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中医辨六经病证#健康过五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

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阴病证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一、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1.太阳经病太阳病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2.太阳腑证(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湿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辨证依据。

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证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病机是“胃家实”,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伤寒病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了分析、归纳,创⽴出的⼀种适⽤于外感病的辨证⽅法。

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个包括邪正、阴阳、⽓⾎、脏腑、经络、⽓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伤寒概念有⼴狭两义,⼴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即发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少阳主半表半⾥,三阴均属于⾥。

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法将外感病发⽣、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类。

凡是抗病⼒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辨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

太阳统摄营卫,主⼀⾝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

外邪侵犯⼈体,太阳⾸当其冲,故⾸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太阳经脉受邪,经⽓不利,⽓⾎运⾏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动于外,故脉浮。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

沈明宗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六经辨证》是伤寒方面的重要专著之一。

该书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在治疗伤寒病时,必须结合疾病的证候和病程,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沈明宗在《伤寒六经辨证》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分别是:
1. 太阳病辨:太阳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配合头痛、身痛、恶寒等症状,辨证依据是表证。

治疗要以汗为主,并注重防止“表里不分”和“误伤正气”。

2. 少阳病辨:少阳病以黄疸为主要表现,配合胁痛、呕恶等症状,辨证依据是中证。

治疗时以清解少阳、利胆为主,兼顾导致少阳病的心理因素。

3. 足阳明病辨:足阳明病以里急后重、口渴等胃肠症状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里证。

治疗时应以泻下为主,还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4. 少阴病辨:少阴病以高热、盗汗等肾证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较深的里证。

治疗时主要以滋养阴液为主,兼顾调节
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5. 太阴病辨:太阴病以腹痛、腹泻等寒证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里寒证。

治疗时应以温里祛寒为主,还应注意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6. 厥阴病辨:厥阴病以心悸、胁痛等心血证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失调。

治疗时应以调节心理和生活方式为主,兼顾药物治疗。

《伤寒论》六经辨证基本内容

《伤寒论》六经辨证基本内容

《伤寒论》六经辨证基本内容从《伤寒论》每篇标题“辨××病脉证并治”来看,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的基本内容。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六经辨证,就必须掌握六经病的具体情况。

兹将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概括如下:一、太阳病太阳病为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初起出现此脉此症者,即可称其为太阳病。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

太阳经证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之不同,又分为中风与伤寒两大类型。

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伤寒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

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

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其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

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

二、阳明病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

其证多属里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

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柏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

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柏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

若燥热之邪与肠中槽柏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潭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

另有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

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证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证、虚证。

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通过分析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来辨明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对于六经辨证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六经的含义。

六经并不是指具体的六个经脉,而是指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邪正交争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这六种病理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反映了人体对病邪的不同反应状态。

具体来说,太阳经是人体表层的卫气所在,主司体表的阳气,抵御外邪侵袭。

阳明经是人体内里的大肠和胃腑所在,主司消化功能,与气血生化有关。

少阳经是人体半表半里的区域,主司气机的疏泄和津液的代谢。

太阴经主要对应脾脏,主司运化功能,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关。

少阴经主要对应心脏和肾脏,主司全身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

厥阴经主要对应肝脏,主司疏泄功能,维持气血的调和。

通过对六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在六经辨证中,除了辨明六经的证候外,还要注意辨明邪正交争的状态、病邪的传变趋势等,这些都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掌握六经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探索。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表现,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

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

另外,六经中的所有证候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此即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

二、六经与八纲中表里的关系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从三阳病三阴病而言,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三阳病而言,太阳属表,少阳属半表半里,阳明属里;从阴阳配属的关系言,太阳属表,少阴属里,阳明属表,太阴属里,少阳属表,厥阴属里。

另外,一经中也有表里之分,如太阳经证属表,而太阳腑证属里。

判断疾病的表里还可以说明病势的趋向,如疾病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

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也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可见六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表里辨证的内容。

