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词文简论

合集下载

元明清诗歌欣赏

元明清诗歌欣赏

元明清诗歌欣赏一、元诗元朝的诗歌有着独特的韵味。

先来说说元好问吧,他可是元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释:“海榴”就是石榴。

这首诗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盛夏美景图,绿叶、水阁、石榴花、乳燕、鸣蝉还有骤雨打新荷的动态画面,特别生动。

下阕就开始感叹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和无奈交织的情感。

再看杨载,他的诗风格典雅。

像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从竹子的淡泊、不媚俗,写出了竹子的孤高和凌云的气概,其实也是诗人自己的品格写照。

二、明诗明朝诗歌也是百花齐放。

高启是不得不提的诗人。

他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赏析:诗的开头描绘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金陵的壮丽山河。

中间回顾了历史上在金陵发生的诸多战事,朝代的更迭,充满了兴亡之感。

最后表达了对当时国家统一,四海一家的欣慰之情。

高启把自己对历史、对现实的感慨都融入到了这首诗中。

还有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以石灰自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写出了石灰生产过程中的艰辛,而石灰却毫不畏惧,最后表达了自己要像石灰一样,坚守清白的高尚情操。

试论元代诗歌

试论元代诗歌

试论元代诗歌1.风格特点宋季诗坛之弊在于谈禅说理,议论过尽;粗豪疏浅,以逞才气;生硬拗折,用典板滞。

元矫宋弊,走的是由宋返唐的蹊径。

宗唐学古而不能创新出奇。

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

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

而趋于雅,诗丕变而近于古。

江西士之京师者,其诗亦尽弃其旧习焉。

(欧阳玄《罗舜美诗序》)乡情犹越分,诗句尽唐音。

(萨都剌《送金德启之句容》)方凤序述(仇)远之言曰:“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唐诗主性情,故于风雅为犹近;宋诗主议论,则其去风雅远矣。

然能得夫风雅之正声,以一扫宋人之积弊,其惟我朝乎:(戴)良《皇元风雅序》)宋明运祚长,故一代屡变,金元则不及变而止。

元诗尤繁富,观诸作者,多宗温李,间学长吉。

其病为纤浓,为繁缛,前人尝论之,即赵虞杨范,杰然成家,曾不足当宋之欧苏,何况其下。

然宋诗,唐之变也,变而成为宋;元诗,宋之变也,变而复于唐。

宋时欧近昌黎,苏近太白,取材虽极博,咸有师法,独鲁直学少陵,遂为西江鼻祖。

南宋诗家、名曰学唐,实则竟祧唐人。

或崛强拗折生硬以为老,或浅近率易鄙俚以为真,议论好尽,才气过豪,而少缘情绮靡,含蓄蕴藉之意。

风雅之道熸矣……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纤浓繁缛之病,势所不免。

然其佳者,则婉转怊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诚使祓除洮汰,摘其英华。

固翕然合于风雅,而率以纤浓烦缛弃之,殆未免贵耳之见也。

(顾奎光《元诗选》序)宋人本领大,元人不及,然元人修饰琢磨之工,则胜宋也。

论气格,则宋诗辣,元诗近甜;宋诗苍,元诗近嫩,论情韵,则元为优。

(顾奎光《元诗选·总论》)元诗流弊。

乃在家数小、格调低。

其古诗,连篇累牍,但解实砌平铺,而不知开合变化、伸缩转换之妙,此绮丽而乏飞腾者也。

律诗学晚唐,多秀句可摘,所谓贪看翡翠兰苕,未掣鲸鱼碧海。

然其佳处,则蕴藉缠绵,工致婉秀,足以肖难状之景,发难显之情。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元代诗文其实还是挺强的,影响也大。

但毕竟元明清三朝文学的重点不在诗文上,而是在叙事文学上,自然也用不着在诗文上太过于用心。

元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期,戏曲、散曲、小说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代替了诗词文而占据了文坛的重要位置。

一般以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以元世祖统治阶段文学最为兴盛。

元代前期的诗词文,在北方主要是继承金朝的传统,有元好问作为领袖,还有卢挚姚燧等人,在南方则是承受南宋余绪,有赵孟頫、刘辰翁等人。

在仁宗之后,元代诗文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四大家,有虞集、杨载、范梈(peng1)、揭徯斯。

