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扶贫模式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新扶贫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发表时间:2019-04-22T11:55:08.9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廖萍[导读] “治贫先治愚,扶贫要扶志,扶贫更要扶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脱贫多重合力,才能从源头和渠道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教育代际流动与机会均等化研究”。

摘要:“治贫先治愚,扶贫要扶志,扶贫更要扶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脱贫多重合力,才能从源头和渠道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思考高校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发挥其优势,为打赢精准脱攻坚这一硬仗献智献力。关键词:扶贫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把它列为现阶段三大战役之一。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采取给钱给物修桥铺路这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要巩固这些战果,需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力,从本质上使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就要从智力扶贫、智慧脱贫上做文章。百年树人,只有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知识改变命运,家境贫寒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似乎只有高考这座独木桥,正所谓一考定终身。一个贫困家庭一旦出了个大学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从此思想观念、创新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贫困地区孩子在通往高考的道路又比城镇家庭的孩子要艰难得多。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特色专业课程教师短缺等等,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社会各界从“教”、“学”、“管”上献智献力。就高校而言,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创新师资队伍帮扶模式,解决“教”的问题帮助贫困地区重构教师教育体系,高校义不容辞。高校有人才和智力优势。动员全国各高校从师资培训入手,帮助贫困地区批量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建立一支留得住的优秀教师队伍,让学生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从根子上扶贫。

(一)贫困地区教师走出来与高校教授“亲密接触” 高校开办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来自贫困地区的骨干教师。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办中小学各主要学科、特色学科师资培训班。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高校送教下乡,把培训班开到县级,方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就近参加进修培训,省去外出的差旅费,缺点是短期行为,缺乏持续性。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启动了英语特色教育帮扶计划,连续几期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滇西边境八州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快速提高参训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该地区学生英语成绩。另一种方式是,高校开门办班,乡村教师走出来。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高校在本校内固定设点,持续性强,乡村教师走进高校,能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增长见识,缺点是增加高校的人员容纳量,需要后勤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参训教师要支出一定的生活费。不管是送教下乡还是校内办班,一个共同特点是能够进行小班精品培训,不仅让参训的教师得到了能力的提升,更发挥出了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受训人员返校后,学以致用,给本校教师讲示范课、公开课,共同交流研讨,相当于开展二次培训,有力促进当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第三种方式是网络培训。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或互联网,开展网络师资培训。各高校把精品培训课程制作成课件、视频甚至更高层次的AI系统,对贫困地区教师开放,可随时随地上网点击享受优质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克服了集中培训需要较多的人财物投入的问题,可以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参与;缺点是互动性差,需要参训人员有较高的自觉性。

(二)高校师生沉下去,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1.开展“教师进小学”活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师进小学”系列活动,如组织教师到定点扶贫县广西南丹县怀里、南山、果化小学,和小学师生们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有的教师给同学们上“新时代筑梦南山青春践行中国梦”的思想政治课,有的教师介绍电脑基础知识,有的现场讲解“生活中的经济学”,有的现场与小学生一起放飞无人机,并介绍无人机在军事、农业、救灾等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一系列活动,给贫困地区学校带去了新知识、新理念,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深受当地师生的欢迎。

2.高校派出支教生。安排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已成为高校教育扶贫的一个流行的做法,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支教生在给当地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带去了新的知识、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起到新的示范作用。短期的支教虽然帮不了他们太多,但支教生们用一颗平常的心、谦卑的态度对待那些孩子,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温暖。用他们身上的一股青春朝气,去感染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支教更大的意义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把爱延续下去。针对贫困地区学生,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他们的眼界,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在人生目标上给予他们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支教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在传授知识、树立学风、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帮扶“量”的问题走出去也好,沉下去也好,都难以满足贫困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量大的问题。依托互联网,利用各地的远程教育系统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贫困地区,是当前高校在教育扶贫上行之有效的措施。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将自己的课件、教育心得上传到远程教育平台,让各地乡村教师无偿使用。有的高校则向社会上商业性教育机构采购特色专业课件,再捐赠给对口扶贫的地方教育部门或直接捐给帮扶的中小学校。如清华大学每年通过卫星向其对口帮扶的云南南涧中小学领导、教师、干部无偿推送远程培训课程;广西某大学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工程,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与贫困地区的师生开设远程互动课堂,开展远程教研活动。如今,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乡村教师从中获益。他们利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随时回放,直到满意为止。他们学完之后,将自己的体会、感想发布到网络社群中,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

二、实施对口精准帮扶工程,解决“学”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