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并且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在与宿主或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细菌会面临来自宿主免疫系统以及抗生素等外部压力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细菌发展了多种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使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一、免疫防御机制:1. 膜保护机制:细菌的细胞膜是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理隔离屏障。
细菌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的渗透性来限制外界物质的进入,从而防止宿主免疫系统或抗生素的攻击。
2. 毒素分解机制:细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如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酶等,这些酶能够分解抗生素分子,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力。
3. 细胞外多糖包裹:一些细菌表面会产生多糖胶囊,它们可以包裹住细菌细胞,形成一层保护层,使细菌对抗生素或免疫系统的攻击更加困难。
4. 毒力因子产生:细菌可以产生一系列毒力因子,如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这些毒力因子可以破坏宿主细胞、免疫细胞和组织,从而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5. 快速变异:细菌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压力。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改变其表型和基因组,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耐药机制:1. 靶点修改: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其细胞靶点的结构或表达水平来降低抗生素的结合效率。
这样一来,抗生素就无法有效地与细菌靶点结合,从而失去了杀菌的能力。
2. 药物泵:细菌可以通过表达药物外排泵,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
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迅速转运到细菌细胞外,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3. 酶的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特殊的酶,如β-内酰胺酶和磷酸酯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抗生素分子,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4.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在细菌群体中传播耐药性,使得抗生素失去了杀菌的效果。
5. 生物膜形成:细菌可以形成生物膜,这是由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粘附层。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和预防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和预防一、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作用产生了降低敏感性或完全失去敏感性的能力。
本文将就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基因突变: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自身结构,从而使得原本敏感于某种抗生素的细菌发展出了对该类药物的耐受能力。
2.垂直转移:细菌可以通过染色体DNA传递给下一代,使得后代也具备对某些特定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3.水平转移:细菌还可以通过质粒(Plasmid)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基因,从而实现水平转移。
这种方式加速了多重耐药基因在不同种类和属的细菌之间传播,并增加了多重耐药和广谱耐药的发生率。
三、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与应对1.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不宜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治疗普通感冒、流感等病例时,因为这些疾病一般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其无效。
2.加强监管制度: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制度和法规,以减少非必要的使用。
此外,也要对市场上流通的抗生素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认知水平。
人们应该明白抗生素并非万能药物,不宜自行购买或滥用。
同时也要增强个体卫生意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1.推动新型抗菌剂研发:针对目前已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问题,科研人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新型抗菌剂的研发。
这些新型抗菌剂应具备更强的杀菌作用,并且能够减少对人体造成的副作用。
2.促进抗生素检测技术创新: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耐药性细菌对于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非常重要。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检测方法,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3.鼓励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全球范围内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控制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控制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已成为威胁医疗卫生和生命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抗菌药物是指对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消炎药、抗真菌药等,它们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疾病。
而抗菌药物耐药性则是指细菌在接触并抵抗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后,继而变得免疫或难以被其他抗菌药物杀死的能力。
目前,抗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及公共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医疗费用,甚至导致不可逆的后果,如治疗失败、死亡等。
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滥用抗菌药物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们逐渐忽视其副作用和滥用、乱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上升。
如果用药不当,就容易造成细菌抵抗并产生耐药性,形成“恶性循环”。
其中,经常非法添加或滥用的瘦肉精、环烷酸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些添加剂含有毒性,只有使用抗生素才能治疗,并且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乱用,从而带来更高程度的药物耐药性。
2. 不规范的生产和使用一些小厂家或非正规制药厂家生产的抗菌药物制品不合规,导致其药效不达标,从而胡乱添加助剂和非常规材料,让细菌不断变异和适应不合规药物,从而逐渐产生耐药性。
而一些不规范的医疗机构为了效果、为了收取较高的信用卡等、为了宣传等原因,不按照规定用药,这些行为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3. 环境压力随着环境污染、气氛变化等影响细菌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细菌的抗性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环境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可以视为影响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如何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控制和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需要长期且持续的、综合性的努力。
以下是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的一些有效措施: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遵守治疗指南,在严格诊断好疾病后,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选择正确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2018年第5期有效控制相对孤立环境中的蜱。
此外,研制生产相应疫苗的工作也在进行中,当蜱将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吸入时,对其肠道可造成损伤,这类疫苗可能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牛、犬和猫。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很多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这对我们国家的食品健康安全来说是非常大的危害。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抗菌药使用的次数非常多。
