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
瘀血名词解释中医
瘀血名词解释中医
瘀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机体组织、器官或体腔内积聚的淤血,常常会引起疼痛、肿胀、紫斑等症状。
瘀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创伤、气滞、血瘀、寒湿等。
中医认为,瘀血的形成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内生。
而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是因为气滞、血瘀、寒湿等因素。
因此,瘀血的治疗通常需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
瘀血在中医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治疗瘀血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丹参、桃仁、牛膝等。
同时,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也可以用来帮助瘀血的排出和缓解症状。
瘀血
瘀血是生命的隐形杀手活血化瘀常吃10种食物人的血液畅通,身体才能健康,就好比河流里的泥沙或是人们乱扔垃圾,就会导致喝到堵塞,不能正常流动,而血液也是如此,如果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是血流迟缓,血管壁不光滑,就会导致瘀血阻滞,血液流通不畅、阻滞就会成为你健康的隐形杀手,从而产生很多的疾病,所以及时活血化瘀十分的重要。
下面10种食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保证血液正常血环,减少疾病的发生。
体内瘀血阻滞常表现为身体特定部位的疼痛,痛处固定,以刺痛为主。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胸痛、胸闷、心悸;肢体发凉、麻木、疼痛;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
在体征上可见面色发黑、没有光泽;口唇、舌头颜色紫暗;皮肤干枯、粗糙、脱屑、瘙痒;体内有肿块,疼痛且长期不能缓解。
对于瘀血体质的人,要尽早引起重视。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须调节饮食,加强锻炼,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进一步发展。
10种食物可有效缓解。
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等功能。
它能抗血栓、降血脂、抗脂质过氧化,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软化血管,使血液流动通畅,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黑木耳还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有利于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
洋葱:辛温,归肺、肝经。
洋葱有温阳活血的作用,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洋葱含有的前列腺素A,是较强的血管扩张剂。
它含有的葱蒜辣素,能抗血小板聚集,因而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与血液黏稠度,并降低血压。
生姜:性温,味辛。
姜有促进血液循环、健脾和胃、杀菌解毒的作用。
研究表明,生姜能降低胆固醇、血糖、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脑血管梗塞。
大蒜:《本草纲目》里说,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大蒜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
鱼:无论是深海鱼、浅海鱼,还是淡水鱼,都含有对抗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EPA、DHA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吃鱼有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功效。
西红柿:西红柿含有多种活血化瘀的成分。
关于瘀血的理论?
关于瘀血的理论?问:毛细血管也好,微血管也好,驻留在我们人体血管内被抽出去的死血,看作瘀血。
顺着血管流动,遇到窄的部分就沉积的渣子胆固醇等血液成分中脂肪质或高浓度不能分解的蛋白质的一部分。
不把这些与瘀血区分开来,是很大的误解。
心天:好像对人体结构没太理解。
毛细血管外的想法不大对头。
血管若是处于正常状态时,就像树,从粗干伸出去的枝子似的,很细的,连接于细胞之间的血管才是毛细血管。
即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差别就在于粗细不同,都是相连接的血管。
受外伤,血发紫,不是血液流到血管外面去了,而是,粗血管破裂。
大量的血一下子流入毛细血管内,因毛细血管细,血不能一下都流走,使毛细血管膨胀发硬,出现紫色和瘀血的现象。
详细说明瘀血的过程的话,身上受到猛烈的撞击,肌肉僵直,僵直的部位毛细血管瞬间变窄,血液不流通,幸运的是瘀血部位周围的毛细血管畅通的话,瘀血很快会散开,如果瘀血的前部位毛细血管已被堵塞,瘀血散开的时间就要长了。
可是,不管什么情况坏死的血,是停留在毛细血管内不会流动的,利用拔罐把坏死的血抽出来,好的就快了。
