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忽必烈的文人墨客元朝的文学家与书法家
忽必烈的文人墨客元朝的文学家与书法家忽必烈的文人墨客:元朝的文学家与书法家忽必烈是元朝第五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之一。
人们通常将他视为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有出色的才华。
本文将重点介绍元朝时期忽必烈及他的文人墨客,探讨他们对元朝文学和书法的重要贡献。
一、忽必烈与元朝文学忽必烈在继位之初就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并注重培养文学才华。
他积极推动汉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元朝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诗词创作忽必烈在位期间亲自才捧诗词文化,提倡宫廷文人进行创作。
他本人也酷爱诗词,曾多次与文人雅士联句对诗。
这些创作不仅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彰显了忽必烈皇帝文化修养的一面。
2. 学术研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的时代之一,而忽必烈对学术的支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鼓励文人学者编纂历史文献,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了元朝学术的发展。
3. 文学作品的收集与保护忽必烈不仅注重文学作品的创作,还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收集与保护。
他建立了大量的文库,收集珍贵的文献典籍。
这一举措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元朝的文学家元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卓越的文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丘处机丘处机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文学才华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以其深邃的感情描写和优美的文笔被誉为元朝文坛的瑰宝。
2. 徐祯卿徐祯卿是元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擅长骈文创作,多以讽刺讽喻的方式表达思想。
他的代表作《蜀道难》被誉为徐祯卿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广泛传播。
3. 杨时杨时是元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评论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文学眼光被尊称为“文藏之圣”。
他的代表作《意林》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论之一,对元朝的文学影响深远。
三、忽必烈的书法才华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忽必烈还以其出色的书法才华而著称。
00533元代17个作家简介整理
00533 元代 17 个作家简介整理1.元好(hào)问(1190 年 8 月 10 日—1257 年 10 月 12 日),字裕 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末至大 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 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 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诗、文、词、曲。
其中以 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 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邓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
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 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
《洞霄图志》、 《伯牙琴》。
王实甫(1260 年-1336 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 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 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 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 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关汉卿(约 1220 年──1300 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 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
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 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 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 60 多种,今存 18 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 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 40 多首、套数 10 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 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 圣人”。
元朝四大书法家及其作品欣赏
元朝四大书法家及其作品欣赏元代书法家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瑰宝。
元代书法家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时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在元代书法家中,最为著名的四个人被称为“元四家”。
他们分别是黄公望、赵孟頫、文征明和董其昌。
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1.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字号子昂,号千里眼。
他是元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
黄公望书法大胆秀逸,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又深受唐、宋、元三代书法艺术的影响。
黄公望于青龟山隐居,画山水、写诗赋,并以书法为精神寄托。
黄公望的书法作品,多数保留至今。
他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前人之大成,但又不失自己的特点。
黄公望书法作品无论是草书还是楷书都非常出色。
黄公望的行书,尤为出类拔萃。
他的书法作品以神韵奇丽著称,其千姿百态的线条绵密厚重,充满了中国传统国画之美。
