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瘀血证治

合集下载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它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的病理过程。

气滞血瘀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如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痔疮、风湿病等。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非常重要,中医学中有许多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气滞血瘀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1.疏通气机气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气机畅通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治疗气滞血瘀的首要原则是疏通气机,促进气的运行。

气机畅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草药、气功等。

2.活血化瘀气滞血瘀的病理过程主要是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凝聚,形成瘀血。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和排出,缓解疼痛,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

3.辨证施治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和病因,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方法1.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机,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太冲等。

2.草药草药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之一。

通过草药的功效,调节气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常用的草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等。

3.按摩按摩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拍打、揉捏等。

4.气功气功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之一。

通过气功练习,调节气机,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常用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三、总结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治疗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治疗气滞血瘀的原则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辨证施治。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

血瘀的中医疗法

血瘀的中医疗法

血瘀的中医疗法血瘀的中医疗法中医讲,气为血之帅,即气统帅着血运达全身。

因此,如果气滞严重的话,就会连带有血瘀,这就是气滞血瘀。

一般来讲,气滞血瘀表现为胸部、胁肋部位、腹部的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肋下刺痛,月经不调,痛经。

一次,我的学员说自己全身不适,胸部胀闷,走窜疼痛,右侧胁下有硬块,像针扎一样。

每次来月经前疼痛难忍,不吃止痛药无以忍痛,经色紫暗有块,平时I生格急躁易怒。

看她的舌质,紫暗有很多瘀斑,脉象发涩。

这正是气滞血瘀的症状。

她这种情况由情志不遂引起,心情不愉快导致气运行不畅,时间久了,引起血液运行的瘀滞。

这是由气滞导致血瘀的情况。

当然也可能由离经之血(即内膜脱落所出之血)或跌打损伤,引起了瘀血阻滞,进而影响气的运行,这是由瘀血导致气滞的情况。

但不管哪种情况,最后的病理结果都是气滞和血瘀同见。

可别小看了气滞血瘀症,若这两组病理同时出现,说明病程已经较长,所以调理要麻烦一些。

首先,选用治气和治血的穴位,期门,太冲、血海,三阴交。

用艾条在三阴交,关元穴上方约2—3厘米的地方,做回旋灸,每日1次,每次灸30分钟。

其次,可以试试这则治疗气滞血瘀的处方:川芎1 2克、香附1 2克、元胡12克、莪术1 2克,水煎出药汤约500毫升,每天分3次喝,坚持1个月。

期门、太冲疏通气机,三阴交,血海活血化瘀。

对于气滞血瘀的顽症,关键是应用艾灸。

中医认为,艾灸有很好的温通作用,所谓“血得温则行”,所以用艾灸加上温阳作用很好的关元穴,就会促进血液的通畅运行。

中药里川芎,莪术、元胡均兼有行气和活血的双重作用,而香附善于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几味药配合,服用半个月以上,就可以使气滞血瘀症消除。

另外,“生气是毒药”,要想不气滞血瘀,这一点也应尽量避免。

血瘀:病从瘀中来 也从瘀中祛—污秽之血

血瘀:病从瘀中来 也从瘀中祛—污秽之血

血瘀:病从瘀中来也从瘀中祛—污秽之血内结之血史老总结历代医家经典、阐发了血瘀证的三种形成途径,其中一种是内结之血为瘀血。

1血瘀证瘀滞内结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是中医对血瘀的最基本认识。

属于内结之血为瘀血的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史老曾经救治过一个冠心病的患者,这个患者装了8个支架但是仍然反反复复不见好。

史老告诉我们,支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意义非常大,但是也只是权宜之计。

因为支架只能放在比较大的血管中,对于一些细小的血管堵塞是没办法装支架的,而供应心脏血液的90%全来自于小血管和微小血管。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血瘀的现象,请大家对照以下症状,有两条或者以上就要提高警惕。

【血瘀证常见症状】1.舌质紫黯或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2.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者3.肌肤甲错或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4.固定性疼痛或刺痛、绞痛5.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6.月经紊乱、痛经、色黑有块7.肢体麻木或偏瘫8.精神、神志异常9.腹腔脏器肿大或包块冠心病的病人放了支架并不能一劳永逸,虽然冠心病大血管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很多微循环还存在着堵塞,从心肌层面上来看可能并没有改善供血。

所以史老根据古代医家关于瘀血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提出了瘀血阻络的观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瘀血形成的三个途径内结之血、污秽之血、离经之血2气虚血瘀史老告诉我们冠心病的病机,大多数都是气虚血瘀。

