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合集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3. 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4. 我国对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5. 学生讨论与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及学生讨论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地位。

3. 生态环境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生态保护案例分析: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保护实例,让学生了解保护措施及成效。

5.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项保护长江源头的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讨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材版第1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八下第五单元第二篇游记,备课时我反复阅读课文,翻阅教参,思考教学目标,最终定下明游踪,赏所见,悟所感三大块,并未跳出普通游记的思路范畴。

讲解下来,发现学生满脸迷茫。

我费尽心思努力让学生感受高原的美好,可是我讲的费力,学生听的懵懂,讲的越多,越听不懂。

询问学生发现了第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读懂课文。

这一课看似不复杂,语言不晦涩,但是却有许多字词,学生非常容易读错,学生需要读懂,至少需要读个两三遍。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涉及到字词教学的,后来发现学生课文都读不正确,便想着最基本也要把学生的字词教会,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便又把这一环节增添了上去。

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我就反复思考,要讲什么?几番请教同行,最终豁然开朗,这篇文章与其他游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独特之处是什么?——作者看到的是独特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文化符号——长江源头,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万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地方,雄伟、圣洁、瑰奇!随着作者与他的距离越近,感受越细腻。

一见二见三见,见山,见冰,见水。

这是中原地区、江南地区、西北地区所不能见到的高度与圣洁,不能见到的奇景!因为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壶口瀑布》,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写景的方式为定点写景,同时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技巧感。

但是本文的写景方式为移步换景,写景景物的特征上没有非常细腻的描写,是大笔勾勒,重神不重形,所以本课的教学并不只是分析景物的特征。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感悟作者的强烈的个人体验上。

读万卷书,让作者带我们去见未到过的地方,同时游记又是具有强烈个人体验的文体,那么怎么讲出个人体验便是这一刻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景物特征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已经可以渗透其中了,因为所有的呈现出来的景物不仅仅是单独的景物,必定会有作者的情感,但是作者体验又不仅仅是这个。

还需要通过分析文章语句。

切入点是什么呢?我选择的切入点是从身体状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了解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关于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分析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2)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背景信息;(2)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拉丹冬的地貌(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意见。

5. 实践活动:(2)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2)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实践经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2.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旅游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集体化的教学话题,学习氛围浓厚。

2.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生动有趣。

4. 通过课堂和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难点1. 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生动。

3.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4. 学生的安全问题及长途车辆的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图:展示高原景象,引出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头的概念。

2. 观影:播放短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PPT:展示长江源头地图和特点,引导学生知晓该区域的重要性。

二、主体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PPT课件的展示,分组讨论长江源头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资源。

2. 研究准备出游计划:学生围绕长江源头地区,合理分工合作,制订出游计划,并灵活调整,不断完善。

3. 热身训练:在长江源头的户外展开“边走边看”的实地考察活动,发现一切未知的、奇特的。

4. 实践教学:学生们渡过玉树州,展开自驾车冒险,深度探索青藏高原——长江源头,对景点、民俗、风景等进行详细了解。

三、课堂练兵1. 小组展示:各小组按照已制定的旅行计划,分别进行口头和图片演示。

2. 醍醐灌顶:老师进行全面、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与提高。

3. 结合实践复习: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总结青藏高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增强地理素养与文化素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地理特征;(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的认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介绍各拉丹冬位于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2)阐述各拉丹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

2. 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1)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功能;(2)讨论人类活动对各拉丹冬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介绍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2)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3. 引导学生探讨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旅游1. 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阐述生态旅游的特点,如低污染、可持续等。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范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范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各拉丹东的概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相关知识。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描述自然景观,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2. 各拉丹东的概况及其与长江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各拉丹东的冰川作用及其对长江的影响。

2. 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对长江源头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1.2 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关于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资料。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各拉丹东的概况。

2.2 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问进行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3.2 教师讲解各拉丹东的概况及其与长江的关系。

4. 写作练习4.1 学生以“我眼中的长江源头”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2 学生谈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6. 课后作业6.1 学生绘制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位置关系图。

