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汇率巨幅波动时期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波动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波动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贸易摩擦、金融风险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这些因素对货币体系和汇率波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引发了对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波动的讨论和研究。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全球经济中各个国家之间建立的货币联系和交流体系,它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协定确定了全球货币体系的基本框架。
该协定规定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则通过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来决定汇率水平。
然而,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开支,本国经济又遭遇通货膨胀,美元的金本位不断受到质疑。
最终,1971年美国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全球货币体系呈现出了新的走向。
2. 浮动汇率体系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全球货币体系开始出现新的走向,即浮动汇率体系。
该体系下,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市场利率、国际贸易、涉外资金流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汇率波动不断增加,货币危机频繁发生,国际社会对新型货币体系的探索也更加深入。
3. 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时期1990年代初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投资自由化得到了推动。
欧盟、北美、东南亚和南美也相继推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到了多种汇率定价方式并存,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或计划经济一体化和单一货币区的建设。
二、汇率波动的因素与影响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交换的价格,是货币体系的核心运行机制之一。
因此,汇率波动的原因和影响也成为全球经济的重大议题。
1. 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贸易和资本流动是形成货币需求和供给的两个主要因素。
实际上,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均衡是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的长期债务水平和赤字支出状况都会对市场信心产生重大影响;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利率变化与货币发行量都会影响汇率变化。
日元汇率波动历史
日元汇率波动历史
日元汇率波动历史
日元汇率波动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日元汇率也开始逐渐升值。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遭遇了一次油价危机,导致日元汇率大幅贬值。
此后,日元汇率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再次迅速发展,日元汇率也开始逐渐升值。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遭遇了一次泡沫经济破灭,导致日元汇率再次大幅贬值。
此后,日元汇率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在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开始逐渐复苏,日元汇率也开始逐渐升值。
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日元汇率再次大幅贬值。
此后,日元汇率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近年来,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包括实行负利率政策和大规模购买国债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
这些政策措施导致了日元汇率的大幅贬值。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日元汇率仍然处于波动状态。
总的来说,日元汇率波动历史反映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日元汇率仍然可能会继续波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汇率巨幅波动时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虽然英国于1925年宣布恢复金本位制,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已经不再支撑这样一个旧有体制。
其彻底的终结则始自1929年开始的世界股市大崩溃,由其触发的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国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其后诸多国家纷纷效仿,1936年达成的美英法三国货币协定则宣告该体制的正式结束。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的这段时期,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基本上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市场极度波动造成投机活动盛行。
二战期间,外汇市场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战争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并对英镑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且人们对英镑的信心亦因德国大量伪造英镑而收到严重冲击。
自美国加入二战之后,美元就顶替英镑成为全球地位最突出的货币。
鉴于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均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严重受损,作为唯一一个本土没有受到战争洗礼的大国,美国自然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者。
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阿姆斯特丹的主导地位,从此,阿姆斯特丹一蹶不振,沦为欧洲二流金融中心。
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金融城依然是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纳粹德国的炸弹可以摧毁伦敦金融城的建筑,却没有消灭英国的金融实力。
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元霸权的确立,当然,英镑与美元的正式交班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
一、一战终结伦敦金融霸权1914年7月31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停止了交易活动。
几个小时之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关门大吉了。
一战的爆发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此前人们都认为经济贸易的高度依赖使得战争变得不可想象。
当各个大国被裹挟进入战场之后,金融市场的恐慌可想而知。
如此之多的汇票需要贴现,而伦敦金融城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
为了避免信贷体系的崩溃,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以及商业银行体系联手干预,同时颁布法令允许贷款延迟还款。
5分钟看完全球200年汇率制度变迁史!
