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发展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变迁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发展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从历代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擅变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上古时期

原始人的生存大多受迷信思想的控制,相信精灵和鬼神的存在。他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鬼神满意、高兴,希望有一天能赢得鬼神的欢心,在这个世界上,它会拥有一切你可以品尝到世界的未来。衣饰的功能是用来保护他们,抵御可能伤害人类的妖魔。

根据这种观点,为了防止魔鬼的衣服一些原本受伤的手段。他们认为衣饰穿戴在身上有一种驱邪的作用。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人们的装饰大多是为了避免狩猎和战争中的伤亡,或任何其他人的苦难。在有些部落里,儿童和怀孕的妇女属于最需要某种形式保护的人,于是他们用珠子、骨头、颈圈和其他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在一些部落,残疾人的解决方法,把绳子牢牢回到我们的生活,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躲避邪魔的眼睛而获得安全。的确,几乎所有的原始人皆受自身信仰的支配,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上古时期,服饰文化也形成了在那一时期的特色。原始时期的服饰发展大致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粗劣到细致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服饰的产生过程。人类是为了避免皮肤在劳动过程中被刮伤和刺伤才产生了服饰,有人更进一步地认为,服饰的使用最原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殖系统,因为繁衍是当时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类最为关心和在意的问题。就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形成来看,多数的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人类刚刚从猿下地变为人,从智力水平而言,是不会知道羞耻的意义的黄帝别出心裁,发明了有袖子的上衣和两端开叉的下裳。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人类身上穿的才可以称作“衣服”。上衣下裳的衣饰形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款式。

黄帝时代,可说是中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

随着服装形式的初步形成,其质料也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代替兽皮的过渡。黄帝又命元妃西陵《名叫螺祖》教人们养蚕,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所以养的不多。螺祖就先从种桑、喂蚕开始.一步步教大家,然后再教续丝,织帛等各种方法。这样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颇色,做成衣裳,光华夺目,人人爱慕.随之养蚕织帛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当时的服饰色彩及纹饰多取象干自然景况和现象,井把日月山川及鸟兽虫草之纹用在衣裳的装饰上。

夏商西周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夏代已用丝绸、麻布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男式服装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衣长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圆头式。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羽毛。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西周的冠帽已较商代复杂多样,造型华丽。至于服装款式,目前见到的以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为多,也有长与坐齐的。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但“十二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把服饰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

的职能除蔽体之外,被当作“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代,铁器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它不可阻挡的力量打破了腐朽残酷的奴隶制度,开创了一个政治上争霸角逐、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铁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和商业的繁荣。神采璀璨、“与日月兮齐光”的春秋战国服饰,就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脱颖而出。这些不同的服饰形制,都表现了初登政治舞台的封建统治者对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的肯定。从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彩绘漆盒以及帛画上的妇女形象来看,服饰多用轻薄的细织品,上面加绣或手绘云纹或小簇花,同时用较厚重的织锦作宽沿边缘,制成曲裾衣,小口大袖,这些不同的服饰形制,都表现了初登政治舞台的封建统治者对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的肯定。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为主。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秦汉时期的鞋子,单底的叫履,复底的叫舄,面涂黑漆或红漆,形式有方头、圆头、双尖头等。东汉末年,西域服装的款式,也慢慢向汉族人民生活发生影响,人们追求一种更适应时代生活风貌的服饰文化。到南北朝,由于战争和迁徙,使胡汉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汉式服饰对于胡人贵族和胡人服饰对于汉族人民之间,都发生了更深刻的影响和交流。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

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并且加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中国传统服饰制度逐渐得到恢复。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