抗菌药主要是用来治疗畜禽的疫病。
抗菌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对疫病的防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但是,长期大量的使用已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并已危及到了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
因为长期使用相同抗菌药,很多细菌内部的敏感菌株被杀死,并被带有抗药性的菌株所替代,时间一长细菌就会产生抗药性。
2细菌耐药性的解决办法首先要提高兽医的专业素养,要让从事畜牧养殖的人员认识到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后果。
政府等各部门要组织专业的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让他们掌握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让兽医认识到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的重要性,养成使用处方药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抗菌药的管理,限制抗菌药的使用,尤其是那些容易产生细菌抗药性的抗菌药,一定要限定使用范围。
细菌的抗药性是养殖人员在治疗和防病中的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首先养殖人员和兽医工作者都要有责任意识,认识到谨慎用药的重要性。
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要确定动物的病原体,再选择相应的抗菌药,不能盲目的选择使用,更应注意切实遵守兽药的休药期。
也不能长期使用相同的抗菌药,切记不能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添加抗菌药。
要做到科学治理科学养殖。
据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畜牧养殖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危害,缺少用药知识。
动物一旦发生疫病不能正确地选择药物,不能合理的控制药量。
所以说,要加强兽药使用的宣传工作,定期组织养殖人员学习培训,还要发放一定的用药宣传手册,指导养殖人员合理用药。
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在不断的繁殖过程中淘汰了那些敏感的菌株,这也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与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与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能够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但过度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解决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增加的问题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1. 避免治疗失败: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抗生素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时,细菌可能会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确保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2. 减少副作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经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包括呕吐、腹泻、皮疹等。
如果过度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患者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副作用风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3. 防止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
当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且可能需要更昂贵和有毒的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助于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保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1. 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应仅用于治疗确诊的细菌感染。
对于病毒感染、普通感冒等无菌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如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应首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细菌是否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各类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医生应综合考虑诊断、病情和患者的特殊情况来选择最恰当的抗菌药物。
此外,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止不必要的细菌耐药性产生。
3. 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特点,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以确保达到预期的疗效。
此外,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不能随意中断或延长疗程。
4. 检测和监测细菌耐药性:在医疗机构中,应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和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2024年抗菌药物等级管理百科
2024年抗菌药物等级管理百科1. 概述抗菌药物等级管理是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经济学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 抗菌药物等级划分2.1 非限制使用级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可在临床各个科室广泛使用,无需特殊申请。
2.2 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应用有一定风险,对细菌耐药性有一定影响,需要严格控制的抗菌药物。
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遵循临床指南和规定,必要时需填写特殊使用申请表,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审核批准。
2.3 特殊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应用风险较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需严格控制的抗菌药物。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填写特殊使用申请表,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审核批准,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3. 抗菌药物等级管理要求3.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使用范围、申请流程和审批权限。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使用和监管工作。
3.2 医师和药师医师和药师应熟悉各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临床指南和规定,注明抗菌药物等级。
药师审核处方时,应严格把关,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3 患者患者应遵循医师的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用抗菌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患者如有药物过敏史或其他特殊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和药师。
4. 抗菌药物等级管理意义抗菌药物等级管理有助于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减轻患者负担,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在当今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对于各种细菌的控制和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但是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同步增加。
因此,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和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细菌的耐药性并非一朝一夕,往往是长时间的累积和适应过程。
常见的细菌耐药形式包括多药耐药、广谱抗生素耐药、病原菌耐药等等。
1. 基因突变细菌代谢过程中,DNA复制过程中几率存在一定错误率,因此很有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当突变位点位于细菌DNR-转录复合体中的抗生素靶标或是导致内外膜通透性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细胞对药物抵抗能力变强。
2. 疫苗和抗生素反复使用有时候,当一种细菌疫苗或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时,这种使用的规模和频率就可能为某些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相当于重新设定的细菌环境和新的选择压力,对那些能具有更强竞争力的菌株而言,打败竞争对手进化为更强的细菌也就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3. 基因交换另外还有一种较为神秘的耐药原因,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细菌株遇到时,基因交换就可能发生。
