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课件
学校群体心理中的主要问题
学校群体心理研究关注学校中的社会关系、学生心理发展、教育管理等问题, 如团队协作、冲突管理、师生关系等。
学校群体心理对教育教学的影 响
学校群体心理的研究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 师与学生的特点在于其针对学校中特定群体的心理现象,强调对社 会环境和群体因素的关注与分析。
学校群体心理研究的内容
学校群体心理研究包括群体关系、角色意识、心理互动、心理冲突解决、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群体心理研究的方法
学校群体心理研究采用量化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观察 记录、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 件
学校群体心理是研究学校中群体间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学校 教育的本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研究学校中群体间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人际关系、集体行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
学校群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推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提升教育管理与教师专 业发展水平。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一、填空题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共同的,共同的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4.按群体,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又称。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和。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群体。
7.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特征,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具雏形型和。
11.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2.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也称。
13.“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
这是种效应。
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和。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中现象和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和三种水平或状态。
18.根据交往双方的水平和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
20.舒兹人际关系需求类型包括的需求、的需求和的需求。
21.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具有较好仪表的人还具有其他一系列较佳品质,反之亦然。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群体心理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
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是研究团体生活动力的学说,是社会心理 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对象:几个人的小组,大型社会团体,如学校、 军队和工厂等。 观点概论:它视团体为一个动力整体,团体的形成主 要决定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同时团体也给其成员 以约束力,并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团体中的领导作用,包括团体中的决策过程以及亚团 体的形成等都是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范围。
2.群体影响个体的心理机制
2.1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阿希实验:线段比较 条件一:75%的人至少有一次与团体保持一致 条件二:在一名助手给予支持的情况下,仅有
5%从众
▪ 什么是从众?人们为什么会从众?联系高 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分析从众的 意义(187)
2.2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 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 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 二战期间,勒温做了许多试图改变团体决策的实验。那时, 有些食品,如肉,是定量供应的。结果,就鼓励家庭主妇 去购买更容易得到的食品,如脑、肝、肾、心以及其他一 般不被当作食品的动物器官。
▪ 他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就这些食品的优点、 营养价值、以及如何烹调成可口的菜肴等等作讲座。
▪ 第二种方法是团体讨论。在这两种情况下,所呈现的材料 是相同的。
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 互作用,心理上
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 群。
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并存在一定的相
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三)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学校群体心理场(11.2.25)PPT课件
学校群体心理场的形成和发展是 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教师、学生、学校环境 等。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下学校群 体心理场的异同,以更好地指导学校教育的
实践。
进一步研究学校群体心理场对学生个体发展 的长期影响,为学校教育提供更为科学和有
效的指导。
探索学校群体心理场与其他教育理论之间的 关系,以构建更为完善的学校教育理论体系 。
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效果和 人际关系,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职业 发展。
学校管理人员也需要关注学校群体心理场的 建设和维护,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
03
学校群体心理场的重要性
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塑造积极心态
良好的学校群体心理场有助于培 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
信心和抗挫能力。
增强凝聚力
积极的学校群体心理场能 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形成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
提升学校形象
优秀的学校群体心理场有 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形 象,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 师资。
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学校群体心理场能 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 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 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积极的学校群体心理场有 助于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 质和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 才。
鼓励团队合作
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 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场。
维护良好的心理场
保持沟通畅通
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维护
心理场的稳定。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
2011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概念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个人所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的集合体。
心理上的认知性
成员意识到彼 此同属一群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
