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学校中的群体心理)【圣才出品】
《心理学(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校的教育社会心理)
第12章学校的教育社会心理【本章要点】1.群体的含义;2.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3.群体与个体的关系;4.群体的心理效应;5.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现象;6.心理气氛的含义;7.影响凝聚力的因素;8.班集体领导的类型;9.教师应具的领导作风和影响力;10.增进与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
12.1 复习笔记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的涵义1.群体是指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导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
有时也称为团体。
2.群体有三个特点(1)群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与目标;(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经常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有自己的规范和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
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行政命令组成的,如学校、班级、小组、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
正式群体的共同目标十分明确,全体成员为此而共同努力。
这个群体的成员经常接触,互相熟悉,交往频繁。
2.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2)在中学,非正式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同龄群体(也叫同辈群体),这是青少年学生主要的参照群体,它对青少年的行为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儿童时期,人就有了与同龄人交往的需要,这种同龄伙伴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所不能代替的。
它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
(3)同龄伙伴的交往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
同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对青少年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交往,他们可以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需的交往能力,这有助于他们脱离成人而自立。
同龄群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当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群体时,就不仅会互相帮助,真诚团结,而且还会产生一种情绪安定感。
(三)集体1.集体是为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2.一个集体应具备以下几个社会心理的特征(1)为达到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而共同活动的方向性;(2)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必须具有集体的团结和成员间的心理相容;(3)在成员的交往中,具有同志友爱感与良好的心理气氛;(4)具有必要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第13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本章重点】1.群体与群体心理;2.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社会助长、社会堕化、从众、去个性化);3.了解人际关系的几种方法(投射技术、社会测量);4.班集体中的社会心理。
13.1 复习笔记一、群体心理的概述(一)个体与群体、集体1.个体个体(individual)是指单个的人,是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有个性的实体。
2.群体(1)定义群体(group)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群,或人们的共同体,有时也称作“团体”。
虽然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并非任何个体聚集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群体,如围观的行人群、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群等都不能归入这个概念。
(2)群体的特点①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②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保证经常的相互接触与共同任务的完成;③它具有自己的规范与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或制约作用;④群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集体”。
群体与集体这两个概念有时可以交叉使用,但它们并不等同。
3.集体(1)定义集体(collective)是指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它是一般群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形态。
(2)集体的社会心理特征①对达到有社会意义目的的指向性;②与上述指向性结合在一起的凝聚性;③在交往中的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④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等等。
根据这些指标,某些群体可能就是集体,而另一些群体也许始终没有成为集体。
4.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种实体。
(1)联系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离开群体就会丧失自己的社会性,甚至难以生存。
(2)区别①群体不等于个体,也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的简单总和,它有自己的特征与质的规定性。
②作为群体标志的是共性与标准化倾向,而不是每个人的独特性。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5章青少年心理与教育1.学习本章之后,请你谈谈为什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教学必须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答: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是个体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从生命全程来看,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不同,只有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核心。
这一时期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是思维逐步符号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了解了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促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
(2)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展较快,而心理发展相对平稳,这种生理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常常会使个体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
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全面认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3)青少年时期的生理成熟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成人感,从而使青少年要求独立的意愿增强,而家长此时仍将青少年视为一个小孩子,青少年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与家长对青少年发展的认识滞后之间就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了解了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家长重新审视自己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事事包办代替到给予适当的自由,从而改善紧张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个性、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4)青少年时期是成长发育的高峰,是心理、生理发育的加速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甚至犯罪的高发时期。
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的了解对于青少年社会问题发生的预防以及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只有了解了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2.你能将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跟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情况加以对比并作出说明吗?答: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是向青年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 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促进 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 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 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
