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
跨国并购(一)大国之门
![跨国并购(一)大国之门](https://img.taocdn.com/s3/m/1faadb2a647d27284b735121.png)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多起跨国并购为何被挡在大门之外?通向美国财政部的台阶,只有16级,但这段路,对于不少来美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却并不好走。
沃林带我们走进了一间角落里的大会议室。
沃林走进的这扇门,可以说是一道国家之门,门后这个看似普通的大会议室,决定着外国企业在美国并购的成败。
这里就是财政部牵头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开会的地方。
沃林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沃林:盖特纳财长或我有时候坐在这,如果有代表团来,会坐在中间。
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是一个跨部门机构,1988年,为了应对外国企业,主要是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大范围收购,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应运而生,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
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成员包括: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能源部、以及白宫办事机构。
通常参加会议的有12位内阁成员和总统顾问。
也就是在这里,中国华为三次遭遇滑铁卢。
沃林:我们只关注投资项目中,是否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因素,对其他问题我们不关注。
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的夏伟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时会表现出对中国投资的偏见,部分原因是两国的政治体系很不相同,仍然存在很多的猜疑。
沃顿商学院的迈耶教授则认为:但中国在美国确实有特别的障碍。
对跨国并购案例进行审查,并不是美国一家的专利,当中国五矿对澳大利亚矿产企业进行收购,财政部长韦恩.斯旺曾怀疑,这会对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而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甚至说,今后会对中国的并购进行政治干预,有评论说,这是在效仿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
达斯是《华尔街日报》并购组的记者。
在华为并购三叶公司期间,她和她的同事曾先后发表:“华盛顿为什么怕华为?”、“华为收购失利,究竟错在哪里?”等多篇报道,对华为的失利进行分析。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https://img.taocdn.com/s3/m/fc05c7366c175f0e7cd137aa.png)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1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63第三集两种文化104第4集棘手的人事145第五集:资本纽带186第六集——必由之路227第七集中国机会26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bd31c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8.png)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看了跨国并购第六集,那可真像一场商业世界里的超级大冒险。
这一集一开场,就像是拉开了一场紧张刺激的商战大幕。
那些企业大佬们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各个都像是怀揣着绝世秘籍的武林高手。
他们要考虑的事儿那叫一个复杂,就像同时要玩转好几个超级魔方一样。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谈判环节。
那场面就像是两个绝顶聪明的棋手在对弈,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次短暂的沉默,都像是下在棋盘上的棋子,背后都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
一方想着怎么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最肥美的那块“蛋糕”,另一方呢,又在绞尽脑汁地让自己的企业在这场交易里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谈判桌上的你来我往,比看一场悬疑大片还过瘾。
而且那些专业术语就像武林中的门派绝学一样,一会儿冒出来一个,什么“资产估值”“市场溢价”,虽然有些让人晕头转向,但又觉得特别高大上。
还有那些对不同国家商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描述,也特别有趣。
就好像把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搅和在一起,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美味,也有可能搞成一团糟。
有的企业能巧妙地把不同文化融合起来,让新的公司既有原来的特色,又能适应新的环境,就像穿上了一件合身又时尚的新衣服。
可有的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就像是硬把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结果到处都是漏洞。
从这一集里,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在跨国并购这条路上,风险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随时可能蹦出来给你一爪子。
可能前一秒还觉得一切都顺风顺水,下一秒就因为某个国家政策的突然变动,或者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一阵小风,就把整个计划吹得七零八落。
这就像你在海上航行,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可能藏着无数暗礁。
不过呢,这些企业家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真让人佩服。
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明知道前面有重重困难,却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跨国并购之路。
看完这一集,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他们在商业的大江湖里闯荡了一番,不仅长了不少见识,也对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跨国并购世界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我都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看下一集又会有哪些新的精彩故事和商业智慧了呢。
CCTV2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CCTV2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https://img.taocdn.com/s3/m/2e10056127d3240c8447ef6f.png)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 (3)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 (10)3第三集两种文化 (14)4第4集棘手的人事 (18)5第五集:资本纽带 (22)6第六集——必由之路 (29)7第七集中国机会 (35)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3823a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8.png)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看完跨国并购第六集,那感觉就像是坐了一趟超级刺激的商业过山车。
