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第七章)
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推断(共12题)1, 教化方针的基本构成:教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教化的性质);教化的培育目标(广义的培育目标,即教化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化目的的途径)。
2, 发展教化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化方针予以强调)。
3, 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 硕士, 博士。
4, 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 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 宏观高等教化结构:包括层次结构, 科类结构, 形式结构, 能级结构, 地域结构(即布局), 管理体制结构等。
7, 微观高等教化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 课程结构, 教材结构, 队伍结构, 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 高校教学系统组成:老师, 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 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10, 大学生参及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育的目的;现实参及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建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 完善特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说明(共21题)1, 高等教化P5:高等教化是在完全的中等教化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化,是培育各类高级特地人才的社会活动。
2, 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宝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运用。
4, 教化方针P29:教化方针是国家在肯定历史时期,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须要和基本国情,通过肯定的立法程序,为教化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化政策的总概括。
2022年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重点(据真题整理)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据真题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萌芽阶段世界上第一所千人高等学府是:稷下学宫西方代表的“雅典大学”;孔子老子世界公认早期教育思想家;特点:非正式、弥散性格,机构不明确职能不确定性质模糊;相对于当时只是水平而言“高级学问”。
2.雏形阶段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的书院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行会)3.成型阶段4.完善阶段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使大学除了培养人才之外具有了“研究”的新职能。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第二节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自发研究→组织研究(最早1880年“高等教育研究会”;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相继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系统研究中国:1983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学编入学科专业目录。
1978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学进入实质研究阶段。
第三节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第一节教育与高等教育1.定义(本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人本心理学者:马斯洛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与社会;“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地位一、高等教育的价值(一)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1.本体价值(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2.社会价值:社会化,社会选择,社会流动(二)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1.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教育使你成为你自己”。
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纽曼《大学的理想》)高等教育的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学科共同理智训练以获得一种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而达成目的。
教育法规导读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导读
第三节 《高等教育法》的实施
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力量,改善、优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1 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法》的学习
2 要加大对《高等教育法》的宣传力度
3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工作
二、依法确保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条件保障,努力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学校有 关的销售和 服务收入
立法
《宪法》
依据
《教育法》
➢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立法
宗旨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等教育法》的适用范围
✓《高等教育法》的调整范围应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层 次、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任务
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
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
学历层次
入学条件
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 专科教育 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入
学资格。
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 本科教育 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本科生入
学资格。
硕士 研究生教育
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 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 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博士 研究生教育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 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 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 资格。同时,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 取得博士研究生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年修正)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年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条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八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第九条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0.07.08•【文号】中发[2010]12号•【施行日期】2010.07.0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2010年7月8日中发[2010]12号)现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刻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7.高等教育学第七章(安徽高校教师资格证)