三、六经与八纲中寒热的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然而,病证之寒热的情况较为复杂,同一证候,如下利证、呕哕证、黄疸证等,都有属寒属热的不同。

《伤寒论》六经辨证 (建议收藏)

《伤寒论》六经辨证 (建议收藏)

《伤寒论》六经辨证(建议收藏)《伤寒论》将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只是医圣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人类虽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一、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二、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三、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四、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五、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六、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一、《太阳病证》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一、伤寒六经的八纲辨证《伤寒论》六经病篇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其中并以阴阳为辨证总纲。

如太阳病篇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7条不冠以“太阳病”,而冠以“病有”二字,可见是泛指六经病而言。

柯韵伯《伤寒论注》列此条于《伤寒总论》之首作为总纲固然是对的,但他局限于太阳病来解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是概括六经之三阴三阳而言。

所谓“发于阳”,即发于三阳,由于寒邪侵犯三阳,体内阳气亢进,正气抗邪有力,正阳亢进则发热,寒邪收引则恶寒,故“发热恶寒”。

属于太阳的多见头项背腰强痛,属于阳明的多见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属于少阳的多见头角掣痛昏眩胸胁满痛。

所谓“发于阴”,即发于三阴,由于寒邪侵犯三阴,体内阳气衰退,正气抗邪无力,正阳衰退则无热,寒邪收引则恶寒,故“无热恶寒”。

属于太阴的多见腹满时痛吐利不渴食不下,属于少阴的多见脉微细但欲寐,属于厥阴的多见寒厥吐蛔或少腹痛引入阴筋或巅顶头痛。

柯氏把本条和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相提并论,认为“已发热”就是发热恶寒的发于阳,“未发热”就是无热恶寒的发于阴。

前者尚是,后者则非。

因为“未发热”的“未”字和“无热”的“无”字是不能等同的。

太阳伤寒发热的或“己”或“未”是迟早问题,终久必发热(由于正阳亢进之故);三阴伤寒的“无热”,则是始终不发热(由于正阳衰退之故)。

柯氏不仅认为第3条“未发热”是太阳病发于阴,而且认为第188条“不发热而恶寒者”是阳明病发于阴,第266条“伤寒脉弦细”是少阳病发于阴,并强调指出:“发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这就未免求深反晦了。

至其所谓“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则恰自证其前言之非,因为这正能说明伤寒直中三阴本来是无热的;若三阴伤寒而反见发热,如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则是因为寒中少阴而又外伤太阳之故,由于寒邪直中少阴,故脉沉,由于寒邪外伤太阳,故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精品课件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精起品的课件传变。
第四章 六经辨证
精品课件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精品课件
(一)六经概念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 能。
精品课件
(二)六经病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
精品课件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
(三)影响因素: ▪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精品课件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 要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精品课件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品课件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方 用理中汤+桂枝。
• 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用 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 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
精品课件
【概述】 一、太阳病概念:
•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 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 。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 阶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病情 轻,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
名称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病因
病变 部位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
重在经络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精品课件
名称
《素问·热论》 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精品课件
(二)治法: 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
清、消、和、补等法。
精品课件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 同的驱邪方法。
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 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 祛风。
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 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精品课件
名称
太阴 病
《素问·热论》六经
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六经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少阴 口燥,舌干而渴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精品课件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精品课件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精品课件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 第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 病证者。
精品课件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
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 祛邪两个方面;
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 的基本精神。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品课件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火法。
已。 ”
传 日传一经 变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精品课件
(四)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
精品课件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 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太阳是指阳 气较多的意思。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 阳气的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 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强。
《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 的准则
精品课件
(五)六经辨证的源流
思辨性理论 名
以《周易》为代表 的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
名、形
六经辨证 名、形、用、象
精品课件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传和变: •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
精品课件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பைடு நூலகம்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 以和解为主。
精品课件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 为主。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 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 清热。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 ,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 寒温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