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太极心法秘籍.doc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太极拳心法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
肘关节要有重意。
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
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
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
背指脊椎。
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
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郑子太极拳》word版
X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释名义第一》拳为兼体用益智怯之运动.太极其阴阳之母,包罗万象,以之名拳意图深矣.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阳,而刚柔消息之机,无所不消其极焉.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输赢,以视拳技之高低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全其美,非妙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荏弱胜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拔苗助长,那么为占廉价之极也.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那么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固然,历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自制者,本日学亏损,谁宁为之.要知学吃盈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力量抵抗,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掉,那么我稍一放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廉价之极矣.且是拳之精奥妙用,无一分歧于太极之道理.薪火相启,自X氏三丰始,世济其美.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谛,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尽有以也.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以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事而欲苏平易近瘼者,其可忽乎.《通玄实第二》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躲,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僧所谓局限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明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而论太极,是为流言蜚语,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那么及代数,而论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提高,由电子而进乎原子时期,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吗?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它,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所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究竟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阐明其万一耳.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以后劲.与肢体及部分之动,谓之运动,那么截然不同.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消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掌握在我,是为体,那么较易耳.以四两拔千斤,是为用.四两何以拔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到.然虽无四两牵而拔之,亦必自倒.以此之类,质诸并世之运动家,宁谓合乎哲学,抑为科学哉.又所谓气敛入骨,而为纯钢,无脆不摧.欲进此一解,那么费辞矣.十八年春,有宗马可尼之学者,曹仲氏,研究太极拳之学于余,余告以气沉丹田,曰:气沉丹田,将奚利.曰,气沉丹田,固有益,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那么有益于身体莫大矣.曰:愿闻其详.曰:人之腹部蓄水独多,犹天地之间之有水也.水之害,大那么若大水横流,小那么如决堤冲堰,以及洪水与霪雨天之类.在人身为病,大那么若收缩、黄疸、湿痹,小那么若痰饮、疮痍、疥癣,及肺脾与肠之湿热熏蒸之类,不乏其人.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禹之治水,以疏通利导为功,若比之自然之阳光蒸化水分,接收阴翳,削减云雨,那么不速也.于人身苟能若此,那么可谓有夺天之功矣.唯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气沉丹田,即犹注热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冷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甚至于滚沸,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轮回,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学为哲学,今那么知哲学,即将来之科学也.曰:然那么更不进乎此矣,气敛入骨,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闾而上透达脊骨.曹子闻而奇之,去而之西国医专士之家,举以告之.曰:气沉丹田有近似者,最近几年有法兰西医师之人体剖解,而发明腹部肠与肠相连之网膜中囊者,唯运动家那么囊之皮独厚,以拳或棒击之,其囊能上下抵挡之.中国人所谓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从尾闾上脊骨,那么无此径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语余,余曰:其人之常识为见闻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谓运动家,其囊之皮独厚,能上下抵御,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气耳,积气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于人也.不独上下抵御,前后左右,皆可行也,是气也,而达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击人也.由尾闾上脊骨,若有径路可通,那么人尽知之,又何贵乎学哉.气与心相守于丹田,不独水可以化气,精亦可以化气.精能化气,其气之热譬如电然.电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属,莫之能击,况尾闾及脊骨乎.尾闾与脊骨,为多节之区,虽无径路,不无枢机,不无隙缝,不过为筋膜及硬骨所弥缝耳.以精气与心火,锲其关键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气,煽拂而鞭策之,使精气化热,而度尾闾脊骨,而达乎顶,布乎四肢.