过程往往是其中一株细菌“吞噬”另一株细菌,然后把后者的DNA哺育并整合入自己的基因组。
如果这个新基因包含了抗药性或产生药物降解酶的基因序列,那么以后这株细菌便拥有了这种抗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对于细菌耐药性的防控,依然需要综合施策,以在根本上切断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1. 增加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在卫生防病宣传普及中,指导大家如何预防的同时,也要加重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医生和护理人员,机构和行业都应该加大对细菌抗生素使用、消毒和环境卫生的相关科普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明白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与医疗的危害。
2. 指导妥善使用抗生素不当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细菌抵抗药物的一个原因,医生需要对药品准确正确的使用,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用药过程中的症状变化,需要记得及时咨询医生或医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开始逐渐产生抗药性,不再对传统抗生素起效。
这使得原本可治疗的感染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治疗。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在不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1.复杂性: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涉及多种细菌、抗生素和机制。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如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共生关系等。
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快速传播:细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耐药基因可以在群体中迅速传递。
这给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及时识别和监测耐药株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3.融合抗药性:一些细菌甚至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融合抗药性使得已存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对抗细菌感染,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危机。
二、解决方案1.寻找新的抗生素: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来克服目前已失效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将从各种资源中寻找新的来源,例如天然产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等,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2.发展疫苗:疫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有力手段。
通过研发有效的疫苗来阻止细菌的传播,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加强卫生措施:加强卫生措施对于控制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勤洗手、正确处理食物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从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4.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以加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实施。
5.促进国际合作: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应对。
通过共享研究成果、信息和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更有效地对抗细菌耐药性。
ICU细菌耐药与对策
ICU细菌耐药与对策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内治疗危重病人和重症患者的专门区域,这些患者通常存在着严重的健康风险和感染风险。
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ICU患者感染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挑战。
在ICU环境中,尤其是重症监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免疫力低下、手术创口、呼吸机使用等因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使得感染更难以治疗。
本文将重点探讨ICU细菌耐药问题的原因,常见细菌和其耐药情况,以及如何制定预防和管理对策来有效控制ICU细菌耐药问题。
一、ICU细菌耐药的原因1.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ICU患者常因为患有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并发感染而需要长时间接受抗生素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产生。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ICU患者的免疫功能通常较差,易受感染的危险更高,而这些感染一旦发生,细菌很容易在患者体内滋生繁殖,产生耐药性。
3.医护操作不规范:ICU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或治疗,医护人员如果操作不规范,容易引入外源性细菌,造成院内感染。
4.患者使用呼吸机:ICU患者中很多需要使用呼吸机,这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感染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病人群聚:ICU病房内人员密集,患者之间接触频繁,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也难以避免接触,这种高密度的人员群体容易造成耐药细菌的传播。
二、ICU常见细菌及其耐药情况1. 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逐渐增多,对治疗造成一定困扰。
2.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属于这一类,由于长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这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难以根除。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细菌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万人死于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感染病原体。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一、细菌耐药性的原因1.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为细菌的耐药性埋下了伏笔。
当细菌遭遇抗生素时,它们会进化成抵抗药物的新菌株。
如果人们滥用或误用抗生素,就会加速细菌的进化。
常见的滥用行为包括:未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自行停药、买药吃药、过度用药等。
2.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例如:没有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或者将部分家庭用品作为个人物品单独使用,容易让致病细菌相互感染、交叉反复,从而招致细菌耐药性。
3.过度消毒在医院门诊、住院期间,患者会接触到一大批洗手液和酒精溶剂,这些化学消毒剂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良好细菌群落。
因此,建议不要过于频繁地使用医用化学消毒剂。
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方法1.管好用药保持良好的注射、口服、吸氧等医疗操作程序。
自觉克服用药过度、无病不用药等不良习惯,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
按处方量量取用;不擅自停药、减量或增加用药次数等。
当感染需要用药时,先进行细菌培养,并查找能对其产生作用的药物。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如下预防措施。
2.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家庭和个人都应常常保持洗手的良好习惯,在就医、工作、教育领域倡导全社会合理、规范用药。
避免使用过度消毒杀菌剂,保持对有益菌群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人体健康。
3.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科普教育、规范用药、消毒措施和医院环境整治等,也是有效预防细菌耐药的重要途径。
细菌耐药性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注,并在家庭和社区中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工作。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防止耐药性产生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防止耐药性产生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许多严重的疾病具有重要的疗效。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并采取预防措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预防耐药性产生的措施。