以现代医学为基准,理解瘀血,不好理解是很自然的。
所以按照那样的基础理论,所学的医术,若与我的理论联系在一起时,是不能理解的。
虽然,产生瘀血的原因甚多,其中重金属引起瘀血的过程和成分学存在的问题加以比较来说明。
如果重金属进入人体的话,白血球为了不使重金属在血液中扩散,自己死掉粘附在上面,就象密封包起来,防止它露在血液中。
那么包在重金属上的白血球是死血,还是活血呢?分明是死血。
这是瘀血的话,分析成分时,就表现为脂肪和蛋白质。
那么活着的白血球,若作分析的话会怎么样呢?还是相同的结果。
这里,我们所食用的营养成分也好,人体细胞,白血球,微生物,都做成分分析区别的话,死的也好,活的也好其成分都是一样的。
那么怎么区别呢?所以按现在医学的标准,不可能有瘀血、死血的概念。
所以,我所说的瘀血,只能是概括性的东西,瘀血的概念是,堆积在毛细血管内,不移动,阻碍血液流动,从营养学的角度是对人体无益处的血,定义为瘀血。
瘀血学说
瘀血学说瘀血学说是研究瘀血产生的病因病机及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一门学说。
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活血化瘀”疗法运用于临床日趋广泛,并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引起了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一、瘀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瘀”最早的记载见于《楚辞》;汉《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
”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瘀血”一词的是东汉张仲景之《金匱·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而与瘀血相关的论述则又可追溯到《内经》,随着后世历代医家的研究拓展,瘀血学说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具体治法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并在中医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对瘀血概念和本质的认识1.瘀血的概念在中医学文献中,可见“瘀血”、“瘀血证”;“血瘀”、“血瘀证”以及“瘀”、“瘀证”等提法。
而其中所反映的含义和概念相同与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在认为三者之间含义各具的观点中,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意见:一种为“因果”说,认为“血瘀”是指因瘀致病,为因;而“瘀血”系因病致瘀,为果。
另一种或姑且称之为“层次”说,如王瑞林[1]认为“瘀”的概念范围最广,“血瘀”次之,“瘀血”最小。
在证的方面,有因于血的血管内血瘀证及因于脉的血管外血瘀证之分;除此之外,陈可冀等[2]还认为,“瘀”的概念中,不仅包括血的“瘀”,尚涵盖了气的“瘀”,即所谓的“瘀血”或“血瘀”,“气瘀”或“气滞”。
至于“瘀血”和“血瘀”的区分,似乎并无本质的不同,但考虑到西医中亦有“瘀血”的概念,以及其与中医学中“瘀血”概念的差异,陈氏认为中医学在“瘀血”与“血瘀”两个提法中,统一采用“血瘀”较为妥当。
2.瘀血的本质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脉中不断循行流动,“如水之流”,并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即所谓“正常的度”。
在这一认知中,包含了“脉”与“血流”的内容,其中任何一方发生改变,均可导致血在脉中循行流动偏离正常的范围,即“血行失度”。
瘀血经方治疗
神失所忆喜忘:《伤寒论》阳明病篇 “其人 喜忘者,必有蓄血”、“本有久瘀血,故令喜 忘”。
腹内有形包块:描述为“疟母”,类似现代脏 器肿块,以方测证,多为活血化瘀、软坚消癥 一类。或妇人素患癥病,瘀血阻于胞脉,血脉 不循常道,溢于脉外,故见妇人下血不止。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 等分
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 前服 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组成: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 15g,桃仁15g。
方证:面红或紫红,腹部充实,左下腹触 及抵抗感,或有压痛,头痛昏晕,失眠, 烦躁,动悸,舌质黯或有紫点者。
瘀血症候
神志精神异常:症状描述为“其人如狂”“其 人发狂”“谵语”“烦满不得卧”“其人常欲 蹈其胸上”等。 妇人经血失调:描述为“血自下”“漏下不 止”“血不止”“漏下”“下血都不绝”和 “经水闭不利” 及“经水不利下,经一月再 见、漏下黑不解”等,
腹满急结疼痛:“少腹急结硬满疼痛、腹中痛、 少腹里急、少腹 满如敦状、腹中血气刺痛、膀 胱急,小腹满,其腹胀 如水状”等症状。
形成病因
(1)形盛体虚,气血虚滞。 (2)五劳虚极,干血内留。 (3)热邪入里,与血相结。 (4)疟虫感染,阻滞血络。 (5)妇人经产, 胞损致瘀。 (6)情志怫郁, 气机失调。 (7)热伤血络,瘀 热成痈。 (8)血停津凝, 瘀水互结。
瘀血脉舌
瘀血具体可见多种脉象,微、涩、沉、结、迟、 数等脉象,临床不应局限某种脉象,应结合症 状、体征,辨证识脉,知犯何逆。 凡舌质晦暗、青紫,甚者见有瘀点瘀斑,舌下 脉络迂曲充盈、显露、怒张、粗壮,分支较多 且色泽暗淡者,均可考虑瘀血证。
瘀血的诊断
