭秧歌等受到广泛欢迎,成为群体性自娱自乐的艺术形态。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作者:黄伟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4年第01期本教学设计课题是以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必修)第六单元主题——“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为基础整合而来的鉴赏课。
一、课标解读(一)学生学什么?根据新课标,学生应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辨析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差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在本课中,学生要认识西方美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和中西美术互相交融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能按照风格、主题进行分类鉴别,认识到美术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的时代“为人民而歌,为时代创作”的宗旨。
(二)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对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状况,在认知维度上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于中西方现代美术的绘画特点、构图与主题表现,在认知维度上提出了“分析”“评价”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学生要能够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转变,能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层面建立认知的架构,从主题、艺术语言、审美感受、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从而提取中国现代美术的特征,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成就。
在个体创作层面,学生要了解中国近代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以及画家是怎样继承传统,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
(三)学生怎么学?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学生鉴赏学习,按照鉴赏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教师可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且易于理解的故事及典型图片,设置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欲望的问题和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趣味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中西方美术在审美观念和绘画形式上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美术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中国审美文化历史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复杂,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积淀为一种深厚的精神和历史传统,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华文明、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审美文化的起源审美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复杂,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起源,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思想和精神。
古代审美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它在人们审美活动中产生,并通过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表现出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并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二、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审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中的礼乐制度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周代,等级观念十分明确,特别是礼制和乐制的规定也十分严格。
统治者将其政治思想和统治行为都融入到礼制和乐制中,使其成为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礼制中有音乐内容,乐制中也有礼仪制度。
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在礼仪制度方面,礼是乐的最高准则,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就不能违背礼的规定。
礼对于音乐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音乐。
因此,在对音乐进行分类时,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分类。
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三、先秦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追求先秦时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形成时期,此时的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审美观念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对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追求。
唐宋文人审美情趣的嬗变——论山水画的兴起发展
l6 2
江 西 科 技 师 范学 院学 报
2 1 链 01
艺术 在任 何 一 个 时 代 都 是 对 现 实 生 活 的高 度 反
然、 自由表 现心 性和情 感 的方 向发 展 。到 了宋代 , 由
务 的 _ 具 , 唐 以后 , 着庶 族 地 主经 济 的发 展 . 丁 盛 随 由 于科 举 制 度 的 出现 , 举 出 生 的文人 投 入 到 “ 界 ” 科 政 之 中 , 为统 治 阶级 , 得 绘 画题 材 大 大 开 阔 , 成 使 画法
志 着文 人 的 审美 情趣 突破 了 为统 治 阶级 服 务 的 “ 成 教 化 、 人 论 ” 人 物 画 . 为 社 会 审美 意 识 的 主 助 的 成
流 , 标 志着 文人 开 始成 为 审 美 文化 的 主 流 。从 而 才 促使 了艺术 本 体 的 自觉 , 艺 术也 逐 渐摆 脱 了作 为 使 封建 伦 理道 德 教化 工 具 的政 治 附属 地 位 , 始 向 自 开
跟 长期 分裂 和 战 祸连 绵 的 南北 朝 相 比 , 隋唐 和
平 稳 定 。特 别 在大 唐 出现 的盛 世 之景 , 始终 为后 人
所 称 道 。与 此相 适 宜 是 : 济 繁荣 、 经 民族 杂 居 、 外 对 贸易发达 ; 而外 来 宗 教 和 文 化 的 流 人 , 得 文 化 艺 使
据 文 献 记 载 , 人 参 与 绘 画 最 早 在 东 汉 , 彦 文 张
情 趣
远《 历代 名 画记 》 : 赵 歧 , 邻 卿 , 兆 长 陵 ( 陕 云 “ 字 京 今 西咸 阳东 北) , 人 多才 艺 , 善画 。 又载 :张 衡 , …高 ” “ …
才 国人 , 巧 , 性 明天 象 , 画 。 … …”| 以 , 善 【 l 所 赵歧 、 张 衡 、 褒 、 邕( 姬 之父 ) 刘 蔡 文 同为 东汉 四大 画 家 。魏晋 六朝 时 , 已经有 大量 的 文人 士 大夫 介 入绘 画 , 出现
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
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中国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从而创作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尊重自然、崇尚和谐,这与现代艺术的自由、个性主义、颠覆传统的特点直接相反。
许多艺术家通过将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元素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陶艺家张蔚通过大胆创新和不断变通,让传统的陶艺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西方陶艺、浙江花布绸、古今陶艺等多种元素,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中国水墨画也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自然为主题,注重意境和气质的表现。
在当代艺术中,有很多艺术家都将水墨画的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创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例如,艺术家陈丹青便是一位将传统水墨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他通过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现代绘画的技法和手法,赋予了传统水墨画新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种传统视觉艺术形式——雕塑,在现代艺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挥。
雕塑艺术家在传统的雕塑技巧中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理念,创造出了具有现代感的雕塑作品。
例如,以天池为灵感来源的雕塑家海大富,他的作品“天池”就是一件将传统雕塑形式与当代艺术思想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他使用了传统的青铜材料和铸造工艺,同时在形式和题材上一改传统,巧妙地表达出了他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理解。
然而,在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碰撞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引起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观众认为,在当代艺术中过度融入传统元素会使作品失去现代感,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事实上,在融入传统元素的同时,艺术家已经将其转变成了一种现代艺术的风格,并赋予了作品自己独特的意义,使其持续保持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精神价值。
总之,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趋势,它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
陵散》,曲终,曰:“袁孝尼 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于今绝矣!