一、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为了使抗生素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 听从医生指导:抗生素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的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告知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按时按量服药:每天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
即使症状减轻,也不能中断治疗,以免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清除,从而产生耐药细菌。
3. 不乱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有效,但对病毒感染却无效。
因此,不应当滥用抗生素治疗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
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患者不应当私自使用抗生素。
4. 用药周期:完成整个疗程的抗生素使用非常重要。
即使症状痊愈,也要坚持使用,以确保细菌被清除干净。
如果中途停止使用,可能会留下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导致耐药性。
二、预防耐药性产生的措施除了正确使用抗生素外,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定期清洁环境等。
这些措施能够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频率,进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2. 避免滥用抗生素:不要因为一些轻微的感染而滥用抗生素。
在患者没有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可以减缓耐药性的产生速度。
3. 推广细菌病原学检测:利用细菌病原学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判断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4. 鼓励研发新型抗生素:现有的抗生素在面对耐药性时往往效果不佳,因此,科学家们需要在研发新型抗生素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性防控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性防控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这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耐药性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控制耐药细菌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1. 仅在需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因此在确诊为细菌感染之前,不宜滥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应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应该对目标细菌产生高度活性,并且能够达到感染部位的有效浓度。
3. 严格遵守使用剂量和疗程:医生和患者都应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过短的疗程可能导致细菌未完全清除,从而造成复发和耐药性发展。
过长的疗程则可能导致药物的不必要使用。
4. 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可同时对多种细菌具有活性,因此往往使用得较多。
然而,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破坏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进而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耐药性的防控是一个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医生、患者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耐药性防控措施:1. 医生的角色:医生在开展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耐药性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还应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抗菌药物。
2. 患者的责任: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抗菌药物,不得随意更改剂量和疗程。
同时,患者应提高自我卫生意识,避免感染的发生。
如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等,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3. 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耐药性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耐药性的认识和意识。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重耐药菌指的是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其对治疗造成了挑战。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策略。
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多重耐药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努力,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应在确诊感染后,根据细菌敏感性进行选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规定用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2.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以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这包括严格的手卫生措施,用于感染预防的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床单和设备的定期清洁与消毒,以及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的定期培训。
3. 提高公众认知公众应该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危害和传播方式。
教育公众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提高对良好卫生和个人防护意识的认知,避免与感染患者接触时的传播风险。
4. 发展新的抗生素面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科学家需要加大研发新的抗生素的力度。
这涉及到对抗生素的研究与创新,以及加强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工作。
5. 加强国际合作多重耐药菌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卫生机构和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
共享经验和信息,相互学习和支持,可以更好地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
6. 提升生态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也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升环境卫生标准,加强对水源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减少多重耐药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扩散。
7. 大力推动疫苗研发预防胜于治疗,疫苗的研发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手段。
鼓励科学家和制药公司加大疫苗研究和生产力度,以提供有效的疫苗来保护公众免受多重耐药菌的侵害。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努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新的抗生素,提升生态环境卫生和推动疫苗研发都是重要的策略。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引言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何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的是在临床医学上,针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和疗程,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1. 根据微生物学和药理学原理进行选择抗菌药物选择应该基于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进行评估。
在明确病原微生物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对此类微生物敏感的药物。
同时,应考虑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剂量适当的药物。
2. 选择适当的疗程和剂量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疗程和剂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和剂量,同时需要遵循药物给药指南。
过短的疗程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长的疗程则会增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风险。