元末由杨维桢、萨都剌等成就比较高。

——以上这些之前我一个都不认识……不过我觉得也没啥认识的必要。

|元初北方作家耶律楚材和元好问是最突出的。

耶律楚材,号湛然居士,有《湛然居士文集》。

他的代表作是远赴西域时和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诗歌应答,有《过阴山和人韵》数首,丘处机有《阴山途中》《夜宿葡萄园》等作品。

两人的作品第一次描绘了西域风景,揭开了元代文学的序幕。

元好问的后半生已经入元,他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歌中,反映蒙古灭金时候暴行的诗歌比较出色,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些诗歌能够看到杜甫的影响,称得上是金亡的诗史。

元好问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比如《游黄华山》,还有怀古之作《赤壁图》。

其散文风格自然平易,有代表篇目《市隐斋论》,批评欺世盗名的假隐士,有《东平府新学论》,批评学政的坏风气。

元好问之后还有刘因、姚燧、卢挚等。

刘因,不应召之臣,曾写《渡江赋》反对南下取宋,宋亡还写《白沟》,以史为鉴分析宋亡原因。

他的诗多有豪迈之作,五古多学陶渊明。

他的散文有《辋川图记》,指责王维降安禄山名节有亏。

姚燧以散文为名,有《送畅纯甫文》回忆自己学文的经过,《序牡丹》因事说理。

卢挚,文和姚燧齐名,诗和刘因齐名。

他有《文章宗旨》,可见原初诗文理论的面目。

他的五言诗风致淡泊,入《青华观西轩》。

|元初南方作家刘辰翁是首倡者,其词开元代词风,代表作有《西江月·新秋写兴》,以欢景写感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 【麥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史记·宋微子世 家》:“ 箕子 朝 周 ,過故 殷虚 ,感宫室毁壞, 生禾黍, 箕子 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爲其近婦 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 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 兮!’”后常以 箕子 的《麦秀之诗》为感叹家国 破亡之痛的典实。
•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岳鄂王”:“岳武穆王 飞墓,在杭栖霞岭下,王之子云祔焉。……自我元统 一函夏以来,名人士多有诗吊之,不下数十百篇。其 最脍炙人口者,如叶靖逸先生绍翁云:‘万古知心只 老天,英雄堪恨亦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 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 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赵魏公孟頫云……读 此数诗而不堕泪者几希。然贼桧欺君卖国,虽擢发不 足以数其罪,翻四海之波不足以湔其恶。而武穆之精 忠,霭然与天地相终始,死犹生也。彼思陵者,信任 奸邪,竟无父兄之念,亦独得声字》
老君台上凉如水, 坐看冰轮转二更。 大地山河微有影, 九天风露寂无声。 蛟龙并起承金榜, 鸾凤双飞载玉笙。 不信弱流三万里, 此身今夕到蓬瀛。
【弱流】 :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称险恶难 渡的河海。《十洲记·凤麟洲》:“ 鳳麟 洲 在 西海 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 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 风回一镜揉兰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1]揉蓝:浸揉蓝草作成的染料。诗词中用以指湛 蓝色。
[2]泼黛:一片墨绿。
• [解题] 裴公亭,在河南济源县济渎庙侧,唐相 裴休建。
• 闲闲老人为金朝文学家、理学家赵秉文的号。 赵秉文 (1159—1232)字周臣,磁州滏阳(今河北 磁县)人。泰和初,迁翰林修撰。兴定中,拜 礼部尚书。哲学思想宗周、程,服膺仁义道德 性命之说,诗多写自然景色,有《闲闲老人滏 水文集》。

