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 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 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 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 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 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 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 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生存选择
• 《报任安书》是一篇无韵的《离骚。史 公之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大丈夫气概堪 为万世楷模,而他对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 的理性思考,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 想财富,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重大 意义。
布置作业
• 整理本文语言现象。 • 课外练笔: • ①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
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 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 辱”之我见》。 • ②读《报任安书》后感
读《报任安书》后感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被鲁迅 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作者 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报任安书》后,则更加 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
•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自己对汉 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将自己忍受屈辱 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我也思绪起伏。
第4段翻译: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 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 被正义公理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 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 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 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 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 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 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 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 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
• 学习了《报任安书》,我们了解了司 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还知道, 面对侮辱、嘲笑、误解,司马迁的态 度是——忍辱负重。
生存选择
• 思考讨论:
你同意司马迁的生死观吗?你赞 成他的选择吗?谈谈你的观点。
生存选择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 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象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
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曩,从前
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然,这样
4、魏其,大将也,衣褐衣。 衣,穿
5、审矣,何足怪乎? 审,确切
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殆,大概
7、思垂空文而自见。
见,显示
三、文言句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 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 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 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 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 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第6段翻译: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 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 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 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 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 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 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 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 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 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 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 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 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 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 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 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 人讲清楚啊!
解题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 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题多为“报……书”“答…… 书”“与……书”“上…… 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 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 (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等等。
司 马 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 ),西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天汉二 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 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司马迁 著有《史记》。
总结全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 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 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 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 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 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 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 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 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 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 有人说“英雄是寂寞的”。我也深深感到司马迁在他追逐理想 的道路上也是寂寞的。就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李陵之祸, 受牢狱之苦,遭宫刑之难。即便如此,他仍未放弃生命。“人 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之所 以有这样的生死观,是因为他有完成《史记》的理想与抱负。 正是这理想支撑着他面对满朝文武的白眼,面对亲朋好友远离 自己而依旧坚强。
• 熟读课文,并概括各段大意。 • 提示:全文共分四部分
头抢地(qiāng )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箠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yǔ)
槛(jiàn)
缧绁(léi xiè )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第2段写什么内容?
任安来信的内容,就迟复表示 歉意
第3段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 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 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 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 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 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归纳本文中的语言现象,
针对高考考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 1、通假字(10个)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5、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幽于圜墙之中。
圜,通“圆”,指监
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 狱枪。,通“抢”,碰撞
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 以,通“已” 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伯,通“霸”
•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 3、引出人的生命价值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 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 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关于《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第一部 “正史”。
鲁迅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 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 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 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 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 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 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 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 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 “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 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他以先贤为榜样,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 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明“忍辱立名”的荣辱 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激励自己,身处逆境奋 斗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 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突破,塑造 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 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
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 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 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 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 “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 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 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 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整体初读
四、翻译下列句子。(以此为例)
1、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 罚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5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身处逆境,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 “隐忍苟活”的原
第5~6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 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罔,通“网”,法 网
决,通“诀”。自 杀。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散乱的文
9、则仆偿前辱之责。
献。 责,通“债”,指下狱受腐
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刑乎。! 曷,通“何”
• 就是奴婢还能够下决心自杀,更何 况象我这样的不得已呢?我之所以 暗暗地忍受,苟活偷生,关在粪土 般污秽的监狱里而不肯去死,就因 为抱恨自己心中还有未实现的理想, 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华 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
第4段: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让文采流传后世
第3、4段主要是什么内容?
• 也有人说“英雄不寂寞”。当自己的至交好友任 安也对自己产生了误解,司马迁却不能再沉默, 写下了这份豪气逼人的书信。相信几千年前的任 安看完此信一定理解了太史公的苦衷,一定会为 朋友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而深感骄傲。
第7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 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 对余生的看法。
小结
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阐述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说明自己遭 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5段翻译: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 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 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 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 《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 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 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 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 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 圣贤发愤而写作的。
3、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 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 (历史)见解。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 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 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 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 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 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 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 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 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 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 的交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