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美与意象:相互映照的镜像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美与意象的关系始终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无数动人的篇章。
那么,美与意象究竟是何关系?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美与意象的基本概念。
美,通常是人们对客体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自然、艺术、科学、哲学等各种形式。
而意象,则是经由文字、艺术等手段所塑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和形象特征的创造性表现。
在审美过程中,美与意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美与意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意象是美的具象化表现。
在艺术作品中,意象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元素,将抽象的美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美的存在。
其次,美是意象的内在精神。
意象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种内在的美,往往需要人们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美与意象结合的典型例证。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如“白日”、“山”、“黄河”、“海”等,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将美与意象完美结合。
当然,美与意象的关系并非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感受到美与意象的交融。
一次夕阳下的散步,看到天空中彩霞满布,心中自然会涌现出美的感受。
此时,夕阳、彩霞、以及我们自身的感受,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意象。
总结起来,美与意象是一种相互映照、相辅相成的关系。
意象是美的具象化表现,而美则是意象的内在精神。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意象中感受美的存在,同时也要通过美来领悟意象的深刻内涵。
这种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能够带来美感的意象。
此外,美与意象的关系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浅论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
浅论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摘要: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意象”美贯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始终,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更是明显。
在对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作一探讨。
关键词:意象图形传承艺术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其特点表现为对宇宙与生命的一种超强的感性体悟。
意象美贯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始终,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更是明显。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延续到今日,对现代标志设计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作一探讨。
图形,在过去一般称之为图案、纹饰、纹样。
《21世纪世界色彩百科全书》中对图形的概念是:“图案画”叫“考案画”、“意匠画”或“工夫画”,讲究装饰性的美感,也注意重复制作的便利。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青铜时代的臀餐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蚁抖文、梅花篆;汉画装饰艺术、唐代的宝相花纹、中国各种民间视觉艺术以及中国历代书法图形符号等发展到今天己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以汉族儒道传统文化为中心特征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其渊源可追朔到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
但对现实生活中无法直观描摹的物象,先民们就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方法对其进行抽象,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图形和文字符号,这就是我国古代“六书”中的“指事”与“会意”二法。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论文关键词:意象思维意象文化外在圆满性内在流动性论文摘要:“意象”一般被认为是艺术学的范畴。
本文另辟蹊径,从传统哲学阐释出发,把意象界定为一种传统思维模式,并把传统文化理解为“意象文化”。
以此为基点,文章以意象思维的特性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圆满性和封闭性,内在流动性和非主体性的特征,论述了传统文化问题的根源,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在现代文论中,“意象”被视为等同于西方传统文艺学中“image”的一个范畴,并把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①。
朱光潜先生就把康德提出的最高审美范畴“aestheticideal”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②。
显然,赋予一个概念特定的意义和应用范围,是在特定美学领域内获得使用价值的条件。
但是,在更原初的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意象”与西方类似的范畴根本不同。
而且,本文试图以意象作为审视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就必然要求首先挖掘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涵义和地位。
一、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本思维范畴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与哲学观照的方式、社会生活的理想以及艺术审美的叙述模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倒不是说意象概念本身是使用最多的或者是唯一的表述方式,古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创造了丰富多变的抽象词汇用以传达微妙的思想。
但是,一方面这些词汇之间有着意义和逻辑上的联系,有的可视为“意象”的形式变体或意义的延伸;另一方面,意象在古人的生活中决不只起着语意表述的功能,它更深刻地潜藏于人的思想的底层,充当了最根本的思维范畴的作用。
“意”、“象”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
《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唐代孔颖达解释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犹若乾卦之象于天也”③。
可见,整个周易都是象,象卦乃是中国古人创造的独特的象征、模拟自然万物的符号体系。
美学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摘要:“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及美得本质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对美的讨论,到20世纪这种对美的本质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经过大讨论过后,最终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框,认为“美在意象”。
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课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所以美是富贵与超越的统一。
关键字:审美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正文:一、美是什么“美是什么”这是一个美学的中心问题,美学学科上的“美”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美学学科要讨论的“美”也不仅仅限于狭义的“优美”。
它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关于“美是什么”的美学大讨论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二是呂荧、高尔太主张的美是主观的;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四是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发现50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均是把美学问题限制在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他们试图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回答,后来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想通的地方。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1.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美也带有历史性。