使热气灌溢乎骨中,闭而不出,少顷那么精所化之气仍归乎水,既而渐为腻液,腻液复化为有质之体,是为骨髓,贴乎骨内.犹若镀镍镀金焉.前人所谓功夫日长一纸,下谓此也.久之骨髓逐步挖谦,那么骨顽强,所以喻之为纯钢,无坚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离乎阴阳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犹有可以见证者,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凡人不啻十倍,以之击人,未有不摧.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可以验之矣.虎之骨,其有以异乎他兽者,亦以其骨髓布满如石,了无余缝,如特强,亦可以验之矣.此不过言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之一斑耳.曹子曰:嘘气,练气补脑而已,更有进乎此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那么可以通乎灵矣.此余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闻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证于异日可矣. 《专气致柔第三》太极拳之特父老,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渭荏弱者,生之徒,坚定者,死之徒也.可见养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所谓水火既济,坎离订交.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南辕北辙,性各坚决,与柔弱正复相反.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那么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灭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贫乏水分,那么便枯槁.短少火力,那么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强项.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坎离未济,其本事久长之用乎?老氏读易得问,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火相守之法.丹田者,丹�也,心在烦忙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火鄙人,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坎离既济.坎离既济,那么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各走各路矣.或谓水火既济,那么知之矣,何用专气方能致柔?曰:专气之用莫大焉.姑约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过一气囊耳,如气不沉丹田,那么囊不开,然虽有丹田不能用也,纵欲以心火相运,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二、心若不与气相依,那么迷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专气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极拳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之类,无一非气沉丹田,而后可以言命运运限行气之功也,此专气作用之一斑耳.曰,专气,那么知之矣.对身材裨益之终究,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女者,人类之苗种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犹草木之抽芽矣,及其壮而至于老,不复有生生之意,那么刚烈矣.若木强而易折,去死不远.以去死不远之人,其复能婴儿乎?婴儿之体,浑一纯阳而已.纯阳即气旺,气旺那么血足,气旺血足,那么筋柔.筋柔者,婴儿之特点也.以去死不远之人,犹有还童之视者.专气致柔而已.挽狂澜于既倒,续慧命之将尽,亦不出乎水火既济之功而已.余是以论其事实,在太极拳开卷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那么滞.有气那么无力,无气那么纯刚,那么可以知之矣.鼓荡即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那么有进乎运气行气,气遍周身矣.神敛更有进乎专气之功矣.专气之至,能达乎练精化气.练精化气,未能达乎浑一纯阳之候.至于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那么纯刚,至矣,尽矣.太极拳可达乎浑一纯阳之候矣,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能如是,那么延年益寿之说,抑亦末矣.《变化气质第四》读圣贤书,而能笃行、鞠问、慎思、明辨.极为至者,所谓以六经作吾注脚,能负气质之变化,那么余无疑矣.至于学太极拳,亦能变化气质,那么未之有闻也.余习太极拳,垂三十年矣,接踵无间者,且二十有一载,亦不自知其气质之已变化与否.谨述所自,质诸有道.余之少也,虽有临危不惧之资,然轻躁悍锐,舍命轻生,非所恤也.勤学很有制极之志,然体力不继,精神不逮,以至屡辍屡迁,无所成绩.今者已愈鹏举头白之年,孔明食少之日,复何道哉.然帝城与繁华,原非希冀,愿惟朝闻可夕死之道,其或可有仰止者乎,是以未敢自暴弃也.学拳廿余年以来,能自见之者无他,振敝起衰去病,那么余有之矣,可以长久不倦矣.屡辍屡迁,其或可以改矣.至于沉寂温穆之功,非敢谓有所得,然轻躁悍锐,那么或将有所去矣.若谓变化气质之说,必欲化波折为兰蕙,变鸱�为风凰,那么非余所敢企也.然余以为精神不逮,体力不继者,虽少必衰,壮必病.衰病之侵人,虽欲自爱向上,且不可复得,遑论变化气质乎.不能自爱而向上,为图保养计,营菟裘计,为娇妻美妾弱子计,那么汉忠贪吏.知不可为而为之者,有以也,以是余知不为玉碎,宁为瓦全者多矣.体力与精神之不能撑持者,恐亦占其半矣,此余之所谓变化气质者,中人常人之事耳.进之可渐为正人,退之可渐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极拳其能变化气质者乎,正有待证于达人已耳.《陆地泅水第五》运动之最柔者,莫过于游泳,亦本日各国粹术家所公认.以此可知,柔即运动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浊之感染,喉腔及耳鼻注水,乃至发炎,或心脏虚弱,以致溺毙之类,所在多有,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长,其体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为体;二、在乎有长力,是为用.善泅及有长力者,皆为气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气,宿气愈久那么拍浮之能力愈增.有长力亦即宿气所致,宿气愈久,那么呼吸量亦随之加强,呼吸之量加强,即力气之上进也.所谓有长力者,即实力之增加耳.故久泅及兼以实力之增进者,其能善浮者无疑矣.然合其体用之特长,不曰柔乎?此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法也.太极拳之有以异乎其他运动者,以其能有专气致柔之专长耳.以能专气致柔而论,那么游泳不如太极拳,以其易于增加长力无流弊而论,那么太极拳又胜乎游泳远矣.太极拳别名长拳,所谓如长江大海口若悬河者,正描述其绵绵接续之意.绵绵不休者,专气致柔而已矣,此与游泳之作用,无以异也.鱼其善游者也,生乎水而长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气,长乎空气,亦不知空气之作用也.然那么,鱼离乎水那么死,人离乎空气那么不生,此那么同也.然水与空气虽不同,那么需之者一也.人与鱼虽不同,易地而处那么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气,即鱼之有水也.我游乎陆地之上,作游泳不雅,亦无不可.是以我之陆地游泳之说作矣.人在陆地上,游乎空气之中,而却忘其为空气者久矣.空气之作用,更何论矣!大矣哉!空气也,无所不容,包罗万象.至矣哉!空气之作用也,无所不载,无所不育,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轩岐以及乎老聃之说,分析至为精详,而人未能加以深究也.