3. 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通常有着更强的抗菌活性,但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只有在经过充分评估后认为必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4. 不随意更改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应随意更换或中断使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临床评估和微生物评估结果可以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更改抗菌药物。
过度更改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5. 监测耐药性变化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的细菌耐药性增加,应立即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6. 宣传与教育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药物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
药物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等微生物对药物的抗性,它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
随着多种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日益减弱,甚至失效。
药物使用的不当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一、药物耐药性的发生机制1.遗传变异细菌的遗传变异是产生耐药性的基础。
在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突变基因,使得它们在以后的繁殖中能够增加其生存的优势。
2.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另一种重要的耐药性产生方式。
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或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交换DNA的过程。
这个过程使耐药基因能够迅速地在细菌之间传递,从而增加细菌的耐药能力。
3.自然选择当细菌暴露于药物压力下时,那些能够存活和繁殖的细菌会以更快的速度繁殖和传播。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然选择。
二、药物耐药性的防治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遏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医生在开药时需要熟悉抗生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选择正确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患者也要了解抗生素的使用常识,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
2.开发新的药物开发新的药物,研发抗生素是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另一种方法。
目前,全球正在积极开展抗生素研究和开发。
通过对现有抗生素的改良和研发新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拓展药物选择面,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3.加强感染控制加强感染控制也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医院等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预防性措施,有效防止感染传播。
同时,也需要大力宣传普及感染预防常识,提高人们的疾病防控意识。
4.加强监管控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药品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的销售和使用,防止药品滥用和误用,进一步减少细菌的遗传突变和传染。
结语:药物耐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预防和控制药物耐药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我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开发新的药物,加强监管控制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防治细菌耐药性,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健康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也在不断演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患者。
不应盲目使用,也不应滥用。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治疗区域的局部抗药性和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重点应考虑药物的广谱性、细菌的抗药性和患者的耐药性。
3.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和疗程:应根据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开始抗菌治疗,并在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
不应过早使用或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5.注意联合用药的准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应基于严格的科学依据,避免无必要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6.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所不同。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肝功能和遗传因素等个体化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7.应用定义:应用抗菌药物前,应确定细菌感染的诊断,并尽可能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确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
8.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耐药性的发展是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潜在风险。
应通过合理使用和防控传播细菌的措施,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这包括推广手卫生、合理使用消毒剂和疫苗、减少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患者的个体特征和临床情况。
遵循合理使用、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注意剂量和疗程、个体化治疗、联合用药的准则、应用定义以及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等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减缓细菌抗药性的发展。
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
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传播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根据中国卫生部2024版抗生素临床应用与监测指导原则,医院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三级:分级一、分级二和分级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分级的原则。
分级一通常是指广谱排胸苷、利奥西星、米诺环素、替考拉宁等抗菌药物。
它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有较好的杀菌或抑菌作用。
这一级别的抗菌药物常用于多种临床感染,尤其是需要快速抑制病原微生物增殖的感染病例。
但是,这些抗菌药物的广谱抑制作用也会对人体的正常菌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继发性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分级二包括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三代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等抗菌药物。
它们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抗菌谱相对较窄。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常见的疾病和感染,能够有效治疗引起这些疾病的常见病原菌。
使用分级二的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引起继发性感染和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分级三是指病原微生物耐药性较高的,特定适应病原菌的抗菌药物。
这些抗菌药物可以应对多种抗药性细菌感染,但对人体常见的细菌如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仅应在细菌感染治疗指南推荐使用或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提示使用的情况下进行使用。
除了以上的分级原则,医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和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正确的药物选择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应用。
其次,应合理使用联合治疗。
对于复杂感染或耐药性菌株感染,单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可能不佳。