诗词藏经[十九]·元曲简述

诗词藏经[十九]·元曲简述
人月圆:上片7,5。4,4,4。
下片4,4,4。4,4,4。
括地风:7,4。7,4,4。7,7。3,3、4。5,7。
昼夜乐:(7,2。7),7。7,7。3、4,4,6。
〔幺〕7,2,2。7,7。7,(7。4,4,6)
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
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
在六宫十二调中揭指、宫调、角调皆有目无词。道宫、羽调、小石、般涉、商角、高平则曲牌甚少。常用的宫调仅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即是所谓的〔九宫〕这九宫亦是宋时的俗名,经过旋宫后名子又不一样了。俗名跟古名还有现代乐调及笛色如下:
仙吕:后庭花带过青哥儿.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
南吕:玉交枝带过四块玉.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中吕:
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齐天乐带过红衫儿.
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过朝天子.
醉高歌带过红绣鞋.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
大石:念奴娇。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应天长.繞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园春.上京马.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黑麻令.江神子。
双调: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孩儿).对玉环.胡十八.钱丝泫.一锭银.庆东原.阿纳忽.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船.乔木查.捣练子.孝顺歌.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玉供.嘉庆子.尹令.品令。

元代组诗论稿

元代组诗论稿

元代组诗论稿一、引言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元代,随着蒙古族的入主,形成了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代的组诗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元代组诗的历史背景1. 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族在1227年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蒙古王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之一是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一政策为元代组诗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2. 社会背景的变迁元代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阶层和风气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加,特别是对诗歌这种高雅文化的需求。

这也为元代组诗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三、元代组诗的特点与魅力1. 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元代的组诗作品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格式。

诗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可以自由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这种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给了诗人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为后来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借鉴元代是一个多民族交流的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也反映在诗歌创作中。

元代的组诗作品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西域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3. 性格与情感的丰富表达元代组诗注重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

在作品中,诗人通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

这为诗歌表达提供了更加立体、细腻的方式。

4. 组诗的多样性元代组诗形式多样,既有四人联诗、夜话等多人合作的作品,也有挽联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这种多样性为诗歌的创作和阅读带来了新的体验,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元代组诗的代表作品欣赏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元好问夜行黄沙道中,女子半蹙红颜。

裂石星辰照座中,素平舟月照渚傍。

此去无多路,青桂风自香。

那堪断送南朝宴,笑折细茶看。

简论元代女诗人郑允端诗歌创作

简论元代女诗人郑允端诗歌创作
无 华 , 淡 自然 , 恬 尚慕 高 洁 隐 士 。使 我 们 不 能 不 想起 陶 渊 明 的 “ 豆 南 山 下 , 盛 豆 苗稀 。晨 兴 理 荒秽 , 月荷 种 草 带
锄 归 ” 。
里共清 辉 ” 月 圆》、 十年 杀气盛 ,六合人 烟稀 ”《 ( 《 )“ (北
风》 、峻 炯 杀 气 黑 , )“ 少海 族 旗 黄 ”《 游 》 韵 。 “ 鬼 ( 壮 ) 气 又 战
人 女 子 作 诗 , 感 发 惩 创 之 义 , 皆嘲 咏 风 月 , 艳 萎 无 率 纤 靡 , 连 光 景 而 已 。余 故 铲 除 旧 习 。 弃 凡 近 , 为歌 流 脱 作 诗 , 诸 箧笥 , 缄 以俟 宗 工 斤 正 。今 抱 病 弥 年 , 亡 有 日 , 垂

昀主持编 写《 四库全 书》 馆 臣以为“ , 其诗 词意 浅弱 , 失 沾 落韵 者 ,不一而足 ” ,多有贬 意。《 甫研究 学 刊》 杜 (943 《 19 .) 元代学杜女诗人郑允端 》的作 者 曾亚兰遵 仇
其 四 十 二 首 , 隐含 着 对 其 诗 的 好 恶 的筛 选 。乾 隆 朝 纪 也

郑 允端 诗歌 述评
胡文凯《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中著录元代女诗人共 1 6
人。郑允端是元代女性诗人之中存诗最多的一人 。《 四 库全 书存 目丛书 》 集部第 2 3册收 有郑 允端诗 稿《 雍 肃 集》 一卷。郑允端在《 肃雍集》 前的《 题词》 中说 :近世妇 “
杨镰评这 首诗可能都是写于她出嫁 之前 。乞求 国
家 安定 ,社 会 清 明 。 曾 亚 兰 指 出 此 诗 写 战 争 的残 酷 现 实 。 “ 里 清 光 明海 宇 , 年 杀 气暗 长 安 ” 杜 甫 诗 “ 万 十 得 万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散曲概论