第五节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四)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在评价对象上,从评价学生个人学力,发展到评价教学中的
课程,再发展到以教育计划为主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 面。 2.在评价目的上,从通过教育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发 展到评价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到通过评 价来改善教育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 进步。 3.在评价手段上,从推崇标准化的教育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 调查等手段的定性分析,再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 证、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4.从评价形式上,从成果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再发展 到由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 5.在评价程序上,从仅按照教育测量结论衡量教育工作,发展 到依靠评价人判断教育效果是否符合教育决策者制定的教育目 标,再发展到评价人和教育活动参与人广泛接触,共同确定评 价内容和实施方案。
(二)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
高等学校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 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构成。
二、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 途径
(三)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 形式
三、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
(一)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 改善知识结构 。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强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强调学生的互动交流与质疑辩论 强调让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条件 提高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认识 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当代高等学校教学新方法例举
社会调查法、实习法等。 (4)科研训练。包括实验法、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尊敬的读者: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高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本文将介绍该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第一章: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XXXX年XX月XX日通过,旨在规范高等教育管理行为,明确高等教育的宗旨与任务。
该法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原则和特点,强调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
第二章: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应当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应设置适当的学科,完善课程体系,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三章:招生与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招生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高校应当依法执行招生计划,遵守招生程序,严禁擅自提高招生标准和人数。
招生考试应当科学、全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第四章:教学与科研高等教育法强调了教学和科研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应当落实生均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质量和师生比例。
教师应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教学。
第五章:质量保障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法规定了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育教学评估和学科评审。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第六章:学生权益保障高校应当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平等参与学习和发展。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受到平等对待、接受优质教育、社会实践和实习、参与学校管理等。
对违反学生权益的行为要及时处理和惩处。
第七章: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法鼓励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不含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文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学前教育(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绪论一、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一下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7)(二)、初创阶段(1978-1984)(1)1978.5.27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2)1983.5.2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
(3)1984.7,潘懋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由人民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三)、成型阶段(1985-199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确立了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前提,以高等教育两大特点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为理论核心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形成。
(四)、发展阶段(1992-至今)论述题:高等教育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第一、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集中研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具体就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编写并出版了一批高等教育学教材。
第三、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第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二、学科建制,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中国对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是以高等教育学的“草创”为始点,然后经由(学科设置)而使其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A“主要是应用学科”、B“应用理论学科”、C“应用学科说”、D“应用基础学科”、E “基础理论学科”。
大多学者坚持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强调要把抽象的高等教育学理论通过中介环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以指导实践。
(判断分析)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被建立起来。
其基本特征为:细化,综合,专门化。