5分钟看完全球200年汇率制度变迁史!1、古典金本位制1821年英国成为首个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其它主要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相继采用。
大部分殖民地如法炮制,而在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国家,货币可兑换为英镑,美元、法郎等。
因此全球各国货币都通过黄金联系在一起。
该体系下英镑是最重要的货币,原因如下:1)英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2)英国最先使用这一制度;3)英国能持续地按照1英镑兑换1/4盎司黄金的比率满足黄金兑换要求。
2、肮脏浮动制到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
而此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于英国、德国、法国,甚至它们的总和,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这成为后来推动美元上升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关键因素。
这一时期的浮动汇率被称为“肮脏浮动”,因为各国对市场进行干预,即使在20世纪初期的大背景下这也堪称大混乱和不稳定,因此战争借宿后各国有共同努力大致恢复了一战前的体系。
3、二元金本位制一战期间各国发行纸币远远超过黄金储备的限制,于是大部分“硬通货”发行国希望通过回到就有体制来恢复其货币的信誉。
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上,各国同意美元与金币自由兑换,但所有其他货币都将采用一种修订版的“金条本位制”。
这些货币可按照旧的兑换率兑换黄金,但只能换成大金条。
此外,一些主要的欧洲货币可同时兑换英镑,反过来英镑也可以兑换美元。
4、布雷顿前浮动制在此期间,欧洲各国处于国内需要,接连违背其货币承诺,结果造成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只有美元仍与黄金挂钩。
然而大萧条期间,美元与黄金关联也大为减弱,罗斯福政府停止国内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将美元比价从约20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贬值至35美元,并要求国内人士将持有的各种形式的黄金都上交联储。
尽管货币“宽松”,美元仍成为全球“最硬的通货”,原因是至少外国人所持有的美元依然可以不受限制地兑换成黄金。
5、可调钉住汇率制到1944年,大部分同盟国政府都认为过去12年的肮脏浮动汇率制度顶多算次优选择,甚至有破坏性。
汇率历史
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
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
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l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同期英镑汇率从1英镑兑换5.9l元调至3.44元,英镑对人民币贬值41.6%。
1981-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钉住美元,官方汇率,双重汇率:公开牌价和贸易结算价。
1981年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
1985年1月:官方汇率,统一牌价,钉住美元1986-1993,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统一牌价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
随物价变动多次调低汇率:1985年10月1日,1:3.2,1986年3月5日,1:3.7,1989年12月16日,1:4.72,1990年11月17日,1:5.22。
在汇改之前,人民币是一路贬值的,从1980年的1.5元人民币兑1美元贬值到1994年的8.6人民币兑1美元。
人民币汇率的定价主要是由中国官方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和国内物价变化而调整制定。
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取消官方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德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德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德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阶段:
1. 二战后的金本位制(1948-1949年):德国在二战后深陷经
济崩溃的状态,为了稳定经济,德国引入了金本位制,将德国货币重新与黄金挂钩。
这种制度帮助恢复了德国经济,但也对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产生了限制。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9-1971年):1949年,德国成立德意
志联邦共和国,并加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将德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德国央行保持了固定汇率,并通过购买和销售外汇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经济的增长使得德国马克升值,这使得德国的货物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加昂贵。
3. 动荡的浮动汇率时期(1971-1978年):随着美国宣布取消
与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的汇率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从此以后,德国马克的汇率开始自由浮动,允许市场供需决定汇率的变动。
4. 欧洲货币体系(1979-1998年):为了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该体系
旨在维持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
德国马克与其他参与国的货币挂钩,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汇率浮动。
5. 欧元区(1999年至今):德国在1999年加入了欧元区,德
国马克被废止,改为使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
德国与其他欧元
区国家共享相同的货币,由欧洲央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汇率管理。
总的来说,德国的汇率制度在二战后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到固定汇率制再到浮动汇率制的演变,最终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和欧元区。
这些演变反映了德国对于稳定货币和促进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努力。
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
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
资本全球化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资金流动和投资活动的增加。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进行货币交流和结算的机制和规则。
下面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概述:
1. 金本位体系(1870-1914年):这是第一个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
各国的货币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可以自由兑换黄金。
2. 两次世界大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1914-1944年):由于战争的影响,金本位体系崩溃。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可兑换为美元或黄金。
3. 浮动汇率体系(1970年至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崩溃了。
