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近年来,我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走科教兴县之路;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来衡量的话,我县教育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为此,我就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质量的提高。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切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主题。在未来永无止境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如一地突出一个核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事关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应尝试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以岗定人,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以绩定薪。适当拉大分配距离,以激励教师竟岗敬业,自觉提高教学质量,以不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同时,要降低“一个重心”——教研。教学研究重在教学反思,重在教师群体,重在问题解决。过去我们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只图花哨好看,很少考虑问题的解决。往往劳命伤财,最终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偿失。今后我们要切实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教研课题的选项上就着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

合,以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课题选项与学校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推行“两段六环”的教研活动方式,即第一阶段: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使校本教研既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又服务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引领教师专业水平得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发展,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客观审视我县多年来学校管理工作的得与失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应创造性的以“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的“三动”战略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制度建设是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是确保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规范的基础。

1、方案带动,政策引领。在“三动”战略的引领下,几年来,我县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下发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人事管理方面的《关于加强学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干部考核方案》、《教师评估方案》、《优秀教师奖励方案》,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领导干部抓教学的若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管理方面的《加强学籍管理的若干规定》、《学

生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充分考虑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方面要素,这些文件的落实改变了行政指令过多过滥和工作随意性的局面,规范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也为学校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2、健全章程,完善制度。在教体局政策的引领下,全县各校从本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重新审定了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实现了“一校一章程”。同时,各校均建立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管理、总务管理制度,体育、卫生、安全制度,考评、奖励制度及各类人员的职责,做到了处处有制度、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

3、民主管理,强化监督。制度建设和落实的核心是民主,我们在健全校教代会和教职工全体大会的基础上,每一项制度的确立都通过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确保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全体教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广大教师的满意度。

三、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县的教育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育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如何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质量标准,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领导的思想要转变,要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不办校中校,所有学校一视同仁,甚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优于城镇学校,那么城乡、校际间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2、从法律上保障,全面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许多明确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编制经费预算,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并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3、改革评价制度,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评价学校看升学率,评价教师看教学质量,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上级领导应将重点学校的招生指标分到各校,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做出硬性规定,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现状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4、建立正常的教师进退流转机制。针对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学校规模和班额偏小,教学点较多的现实,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基本需求。尝试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城乡教师定期交流,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支教,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向农村缺编学校,适当为农村学校补充新教师。加强新分配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四、落实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优化教育管理队伍。

几年前,我县尝试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从效果看,这一机制有利于相对减少腐败现象、有利于实现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有利于调节学校领导的矛盾。再加上基于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乃大势所趋,所以在实施这项制度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项制度。

1、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对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原则、对象、范围、形式、程序、周期、注意事项以及纪律等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个制度的有利因素,努力降低因竞聘上岗所增加的成本,将不利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并最终形成校长竞聘上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与相关制度配套改革。

在实施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的同时,相应地进行校长挂职锻炼制度、校长全面负责制度、后备干部选拔与锻炼制度等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加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下放的力度以及对薄弱学校资金投入的力度,为轮竞聘上岗到薄弱学校的校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而使这项制度更容易实施。

3、使校长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校长竞聘上岗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公平、

公开、透明的原则,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设计、有步骤地进行,使校长竞聘上岗后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在能力、专业、年龄、个性、性别等方面呈现最佳结构。

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不懈,再接再厉,集中精力,狠抓落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观念的更新中力求突破,在推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跨越,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以更高的发展质量,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热爱残疾学生。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都很差学生,刘老师深深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些孩子来自四面八方,状况也各不相同。有时候,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差距会特别大,最小的只有六、七岁,最大的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一句平常的日常问候语,刘老师往往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工作是非常辛苦又繁重的,但一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无邪、渴求知识的眼神,想到家长把孩子交给自己时的那份信任和热切期盼,便无怨无悔。她深信普通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希望,祖国的花朵,特殊教育同样也能擎起一片蓝天,一弯残月。 三、业务精湛、敬业爱岗、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在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 身为教学骨干,xx同志努力钻研教材,大胆改革创新,她撰写的多篇论文获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参加教育举办的业务大赛,并多次获奖,但她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处处以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多年来,xx同志用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业务 水平,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作为教师,xx同志把无私的爱全部融入了无声的世界,作为母亲,xx同志把更多的母爱献给了别人的孩子。在她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逐步做到自食其力、回归主流、回馈社会。 xx同志就是这样用她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填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多元与大众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而且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在我国,教育要先行,首先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是我国脚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再而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 高等教育终身化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今世界科学门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这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应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1.4 高等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是法律规定!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是法律规定!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然而,近些年来,这种传统受到了冲击,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处于一种亟待提高的状态,社会上对教师队伍也存在很大的误解。有一部分人,提到教师队伍就是教师有偿补课,有个别学生家长,不尊重教师,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这都对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这种社会对立在人民群众中有一定的基础,如何消除这种对立,使教育和教师回归其应有的地位,这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同样也需要法律意识。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法治国家,以法治国、依法治教这是全体公民应该具备的法律意识。 1 教育事业在各项事业中优先发展的社会地位具有法律基 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地位,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全社会也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做才是履行了法律的规定。2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既是优良传统,更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两部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