2.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唐代画家张璪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3.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美学》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美学导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其丰富多样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脱颖而出。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美学,并从多个方面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诗词善于通过意象来传达情感、描绘景物和表达思想。
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表现情感:通过良好选择和组合适当的意象,诗人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如忧伤、欣喜、愁苦等。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利用月亮这一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描绘景物: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景物,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古代诗人运用各种意象,如山水、花草、雨雪等来描绘自然界,塑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3.表达思想:意象还能够承载诗人的思想与哲理,通过抽象或隐喻的方式来呈现。
这种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领会诗人的意图,并从中获悟智慧。
美学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古代诗词中,美学元素广泛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韵美:古代汉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平仄、押韵等形式,使得古文化成为既有意境又具音乐性的艺术形式。
这种音韵美让人陶醉其中。
2.形象美:中国古代诗词常以绚烂多彩、生动传神的意象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场景和细节,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
3.趣味美:中国古代诗歌常常运用巧妙幽默或嬉笑怒骂等手法,在文字之间创造趣味,增加阅读乐趣。
4.情感美:中国古代诗词擅长表现情感,通过选取恰当的意象来描绘悲欢离合、思乡之情等复杂的人情世态,给人以情感共鸣。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与美学手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和美学手法被广泛使用:1.自然景物:山水、花草、雨雪等自然景物是古代诗人经常运用的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美好的赞颂和对生命万物的关怀。
2.动植物:鸟兽、虫鱼等动植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体系,能够通过反衬或象征来传达情感和塑造场景。
3.季节: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为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意象素材,每个季节都有独特之美。
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与美学
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与美学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其贵在其深刻的意象和华美的美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和美学。
一、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特征,不同于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诗歌对自然、人物、情感等元素进行精雕细琢,富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典型的意象。
1. 山水意象山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便融入了丰富的山水意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可以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深远,在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中传达了静心思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四季意象四季也是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四季日夜不停的轮回,仿佛在勾勒出我们生命的尺度。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道出了国家动荡和个人情感的春色。
3. 人物意象人物也是传统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往往通过描述人物的姿态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感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角色对草原进行了描述,但这个作品主要是通过描绘生命的短暂、蓬勃的生长和不死的灵魂,表达了对生命的执念和对别离的不舍。
二、美学中国传统诗歌还拥有独特而华美的美学。
“以意驭形”是传统诗歌美学的基本特征,“形而上者谓之道” 因此,传统诗歌注重思想表达,注重意象的烘托和表现,形而上的追求是诗歌高度美学的源泉。
1. 以音律为美学基础韵律和音乐是传统诗歌美学的基本元素。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作者虽然潇洒不羁,却足智多谋,通过婉转的韵律和丰富的比喻,将自己和国家设置在互为依存的关系中。
2. 简约而不简单传统诗歌的经典之美在于,精炼而不胡乱冗长。
古人常说“一石九鸟,一词九意”,就是表达此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诗歌风格,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的学风和审美品味。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通用7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篇1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
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
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
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
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
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
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
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美学研究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美学研究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意象美学成为了人们深深迷恋和探索的对象。
意象美学是古代诗词中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独特的形象展示和巧妙的意境构建,使作品更加丰富、生动而引人入胜。
本文以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美学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艺术价值。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美学,是诗人用形象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的。
在古代人的眼中,意象是一种能够有效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物象的隐喻和联想,诗人们通过意象揭示了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通过写雨水滋润大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欢愉;而在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则成为他表达思念之情的具象化形式。
这些鲜明的意象带给读者丰富的感触,同时也激发了读者自己的联想和思考。
意象美学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不仅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色彩,也展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的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将独特的意象融入到诗词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中,他以江水为媒介,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和高处俯瞰的视角,将人类和自然的壮观景象融合在一起。
这些意象不仅衬托了作品的主题,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意象美学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
古代诗人以意象为媒介,展示出人类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智慧。