气虚以后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容易缓慢停滞甚至凝结。

也就是中医当中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大气下陷↓无力擎血↓循环受阻↓血瘀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的表现在血瘀的症状基础上,还有气短,乏力,易汗出,心胸隐痛,动则加重。

临床上,史老会给气虚血瘀的冠心病患者用一个名方。

【升陷祛瘀汤】生黄芪升麻柴胡知母桔梗山萸肉党参益母草三棱莪术提示:气虚血瘀患者在服用这个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方子做出调整。

专家表示,内结之血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与中医的“气”也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血瘀病因和治法的论述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

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

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

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内经》书中虽没有血瘀名词,但已出现凝血、血苑、恶血、留血等记载,《内经》所论之瘀血涵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将其对瘀血的病因及治法归纳如下:病因1外感致瘀:《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说明外感寒邪,人体阳气受损。

失去温煦推动之力,血流不畅,停而为瘀,2外伤致瘀《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

则血气凝结。

《素问·刺腰痛》: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失于调达,导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大怒伤肝,肝不藏血,血溢于脉外,停积不去则为瘀。

过度忧虑,则肝郁脾虚,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肝风入络,气滞血瘀。

4出血致血瘀《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有留血”。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

后世《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5饮食不当致血瘀《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论》“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血脉,影响血行,6久病致瘀《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治法:《内经》中有关瘀血治疗大法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中医养生血瘀体质调理方法

中医养生血瘀体质调理方法

中医养生血瘀体质调理方法血瘀体质指的是体内血液流动不畅,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凝结物,从而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血瘀体质的人往往容易疲倦乏力,经常出现疼痛、抽搐等症状。

为了改善血瘀体质,中医提供了一些调理方法,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饮食调理1. 补充水分:血液黏稠度增加是血瘀体质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改善血液流动。

建议每天饮水量为1.5-2升,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2. 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问题,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

选择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并保持适当的膳食平衡。

3. 避免过食寒凉食物:中医认为,寒凉食物容易使血液凝结,增加血瘀的风险。

尽量少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并多选择温热食物,如姜、辣椒、桂皮等。

二、运动调理1.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

建议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

2. 避免久坐不动:长时间的久坐会使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血瘀问题。

工作中,应该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一下,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

三、中医调理方法1. 穴位按摩: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血气流通。

在血液黏稠问题时,可以按摩足三里、合谷、血海等穴位,每天坚持按摩10-15分钟。

2. 中草药调理:中医药材中有很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草药,如红花、当归、桃仁等。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中医师,制定适合的中草药方剂进行调理。

四、心理调理1. 减轻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会加剧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瘀问题。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寻找一些放松心情的方法,如听音乐、冥想、瑜伽等。

2. 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于改善血瘀体质至关重要。

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喜欢的兴趣爱好活动,都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的血瘀体质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和心理调理。

气虚血瘀治疗原则

气虚血瘀治疗原则

气虚血瘀治疗原则
气虚血瘀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气机不畅和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 中药调养:选择具有补气活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可根据病情配合使用,加强脏腑功能恢复。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豆类、鱼类、蔬菜、水果等,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3.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不稳定,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4. 针灸疗法:可选择针灸、推拿等中医调理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经络和腧穴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等状况。

5. 药物治疗:视病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调理气血的药物,如扩张血管的西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成药。

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量的锻炼都是重要的调理手段,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流动、水火平衡,对于气虚血瘀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衰瘀血机理及活血化瘀疗法浅论

慢性肾衰瘀血机理及活血化瘀疗法浅论
[ V n K r D o i F L R sh , 1 n e i m o g a 1 o o M, w r n S , e ec e L e a . p e i o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f k t A d l c c m a s f a o p ns P i, 8 , :7 — 8 . o pr o o i c m l t in p n m  ̄.a 1 8 2 13 13 n9 3
【 张登 本. 解 白话 皇 帝 内经( 卷) 2 ] 通 第二 . : 西安 兴界 图 书 出版公 司,
2 0 ,0:9 . 0 0 1 9 9
慢 性 肾衰瘀 血机 理 及活 血化 瘀 疗 法 浅论
唐 敬 东
摘 要: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一般, 采用中西结合治疗 , 中医根据辨证施治, 结合现代研究结果, 认为慢性 肾衰存在瘀 血机理 , 活血化瘀 方法 , 病证 , 减用药 , 采用 根据 加 临床取 得一定 疗效 , 能从 这种 治疗方法上 获得 长期收益 。 病人
部 , 以伸腰 。 难
腰痛 目前临 床上仍 以辨证 施治 为主 , 确定治则 之前 , 在 首先要 辨清腰痛是属于外感还是内伤 ; 其次要辨别有无脾虚 , 肝郁 , 淤血 等情况; 其三要辨别腰痛的经络部位。 内经》 《 刺腰痛篇是按照六经 辨证治疗腰痛的最早典范 , 现在经络辨别仍不离其基本观点。 《 内经》 对针刺治疗腰痛的方法论述颇丰 , 本篇提示的方法主 要是 针刺 和放血 疗法 ( 如太 阳、 阳 、 少 阳明腰 痛均采 用此 法 )其 中 , 针刺疗法的取穴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循经取穴 : 这也是本篇 主要 的取穴 原则 ; 局 部 取 穴 : 太 阴腰 痛 “ 腰尻 交 者 , 胂 ② 如 刺 两髁 上 ” 远道 取 穴 : 除太 阴腰 痛取 穴外 , 都是 取本 经的 下肢 。③ 如 其余 的穴位即“ 病在上者下取之” 。④缪刺法: 如太阴腰痛的针刺方法