2.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眉山。
他是元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元末明初文坛的领袖。
赵孟頫书法宽泛、自由,风格清秀潇洒,是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引起了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的草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赵草”,赵孟頫草书以豪放的线条,明快的笔意,一种古朴、奔放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他的行书则以朴拙俊秀而闻名。
赵孟頫的书法取其潇洒之气韵、留其清秀之气质,使其作品不仅取得学术界高度认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3.文征明文征明(1470~1559),字仲宣, 号东篱。
他是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千古神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高峰的艺术家之一。
文征明擅长“内涵派”艺术,他的书法以独特的造型和极具意境的作品而著称于世。
文征明的书法飞逸清丽,富于韵味,不论楷书、草书、行书都极富魅力。
他的草书充满古意和韵味,多以活泼奔放的线条搭配,以自然姿态展示写意状态;行书则以洒脱和直率自如令其笔意随处可见。
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
元代画家
朱德: (公元1294-1365年)元画家。字泽民,号睢阳散人,睢阳(今河南省商丘)人。官至儒学提举。擅画山水,师法李成、郭熙,并融入浑厚,晚年笔力愈壮,风度更著。善书法,精诗文。著有《存复斋续集》。代表作《林下鸣琴图》
赵雍:公元1289-1360年后)元画家。字仲穆,浙江湖州人。赵孟俯次子,以父荫人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管府事。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鞍马。山水师法董源、李成,鞍马则有唐风,能诗善书法。代表作著色《兰竹图》
吴镇:(1280~1354)中国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浙江嘉兴人。博通经史,旁涉佛道,一生不仕,以诗文书画自娱。长于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秋江渔隐图》宛转遒丽,自成一家。擅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有变化,作品多画渔父和隐逸题材 ,画山石用长披麻皴,水墨渲染,浓墨点苔,墨色浓淡湿润,富有变化,意境幽邃,风格沉雄郁茂。墨竹取法文同、高克恭,浓墨秃笔,劲利沉着,气势浑厚豪迈,风格独特。吴镇的山水画对明清绘画有很大影响,被画史列为元四家。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秋江渔隐图》、《竹谱》册等传世。其诗文被后人辑为《梅道人遗墨》、《梅花庵稿》。
元四家:吴镇、王蒙、黄公望、倪瓒
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代表作《 丹崖玉树图轴》。黄公望家住常熟子游巷,由于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为养子。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他的《山居图》虽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但叶落归根,其墓位于常熟西门外虞山脚下。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书会才人名词解释
书会才人名词解释以《书会才人名词解释》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书会才人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体系中。
书会才人的概念虽然时至今日也没有丝毫变化,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化。
在这里,就让我们来重新探究一下这个概念到底代表着什么。
传统的书会才人指的是,才人要具备知识、识字、绘画,以及文学修养都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
书会才人是一种德体兼备的综合性人才,是非常含蓄而精致的,在文质彬彬的社会中非常受人尊敬的。
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人格观念,特别是指那些具有书学和技艺的人的统称。
书会才人不仅要求具备学习书籍和文献上的知识,他们还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传播自己的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文章,书会才人以优美、朗朗上口的语言,把他们的观点或思想传达给读者。
他们还会使用各种绘画技巧,创作出整洁、精致、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传播自己的观点。
书会才人在古代可谓是一种社会精英,他们不仅拥有超凡的文学才华,还对知识的沉淀和提炼有独到的见解,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无法匹敌的,他们的个性也是极其优美、高雅而高贵,所以也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他们的文章更是经典,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受到众多学者和读者的欢迎。
在今天,书会才人的概念仍然适用,但大多数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有所变化。
书会才人不仅仅只有书卷,还有其它优秀的技艺。
新时代的书会才人,可以说是拥有“多元化技艺”的人才。
比如说,现代书会才人还会有拍摄照片,制作电影等等。
同时,新时代的书会才人不但具备多元化的技艺,而且在思维方式方面也比较特别。
他们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文学修养,还能够看到事物本质上的真实,有创新的思维模式,有独特的观点,这也是少有人具备的能力。
总之,书会才人可以说是文化与技能的综合体,能够同时体现文化的襟抱与力量的实践。
书会才人在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今天,他们也是拥有多元化技艺和思维方式的社会精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肯定。
书会才人名词解释
书会才人名词解释书会是一种休闲活动,它汇集了一群人共同完成读书学习、思考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他们在一起分享关于书籍生活的思想,交换他们自身所阅读的书籍的看法,共同建立书籍文化。
书会由书本创作者、出版商和读者等多方组成。
它的成员常常会阅读相同的书籍,在书会活动中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讨论书籍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形成阅读的渊源。
同时,书会也是一个交友场所,书会中的读者们会彼此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增强自身文化修养,获取新的阅读经验,获得智慧。
二、才人(Literary Genius)才人是一个专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群具有非凡才华的文学家。
