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图文稿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思辨和探究的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可以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提供相关的证据和理由进行支持。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图书、互联网等,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
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学习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关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团队中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历史研究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全面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最终,让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和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随着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正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而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就将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方式和方法。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时,学科“核心素养”是融入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历史材料的辨析和运用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在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
1. 强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开展分析、辨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材料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解决和历史事件解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调历史素养的实践性历史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历史场馆参观等形式,引导学生实地感受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研究课题、展示历史项目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历史素养的实践性。
学科“核心素养”中还强调学科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地理环境对事件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这些跨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理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doc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转变,这种命题特点给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也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将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一、制作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基本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普通高中教材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的薄弱。
因此在期末复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尺,通过年代尺的制作,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发展演进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强化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个趋势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了体现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通过朝代疆域地图了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各个朝代的行政规划,从而更好地认识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落实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落实1. 引言1.1 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知,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帮助他们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加全面的学习观念。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注和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
只有通过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中学生。
2. 正文2.1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能够分辨历史事件的真伪,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历史核心素养还包括对历史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深刻领会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
历史核心素养还涉及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培养。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思辨性思维和建构性思维,能够通过历史材料进行推理和分析,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既包括历史知识的积累,也包括历史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只有全面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引导高中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水平。
2.2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质疑、分析历史事件和资料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寻找历史信息并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培养他们快速准确获取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落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落实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作为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三个不可分割的内容:1、正确价值观念;2、必备品格;3、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后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 、什么是历史学科的正确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1、高中历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2、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评判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扬善去恶。
如评价一个国家发展与否,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评价一个社会进步与否,当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臧否一个历史人物,当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
(二) 、什么是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高中历史教育培养的必备品格包含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三方面。
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道德人格上,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全人格。
在史学品格上,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
(三) 、什么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就是能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导言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素养。
而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文本、分析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历史文献材料,让学生从文献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比较、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增强跨学科能力历史学科是跨学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三、促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通过历史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强化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信息素养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如图书、网络、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论断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也日新月异,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科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和学科有关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则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提升。
本文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科学习的终极目的。
学科核心素养既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技能,也包括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方法技能的培养、历史情感态度和历史价值观念的形成。
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历史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历史素养提升不明显等。
一方面,当前的历史教学内容主要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历史知识,而缺乏对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方法技能的培养。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低,导致历史素养提升不明显。
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优化历史教学内容为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优化历史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合理调整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方法技能的培养。
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思考现实问题,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要注重历史教育的多元化,引入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精选文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中国自古有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
特别是西方腐朽文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了某些人民族自信心的失落和民族意识的淡漠,使价值尺度走向了西化.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必要。
高中历史新教材不但提高了对历史学习方面能力的要求,更强调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突出了人文精神。
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
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的实践,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一点浅显之见。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与方法1、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例如: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敢于革新,挑战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
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提出了“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主张,反对当时被汉王朝推崇的“天人感应”说。
宋代平民毕什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并西传,为实现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从此世界由局部历史逐渐融合为整体.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
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借力思维导图,着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篇•经验交流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时代之后,正式进入核心素养立意时代。
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作为一线高三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认为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提高高三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缘起和内涵1997年12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
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借鉴世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
”二、思维导图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思维导图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两个头条名词,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能否在中学历史课堂上为他们建构一条桥梁,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做了如下工作。
我对比分析了思维导图的特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思维导图的四个基本特征历史核心素养(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以“历史解释”为例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历史解释”为例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学科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历史解释是指通过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良好的历史解释能力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并对当下和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在历史解释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上,通过分析、推理和辨析来找出事件的原因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历史分析能力指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在历史解释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评价其中的利弊和影响。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还要通过实地调查、实际体验等方式,将理论付诸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历史学科中,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来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和历史思维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是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化活动和历史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并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那么,初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呢?如何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达到此目的呢?下面就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载体进行具体的归纳和阐述。
一、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基本方法的历史素养1.通过识别运用历史图表来学习历史内容。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形势图、图画、图片、示意图、图表引导学生正确地识读、分析和运用来解决历史问题,总结历史信息或者得出历史结论,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通过引领学生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就可以形象感知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即: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南北贯通、交通大动脉等信息。
这对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至关重要。
2.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来学习历史。
历史教材的信息是零散呈现的,只是基本史实的叙述而已。
这就需要指导学生经常进行归类和整理来解决历史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唐朝历史后,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就要将有关唐太宗的相关历史信息如:玄武门之变、吸取隋亡教训、用人纳谏、贞观新政、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贞观之治等这些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到一起,加以归类、分析,从中提升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运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来学习历史。
例如,《隋朝统一与灭亡》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大运河对生态环境会有哪些影响呢?我们可以网搜“蓝藻事件”、“南水北调工程中大运河发挥的作用”等资料引进课堂,再结合教材中“大运河苏州段”图片,课文中对于大运河概况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大运河治理的好坏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素养1.培养学生学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他会自觉主动地去涉猎历史信息,包括课本的或者课外的。
浓厚的兴趣会产生神奇的力量,甚至会影响到这个人一生的爱好或者特长的形成。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涵盖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历史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技能,如史料搜集、分析、归纳、比较等。