如杜牧的《秋夜将晓》中,他以秋夜将晓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在杜牧的诗中,人们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与时间的流逝,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倾诉,也让读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美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表达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呈现,更是一种内在的灵魂共鸣。
通过意象的运用和创新,诗人们使作品更加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把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论述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的美学思想【论文】
论述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的美学思想摘要: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本文从中秋节的月圆之美、天伦之美和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秋节;美学;中秋节,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月夕等,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唐朝,盛行于北宋。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比较多,有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在《礼记》中载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祀月亮,后来经过文人官吏的效仿传到民间。
也有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所以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就以"中秋"这一天作为节日。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这些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传说也给节日增加了气氛。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有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等。
中秋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喜欢的节日,因为可吟诵的文化意象很多且寄托了很多的感情。
本文试从家人团圆之美、赏月意境之美以及佳节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中秋节的美学思想。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谐共生之美我国现在正在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产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之前的一个公益广告说:"无论是悲是喜,无论荣辱,无论是风是雨,也无论阴晴,他们都不曾缺席,关爱空巢老人,有机会请多出席。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陪伴家人。
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所以中秋节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是一年当中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无论外出多远,这一天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关于中式美学的文章
关于中式美学的文章
《中式美学:一种独特而深沉的审美体验》
中式美学是一种源远流长、独特而深沉的审美体验,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式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式美学在艺术、建筑、文学、哲学等领域都有丰富的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意境的创造。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中式美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中庸、和谐、谦益、孝道等。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式美学逐渐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慰藉。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中式美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让中式美学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之,中式美学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式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
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摘要】为您整理了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道家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种美学类型,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总纲。
提出凡是与道相协调,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善、美,"天人合一"的审美标准既是对神仙世界的追求。
一、"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意境观概况的说"以无为本""崇本举末"从形神关系上讲,神本形末,又贵神不废形,于形见神。
形即为实,神即为虚。
从意象关系上讲,就是从象入意,意本象末,又贵意不废象,于象见意。
象即为实,意可称虚。
虚实关系最初、最根本的思想应该是老子哲学,这种"虚"的观念对于中国美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这种从"有"到"无"不仅是六朝美学,也是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
首先,对形象之超越意味着在艺术表现上不是去追求对事物自身形象的描摹,而是要求选取最能表现虚之实,从实见虚,这又带来表现方法上的简易。
因为具体的形象往往是繁复多样的,如果全盘复制,往往会使创作者自己主管的情趣隐没于对象之形中。
二、意境中的自由"心"境界之"无"的根本特征是自由。
这种意趣和庄子是一脉相承的。
金丹元说:"我们说庄的精神是中国意境说的源头,庄子强调自由,强调求助于自我之心的‘游’,都直接催动着意境说的萌芽。
"自由之境界。
这是一种虚幻的仙境,是现实中没有的,诗人只是借它来表示现实世界的不可"托身"。
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无",是对现实"有"的超越。
美在意象
五.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1】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2】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3】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4】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5】,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在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审美对象(“美”)是“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
尽管他们使用的概念还不是十分严格和一贯,但他们的“美在意象”的思想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他在《论文学》这本书的第一节也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浅谈“美在意象”
浅谈“美在意象”何谓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恢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那什么又是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这个本原的世界被遮蔽了。
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
美(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美在意象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
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
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自然美的生成(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要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而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尽管天天重复,显得单调、平淡,但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就会生成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包含有深刻的历史的意蕴,显现出老百姓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高中意象作文之意象之美