无缚鸡之力者人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人也,人与人同,而力之不同何相远若此?力之本系乎气,力大者气壮,气壮者,积气之所致也.积气犹积水然,积水浅,那么载力微,虽一盂一盘未易浮也.积水深,那么万钧之航,犹平常然不为重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不过积气稍深耳.苟能知积气之方,如积水,那么其力可达乎无限,扛鼎犹小言之矣.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丹田者,气海也,在脐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谓海,那么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载力可知矣,其大且深那么亦可以知之矣.是无他,气若能归海,穷年累月而弗辍,三年有成,那么必大有可观者矣.然那么,此不过夺六合之气,若万牛之一毛,而有于我而已.其积之之方,将从何动手,而可使然也?曰:学太极拳之运动,其积气之法,命运之方,那么可以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外相,是为专气致柔矣.专气致柔之运动,最符合太极拳之原那么者,游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那么见一分之力.勤奋一刻,那么见一刻之功.其进也一日千里,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于太极拳,欲学者可以方物,易于贯通.空气非空,正犹水然.每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那么已非凡人所能到也.初学着手,可随时顶风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风与空气有若水者.极为至也,那么知空气重于水,且重于铁也.空气重于铁,即我友曹仲氏,昔年以天下科学家之新得,告于余曰:空气可使重于铁之实验,其法以一铁匣,将空气用极大之压力拆入,旋行将此匣以作炸弹之用,那么炸力远胜于炸弹.余疑之,至今未释.近自原枪弹创造试用后,那么空气重于铁之说,何足怪哉?太极拳之运动,为积气而成,其力量较之积水载重为尤甚.此即专气致柔,而能禁止至刚之真谛.作陆地泅水观,思过半矣.《心膂并重第六》内经以任督同举,书亦常以心膂并称,而尤以道家对于心膂与教养之关系言之详矣.太极拳乃内家拳也,宋末X真人三丰,祖述黄老有为然后无为之说,合周易理景象形象之义以演成.究其要者,仍不出乎任督.任督居奇经八脉之首,任心主之,督膂主之.膂即属于肾,以体用分而言之,那么膂为体.心为用,合而言之,那么心肾交,而体用全矣.太极拳之所以超乎别的拳术及运动者,亦以之所以致也.心为一身之主,圣贤之学之要,日,求其放心.禅者日,主人翁在家否,仆人翁者,心也.皆与道家所谓心肾订交者,大同而小异耳.然殊途同归,亦能各得其所,唯太极拳却有进乎是焉.正犹所谓,不如见诸行事之为深切者明矣.吾以是,而故意膂并重之论作,欲以明乎有体斯有效之实者矣.心者,非谓肉团之心也,乃心灵之心也,心灵之心,与肉团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团之心能有作用,而灵乎统统者,乃心灵之心也.膂脊骨也,膂有廿四节,为人身最多节之主骨.五脏六腑系焉,五体躯干好以支撑,此犹余事耳.谈修养与卫生之道,舍此皆末事也.太极拳之务本之功,亦在于斯而已.初学入门者,即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谓求其放心,乃主人翁在家也.久之其气自能越乎尾闾,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肾交矣.然此非一晨一夕之故,尤不可牵强,纯乎自然.苟能臻此,那么不独太极拳之有无以复加之望,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永生祛病更无论矣.固然,心难言之矣,有学问及修养者,固不累人,如前哲所谓心传,及正心,与不动心之说.诚若日月经天,自能取法,何待赘述.唯膂之一字,意犹未尽,约而言之.前人所谓态度严肃者,此修养之事也.危字之解纷歧,皆未敢作伤害之危字解,余谓危坐者,确有危险之实存乎其间,脊多节若串珠然,累叠而起,略不将意,那么倾侧,或曲凸而倒矣,那么不复有力,得能支撑其躯体矣.其为病,小那么为骨疽骨痨,大那么即如天柱之折矣,岂不危哉.善建养者,知其所以然,弗使渐为不振,由委靡而致为病也,故有临深履薄之戒日.正襻危坐,正那么不病矣,危那么恐其易乎不正,以致其病也.余乃为寄望太极拳者告,曰,竖起脊梁.竖起者,正若串珠垒叠,弗令其倾侧而已.若慌X自持,过犹不及,皆病也,只要知其为危可矣,无以加矣.《劲与物理第七》太极拳气与劲之使用,在意源源不绝,循环往复,圆而神通,靡有贫际.宇宙之间,大若行星之运转,微如雨露之降整,厥形皆圆,此自然之现象也.引而伸之,其体与用,及其内容精蕴,实与吾拳有心心相印者,今试阐发其事实于后.妇止星可谓大莫能容,以其体圆,那么积气能够载之,而能运转.倘其体没有圆,虽积气之力无所不载,亦不克不及浮无量数之星球于上空,而能运转才也.因球形乃一容积最年夜,里积最小之体积也.至雨露虽微,而一滴中,露有没有量数水份子,个个极力向外成长,其成果各得均匀,相互牵引,其概况虽有X力,然其内仍有散力,故不掉为圆,此即圆之成果.太极拳之所谓圆者,以其师法太极,其缘由及体用,适与上述天然界之妙蕴相符合,特举图如左.以上图视之,圆周内各点,与中心间隔皆为分歧,朱子所谓"一中同少"者是也.更有进乎此者,圆周各点,所背荷之力,强强亦各相等,不然不成其为圆球矣.但是皮球之圆,圆也,铁球之圆,亦圆也,不管其沉重分歧,然以力触其,可知其面面皆同,面面皆动也.触其一点,那么万点皆同,万面皆应也.此即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乃不知得力之地点也.球体中之份子力,一经运转,便相互牵引,即所谓向心力取离心力者也.以上图,由一中央向外开展之力,曰离心力,由圆周各点向中间牵引之力,曰向心力,两力得能相称,否那么那么不得成圆形矣.比方以石或铁,系乎绳之一端,又一端执乎手,荡而掷之为圆圈,手之所执为中间,铁石受掷之力向外,曰离心力,因绳牵引之力为向内,曰向古道热肠力.此时绳虽弱量,那么别见有严重之气魄,其气焰之强弱,视其运转之早速为推移.此即太极拳推脚,所谓似推锯式之较手也.倘我所得受向心力较大,而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所得受之背心力虽大,却得运而往之,此我得体圆之功效也.但借之以离心力,那么彼不克不及运而来之,必弹出于觅丈以外.此单于向心力、离心力,两点而言,亦仅见圆力作用之一斑耳.别的圆中又有圆之作用,包含无量数之等边三角形,三角者,真为组成圆形之根基形体,圆之作用,与其所包含之三角形,极有干系.正在物理,如圆锥体,螺旋钉之是也,于此可见圆之物体,不但坚忍,不容易被中力摧誉之悲观攻势感化罢了,且能以其所包罗之无量数三角形体,到处可以与积极之守势之才能.如令其旋转向前进犯,那么无一分一厘之面积,非主动攻击之作用.譬之拍乒乓球,对方如以扭转之球势打击,应之者不如其法,那么攻势如破竹也,必致失利.以其攻势之间隔最稀且速,即包括无量数三角形之感化故也.太极拳与上述之圆形,所包含无量数三角形之做用最多,而其功效最为隐箸,以其师法于圆,非实在如球体也.其用守势者,取法以圆.其用攻势,那么无处非三角形,而且无一分一里非三角形扭转式之攻势也.以之进击于敌体,那么万易遁遁者,以此故也.进而言之,其取打击者,偶然尤可以跨越圆形之作用者,忽一变而为等腰三角形者,其作用之转变尤广,攻势尤猛.然独不出其圆X畴之外也.于此可见太极拳,无施非攻,无处非守.即所谓走即是发,发即是走,寓积极于消极之中.彼不知我,我独知人,豪杰所向披靡,此之谓乎!以上所述者,圆体以包含无量数三角形,向外取攻势之作用,倘有时遇正面之外力攻陷者,成向内凸之三角形者,其作用何如,图如左.如图,适受无左右上下侧重之外力正面攻下时,余姑不言以左右上下而躲避之法,婉言受其攻陷,在太极拳正哄骗其猛袭霸占,此即易所谓坎陷,为最险之卦,亦即以太极名拳之第一义也.其意将攻陷之外力,使其落空,敌知已落空陷中,非即反身逃遁不可.际其欲抽身时,即以我腹部之吸力,一变而为攻发之力,此即拳论所谓提放.放即发也,而复为圆形,那么敌不及措手,已弹出于寻丈之外矣.太极拳之拿手即在此,所谓发劲是也.反是那么为走,又谓之化.走者,急转,化者,缓转.其转那么一也.将受攻之点,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滑脱而化去矣.同时将对方之力绕一化去.那么无量数之三角轮转,角角即为攻击,即所谓化等于打,走即是打也.打即发劲之发也,反此,那么用劲以攻人发人何如?发劲,那么必于人身全部重心中,寻得一线之劲,即如球体之物理上用力方面,须经由过程中心之直线进步,那么球体不及旋转,必将如放箭及枪弹之能穿过之类,此即太极拳发劲之原那么.若令下跃或平跃而出,以及下跌,皆视其直线之地点,应心而发,未有不到手者.吾师澄甫,常常告余日:"发劲须找到一向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惟此直线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参透及经历者,未易得心.学者须于此处出力,勉之.或谓,以上所述各点之道理,既知之矣,设有人力大如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者,其一发攻势,悍然不顾,如闪电似的,一飚而至,那么迅雷不及掩耳,其将何如?曰:此问诚为切要,余以上述各点,正所以击贪猛如此者,比击鼠首狐瞅者尤易易耳,其法皆已具有于上,不赘.其理余再从而申说之.球形之体积,其所占之空间,比任何划一面积之形体为大,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间,一立即间.其速度与效能,若不能掌控时候与空间者,其慢袭者,正如所谓:"送肉中计",其所欲得者,。