现在,大多数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货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决定,并没有明确的固定汇率。
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支付和结算工具。
4. 市场化货币体系(1990年至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交易变得更加自由化和市场化。
许多国家逐渐放开汇率管制,允许市场力量决定汇率,并采取措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
总体而言,资本全球化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反映了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会继续演变和调整。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参考文献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算三版, 复旦大 学出版社, 中国金融年鉴, 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调整背景: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有利于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 但是也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偏高,一方面增加了出口亏 损,另一方面刺激了国内争外汇的倾向。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 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 (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2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趋势与对策众所周知, 我 国现在实行的是“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 虽 然从表面上来看有些死板, 但汇率的平稳运行 是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我国现在各 方面的发展水平还远达不到满足实行完全浮动 汇率 制的要求。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放 开汇率,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现在的最 优选择。当然, 像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永 远盯住美元、而且货币的自由兑换要求会越来 越强烈, 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会逐步“ 让市场说 话” , 由市场调节汇率, 在将来, 实行完全的浮 动汇率制是最终选择。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的经常帐户下完全自由 兑换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加人 世贸的需要,1996年7月1日中国对汇率制度再 一次进行改革, 基本取消了经常性帐户下兑换 的剩余限制。1996年12月1日起, 中国与国际 惯例接轨, 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 的全部义务, 放开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 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 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 制度和多重货币制度, 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经 常性帐户下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
第三阶段1994一1996年的经常帐户下有条件自 由兑换时期。1994年1月1日, 我国对外汇管理 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第一, 汇率并轨, 取消 人民币的官方汇率, 统一由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供求决定人民币汇率。第二, 取消外汇留成制, 实行结汇制企业外汇收人按外汇市场当日价格 结售给指定银行。第三, 实行售汇制, 对经营性 外汇收人实行结汇制, 对资本性外汇需求实行 管制。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国际汇率制度是指各国之间货币兑换的规则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汇率制度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来探讨国际汇率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历史1. 货币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相继采取了“金本位制”,即各国货币通过黄金确立固定汇率,并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货币。
此时,汇率制度相对稳定,但是黄金的地位不断下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团结战胜法西斯的各国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之越战、社会政治运动等原因,美国出现了金本位制度下的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出,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 浮动汇率制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协议,允许各国货币自由浮动,即不再以黄金或其他货币为基础,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际汇率。
随着全球货币和资本流动的加速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浮动汇率制逐渐成为主流。
二、现状1. 货币联盟货币联盟是指一组国家同意采用共同的货币,或者将自己的货币与其他货币绑定在一起。
欧盟是最典型的货币联盟之一,欧元已成为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共同货币。
货币联盟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各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差异仍制约了联盟的进一步发展。
2. 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协议或者法律规定固定汇率,例如香港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兑换机制。
虽然固定汇率制度相对稳定,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这种制度难以长期维持。
3. 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现代国际汇率制度的主流,它能够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然而,由于一些经济体实力强大,它们的货币和资本流动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浮动汇率制不完全能够避免国际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与作用机制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与作用机制作者:薛静一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48年12月1日,第一批人民币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标志着我国现代货币的产生。