高中意象作文之意象之美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根之一,追求意象之美是骚人墨客的审美情结。
意象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胡应鳞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意象是走进文学殿堂必经的阶梯,是广大学生、文学创作者必须掌握的写作技法之一,是获得高考满分必备的写作素质。
意象之美意象就在身边:早晨睁开眼,阳光晨雾是意象,清风白云是意象;傍晚回家,拥抱你的黄昏是意象,校园斑驳的红砖白墙是意象;漫步绕城河,滟滟的波光是意象,远处红艳欲滴的夕阳是意象……感恩祖先,几千年的人文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随时可以与历史交流,与意象对话,在鲜活的生活中,触摸文化的律动。
作家精品心中的芦苇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盘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一份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
中国现代美学中“美在意象”的提出与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中“美在意象”的提出与发展【摘要】叶朗先生提出的“美在意象”命题,就是结合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与朱光潜美学思想成果,吸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精华后凝练而成的。
通过对宗白华和朱光潜两位美学大家的美学观点的粗略探究,发现他们二人其实都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意象”的观念。
虽然他们并没有很明确地提出意象这一概念,但是这种“情景交融”的美学思维方式,却已经非常明显了。
【关键词】叶朗;宗白华;朱光潜虽然中国现代美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现代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原因也很明显,第一就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很多观点与西方美学思想是相通的,而第二,就在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建立者,本就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汲取了很多精华,例如宗白华先生和朱光潜先生。
在《美学原理》中,叶朗先说了这样一段话: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美乃是一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说:“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的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
”又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来自于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一、宗白华先生的观点叶朗先生对于宗白华先生是推崇备至的,因为宗白华先生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出看出了“情景交融”的本质。
宗白华先生之所以能够绕开主客二分的观点带来的“美的本质”的伪命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深刻地洞察力。
在蔡仪等人还在为“美的本质”争论不休的时候,宗白华先生早就将艺术形式和审美情感当成是他的研究对象,从而顺理成章地绕过了那个伪命题。
而宗白华先生的表述方式也是及其特别的,因为他并没有尝试去争辩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无需辩驳的方式来展现他眼中的美,这种方式的代表作,就是他的《美学散步》。
完美的美学意象
完美的美学意象关于美学,个人有些许浅论。
初初接触美学,感觉美学比较朦胧,内容有些形而上,但是细细琢磨之后发现,美学也是很易懂、很普遍的,有高雅的美也有通俗的美。
美学内容繁多,知识博杂。
我也只是简单接触,今日选一个自己有感的方面浅谈一下。
美是普遍,是无处不在的。
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认为一块石头好看,而有的人却不觉得。
也有的人都喜欢菊花,有的人却更偏爱莲花。
这就是美的不同,一个客观具体的事物需要有人发掘才能评定它的美丑。
所以说,美是主观的。
要有人发自内心的感觉出它的美,它才是一个美的事物。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人主观上觉得美就是美呢?这也不一定。
客观事物如果在某些方面不能给人在主观上以共鸣,人就无法发自内心的感觉地感觉到它的美。
所以美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也就是客观事物要有自己特殊的美并能被人所认同。
这就是说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叶朗老师强调美在意象,个人感觉美在意象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
意象是情和景的完美交融。
情可以看成是主观的,景就是客观的,是实实在在的。
那么意象为什么美呢?从我们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看,传统的美学否定了实体化、脱离人的“美”,又否定了纯粹主观化、脱离物的“美”。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中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的画面,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让人读起来脑海里会自主浮现出这么一幅画面,同时也会带入自己的心境,形成自己的美感。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又比如水墨画。
中国人作画不注重所描绘之物的实体,反而会融入自己所理解的东西。
画竹子,画家不会给画好的竹子染上绿色,反而就用水墨原色,产生一种别具的美感。
如果只是片面的“景”,脱离了感情,那就不会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无法体现;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
长期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你让他谈对大山理解,他没见过大山,也只能生搬硬套,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由景抒情。
所以美的意象是脱离不了“情”和“景”的统一,只有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共鸣,才能产生一种美的意象。
美学意象简述 师范学院文学院美学论文
摘要: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关键词:美学的概念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美学意象简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
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
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在当代,美学在人文学科当中地位日益凸显,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征被认为在应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危机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同时,美学在中国近现代历次启蒙运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二、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定义(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由此可见,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及应用方法论文(共3篇)
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及应用方法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今中国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点,同时其中蕴含了人文和审美等的民族属性,在渗透到当今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反映出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在需求。
现本文就简要介绍了传统美学在当今设计中的体现,并指出了传统美学对设计理念和方式的影响,以期促进传统美学在当今设计中的进一步应用。
一、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今设计中的体现1.形态方面的传统美学体现不管是哪种形态的艺术,首先都应该关注自身的形态美感,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在现今的设计过程中,传统美学的融入保证了艺术追求美感的前提,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就借鉴了彩陶上凤鸟的图案,两两相对翅膀旋转的凤鸟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同时还体现了中国“喜相逢”的传统理念,可谓是寓意深刻。
此外传统美学还体现在了设计的空间美感上,例如现阶段的平面设计要求速度感和运动感,还要求形态上的向上感和挺拔感,这都与传统美学的空间美感和扩张感有关。
2.构思和创意方面的传统美学体现现阶段的设计出现了全球化的大融合,很多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融合,而传统美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现今的设计手法是类似的。
这样设计师为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就应该在构思和创意方面更多的体现传统美学,寻求传统美学情趣与当今设计的衔接点,充分挖掘出传统美学中优秀的部分。