治疗血虚血瘀中药方案例

治疗血虚血瘀中药方案例

一、概述血虚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现象,多见于女性,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血虚血瘀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原则,以下是一份治疗血虚血瘀的中药方案例。

二、中药方案1. 方剂组成(1)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川芎10克,枸杞子10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

(2)甘草6克。

2. 方剂功效本方剂具有养血活血、化瘀止痛、益气养阴的作用,适用于血虚血瘀所致的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

3. 服用方法(1)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4. 适应症(1)血虚血瘀所致的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

(2)月经不调,痛经,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

(3)产后恶露不尽,腰膝酸软,面色无华等症状。

三、注意事项1. 服药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劳累。

2.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3. 服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4. 本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四、方剂分析1. 当归、白芍、熟地黄: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的作用;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

三者合用,可养血调经,缓解血虚症状。

2. 川芎、桃仁、红花: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桃仁、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三者合用,可活血化瘀,缓解血瘀症状。

3. 枸杞子、党参、黄芪: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血、益精明目的作用;党参、黄芪具有益气养阴、补气固表的作用。

三者合用,可益气养阴,增强体质。

4.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的作用,可加强活血化瘀的功效。

5. 甘草: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可减轻方剂中其他药材的苦味。

五、总结治疗血虚血瘀的中药方案例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机体内气机
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淤滞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瘀可
导致多种疾病,如疼痛、肿块、痛经、月经不调、血瘀性疾病等,
因此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滞血瘀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望,面色晦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2. 闻,气息沉郁不畅,或有瘀血恶臭之气。

3. 问,常见情志郁滞、胸胁胀闷、疼痛不适、月经不调等症状。

4. 切,脉象沉涩、涩数、或有结节、紧实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倾听患
者的气息,询问患者的情况,以及触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是否
存在气滞血瘀的证候。

一旦辨识出气滞血瘀的证候,医生可以针对
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以达到疏
通气血、调和阴阳的治疗目的。

总之,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
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就医,以保障自己的
健康。

活血化瘀的调理方法

活血化瘀的调理方法

活血化瘀的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血瘀体质的人日常饮食最好不要吃一些日常饮食不宜多吃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食物,像收涩、寒凉、冰冻的食物这些食物都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血液循环的,日常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药者不吃,同时要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活血祛瘀作用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食物,像猪肉,胡萝卜这些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此外在饮食上要尽量减少一些凉血,止血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是会加重血瘀体质的症状的。

2、药物调理:中医讲究对症治疗,其实对于血瘀体质的病人来说就要经常的用一些具有活血作用的补品,像地黄,当归,五加皮,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都是可以给血瘀体质的病人服用的。

但是在服用这些所谓的补品的时候也要适当,过量的服用补品会让身体的瘀血更多,更不利于瘀血的排出。

3、心理调理:有资料表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否其实也是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的,而血瘀体质的人由于血液的循环受到了影响,因此日常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很多事。

4、中医调理:中医博大精深,中医的针灸,刮痧,推拿其实都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的,对促进血瘀体质患者的血液循环也有很大的帮助。

而中医调理对其手法是有很多讲究的,因此如果要利用中医调理血瘀体质的话,要尽量到那些正规的中医院,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找一些没有从业资格的调理师。

5、运动调理:运动是最好的养生方式,而对于血瘀体质的人来说适量的运动具有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对改善体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当然了对于血瘀体质的人来说运动也不要太激烈了,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有氧运动。

像散步,慢跑,游泳这些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体质,虽说体质是天生就注定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注意科学的调理的话,那么其实也是可以改善自己的体质,以上就是针对一些血瘀体质的调理方法,希望对所有的血瘀体质的朋友都能有所帮助。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脏腑、气血、经络、肢体组成。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现象,它是指气机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气滞血瘀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运动不足、过度劳累等等。