随后,人民币币值与汇率经历了建国初期、五年计划、经济发展停滞期和对外开放等几个时间段的波动起伏,在二十一世纪逐渐趋于稳定,并最终成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力的货币之一。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演变随着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国民经济发展初期高度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固定汇率到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调控逐渐放宽限制的浮动汇率的变化。
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接轨,国际流资的涌入与流出,都对我国汇率的波动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统一平衡国内价格,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水平。
与之相适应,当时人民币汇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作为编制计划和经济核算的标准,只在外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作相应调整。
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联系并不密切。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是汇率大幅贬值和起伏回升阶段。
从1949年到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并大幅度调低。
当时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是“奖出限入,照顾侨汇”。
1950年到1952年,人民币汇率逐渐调高,起伏回升。
为保障外汇资金安全,加速进口物资,汇率政策由“奖出限入”变为“进出口兼顾”。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主要作用为调整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物价。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外汇历史
外汇历史事件1944—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帮助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
1971—史密斯索尼安协议建立,允许了更大范围的货币浮动。
1972—欧洲共同浮动汇率体制建立,因为欧共体尝试摆脱于美元挂钩。
1973—史密斯索尼安协议与欧洲共同浮动汇率机制瓦解,标志着自由浮动汇率机制的正式到来。
1978—欧洲货币机制推广,尝试彻底与美元摆脱关联。
1978— IMF正式开始自由浮动汇率的管理。
1993—欧洲货币体制失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浮动汇率机制的发展。
金币本位制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年至1914年间。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
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
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
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持有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成该国货币的金本位制。
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外汇市场发展历史
痋洞成了一抹洼地,前一日还绿汪汪的一潭,今早痋群已全军覆没。可叹呀!伤心呀
将黄金挂钩为基础的体系改为不能兑换黄金的纸 币制度。最终,在 1931 年英国首先宣布放弃该制 度,其后各国跟随,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国与国之 间的竞争与矛盾,不但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还破坏 了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因此,某些国家在这个纸币 制度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政策与其有密切关联的友 好国家及殖民地组织成为一个货币区,这种趋势逐 渐发展成三个主要货币区,分别是美元区、英镑区 以及法郎区。这个制度主要是以这三种货币为运作 中心,例如:美元区,区内每位成员的货币汇价比
全个(货系球国S币。ta超家与各te级,金国ofN强在融代e国会表w1H与议于9a4m领,会4p导目议s年h者的中ire。为通7)美建过布月、立设雷于英一立顿美、个两森国苏全个林新、新国举罕法的际行布等金性联夏痋四融组合州洞十体织国成四,了一抹洼地
分别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MoaryFund)和国际复兴开发银 行,又称世界银行(WorldBank)。会议又建立新的 货币体系,提升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也成为 国际储备中心中除黄金之外另一个主要选择。布雷
球外汇交易网络,把全球各地的终端机连接,只需 要数秒的时间就能划拨数千万的资金。直至九十年 代末期,互联网大行其道,使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 的程序简化不少,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新技术的 革命也为外汇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与者众多
外汇市场从七十年代中期后,开始结束固定汇 率制度,将主要的外汇交易功能,由国际间的贸易 支付需求,逐渐转变为投机买卖操作以及风险回避
痋洞成了一抹洼地,前一日还绿汪汪的一潭,今早痋群已全军覆没。可叹呀!伤心呀
在八十年代也放宽了外汇管制,推动日本金融业的 发展,凭着经济急速起飞,东京外汇市场曾经成为 第二大的外汇市场。各个主要金融市场放宽金融业 务的自由化,大大地推动了全球外汇市场的发展。
2、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过了一个先贬值后升值的过程。
但笔者认为,人民币并无升值“压力”之虞,在未来三个“五年计划”内,人民币汇率近期仍能保持稳中趋升态势,中期将基本稳定但渐趋疲软,远期则将出现较大的向下调整态势。
对此决策当局应未雨绸缪。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史1、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 ,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 。
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3、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选择具有更加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地区)不断增加,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弹性化趋势,国际汇率制度打破了以往固定、浮动汇率制的两分法,出 现了多样化的国际汇率制度的局面。
中国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中国汇率体制改革之路(即演变)1、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和官方汇率与 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但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再继续下去,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2、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求浮动汇率”。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一 20世纪前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各国终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这也标志着盛行了约30年的国际金本位制的瓦解。
此后直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这一段时间内,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无序阶段,浮动汇率制度居于主导地位,汇率波动频繁,各国争相实行竞争性汇率贬值政策。
