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的表面 1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

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

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三种性质:大小形状、自转和公转;2.能够理解地球的四大部分: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并掌握它们的特点;3.能够了解地球外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地球的表面有山川、河流、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层物质发生巨变所造成的。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三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地球的四大部分的结构特征,以及对地貌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2.教学难点:建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理解其对地球所形成的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计算器、实验装置、地球仪、地图、与地球有关的物品(如岩石、矿物、化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精美的地球仪、地图、真实的照片和模型,引入到地球的四大部分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三种性质。

2. 学习地球的三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描绘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公转的轨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三种性质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观察到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所形成的季节变化的影响。

3. 探究地球的四大部分特点将地球剖开了解地球的四大部分结构特征和物质特性,并引导学生完成地球的四大部分实验,让学生发现地球的四大部分有不同的物质特性。

4. 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模型以及地球仪等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通过对一些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5. 课堂小结,评价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学生一起评论学习效果和存在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地球的三种性质、地球的四大部分结构特征以及形成地球表面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课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属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卫星图像、地球表面的分类、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特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卫星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

2.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表面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素材。

2.教学PPT。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呈现(10分钟)呈现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球表面的分类。

教师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地球的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地球的表面特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3.理解地球表面的不断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地球三个层次的区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构造以及演化过程教学难点:地球表面演化过程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存在的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讲授2.介绍地球表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特征。

3.讲解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介绍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4.着重介绍不同地形地貌所代表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例如山脉是地壳的隆起,沉降和地震等使得山脉不断变化,海洋主要是地壳的裂谷部位,不断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有助于海底地形的变化。

操作5.让学生对比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地图,并通过探究考正地球表面不同构造所对应的地质构造而形成特定的地理环境,探寻地球表面构造和环境的关系。

6.光盘使用:让学生通过观看地球演化的模拟视频,以动态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7.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相关的地球表面构造信息,从中概括和提炼出关键信息,以有效加深对地球表面构造的理解。

归纳总结8.通过学生展示,让他们归纳总结当前已学的地球表面的内容,并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使用。

总结在本次教案中,我们通过介绍地球表面的三个层次、不同地形地貌以及地球表面演化过程,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构造和变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图片介绍、模拟视频、探究考证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丘陵、峡谷、平原等;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3.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彩笔、白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

谁呢?出示屏幕上的地球。

2.师:地球,这是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表面。

3.师:关于地球表面,你知道哪些知识,跟我们说说看。

4.师:来,你先说。

生1: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

5.师:也是说,海洋面积比较大,陆地面积比较小。

生2:地球的表面好像被一层大气所包围。

6.师:噢,还有一层大气?继续让学生说7.师:我们来看看地球仪。

地球仪的表面好像是很光滑的。

那地球表面是不是也是光滑的呢?生1:好像并不是平的。

8.师: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回答。

9.师:都同意吗?还有谁想说?10.师:好的,说的不少,那我们来通过卫星拍摄的画面,来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是凹凸不平的。

师:看来大家说的真不错。

像这样,地球面上的凹凸不平的状态,就组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初步认识地形1.师:那么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啊?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大家仔细看,然后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些地形。

2.师:说说看,刚才看到了哪些地形?生1:山川、盆地、沙漠、平原生2:有高原峡谷(流水)冰川、丘陵3.师:这是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地球表面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常见的5种典型地形。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案_(2)【精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案_(2)【精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关爱自然。

2.行为与习惯:养成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观察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

时间安排: 1课时一.活动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挂图课件二.活动过程1.导入:我们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表面有什么?(1)出示地球照片(2)学生作答。

(陆地海洋)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1)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看看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关注陆地被海洋连接成一片。

(2)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再认识。

(3)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还观察到了什么?(4)指明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填写在教科书上。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你们知道陆地和海洋的面积谁大呢?(5)设问: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陆地和海洋谁的面积大呢?让学生阅读“小资料”。

了解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大,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

3.初步了解地表的风貌过渡:你们知道地球的陆地地貌结构错综复杂形态各异。

下面让导游领你游世界。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带领同学们去领略地球上生机盎然、形态各异的自然风光。

(2)交流:学生自由说说你知道的自然景观。

三.拓展创新1.德育渗透:你知道中国的地貌有哪些属于“世界之最”?对此有什么感想呢?2.实践活动: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有关自然的世界之最,能将自己收集的世界地貌知识办成图文并茂的知识小报吗?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地球的表面,同时领略了地球上生机盎然,形态各异的自然风光,知道了地球是个多么可爱的球体,我们人类生存的摇篮是那么的迷人。