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太极拳运动之大纲。
有三。
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
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
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
每阶下各系三级。
是为三阶九级:人阶三级:一. 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
肘次之。
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
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
厥形为圆。
二. 为胯至肿:(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肿。
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
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
手亦然。
三. 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
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一. 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
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
背微弓。
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二. 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
似可由心驱遣。
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
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 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
待功纯。
火候到。
不期然而然。
自然越过尾闾。
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
复冲开夹脊。
度玉枕。
达泥丸。
天阶三级:一. 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
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
故曰听。
二. 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
我可听而得知。
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
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
听而知之。
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 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
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
神力也。
目之所注。
神之所到。
气己随之。
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
而神可以挟气而行。
是为神力。
亦可谓之神速。
练习太极拳应历之程序学太极拳成功之道,昔贤昭示甚详:先姿势,次熟着,次懂劲...。
故初学者必求姿势之正确,每一举动,姿势务须沉着开展,中正安舒,柔软圆活,轻灵贯串。
姿势正确熟习,即具备言气劲之基础...。
教授太极拳应施之步骤担任太极拳教师者,技术当不可轻,良以技术精良,始可以身作则,示学者以模范,帮助其姿势正确,增加兴趣,从而维系其经常不间断之锻炼。
教授姿势,应说明动作之次第方法,及各式注意之点,与生理上所得之效果,并将不良之姿势,正其谬误,使学者明其运动,知所取法...。
郑曼青太极拳口诀及自修新法
郑曼青太极拳口诀及自修新法口诀十二则从来武术家。
得有妙法。
多秘不视人。
所谓传子不传女也。
然子未必皆肖而贤。
以致屡屡失其真传。
倘或有得意弟子。
乃传其法者。
亦必留一手。
以备不测。
诚如是。
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杨。
岂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师者。
未敢说尽其传。
倘也留一手。
或秘而不宣。
则怀宝迷邦矣。
十余年来。
每欲笔诸于书。
以广流传。
此心萌动。
而后擱置者。
屡矣。
亦恐传非其人耳。
既而思之。
善与人同。
固吾所愿。
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
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
每一语出。
辄叮咛曰。
余如不言。
汝虽学三世。
不易得也。
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
蒙澄师之过爱若此。
而不能达其厚望。
惭愧无已。
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而广大之。
使尽人皆能祛病延年。
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
必重言十余次。
要松。
要松。
要松净。
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曰。
不松。
不松。
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之一字。
最为难能。
如真能松净。
余皆末事耳。
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
附于下。
使学者易于领悟。
松。
要全身筋络松开。
不可有丝毫紧张。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
若无骨。
只有筋耳。
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
即是沉。
筋络松开。
则躯干所系。
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
原是一事。
沉即不浮。
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
尤须加以气沉。
气沉。
则神凝。
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
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
右脚与左手亦然。
如右手左脚实。
则右脚左手虚。
反是。
则亦然。
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
只许放在一只脚上。
如两脚分担。
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