这一集里,让我最惊叹的就是那些谈判桌上的博弈。
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又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双方你来我往,每一个条款的敲定都像是在走钢丝,稍微不小心,就可能满盘皆输。
我在屏幕前都忍不住为他们捏把汗,心里直嘀咕:“这可咋整呢?”那些大佬们的表情也是相当精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感觉每一个表情背后都藏着无数的小心思。
还有那些关于文化差异的部分,简直是又好笑又让人心疼。
不同国家的人在合作的时候,那真的是鸡同鸭讲的感觉。
一方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方却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说工作时间这个事儿,有的国家习惯朝九晚五,雷打不动,可另一个国家呢,加班就像家常便饭,还觉得这是敬业的表现。
这就导致在整合公司的时候,各种矛盾就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地冒出来。
看到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去理解、去磨合的时候,又觉得特别励志。
就像一群性格迥异的小伙伴,为了一个宝藏,得学着互相包容。
从这一集里,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
在跨国并购中,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那简直就是盲人骑瞎马。
无论是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份额,还是当地的政策法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些负责调研的人员感觉就像是商业世界里的侦探,一点点挖掘真相,稍有疏忽,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这一集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商业教科书,不过可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有趣多了。
它让我看到了跨国并购背后的复杂性、挑战性,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商业大世界的新大门,让我这个原本对跨国并购只懂个皮毛的人,开始对它的门道有了更深的好奇和探索欲。
真期待下一集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震撼呢!。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eae22c08a1284ac950432d.png)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汇总《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多。
《跨国并购》这一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跨国并购中的艰难之处。
第一集主要讲诉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都没有成功。
2005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是有着与华为一样的经历。
还有许多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 10 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总之,想要进入海外市场,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不仅要和媒体打好关系,还要在政府中有一定的潜在力量,所以在未来要实行跨国并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方面的障碍。
《跨国并购》第二集-美丽的诱惑在跨国并购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中,使我感受到了,李东生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
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塔伦·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认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一集国家博弈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d2dfadd04a1b0717fd5dde0.png)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
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跨国并购第五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五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73b0de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4.png)
跨国并购第五集观后感这一集里,那些跨国并购的事儿就像一场场超级刺激的商业大冒险。
我看到那些企业大佬们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
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报价,都暗藏玄机。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那些文化差异的问题。
就好像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人要一起过日子,一方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儿,在另一方眼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比如说,一个国家的企业特别注重等级制度,开会的时候座位顺序都得严格按照级别来排;而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呢,大家就比较随意,更在乎想法的交流。
这在并购整合的时候可就热闹了,就像把两条不同习性的鱼放到一个鱼缸里,刚开始的时候各种不适应,乱撞缸壁。
不过呢,这些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妙招。
他们就像是高明的婚姻调解员,努力让两边的员工互相理解、互相适应。
有的搞文化培训,让大家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工作方式;还有的搞团队建设活动,就像那种让大家一起玩游戏、做任务的活动,在玩的过程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觉得这特别像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老师组织大家做小组活动,刚开始谁也不认识谁,做着做着就成好朋友了。
还有那些复杂的法律和财务问题。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在迷宫里迷路的小老鼠,看着那些律师和财务专家们拿着一堆文件,讲着一些我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
什么尽职调查啦,税务筹划啦,听起来就很头疼。
但是呢,这些可都是跨国并购里的关键环节,就像盖大楼的基石一样,少了哪一块都不行。
那些专家们就像建筑大师,小心翼翼地把每一块基石都摆放好,确保整个并购大厦不会倒塌。
这一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跨国并购可不是简单地把一家公司买下来就完事了,它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型交响乐。