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这里不但明确要求全社会尊重教师,更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主体。这就使尊师重教有了法律的保证。3 学校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学校具有自主管理权,学校和教师组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法定权利,不容非法涉。从而,任何破坏学校教学秩序,破坏学校财产,危害教师权益的行为都是违犯法律规定的。学校和教师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一切破坏教学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理,社会上也应该认识到,干涉学校教学秩序,威胁老师安全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学校和各级政府也应当理直气壮地维护学校和教师的权益不受损害。4 教师提高工资待遇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本规定有两层意思,

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贵州《教育精神和教师誓词》的心得体会

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贵州《教育精神和教师誓词》的心得体会 瓮安县银盏学校:陈燕萍根据我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的要求,经过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本人认真学习了《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教师进行相互探讨和交流。 《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是推动“十二五”全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贵州教育精神》是我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贵州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精神支撑;《贵州教师誓词》是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信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学习贵州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意义深远。通过认真学习,本人更加凝心聚力,坚持以贵州教育精神为动力,坚守教师职业道德,以本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指导,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一、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 “1”是“一优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主动地推动全省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从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工作部署、督查落实等方面真正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是“两全面”。全面推进、全面提速。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事业,是公平的起点、是最大的民生,等不起、慢不得。全省教育系统要紧跟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主战略的新形势,千方百计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3”是“三抓好”。一抓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7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以上),实施好“4+2”工程(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优美教室工程、围墙安全工程);二抓好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从外延转向内涵,从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管理,从只重视普通高中转为普职协调发展,从单一重视学生分数转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关注少数学生升学转为关注全体学生成长成才,从只重视建设转为既重视建设又重视管理等;三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全面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扎实实施素质教育。 “4”是“四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大力扩大教育对外开发。 “5”是“五加强”。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创新。 二、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教育精神 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教师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本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一、就业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热门专业: 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所以,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注重实用性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就业形势。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了体育管理、卫生财会、医药贸易、市政管理、医药经营管理、医院管理、影片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掌握着多种能力是一种优势,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尤显优势。 3、专业方向多样化 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如环境管理方面有环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可以说,就业方向是非常广泛的,这是一种我们来说是有种优势,因为多一个专业方向就多一个选择,也就多一个机会。 5、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 要。迫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许多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项目开始了私营化改革,社会资本开始注入这些准公共组织的出现急需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来应对。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各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国外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多由公共管理人员担任.现代教育制度下高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正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弥补了传统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知识储备的不足。加入WTO后,无论是政府或是非政府组织都需要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就业劣势: 1、国内对专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初步建立,第一届毕业生刚刚走入社会,社会普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是干什么的,许多企业不知道高校有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