才人凭借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打动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对生活的关注,使我们深受动容。
他们的文字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将现实中的残酷描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无边荒凉的火焰,也能让我们看到深藏心底的阳光时刻,让我们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感受生活的本真和美好。
才人们的作品在受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我们追求精神自由,弘扬着文化精神,展示着人类追求智慧的精神。
三、词语解释1、书会:书会是一种休闲活动,它汇集了一群人共同完成读书学习、思考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2、才人:才人是一个专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群具有非凡才华的文学家。
3、词语解释:是对某个词语的含义加以说明的过程,用于帮助读者理解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书会才人书会才人是指书会里的才人。
书会才人不仅拥有出色的书卷气,而且能够自如地运用言辞,搞懂人性、掌握文学技巧,使自己的文字妙趣横生,激发人们对文学的思考和创作。
他们既是书会的战士,也是智慧的渊源。
他们可以从书籍中熏陶自己的智慧,得出深刻的思考,激起自身的创作欲望,在辩论中指出错误,帮助他人理解文学作品,传播文化。
书会才人有着深厚的文学知识背景,他们能够把书籍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烘托文学作品的魅力,让书籍孕育出越来越多的青春梦想,让我们由陋习转变成淳朴正直,赢得越来越多的思想自由。
元代,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影响极大的——柯九思
元代,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影响极大的——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
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元朝时期以学识居官宦。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最擅长的是书和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绝少,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是多才多艺、卓有成就。
他工诗文、好诗翰、识金石,可谓集诗人、词家、金石鉴赏家于一身!
行楷是其所长,字体早期秀逸,晚年沉郁。
雄伟中具质朴之骨力,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具有独行的艺术魅力。
柯九思绘画成就最高,影响极大。
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
他尤善画墨竹,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
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
正如元朝国子祭酒刘铉所赞叹的'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
'此外,
明朝刘伯温、清朝乾隆皇帝对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题咏之作。
艺术是永恒的。
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
弘扬中华文化经典,传播中华书画艺术....... 向历代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刊文编辑:朝海夫。
元朝的历史文化名人
元朝的历史文化名人元朝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元朝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著名的元朝历史文化名人。
1. 元好问(1235-1292)元好问是元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深远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品有《元犹》、《度秋》等。
元好问的诗词思想独特,给当时的文化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2. 郭守敬(1231-1316)郭守敬是元朝时期的军事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测量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古代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度量衡中的新概念和新方法,使得测绘学在元朝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 马祖常淓(1253-1321)马祖常淓是元朝时期著名的文化名人和诗人。
他是元朝末年文化复兴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主张倡导自然主义的文艺创作风格。
他的著名诗作有《春江花月夜》、《小重山》等,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感染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
4. 杨宪益(1233-1307)杨宪益是元朝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是“心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阳明心学大义》、《后学义》等。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心性善良,在元朝文化思潮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关汉卿(1241-1321)关汉卿是元朝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剧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汉宫秋》、《窦娥冤》等成为了元曲的经典作品。
关汉卿的剧作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高度展示了元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陈完(1254-1321)陈完是元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
他擅长骨法,是元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并在刀法、笔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元朝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简要介绍。
他们在元朝的历史中各自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在文学、哲学、军事还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元代书法家有谁?
元代书法家有谁?