瘀血的诊断瘀血的诊断应以四诊为基础,重点以体征与症状为主,患者的既往史在诊断瘀血证上也有参考价值,故对瘀血证诊断的依据,须从体征、主诉、病史三方面来综合分析。
1.体征(1) 舌紫:舌质紫黯为中医诊断瘀血之传统依据。
《诸病源候论》说:“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包括整个舌面黯紫、舌之边缘色紫,或舌底静脉怒张充盈。
临床看到急性瘀血多见于整个舌面,慢性者多见于舌之边缘,如西医学所称之“肝瘘线”。
紫舌的消退,往往与疾病的转化成正相关。
(2) 巩膜瘀斑:巩膜有瘀点,状较虫斑为大,或有瘀丝累累,或巩膜色深,多为慢性瘀血症状。
巩膜色深常见于老年或髙脂血症患者。
黄疸久久不退,也为瘀血所致。
(3) 口唇及睑下青紫、面色苍黑、皮肤黯褐、色素沉着或白斑:口唇青紫多见于肺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
眼睑下青紫为瘀血患者的敏感区,妇人月经不调、外伤、手术后迅速出现。
面色苍黑及皮肤色素变化多见于慢性疾病,也为瘀血之表现。
(4) 脉象涩、紧、沉迟居多,可兼弦脉:气滞而影响血脉流通者,脉多见涩、紧、沉迟;病热者或兼痛者则见弦脉。
(5) 出血倾向、紫斑、浅表静脉怒张、蜘蛛痣:凡出血多属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留于体内则成瘀血。
各种血液病、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常出现皮肤紫斑或瘀点。
血栓性脉管炎、肝硬变等病,可见静脉怒张、蜘蛛痣。
(6) 毛发变化、皮肤粗糙、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毛发突然枯黄,脱落(排除老年生理退化),皮肤粗糙,干燥呈鱼鱗状,古书上称之为肌肤甲错,皆属瘀血指征。
运动感觉系统病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瘀血有关。
(7) 肝脾肿大、肿瘤、骨质变形、癌肿、有形之肿块:皆属气血凝滞之结果。
如唐容川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结为癥瘕……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统称之癥瘕、积聚。
其中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变之肝脾肿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外孕包块等腹腔肿块,也包括外伤后的局部血肿,红肿热痛的癌肿,体表瘢痕形成,皮肤硬化,骨质变形等病。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瘀血证的经验良方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液瘀滞不行而成为瘀血证。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瘀血证及其常用经验良方用药。
一、概述1.瘀血证及其临床表现瘀血证是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所致的病证。
倘若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或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或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涩;或元气虚衰,运血无力,血因气乏而滞;或跌仆损伤,血络破损,局部血行障碍,都可引起血液运行不利,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
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征:①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
②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在体内为瘕积,按之较硬,有压痛。
③出血:血色紫黯而挟瘀块。
④发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甲青紫,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2.瘀血证的常用治法根据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
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
活血祛瘀剂的组成,以活血祛瘀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水蛭、虻虫之类。
在配伍方面,约有以下几类:①配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香附之类;②配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之类;③配消除病因药:因寒者,配以温经散寒药,如桂枝、吴茱萸等;因热者,配以苦寒清热药,如黄芩、大黄等;因气虚者,配以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因外伤者,配化瘀定痛,走窜通络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代)、麝香等,以消除病因。
3.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应用活血祛瘀剂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瘀血的病理归类。