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是一种气血失调的表现,因此治疗气滞血瘀主要是调理气机,促进气血畅通。

一、治疗气滞血瘀的原则1、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发热等,这些症状都是由于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首要原则是要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红、川芎、红花等。

针灸、推拿、拔罐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2、调理气机、舒缓情绪气滞血瘀与情志有关,情绪不畅会导致气机阻塞,从而引发气滞血瘀。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调理气机、舒缓情绪。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舒肝理气、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柴胡、枸杞子、香附等。

针灸、推拿、气功等也可以起到调理气机、舒缓情绪的作用。

3、针对病因、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原则还包括针对病因、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因情志不畅导致的气滞血瘀,可以选用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药物,如柴胡、益智仁等;对于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气滞血瘀,可以选用具有消食化滞作用的药物,如山楂、陈皮等。

二、气滞血瘀的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1、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疾病,多由气滞血瘀引起。

中医认为,痛经是因为气机不畅,导致经血不能畅通,从而引发疼痛。

治疗痛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机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红花等。

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2、痛风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多由气滞血瘀引起。

中医认为,痛风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关节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疼痛。

中医药调理气滞血瘀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调理气滞血瘀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调理气滞血瘀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历经千年的发展沉淀下来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医药体系。

其中,调理气滞血瘀的应用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

气滞血瘀是一种中医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血不畅,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

这种疾病在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上被归纳为炎症、血栓形成等多种因素并存。

治疗气滞血瘀的中医药方主要包括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苏叶、杏仁等具有行气化痰、散寒祛湿、生血通络的药材,以及陈皮、白芍、丹参、红花、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消肿散结的成分。

其中,麻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具有解热、镇痛、祛湿、排脓等功效;桂枝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生姜的辣味能刺激正常气血顺畅,在杀菌、温中、解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炙甘草对局部炎症、肿胀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还能调和药物之间的作用,增加其疗效。

苏叶其辛温苦降,可引肺气,化浊而清,其药性较温和,能使经脉通利,因此也被广泛应用在调理气滞血瘀的方剂中。

杏仁可行气化痰,润肺止咳,是常见的解决胸痹、痰饮的药材。

陈皮入脾经,促进脾胃之气,有缓解胸闷气滞的作用;白芍对于气血不畅的情况下,有效止痛,增加药性的调和作用;丹参具有清热凉血、消肿止血的功效;红花竹叶汤可舒筋通络,呈现出一个奇妙的抗风湿作用;川芎由于其通血止痛的作用而常应用在调理气滞血瘀的方剂中。

此外,药物组合也十分重要,要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而作出合理的处理。

例如,麻黄、桂枝、生姜可以组合成桂枝加葛根汤;丹参、桃仁、红花、川芎、香附组成的血府逐瘀汤;实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软骨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方剂。

在临床应用上,中药汤剂、药粉等形式均有应用,具体选用哪种形式需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中医望闻问切等借助生命体征和病人诉求进行的诊断手段也是常用手段,对于范畴宽泛的气滞血瘀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加准确地做出诊断。

中医如何调理血瘀

中医如何调理血瘀

中医如何调理血瘀血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常见病症,指的是血液在体内无法流通或流通不畅的状态。

中医认为,血瘀是引起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血瘀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血瘀,包括饮食调理、草药治疗以及其他中医疗法。

一、饮食调理饮食对于调理血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一些食物可以活血化瘀,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饮食调理方法:1. 消食补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补充身体的能量,并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

可选择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红枣、动物肝脏等。

同时,应避免吃得过饱,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饮食中宜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

3. 注意食用调味品:一些调味品和香料,如大蒜、生姜、辣椒等,有助于活血化瘀。

在烹饪中可以适量加入这些食材,增加饭菜的营养价值。

二、草药治疗中草药在调理血瘀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良好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调理方法:1. 当归补血汤: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血气的作用。

将当归、熟地黄、白芍等药材煎煮成汤剂,每天饮用一次,有助于改善血瘀症状。

2. 三七饮:三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将三七切片,和红枣、生姜一同加水煎煮,可饮用两次,每日一次。

3. 当归川芎茶:当归和川芎是两种常用的中药材,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将当归和川芎研磨成粉末,加入开水冲泡成茶,每日饮用一次。

三、其他中医疗法除了饮食调理和草药治疗,中医还有其他一些有效的疗法可以调理血瘀。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一个独特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针灸治疗应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