元朝书法家有:赵孟頫\[fǔ]、鲜于枢[shū]、邓文原、钱良右、郑元祐、康里巙巙[kuí]、杨维桢。
赵孟頫\:诸体俱能,尤精楷行。
其书丰润妍丽,遒美俊逸。
名作有楷书《仇锷墓碑铭》《三门记》《胆巴碑》《御服碑》,小楷《汲黯传》《过秦论》《度人经》《道德经》;行书《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
鲜于枢:草书用笔圆美流畅,意态横发,有《书唐人七律诗》《书唐绝句》《襄阳歌》;楷书妍丽秀润,有《书老子道德经》;行书笔意圆劲,有《苏轼海棠诗》等。
康里巙巙:擅草书,结体放纵,笔画遒圆,名作有《渔父辞》《颜鲁公论书帖》《临十七帖》。
杨维桢:草书狂放;行书清劲,名作有《壹月轩记》等。
元代第一相耶律楚材,书法如铸铁所成
元代第一相耶律楚材,书法如铸铁所成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局部
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耶律楚材是在他的父亲花甲之年出生的,其父曾经说过:“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
”
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
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书法继承了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雄放刚健、硬拙挺拔,以端严刚劲著称,有河朔伟气。
元史描述耶律楚材书法:善书,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为晚年耶律楚材书法作品,楷书,36.5X282.3cm。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释文:云宣黎庶半逋逃,独尔千民按堵牢。
已预天朝能吏数,清名何啻泰山高。
庚子之冬十月既望,阳门刘满将行,索诗以赠之,赏其能治也。
暴官猾吏岂不愧哉。
玉泉。
该帖诗文大体反映了一位叫刘满的官员,向时为中书令的耶律楚材索诗,耶律楚材以诗赏其能治——即言其爱民、善治理一方,因而称暴戾之官。
奸猾之吏与之相比,能不羞愧吗?其间“忧国恤民,褒贤嫉恶之语”,体现了一代贤相的本色。
后来的刘满终未辜负耶律楚材之厚望,成为一代名臣。
正因为诗中之寄托,所以郑涛在跋中以为,此卷“凛然如秋霜烈日,可畏可抑,人欲见之而不可得,矧狎玩之耶?区区字画之工,盖不足以论公也”。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欣赏
▼。
元朝的历史人物帝王文臣武将与艺术家
元朝的历史人物帝王文臣武将与艺术家元朝的历史人物帝王、文臣、武将与艺术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创始人是蒙古族的铁木真,号成吉思汗。
元朝在位时间虽短暂,但是却留下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包括帝王、文臣、武将和艺术家等。
他们以其杰出的才能和贡献,为元朝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演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帝王1. 成吉思汗(1162-1227)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导者,也是元朝的创始人。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征服了广袤的领土,统一了蒙古草原,进而征服了中国北方,最终建立了元朝。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行政制度的改革,为元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忽必烈(1215-1294)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也是元朝的第一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通过对外扩张和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元朝逐渐稳定下来,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他建立了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推行开明政策,尊重各民族文化,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二、文臣1. 赵孟頫(1254-1322)赵孟頫是元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文臣和书法家。
他是忽必烈皇帝的宠臣,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对于文化事业的推进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精通书法、绘画、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为元朝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贾似道(1340-1398)贾似道是元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也是元朝的末代宰相。
他具有杰出的军事和管理才能,曾多次领导军队进行防御战争,有效地维护了元朝的疆土。
他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废除一些陈旧的制度,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为元朝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武将1. 路文辅(1292-1363)路文辅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在元朝的北伐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带领军队取得重要胜利。
他娴熟运用兵法,善于指挥战斗,深受忽必烈皇帝的赞赏。
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为元朝的军事实力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2. 郭子仪(697-781)郭子仪是唐朝末年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
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与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与文化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对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元朝的文人士大夫对于文化的繁荣的贡献。
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主要包括了官员、学者、文化艺术家等各个领域的精英。
他们在政治及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注重学问的研究与传承。
他们借鉴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成就,同时结合元朝特有的背景与时代要求,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在诗词、书画、文学等方面,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
其次,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他们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参与国家决策与管理。
他们不仅具备了卓越的才智,还有着宽广的胸怀与深远的眼光。
元朝的政治体制注重选拔人才,文人士大夫们得以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获得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和改革。
他们不仅具备了政治才能,还在政策制定中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还致力于文化艺术的繁荣,他们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在文学方面,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积极推动了诗词、散文和戏剧的发展。
元曲就是元朝文人士大夫们在戏曲创作中的杰作,他们通过元曲展现了丰富的人生百态和社会风貌。
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除了文学之外,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还在书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借鉴了唐宋时期的艺术传统,注重书法与绘画的结合。