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 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采用观察法,一般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接着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而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2)一般程序 采用观察法研究心理,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不然会出现忙乱或重 要的遗漏;其次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录下实况,以 备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最后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3)优缺点 ①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② 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 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 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 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心理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 (1)实验室实验 ① 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② 一般程序 a.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 b.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使之稳定,而仅仅改变其中一个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而后去考察由此引 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 c.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数量); d.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③ 优缺点 优点:实验室实验对于研究动物心理、心理的生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记忆等的研究也很有 效,其结果不仅精确,而且易于检验。它正被扩展到用来对复杂心理现象,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进行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也常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以控制的态度等而 受到影响,或因不合实际情况而难于应用。 (2)自然实验 ① 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同时 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 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用得最多,它也被称作“现场实验”或“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 验”。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章节题库-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统考2007研]A.格式塔B.人本主义C.构造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C【解析】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
个体经验是由感觉、意象和激情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感情的元素,所有复杂心理活动都由这些元素构成,故可以通过内省法,即个体对自己体验的反思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
A项,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能人为肢解。
B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涵着无限的潜力。
D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
2.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统考2007研]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答案】B【解析】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
A项,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C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
D项,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解析】行为主义反对以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主张研究意识的成分,而后者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章节题库-学校的教育社会心理(圣才出品)
第12章学校的教育社会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A.学校B.班级C.同龄群体D.小组【答案】C【解析】在中学,非正式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同龄群体(也叫同辈群体),这是青少年学生主要的参照群体,它对青少年的行为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家庭B.大学C.杂志D.意识【答案】D【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2.下列选项中,属于正式规范的是()。
A.学校的规章制度B.班级的班风C.学校的校风D.学生的行为方式【答案】A【解析】正式规范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规范。
一旦成员违反这种规范,将受到群体的批评、教育,甚至惩罚。
光环效应是一种()的现象。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社会适应B.信息干扰C.先入为主D.以偏概全【答案】D【解析】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3.下列关于第一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获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B.第一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C.第一印象的“先入为主”会对人的知觉产生偏差D.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答案】D【解析】第一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会对人的知觉产生偏差,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消极意义。
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4.知觉防御指()。
A.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自我防御的目的B.一种“以偏概全”效应,即根据一个人的个别品质而作出全面的评价C.一种通过以己度人的方法来观察他人和认识、评价他人D.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答案】A【解析】B项是晕轮效应的概念;C项是投射的概念;D项是定型的概念。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圣才出品)
第15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1.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答:(1)健康的心理①含义:健康的心理是指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表现的状态。
②标准: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与人合著的《变态心理学》一书中,列举的正常人的十条健康心理标准,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引用。
这十条标准是:a.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b.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c.生活目标切合实际;d.不脱离现实环境;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f.善于从经验中学习;g.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h.能适度地发泄情绪与控制情绪;i.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j.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不健康的心理①含义:不健康的心理是指学生可能在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产生与社会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或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
他们对客观事物往往有某些夸张或过度的心理反应,有的还表现为对外界适应的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②少年期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的表现:a.嫉妒;b.多疑;c.压抑感;d.骄傲与自卑;e.撒谎;f.攻击性;g.无端恐惧;h.强迫癖与强迫症。
2.怎样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答:(1)心理咨询的形式①直接咨询直接咨询是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面对面接触而开展咨询活动的形式。
这种形式又可以分为个别咨询、集体咨询和门诊咨询三种。
a.个别咨询是由一个咨询人员对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单独地解答、劝导与帮助的形式。
b.集体咨询是根据咨询对象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将咨询对象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由咨询人员解释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的一种形式。
c.门诊咨询是在医院或咨询机构按照门诊的办法进行的咨询形式。
门诊咨询是最普遍的心理咨询形式。
门诊咨询有综合性咨询和专门性咨询两种。
②间接咨询间接咨询是借助于某种媒介而开展的咨询活动形式。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章节题库-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Fra bibliotek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9 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答案】A
)。[统考 2007 研]
【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
1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需要的是( )。 A.面包 B.饥饿 C.寻找食物
5 / 11
圣才电子书
D.吃面包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B
【解析】生理需要是指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
运动、排泄、性生活等等。