2.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可以采用玻璃罐、竹罐等材料进行。

血瘀 调养原则

血瘀 调养原则

血瘀调养原则
血瘀是中医经典理论中的一种病证,其主要特征是体内的血液循环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

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长期疲劳、情绪不稳、饮食不当等。

以下是一些调养原则,帮助缓解和改善血瘀的症状。

1. 调整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样化的饮食,尽量避免油腻、辛辣、冷食等刺激性食物。

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排便。

2. 保持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避免久坐或长时间站立,尽量保持身体的活动状态。

3. 控制情绪:情绪波动会影响心脏和血液循环,要尽量保持心情稳定、舒缓。

可以通过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4. 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

晚上临睡前可以进行放松的活动,如泡脚、热水浸泡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身心的放松。

5. 中药调理: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适量借助中草药调理血瘀。

最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血瘀是一种复杂的病证,在调养过程中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

以上原则仅供参考,请在找到合适的方案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血瘀体质者如何进行调治

血瘀体质者如何进行调治
“ 饭不饱 ,走 路不 跑 , 吃 遇
志 , 个座位 是 中央委 员坐 的。” 这 老人听后连连点 头 致 歉 , 后 走 到最 后 ~ 排 , 着椅 背 , 立 不 然 扶 凝 动。即将开幕时 , 中央领
导人 依 次入场 ,在 剧 院
楼 上 的前排 入座 。 当毛
主席 看到站 在最后 一排 的那 位老 人时 ,就 大声
粳 米烂熟 , 调入 红糖 即成 , 随 可
荠、 肉、 菱 百合 、 、 笋 、 心 藕 竹 空
菜、 蒲公英等寒凉的食物。
颜 色偏 暗 、 睛浑 浊 、 眼 眼睛里经 常有细小 的红血丝 、头 发易脱 落、 舌下静脉肿 胀瘀紫 、 皮肤粗
糙、 易长黯 紫色的小丘疹 、 结节
气止痛 的功效。
= . = . _ 啄 ● 江 之道 , 个人都得 享高龄。 下面就介 绍一 下这五 每 ”

位老革命 家的养生哲学 :
1董 必 武 (8 6 17 ) . 1 8 ~ 9 5
董 老 曾任 国家副 主席 , 从 来 不抽烟 、 喝 他 不 酒 ,其 日常饮食 既简 单又 有规律 。 的养生秘诀是 : 他

绿茶 、 红糖 、 黄酒 、 萄酒 等具 葡
有活血化瘀 、 散结行 气、 疏肝 解 郁功效 的食 物 , 少吃 肥 肉、 物 动
内脏等 油腻 的食 物及 苦瓜 、 荸
起入 锅加适量 的清水煎煮 至
意服用 。此方具 有活血祛瘀 、 行
患各种慢性病 的体质 之一 。血
瘀体 质者具 有面色偏 暗、嘴唇
玫瑰 花 、 橘、 、 金 橙 柚子 、 山楂 、
质、 阴虚体 质 、 湿体 质 、 热 痰 湿 体质 、 瘀体质 、 血 气郁体质 和特

中医对于气滞与血瘀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气滞与血瘀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气滞与血瘀的辨证与治疗气滞和血瘀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情况,它们在人体内的发生和发展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辨别气滞和血瘀的症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气滞的辨证与治疗气滞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胀满、胁肋胀痛、脘腹胀满等。

中医在辨别气滞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疼痛的发作时间等。

其次,中医还需要检查舌苔和脉象等,以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

在气滞的治疗中,中医注重通过调理气机来消除气滞。

针灸、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舒缓疼痛。

同时,中医也强调运用草药来疏通气机。

常用的草药有柴胡、香附、郁金等,它们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外,中医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瘀的辨证与治疗血瘀是指人体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嘻嘻稠,凝聚成块的病理情况。

血瘀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瘀斑、紫斑、疼痛、舌质深紫等。

中医在辨别血瘀时,同样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舌诊和脉诊。

在治疗血瘀时,中医注重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的流通。

中医常借助草药来调理血瘀,常用的有桃仁、红花、三七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的流通,从而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除了草药外,中医还可以运用针灸来治疗血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畅通血脉,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解决血瘀引起的问题。

例如,通过艾灸和拔罐等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消除血瘀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气滞和血瘀的辨证与治疗,主要是通过辨别症状与体征,运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气血的运行。

中医治疗着眼于整体调理,强调平衡、协调和恢复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中医治疗气滞与血瘀的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其疗效。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活血化瘀是中药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症状。

中药活血化瘀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活血化瘀的适应症并提供使用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治疗方法。