闭塞性瘀血,治当补气、化瘀、温通;郁滞性瘀血,治以行气、化瘀、温通、攻逐;出血性瘀血,宜止血、消瘀。
②用药注意温通。
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
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故活血祛瘀与温通多配合使用。
③活血剂能促进血行,凡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证及孕妇均当慎用。
④注意剂型:新瘀证急,宜用汤剂,以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以取其力小性缓,使瘀消而不致伤正。
二、常用处方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组成】桃仁12g,桂枝6g,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6g(水煎服)。
对于瘀血的一点理解
对于瘀⾎的⼀点理解医学专家谈中医(资料来⾃⽹络)对于瘀⾎的⼀点理解瘀⾎并不是像我们说的你能够眼看到的⾎块。
事实上没那么⼤,但是它确实能够把⾝体微循环的地⽅堵上。
瘀⾎的证,应该是中医⾥⾯⾮常⼤的⼀类,⽐痰饮病的范围稍微⼩点。
关于痰饮的病,历代医家多有关注。
现代湖南的朱曾柏在这⽅⾯造诣⾮常不错。
在《⾦匮要略》⾥⾯,关于痰饮,⽔饮的病和治疗占了⾮常⼤的章节。
当⼀个⼈的⾝体部位有了瘀⾎,会有当地的⾎的淤积,感到疼痛,或者是在⾝体的某⼀部位会有隆起。
⽐如说⾆头表⾯有瘀斑,或者⽪肤甲错。
⽪肤甲错就是说⽪肤表⾯有⼀个点⼀个点。
或者有⿊⾊的眼圈,或者是⽪肤的颜⾊⽐较深,不是正常的深。
这些都和瘀⾎有关系。
那么⼈有瘀⾎后有什么症状呢?我这⾥主要分析以下⼏个症状。
1.头痛说到瘀⾎,中医⾥⾯好多⼈肯定第⼀个想到的清朝的名家王清任。
王清任是很厉害的。
他写过⼀本书,叫《医林改错》,他亲⾃做⼈体解剖,尽管当时条件不是⾮常具备,他亲⾃做解剖,来更正以前的⼤家对⾝体各个器官的⼀些错误的认识。
同时呢,他对这个瘀⾎的治疗,还是⾮常有⼼得的。
所以,后来有好多不错的治疗瘀⾎的⽅⼦,就是王清任发展起来的。
⽐如说,有通窍活⾎汤,⾎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痛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实际上活⾎化瘀的⽅⼦,在⾦匮要略和伤寒论⾥⾯,⽅⼦⾮常多的。
⽐如说有去瘀汤,抵挡汤,桃仁承⽓汤,⼤黄蛰⾍丸。
当时(1800年以前)就已经意识到⽤⾍类药来活⾎化瘀,⾮常了不起,效果是很不错的。
当⼈⾝体⾥⾯有淤⾎以后,它会产⽣不同的症状。
⽐如说,有的⼈瘀⾎在头上,产⽣头疼。
头部⾎管流通不好。
可能有⼈会问:他为什么会在头上不在别的地⽅?实际上,每个⼈这个⾝体状况不⼀样的。
哪个地⽅⽐较薄弱,瘀⾎就容易在那个地⽅产⽣坏的影响。
头部有瘀⾎后,头脑会刺痛,有的时候会青筋暴起。
这个时候呢,就⽤通窍活⾎汤,效果是⾮常不错的。
实际上以前有不少的医⽣⽤通窍活⾎汤来治这样的头痛,效果⾮常不错。
淤血十三因
瘀血之命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在《内经》有“恶血”“留血”、“血枯’,、“凝血’,、“着血”、“蛆血”等。
《说文》谓:“瘀,积血也”,所谓瘀血,已非正常生理之血,乃机体受邪后或积渐而成的病理产物。
大凡瘀血:一是离经之血蓄积脏腑体腔或经络滕理之间或排出体外,如蓄血、干血、跌打损伤等;一是指瘀血宿积脏腑经络形成的肿块,如疟母、瘕积等;三是血液因受邪而变为污秽,或为血脉肌肉坏死组织,如肺痈、肠痈、产后恶露等;四是血行涩滞迟缓,血脉不畅,如血痹、胸痹、肝着、痛经、闭经等。
《金匮·惊悸吐蛆下血胸满瘀血病》篇,对瘀血症状作了集中描述,结合其他篇章有关内容,瘀血之症状与体征有:两日暗黑,唇舌青紫,舌下静脉疲块,皮肤甲错,皮下瘀斑;出血性者有血块或脓血,或痈脓,或大便色黑,或尿血;狂躁,谵语,健忘;口燥漱水不欲咽;胸或腹部不胀满而患者自觉胀满,或局部刺痛,或腹腔可触及积块;四肢麻木或疼痛或重滞;脉涩滞迟缓等。
瘀血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但《金匮》对导致瘀血的病因认识更为广泛具体,结合有关瘀血证候及治疗用药,可将致瘀之因概括为十三因。
1风邪致疲当肌表感受风邪不能即时解散,可随患者自身体质之差异,深入血脉或脏腑致瘀。
风为阳邪,进入血脉后,一则行走迅速,鼓荡不羁,易致血液妄行而离经;一则热灼血干,可形成瘀热结滞。
如《金匮·妇人杂病》腹中痛,方用红兰花酒方,即妇人经后或产后气血本不足,邪风乘虚侵入腹中,与血气相搏,使气阻血瘀,则腹中刺痛。
治用红兰花酒方径直活血消瘀止痛,使血脉通畅,不祛风则风邪自散。
这给治疗有关邪风入侵筋脉、关节、脏腑致血脉瘀阻疾患,指出了治疗关键。
后世_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火”即导源于此。
热入血室,即妇人适值经期而肌表中风,或中风后适值月经来潮,邪风乘血室空虚而入侵,致邪热与血相结,形成血室瘀热,治用小柴胡汤转邪外出,使邪热解,则血结自散,或针刺期门穴以泻血室瘀热。
瘀血学说(1)
* 瘀血
传统中医的认识:
是指“血行失度”,即血在脉中循行流动失 去正常的度。
现代活血化瘀研究认为:
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 体内存留离经之血,并由此而产生的机体组织 形态和功能的病理改变。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瘀血的本质:与血液循环 和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代谢失调、免疫功能障碍、 血液流变性异常、体液调节功能和内分泌紊乱等有关。
实用文档
3、污秽之血:
是指已丧失正常血液的功能,并停留体内致 瘀之血。
《内经》:“恶血”、“衃血” 《证治准绳》:“污秽之血为瘀血”
“百病由污血者多”
实用文档
现代研究:
• 外源性“污秽之血”:
由生物、理化等因素所“污染”的血液,如各 种致病微生物及其内毒素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纤溶 系统、激肽和补体系统等;许多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 如CO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创伤、大手术、大气压改变等物理因素,启动外源或 内源凝血系统。
二、其它依据: 1、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 2、肢体麻木或偏瘫。 3、精神狂躁。 4、腭粘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
三、实验室依据: 1、微循环障碍。 2、血液流变性异常。 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 4、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 5、血流动力学障碍。 6、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现等。 7、特异性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
※ 组织细胞氧供能否得到保证,首先取决于血液 循环的好坏:
• 带有血管切断性质的疾病(如伤口)是最严重的血瘀; • 血运障碍引起的器官功能失调属瘀; • 心肌梗死、血栓性脉管炎直接影响血供属瘀; • 坏死组织无血供,水肿组织限制了弥漫出毛细血管的
氧向组织细胞的运送,属瘀; • 纤维组织增生及良性肿瘤中基质多、血管少,属瘀; • 恶性肿瘤血运极为丰富,但仍不能满足生长过度旺盛
去瘀血的方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去瘀血的方法有哪些
导语:夏天的我们,衣服穿的很少,在任何地方磕一下都会红,严重的会磕紫。
还有的情况下,会出现有瘀血。
那末有瘀血很难消除,到底如何去除掉瘀血
夏天的我们,衣服穿的很少,在任何地方磕一下都会红,严重的会磕紫。
还有的情况下,会出现有瘀血。
那末有瘀血很难消除,到底如何去除掉瘀血呢,如果瘀血不多,大家可以涂抹一些药膏,可是如果严重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大家去医院做一个检查。
这样对症治疗。
下面我会给大家一些建议。
刚有淤血的2天内用冰袋敷(止血,避免淤血范围扩大)2天后用热水敷(促进淤血消散吸收)淤血多是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因血液从毛细血管破裂处外渗致皮下。
所以我们在完整的皮肤上可以看到皮肤一片淤青。
此时外渗致皮下的血液已属异物,又因皮下神经丰富。
所以疼痛感明显。
意见建议:发生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
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这就是关于如何处理瘀血我能够给大家的建议,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磕着很不容易好。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
有了受伤一定要到医院做好包扎,或者吃一些消炎的药,但还是建议去医院大家根据医生的要求去治疗。
预祝大家早日康复,祝福大家生活开心快乐。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瘀血护理ppt
CATALOGUE 目录•瘀血形成的原因•瘀血的诊断与评估•瘀血护理的方法•瘀血护理的注意事项•瘀血护理的预防措施01瘀血形成的原因如跌倒、碰撞等外力因素导致皮肤下的血管破裂,血液在局部淤积形成瘀血。
外力作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受到重物压迫,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瘀血。
长时间压迫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发生血管破裂,导致瘀血。
年龄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导致瘀血。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引发瘀血。
02瘀血的诊断与评估瘀血部位可能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以及肿胀、疼痛等症状。
观察皮肤颜色变化注意伴随症状留意病程发展如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可能与瘀血有关,需一并观察。
观察瘀血症状的发展趋势,如范围扩大、颜色加深等,以便及时处理。
030201观察症状瘀血部位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通过触诊可进行判断。
检查皮肤温度通过触诊可了解瘀血部位肿胀的程度,以及是否有波动感。
感知肿胀程度触诊可帮助确定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寻找疼痛点触诊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凝血障碍。
血常规检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了解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红细胞等异常成分,有助于判断肾脏是否受累。