1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答案】B 【解析】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6.心理学把激活人的行为并引导其朝向目标的心理状态是( )。 A.需要 B.动机 C.驱力 D.诱因 【答案】B 【解析】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8.下列选项中,有关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机能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 B.动机能够直接观察而被知晓 C.可以通过分析了解个体的动机水平 D.同样的动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答案】B 【解析】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这种内部过程,我们 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 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出来。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本章重点】1.群体与群体心理;2.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社会助长、社会堕化、从众、去个性化);3.了解人际关系的几种方法(投射技术、社会测量);4.班集体中的社会心理。
13.1 复习笔记一、群体心理的概述(一)个体与群体、集体1.个体个体(individual)是指单个的人,是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有个性的实体。
2.群体(1)定义群体(group)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群,或人们的共同体,有时也称作“团体”。
虽然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并非任何个体聚集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群体,如围观的行人群、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群等都不能归入这个概念。
(2)群体的特点①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②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保证经常的相互接触与共同任务的完成;③它具有自己的规范与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或制约作用;④群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集体”。
群体与集体这两个概念有时可以交叉使用,但它们并不等同。
3.集体(1)定义集体(collective)是指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它是一般群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形态。
(2)集体的社会心理特征①对达到有社会意义目的的指向性;②与上述指向性结合在一起的凝聚性;③在交往中的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④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等等。
根据这些指标,某些群体可能就是集体,而另一些群体也许始终没有成为集体。
4.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种实体。
(1)联系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离开群体就会丧失自己的社会性,甚至难以生存。
(2)区别①群体不等于个体,也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的简单总和,它有自己的特征与质的规定性。
②作为群体标志的是共性与标准化倾向,而不是每个人的独特性。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 意)
第4章注意【本章重点】1.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与转移);2.注意的理论(过滤器、衰减和中枢能量理论);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4.1 复习笔记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1.定义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
2.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1)指向状态注意的指向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指向状态有两种情况:①某一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去感知它,回忆它或思考它等等;②几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一定的对象。
(2)集中状态注意的集中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的集中状态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
有两种情况:①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②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指向状态是注意集中状态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状态是注意指向状态的体现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3.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
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2.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第15章青少年心理与教育【本章重点】1.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的主要特点;2.少年、青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3.少年、青年心理发展诊断中的问题。
15.1 复习笔记一、少年的心理特点与教育(一)少年期心理的主要特点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
1.成熟感(1)少年的生理成熟已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11、12岁~17、18岁)①青春期生理过程的特点是性成熟。
按性的成熟,这个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a.前青春期或预备期;b.青春期,即实际性成熟的时期;c.后青春期,这个时期达到完全的性成熟。
其中前青春期相当于少年初期,青春期相当于少年期,后青春期相当于青年初期。
②初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青春期前期和青春期,其生理成熟的特点是:a.骨骼、肌肉的发育最快,体形瘦高;但是脊柱、胸廓、骨盆和四肢尚未完成骨化过程。
肌肉纵向生长,横向发展不够,因而瘦长而耐力不足。
b.心脏与血液系统发展较快,心脏又落后于血管的增长,心跳较快,血压高,有的大脑局部充血,容易头晕,容易疲劳。
c.身高体重:儿童身高体重的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次发育高峰在乳儿期(0~1岁),第二次高峰是在青春发育期。
d.性成熟开始:少年期性机能开始成熟,表现在第一、第二性征上。
第一性征是指生殖器官的增大;第二性征是指体态的变化。
胸腺的萎缩是童年期和青春发育期分界的重要标志。
女生的性成熟期比男生早1~2年,女生从11~12岁开始进入性成熟期。
男生从13~14岁才进入性成熟期。
e.神经系统的发育:少年期大脑皮质的发展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脑重量和体积增加不多,大脑机能显著发展,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增加。
(2)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成熟感少年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少年体形变化对心理的影响;②早期成熟与晚期成熟的影响。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第4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注视复习笔记中图4-1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答案】A【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
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C项,注意分配指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2.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统考2007研]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答案】B【解析】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A项,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
D项,随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由随意注意发展而来,是人类所特有的注意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根据题意,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
3.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答案】A【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4.注意属于()。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2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圣才出品】
第12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12.1 复习笔记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
因此,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1.教师的领导方式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教师是班级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一方面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是学生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握有奖惩权力,可通过批评和表扬来影响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恰当的领导方式可以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学与教顺利进行。
(1)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单维、二维和三维的研究①单维研究的出发点是教师对权力的使用,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控制程度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
②二维研究在考虑教师权威程度的同时,还考察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行为,根据两个维度行为程度的高低,交织区分出四种教师的领导方式。