一、活血化瘀的适应症:1. 血瘀证:主要症状包括疼痛、淤血、肿胀等,常见于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等妇科疾病,以及外伤、瘀血性皮肤病等。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红花、当归、川芎等。

2. 淤血证:多见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气血淤滞导致的各种疾病。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桃仁、赤芍、丹参等。

3. 瘀血症候群:瘀血症候群是指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瘀血症状的综合表现,如心脑血管疾病、气血瘀滞等。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桃仁、红花、三七等。

4. 内科瘀血:内科瘀血包括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内脏瘀血。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桃仁、红花、丹参等。

二、使用说明:1. 用法用量: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选择中药进行活血化瘀治疗,一般采用口服剂型。

用量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一般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为15-30克,一日2-3次。

儿童用量应适量减少。

2. 注意事项:a.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五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b. 对特定中药成分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c. 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d. 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常用中药活血化瘀的制剂:1. 芪苈活血片:主要成分有当归、桃仁、红花等。

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2. 血瘀康胶囊:由川芎、赤芍等中药组成。

适用于血瘀证引起的关节疼痛、淤血等症状。

3. 当归活血胶囊:主要成分有当归、乳香等。

适用于血瘀所致的闭经、痛经等妇科疾病。

4. 桃红四物汤:由桃仁、赤芍、当归、川芎等组成,适用于治疗瘀血证引起的各种疾病。

四、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气虚血瘀治疗方案

气虚血瘀治疗方案

一、概述气虚血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主要表现为气虚和血瘀两大症状。

气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局部。

气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临床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胸闷、疼痛、舌质紫暗等。

针对气虚血瘀的治疗,应采取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运动养生、情志调摄等。

二、中药治疗1. 方剂组成(1)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2)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3)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2. 方剂功效(1)八珍汤: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2)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

(3)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疼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3. 方剂加减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适当加减药物。

如头晕、乏力者,可加枸杞子、党参等;心悸者,可加远志、茯神等;胸闷者,可加丹参、郁金等。

三、饮食调理1. 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 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3. 适量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黑木耳、桃仁、红花等。

四、运动养生1.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2.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气虚血瘀症状。

3. 每日进行适度的按摩、拍打等自我保健方法,促进气血运行。

五、情志调摄1.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2.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影响气血运行。

3.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情绪。

六、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2.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3.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刺激。

5. 针对个人体质,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气虚血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中药、饮食、运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

中医学基础血瘀的概念

中医学基础血瘀的概念

中医学基础血瘀的概念血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停滞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导致各种病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中医诊治中补血活血是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我将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血瘀的概念及其病理机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血瘀的概念血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血液在人体内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停滞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血瘀可以发生在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个部位,但无论全身血瘀还是局部血瘀,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2.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血瘀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1)气滞: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瘀的形成。

(2)寒凝:气血受寒邪侵袭,导致血液凝结在一起,形成血瘀。

(3)痰湿阻滞:痰湿阻滞经络会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血瘀的发生。

(4)瘀阻:外伤、手术、炎症等因素导致的瘀阻,也是血瘀发生的重要原因。

3.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1)情志不畅:长期的愤怒、忧虑等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

(2)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的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3)外伤:外伤会导致经络受损,瘀血长时间停滞在伤口处,形成血瘀。

(4)痰湿阻滞:痰湿阻滞经络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4.临床表现血瘀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1)疼痛:血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受阻,引起疼痛。

(2)肿胀:血瘀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局部组织肿胀。

(3)紫绀:血瘀导致血液堆积,使皮肤或黏膜呈现暗紫色。

(4)经血不畅:血瘀可以导致经血不畅,甚至出现痛经等妇科疾病。

5.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治疗血瘀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活血化瘀:通过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血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行气活血:通过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瘀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

患者1月前因不慎感冒后开始出现咽痛,咳嗽,咯黄痰,自服先锋Ⅳ等抗菌素后,咽痛好转,但仍咽痒咳嗽,以夜间为甚,痰粘难咯出,口干,夜寐欠安,二便尚调。

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查体:咽红,充血(+),咽后壁有滤泡。

诊为咳嗽,证属风热化燥。

治以祛风润燥,养阴润肺。

方用桑杏汤合玄麦桔甘汤加减:桑叶10g,北杏15g,北沙参15g,浙贝15g,桔梗10g,玄参15g,麦冬15g,枇杷叶15g,僵蚕10g,薄荷6g(后下)、瓜蒌皮15g,甘草5g。