尿液检查实验室检查03瘀血护理的方法冷敷法是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以减少肿胀和疼痛。
可以使用冰块、冷湿毛巾等作为冷敷材料,敷在瘀血部位,每次敷15-20分钟,每2-3小时敷一次。
冷敷法能够收缩血管,减少血液流向受伤部位,从而减少瘀血和肿胀。
同时,冷敷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减轻疼痛。
0102热敷法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向受伤部位,加速新陈代谢和瘀血的吸收。
同时,热敷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热敷法通常在受伤后的48小时后使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
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或热水浴进行热敷。
瘀血诊断详述
瘀血诊断详述
*导读:瘀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则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如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肿块外伤肌肤局部,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在望诊方面,久瘀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
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
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成块,或见崩漏;
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
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瘀血的治疗原则不外活血化瘀,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
同时又需依据瘀血的性质,辨证治疗。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瘀血的诊断,瘀血怎么处理的相关内
容介绍,更多有关瘀血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瘀血怎么快速消除
瘀血怎么快速消除很多人在平时都有遇到过瘀血,瘀血的出现绝多数是因为碰伤,击打,导致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有短暂少量的血液停留,会透过皮肤看到发黑色和紫色的形状,瘀血想要快速消除,首先在饮食方面要吃些可以活血化瘀,加快血液循环的食物,慢慢调理,再配合上局部的按摩促进循环。
★1、饮食方面少量饮用一些红葡萄酒可以活血化瘀,另外可以吃山楂、韭菜、红糖、醋之类的。
多吃一些菇类、小金橘、黑木耳、生姜、胡萝卜、红花、杏、肉桂、咸梅干等,喝一些玫瑰花茶。
南方人有一种吃法:把糯米甜醋猪脚,加一些水进去,冬天时放一点红枣、生姜(大块去皮)放一起炖,非常养人的。
如痛经的、月经退后的、淤血块多的,喝完后会觉得周身通泰,还能够美容。
喝一个冬天后,一开春脸红扑扑的,痛经也会减轻,舌像也不那么紫了,但前提是对于偏寒的体质,内热的吃这个很容易上火。
同时,淤血体质的人在活血的同时可适当补血,加一些当归,既补血又活血,血虚可补血,血瘀可活血,女性特别容易在血瘀这方面发生问题,因为她细腻,容易不开心,那样就会伤到肝。
所以逍遥丸女人多用,用于改善淤血这种体质,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这种。
男性血热多一些。
要少吃一些收涩的东西,寒凉的东西,身体不要受寒,不要吃一些冰冻的东西,否则会加重你的体质偏颇,促发很多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淤血体质的人不适合秋冻,不要冻的太厉害,因为气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
★2、生活起居如果钻牛角尖,就会使气机郁结,气停----水停-----就会形成痰湿,气停-----血停---就会形成淤血。
所以情绪要开朗,注意培养兴趣爱好,如集邮登山运动等,多去唱歌、跳舞、交朋友等这样一耗散,气也就散了,血也就行了。
★3、简易方药山楂、桃仁、黄芪、当归、田七、川穹、益母草。
淤血体质的人要适当补点血,滋润滋润,要适当的养养阴,补补血,用一点阿胶,时不时地冲一些阿胶喝。
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田七煲鸡肉(活血)。
田七、红枣煲鸡肉(补血)。
中医关于损伤瘀血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损伤瘀血的辨证论治(1)颅脑瘀血:常见头昏头痛,“昏迷目闭,少时或明”,或清醒后再昏厥,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若神志清醒者,常感头痛甚剧,有如锥刺、刀劈,有如石压,目睛发胀,睡卧不宁;若昏不识人,为危重之象。
治以启闭开窍、活血化瘀、升清降浊之法。
通窍开闭法用于昏迷不醒之气闭患者,首先立即灌服苏合香丸,醒后改用夺命丸、黎洞丸;如气闭昏厥抽搐者,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如伴有中枢性高热痉厥等症者,用神犀丹、紫雪丹等。