③三维研究则是在考虑权威和关怀的基础上,兼顾了教师领导方式的效率问题。
(2)在诸多关于教师领导方式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皮特和怀特的分类和研究成果,见表12-1。
表12-1 领导的类型、特征及学生的反应领导类型李皮特和怀特考虑了教师的权威表现和对学生的关怀程度。
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集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而发生的。
总的看来,在保持和扩大友善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民主型领导方式效果最优。
2.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当多数学生具有一致的态度与情感时,就会形成具有优势效应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促进或抑制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1)课堂气氛具有的特性①独特性。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态度与情感)【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0章态度与情感1.态度究竟指什么?学过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和因素之后,你觉得最受启发而有帮助的是哪几点?答:(1)定义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2)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①外部刺激:传达者、沟通、情境②目标靶目标靶指传达者试图通过沟通信息说服其改变态度的对象,每个个体原先已有的态度和人格特质,都将影响个人对信息内容接受的程度。
同一种信息由于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中介过程(intervening processes)中介过程是指目标靶在外部刺激与个人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态度的改变过程。
④结果结果指被说服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
传达者的目的是使某人或听众改变态度,同时态度中所包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也必须改变。
(3)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所涉及的因素①信息源:可信度(credibility)、喜欢的程度和参照群体;②沟通过程:传播信息的差异、恐惧的唤起、传播信息的内容与组织;③目标靶:承诺或信奉(commitment)、预防注射、人格因素④环境: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总是以一定的环境或情境(environment or situation)为背景(4)我认为最受启发而有帮助的有以下几点:①激起个体的行为与认知的矛盾是使个体改变的行为一个重要机制。
②传播者本身的一些特性,影响着其所传播的信息。
如果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较高,则其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也较高。
另外,传播者与其传播的信息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该信息可信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人们认为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会损害传播者本身的利益,则这一信息的可信度对人们较高。
③态度改变的过程是传播者(信息源)与目标靶(接受者)之间复杂作用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④态度的改变包括态度的认知、态度的情感、态度的行为倾向等成分的改变。
由于态度形成后,具有一定的抗变性,因此,态度的改变应是态度几个成分共同的、协调的改变。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第15章青少年心理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为()。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三级]A.关注自己的外貌B.关注自己的人格C.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D.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反复萦绕于心【答案】C【解析】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自我中心倾向已逐渐减弱,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及人格特征、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均属于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小学阶段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感知动作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B.表象水平、形象水平、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D.直观形象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答案】C3.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A.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B.越来越外向C.情感波动越来越大D.越来越成熟【答案】D【解析】在青年期,人格总体变化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
4.青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7、8岁至11、12岁B.11、12岁至17、18岁C.15、16岁至17、18岁D.51、52岁至55、56岁【答案】B【解析】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包括两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即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约12、13岁至15、16岁;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阶段),约15、16岁至18、19岁。
5.“明星崇拜”现象,与()有关。
A.思维的全面性B.思维的批判性C.思维的片面性D.思维的创造性【答案】C【解析】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
二、多项选择题1.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包括()。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三级]A.容易抑郁B.容易焦虑C.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D.青春期躁动【答案】CD2.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包括()。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心理学与教育)【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章节题库第1章心理学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统考2007研]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答案】B【解析】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
A项,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C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
D项,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生理学(实验生理学),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3.研究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人格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答案】A【解析】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B项,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C项,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人格及其结构、动力、发展与适应的规律。
D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
4.问卷法和晤谈法属于()。
A.测验法B.个案法C.调查法D.观察法【答案】C【解析】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A项,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
B项,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各方面进行详尽了解和分析的方法。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课后习题第1编总论第1章心理学与教育1.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心理学有哪些新的印象,得到什么启发?答:(1)通过本章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新印象包括:①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虽然,最初心理学仅是属于哲学家研究哲学命题的副产物,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以客观的研究方法——实验法为基础的实证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正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②心理学是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科学。
a.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
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b.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发展起来,人也不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即使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听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既研究正常心理也研究变态心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类的心理。
因此,心理学家既包括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也包括研究人类基本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动物心理的比较心理学家,研究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家等等。