服药4剂后,咳嗽减半,已无夜间咳嗽,但时有咽痒而咳,上方加用川芎10g,橘红5g,继服4剂而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738~744 [2]韩军,陈莉萍,钟碧玲.炎琥宁治疗成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8,3(3):48 [3]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2 [4]Song J M,K wang-Hee,Seong B LAntiviral effect of cate2 chins in green tea on influenza virus[J].Antiviral Research,2005,68: 66~74(收稿日期 2010-05-11)浅论瘀血证治陈 林陈氏中西医诊所(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本文在论述瘀血病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瘀血的证候、诊断与治法,并举典型病案以资参考。

关键词:瘀血 病因 病理 证候 诊断 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10)09-0033-021 瘀血的病因病理 凡血行不畅和迟缓,或离经之血滞而不行留于脏腑、经络、躯体之内者统称瘀血[1]。

瘀血可由寒邪、热邪、外伤、失血、气滞、气虚等病因所造成,。

若瘀血形成又可壅塞气机,阻碍气之运行和新血的生长,而变生诸病。

如瘀滞结而成积,则为血癥血臌。

瘀血形成的病机,关键在于血滞而不畅或留而不行。

先哲有言:“流水不腐”,如果人体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则健康无病,即所谓“生命在于运动”。

若血流行受阻或离经之血留于体内,则形成瘀血,引起人体发生种种病变。

跌仆堕坠,努力负重,以致恶血内留;忿怒气逆,以致气滞血瘀;妇女经闭,产妇胞衣不下,恶露不行等,皆为“因病致瘀”。

凡血行不畅而导致血瘀血内停。

阴遏气机,则为肿胀疼痛;瘀滞结而成积,则为血癥血臌;若因内有干血,以致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变生骨蒸劳瘵,出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症,都属“因瘀致病”;瘀血化热,以致肌肉腐坏,则为脓液。

综上所述说明瘀血可由各种因素造成。

2 瘀血的五脏证候及诊断要点 五脏见证:瘀血在肺,可导致喘咳气短,胸满顽痰,饮水即呛,胸不任重物,鼻赤,胸痛等。

瘀血在心,可导致心悸、不眠、心痛、健忘、心烦、善怒、谵语、发狂、甚则神志昏迷。

外症可见头发脱落,各种色见青紫的症状,以及舌有瘀点瘀斑,脉象沉涩或弦等症。

瘀血在脾,可见皮下紫斑,大便下血,瘀血发黄而小便自利,烦渴呕吐,肢节痹痛,食少体倦、呃逆、痞块、疳疾等症。

瘀血在肝,可导致血癥血臌,胁肋刺痛,急躁多怒,少腹胀满疼痛,妇女月经不调。

瘀血在肾,可导致耳聋、耳鸣、干血痨,潮热盗汗等症。

此外,瘀血在六腑还可引起发热、头痛、脑溢血、半身不遂、间证、胃出血等等,总之各宜随证辨证。

诊断要点:刺痛不移;色见青紫;血癥血臌;脉象沉涩或细弦,舌上有紫色的瘀点或瘀斑;瘀血证中的蓄血,由于病变暴急,留滞之血甚多,故常常引起各种神志症状。

根据以上诊断要点,结合证候与病史、治疗经过,以及全身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作出是否患有瘀血的判断。

3 瘀血的治疗 瘀血总的治疗原则:凡“因病致瘀”者,当以治病为主;若“因瘀致病”者,则以祛瘀为主。

现分为治瘀血诸法、治瘀血诸方、治瘀血诸药三个方面来叙述。

通畅血行、祛除瘀滞的方法,称为祛瘀法或称・33・2010年第28卷第9期Vol128,No19,2010四 川 中 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 edicine活血祛瘀法,以达到祛瘀之目的。

(1)行气活血法: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宜选用行气活血之剂以治之。

如七厘散等[2]。

(2)攻逐瘀血法:下焦的蓄血,出现少腹硬满拒按,小便自利,大便色黑,其人如狂,脉沉结者。

宜选用攻逐瘀血之剂以治之,如抵当汤[3]。

(3)温散瘀血法:凡因寒滞而血行不畅,出现瘀血之证,宜选用温散瘀血之剂以治之,如温经汤。

《通俗伤寒论》所谓“寒则温通”。

(4)清热凉血法:血为热瘀,即言血热亦可发生瘀滞,故宜选用清热凉血之剂以治之,如犀角地黄汤。

《通俗伤寒论》所谓“热瘀凉通”[4]。

(5)养血活血法:干血痨内有死血不去,以致新血不生,身体羸瘦,两目黯黑,肌肤甲错,腹满不能食,故宜选用养血活血法以祛病之剂以治之,如大黄虫丸。

唐宗海云:“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

”(6)益气活血法:元气不足,血行不畅,也可出现瘀血的病变,故宜选用益气活血之剂以治之,如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指出这类瘀血证是“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所以方名为补阳还五汤[5]。