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
方为不失中定。
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
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
不经道破。
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
右手实劲。
交与左手。
其枢机在夹脊。
左脚实劲。
交与右脚。
其枢机在尾闾。
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
方为不失中定。
此语非潜心领悟。
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
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
譬如有辫子时。
将其辫子系于樑上。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
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
也称《简易太极拳》。
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
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
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
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
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
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
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
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
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
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
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
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
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
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
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
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
练习太极拳8个秘传心法
练习太极拳8个秘传心法太极拳百科大全一个像太极拳百科全书的公众号,你想要的太极拳知识,这里都有,传播太极文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练太极拳首先要把身体养好,好的身体才是练拳的基础,练习太极拳需要长期的坚持。
1.最好在练太极拳前先明理太极拳讲究最细,法则最严,从皮、毛、骨、肉、筋、络、气、血、五脏六腑处处有法则,有规矩。
例:意气君来骨肉臣必须明白。
各部位的规则法则等等的道理都把道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
你自己就知道应怎么做,应怎么让身体的各部守法。
各部应做到什么标准,自己先有目标才好前进。
对各部位的要求,都要问一下为什么?你才能真正的明白。
如果你自己管不住你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别人。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练拳重在领悟,练习要时刻领悟其中的含义。
那对方必然管你。
要记住合乎规矩、标准,各部位守法规后落自然。
2.理通后练太极应从站桩开始先占太极的无极桩。
调整自己的身体,把练太极的要求先练进体内,如神要守住,心要静,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到丹田。
裹裆敛臀含胸实腹。
舌顶等等要求,确实进体后,也就说,把这些法则要求确实都守住了,桩法占成。
桩法站成后应走太极步。
3.走太极步走太极步时也叫行桩。
在练习太极步时法则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必须守住。
和站桩的要求是一样的。
只是腿在走步在行。
走时身体决对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守住了规矩落自然。
平视10米左右。
当然,走行桩有走行桩的标准和尺寸。
太极步很多人称为猫步,太极步和猫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练习太极拳注重轻,所以走好太极步先学好猫步。
非明白老师才知道火候。
太极步练成后开始盘架。
太极步练成给盘架和推手技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4.盘架盘架时式子不要贪多,应练好一个式子,没病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式子。
按顶、扁、丢、抗,四病去查找自己。
然后再找放松舒展、大方、自然,练成后开始找紧凑。
5.紧凑练紧凑时更要讲尺寸分豪。
别忘差之丝豪,扭之千里。
如果尺寸差了,气不能入骨,功不会上身。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
肘关节要有重意。
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
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
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
背指脊椎。
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
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太极拳运动之大纲。
有三。
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
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
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
每阶下各系三级。
是为三阶九级:人阶三级:一. 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
肘次之。
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
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
厥形为圆。
二. 为胯至肿:(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肿。
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
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
手亦然。
三. 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
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一. 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
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
背微弓。
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二. 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
似可由心驱遣。
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