张可久: 专于散曲且存作最多者 题材:写景、恋情、隐逸、赠答 写景:【黄钟· 人月圆】《春晚次韵》 恋情:【普天乐】《西湖即事》:蕊珠宫,蓬莱洞。 轻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 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 歌上下,渔火西东。 风格:清丽醇雅——散曲雅化的关节人物 贯云石《今乐府· 序》:“文丽而醇,音和而平。”
元代散曲概论
1.散曲的概念
别称:乐府、今乐府 基本特点:曲体抒情 语言:格律与口语结合 艺术表现:赋法 形式:用韵灵活、衬字 音乐:俗谣俚曲(汉曲与胡乐的融合)
元代散曲概论
散曲体制及艺术个性
体制: 小令、套数、带过曲 艺术个性: 句式灵活,口语化、散文化,自然 酣畅
元代散曲概论
散曲发展阶段及创作情况 分期:前期(1206-1320)北方中心 后期(1321-1341)南方中心 创作情况 : 前期(1206-1320)北方中心 a.书会才人作家群:关汉卿、王和卿 精神风貌:放诞不羁、叛逆精神、个性自由

元代散曲概论
关汉卿:
题材:
闲放之意的流露——生命自由与玩世享乐的
结合。【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儿女之情——杂剧手法向散曲的渗透,心理、
行为描写。【双调· 沉醉东风】
元代散曲概论
王和卿:
市民情调、庸俗性、滑稽谐谑 咏物之作【仙侣· 醉中天】《咏大蝴蝶》
元代散曲概论


元代叙事文学概述
元杂剧发展线索(南北戏剧圈的创作情况)
前期(1206-1307):北方戏剧圈 总体情况: 地域:大都、河北、山西、山东 题材:水浒、公案、历史传说 主题:直面黑暗、呼唤英雄 风格:激昂明快

元代诗文概况

元代诗文概况

辉煌绮丽——元代诗文概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是一个充满辉煌与矛盾的时期。

帝国的统一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文学创作,元代诗文多样丰富,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历史背景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蒙古族的统治对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文人既延续了唐宋文学的传统,又吸收了蒙古、西夏等地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元代文学。

二、元曲之华彩元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既有音乐又有表演的戏剧形式,融合了诗歌、散文和戏剧元素,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元曲种类繁多,包括元杂剧、元散曲、元话本等。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西华山》等作品至今仍广为传诵,成为元曲的经典之作。

三、诗歌之芬芳元代诗歌的兴盛,为后世留下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作为元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贯休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赤壁赋》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散文之魅力元代散文以杂剧散文为主,丰富多样。

蒙学士曾参在《太常雪堂讲经序》中,以散文向人们介绍了宫殿的壮丽景观,充分展现出元代宫廷文化的繁荣。

此外,元代的游记、诗话、笔记等散文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后世影响尽管元代文学在元末尚未备受重视,但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明清两代文人纷纷对元代进行赞美与模仿。

明代辛弃疾以及清代纳兰性德、袁枚等一系列文人都受到元代文学的影响,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学特色。

元代诗文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多元文化,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

正因如此,元代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笔。

让我们一同珍视元代诗文的辉煌绮丽,传承和发扬这段文学历史的精华。

11、元代诗文

11、元代诗文
元代诗歌
元代文学总体特点
(一)叙事文学的兴盛 :南戏 杂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 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 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 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二)抒情文学的新样式 :散曲
(三)传统诗文的衰落 前期:刘因、 前期:刘因、赵孟頫 中期:元诗“四大家”——虞集 杨载、 虞集、 中期: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 范梈、 范梈、揭傒斯 王冕、 后期 :王冕、杨维桢 (四)审美情趣的新变化 元蒙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 元蒙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 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之中
《辍耕录》: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 辍耕录》 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 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 元诗纪事》卷八) 。(《 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元诗纪事》卷八)
元代中期诗歌
◇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虞集 杨载、范梈、揭傒斯四 虞” 语见清·宋荦《 人,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宋荦《漫堂 说诗》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 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 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 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 唐诗,而风格各异。 唐诗,而风格各异。 ◇所谓“雅正”,有两层内涵: 所谓“雅正” 有两层内涵: 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 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 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静修集》 “其诗风格高迈,而比兴深微。”(《四库全书总目·静修集》) 其诗风格高迈,而比兴深微。 四库全书总目 静修集
1、怀古咏史之作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 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元无四方志, 月,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 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白 沟》 ) 2、抒情言志之作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 此心元不为梅花。 观梅有感》 此心元不为梅花。 (《观梅有感》) 3、反映民生疾苦之作 有客谈稼穑,对人增感伤。 自言二顷业,不博半年 有客谈稼穑,对人增感伤。 自言二顷业, 宿麦得春旱,晚田经早霜。无功一杯粥, 粮。宿麦得春旱,晚田经早霜。无功一杯粥,俯首汗 如浆。(《有客》) 如浆。( 有客》 。(《