”
——《世说新语·雅量》
第40页,共48页。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
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
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 下,复有完卵乎?” 。
第27页,共48页。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 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 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伤逝第十七)
第28页,共48页。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 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 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 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第1页,共48页。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个转变 2、平淡自然美学风格
第2页,共48页。
要学习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 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 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 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 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 《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 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 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 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 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 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 《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 《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
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变化
浅析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变化【摘要】现代艺术一般泛指20世纪的艺术,通常应该是指以后期印象派为开端的艺术。
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保罗·塞尚的画论,从根本上动摇了此前被公认的美学价值的基础,推动了欧洲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因此塞尚也被称作“现代艺术之父”。
自此,西方艺术有了彻底的改变,各种流派也纷踏而至,深刻的影响了几乎所有欧美以外的地区的文化发展进程,使今天的艺术呈多元化趋势,对中国艺术界也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
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从本世纪20,30代算起,已有半个世纪之多,期间历经断层,其历程极为坎坷。
直至近年,严格来讲是从1985年以来,现代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而具有标志性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就是这一运动的总结和检阅。
这标志着中国的现代艺术已经跳出了古典形态,至此,中国艺术从“单一对立”走向了“多元化”,标志着一种新型审美文化情境的产生。
【关键词】现代艺术;中国;单一;多元化一、何谓现代艺术?1、概念现代艺术泛指20世纪的艺术,通常应该是指以后期印象派为开端,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欧美发生的主要艺术潮流,它上承自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古典主义艺术,下接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2、现代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现代艺术出现的原因:20世纪以来,战争,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开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现代艺术起源与西方,一般学者认为由法国印象派和德国表现主义为开端。
现代艺术由立体派与野兽派两条不同的路子分歧发展出来,其中尤以注重知性分析的立体派影响力较大,而立体主义的理论源于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保罗·塞尚的画论。
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塞尚与凡高、高更三位被称为后印象派代表,他们都是从印象派走出来,再去反对印象派。
后印象派的分离导致新造型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以“塞尚——毕加索——蒙德里安”为线索形成了“形式——结构”倾向;以“凡高——马蒂斯——康定斯基”为线索形成了“主观——表现”倾向;以“高更——杜桑——波丘尼”为线索形成了“行为——功能”倾向,塞尚因此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发展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从历代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擅变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上古时期
原始人的生存大多受迷信思想的控制,相信精灵和鬼神的存在。
他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鬼神满意、高兴,希望有一天能赢得鬼神的欢心,在这个世界上,它会拥有一切你可以品尝到世界的未来。
衣饰的功能是用来保护他们,抵御可能伤害人类的妖魔。
根据这种观点,为了防止魔鬼的衣服一些原本受伤的手段。
他们认为衣饰穿戴在身上有一种驱邪的作用。
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人们的装饰大多是为了避免狩猎和战争中的伤亡,或任何其他人的苦难。
在有些部落里,儿童和怀孕的妇女属于最需要某种形式保护的人,于是他们用珠子、骨头、颈圈和其他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在一些部落,残疾人的解决方法,把绳子牢牢回到我们的生活,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躲避邪魔的眼睛而获得安全。
的确,几乎所有的原始人皆受自身信仰的支配,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上古时期,服饰文化也形成了在那一时期的特色。
原始时期的服饰发展大致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粗劣到细致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服饰的产生过程。
人类是为了避免皮肤在劳动过程中被刮伤和刺伤才产生了服饰,有人更进一步地认为,服饰的使用最原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殖系统,因为繁衍是当时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类最为关心和在意的问题。
就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形成来看,多数的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
人类刚刚从猿下地变为人,从智力水平而言,是不会知道羞耻的意义的黄帝别出心裁,发明了有袖子的上衣和两端开叉的下裳。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人类身上穿的才可以称作“衣服”。
上衣下裳的衣饰形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款式。
黄帝时代,可说是中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
随着服装形式的初步形成,其质料也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代替兽皮的过渡。
黄帝又命元妃西陵《名叫螺祖》教人们养蚕,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所以养的不多。
螺祖就先从种桑、喂蚕开始.一步步教大家,然后再教续丝,织帛等各种方法。
这样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颇色,做成衣裳,光华夺目,人人爱慕.随之养蚕织帛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当时的服饰色彩及纹饰多取象干自然景况和现象,井把日月山川及鸟兽虫草之纹用在衣裳的装饰上。
夏商西周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夏代已用丝绸、麻布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男式服装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
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
衣长一般齐膝上下。
下身有裤子或胫衣。
脚履多圆头式。
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
在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羽毛。
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西周的冠帽已较商代复杂多样,造型华丽。
至于服装款式,目前见到的以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为多,也有长与坐齐的。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但“十二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
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把服饰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
的职能除蔽体之外,被当作“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代,铁器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它不可阻挡的力量打破了腐朽残酷的奴隶制度,开创了一个政治上争霸角逐、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铁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和商业的繁荣。
神采璀璨、“与日月兮齐光”的春秋战国服饰,就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脱颖而出。
这些不同的服饰形制,都表现了初登政治舞台的封建统治者对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的肯定。
从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彩绘漆盒以及帛画上的妇女形象来看,服饰多用轻薄的细织品,上面加绣或手绘云纹或小簇花,同时用较厚重的织锦作宽沿边缘,制成曲裾衣,小口大袖,这些不同的服饰形制,都表现了初登政治舞台的封建统治者对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的肯定。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
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为主。
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
秦汉时期的鞋子,单底的叫履,复底的叫舄,面涂黑漆或红漆,形式有方头、圆头、双尖头等。
东汉末年,西域服装的款式,也慢慢向汉族人民生活发生影响,人们追求一种更适应时代生活风貌的服饰文化。
到南北朝,由于战争和迁徙,使胡汉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汉式服饰对于胡人贵族和胡人服饰对于汉族人民之间,都发生了更深刻的影响和交流。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
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
并且加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中国传统服饰制度逐渐得到恢复。
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
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