2. 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综合、历史评价等。
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3. 人文素养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包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尊重,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包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4. 价值观的塑造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中的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策略:1.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史料教学、讨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 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剧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人文素养。
3. 融入学科交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语文、政治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4. 注重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认识
素养杂谈课堂教学落实历史学科祕素_实践性认识〇龚方华核心素养时代已悄然而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其培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笔者以人民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 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 教学内容,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关于“中 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节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作为教师,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 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等史实,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
二、 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主题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立意。
中 国近代史有三条主线,即西方列强侵华史、中华民 族抗争史和探索史。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作为第二单元第二课,前一课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节内容的主题为中华民族抗争史,根据这条主线,教师指导学生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史实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两大类,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学情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经验(即学习起点)、学习风格、态度和认知特点,并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情境和支架。
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此作为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笔者在上这节课前,先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基本熟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史实,所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学 生分成六个小组,布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落实措施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落实措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落实措施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作过如下鉴定:“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
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感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课标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
即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面向高考的要求就是考纲规定的考试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如何实现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公民素养的基础性学科要求,同时面向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呢?那就是针对性的落实考纲四大能力要求。
具体措施如下:1、阅读能力。
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学生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从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
借助历史图示落实核心素养
借助历史图示落实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笔者认为借助历史图示可以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图示能使“历史知识变繁杂为简明,变零散为系统,变平面为立体,变呆板为活跃,变枯燥为有趣”。
因此,利用历史图示阐释唯物史观原理、加深时空观念认识、增强史料实证能力、提高历史解释水平、升华家国情怀价值。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借助历史图示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阐释唯物史观原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唯物史观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单纯的语言讲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历史图示可以将抽象的历史唯物史观原理较为直观地展示出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加深时空观念认识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但特定史事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学生很难机械地将特定的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
可以利用地图型图示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将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例如,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过程的时候,可以利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进行讲解。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历史感。
历史地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第二语言,蕴藏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提供了可能。
在图中养成看图思考问题的习惯,寻找各种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作为新教师,经过两年的实践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要落实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到更加高效率的学习过程,需要转变当下的历史教学理念,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本文将围绕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的历史教学展开探讨,希望给历史学科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策略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落实;培养前言:初中阶段讲解历史知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时代对人才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拉长战线,立足当下的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历史教育需要从各个阶段出发,逐步塑造充满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全过程。
下文将围绕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加强预习引导,激发学习兴趣长期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要调动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了一些初步的总结和经验。
如果贸然讲解一部分全新的历史知识,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接受能力是很低的,更谈不上兴趣。
如果在学生有所准备的前提下,讲解历史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能就会有所提升。
得知了这一特点,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部分预习性质的小任务引导学习兴趣,或者借助趣味化的资源,让学生感知本节课知识的大体内容,产生初步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古代日本"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出于民族主义的情绪,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不是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了一小段学生普遍喜爱的动漫混剪小视频。
这类视频内容和日本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也不乏古代日本的文化元素,我可以将其中的重点画面截取出来,先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其中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
这些画面反映了古代日本哪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或者运用了哪些文化元素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看似我的教学和课堂内容有所脱离,实际上还是在教材的框架之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
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育与“国运”的关系这个中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整体预设和系统安排,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教学设计紧扣教学“中心”,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形成价值判断,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历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凸显“主角”,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建设者。
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是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
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不能忽视“主角”。
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开发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实际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需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比较盲目、随意,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从本质上说,这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意识的表现,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设计一课教学时,应充分研究学生实际,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上,选取的有文字材料,如龙永图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讲话;有数据材料,如改革开放前,中国赴西欧考察团报告;还有图片材料,如“1978到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表”。
选取的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直观,易于理解,适合学生思考,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对突出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果。
第二,设计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发展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下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思维。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设计有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通过阅读,学生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彰显了学生的“主角”地位。
本课还设计有一些课堂讨论,如讨论“恢复高考的意义”、“钱学森之问”、“中国留学生现象”等。
这些讨论,从学生兴趣和实际出发,适合学生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在活动中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主角”地位,知识的讲授、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能力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要彰显“史韵”,彰显学科特色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史论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历史学科的这一独特性,彰显历史教学的“韵味”。
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有丰富多元的材料的支撑历史教科书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历史的记述往往比较简约、单一,甚至有概念化的倾向,缺乏历史味,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补充丰富、多元的材料,彰显历史的多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和实证意识、方法和能力。
第二,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历史的简单再现。
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历史教育对“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
第三,有历史与现实的有力对接为现实提供思考和启示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任鹏杰说:“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
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顾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来,惟独对‘现在’的问题缴了白卷。
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1]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让历史对话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国家与世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上三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基于这三点,在设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怀当前中国教育发展,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也彰显了历史教学的“韵味”。
如谈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这一内容时,通过展现“全国1998-2015高考录取人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等材料,使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以“一个‘无颜面对’的大学排名”、“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中国‘留学生现象’”等材料,对学生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问题。
最后,以“‘孤独’的坚守者——山西代课老师宋玉兰坚守讲台4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关怀,建立历史与现实的链接。
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学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可见,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依托丰富的材料,力求史论结合;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也一定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所有这些,体现了历史教学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促进教学生成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问题的预设到学生活动的组织,每一步设计得很周全,力求精致、精细、精到,十全十美。
但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的初步预设。
而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变数,有不确定性。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完美无缺”、“天衣无缝”。
教师应该充分预计教学的不确定性,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空间”,即教师无法预知的“知识疑问点”、“学生发展点”、“课堂困惑点”等“盲点”、“盲区”,通过课堂教学“填实”、“完善”、“解读”、“探究”这些“盲点”、“盲区”,有助于推进课堂生成,也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于本课来说,“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是重点,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再补充适当的材料,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新中国“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不设计问题或组织其他教学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兴趣点、困惑点的把握不十分确切、确定。
在这种情形下,完全凭主观意识设计教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盲目性比较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效果会更好。
或者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生成。
从后来的实践效果看,本课教学设计留下的这些“空间”,后来都在课堂生成中得到较好解决。
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留学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为什么今天,条件好了,一些留学生反而不愿意回国,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教学设计留有一些“空间”,既尊重了教学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生成更自然、更真实,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留下了很大空间,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师的教学意图、思想和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作用在课堂教学上,影响在学生成长上。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至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