若有中间清醒期及定位症状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2)胸胁瘀血: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紧、气促,口唇发绀,不能平卧,胸部疼痛(为刺痛或胀痛),咳嗽、呼吸震痛,触压痛,局部丰满;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呼吸音减低,语颤减弱,可有日晡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方如血府逐瘀汤,适用于胸部内伤瘀血或头、胸腹部内伤,瘀血发热疼痛;复元活血汤,适应证同血府逐瘀汤,偏重于跌打损伤瘀留胁下,痛不可忍者。
积血多者,争取时机在12~24 h抽出或引流。
(3)腹部瘀血:临床常见表现是:①腹痛:如脾胃瘀血,多为上腹疼痛,痛引肩、颈或胸痛彻背,可见大便色黑,此为远血;损伤肠道,引起阵发性腹痛,可见便血,多为鲜血,称为近血,此为肠道下部损伤,疼痛多在少腹或向会阴部放散。
瘀血甚重者,腹胀、腹硬、压痛、叩痛、反跳痛,可出现血虚、血脱危象。
②恶心呕吐:腹中瘀血,肝胃不和。
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发为呕吐,吐出物可有乌血块。
③便血:伤及胃肠引起便血。
下焦出血,常为腹内瘀血的证候。
④腹胀:瘀血积久,气滞不顺,肠鸣减弱,秽浊之气不降,积于腹中如胀如满,有的患者腹大如鼓,胀痛难忍,大便秘结,脉象多虚数无力。
治疗当以活血祛瘀、行气通利、攻下逐瘀为主,膈下瘀血者用膈下逐瘀汤,有活血逐瘀、调气疏肝之效;少腹瘀血者用桃仁承气汤、鸡鸣散、少腹逐瘀汤;腹部瘀血者用攻下逐瘀法,多用硝、黄、枳、朴等峻泻耗气之品,故对素体虚弱、老年、妇女月经过多者慎用,或在药量、剂型上加以调整,或效王好古的“虚人不可下,四物加山甲”的范例,采用攻补兼施,寓攻于补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作者:缪晓路朱颖文
《金匮要略》为后汉张仲景所著,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瘀血”的论述有32处,其中内科论“瘀血”15处;外科论“瘀血”1处;妇科论“瘀血”16处。
其中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其余皆散落在各篇章中。
现将瘀血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等整理如下。
瘀血之名称
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
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
干血: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内有干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此为腹中有干血著于脐下”及《妇女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内有干血,下白物”,由于正气内伤,气血伤残,阴液亏耗,“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则“内有干血”;产妇,气血虚衰,血液干涸而“著”于脐下;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经水闭结,瘀血内阻,阻于胞宫。
可见“干血”都存在着阴营耗损或亏虚的前提,“干血”者,血干而成瘀。
积:见于《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病治第十一》“积者,脏病也,终不移”,等。
“瘀,积血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瘀血只是“积”的一种类型,血瘀结聚于脏腑脉络,根蒂深固,称为血之“积”,“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癥:见于《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此结为癥瘕”及《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宿有癥病”,为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病(《中医大辞典》),瘀血淤积成块则为血之“癥”。
如疟邪深入血络,假血结于肋下,聚而成块,“此结为癥瘕,名为疟母”。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血痹:风邪搏于血脉,血为之停滞(《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肝着:肝气不疏,气滞血瘀,“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黑疸:黄疸病湿热之邪内陷,血为瘀滞,变为黑疸,“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瘀血的病因病机
张仲景提出的三因病证,瘀血的成因也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四肢九窍,内有血脉相连,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必引起四肢官窍的病变,影响血液畅通,形成瘀血,如湿热毒邪由表入血分,血中热毒随肝脉上注于目,热毒积血壅塞于目,故见“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若表卫空疏,腠理不固,感受风邪,风邪搏于血脉,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而不畅,成为“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经络内连五脏六腑,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或结聚或成痈,或迫血妄行成便血尿血,则是并由内而起。