这一期间,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就是纸币本位下的国际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利率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lnterest Rate Parity)。
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的Salamanca学派,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才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地阐述。
这一理论基本解释了当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通货膨胀而引起汇率的变动,并且为各国在战后确定均衡汇率水平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到来,这一时期除价格水平外,各国的生产、就业和资本流动的波动都对汇率和国际收支产生了很大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很难对该期的汇率波动进行解释。
人们认为各国的汇率水平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实际因素,也有名义因素。
此外,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也很困难,如价格指数的选择就难以做出。
而且,如果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则其所对应的购买力平价的本质也就不同。
例如,美国的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知识信息产业上,它的购买力平价(PPP)值和通货膨胀率与宏观经济量的相关性就比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小。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汇率服从随机游走,从而进一步导致对购买力平价的否定。
而在最近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对均值回复、实际汇率的稳定性或购买力平价估计方程的残值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的检验,但是其结论各有不同。
汇率制度的变迁
汇率制度的变迁汇率制度是指国际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体系,它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汇率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汇率制度的变迁。
第一阶段:金本位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许多国家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即以黄金作为货币的基础,货币的价值与固定数量的黄金相对应。
这种制度使得各国之间的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的蔓延,金本位制度不再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需求。
第二阶段:浮动汇率制度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调整,许多国家开始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相对于其他货币在市场上波动的制度。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并避免了汇率危机和外汇储备的枯竭。
第三阶段:新型汇率制度的探索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新型的汇率制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度到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
这一改革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支付平衡。
总结汇率制度的变迁是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金本位制度到固定汇率制度,再到浮动汇率制度和新型汇率制度的探索,每个阶段都为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提供了不同的机制和工具。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变化,汇率制度还将继续发生变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汇率制度的变迁不仅仅是国际经济体系的因素所致,也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关。
因此,在制定和调整汇率制度时,各国需综合考虑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求,以及全球经济的整体状况,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变与调整。
这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一些金融危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以黄金作为基础,在英镑和美元的主导下运作。
然而,这一体系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后出现了严重的动荡。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国际货币体系在1930年代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和货币贬值的措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这一体系以美元为中心,在美国所持有的黄金上建立了固定的汇率。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和高通胀的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段不稳定的时期。
各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货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决定。
这种制度虽然有助于适应市场的波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金融风险的增加和汇率波动的不可预测性。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其目标是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IMF通过提供紧急贷款和政策建议等方式,帮助了许多国家度过了金融危机。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共同货币的可能性。
欧盟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欧元成为了许多成员国的共同货币。
然而,这种共同货币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经济差异和主权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些国家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以反映新的力量平衡。
例如,中国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想法,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
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
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问题。
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
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随后上海、厦门及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采取分别挂牌办法,牌价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1 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