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在书画创作中注重笔墨的造诣,追求笔墨之妙和意境的升华。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备了书法与绘画的艺术价值,还传达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此外,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蒙古帝国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融合了汉、蒙、西亚、色目等文化要素。
文人士大夫们在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中,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还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充分发挥了它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元代后期的隐士书家群是如何形成的
目录隐士书家简介形成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艺术风格特征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摘要前言正文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
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
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元代后期的隐士书家群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代表书家?并阐述他们的风格特征元代为异族统治时期,汉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有辱于夷狄之变,感到极不得志,对国家失去信心,于是他们归隐山林,以求解脱,在艺术上,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不受尘俗影响。
元代初、中期,书坛受赵孟頫书风的影响,隐士一派书风被淹没,元初以来,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一直延续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太湖地区的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杭州文化圈与苏松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
元代后期,很多文人因避战乱,纷纷入吴,这些人的书风不受赵氏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超出物外、矫矫不群的精神气质,书法风格或怪异奇伟,或简淡静逸,成为元代书法不可忽视的一脉。
代表书家有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四家最为典型。
吴镇草书受晚唐书家高闲的影响,所作草书颇有怀素之风,清俊流走,高逸拔俗。
杨维桢书法奇诡不凡,行草书中见章草笔意,刚健爽劲,同时以游离于汉晋书风之外。
点画狼籍有乱世风,号称粗头乱服。
其书法是对元代书坛崇尚晋唐书风的一次抗争与反判。
陆居仁,书法表现出一种散淡情怀,多得二王笔及怀素笔意,有冲和之风,中锋行笔时同渴笔,燥润相生,可见其心态的轻松与用笔的率意。
倪瓒的书法多见于题跋,以小楷见长,字形偏扁,以隶法入楷,深得魏晋人笔意。
是元代隐士书法中高逸一派的典型代表恣肆雄强奇纵跌宕——元代隐士书家杨维桢的书法艺术杨维桢(1296—1370),浙江诸暨人。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书会是元代的一种民间行会组织,成员多为地位卑微的下层文人,从事剧本、唱本的创作。
“书会才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并使戏曲迅速走向繁荣。
标签:元代;书会;才人北宋创设商业演出场所勾栏后,市民有了集中性的娱乐场所。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需求不断增长,勾栏的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剧本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在这种供需压力的刺激下,民间出现了书会。
书会产生的最早时间已难以考证,这种民间组织多见于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沉郁下僚的文士從事说唱、话本、戏曲的创作,在元代,陆续出现了玉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武林书会、九山书会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书会,为俗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杂剧成为了有元一代富于特色的文学样式,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一、“书会才人”的由来书会是民间组织,成员中虽有官员,但绝大部分是以写作剧本、唱本谋生的民间下层文人。
“书会才人”一词最早见于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簿》,但是对于“书会才人”的身份,《录鬼簿》并未作出明确界定,只留下作者名单及剧目。
《录鬼簿》将记载的杂剧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徐朔方曾经对“书会才人”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他认为,《录鬼簿》的作者将元代的剧作家分为“名公”和“才人”是有重大意义的,《录鬼簿》在列举“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后,讲到“右前辈公卿大夫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于乐府用心。
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型,乃平昔之所学,而舞曲辞章,由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
”这就说明《录鬼簿》中所列的四十四位“名公”,其身份为文人士大夫。
而与“名公”相比,“书会才人”的社会地位则低得多,他们一般出身卑微,没有官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文人。
元代赵派书家群研究
传承
赵派书法家的传承不仅限于赵孟頫一代,在后代中也出现了 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形成了庞大的赵派书法家群。
赵派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成就
赵派书法家的作品在元代被广泛收藏和传颂,其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 重要地位。
影响
赵派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风格和特点被广泛借鉴和学习,对中国书法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风格
元代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既 有传统帖学的延续,又有碑学的兴 起。
元代书法的影响及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书法为明清时期的书 法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 了后世众多书法家。
文化交流与传承
元代书法在传承历史的同 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
艺术价值的挖掘
近年来,随着对元代书法 的深入研究,其艺术价值 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和 认识。
密切的联系。
赵派书法家注重笔墨的意境和神韵, 这种意境和神韵的追求与佛教思想中 的“悟性”、“禅机”等观念相一致
。
赵派书法家在创作中强调“心手合一 ”,即手上的技巧与内心的感悟相互 配合,这种强调内外合一的观念与佛 教思想中的“禅定修习”相一致。
05
元代赵派书法的历史价值
对元代书法的贡献
丰富了元代书法风格 提高了元代书法的艺术水平 推动了元代书法的发展和传承
02
元代赵派书法家群体
赵派书法家的特点及风格
特点
赵派书法家在元代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书法风格独特,笔法流畅,注重意 境和情感的表达。
风格
赵派书法家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高雅、端庄、秀美的风格,其用笔轻盈、细 腻,字形偏瘦,追求清新、淡雅的艺术效果。
赵派书法家的师承关系
师承
赵派书法家多受赵孟頫的直接影响,传承其书法理念和风格 。
书会才人是什么人
书会才人是什么人?