我们作为地球妈妈的儿女,应该为地球妈妈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对地球妈妈的义务。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2.2.地球的表面》教案 (1)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2.2.地球的表面》教案 (1)

地球的表面课程标准: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 1.说说你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3.那么地球上又有哪些地形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

4指导制作地表模型。

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出来呢?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分组讨论设计图。

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地球表面有大气、水、岩石,还有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

探索和调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知道地球表面有多查种多样的地形回顾和解释1.演示如何用玻璃将地形的轮廓画下来。

2.分组完成。

3.发放方格纸,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

4.讨论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轮廓画到方格纸上。

5.分组活动。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教学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

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新授(一)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表面》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通过观察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形地貌等有所认识。

但六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认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

2.教学难点:对地球表面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表面地形、气候、植被等现象的实物标本或模型。

3.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气候和植被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地形、气候和植被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地形、气候和植被的实物标本或模型,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和分析,加深对地球表面现象的理解。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形地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的秘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表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

2.难点: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实例和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区别?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洋,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

3.能够描述大气层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4.能够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和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大气层和大洋的构成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大洋的重要作用和长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图片“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表面。

2. 讲解地球的表面特征(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

2.通过图片展示大陆、海洋等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构成。

3. 讲解大气层(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介绍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和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4. 讲解大洋(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洋的认识,介绍大洋的结构和特征。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洋的作用和影响。

5. 活动:使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2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地图软件,搜索世界地图。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地理的认知者。

6. 总结归纳(5分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及其特征和大气层、大洋的作用。

五、作业请学生们设计一份海洋保护手册,介绍如何保护大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课题为《地球的表面》,教材来源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将通过PPT讲解和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引出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的事实。

3. 学生可用地理仪器测量全球范围不同地表的卫星图并比较它们。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涉及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平原、山脉、森林、草地等。

2.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个别地形如火山、沙漠及海洋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3. 在介绍过程中,需要突出以其它星球的地形和地貌的对比。

三、实践环节(20分钟)1. 教师将地球表面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的卫星图纸张贴在墙上,让学生分类贴标签。

2. 指引学生观察本地图形,比照卫星地图,为不同地形和地貌创立标签。

3.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地形和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并在讨论结果后汇报给全班。

四、课堂回顾(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口语测验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各组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五、课堂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作业,答题反映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知道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学会用地理仪器去测量不同地表的高低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PPT 讲解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表面苏教版教学目的:1.会应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外表形状,并看法其特征。

2.学会做地表模型,绘制地表模型平面图,初步看法地图。

3.培育信息搜集才干,看法到应用地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应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外表形状,并看法其特征。

难点:绘制地表模型的平面图教学资源:7组电脑衔接网络塑料小盆沙土假定干带有网格的明胶片先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一、情形导入1.出示三个小植物关于地表形状的争论。

〔小猴:很复杂,我觉得地球上都是绵亘不绝的平地,那里有吃不完的野果;青蛙:不对不对,地球上四处都是田地和池塘,我们蛙声一片,生活美满;海龟:呵呵,你们说的都不对,地球上四处都是陆地,我游来游去都望不到边。

〕2.先生交流:它们的争论有道理吗?为什么?3.过渡:看来地球外表形状有各种各样,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明天用网络探求的方法来处置三个小植物的争论效果。

揭题板书。

二、上网搜索并看法地球外表的各种形状1.教员黑板上出示不同地形文字:阿尔卑斯山别桥罗布泊浙西大峡谷崇明岛青藏高原贵州梯田自在2.义务:各组每人应用谷歌地球软件,每人搜索一个地形,下载上传到百度云盘,相互讨论自己搜索到地形有什么特征,简明记载在活动记载纸上?3.先生分组搜索地形并下载上传,讨论地形特征。

4.大组交流:翻开云盘,请同窗引见自己搜索的地形有什么特征?相机板书典型地形特征:平原:低平而广阔。

〔课件〕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盘绕,中间地势较低。

〔课件〕山地:地势高而坎坷,峰峦挺拔。

〔课件〕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课件〕高原:海拔较高,空中开阔或有丘陵坎坷。

〔课件〕5.小结出示视频:千姿百态的地形特征。

二、制造地表模型,绘制地形图。

1.说话:地球的外表真是千姿百态,赞赏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我们怎样记住或应用这些不同的地形呢?〔做模型画图〕2.引见资料:明天我们就各组带来的泥土、花草、树叶在塑料盆中做小组喜欢的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三、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

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

小组展示汇报。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

(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