高等教育学概论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时代性
化
的
特
独特性
先导性
征
高 育人功能 导向功能 校
校
园 辐射功能 调节功能
文
化 的 激励功能 凝聚功能
功
能
整合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主要内容: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要求:总体规划、分区建设、分步实施
◎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主要内容:
行政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
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与模式 学位制度
一、外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简史
洪堡理念与柏林大学;“学问的教育” 分级的高等教育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霍普金斯大学,“科研至上” 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始
芝加哥大学,“服务于社会”
康萨斯大学,“产学研合作” 开创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先河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初步形成三级学位授予制度; 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目的; 步子慢、规模小
解放初期——采用苏联模式;以培养科学专门人 才和高校师资为目的;计划性强; 没有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开放后 的大发展期——正式建立研究生学位
制度,并进入大发展期
P229
一、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共同特点
它是本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学术研究与产业开发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一、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层 次 目 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
二、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形 式
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中国)
(英美苏)
高教大众化、
终身教育、服务社会
三、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模 式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的概念?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
(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摧残和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
外国的高等教育:(1)国外在奴隶社会时期亦已出现了高等教育,世俗和教会两种文化教育体系并存;(2)中世纪的高等教育,除了由教会和世俗政权设立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和机构,其它大学的建立,通常是学生与教师分别以手工行会组合形式,在原有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起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
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组织结构、师资结构等。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
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萌芽到雏形的标志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
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1、规模化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7多元化三认识高等教育学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
第二章高教本质一教育与高等教育1、本质:对它认识取决于正确的路径,没有定论要探讨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研究人;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好奇心与健康人格,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不足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生命;(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不断改变。
第七章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私立学校体系数量庞大
学校数、各 类学校比率( 2005年)
総数 国立 公立 私立(割合) 学生総数 女子 私立
大学
726 87 86 553(76%) 251万人 39% 74%
短大
480 10 42 428(89%) 22万人 87% 93%
专门学校 2973 13 194 2766(93%) 70万人 46% 96%
1990 年以来
结构调整
1950 年后
战后改革和大众化
1903 年以后
高等教育制度的系统整合
1870 以后
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
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
? 1、1872年《学制》 第一个近代教育法令 ? 将全国分为 8 个大学区, 规定每个大学区设一所
大学。
? 2、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 ? 1 8 7 7 年, 明治政府决定, 将文部省所管辖的
东京昌平学校, 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学校合 并, 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真正近代化的第一所综合 性大学— —东京大学。 ? 3、1886年首次以天皇敕令形式颁布《帝国大学令》
东京大学
? 京都帝国大学 (1897年设立,今京都大学 ) ? 东北帝国大学 (1907年设立,今日本东北大学 ) ? 九州帝国大学 (1911 年设立,今九州大学 ) ? 北海道帝国大学 (1918年设立,今北海道大学 ) ? 京城帝国大学 (1924年设立,今首尔大学) ? 台北帝国大学 (1928年设立,今国立台湾大学 ) ? 大阪帝国大学 (1931年设立,今大阪大学 ) ? 名古屋帝国大学 (1939年设立,今名古屋大学 )
? 1、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 1)短期大学地位的正式确立 ? 2) 成立高等专门学校 ? 3)成立专修学校 ?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规划纲要亮点解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日期:2010-09-30 作者: 高书国(主任)来源: 《中国教育报》单位: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第七章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人力资源强国呼唤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呼唤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本质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强国绝非是一个数量规划概念,而是一个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以质图强,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历史转变。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
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高等教育强国思想,提升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目标,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战略。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制定的《2006—2011年教育战略》提出了六大战略目标,以追求卓越为核心,努力改革英国高等教育体系,提升英国高等教育的卓越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强国思想,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趋势、应对国际高等教育挑战的重要举措。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家行动。