教育爱的事业演讲稿

教育爱的事业演讲稿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是爱的事业记得小时候,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经常和小朋友一起拿着粉笔写呀画呀模仿老师上课的情景。没想到,在二十多年后,我真的站在了讲台之上,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教师。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使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认知。今天,我想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体会。现在对我而言教师这个角色已不再是一种儿时的游戏,而是要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它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求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以及完美的人格魅力,要不断的精雕细琢自己,不失时机的将大爱,大仁,大善,大真,大美奉献给学生。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我说师德师风”,那么我认为教育其实是一种爱的事业,师德之首应在于“爱”,我将这种爱归结为爱事业,爱学生,爱学习。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应做到为人师表,爱事业。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用以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一生的追求目标和执着为之献身的活动。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所以首先应对学生充满感情,富有敬业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切实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意义,爱岗敬业,时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点是头脑灵活,但是生活比较懒惰,对自身要求松散。所以我们必须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近年来,我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走科教兴县之路;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来衡量的话,我县教育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为此,我就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质量的提高。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切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主题。在未来永无止境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如一地突出一个核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事关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应尝试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以岗定人,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以绩定薪。适当拉大分配距离,以激励教师竟岗敬业,自觉提高教学质量,以不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同时,要降低“一个重心”——教研。教学研究重在教学反思,重在教师群体,重在问题解决。过去我们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只图花哨好看,很少考虑问题的解决。往往劳命伤财,最终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偿失。今后我们要切实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教研课题的选项上就着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

合,以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课题选项与学校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推行“两段六环”的教研活动方式,即第一阶段: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使校本教研既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又服务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引领教师专业水平得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发展,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客观审视我县多年来学校管理工作的得与失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应创造性的以“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的“三动”战略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制度建设是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是确保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规范的基础。 1、方案带动,政策引领。在“三动”战略的引领下,几年来,我县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下发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人事管理方面的《关于加强学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干部考核方案》、《教师评估方案》、《优秀教师奖励方案》,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领导干部抓教学的若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管理方面的《加强学籍管理的若干规定》、《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问题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发展前景广阔、有较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更对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技能及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对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实践教学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很重要的作用。探讨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 转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独立学院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实践教学存在着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欠缺、师资力量的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1.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等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1.1.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就是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培养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多种形式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弥补其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社会竞争力。

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教育整体的薄弱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因为教育资金的缺乏,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中、小学学龄的孩子辍学的事例屡见不鲜,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虽然孩子们有学上了,可在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上与城市的孩子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从硬件看,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较落后,学校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与城市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再者,由于有关部门对城乡学校重视程度不同,在许多城市学校,有大量的经费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广大乡村学校,经费少,素质教育很难推行。从软件看,城市的信息通畅,交通便捷,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优裕的生活环境远比农村更吸引人。近几年来,中小学教育的优秀师资已大大地集中在城市的中小学校,现在的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已经不仅仅是缺乏优秀的师资,而且到了留不住教师,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低于城市教师素质,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如果忽视农村教育这块大市场,没有人对此进行针对性地开发,城乡教育差距将越拉越大,在条件悬殊的两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也会出现差距,客观上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阂。 二、认清农村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城乡教育发展的前提 我国人口的80%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比例是75%,因此,要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没有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就不可能有全国教育的高质量。农村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教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概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走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之路,是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其中,特色化发展是其首要的战略选择,非均衡发展是其优化的战略选择,跨越式发展则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理性而科学的发展之道,其着力点在于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横心竞争力,其旨要在于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决定组织发展全局的谋划和思路,包括组织的宗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政策,是对组织发展方向、未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政策的选择或决策。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教所所长马丁·特罗(Martin A.Trow)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预设性的类型划分,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已达到大众化水平,并正进一步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高等教育之转进。处于这一历史性转型拐点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应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势,认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提出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必须应对和亟需解决的重大的时代课题。下面,本文以专论形式,重点谈一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三大核心战略问题。 (一)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首选战略 走特色化之路,无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而言,还是对高校个体的发展来说,都是其首要的基础性的战略选择。概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既是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是其未来的发展走势。 就国外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凡300余年(1636年建校),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奉行“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以及“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的办学原则;芝加哥大学高举“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旗帜,如此等等。这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关的。 就国内大学而言,追求特色、扶持特色、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保持特色等,亦有着优良的传统,既是我国高校办学长期管理的目标,也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率先提出囊括大