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员工都是其中的一个音符,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我这个小观众呢,就坐在台下,一边看一边感叹,商业世界可真是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挑战啊!。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教学提纲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96aac25a45177232f60a28b.png)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多。
《跨国并购》这一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跨国并购中的艰难之处。
第一集主要讲诉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都没有成功。
2005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是有着与华为一样的经历。
还有许多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 10 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总之,想要进入海外市场,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不仅要和媒体打好关系,还要在政府中有一定的潜在力量,所以在未来要实行跨国并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方面的障碍。
《跨国并购》第二集-美丽的诱惑在跨国并购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中,使我感受到了,李东生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
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塔伦·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认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
大国崛起第一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一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f08ce6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33.png)
大国崛起第一集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国崛起》第一集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思绪也随之飘向了遥远的过去。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早期海洋霸主的崛起历程。
这两个国家在 15 世纪前后,率先开启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对财富的渴望,在海洋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葡萄牙,这个位于欧洲西南角的小国,却有着非凡的决心和勇气。
在恩里克王子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不断改进航海技术,建造更先进的船只,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海家。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成功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这些伟大的成就让葡萄牙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了当时欧洲的强国之一。
西班牙,同样不甘示弱。
在伊莎贝尔女王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意外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随后,大量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流入西班牙,使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这两个国家的辉煌却如流星般短暂。
他们将掠夺来的财富大量用于奢侈消费,而不是用于发展本国的工业和科技。
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了他们的衰落。
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与衰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勇于探索和创新是国家崛起的关键。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当时那个大多数人还对海洋充满恐惧的时代,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这种勇气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勇于探索新的领域,不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其次,合理利用资源至关重要。
葡萄牙和西班牙虽然通过海外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们没有将这些财富用于可持续的发展,而是用于满足一时的享受和虚荣。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期的繁荣,就必须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将财富投入到教育、科技、工业等能够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的领域。
再者,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取得初步成功后,没有及时进行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
《大国外交》第一集观后感5篇
![《大国外交》第一集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3826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f.png)
《大国外交》第一集观后感 (2)《大国外交》第一集观后感 (2)精选5篇(一)《大国外交》第一集以“国际秩序”为主题,通过讲述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争斗,展现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个大国之间的较量和角力。
观看这一集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无论是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还是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竞争,每一个大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外交策略。
这一集中,我特别关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
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和挑战,而中美之间的竞争也影响着全球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国际秩序的演变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秩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大国之间的对抗逐渐转变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
国际组织的崛起也为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国际秩序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各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依然存在着很多风险和挑战。