传统美学在设计创意和构思方面的体现,关键还是设计师对传统美学中寓意的挖掘,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采取了佛教八宝“八吉祥”中的“盘长”造型,取了其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理念,这就使得当今的美学设计少了一些商业化的信息,多了一些人文气息和亲和力,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此外则是很多当今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美学的神韵,例如08年的申奥标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向,使中国的传统美学走向了世界,获得了世界各地的认可。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意象,作为“美”的意象世界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产生。
意象就是物的形象,也是美的本体。
本文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论述以“美在意象”为主题的美学思想。
标签:荷塘月色;美在意象;情感;景物众所周知,要研究以“美在意象”为主题的美学思想,就要理解“美在意象”一词的含义。
因此,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美”。
叶朗先生认为,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是指“美的”东西;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东西。
“意象”是叶朗先生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
叶朗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哲学给予“意象”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他说:“对于我来说,‘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叶朗先生认为,“美在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在一起,人心照亮万物,从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美的意象世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结构上采用了移步换景、情随景生的方法。
随着作者来到荷塘,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之后被其所吸引,陶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逐步展开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与这荷塘美景融合在一起,从而构造了一个完整、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
下面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所体现的意象美。
一、情感的变化之美在《荷塘月色》中直接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不多,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给人一种悬念,又揭示了世事变幻莫测的道理。
作者的心里不安静,是险峻的形势所致,是可以理解的。
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很多的革命者遭到了屠杀,全国沉浸在新白色恐怖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摘要:“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及美得本质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对美的讨论,到20世纪这种对美的本质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经过大讨论过后,最终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框,认为“美在意象”。
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课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所以美是富贵与超越的统一。
关键字:审美意象意境情景交融
正文:
一、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美学的中心问题,美学学科上的“美”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美学学科要讨论的“美”也不仅仅限于狭义的“优美”。
它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关于“美是什么”的美学大讨论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二是呂荧、高尔太主张的美是主观的;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四是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发现50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均是把美学问题限制在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他们试图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回答,后来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想通的地方。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美也带有历史性。
2.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唐代画家张璪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
3.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朱光潜在《论美》中指出:“美感是世界纯粹的意象世界。
”
二、美在意象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是从美学意义上第一个使用“意象”的人。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意象就是情趣与形象的契合,即面对客体,主体顿生的知觉和情感,主体随即把情感外化于物,并把其看做事
物的性质。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末一句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因情深,情因景显,景中含情,情具象而为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给人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惆怅无边的诗境,展开了一个独特的境象。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特点。
此曲总共仅有二十八个字,却有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时候,秋天所处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马致远没有将这些意象用的十分到位,这首曲要传达的情也就无法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中,各种不同的意象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却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
《天净沙·秋思》便是如此,马致远为了表达自己独自漂泊他乡的惆怅感伤情怀,选用众多的悲凉的秋景物象入诗。
这些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往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单一的,所以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
“意象”与“意境”不是同一概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境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广义的美)。
童庆炳描述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若干语象或意象建构起一个呼唤性的本文就是意境。
“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三、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意象世界是“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总非人家所有”,就是说意象不是物理世界。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王安石“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是他们各自的意象世界,如果没有陶渊明、王安石也就没有这些意象。
所以,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象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追求。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有像世界为体验的审美活动,这个意象世界才是反映出审美的本质世界。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
但这并不能说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任何审美体验,必有外界物色、景色或艺术形象的触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意向性生发机制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参考网页: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