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 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
待功纯。
火候到。
不期然而然。
自然越过尾闾。
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
复冲开夹脊。
度玉枕。
达泥丸。
天阶三级:一. 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
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
故曰听。
二. 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
我可听而得知。
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
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
听而知之。
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 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
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
神力也。
目之所注。
神之所到。
气己随之。
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
而神可以挟气而行。
是为神力。
亦可谓之神速。
郑曼青散手论散手即散打。
无定法。
推手大。
乃着熟功夫。
着熟即是学听劲。
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即懂劲。
无所谓着与不着。
散与不散。
黏与不黏。
随与不随。
此皆费辞。
不得中肯綮。
散手之方在五行。
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苟能懂劲且知方。
则用全矣。
郑曼青推手论揽雀尾。
即推手之基本动作。
又释程序篇谓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曰听劲。
曰懂劲。
曰阶及神明。
此三级也。
亦皆基于推手。
循序而进。
由听劲以至于阶及神明。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在没有接触太极之前,太极对我的定义就是拳架套路!学太极就是练拳架套路,反复的练,什么松沉,什么健康养生,什么技击通通在拳架里。
简单说“一切都从拳架中求”!后来学了心炁门郑子太极才知道,太极是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拳架只是完整训练体系中的一环,在没有练拳架之前必须先经过基本功的训练,然后再把这些基本功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当中。
经过反复的训练打磨这个容器并随着功法不断的融入,这个容器的内涵度,深邃度会越来越丰富。
开始所求的一切才能求到!才会有“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拳架套路只是烈火煮空锅吧了!拳架中有前后,左右的移动;有旋转;有看似水平平稳,实则它有松沉到脚底或者有脚底踩上来的上下起伏;有炁机发动。
所以在学习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架之前我们是把拳架分成了四个模块,分别通过不同的功法来训练,在各自训练出应有的感觉,体会之后,再把这些训练出来的体会,变化融入到拳架中重新组合打磨。
并且后续所学的任何功法都要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中,所以但凡在心炁门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指导下练习拳架者,他的体会,身体感受及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变化和改变!不会今天是这个感觉,明天还是这个体会。
他的功体水平会不断的提高,不会停留在相同水平面。
拳架模块心炁门郑子太极三十七式拳架分为四大模块。
1:拳架前进,后退的移动在心炁门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中拳架前进,后退的移动是通过行功来训练的。
也就是说当你打拳架时,但凡有前后左右的移动都必须用行功的方式把身体重心移动过去。
是一切沉入脚底后的踩过去,而不是身体的带过去。
当然在初期想要完全做到踩过去还是有困难的,但必须有这个训练意识和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再加之功法的训练会做的越来越好。
在基础班时行功训练分为8到12动,到拳架时就要一步到位踩过去。
为了能够很好的把行功融入到拳架中,初期在拳架前后左右移动时可以把动作放慢点,逐步的从8到12动切换到一步过去。
所以虽然标准的郑子太极37式拳架是七分钟,但我们初练时最好保持在十五分钟左右。
练习太极拳内功心法有何诀窍
练习太极拳内功心法有何诀窍练习太极拳内功心法有何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是指导太极拳的重要准则,生活中如果想要练好太极拳,那么就一定要积极了解太极拳的技巧,才有利更好的掌握太极拳。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店铺来看看吧!太极拳内功心法有何诀窍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要时刻保持自己身体的整体性,不要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则就是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它的主要练习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必要要清楚的掌握才行。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太极拳内功心法古武秘籍功夫
太极拳内功心法古武秘籍功夫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另存小谈郑子太极拳法(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
另存小谈郑子太极拳法(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要求全虚全实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幅度大老师常说除了脚底其他都不是你的但一般人都习惯用腰胯去转脚底完全不用力如果碰上涌泉旋转的人那就毫无抵抗力了)(可以以形带炁不靠压低身体也要能松节节贯穿力沉脚底动作外形很小却依然要做得很大)(用涌泉带动身体旋转力量大其余全放松)(左脚跟不能抬太高否则心脏会不舒服这些动作很细微但稍微调整效果就有极大的改变以形带炁不靠压低身体也要能松节节贯穿力沉脚底动作外形很小却依然要做得很大)前段时间老师让写文章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学拳架。
这个问题我当时思考了很久,但实在无从下手。
我仅知道拳架是个容器,可以以形带炁,其他的就不知道怎么说了,估计都写不到100个字,所以没有动笔。
经过三天的学习,现在终于有一些体会可以分享了!一、太极起源太极拳是谁创建的?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估计很多人都认为是张三丰所创,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
后来认识再深入一些,知道是由陈家沟陈王廷所创,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版本。
这次上完课之后才明白原来这些都不对!太极拳不是简单的一套拳法,而是医学、武学、文学的综合体,是学科的集合,所以不可能由一个人所创。
如果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医学能获诺贝尔奖,文学水平堪比钱钟书,体育还拿了奥运冠军。
这可能吗?肉体凡胎,人生几十年而已,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三大领域的专家?所以说太极可以创派,但不可能创拳!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等不同的派系,但起源都是一样的。