009第八章 元代诗文

009第八章 元代诗文

第八章元代诗文元代的诗文作家,无论在朝在野,大都属于封建士大夫,和生活在市井勾栏的戏曲作家在创作上走着不同的道路。

例如,在戏曲里封建礼教思想的拘束比较少,在诗文里程朱理学的影响却相当深。

元代诗文和当时新兴的戏曲相比,显得光彩暗淡,并不是偶然的。

但是,在元代民族歧视政策的压迫下,汉族文人已完全失去象宋朝那样优越的地位,这些诗文作家即使获得一官半职或较高禄位,也并不和元统治者同心同德。

因此在元代诗文里,很少看到对元王朝的歌功颂德,相反的是许多诗人往往在咏史、题画之类的作品里,曲折地流露出对宋朝的怀念和同情。

元诗中反映隐逸生活的作品较多,这和仕途风波的险恶以及作家在政治上的彷徨苦闷有关。

此外,也有少数作家作品接触到民生疾苦,揭发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元初诗文作家大都是宋金遗老,受元好问及江湖诗人影响较深。

中期以后,风气渐变,一以唐人为宗,但大都是追求词采雅丽,对仗工整,很少创造变化。

后期诗风,大半学晚唐侬纤缛丽之体。

宋荦《元诗选序》说:“宋诗多沉塞,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

”“宋人学韩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

”有一定道理。

但元诗人在学识的广博、艺术修养的精深上,实远不及宋代诗人。

元代散文也沿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但成就去宋文也很远。

总之,元代诗文无论宗宋或宗唐,大都走模拟因袭道路。

因此,在元代最有成就的诗家中,甚至也找不到可以和梅尧臣、元好问并肩的人物。

第一节刘因和前期诗文作家元初诗文作家都经历过社会动乱生活,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充实。

延佑以后,虽然号称是诗歌的极盛时期,不过是艺术形式比以前较为典雅精丽,而内容多半是写承平风光,平淡空泛。

在前期作家中,刘因的成就是比较高的。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人。

家世好儒学,后得程朱之书,遂专精理学,在家教授生徒。

至元十九年诏征为赞善大夫,不久即辞归。

二十八年再征为集贤学士,不就。

元世祖称为“不召之臣”。

卒于家。

他虽然不是南宋人,而且一度出仕元朝,但他一生对宋朝系念不忘,这主要出于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元代文学《元代诗词文》课件

元代文学《元代诗词文》课件

少数民族诗人有突厥迺贤,回族丁鹤年、 萨都剌,维吾尔贯云石。萨都剌成就最 高。
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中兴四 大诗人。 元诗四大家
后期——秾纤缛丽
A以王冕、杨维桢为代表。 B此时少数民族诗人构思的超 出寻常和意象的不凡,他的古乐府形成了狂怪 的“铁崖体”,以横绝一时之才,险怪靡丽之 笔,抑扬顿挫的声情,长短疾徐的句法,有意 不蹈袭前人法则,标新立异,自创新体,驰骋 异想,风格奇诡。杨维桢的“铁崖体”以自由 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体式,这本身就标志了诗 风的变化。多以史事及神话传说为题材。
元代诗文
元初诗人成分比较复杂。
⒈由金入元的元好问、李俊民等。宗盛 唐,入元以后的诗作大都眷恋金室,并 抒写自己自甘贫贱不做新朝官员的怀抱。
⒉由宋入元的方回、戴表元,作为宋金 遗老,受元好问及江湖诗人影响较深。
⒊开国功臣耶律楚材与郝经。
⒋元初诗人还有一类是理学家以刘因、许衡为 代表。
中期——雅正之风