行为上的联系性 群体的 特征 利益的依存性
目标的共同性
二、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照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将群体 分为成员群体及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也可被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 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除参照群体以外的群体是一般群体。
三、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的角度可以把群体分为 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只是为了研究和分 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客观实际存在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某种利益或价值观的一致性 个体在交往中,如果价值观一致,会使双 方的心理距离迅速缩短;如果价值观不一致, 心理距离便越拉越长。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企业中的员工虽然都有各 自的利益,但往往部分员工的利益会趋于一致。 这些利益一致的员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2、共同的兴趣、爱好
(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 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 值。
五、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根据群体开放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开放群 体和封闭群体。 开放型群体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 间的角色与地位不稳定,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内 部联系相对松散。
封闭型群体,成员相对稳定,变动较少,内部 角色与地位明确,成员等级关系严格。
– 融洽员工的感情 – 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群体心理
四、人际沟通
(五)、提高人际沟通效果的途径 1、合理安排信息材料 、 2、正确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 、
五、合作、竞争与冲突 合作、
(一)合作
1、合作的含义 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 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 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 态和行为。 合作的要素: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活动 及相互之间由于目标或利益 上的矛盾产生对立的过程。
2、种类
按冲突的层次分 (1)个体内心冲突 (2)人际冲突 (3)群体冲突 按冲突的性质分 (1)建设性冲突 (2)破坏性冲突
3、解决冲突的方式
(1)竞争 (2)合作 (3)顺应 (4)妥协
第七讲
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含义 二、学校群体行为一致的心理机制 三、学校群体整体性的制约因素 四、人际沟通 五、合作、竞争与冲突 合作、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含义
(一)群体的分类
1、根据规模的大小分 2、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 3、根据群体聚合水平分 4、根据群体的实际状况分 5、榜样群体
(二)群体心理的内涵 二 群体心理的内涵
2、影响合作的因素
(1)目标是否一致 (2)活动性质是否相同 (3)信息的沟通是否畅通 (4)群体规范是否确定 (5)奖励的方式是否正确 (6)领导的方式是否恰当
(二)竞争
1、含义 指群体中成员或群体之间 为了己方的利益力图胜过或压 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
2、竞争的特征
(1)有共同夺取的目标 (2)有较量的对手 (3)有胜负的结果
四、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过程。 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过程。
四、人际沟通
(二)、人际沟通的特征 )、人际沟通的特征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一、群体的概念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
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
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
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
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
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
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
《心理学X群体心理》课件
群体凝聚力:群体 成员之间的相互吸 引和依赖,形成紧 密的群体关系
群体冲突:群体成 员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影响群体和谐 与稳定
群体认知的表现
群体思维:群 体成员倾向于 接受群体共识, 忽视其他观点
群体极化:群 体成员倾向于 更加极端化地 接受群体共识
群体偏见:群 体成员倾向于 对群体外的人 或事物持有偏
汇报人: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策略:通过群体心 理,成功塑造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形 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耐克的“Just Do It”广告:通过群体心 理,成功塑造了耐克的“Just Do It”形 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麦当劳的“I'm Lovin' It”广告:通 过群体心理,成功塑造了麦当劳的 “I'm Lovin' It”形象,吸引了大量到 他人情绪的影响
群体情绪具有放大 效应,容易将个人 情绪放大到群体层 面
群体情绪具有一 致性,容易形成 共同的情绪反应
群体情绪具有持 久性,一旦形成, 不容易改变
群体行为的表现
群体决策:群体成 员共同参与决策过 程,形成集体决策
群体规范:群体 成员共同遵守的 行为准则和规范
冲突解决:通过群体心理了解员工的冲突根源,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团队的和谐度和工 作效率
群体心理在营销中的应用
群体心理:研究群体行为 和群体心理现象
营销策略:利用群体心理 制定营销策略
群体影响:群体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
群体决策:群体在决策过 程中的作用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对营 销效果的影响
群体心理在营销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
群体心理的形成过程
群体形成:个体聚集在一 起形成群体
群体认同:个体对群体的 认同和归属感
学校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学校群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学校环境、 文化、政策和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进 行引导和调整。
02 学校群体心理类型
CHAPTER
正式群体心理
正式群体心理是指在学校中经过正式组织、正式认可的群体心理,如班级、学生会 等。
正式群体心理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成员之间有明 确的角色分工和权利义务关系。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组织,学 生会组织中的群体心理 与人际关系对学生个人 的成长和组织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群体心理特点
学生会组织中的群体心 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主 性、创新性和协作性等 。学生会成员在参与组 织活动的过程中,能够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动性,推动组织发展。
途径。
混合型群体心理
混合型群体心理是指在学校中既有正式 组织形式,又有非正式组织形式的群体 心理,如学生会下属的某个部门或某个
项目组。
混合型群体心理的特点是兼具正式群体 混合型群体心理在学校中发挥着重要的 心理和非正式群体心理的特点,既有明 桥梁作用,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情感性和自发性。
人际关系状况
学生会组织中的人际关 系状况主要受到成员个 性、工作分工、组织文 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 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
凝聚力。
案例分析