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高等教育学章节要点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旨在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2、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属于相对概念;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形式和机构中实施(各类各级高等学校),招生对象为中学毕业生及其同等学历者。
3.高等教育学懋元教授的《高等教育学》出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的标志,1993年成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概念: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教育学的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对高等教育活动的描述、解释和预测,探索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4.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②有助于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性;③有助于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④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我们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成果,培养“实践反思型”教师。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种类:专门性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种类:西周大学、私学、太学。
2.欧洲中世纪大学:类型:学生的大学、先生的大学。
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教学:文法医神。
方法:读课、辩论。
局限性:宗教性、松散性、繁琐性。
意义:①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为高等教育确立了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为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
②中世纪大学孕育了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气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筹殊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
③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经验,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中一系列教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历经近两年时间,于2010年7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
该纲要作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系统工作的指南,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
然而任何一种教育改革的提出与实行,与我们所秉持的教育发展观是息息相关的,高等教育“适应论”在我国的影响深远,从建国初到现在,已然已发展为一种权威性的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理性论” 对“适应论”进行批判反思。
本文针对《教育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中开篇提出的“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进行分析。
试图探讨高等教育“适应论”与“理性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政府部门又是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理论。
一、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的缘由《教育规划纲要》将提高质量作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没有将规模扩展作为高教发展的重要任务,甚至在《教育规划纲要》中都很少提及。
我认为这一决定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
首先,自1999 年我国实行高教“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开始跨越式发展,当年新招收的本科人数比98 年增加了47%。
在1999 至2009 年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增加了5.29 倍,研究生在校人数增加了6 倍,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增加了5.33 倍。
在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实现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的过渡都用了30 年;而我国仅用了10 年就实现了这一突破性的转变。
1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取得量化进步的同时,质量问题却日益凸显,如办学条件紧张,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生师比不断上升,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
这些涉及到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都引起人们重视。
其次,21 世纪是高等教育趋向全球交流与合作,以各国共通互惠的资源共享,提升教育品质与国际竞争力的时代。
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纲要
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加大教学投入。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
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所 遇到的挫折的手段。这种观点正是现代心理治疗技术 中的游戏疗法的基础。
•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当儿童的图式与外界事物交互作 用时,同化过程超出顺应过程的一种表现,因此外界 事物就被改造以适应儿童的图式。 造成游戏理论观点多种多样的一个原因是,不同的 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儿童的游戏;另一个原因 是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因此,关于任何一种游戏类 型的观点都很难适用于所有别的游戏类型。
题解决能力。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概况
• 进入幼儿期后儿童的言语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的时期。
• —儿童基本掌握了母语中所有的语音; • —词汇和句型丰富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 —语言的交流机能和调节机能也有质的飞跃,
幼儿连贯、完整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起来,内 部言语也开始发展起来。
个性发展 幼儿的个性特征在更为广泛 的领域中得到表现,也更为稳定(有的儿
童对人顺从,有的倔强;有的对人谦让,有的 却总爱事事占先;有的做事很有条理,有的却 杂乱无章等等)。
幼儿的这种个性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 环境特点和儿童自身气质连续性的体现。 所以,它在儿童今后的发展中始终会保 留其痕迹,并且也会影响儿童今后的发 展轨迹。
活动发展 由于幼儿头脑中的表象和语言逐 渐丰富起来,其思维便逐渐摆脱了直觉行动性, 游戏时可以事先确定游戏的主题,游戏的内容 变得连贯和完整。通过这种主题游戏,儿童不 仅学会了某些片 段的动作,而且掌握 了游戏中各角色的相 应行为 准则。
语言发展 幼儿 语言不仅词汇更丰 富、句型更复杂, 言语的沟通和调节 机能都发生了质的 变化,情境性、对 话性言语发展成为 独白、连贯性言语。
• 首先,从种族进化的角度来说,游戏正是高等动物借 以练习各种复杂行为的一种手段。游戏的种间差异源 于行为发展的要求不同,而不是能量的过剩或匮乏。
• 其次,从游戏的作用来看,游戏是儿童在渴望参与成 人的各种活动但又缺乏相应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游戏 这种象征的形式来解决愿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 的。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得以增长,有 助于他将来成年时的生活。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结构的发展
幼儿期末脑重平均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 以上。幼儿期末绝大部分皮质神经细胞已经完成髓鞘化, 只有极少数神经细胞(主要是额叶部位的细胞)的髓鞘 化要到12岁左右才能完成。