第七章 元代诗歌

第七章 元代诗歌

• 铁崖体:元代杨维桢的诗歌创作风格。杨 号铁崖,诗作追求独创性。他的乐府诗融 会了汉魏乐府及李白、李贺诗的长处,构 思奇特,气势雄壮,自由奔放,最能代表 铁崖体的特点。
• 萨都剌(约1300—1348)字天锡,号直斋, 回族人或云蒙古族。 诗集名《雁门集》。 萨都剌的诗,题材相当广泛,古体、律诗、 绝句各种形式都有所长,风格也多种多样 。 《游西湖六首》之四: 惜春曾向湖船宿,酒渴吴姬夜破橙。 蓦听郎君呼小字,转头含笑背银灯。 写出一个活泼的生活场景,有散曲那 种轻灵的味道。
• 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 • 元代中期诗歌呈现繁荣之势,代表作家有 虞集、杨载、范梈 、揭傒斯,合称元诗四 大家。四人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 崇尚雅 正的诗学观。诗歌的题材内容大致相同, 艺术上也比较接近。诗风雄浑流丽,但独 创性不足。 • 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蜀郡人,迁崇仁 (今江西临川)。 虞集历数朝皆受宠,诗 文中不乏歌颂朝廷盛德之作 。少数作品较 好,如《挽文山丞相》借咏文天祥抗元失 败之事,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忠贞气节的 敬仰,对其抗元失败的惋惜,抒发了深沉 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全诗几乎句句用 典,正用反用皆恰当妥贴,使诗意蕴含丰 富,充溢着悲凉的气氛和哀婉的情调。
•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诸 暨(今浙江)人。有《铁崖古乐府》、 《东维子文集》。 • 杨维桢主张文学真实地表达人的自然之性。 他说: 诗者,人之情性也。人各有情性,则人各 有诗也。得于师者,其得为吾自家之诗哉? (《李仲虞诗序》) 突破了雅正的正统观念,使得“性情” 能够更大胆自物院藏。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画山东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 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 景。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第六编第九章元代诗文

第六编第九章元代诗文

后期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 冕。他的作品很好地对元代后期的社会现 实进行了反映,创作了《盐商行》《海乡 竹枝词》 等写实佳作。
元代后期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个性狂狷,力图打破元代中期那种 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 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崛不凡,从而创造了 元代诗坛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元代中期的诗坛盛况以“元诗四大家” 为 突出代表。“四大家”指虞集、杨载、 范 椁、揭傒斯四人。
“元代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当属虞 集。������ 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 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深微,意 境浑融,风格深沉。
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 行诗中,虞集称其诗如“百战健儿”,即 指此类作品,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 杨载还是元代重要的诗论家,撰写有诗学 著作《诗法家数》,有丰富的理论价值。
元代中期诗坛上,较早地体现“元音” 的是 赵孟頫、袁桷等诗人。 赵孟頫在元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 创作昭示了元诗特殊风貌的形成,被认为是 “始倡元音”,诗集名《松雪斋集》。
袁桷是著名的文论家,也是成就突出的诗 人,袁桷之诗更能典型地体现延祐时期文 人儒士们的心态。 如《居庸关》《雨中度南口》《度怀来沙 碛》等。
理学是元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尤其是朱熹的 学说,在元代思想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元 代的理学家大多数都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 如郝经、吴澄、刘因、 许谦、姚燧、虞集、 揭傒斯、黄溍、柳贯、吴师道、欧阳玄、戴 良、宋濂等人。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前、中、 后三期。
大略而言,前期为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 全国稍后的一段时间 (13 世纪后半叶);
范梈诗作以歌行体见长,诗风豪迈而又流畅 自如。其诗集《德机集》中歌行体诗约占四 分之一。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 凝炼之风。

元诗发展述论

元诗发展述论

元诗发展述论元代是继唐宋之后中国诗史发展的一个独特阶段。

在唐、宋诗发展高峰之后,中国诗史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元代诗人已经很难创造超越唐宋的诗史奇迹,但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成就,走出了不同于唐宋诗的发展道路。