要知道书会才人是什么人?他们是做什么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书会”。
书会在宋代就已出现,简单说就是文人剧作家和民间艺人的组织,主要是为勾栏瓦舍中演出的杂剧、讲史、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文学脚本,是一种以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
到元代,一些有名气的书会组织相继出现,如九山书会、玉京书会、古杭书会等。
元代初年,汉族知识分子不被蒙古统治阶级所重视,科举考试停试了几十年,他们仕途无门又别无他能,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极其低下。
在饱受歧视的环境中,这些沦入社会底层的落魄书生们不甘心才华被埋没,借从事杂剧创作来倾吐苦闷,并以此为生计。
于是,他们纷纷加入书会,为艺人编写杂剧剧本,以此为业,尽情地挥洒其才华。
这些才人们大都生活在社会底层,流连于市井勾栏。
但正因如此,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人民生活、百姓苦乐。
这批与广大民众息息相通的才人们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样,文人作家与民间艺人才充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精彩纷呈的元杂剧。
可以说,元杂剧创作的中坚力量就是这些书会才人,经过文人之手的元杂剧更加优秀成熟了。
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记有“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若干,还有《录鬼簿续编》所记的七十余位曲家。
这些人中,多半为书会才
人。
许多元杂剧大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均出身于书会才人。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元代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元代书法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
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
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有:赵孟俯、康里夔夔、鲜于枢、耶律楚材。
赵孟俯(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汲黯传:赵孟俯作。
小楷。
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
”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元朝文学家揭傒斯生平简介
元朝文学家揭傒斯生平简介揭傒斯,字曼硕,号贞文,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
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朝文学家揭傒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揭傒斯生平简介了解揭傒斯生平简介得知,揭傒斯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揭傒斯生于1274年,卒于1344年,享年70岁。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揭傒斯是江西人。
揭傒斯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出生,父亲是南宋朝廷的一个拔贡。
揭傒斯5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文学知识。
揭傒斯勤奋刻苦,昼夜不懈,等到十二三岁,揭傒斯已经博览群书,深懂儒家文化大义。
揭傒斯十五六岁时,已经成为了一名文采出众的少年。
揭傒斯不凡的才气,让他迅速在当地走红,很多与他同龄的人,都愿意拜揭傒斯为师。
揭傒斯青年时期,曾前往湖北、湖南一带游学。
为了补贴生活,揭傒斯在湖北湖南游学期间,还曾开办学堂授课。
当地的达官贵人非常器重揭傒斯,时任宣慰使一职的赵琪素将揭傒斯看作“知人”,认为揭傒斯必成大器。
除此之外,时任湖北宪使的程钜夫非常欣赏揭傒斯,更以“奇才”来称呼他。
为了表达对揭傒斯的欣赏之情,程钜夫还将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揭傒斯为妻。
公元1314年,揭傒斯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一职,两年后,揭傒斯晋升为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公元1317年,揭傒斯晋升为国子助教。
自进入朝廷为职后,揭傒斯步步稳升。
在担任侍讲学士时,揭傒斯还一并管理经筵事务,并为皇帝拟写制表。
元朝晋官制度有明确的规定,提拔官员不能连超两级,可是揭傒斯却连升四级,官拜二品中奉大夫。
揭傒斯轶事典故了解揭傒斯生平经历,便可得知揭傒斯轶事典故。
通过揭傒斯轶事典故,就可窥探揭傒斯的性格特点。
揭傒斯在京城为官期间,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
丰城本不产黄金,当地官府为了向朝廷邀功,便听信了奸民商琼的话。
政府随即招募了300多户人家跟随商琼淘金。
朝廷得知丰城产金后,便调整了丰城的赋税,由每年的4两增加到49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作者:张敏陈瑞玲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21期
【摘要】书会是元代的一种民间行会组织,成员多为地位卑微的下层文人,从事剧本、唱本的创作。
“书会才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并使戏曲迅速走向繁荣。
【关键词】元代;书会;才人
北宋创设商业演出场所勾栏后,市民有了集中性的娱乐场所。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需求不断增长,勾栏的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剧本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在这种供需压力的刺激下,民间出现了书会。