之后人们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1 =?42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高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
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价作为计算标准。
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采用的是物价对比法。
物价对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资理论比价;(2)进口物资理论比价;(3)侨汇购买力比价。
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资理论物价,侨汇购买力比价适合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
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在照顾侨汇方面,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仍在不断上涨,我国采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其内容是银行结汇当日不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的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接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种做法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当时确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后,其其他货币的比价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比价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
从日美汇率大战到中美汇率之争
从日美汇率之战到中美汇率之争2011年2月14日,应该是一个被中国人载入史册的一天。
不是应为这天是情人节,而是应为,GDP数据显示,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在这一天公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
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汇率”这个词,在教科书里的解释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但这只是教科书里的解释,在许多政客,尤其是许多美国政客的眼里,所谓的汇率,就是他们实现他们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
可以这么说,汇率,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贴上了政治化的标签。
从1985年的日美汇率大战,到当今的中美汇率之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人就要通过汇率,转嫁他们的国内危机,打击发展中强国,维护他们的世界霸权地位。
日美汇率大战30年前的美国让我们回到30年前的美国。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6%。
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
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这与当前的美国如出一辙,失业率居高不下,对外负债严重,国内赤字剧增。
30年前,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这也就有了1985年的日本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汇率战争
财经活页2010年第24期(总第168期)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财政学会 2010年12月25日本期主题:汇率战争[按]临近2010年年底,一年前还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雨同舟”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却在或快或缓的复苏中闻到了明显的硝烟味儿。
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在外汇市场打响,而这场攻防战最为激烈的时候,可能尚未到来。
在不久前结束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夺得众议院掌控权。
反对派实力的扩张,更对奥巴马政府决策构成了掣肘。
分析人士称,白宫和国会山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美方会继续展现强硬,打“中国牌”、拿人民币汇率说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正以所谓人民币低估损害他们利益为由,加紧组织一个“联盟”,一齐对中国施压,而G20、IMF以及WTO,正成为各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平台。
实际上,汇率战的硝烟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经隐隐可见。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主轴的争端,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必将影响到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经济金融格局。
汇率战阴谋和汇率保卫战1.货币贬值竞相而来,汇率冲突硝烟四起。
2010年美元对各主要货币呈现贬值趋势,4个月间美元指数累计下跌13%。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其他国家货币的被动升值,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创8个月来新高,澳元对美元冲上27年来最高。
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刷新15年来最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汇率战中,各国不甘愿受美元挟制,纷纷发起“货币保卫战”。
在日本,日元的大幅走高,导致东京方面结束为期6年的不干预汇市政策,抛售了估计价值200亿美元的日元。
外汇市场的动荡,也迫使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介入市场干预。
泰国更是给本国外汇市场下“猛药”以图抑制泰铢过度升值,要求对外资投资债券所获资本利得和利息收益征收15%的预扣税。
巴西宣布买进“过量美元”抑制雷亚尔的升值。
哥伦比亚央行日前宣布,每日开始买进至少2000万美元以阻止本币比索升值。
越南数次将本币贬值以刺激出口。
2.联手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虽然英国于1925年宣布恢复金本位制,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已经不再支撑这样一个旧有体制。
其彻底的终结则始自1929年开始的世界股市大崩溃,由其触发的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国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其后诸多国家纷纷效仿,1936年达成的美英法三国货币协定则宣告该体制的正式结束。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的这段时期,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基本上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市场极度波动造成投机活动盛行。
二战期间,外汇市场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战争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并对英镑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且人们对英镑的信心亦因德国大量伪造英镑而收到严重冲击。