元代文人已经不可能用诗歌换取社会政治地位,也不依靠诗歌博取声名。

在元代写诗,不需要歌时颂圣,也没必要刻意炫才。

不能靠诗歌致显达,也不会因作诗而获罪。

写诗不需要婉曲其语,深晦其意。

人们读元诗,觉得没有唐宋诗那样意蕴深厚了。

元代诗人几乎没有前代诗人那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诗中也少有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对人生问题的深邃思考。

这都使得元诗似乎不及唐宋诗。

但诗歌创作没有政治意图的助推,也就摆脱了政治的桎梏。

元代诗歌与前代诗歌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回归诗人自身:诗歌成为文人自身生活和群居社交生活的需要,写诗不是为了给人看,只是自我情感以及朋友交往的需要,“自乐吾之性情”“以诗为日用”等新的诗学观念在元代产生并为不少人接受。

元代诗人身份构成的复杂性,诗人来源和写作地域的广阔性,所写内容和情感体验的多元性,也都远超前代。

从各个方面说,元诗都具有多元丰富性。

元代诗歌于是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我们需要认识这新的面貌,用新的标准对元诗做出价值判断。

1/ 4就一般意义上说,元代的文学史以蒙古灭金(1234年)为历史起点,但元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则应上追到跟从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

1215年,金中都破,北方最大的文化中心进入蒙古统治区。

自此至蒙古灭金,是元诗发展的早期。

1234年蒙古灭金,大批旧金文士渡河而北进入蒙古统治区,蒙古政权下之诗坛发生了极大变化。

进而元灭宋统一南北,直到忽必烈去世,都属元诗发展的前期。

前期,是元代诗坛形成但南北诗风未能融合,分别沿袭宋、金诗风的时期。

1294年,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元诗发展的历史进入中期。

延祐儒治,一批文人登上文坛,元代代表性诗风形成并主导诗坛。

1333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即位,元代历史和元诗发展都进入了后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诗词文简论
元朝帝系
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定宗——宪宗——世祖忽必烈(灭宋)——成宗(大德)——武宗——仁宗(延祐)——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明宗——文宗——宁宗——顺帝
元代文学三期p309
《全金元词》(唐圭璋,中华书局,1979)
《全元文》(李修生,凤凰出版社,2004)
《全元诗》(杨镰,中华书局,2013)
一、元代诗歌的分期
(一)初期:借才异代
由金入元:元好问、李俊民
由宋入元:方回、戴表元、黄庚
P310:方回与《瀛奎律髓》
心理上认同蒙元:耶律楚材、郝经
元代三大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
感旧歌者(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

落花(郝经)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漫一尊。

狼籍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渡白沟(刘因)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彫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二)中期:延祐之盛
赵孟頫、袁桷(p312)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p312)
柳贯、黄溍
盛元诗风的表现:雅正
(1)内涵:治世之音、歌咏升平
(2)风格:雍容平正、温柔敦厚
(3)取法:宗唐抑宋
钱钟书《谈艺录》: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湖州人。

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先祖乃秦王赵德芳。

宋亡,家居湖州,后受程钜夫推荐,受到世祖赏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赵孟頫“始倡元音”,开启延祐诗风
《松雪斋集》
岳鄂王墓(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罪出(赵孟頫)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

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

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

骨肉生别离,丘垄谁为扫。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

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戴表元评赵诗:古诗沉涵鲍谢,自余诸作,犹傲睨高适、李翱云。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蜀郡人。

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大德初年,至大都任国子助教博士,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其诗文皆负盛名。

诗文集《道园学古录》
挽文丞相(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杨载(1271—1323),字仲弘。