即便是太极拳之初,也是对前人思想的整合,而不是无中生有。
后期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才发展出了不同的派系。
在杨伟师兄的分享里,他说“太极本没有套路,古时那些修道练炁之人,在修练的过程中,炁走到不同的经络产生了不同的肢体动作,后来他们把这些动作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套路。
所以太极拳又称炁功拳!”读完他的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太极拳是根据炁的流动一招一式凑起来的,先有炁,再有拳。
郑曼青:太极拳自修要略
郑曼青:太极拳自修要略太极疗 2017-10-01郑曼青郑曼青,杨澄甫较出名第子之一,擅长诗、书、画、医、拳五艺之长,人称“五绝老人”,据称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有真实实战记录的人。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开篇有记:“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
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
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
一日,与美利坚驻华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
”研究郑曼青的资料,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
太极拳自修要略练功架时,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二句要论,尤须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只许放在一只脚上。
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转动,自颠顶及踵与眼神,皆须随腰转动,故相传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惟腰为主。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二语不可忽视。
顶头倘有摆动,秘传所谓“虽练三十年不得成功”。
然尾闾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贯顶。
顶头悬者,正犹总其发若辫子,悬于梁上之意耳。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如无虚实,即无阴阳。
无阴阳,便非太极。
如两手必分阴阳,阴阳便是虚实。
两脚亦然。
惟左手必与右脚相合,右手必与左脚相合,因系同一交叉神经故耳。
此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虚实也。
所谓“总此一虚实”者,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
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
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
切记!切记!“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以通矣。
气通不独于体有裨,于用亦大有益。
发劲提放,尤赖节节贯串,方能达力学杠杆之作用。
不然则枝枝节节,散漫而不能应心听用矣。
“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鼓荡。
余曾发明陆地游泳一说,见拙著《十三篇》,即以空气比水而已,渐渐觉往来回漩,却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
此即所谓“虚则实之”。
然若与有大力之人较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所谓“实则虚之”。
能是,可得妙用无穷矣。
[研究]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研究]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分類:開始學太極拳...2009/06/18 09:54太極拳,,式基本步法貓步放牛正道太極拳曾義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基礎教學太極功夫始於足下身心鬆淨樁步紮實心體力行勤能補拙至人息之以踵知足常樂練習太極拳口訣請先背熟虛靈頂勁頂頭懸吞天之氣眼睛平視神內斂收斂入骨耳注於息細勻長氣合形開舌舔上顎態安祥內固外示沉肩墜肘美人手收放自如含胸拔背腰為軸活似車輪氣沉丹田宜鼓蕩專氣致柔尾閭中正神貫頂節節貫串內外鬆淨身輕靈無往不利腰胯平整步貓行立如平準行氣運勁如抽絲連綿不斷虛實分清達湧泉接地之力一, 先在地面畫兩條與肩同寬的平行線。
二, 預備式。
,,由立正姿勢開始,身體稍稍降低落胯,雙膝微彎,,,將重心落在右腳屈膝坐實,,,將左腳跟提起向外轉,,,向左平開一步,腳掌平放在平行線上,與肩同寬,把重心隨落在左腳, ,,右腳尖向內扣,兩腳腳掌平行向前,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重心平均分攤在兩腳腳掌。
,,雙臂自然下垂,肘腕微弓,肘與肋骨距離約十公,手掌輕提如美人手,放於大腿外側,注意:要領如口訣。
三,兩腳平行, 前進步。
由預備式,,,將左腳跟提起,向左正前方約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輕輕點地,如貓行,以此類推, ,,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屈膝坐實。
,,將右腳跟提起,向右正前方約四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輕輕點地,如貓行,以此類推, ,,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屈膝坐實。
重復左右交替前進至熟練。
注意:肩寬與腳步距離視各人體形而定,不可拘泥,四,兩腳平行, 後退步。
:左右倒攆猴步法:姿勢要領與前進步同,惟退步時腳尖先點地,重心漸漸後移屈膝坐實,腰胯鬆沉。
重復左右交替後退至熟練。
五, 前進式,左右轉步。
:左右摟膝拗步步法:由預備式,,,將重心落實在左腳,,,隨腰胯右轉,右腳跟點地腳尖微翹向右,,,將重心移至右腳,,,將左腳跟提起,向左正前方約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點地, ,,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左腳,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右腳尖向內扣,成為前七後三弓箭樁步。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文本)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文本)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鄧序予友鄭君曼青,世稱永嘉五絕。
予則獨服其拳術之精,允得楊師澄甫之心傳。
一日在渝,同應英吉利駐我國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館表演太極拳術,時英軍訪華團在館,悉少壯軍人,意氣豪邁,見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偉,實力雄厚者,得欲與曼青一試乎?”眾皆連聲諾諾。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為最;即趨前詢以試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於尋丈外,洶湧而來,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側身左讓其鋒,則安君已顛僕數步之外;旋複攘右臂揎左拳,又從右顛僕如前狀;最後變用雙拳搏擊式,向曼青迎頭猛擊,勢殊驚人,甫見曼青頭乍後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撲之,則安君已兩腳離地,仰後翻跌於尋丈外,迫至場邊,驟見曼青飛步隨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場外。