④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目前的心理学学派林立,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说明,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共同的理论框架,因此,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整理修订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选择填空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桑代克)。
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教育性)研究原则。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7.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等3种活动过程。
8.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5个要素。
简答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选择填空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2.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具体运算)阶段。
3.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4.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前运算)阶段。
5.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青年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6.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场独立性)。
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9章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1.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你认为教学中应该主要抓什么?答:自学能力主要是指由自己来学习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该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1)对待自学的态度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学习自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
这样才能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态度的基础。
(2)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SQ3R法预习功课,在讲课时可以用程序学习法或计算机学习法,并在课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学辅导学习法温习功课等。
2.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你认为运用哪种学习策略效果显著?为什么?答:(1)学习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心制作策略、组织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四类。
复述策略是指运用言语重复所需要保持的学习材料或是在选择的基础上保留部分重复的内容。
精心制作策略的训练是指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习者将心理表象形成一个个联系两项或多项的句子,或是将新信息与语义概念、图式综合起来。
组织策略的训练是指将学习材料进行一定的归类组合,其目的在于便于学习和掌握。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训练是指自我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
(2)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作用,不能简单地评价其效果。
对学习者来说,这四种策略都是必须掌握的,因此,这些策略的训练极为重要。
比如复述策略对背诵课文有显著效果,精心制作策略对记忆单词有显著效果,组织策略对理解概念有显著效果,自我调节策略对学习运动技能有显著效果。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①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联的。
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是激起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而且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意志)【圣才出品】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1章意志1.就你完成过的某项活动,分析一个意志行动所包含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指出其成败的原因。
答:(1)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心理结构主要包含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等。
(2)以准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为例进行分析。
准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复习的时候,意志行动包含了: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
①期望和抱负水平:一定要拿到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②心理冲突:想学习又想休息的双趋冲突。
③选择和决策:选择学习,决定学到十二点。
(3)成功的原因是期望和抱负水平比较高,有强烈的动机,在心理冲突强烈的时候坚持了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并且付诸实践。
2.试剖析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的主要应对方式,并制订出提高自我反省能力的计划。
答:(1)人的应对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着重于问题,即个人估计压力情境并做某事以改变或避开它;另一种方式是着重于对问题的情绪反应,即个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那个情境。
前者称为着重问题应对(或问题取向应对),后者称为着重情绪应对(或情绪取向应对)。
(2)我认为自己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的主要应对方式是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
(3)提高自我反省能力的计划①认识自己的才能、特长、优点、缺点和不足,了解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手段是否合理,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不要操之过急或目标过高。
②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地确立起有意义的行动目标,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13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1.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和从众,你能以切身的经历说明这两种现象吗?
答:(1)社会助长作用是指有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的现象。
从众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2)比如男生在女生面前会干活更卖力,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就称为社会助长;比如在韩版服饰流行时,很多人不分合不合适就跟着买,这就称为从众。
2.试用社会测量法到中小学做一次人际关系的测查,就一个问题画出靶形图和矩形图,并跟班主任一同分析其结果。
答:略。
3.请运用第四节的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你所在的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1)存在的问题:班级里死气沉沉,学生都较沉闷。
(2)解决方法:
①指定集体目标
集体目标是否为成员所理解并成为真正的动力因人而异。
为使这一客观存在的目标成为集体自觉的目标,首先教师充分理解这个集体目标,接着通过开展各种符合学生需要的集体活动,使他们在实现具体而有意义的集体目标中体会到集体协作的必要性和乐趣,而后逐渐
明确班集体的总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②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它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系,并且也总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规范是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舆论与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合理的规范与舆论促使人向上并做出有益的行为;不合理的规范与舆论则阻碍人进步或诱迫人产生有害的行为。
教师只有努力规范班级里的舆论才能发挥舆论的作用。
③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的凝聚性是指一个集体具有使其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吸引力,使他们以集体为自豪、有共同的看法、有“我们”的感情、有统一的步调,表现出对集体的忠诚。
凝聚性高的集体,其成员之间互有吸引力,交往频繁,努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工作效率高。
否则,集体就会显得松散无力、离心离德,直到分崩离析。
因此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会使班里的一切活动更顺利。
④提高心理气氛与士气
“心理气氛”是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当团体成员去完成共同任务时常常会显示出积极的态度与高涨的情绪,由这种精神状态所构成的总气氛,通常被称为做“士气”。
这种气氛也许是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秩序的,但也可能是充满着敌意、喧嚣、苦恼、烦闷而杂乱无章的。
它们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条件影响着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
提高班级体的士气有利于班级体每个人的心理气氛。
⑤利用教育期望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集体成员的期望往往会变成现实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作为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中很有影响力的一员,这种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可以
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