通过观看《大国外交》第一集,我对国际政治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关注国际事务的发展和变化,以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也将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和国际秩序的维护,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国外交》第一集观后感 (2)精选5篇(二)《大国外交》第一集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让我对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片中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和专家解读,揭示了大国之间外交活动背后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我被片中展示的各国外交官们的智慧和谋略所折服,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懈努力,不断谈判、协商和斡旋。
片中还展示了一些历史事件对外交关系的影响,比如片中提到的美国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这引发了我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思考,外交关系的错综复杂往往是历史因素的积累结果。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对大国之间的外交策略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交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和协商,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利益平衡。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aa16521ee06eff9aef80778.png)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把活力传给世界,把梦想带向远方”这一集讲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想起一句话,叫做发达国家是难攻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是难守的市场。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具体例子有,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未如愿。
中冶进入阿根廷,或者中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国家,一般不会遭致政治敌意。
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较低。
比如最近缅甸就单方面终止了密松大坝建设项目,价值36亿美元,而这只是中国在缅甸的7个大坝项目之一。
阿根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政府在矿山转让合同中承诺的水、电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阿根廷公司的生产产量一直受到制约。
片子中也介绍了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比如10年前中远欲收购美国的一个码头,美国政府将其拒之门外,美国的媒体《华盛顿时报》称中远有中国军方背景,一位加州议员甚至写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将中远逼到绝境。
中远的董事长魏家福说: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魏家福单刀赴会,直接来到《华盛顿时报》,正面接受记者的质疑,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该报纸客观报道了对魏家福的采访。
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
”魏家福的这种做法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所以,企业走出去要敢于直面当地的媒体,澄清问题。
回想中冶阿根廷公司也经历了一个与媒体关系由疏远到密切的过程。
特别是对工会问题上,起初,工会不断在当地媒体造声势,给公司制造负面舆论,后来公司逐渐邀请媒体参见一些活动,包括组织新闻发布会性质的活动,主动推介我们的公司,当地民众听到了公司的声音,对公司的印象逐渐转变。
22年前,日本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也遭到了极大的媒体阻力,1989年10月出版的《新闻周刊》的封面换上了穿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像,讽刺这起收购。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第一集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第一集](https://img.taocdn.com/s3/m/8fb7f1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b.png)
大国崛起观后感第一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许多国家开始崛起为大国。
这些崛起中的大国不仅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最近观看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中,我对大国崛起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大国崛起的背景和意义在《大国崛起》第一集中,片中提到了几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
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它们在经济上具备了巨大的潜力。
而且,这些国家政府的稳定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为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国崛起使得世界经济的力量分布趋向平衡。
过去几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经济的格局。
然而,随着大国的崛起,东方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全球经济更加多元化。
其次,大国崛起也带来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
这些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事务的决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大国崛起的原因和因素在纪录片中,大国崛起的原因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释。
首先,经济发展是大国崛起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国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不断提升其经济实力。
其次,教育和科技创新也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通过向教育和科技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大国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并推动科技的发展,从而提高其综合实力。