书会产生的最早时间已难以考证,这种民间组织多见于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沉郁下僚的文士从事说唱、话本、戏曲的创作,在元代,陆续出现了玉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武林书会、九山书会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书会,为俗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杂剧成为了有元一代富于特色的文学样式,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一、“书会才人”的由来
书会是民间组织,成员中虽有官员,但绝大部分是以写作剧本、唱本谋生的民间下层文人。
“书会才人”一词最早见于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簿》,但是对于“书会才人”的身份,《录鬼簿》并未作出明确界定,只留下作者名单及剧目。
《录鬼簿》将记载的杂剧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徐朔方曾经对“书会才人”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他认为,《录鬼簿》的作者将元代的剧作家分为“名公”和“才人”是有重大意义的,《录鬼簿》在列举“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后,讲到“右前辈公卿大夫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于乐府用心。
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型,乃平昔之所学,而舞曲辞章,由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
”这就说明《录鬼簿》中所列的四十四位“名公”,其身份为文人士大夫。
而与“名公”相比,“书会才人”的社会地位则低得多,他们一般出身卑微,没有官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文人。
王国维曾经对“书会才人”的产生进行过研究,认为元初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出现大量“书会才人”的重要原因。
蒙古统治者以弓马取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轻视汉族文人,取消科举制度约八十年,文人难以入仕,生活困窘,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因而有大量文人迫于生计加入书会成为职业作者。
二、“书会才人”的特点
多数研究者把元杂剧创作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79—1307)为界。
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玉京书会的关汉卿、白朴,元贞书会的马致远等,大批“书会才人”的涌现,使戏曲发展日趋成熟。
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书会才人”作为元杂剧的主要创作群体,既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又具有群体自身的独特性。
一方面,他们是接受过汉文化传统教育的读书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熟悉音律辞藻,擅长诗词创作,在掌握了戏曲的体例特征后,更容易创作出受到人们欢迎又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杂剧,另一方面,“书会才人”社会地位地下,长期混迹于勾栏,阅历丰富,较之“名公”更加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他们熟悉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对社会现状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诉求和愿景,为书会的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另外,书会还有一些文人亲自参加杂剧的编排演出,如玉京书会中的关汉卿,在创作之余,“至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三、“书会才人”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书会才人”群体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杂剧的发展。
首先,在剧本内容上,“书会才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
蒙古入主中原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思想意识更为自由活跃,为杂剧艺术的生长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生活在民族歧视和入仕无望困境中的文人,或主动,或迫于生计地进行杂剧创作,通过杂剧中的嬉笑怒骂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和抗争精神。
因此,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显得朝气蓬勃,作品大多反映百姓生活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对官场、吏治有着很强的批判力。
其次,在审美取向上,“书会才人”更加注重迎合百姓的娱乐需求,表现为剧本题材的多样化和语言的通俗化。
一方面,剧本题材较为广泛,常见的有历史剧、公案剧、家庭婚恋伦理剧、神仙道化剧等,并对传统剧目和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为迎合市民的审美,使戏曲得以广泛传播,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也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甚至用市井俚语入辞,使戏曲琅琅上口,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元杂剧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吴戈.“书会才人”考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
[3]徐朔方.论书会才人——关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编著写定者的身份[J].浙江学刊,1999(04).
[4]李爽.书会才人对元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张敏(1983.1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陈瑞玲(1989.0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