《杨仲弘诗》诗话《诗法家数》
赵孟頫弟子
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

《德机集》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

《揭文安公全集》
元诗之兴,始自遗山。

中统、至元而后,时际承平,尽洗宋金余习,则松雪为之倡。

延祐、天历间,文章鼎盛,希踪大家,则虞、杨、范、揭为之最。

至正改元,人才辈出,标新立异,则廉夫为之雄。

(顾嗣立《元诗选》)
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

先生(虞集)尝谓仲弘诗如百战健儿,德机如唐临晋帖,曼硕如美女簪花,人或问曰:“公诗何如?”先生乃曰:“虞集乃汉廷老吏也。

”盖先生未免自负,而公论皆以为然。

(顾嗣立《元诗选》)
虞道园序范德机诗,谓世论杨仲弘如百战健儿,德机如唐临晋帖,揭曼硕如美女簪花,而集如汉廷老吏。

曼硕见此文大不平。

一日过临川诘虞,虞云“外间实有此论”,曼硕拂衣径去,留之不可。

后曼硕赴京师,伯生寄以四诗,揭亦不答,未久卒于位。

(王士禛《池北偶谈》)
宗阳宫望月(杨载)
老君台上凉如水,坐看冰轮转二更。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

蛟龙并起承金榜,鸾凤双飞载玉笙。

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王氏能远楼(范梈)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虞集评揭傒斯诗如“美女簪花”、“三日新妇”
胡应麟《诗薮》:三日新妇,鲜而丽也。

《四库提要》论揭傒斯诗:独于诗则清丽婉转,别饶风韵……然神韵秀削,寄托自深,要非嫣红姹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也。

元代后期诗歌代表人物:萨都剌、杨维桢
萨都剌(约1307——?),字天锡,号直斋。

回族。

生于代州(今山西代县)。

《雁门集》
虞集评萨都剌“最长于情,流丽清婉”。

杨维桢“铁崖体”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

《铁崖古乐府》
在体裁上以古乐府为主,多为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并不新鲜,但艺术风格却新人耳目。

融汇汉魏乐府及李白、李贺诗歌的长处,走出元代中期模拟盛唐、圆熟平滑、缺少个性的模式,构思奇特、意象奇崛、造语突兀、思维跳跃性大,瑰奇惝恍的审美感受,兼具力度美。

一味求奇而致诡异晦涩
p314—315
鸿门会(杨维桢)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余。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古者,人 有士君子之行,其学之成也尚己,故其出言,如山出云、水出文章、草木之出华实也。

后之人执笔呻吟,模朱拟白以为诗,尚为有诗也哉?故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

(杨维桢《吴复诗录序》)
西湖竹枝歌(杨维桢)
苏小门前花满株,
苏公堤上女当垆。

南官北使须到此,
江南西湖天下无。

二、金元词
唐圭璋《全金元词·前言》:金元先后占据北方,词受两宋影响,亦多可观,如元好问、张翥,其最著者。

余今综合诸家所刻词,并加以补正,计词二百八十二家近七千三百首。

金元词分南北宗
早期以北方词风为主,中期则是南北词风的交融期,后期则是南方词风占据主体的时期。

北宗词的艺术代表:元好问
元好问《遗山乐府》(金元北宗词之冠冕)
元好问首先提出“东坡体”的概念。

首次将苏辛并列为词坛冠首:“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


南宗词的代表:张翥
张翥词为“元一代之冠”(吴梅《词学通论》)
张翥(1287-1368),字仲举,世称蜕庵先生。

《蜕庵集》《蜕岩词》
仲举词自是祖述清真,取法白石,其一种清逸之趣,渊深之致,固自不减梦窗……自仲举后,明代绝少作者,直至国朝词,为之中兴,益信仲举之词,风骨之高,直绝响三百余年。

(陈廷焯《云韶集》)
摸鱼儿·春日西湖泛舟(张翥)
涨西湖、半篙新雨,麴尘波外风软。

兰舟同上鸳鸯浦,天气嫩寒轻暖。

帘半卷。

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

莺娇燕婉。

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

如今游兴全懒。

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

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

斜阳又晚。

正落絮飞花,将春欲去,目送水天远。

末世之感
三、元文
(一)初期散文:古文与理学的融合(王恽、许衡、刘因、吴澄、郝经)
姚燧《牧庵集》
《元史》称姚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宋末弊习,为之一变。

远师司马迁与韩愈,才驱气驾,纵横捭阖,议论风发
戴表元《剡源集》
至元、大德间,东南独一无二的文章大家
(二)延祐散文
袁桷:取法戴表元
揭傒斯
虞集
“文擅韩欧”与“道从伊洛”的结合(文章与理学合一)
宋濂编《元史》,“儒林”与“文苑”合为《儒学传》: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也明矣。

(《元史·儒学传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