此外,政策的稳定和改革开放也为大国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大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国崛起不仅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首先,崛起中的大国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
内部挑战包括经济转型、社会稳定等问题。
外部挑战则包括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国际关系的变动等。
其次,大国崛起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机遇。
大国的崛起意味着对外贸易和投资机会的增加,其他国家可以通过与大国合作来推动其自身的发展。
大国崛起的可持续发展在纪录片中,大国崛起的可持续发展被强调。
大国外交纪录片观后感第一集
![大国外交纪录片观后感第一集](https://img.taocdn.com/s3/m/9a47b4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b.png)
大国外交纪录片观后感第一集《大国外交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大国外交纪录片》是一部以大国外交为主题的纪录片系列,通过深入剖析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行动,展现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和争斗。
第一集以美国为主线,探讨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行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片通过详细的历史背景介绍,让观众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再到现代的全球化时代,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片中展示了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霸权地位,以及其对世界各地的干预和影响力。
这让我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片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和专家访谈,展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片中介绍了美国的外交机构和决策过程,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机制。
同时,片中还展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多元性,不同政府和不同总统在外交政策上的差异和变化。
这让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本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片中介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干预和军事行动,以及对亚洲地区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这些案例,我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片中还展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功和失败,让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最后,本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剪辑,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片中的音乐和配乐非常出色,能够很好地配合画面,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同时,片中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手法也非常精湛,能够很好地展现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转折。
这让我对纪录片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第一集的《大国外交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剖析和展示,让我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片中的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也让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国际并购观后感
![国际并购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d458355727a5e9856a61a7.png)
《跨国并购》观后感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成了接下来的战略目标。
跨国投资越来越多,相应的跨国并购事件也越来越多。
可是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并不容易,国外各种门槛成了企业兼并的一道道屏障。
例如国外海外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中国企业因此多次遭遇滑铁卢。
另外外国媒体的抵制,使中国企业不能在外走下去。
再有当我们完成并购,企业又该如何面对两国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人事问题。
这一切都成了中国企业在国外“娶洋媳妇后组织家庭”后的难题。
企业在他国进行并购首要面对的是他国安全部门的评估,在并购前,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国家之间的猜忌,民众对国内经济及就业情况的担忧,还有来自主流媒体对外国企业的攻讦,都将成为企业入驻他国进行并购的障碍。
魏家福——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外媒体,让媒体重新看待远洋的跨国兼并。
跨国并购并非都是有利的,在并购中,企业面临了文化,语言,财务报表,公司传统等的不同,再加上企业缺乏本土化的知识,现实中跨国并购约有70%是存在巨大风险的。
外国企业原本在财务或者科研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并购后历史遗留问题就需要中国企业帮助解决,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并购曼哈顿的克洛菲中心就是日本三菱地产的噩梦,TCL对汤姆逊也是美丽的诱惑。
并购所带来的人事问题也将是棘手的,文化的不同,管理方式的差异,企业在并购后做好了人力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并购后的优势。
沃尔沃的李书福提出的让"沃人治沃"继续还是应该融合。
并购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蛇吞象往往需要借助于私募股权投资,并购往往能使国际上的企业强强联合,走出金融危机实现共赢。
联想用12.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在人事问题上用价值3500万的联想的股票来置换这些高级管理团队手上的IBM的股票,这办法有效留住了企业的精英,成了企业借鉴的模式。
在资本运作运作中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曼达林和高盛咨询以雷厉风行的方式让国外企业没有退路也成了经典范例。
跨国并购第五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五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68aba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c.png)
跨国并购第五集观后感这一集一开头就把我给牢牢抓住了。
它讲了一个企业打算并购国外一家超有特色的小公司。
这个小公司就像是那种藏在深巷子里的宝藏小店,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但是经营上又有点小麻烦。
咱们的并购企业呢,就像一个眼光独到的寻宝者,一眼就看中了它的潜力。
这并购的过程啊,可不像去商店买东西那么简单。