由于脑发育的这一早期快速特性,所以有心理学家认 为,一个人成年时的智力绝大部分是在出生后的7、8年 间获得的。因此要突出早期脑发育的可塑性和早期教育 的重要性。
图7-1 幼儿根据直观演示和词的指导作体育运动正确程度的比较
• 2.两个信号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诱导关系开 始发生
• 进入幼儿期后,随着词语抽象概括性的提高,儿童 的两个信号系统之间除了简单的动力传递关系外,又 形成了新的关系——复杂的诱导关系,即词的作用有 时可以抑制直接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词的刺激与直 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产生了分化。这表明第二信号系 统的活动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它对第一信号系统的 调节机能得以增强。这是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机能 (如社会认知、意志等)发展的神经生理基础。
儿童观看研究者演示如何将小棍子连成长棍子的原理;
第四组为“操作组”,儿童练习如何将小棍子连成长
棍子;第五组为“控制组”,儿童不接触任务中的任
何材料。结果发现,在自由游戏条件下(第一组),
儿童完成任务的正确率与直接观察问题解决过程的条
件(第二组)相仿,是五组儿童中正确率最高的。研
究者们认为,这表明,自由的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问
• (二)机能的发展
• 大脑机能在幼儿期的发展表现为: •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加强; • 条件反射较易形成和巩固; •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
协同活动。
• 兴奋过程加强的表现:在儿童醒觉的时间
不断增加,睡眠的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更 容易建立等方面。
• 兴奋过程加强的功能:使儿童有更多的时 间接触外界刺激,接受新的知识。抑制过程的 加强主要表现在儿童越来越能够学会控制自己 的行为,进行比较精确辨别。
• (一)词汇的发展
• 词汇的发展可以从词汇数量、词类和词义的 发展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 词汇数量 幼儿期是儿童词汇量增长最快的 时期。3岁时儿童的词汇量约为1000,而到7岁 时词汇量约为4000,增加为3岁时的4倍。
• 词汇种类 幼儿期儿童基本掌握了所有的词 类。
• 词 义 幼儿对词义掌握的提高表现为儿童
二、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
• 由于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占的突出地位,许多心 理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关于游戏的理论。
• 斯宾塞(Spencer)的“能量过剩论”(1878):在进 化等级上处于较低水平的动物需要将它们的大部分时 间用于觅食等活动,而进化水平较高的动物(人类及 其他高等动物)则有多余的能力或“过剩的能量”用 于游戏。所以,游戏是儿童发泄过剩精力的方法。
• 最后,从游戏的发生机制来看,由于游戏的类型不同, 其发生的心理机制也有差别。在活动性游戏和其他游 戏中,儿童在运用发展中的运动技能和认知图式时获 得愉快,游戏的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游戏中同化过 程更占优势。而在另一些游戏中,儿童将自己的冲动 (表现出来,或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后,通 过游戏的形式加以补偿,这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又是儿童宣泄内心紧张的一种手 段。
第七章 幼儿期儿童 心理发展
幼儿期是指儿童3~6、7岁这个时期,相 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
动作发展 大肌肉动作发展主要表现在耐力、速度和 灵活性的提高上。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 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学会了剪纸、写字、 折纸、泥塑和穿针引 线等非常精细的动作。 这为儿童将来从事学 习活动和其他生活活 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帕特里克(Patrick)的“能量匮乏论”(1916):游 戏是源于能量的“匮乏”,游戏的作用在于儿童为完 成新任务而消耗能量的情况下为儿童补充能量。
• 格罗斯(Groos)的“预演论”(1898,1901):游戏 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与练习。玩布娃娃 的小女孩是在无意识地为她自己将来照顾婴儿做准备; 在木板上钉钉子玩的小男孩是在为成人时的建筑工作 做准备。教育家福禄贝尔(Froebel)、蒙台梭里 (Montessori)等也赞同这样的观点,认为游戏在儿 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 这个意思。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一般状况
进入幼儿期,儿童的身高增长速度较婴儿期 和前幼儿期有所下降,其中,4~5岁和6~7岁 的身高增长速度又比5~6岁慢一些。
一般来说,在幼儿期,男童的平均身高比女 童的平均身高略高一些。不同地域、不同经济 条件和不同时期的儿童身体发育水平会有一定 的差异。一般北方比南方儿童略高一点,城市 比乡村儿童略高一点,现在比过去的儿童略高 一点。这是随着气候、营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 改变而出现的变化。
• 整个幼儿期,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两 个过程之间还没有达到平衡,所以幼儿的心理 和行为活动是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占优势,随意 性和稳定性有了较大发展。
• 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表现为:
• 1.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不断增长
奇曼斯坦和奇斯留克研究发现,幼儿在形成动作 性条件反射(体育动作训练)时,直接的信号(直观 表演)有着重大的意义,语言的作用(语言指示)在 4~5岁时开始产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对地和相对 地加强着。从图7-1中可以看出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特 点。
对词义的概括性有了较好的掌握。
• 在前幼儿期儿童掌握词义时常常发生两种 错误,一种是“过度概括”错误,另一种是 “概括性过低”错误。
例如,1岁多的孩子常常把所有4条腿的大型家畜都称为“马”。儿 童对“马”的定义性特征掌握得不完全,所以“马”的外延就不适 当地扩大了,这种错误称为“过度概括”。另一些儿童却犯相反的 错误,例如,一个1岁多的儿童只把他家的那只猫称为“猫”,不 把别家的猫称作猫。儿童将一个词与某个特定的物体等同起来,是 极端缺乏概括性的一种表现,称作“概括性过低”。
(二)句子的发展
• 幼儿期句子发展一般有如下趋势: • 1.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 • 2.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 3. 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这是随着儿
童逐渐掌握各种词类而发展起来的。
儿童简单句和复合句的比例(%)
年龄 2岁半
华东师大
简单句
复合句
90
10
西南师大 简单句 复合句
3岁 3岁半
• 合作游戏则是一组儿童有组织地进行游戏,有 一定的目的,在达到该目的时儿童协调彼此间 的行为,这是幼儿中、后期游戏的特点。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游戏时逐渐能够协调自己 与他人的行为,从一个自我中心的游戏者发展成为具 有良好社会性的游戏者。
• 游戏的发展规律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游 戏最初要依靠摆弄实物发展到可以依靠表象,最后发 展到更多地利用词来进行。由此可以看到儿童思维从 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的发展;看到一定程度的概 括和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可能性。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合 作游戏可以看到,儿童从自我中心的个体向社会性个 体的发展;看到儿童的心理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的发 展。
87
17
96.2
3.8
78.5
21.5
4岁
77
23
88.5
11.5
5岁
60
40
87.6
12.3
6岁
80.9
19.1
(三)言语机能的发展
• 1.从情境性的对话言语发展为连贯性的独 白言语
• 前幼儿期儿童的言语是与当时的情境和儿童自身 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依靠对情境的猜测 才能懂得。
• 前幼儿期末,连贯性和独白性言语就逐渐增多起 来, 7岁时连贯性言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情境性言语。 要求儿童记住自己所说过的话,懂得听话人当时的 心理状态,并能组织自己的言语,这是一个复杂的 心理过程。由于幼儿心理还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 所以在幼儿期情境性和连贯性言语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