4 治瘀血诸药 治瘀血之药甚多,应根据病情,结合药性来进行选用。

若血因寒凝,则宜选用官桂、桂枝、川芎、乳香、没药、姜黄、鸡血藤、泽兰、红花、延胡索、月季花、桃仁、五灵脂、当归、刘寄奴、自然铜、皂角刺、接骨仙桃草等。

若血因热瘀,则宜选用丹皮、赤芍、苏木、紫草、郁金、茺蔚子、益母草、王不留行、藏红花、牛膝、血竭、元宝草等。

若内有干血,以致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成虚痨者,体虚而有瘀滞者,则宜选用丹参、当归、白芍、鸡血藤膏等。

瘀血实证,如蓄血、血癥、血臌、痞积等证,则宜选用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干漆、虫、穿山甲、瓦楞子等。

其中草本药除干漆、三棱、莪术苦温破瘀散结外,余皆苦寒泄热散结;虫介药皆咸味入血软坚。

大黄能入血分活血逐瘀,并能推陈致新而除瘀热;番木鳖苦温,若经专门方法炮制,去其毒性,善祛络中之瘀血、干血。

再就水蛭、虻虫、虫、鳖甲、穿山甲、瓦楞子等虫介药而论,皆性咸寒,入肝经血分,长于软坚散结,破癥消积。

水蛭、虻虫善吸血,二物化血之力很强,故有破血逐瘀的作用。

前人之论,二物一飞一潜,在上之血随经而入,飞者抵之,故虻虫善消胁下之瘀血癥积;在下之血,为热所瘀,潜者当之,故水蛭善消少腹之蓄血。

水蛭咸能胜血,行动迟缓故可治久积之瘀血,使缓消渐散,不伤新血;虻虫苦以行血,性又善动,其性搜剔,破瘀力速,宜于新致的瘀血为患。

个人经验,两药所入的部位不必拘泥,虻虫亦可治少腹蓄血,水蛭也能治胁下瘀积。

虫咸寒,破血行瘀之功与虻虫、水蛭同,但长于治络中干血,对干血痨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身体羸瘦之证甚宜。

因虫生于下湿土壤中,善攻孔穴,故能攻络活血;瓦楞子咸平,长于化除胃脘之瘀血。

鳖甲咸平,能消胁下癥积;又由于色青入肝,味咸入肾,又为水族介类,故有益阴潜阳之功,长于治癥积瘀滞而阴虚出现瘀热者。

穿山甲咸寒,长于通经活络,消癥破积,并能消痈排脓且功力甚猛。

5 典型病案 谢某某,男,68岁。

素患有高血压病,1998年3月26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左半身不遂,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清醒,但仍有左侧偏瘫,口眼歪斜。

坐车护送来我诊所继续诊治,诊得脉象沉缓涩、舌质红、苔白厚、现证左半身麻木,头痛,口和,大小便正常,是乃气血虚,瘀阻脉络所致。

治以补养气血,祛瘀通络,兼以镇肝之品以降压。

处方:黄芪30g,当归尾10g,赤芍12g,川芎10g,制首乌2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石决明30g,生杜仲20g,怀牛膝15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丹参15g 。

上方服10剂后复诊,头痛解,左半身麻木减轻,瘫肢略能活动,口眼歪斜已好转,舌已不红。

原方去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丹皮,加桂枝8g,制川乌10g 。

守服上方,有时以乳香、没药、白芍、桑枝和丝瓜络等加减治疗约5月,口眼恢复正常,左侧上下肢活动基本恢复,能自己来诊所就诊和做一些较轻的家务活,6年后随访,基本恢复如常人。

中风后遗证,在临床表现无论是闭证或是脱证。

在开窍或固脱之后,患者神志虽然清醒,往往留下后遗证,如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言语不清,患者十分痛苦。

本例中风之后,左侧偏瘫,口眼歪斜,为气血亏虚,瘀阻脉络,予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佐以镇肝潜阳,使肝阳平和,头痛得解之后,去镇肝药物。

再加温通经络之川乌、桂枝,该方虽说是益气养血,重点则在逐瘀通络,气血充足,瘀去络通,左侧偏瘫恢复。

参考文献 [1]邹学熹.中医五脏病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1~114 [2]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0 [3]谢观.医学大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10,7;3545 [4]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8 [5]王清任.医林改错[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4(收稿日期 2010-05-08)・43・四 川 中 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0年第28卷第9期Vol 128,No 19,20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