里面那些谈判的情节可太精彩了。
两边的人坐在会议室里,表面上都客客气气的,实际上那可是唇枪舌剑。
每一个条款都像是战场上的一个据点,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争夺着。
咱们这边的谈判代表得既要表现出对对方技术和人才的尊重和渴望,又得为自己的公司争取最大的利益,那难度不亚于走钢丝啊。
我就想,这哪是谈判啊,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智慧大战。
还有啊,在处理文化差异这个点上,也让我印象深刻得很。
两边的员工有着不同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
比如说,在对待工作时间这件事上,国内的企业可能更强调加班加点赶项目,而国外的员工就特别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突然要合奏一样,得慢慢磨合。
不过看着他们从互相不理解到逐渐找到一个和谐的节奏,还真有点小感动呢,就像看到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最终成为好朋友一样。
这一集还让我意识到跨国并购背后要做的功课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要了解对方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前景,还得深入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社会文化。
感觉就像是要准备一场超级复杂的考试,每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
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并购的过程中栽个大跟头。
总的来说,这一集让我看到了跨国并购背后的精彩与复杂。
它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简单合并,更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经营模式的碰撞与融合。
我现在就特别期待下一集,想看看这个并购最后到底成没成,又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呢。
跨国风云纪录片观后感
![跨国风云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9888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6.png)
跨国风云纪录片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跨国风云的纪录片,哎呀妈呀,给我整得那叫一个心潮澎湃!这纪录片里展现的那些跨国故事,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其中有一段讲的是一家中国的小企业,想要把自己的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一开始,我就在想,这能行吗?国际市场那么大,竞争那么激烈,他们得多难啊!这家企业是做传统手工艺品的,那种精美的竹编物件,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的竹编师傅,个个都有一双巧手,那竹子在他们手里,就跟听话的孩子似的,想编成啥样就编成啥样。
可问题来了,在国内卖得好好的,到国外,人家不了解这东西,不认啊!为了打开市场,这企业的老板那可是操碎了心。
他带着样品,满世界地跑展会。
我跟您说,那可不是去旅游,是真辛苦!背着大包小包的样品,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在一个展会上,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感兴趣的外国商家。
那商家拿着竹编的小篮子,左看看右看看,眼神里透着怀疑。
老板在旁边,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一个劲儿地介绍这东西有多好,多耐用,多有艺术价值。
外国商家呢,就一直皱着眉头,提出各种问题。
什么价格能不能再低啦,能不能按照他们的要求改改样式啦。
老板咬着牙,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心里想着只要能打开市场,吃点亏也行。
谈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对方好像有点松动了,说要先拿点样品回去试试。
老板这心里,算是稍微松了口气,但还是悬着,不知道这事儿到底能不能成。
回去等消息的那段日子,老板简直是度日如年。
天天盼着对方的电话或者邮件,晚上都睡不好觉。
我看着都替他着急,这要是不成,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嘛。
好在,没过多久,好消息来了!那外国商家对样品很满意,决定下一个大订单。
老板接到电话的时候,兴奋得差点跳起来,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厂里的员工。
大家都欢呼雀跃,感觉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可这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生产、发货,又是一堆麻烦事儿。
因为要符合外国的一些标准和规定,生产线上得做不少调整。
工人们加班加点,没有一句怨言。
发货的时候,又遇到了海关的问题,差点耽误了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
“把活力传给世界,把梦想带向远方”
这一集讲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想起一句话,叫做发达国家是难攻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是难守的市场。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具体例子有,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未如愿。
中冶进入阿根廷,或者中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国家,一般不会遭致政治敌意。
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较低。
比如最近缅甸就单方面终止了密松大坝建设项目,价值36亿美元,而这只是中国在缅甸的7个大坝项目之一。
阿根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政府在矿山转让合同中承诺的水、电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阿根廷公司的生产产量一直受到制约。
片子中也介绍了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比如10年前中远欲收购美国的一个码头,美国政府将其拒之门外,美国的媒体《华盛顿时报》称中远有中国军方背景,一位加州议员甚至写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将中远逼到绝境。
中远的董事长魏家福说: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魏家福单刀赴会,直接来到《华盛顿时报》,正面接受记者的质疑,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该报纸客观报道了对魏家福的采访。
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
”魏家福的这种做法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所以,企业走出去要敢于直面当地的媒体,澄清问题。
回想中冶阿根廷公司也经历了一个与媒体关系由疏远到密切的过程。
特别是对工会问题上,起初,工会不断在当地媒体造声势,给公司制造负面舆论,后来公司逐渐邀请媒体参见一些活动,包括组织新闻发布会性质的活动,主动推介我们的公司,当地民众听到了公司的声音,对公司的印象逐渐转变。
22年前,日本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也遭到了极大的媒体阻力,1989年10月出版的《新闻周刊》的封面换上了穿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像,讽刺这起收购。
日本企业同时还在购买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一时间,“日本买下美国”的消息铺天盖地。