适当选择不同机制和不同抗菌谱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再次,应按照药物剂量和使用周期进行合理的用药。
使用过低剂量的抗菌药物可能无法达到有效杀菌作用,导致细菌存活并发展耐药性。
使用周期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加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有效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做法与体会
有效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做法与体会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使用的不当和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也成为临床治疗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因此,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于极大地降低它们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全国疾控中心的重要工作。
有效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首先应该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是近二十年医疗中非常重要的药物,但若不合理应用,无疑会给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带来极大的风险。
因此,对于对象、用法、用量、剂型和时间等要进行正确的规范,并在抗生素开始使用之前、给药期间和使用结束后定期监测耐药性,以避免给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带来威胁。
其次,实施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是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比如鼓励患者良好的手消毒、规范的分类密封处理污染有菌株的废弃物,以及督促患者遵守有关的护理要求,如阴道杯和尿壶等应及时换洗和消毒,督促患者勤洗手,减少患者携带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能性。
再者,建立严格的抗生素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医院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尤其是对抗生素使用的要求更为严格,同时应建立相关的抗生素说明书,和用药审核、核查制度,以及时发现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
最后,我们还应建立健全的卫生宣传制度,倡导正确的卫生行为,引导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卫生思维方式以及伦理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卫生意识,促进普及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形成正确的观念,推动全社会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工作,最终实现“百分百健康”的目标。
以上是有效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做法及体会,我们可以看出,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卫生意识,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发布的抗生素合理用药指南,坚持遵医,尊重药,认真把握抗生素的使用量,不过度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实施抗生素的使用,保障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也是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抗菌药物管理方案
六、监督与评价
1.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监督制度,定期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3.建立抗菌药物管理激励机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提升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
3.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三、组织架构与责任分配
1.成立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目标和资源配置。
2.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管理措施、组织实施、监督评价等。
3.抗菌药物处方权管理: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进行资质认定,定期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监测与评价: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
5.培训与宣传: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宣传册、海报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七、总结与改进
1.定期总结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方案。
3.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本抗菌药物管理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3.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联络员,负责本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数据收集和反馈。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在接触所有病人的粘膜或者破损皮肤 前必须戴手套”:观察研究结果,依从 性达到80-90%
• 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 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 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手套。
• 预计与病人及其环境有明细接触时,需 要加穿隔离衣。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 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 护理其他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 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 知相关科室,以便其他科室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 散。
• 在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 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 施。
常见多重耐药菌: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 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 患者的隔离预防:
•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 者或定植者安排在同一房间。
•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旁隔离,不能与 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 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排在同一房间。
•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设 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
• 预防用药的原则
• 预防用药指征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 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 标。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 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 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肺炎克雷伯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呼吸道和肠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代表菌种,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和耐药性日益突出[1]。
为了解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状况及产酶株的耐药情况,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研究分析了我院年1~12月临床分离的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并按全国统一操作规程。
标本主要包括血液、尿液、痰。
1.2仪器试剂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ID-GN鉴定卡、AST-GN09药敏卡由法国Bio-Merieux公司生产;VITEK比浊计(V1210)由日本生产。
1.3菌种鉴定、药敏所有实验菌株分离纯化后按VITEK-2的使用要求配制成菌悬液和稀释液,分别填充到ID-GN和AST-GN09卡中,用VITEK-2仪器自动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
1.4质控菌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药敏质控结果符合NCCLS药敏质控要求。