自美国加入二战之后,美元就顶替英镑成为全球地位最突出的货币。
鉴于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均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严重受损,作为唯一一个本土没有受到战争洗礼的大国,美国自然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者。
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阿姆斯特丹的主导地位,从此,阿姆斯特丹一蹶不振,沦为欧洲二流金融中心。
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金融城依然是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纳粹德国的炸弹可以摧毁伦敦金融城的建筑,却没有消灭英国的金融实力。
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元霸权的确立,当然,英镑与美元的正式交班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
一、一战终结伦敦金融霸权
1914年7月31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停止了交易活动。
几个小时之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关门大吉了。
一战的爆发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此前人们都认为经济贸易的高度依赖使得战争变得不可想象。
当各个大国被裹挟进入战场之后,金融市场的恐慌可想而知。
如此之多的汇票需要贴现,而伦敦金融城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
为了避免信贷体系的崩溃,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以及商业银行体系联手干预,同时颁布法令允许贷款延迟还款。
一场信贷崩溃得以避免。
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人们还没有适应战争的状态,毕竟欧洲已经将近100年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从19世纪晚期确立的金本位制度崩溃了,包括英国在内,各国都暂停金本位制度,商业信
贷的网络趋于萎缩,处于大战状态之中的违约和冻结措施使得金融网络出现了严重的破损。
融资的主体从商业机构变成了政府,政府间债务膨胀。
金融机构通过帮助政府融资获得高额利润,而商业信贷市场则被挤压。
战争与债务相伴相随,政府债券成为证券交易中的主要对象。
为了让战争机器运转下去,英国将大量的海外资产出售了,而美国正好接盘,在战争期间,美国不仅还清了对英国的各种债务,而且还成了英国的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伦敦从资本输出中心变成了借款中心,而纽约则恰恰相反,从外国资本与美国经济的中介变成了外国的融资中心。
在英国的大借款中,摩根财团崛起了,它是英国在华尔街的代理人,在美国市场销售英国政府债券,可以提取至少1%的佣金,在为英国政府融资的过程中,摩根至少营利3000万美元。
在一战之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纽约成为国际融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纽约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一战结束之后,纽约的风头压过伦敦金融城,但是伦敦金融城并未就此陨落了,但是它独一无二的地位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
伦敦金融城要恢复战前的地位面临着难题。
首先是英国经济的衰落,出口减少,多年来积累的海外资产已经变成了沉重的债务。
战争结束之后,英国首要的问题是恢复英镑的可兑换性,回到金本位的轨道上来。
如何回到金本位的确是个难题,就英国的经济而言,英镑显然不能按照战前的价格进行兑换,对英镑进行贬值是比较现实的政策。
如果英镑贬值了,那么英镑的声誉就受损,伦敦金融城恢复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路途就会更加曲折。
从此之后,英国一直面临着英镑与英国经济之间的选择,最终伦敦金融城的利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英镑以战前的汇率水平回到金本位。
伦敦金融城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客户网络使之在战后得以快速恢复,伦敦依然是票据承兑的中心,但是纽约的股票市场、巨型银行体系标志着伦敦金融城一枝独秀的时代终结了。
二、货币的战国时代
巴黎和会对德国做出了严厉的惩罚,赔偿的额度相当于德国3年的GDP。
众所周知,德国人对于赔款是非常不情愿的,1923年法国军队占领鲁尔区,恶性通胀使德国马克事实上崩溃。
最终美国出面提出了道威斯计划,向德国提供贷款担保,才使得赔款计划得以进行下去。
也就是说,一战之后美国金融界事实上已经登上权力的舞台,欧洲金融秩序的维持需要美国人出面。
在上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处于战后恢复之中,尤其是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开始了长期的执政生涯,他与纽约联邦储备银
行行长本杰明·斯特朗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货币外交也成为各国央行协调政策的重要领域。
美国的信贷保持了各国政府间债务关系的运转,但是短期资本却大量地流向美国,这是因为纽约的股票市场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更高的盈利空间。
通用汽车等新兴工业股票、公共事业股票受到追捧。
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盘为上世纪20年代的繁荣画上了休止符。
股市的“黑色星期二”只是这场大萧条的开始,虽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出手干预,暂时稳定了市场。
美国股市的下跌引发了国际市场的反应,尤其是依赖美国信贷的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银行破产潮。
就像2009年的欧债危机一样,伦敦的票据市场大幅度萎缩,英镑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
1931年9月21日,英国政府停止了英镑对黄金的兑换,对主要货币采取浮动汇率政策。
英镑贬值破坏了伦敦金融城的根基,同时也让世界货币体系进入了“战国时代”。
各国退出金本位制度,大国开始组建自己的货币区,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成三足鼎立之势。
英镑、法郎、美元采取了竞相贬值的政策,以邻为壑成为各国的选择。
英国将英联邦成员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拉入英镑区,实施帝国特惠制,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封闭的贸易集团。
大英帝国的政治特权为捍卫英镑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战期间,美国一直千方百计地拆除大英帝国的特惠制度。
二战又一次使美国成为巨额融资中心,通过租借的形式为同盟国提供了援助。
累计金额达到500亿美元,其中三分二流向了英国,与之相关的是,美国的公共债务规模从1941年的480亿美元飙升到2600亿美元,美国公众手中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
通过政府举债的形式,美国的生产力得以迸发,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强化了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权力,而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财经高官们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就可以勾画战后的世界秩序。
两次世界大战也摧毁了私人银行的主导权,财政部、央行成为世界金融秩序的主角。
(杀戮是正确的,你也可以攻击宗教但却不受惩罚,但你正在威胁的是很多人视之比生命更加宝贵的东西......——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给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信,拒绝其提出的伪造德国货币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