如疟邪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病邪深入血络,瘀血积于胁下而成疟母;若饮食不洁,生冷无度,或饱食后剧烈运动,引起胃肠气血津液失常,气血凝滞,营血瘀结,湿热毒邪内聚,肠道经脉受阻而成肠痈;若热毒蕴于肺之脉络,聚结不散,营卫气血受其阻遏,则气聚血壅,“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若湿热蕴结下焦,下注膀胱,阻于尿路,瘀血阻滞经络,水血相交,血不循经,则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小腹急结,甚至尿中带血等等。
“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 五劳所伤,时日既久,正气内伤,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残伤,营卫不和,内外合邪,以致经络运行不畅,使得血行瘀滞,乃致成瘀,停留于体内,成为“干血”;若金属外伤,血脉断裂,经络阻断,气血阻滞,血不循经,阴血外流。
瘀血之病证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对瘀血的脉证作了比较具体描述。
血瘀阻滞,阻碍气机,气机痞塞不畅,在上焦见“病人胸满”,在中焦见“腹不满,其人言我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能濡养诸窍,“唇痿舌青”,瘀血内阻,津液不行,无以上承,故见“但欲漱水不欲咽”。
而且瘀血郁热,“病者如热状”,上扰神明,则“烦满”,再加郁热灼阴,更见“口干燥而竭”。
但因为瘀血的病因病机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出现“身体不仁”;肌体严重失养,可见“肌肤甲错”、“虚极羸瘦”;瘀血阻塞脉道,血不能正常循环,血不归经,则见尿血、便血;血瘀成积块,则外证可见有物突出等等。
总之,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同时又有着各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
瘀血之治疗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明确提出血液内阻成瘀,应当用下瘀血的方法,“是瘀血也,当下之”,“下”应为“祛”解,用药物攻除积滞(《简明中医字典》),“下之”即祛除瘀血。
《金匮要略》记载了许多治疗血瘀证行之有效的方剂,从治疗程度上分析20多张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三类。
此三类在功效上逐次递增,可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治法。
和血活血常用于血瘀轻证。
“和”者,调和之意,调和气血,血脉畅通。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指出:“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脉和”不一定使用明确的活血之药,针对瘀血的成因,解除发生机制,血脉即能通畅。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温阳行痹,益气和血,阳气流畅,风邪不容留,血脉随而畅通,痹证得除。
小柴胡汤疏利少阳之枢,治疗热入血室;另外少用活血之药,起到佐使之功,也即达到血液流通之效者。
如治疗肝着,气血瘀滞较轻,“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以旋复花为君,通肝络行气机,佐以少许新绛,即达气行血行,阳通瘀化的目的。
另外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亦归于此类。
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证明显者。
血行不畅,停滞成瘀,淤阻成实。
若瘀滞得化,则血行流畅。
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药,化解瘀积,通利血脉。
常用药物有蒲黄、乱发、硝石、王不留行、红蓝花、川芎等。
如蒲灰散治疗血瘀小便不利,以蒲黄为君,活血消瘀;滑石利水引经,共奏化瘀利窍之效。
王不留行散治疗金疮病,以王不留行、桑东南根白皮等利络脉、行血脉、活血散瘀,恢复肌肤脉道之断裂损伤,使得营卫通行,金疮可愈。
另外如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红蓝花酒、温经
汤等都属于这一类。
破血逐瘀常用于血瘀的重证。
瘀血结聚,病重深固,当破血逐瘀。
常用的药物有大黄、桃仁、丹皮、赤硝、(庶虫)虫、虻虫、水蛭等。
若邪毒血瘀,正气未伤,应截断其流,力主攻逐。
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热毒内聚,营血瘀结肠道,经脉循行受阻,大黄宣通壅滞,荡涤实热;桃仁、牡丹凉血逐瘀,芒硝、冬瓜仁软坚消痈排脓,共奏荡热解毒、排脓逐瘀攻下之功。
此外又有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土瓜根散、抵当汤、大黄甘遂汤等。
若正气亏耗,气血不足导致瘀血,或血瘀日久耗伤正气,破血逐瘀的同时应兼顾正邪虚实,必须标本兼治。
如大黄(庶虫)虫丸治疗虚劳瘀血(“干血”),“五劳虚极羸瘦,……缓中补虚”,以逐瘀为主,大黄、(庶虫)虫、桃仁、水蛭、虻虫等破血通经,活血行血,佐以白蜜、地黄等补养之剂。
鳖甲煎丸亦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