6.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源头的保护现状及措施。

六、教学拓展6.1 教师展示长江源头的保护活动、环保志愿者的事迹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6.2 学生分享自己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情,互相启发、鼓励。

七、情感升华7.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7.2 学生发表自己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感情,表达保护环境的决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课文,掌握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例如,课文中“高原的阳光,像金子一样撒在各拉丹冬的每一寸土地上”等句子,需要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游记的基本概念。《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游记,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游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字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的写作技巧。
(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丹冬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对我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热爱。
再来说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在讲解课文时,我特别强调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些技巧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需要我在课后加强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真正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此外,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觉得今天课堂氛围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在课堂纪律方面,也有待加强。个别学生在讨论时过于兴奋,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调控课堂氛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景象;(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认识;(3)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3)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动实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探究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2)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形、地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探究活动:各拉丹冬在长江流域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生态环境;(3)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3)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研究和探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和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1. 各拉丹冬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如何在保护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其资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2. 学生提前查阅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教学过程:第一章: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概述1.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 教师总结,强调各拉丹冬的特殊性和保护意义。

第二章: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1. 教师通过PPT展示各拉丹冬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之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拉丹冬的人文景观,如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

2. 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各拉丹冬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教师总结,强调各拉丹冬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第四章:各拉丹冬的保护与利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其资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各拉丹冬的可持续发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各拉丹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各拉丹冬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字词,感知课⽂,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法引导学⽣通过反复朗读课⽂,加深对课⽂内容的理解,理清⽂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热爱青藏⾼原的情感。

激发热爱⾃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通过反复读课⽂理清作者第⼀天的游踪,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难点学会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然的敬畏之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导⼊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请同学们跟⽼师⼀起观看视频。

看完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洁⽩,⾼耸,壮美,琼瑶仙境……)各拉丹冬,是青藏⾼原唐古拉⼭脉最⾼的⼀组雪⼭群。

各拉丹冬:藏语的意思为⾼⾼尖尖,同学们刚才也观看了视频,⾼和尖远远不能涵盖各拉丹冬的美,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起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纱,来⼀次壮美之旅。

⼆、读课⽂(⼀)默读课⽂,思考问题。

(1)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勾画出作者的所⾄、所见,理清⽂章的脉络。

黧⿊(lí)砾⽯(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雕塑(sù)眩晕(xuàn)腈纶(jīng)演绎(yì)裸露(luǒ lù ) 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 蠕动( rú )蜷卧(quán) 皱褶(zhě ) ⼑削(xiāo)棱⾓(léng)草坝⼦(bà ) ⽓喘吁吁(xū ) 熠熠烁烁( yì shuò )接踵⽽⾄(zhǒng)历历在⽬(lì)安营扎寨(zhài)虔诚:是指恭敬⽽有诚意的态度。

黧⿊:⿊(⼆)跳读课⽂1、找⼀找⽂章哪⼀段内容能描绘出图⽚的景⾊。

2、说⼀说那些内容课⽂中有,图⽚上没有展⽰,那些景⾊图⽚上有,⽂章当中没有描写。

第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第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对学生们提出了关注环境保护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后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文化、思维、语言、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教材的要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以及课文中的描绘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做出贡献。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难点突破: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课文中还有哪些描绘自然风光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的奥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运用地图、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专业知识;(2)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拉丹冬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3)了解各拉丹冬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保护动态。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收集有关各拉丹冬的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建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拉丹冬的美丽风光;(2)引导学生关注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及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模型等工具,掌握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2)教师讲解各拉丹冬的地质构造、冰川分布等基本情况;(3)教师介绍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及效果。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提出建议;(3)教师点评讨论成果,总结保护措施。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各拉丹冬的保护重要性。

初中八年级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千米,宽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千米,宽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角度句段特点
第一次描写远望
(总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描写近观(细致描绘) 10、11自然段
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琼瑶仙境
晶莹洁白
冰体多样
光彩夺目
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

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

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

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

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

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教后反思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