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情绪,索尼先是作出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运作。
为了化解这种对立,索尼先是作出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运作。
并聘用了两位美国高管,管理公司。
与此同时,盛田昭夫还找到了一只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危机公关。
在一艘巨大的轮船甲板上,这支团队为盛田昭夫安排了一次盛大的私人午餐,邀请了斯皮尔伯格、达斯汀?霍夫曼、和朱丽娅?罗伯茨等好莱坞导演和明星。
盛田还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这样积累了一些人脉,结识了许多朋友。
盛田昭夫用这种开放的态度,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对日本企业的敌意和抵制。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这位人物就是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助基辛格在美国政界的广泛影响力,盛田昭夫消除了美国人对日本企业的偏见,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
2010年,当中海油准备再次在美国进行并购,他们选择了艾伦.拉森的律师事务所, 负责项目的政府公关和游说。
2011年2月,在并购尤尼柯失败6年之后,中海油购入了美国“切萨皮克”公司“油气项目”三分之一的权益,迈出了进入美国的第一步。
在华盛顿,除了宾夕法尼亚大道,K街也同样大名鼎鼎。
那里云集着大量的律师事务所及公关游说公司。
宾夕法尼亚大道和K街上的游说集团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各大游说集团的高手凭借各种人脉,改变了美国的许多内外政策。
公共关系可以
总结为一个词,即“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能够帮助你从政府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么就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抵御袭击的影响,或者是创造信任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中冶阿根廷公司2009年撤销法律事务部,改为聘用外部律师的做法,实际上,外部律师不仅仅为公司提供了更为客观、专业和高效的咨询服务,同事也承担了大量的谈判和公关工作,包括工会谈判以及与政府部门沟通解决水、电供应。
另外,律师利用起建立的人脉关系,在公司与很多政府部门的接触上提供了帮助。
2010年,公司也聘用了公关公司,为公司树立社区形象,策划宣传活动。
总之,进入海外市场,获得当地认可,搞好政府和媒体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凭借专业人事的帮助方能克服这些障碍。
在一开始的采访中,美国相关人员介绍接待宾客的会议室时,特别指出对着门的一侧是来访贵宾的座位,而招待宾客的东道国的与会人员则坐在背对门的一侧。
并且参加会议的人员构成需要特别安排,与会人员的构成在商务洽谈中是很重要的需要考虑的细节之一,因为这或许就会决定成败。
很多时候,两个国家之间比较大的商务往来通常会出现政府干预的情况。
当由于两国的政治体系不同或者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而遭遇障碍或者偏见时,需要考虑到一切影响商务洽谈的因素,包括媒体舆论、国家审查制度、国会参与手段。
更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对历年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更要解决如何改变大众偏见、控制媒体舆论走向、消除对方的危机感等问题,这些对商务的促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也对中国的有了很大的启示。
我们要敢于面对国外媒体,向他们介绍真实的中国。
不要害怕与西方媒体打交道,即使在不了解之前可能会对你产生偏见误会,但是需要想方设法把友善表达给对方,从而消除这些不安和传言。
其次拓展人脉也是促成洽谈的因素之一,从重要人物下手,和有声望的人物打交道并借此表达友好。
再来要有不气馁的精神,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而要反省自身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以便调整策略继续达成今后的目标。
总之,在偏见、误解、利益之争、政治分歧并存的恶劣环境下,以了解、研究和遵循对方的规则为前提,要充分考虑并解决有利于我们的因素。
今天看了一部纪录片,讲的是跨国并购,重金讲述了中远集团,中海油,华为以及日本索尼试图进行海外并购时所面临的困难。
有来自美国媒体界的质疑,有因为中美两国不同政体,不同文化背景而引发的美国政界对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
在面对这样的困难时,公司所要做的是勇于和美国媒体进行积极沟通,媒体的评论和意向对美国国会白宫和普通民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左右跨国并购的最终结局,中远集团和华盛顿时报之间的有效沟通,让美国政界相信中远集团并不是中国派去美国的间谍,他
们在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为美国普通民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要善于通过公关手段,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赢得美国方面的好感。
日本Sony在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公司时,采用了三个重要的公关手段,一是对影视电视界的公关,索尼在一座豪华游轮上邀请了美国电影界的名人如导演斯皮尔伯格和著名影星茱莉亚罗伯茨,赢得了美国影视界的好感,二是对美国政界的公关,索尼通过在和美国政界拥有广泛人脉的基辛格之间的合作,成功游说美国政界,三是新闻界,和美国主流杂志合作,杂志上索尼总裁和美国著名影星跳舞的照片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尊重美国文化,愿意和美国合作的友善的老人。
三管齐下索尼最终成功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这部纪录片还让我有两个体会
第一,在逐渐全球化的今天,必须有能力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作,了解美国制度文化,能与其他国家的人实现自由平等对话,自己原来的那种'我不如美国人了解美国文化,我的英文永远说的没有美国人顺溜,我还是回国吧,回国会有更好的发展'的思想是很危险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吃苦,固步自封心态的反应。
应当尽快转变思想,充分利用起在美国的这段时间,提升英文能力,提升和美国人合作的能力,提升对美国文化,美国市场,美国制度的了解,这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对公关行业也有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美国奥美公司为像要来美国投资的外国人讲述,和美国白宫国会沟通时所要注意的事项,原来在我的印象中,像奥美这样的广告公关公司,主要的任务就是和公司合作,拍摄广告,做市场活动,搞危机公关。
之前和一个在奥美做实习的同学的交流,别让我觉得这一行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会沟通,会做人是最重要的。
但从本片看来,我原来的想法不免太过肤浅,公关其实是多纬度的,有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公关,公司和受众之间的公关,也有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公关,这就需要公关人员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政治经济体制,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客户做好公关工作,这背后专业知识,对于国家行业的洞见,并不等同于大家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会说话会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