学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学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18日,在XX市XX区教育局的组织下,我们深入学习了陈宝生同志的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我们教育人是鼓舞,也是鞭策,它将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了更清晰的时代感,更明确的奋斗方向,更深沉的历史担当。 陈宝生同志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显著成就。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党中央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目标是如此的相辅相成,如此的高瞻远瞩。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明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九大报告言简意赅地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素质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主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就得改善民生水平,而改善民生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必 要前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保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将有助于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强化了党对教育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责任与要求。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爱岗敬业,服务学生,让孩子真正的快乐起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让师生和谐之花开满美丽的校园。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引路人,提升自身的素质,勤学勤练,师生共同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的课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给予了“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更大的 支持与更规范的要求。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壮大为人民不断增长的幸福需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可能,是解决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有力补充。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办学开拓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景,那就是要严格遵循规范、执行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形成秩序,秩序促进发展。有了十九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和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办学就有了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公共事业管理人员专业化成为必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2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近400所,但该专业整体上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状况。今后必须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就业专业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那么,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我们先来做一些回顾。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催生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新公共理论运动的进程分不开。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调度、支配的决策、生产、经营事务都转由企业与市场承担。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牵动着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指向同一个公共管理目标——“小政府、大社会”,即政府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能交还给企业和社会。在中国,生产、经营等营利性事务与职能由企业和市场承担,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非营利性公共事务则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来承担。其中“政企改革”进程较快,成效较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此越办越热;“政事改革”起步相对较 晚,首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办,较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开办整整晚了十六年。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与迟缓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办学现状 (一)专业发展过程与就业形势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从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回国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4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客座)教授,请他们定期不定期的来我校讲学,活跃校园学术气氛,指导学科建设,提高校园学术品位。升本之初,在对部分院系和学科专业调整的同时,学校还特聘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7名退休教授住校执教、担任系主任,有效提升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三是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的力度,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遴选和引进一批学术水平较高、适应学科发展需求的学科带头人,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把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资助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到重点大学和著名科研院所进修,在培育领军人才方面加大投入,积极营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培养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培育出楚天学者、楚天主讲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等拔尖人才,让他们担当起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学研究立项项目的重任,产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努力建成实力雄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三、实施特色名校战略,努力打造自身优势 高等学校要做法、到“顶天立地”,对地方院校而言,“立地”更为重要,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同时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 一是立足地方、着力为基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校审时度势,把为基层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形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办学模式改革,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为地方培养函授、自考、业余和脱产本专科毕业生和中职生,努力打造师资培养培训和建筑技术培训两大品牌。在本专科教育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上,努力实现从培养单纯型的应用型和操作型到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转变;专业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城镇规划与建设,农业技术和社会急需的外语类、经贸类、化工类、电子电气类等领域,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教学方式都努力体现地方性和应用型。 二是校地一体,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学校建立小城镇、孝文化研究中心,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基础课等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孝感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专业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培养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种公共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现代科技概论、民法学、刑法学、大学美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法理论、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人员测评、国际经济法、市政学、系统管理学、教育法与公共教育管理、商法、组织制度设计、环境法和环境管理、世界经济、中国现行经济与政策、卫生法与公共卫生管理、知识产权法、国际政治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劳动法、国际投资法、中国司法制度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本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

教育爱的事业演讲稿

教育是爱的事业记得小时候,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经常和小朋友一起拿着粉笔写呀画呀模仿老师上课的情景。没想到,在二十多年后,我真的站在了讲台之上,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教师。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使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认知。今天,我想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体会。现在对我而言教师这个角色已不再是一种儿时的游戏,而是要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它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求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以及完美的人格魅力,要不断的精雕细琢自己,不失时机的将大爱,大仁,大善,大真,大美奉献给学生。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我说师德师风”,那么我认为教育其实是一种爱的事业,师德之首应在于“爱”,我将这种爱归结为爱事业,爱学生,爱学习。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应做到为人师表,爱事业。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用以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一生的追求目标和执着为之献身的活动。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所以首先应对学生充满感情,富有敬业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切实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意义,爱岗敬业,时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点是头脑灵活,但是生活比较懒惰,对自身要求松散。所以我们必须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7296355.html,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作者:魏文萍 来源:《商情》201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 育发展的几个特点,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达程度更多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科学知识、专业人才和发明创造,而大学历来对前两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的快慢决定着国家进步的步伐。 我国于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项国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了30多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也正是因为有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 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规模迅增,结构多样化 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专科在校生1884.9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24.16万人。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 表1 高等教育结构分布表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从以普通高校为主迅速转变为普通高校、科研机构、民办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相结合的多结构教育主体,而教育机构的数目也由85年的一千多所增加到07年的二千多所。 2.制度改革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