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五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证为治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朴素的、简单的,只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热为阳、冷为阴;明亮为阳、灰暗为阴;继而延展为气候的寒暖、昼夜的更替、方位的上下等等。进而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两种相互对立统一,互跟消长的物质势力,最后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互跟消长是宇宙中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哲学思想。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嗜睡的等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就人体而言,上身为阳,下身为阴;内脏为阳,体表为阴;前腹为阴,后背为阳。其划分标准为:〔1〕清晨卧伏大地 〔2〕阴生阳,万物阴生 〔3〕人类进化——女人的直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互根、消长及转化。阴阳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争斗,其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例如: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夏,用以制约严寒的阴。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个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便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结果。互根指互对立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它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其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转化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仍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不已,就体现了阴阳的互相转化。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便是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 入凉爽的秋季,则是由阳转化为阴。 在中医的理论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几及病理变化。例如:阴脏为实质性脏器,心、肝、脾、肺、肾;阳脏为空腔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同时每个脏器的病理变化又分阴阳,如:肝阳亢、肺阴虚;心阳虚、心阴虚;肾阳虚、肾阴虚等等,而不同脏器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了便于解释和说明这种关系,我们又引入了另一个概念——五行学说。 古人为了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说明自然,把万事万物归纳为五大类:木、火、土、金、水。也就是说世界是由这五类物质构成的,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运动与发展才形成了这个千姿百态物质世界。这五类物质之间即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在其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世界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根据五种物质的特性,我们将万事万物及人体器官分为五大类。木性舒展、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属木;火性温热、升腾,心阳有温煦的功能,属火;土性受纳、化生,脾有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属土;金性肃杀、收敛,肺有肃降的功能,属金;水性滋润、下行,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属水。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变: 握 忧 哕 咳 栗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红 黄 白 黑
五行各自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用这种联系来表示事物之间
阴阳平衡被打破以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根据这一原理用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人体生理发展和病理变
化的根本原因。同时“阴阳五行”学说还指导着人类对神经经络学说的认识和运用。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
的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针灸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固定的循行部位,多为纵行。“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纵横交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因此,经络是经脉、络脉的合称,使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数千年前就发现了某些特殊的人,生病时身体会发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病,但只有很少部分人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经络人。因此经络学说是从治病中发展出来的,是中医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就解剖学上证明是否存在经络证据的这个问题一直不断的困惑着中医学者。汉代处决一名叛党头目王孙庆,进行了活体解剖试验,将锌片放入血管中,观察发现:血脉的流向与医典上记载的经络走向不吻合。这一试验的失败,导致很长时间人们中断了对经络的研究。后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比较于西医的快速疗效,例如:西药对传染病的有效治疗,中医学又找不到经络存在的证据,于是人们认为西医是最先进的,开始了盲目的崇洋媚外,对中医失去了信心。后来汪精卫伪政权干脆扬言立法废除中医。后来朝鲜有一个叫金凤汉的科学家宣布找到了经络存在的证据,接着日本也成立科研小组并宣布要在15年内找到经络存在的证据。可是当全科学界要朝鲜出示科研成果时,金凤汉却迫无证据跳楼自杀了。此事虽然就此过去了,但是却刺激了中国人,最后在13:1的极端失利条件下,费伦教授力排众议,成立了研究项目进行研究。终于在1998年在物理实验室里找到了经络存在的证据,研究发现,经络本身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对特定波长的红外线敏感,同时发现经络附近的毛细血管呈平行分布状态,其中存在沿着经络方向运行的体液流场,如同大海中的洋流一样。这就可以解释中药为什么能够沿着经络方向流动了。也就是说经络系统不仅能传递信息,也能运送物质。至此经络才被验明正身。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经络的命名: 一、阴经与阳经 二、手三阴和足三阴、手三阳和足三阳 三、阳脏经和阴脏经
下面分经络讲一下几个保健穴位。(带☆为可拍打穴位)
一、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
☆1、中府: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
旁开六寸,平第一肋间隙。本穴功能宣肺理气,清除心肺之热,平喘止咳,增强肺功能。主治心肺功能减退。