眾皆驚喜讚歎,餘人睹狀不敢較。
請作表演,曼青即掤右臂,作虛抱式。
予日:“誰能推之使稍移動,為勝。
”某君首推之,不能動搖。
又加一人.並力推擠良久,仍未嘗稍動分許。
蒲樂遭君轉請作他種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請固握予掌,以力壓之.弗使翻動,為勝。
”則有數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請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擊之.至十數下,縮手而退,蒲君複舉拳連砍數十下,而曼青行無所事。
時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華語,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鐵否?”四座掌聲齊發,成歎吾國國術之妙,為不可幾及。
麗英國人士:知有太極拳藝者,亦以此為刨舉。
鄭君倘不得楊師之心傳,其能運用如是之神妙乎!茲本其心傳,以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且多發前入所未發,行將付梓,屬序於予.因追述此一事,以應之。
京山鄧克愚。
李序中日戰興,于避寇巴山,得琛鄭君曼青.居處近,過往亦密,相與研究太極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於是,始悉曼青之造詣精深,淪理超妙,。
蓋原本楊師澄甫。
而餘忝在同門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國美利堅陸軍駐渝者百餘人,每週有聯歡會,聞曼青與英吉利駐我國大使館之文武官員,作友誼比賽,數勝之,乃邀請與會。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張紀培等五六人,參加表演太極拳推手畢,美戰士選精于技擊者十餘人,請與較,曼青許之。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这个是我的亲身体会,网友正好留言讲了,所以我认为很重要希望朋友留意)
◆。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郑式太极内练功法
郑式太极内练功法一、站桩功(预备式)站桩要求:首先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不可懈怠。
放松的次序是自上下节节放松:头顶、颜面、颈项、肩、肘、腕、手、胸、背、腰、腹、臀、胯、膝、踝、趾,整体放松,一次未做好,再行一次。
然后精神放松,设想自己处于山青水秀的美景之中,心旷神怡,是为入静。
两脚分开,平衡站立,与肩同宽,两眼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唇微闭,齿轻合,舌搭桥。
虚灵顶劲,沉肩含胸,圆裆敛臀,双膝微曲,下盘稳固,上身灵活,腹实胸宽,气沉丹田,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垂直地面。
双手虎口撑圆,劳宫相对,如抱球状,置于腹前,凝神定意,意在丹田。
吸时收腹,行气路径为丹田,会阴,命门;呼时鼓腹行气路线为:命门,丹田。
二、天阳地阴精气盛(通天掠地)由站桩开始,两手掌心向上,随吸气徐徐提起,提至口前转翻掌向上举过头,呼气,同时上撑,意念无限高,连续举三次,呼吸三次,一次比一次高,高达九重天,与天阳之气相接。
吸时意想宇宙之气集于一束贯入百会,汇于上丹。
然后呼气,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引上丹田之气沿中脉下注丹田。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
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公分时,经两胯沿体侧缓慢下按,弯腰直膝,手可触地亦可不触地,头抬起不可低下。
下按三次,意念一次比一次深,下按时呼气,意想内气由丹田,会阴,命门,夹脊,大椎,两臂外侧,劳宫入地无限深,与地阴之气接通。
吸气时意想地阴精气集于一束入劳宫,沿两臂内侧经华盖穴、膻中穴至丹田,加强意念守之。
此功一次习练30分钟以上为宜,亦可分多次反复为之。
三、南通北达混元气(前索后捞)由站桩开始,由丹田引气经会阴沿督脉上行,吸气,同时右手慢慢向上、向前伸出手掌向前、向上,此时意念为:丹田气经会阴,尾闾,命门,夹脊,大椎。
气、行不断,当臂与地面平行时呼气,内气由大椎至右臂后、外侧至劳宫,向无限远方发射,到终点时稍有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运动之大纲有三,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每阶下各系三级,是为三阶九级。
人阶三级
一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厥形为圆。
二为自胯至踵(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手亦然。
三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
一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肘稍垂,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背微弓,则气可沉至丹田矣。
二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沉丹田后似可由心驱遣,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踵,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待功纯、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过尾闾,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复冲开夹脊,度玉枕,达泥丸。
天阶三级
一听劲(三阶一级):唯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欲测其气之动静,故曰听。
二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我可听而得知,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听而知之,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为阶及神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神力也。
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气已随之,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
散手论
散手即散打。
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熟功夫。
着熟即是学听劲,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即懂劲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黏与不黏、随与不随,此皆费辞,不得中肯綮。
散手之方在五行,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苟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
推手论揽雀尾即推手之基本动作,又释程序篇谓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曰听劲,曰懂劲,曰阶及神明,此三级也,亦
皆基于推手。
循序而进,由听劲以至于阶及神明,则已登峰造极矣。
曼髯三宝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
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曰:请言其效用。
曰:在人体则气乃
率血而行,故气旺血旺。
“天”富有大气,多取之不以为贪也。
“力”在人体有大用,“地”贵有载力,倘能接其毫厘
,则为用亦无穷矣。
致“柔”则老氏所谓,能若婴儿,则“寿”亦可以无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