1.5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2]按照NCCLS2000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
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阳性对照,肺炎克雷伯菌ATCC2592为阴性对照。
1.6统计学方法细菌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进行分析,耐药率显
著性差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产ESBLs细菌与非产ESBLs细菌两组耐药率比较应用χ2检验。
1.7多因素分析将281例肺炎克雷伯菌分为产ESBLs组及非产ESBLs 组。
影响产ESBLs细菌感染的因素为:(1)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
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2)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的使用;(3)医院感染(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是在医院发生的感染);(4)基础疾病(包括重型肝炎、红斑狼疮、
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各种癌症);(5)治疗性操作(泌
尿道插管、气管插管、腹穿、腰穿和呼吸机等);(6)应用免疫抑制
剂包括放、化疗。
2、结果
2.1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来源于住院患者,按标本分为:血(47株)、痰(202株)和尿(32株);按科
室分:内科系统(196株)、外科系统(41株),其他科室(44株)。
2.2血、痰、尿标本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见表1。
在血、痰及尿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生素
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8.6%,47.9%和42.4%,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
肺炎克雷伯耐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标本中分离的菌
株耐药率较低,与血、痰标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另外,
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在50%以上,而尿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除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大于50%外,对其他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小于50%。
说明不同标本来源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3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见表2。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
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
β-内酰胺和碳青霉烯
类如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56.4%、97.2%和49.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9.5%,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未发生耐药。
2.4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将β-内酰胺类、第三、四代
头孢菌素、医院感染基础疾病、治疗性操作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
单因素分析,将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
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治疗性操作和医院感染这4项因素,在产ESBLs组与非产ESBLs组之
间差异有显著性,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的危险性最大。
2.528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检出结果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ESBLs93株,占46.3%;非产ESBLs细菌为184株,占5
3.7%(表2)。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为73.8%,明显
较非产ESBLs株平均耐药率47.1%高(P<0.05)。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哌拉西林、
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100%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
别为91.6%、81.3%、91.4%、87.7%、95.9%和82.5%,耐药率均很高;
仅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两种抗生素未产生耐药。
产ESBLs的肺炎克
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
3、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是重
要的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对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本文监测到在血、痰及尿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的
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8.6%、47.9%和42.4%。
在痰标本中所得肺炎克雷
伯杆菌中占第1位,其次是血和尿。
不同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
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
啉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
对碳烯青霉素类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未发生耐药。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磺胺类、复方新诺明、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均具有很高的耐药率,产生了明显的多重耐药,而且耐药谱也在明显扩大。
其原因与大量使用上述抗生素有关,尤其是氨苄西林、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是治疗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随着近年来临床的广泛使用,耐药性也不断提高。
在本文中的耐药率已经高达56.0%~100%,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几乎为100%。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ESBLs阳性率为46.3%,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3],而且第三代头孢菌素是诱导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
本文平均35.7%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者诱发ESBLs耐药菌株,其中在痰标本中获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诱发ESBLs耐药菌株高达48.2%。
由于ESBLs是质粒介导的,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移等方式传递而造成耐药菌流行,因此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可有效抑制ESBLs产生。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酶抑制剂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4%和19.5%,敏感率为36.9%和72.1%,大多数为中度敏感;而且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仅为24.4%,说明他唑巴坦能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而舒巴坦的效果则较差。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国内报道[4],且呈现升高的趋势,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高,尤其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
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对其敏感性亦不相同,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其保持很好的敏感性。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可明显诱导产生ESBLs。
由于肺炎克雷伯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乃至整个细菌感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ESBLs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常导致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及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所以在临床治疗
中,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是保证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