☆2、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1、5寸。本穴能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可治疗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主治慢性咽炎。
3、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跟角旁0、1寸。本穴能清热、利喉、开窍,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急救穴之一。
☆4、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本穴清肺利喉,通畅经络,故可治肺病、咽喉病,又能治疗无脉证。主治肺虚、咽炎。
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位
☆1、合谷:在手臂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治头面五官疾患,同时是长寿保健的要穴。
☆2、曲池:肘横纹尽头。本穴可清热利湿,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特别是调整血压和固齿作用。
3、迎香:鼻翼外侧缘中点旁开0、5寸。本穴清热散风、通鼻开窍,主治鼻塞,胆道蛔虫病。
三、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
☆1、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本穴为全身强壮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对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
2、地仓:口角外侧,瞳孔直下。本穴疏风通络。
四、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
☆1、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本穴可治疗消化道疾病、妇科病、男科病。也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对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2、血海:在髌骨内上缘2寸。本穴能调合气血、祛风胜湿。主治月经不调,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
☆1、神门:腕横纹尺侧端。本穴防治心痛、心悸、健忘、失眠等,主要用于养心安神。
2、通里:在神门穴上1寸处,对心痛、心悸、失眠有预防作用。本穴的保健用途是安神宁心,通窍活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
1、后溪:握拳,第五指关节后尺侧凹陷中。本穴可宁心安神、散风清热、疏经活血。主治急性腰扭伤、落枕、牙痛等。
2、听宫:耳屏前,张口凹陷中。此穴宁神志,通耳窍。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
七、足太阴膀胱经上的保健穴
☆1、三焦俞:能健脾利湿,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肿,腰背湿痛,水谷不化,泄泻,腹胀等。
☆2、肾俞:此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的作用,可防治妇科、男科病。
☆3、胃俞: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
增强后天之本——肾气的保健穴,同时对脾胃虚弱有较好疗效。
☆4、脾俞: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保健穴。本穴功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能防治肢体乏力,腹胀腹泻,背痛等。
☆5、肝俞:是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6、心俞:本穴可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脏的保健穴。
☆7、肺俞: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八、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
☆1、涌泉:在足底前1/3与2/3交界处。本穴能宁神、开窍、清热,对头痛、头晕、中风昏迷、休克、小儿惊风、大小便困难等有防治功效,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
2、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能壮腰骨,益肾。可用于治疗腰痛、月经不调、阳痿、失眠、小便频数等疾病,是常用的保健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
☆1、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诸心经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护心安神的保健穴。
2、中冲:在中指尖端的中央,能清心开窍,是常用的急救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保健穴
☆1、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部。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主治肩背痛、腕痛、扁桃体炎。
2、支沟:腕背横纹中部直上3寸。本穴理气解郁,疏通腑气,主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十一、足少阳胆经上的保健穴
1、风池:颈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功能为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目赤痒、中风、耳鸣,有较好防治作用。是较好的保健穴。
☆2、环跳:在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裂孔连线外1/3处,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主治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等。
十二、足厥阴肝经上的保健穴
1、太冲:足背部。能疏肝理气、镇惊熄风。主治胸满胁痛。
☆2、章门:在第十一肋端。本穴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凡腹胀、胃脘痛、胁痛、呕吐等都可以治疗。
十三、其它经络的保健穴
☆1、关元:位于脐下3寸。功能温肾固精、补气回阳、清热利湿。主治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带下、遗精等诸疾,是保健要穴,可保健身体。
☆2、气海:位于脐下1、5寸。功能升阳补气、补虚固本。主治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中风脱症,是保健大穴,可强壮身体。
☆3、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功能大补肾阳之气、固精壮阳。主治腰痛、阳痿、痛经、神经衰弱。是保健要穴,有强腰健肾作用。
☆4、中脘:位于脐下4寸,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呃逆诸症。是重要保健穴。
☆5、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主治头痛、目眩、中风不语,脱肛等,是保健要穴。
☆6、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本穴清神志、利咽喉,是四肢部保健奇穴,对昏迷、中暑、热病、咽喉肿痛、晕厥有奇效,是急救穴之一。
运用拍打保健,除了保健穴位的选择外,对于疾病的处理还应该选择一些特殊穴位配合治疗,
但选择穴位时应注意:
1、重打为泄,对于实证有较好的疗效;
2、轻打补,对于虚寒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颈椎或肾区不宜拍打,成熟女性的胸部不宜拍打,孕期不宜拍打;
4、出血、溃疡、骨伤的部位不宜拍打。
对于如何拍打及拍打保健的原理和如何调病,明天我们再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