例如,某学生会组织通 过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 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 关系网络,从而成功地 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力 的活动,提升了组织的
影响力和凝聚力。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实验 • 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
R
ABC
从众的现实案例:大学生从众面面观
• 学习从众
外语过级热、考证热、考研热、专业偏好热
• 消费从众
“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 恋爱从众 • 作弊从众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 宿舍效应和班级效应
从众原因分析
• 行为参照
• 案例:球迷闹事
集体情绪状态
群体极化现象
赞同+ 中性0 反对-
讨论前
讨论后
群体极化:冒险偏离
•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冒险性的现象 • 实验研究:个人决策时,70%的成功把握
才会进行投资;而群体决策时,50%的成 功可能就会投资。
• 原因分析: ➢群体鼓励冒险 ➢责任分散
四、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
二、社会惰化
• 定义
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比 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 达谢尔的拉力实验 • 案例:磨洋工现象
大锅饭
二、社会惰化:心理机制
群体淹没情境
个体的评价 焦虑较低
行为责任意识 下降
行为效率降低
行为动力水平 下降
三、群体极化
• 定义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 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 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 特利普里特的实验 • 案例:比赛的情境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一、社会助长
• 社会助长的条阻现象 • 个人风格:自我推动型与他人激励型
一、社会助长:心理机制
群体情境
认知到竞争 和被评价
自我价值的 保护和提升
学校群体成员心理.1ppt
2.对成员行为方式的认识 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习和接受环境的影 响而逐渐形成的各种动作或姿势的有机结合,是反映一个 人深层的心理构成及人格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 3.对成员性格的认识 了解他人性格的途径:一是根据相貌推测性格。但常会出 现偏差。二是从别人的介绍中了解某个成员的性格。三是 综合不同评价者的意见,取其共同因素。四是与认识对象 交谈,听他本人介绍自己的性格,再结合别人的评价分析。 五是把各方面意见集中起来,再结合自己对认识对象的行 为方式等的观察、分析,有可能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任何学校成员,自觉服从群体的规范、组织的纪律、 社会的要求等是必要的。 自觉服从与盲目服从不可混同。自觉服从主要表现为 对群体与组织的服从,而不是过多地对个人的服从; 是评价服从内容的合理性基础上的服从,而不认识 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认识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要从多方面入手,有较大的复杂性。要求认识者至少 具备三个条件:敏锐的观察力,熟悉人情世故,客观、 科学的态度。
(二)认识的偏差
(三)认识偏差的管理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留下对人或事的积极的“终结 印象”。 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光环”。
(二)暗示 暗示是暗示者不明确表示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 用某种方式使对方接受其影响的行为。 受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没有意识到暗示者意图的情况 下接受其影响的行为。 暗示者与受暗示者的行为的统一,构成真正意义上的 暗示。
暗示的种类: 1.直接暗示 直接暗示是指暗示者把某一刺激直接提供个受暗示者, 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 2.间接暗示 间接暗示是指暗示者凭借一定中介将刺激间接提供给 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一、填空题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共同的,共同的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4.按群体,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又称。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和。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群体。
7.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特征,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具雏形型和。
11.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2.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也称。
13.“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
这是种效应。
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和。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中现象和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和三种水平或状态。
18.根据交往双方的水平和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
20.舒兹人际关系需求类型包括的需求、的需求和的需求。
21.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具有较好仪表的人还具有其他一系列较佳品质,反之亦然。
这称作效应。
22.一般来说,同班,同组,同院的人更易成为朋友,这表明因素和因素在影响着人际关系。
23. 关系和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 1.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当孔令辉3∶2艰难战胜瓦尔德内尔站到冠军领奖台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孔令辉和在场中国观众情不自禁齐声共唱国歌。
这主要体现了群体的特征。
A.共同的目标B.共同的情感C.共同的价值规范D.一定的组织机构2.孝顺被中国人视为第一美德,而美国人则认为诚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这主要体现了群体的特征。
A.共同的目标B.共同的情感C.共同的价值规范D.一定的组织机构3.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它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
A.教育功能B.归属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4.小华学习成绩一向不太好,今天他由于作业完成较好受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的表扬,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
这反映了群体的。
A.教育功能B.归属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5.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A.学生B.课堂C.班级D.年级6.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A.定向统一B.集体主义取向C.令行禁止D.彼此相悦相容7.相对于学生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本质不同在于:A.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B.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及更强的约束性C.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情感联系更密切,凝聚力更强D.学生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8.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
这是因为:。
A.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B.从众现象的存在C.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D.合作现象的存在9.几个人一起跑步比一个人单独跑速度要快,而且并不是有意为之。
这体现了:A.社会助长现象B.从众现象C.群体极化现象D.潜意识的竞争现象10.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现象。
A.社会助长B.社会懈怠C.从众D.竞争11.小明一个人半小时就可把教室打扫干净。
今天下课后,由于半小时后班内要搞活动,班主任吩咐让小明、小华、小刚三人一起打扫教室,然后就办事去了,半小时后,班主任来到教室惊奇地发现教室还没打扫好。
这反映了该班主任至少不知道现象的客观存在。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从众D.去个性化12.“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现象。
A.社会惰化B.从众C.服从D.去个性化13.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小。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14.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大?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15.从众与服从相比,。
A.两者都是自愿的B.两者都不是自愿的C.从众更出于自愿D.服从更出于自愿16.个人参与群体决策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A.个人怕一旦该决策竟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因当初表态不坚决被人看不起或与功劳无份B.群体决策的背景客观上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即存在所谓“法不责众”心理C.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信息掌握已足够多,该决策看来似乎无懈可击D.个人倾向于假设文化价值对于高冒险性行为有更高评价17.群体极化更容易在的群体内产生。
A.群体意识强烈B.群体意识淡漠C.两者概率一样D.视具体情况而定18.足球比赛时,如果己方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就会一哄而上,作出扔砸东西、打闹等不理智行为。
这反映了。
A.社会助长效应B.从众心理C.群体极化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19.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乎所有下属对上司平时都毕恭毕敬,而在开会时,上司在讲话,往往有些人就在下面发出嘘声或喝倒采。
这体现了。
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干扰C.去个性化D.服从20.去个性化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A.匿名性B.责任分段C.自觉性减少D.群体规模较大21.以下哪一项不是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A.共同争夺的目标B.竞争双方为同一对象发生争夺C.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D.竞争双方实力相当22.下列哪一项不是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A.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B.相应的合同文书C.共同的目的和利益D.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23.人际关系发生的基础是。
A.交往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B.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C.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D.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24.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是:。
A.心理相似程度B.心理互补程度C.自我暴露水平D.交往频率25.人际关系的最高阶段是:。
A.情感探索阶段B.定向阶段C.稳定交往阶段D.感情交流阶段26.舒兹的人际关系需求类型不包括:。
A.包容的需求B.控制的需求C.认知的需求D.情感的需求27.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是。
A.包容的需求B.控制的需求C.合作的需求D.情感的需求28.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A.兴趣B.性格C.知识水准D.价值观念29.在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中,是最重要因素。
A.相似性因素B.互补性因素C.能力因素D.个性品质因素30.学校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是:。
A.教育性B.纯洁性C.丰富性D.无形性三、名词解释题1.群体2.非正式群体3.社会助长4.社会惰化5.从众6.服从7.群体极化8.去个性化9.人际关系四、辨析题1.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至少具备一项,才能称其为群体。
2.群体成员数量是心理学上规定一个群体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的最终依据。
3.一般地,个体不可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正式群体。
4.一般来说,个体对其所属一个以上的群体具有平均强度的归属感。
5.群体的支持功能是有条件的。
6.群体的支持功能是无条件的。
7.只要大力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作为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功能,是可以消除班集体中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
8.群体其他成员在场或参与活动对个体活动普遍存在着助长作用。
9.从众使人们丧失独立判断与见解,人云亦云,因而是消极的。
10.服从是无从选择的,而从众则是出于自愿。
11.群体极化是指群体决策中的冒险偏移。
12.在一个群体意识强烈的群体内,由于其成员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较强,因此群体极化效应产生的可能性较小。
13.竞争会导致群体成员相互对立、不友好、不支持等,造成不良群体氛围,因此应尽量避免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竞争。
14.控制的人际需求只有身居领导位置的人才具有。
15.控制的人际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
五、说明题1.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骑自行车完成25英里路程。
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第二种是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第三种是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试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发生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2.法国人瑞琼曼1913年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分别在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
结果发现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该现象予以解释说明。
3.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大流”等成语或俗语,往往人们也经常是有意或无意这样做的。
试说明这种现象。
4.1967年,200个俄克拉荷马州的大学生聚在一起,看到一个遭受挫折扬言要从塔上跳下去的年轻大学生,他们就开始喊:“跳、跳、跳……”,结果,那个学生真的跳下去摔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六、简答题1.作为群体应该具有哪些特征?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效能?3.班集体应该具备哪些特征?4.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5.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征?6.举例说明学生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与区别。
7.为什么个人参与群体决策会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的冒险倾向?如何使群体决策趋向更合理?8.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9.学校人际关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10.师生关系有什么意义?师生关系随学生年龄增长会出现哪些发展与变化?11.什么是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有什么影响?七、论述题1.结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其功能,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2.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竞争与合作趋向良性发展?3.简析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谈谈如何改善学校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