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2018-02-20 都峤转自赵医生D医馆修改微信分享:我的经验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

太阳乃膀胱经也。

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对桂枝是多么重用。

可荡净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的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医者不用桂枝方盲人瞎马夜无光仲景治病六大法: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辩症是总纲;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给后人做临床;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良医诊断去找病,辨清病源找处方;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开鬼门洁净腑去腕陈坐: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第一大发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去腕陈坐第三法,热结膀流攻下良;第四大法滋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健脾莫用凉;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六经辩症:仲景写下六经辩,六经辩症是提纲;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二阳阳明有表症,发汗解表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而阳并病有表症,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仲景写下太阳篇,桂枝治病是群方;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桂枝加减用的好,随心所欲百病良;桂枝症: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十人七个桂枝症,医生临床不要忘;素问骨空论。

大风刮倒无根树,骨空传伤壮年人。

长江无水河流干,脊椎无髓五脏完。

骨空与一椎二椎:骨髓不能贯顶,温度不能保护大椎,常常受寒,引起脊髓空虚,颈椎强直,不能自如(原文:致如)。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

谢谢!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

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

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

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

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

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

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伤寒论》七言速记歌诀,涵盖100多首经方,精悍奥妙!

《伤寒论》七言速记歌诀,涵盖100多首经方,精悍奥妙!

《伤寒论》七⾔速记歌诀,涵盖100多⾸经⽅,精悍奥妙!今天分享⼀篇涵盖100多⾸经⽅的“伤寒七⾔诗”,短⼩精悍、朗朗上⼝。

包括⽅药适⽤范围、禁忌症、加减法等等,须反复记忆阅读,才能充分领悟其奥妙《伤寒论》七⾔记忆歌诀作者/刘军整理/⼩药童—1—太阳病篇(上)君若开卷莫着忙,医者贵在有涵养。

圣⼈原序意读通,尤知医者责任重。

太阳本证三分⿍,中风伤寒表郁轻。

中风表虚桂枝汤,⾃汗⽤之也恰当。

桂枝三禁记妥贴,表实⾥热及湿热。

若兼太阳经不舒,桂加葛根汤为主。

喘时患者实难忍,桂加厚朴与杏仁。

阳虚汗漏表不解,桂加附⼦不须敛。

胸阳不振因误下,桂枝去芍可克伐。

误下若是伤胸阳,桂去芍加附⼦汤。

发汗太过伤⽓营,可⽤桂枝新加汤。

伤寒表实⿇黄汤,⿇黄⼋证不可忘。

喘⽽胸满合阳明,不可下宜⽤⿇黄。

⿇黄九禁要记清,诸虚⽤药⼼中明。

若兼太阳经不舒,葛根汤下疾如拿。

阳明合病⾃下利,不利但呕加半夏。

表寒⾥热⼤青龙,⾥停⽔饮⼩青龙。

岐黄⼩⼴告纯天然艾草冷皂,舒缓⽌痒、镇静肌肤、改善⽪肤湿疹等问题,洗的时候感觉⾮常⼲净不油腻,洗好之后不觉得⽪肤⼲涩反⽽越来越滋润、甚⾄不⽤再涂UR嫩肤露,孕妇和⼩宝宝也可安⼼使⽤,请在低温阴凉处下保存。

太阳病篇(中)▼表郁轻证各半汤,桂⼆⿇⼀微汗畅。

太阳邪郁⾥热轻,桂枝⼆越婢⼀汤。

热扰胸膈栀豉汤,若兼呕者加⽣姜。

少⽓要加炙⽢草,热郁胸中⽓不畅。

⽕郁⽓⾎⼜不利,⼼中结痛⽤栀豉。

栀⼦厚朴兼腹胀,中寒下利栀⼲姜。

如若病⼈旧微溏,不可与服栀豉汤。

汗下邪热壅肺喘,可与⿇杏⽢⽯汤。

阳明热胜⽓阴伤,⽩虎⼜加⼈参汤。

⾥热挟表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少合病⾃下利,清热⽌利黄芩汤,呕时可加半⽣姜,万世治痢之祖⽅。

损伤⼼阳桂⽢汤,烦躁桂⽢龙牡汤,以⽕劫汗亡⼼阳,惊狂龙牡救逆汤。

奔豚桂枝加桂汤,欲作苓桂草枣汤。

脾胃⽓虚⽔⽓冲,可与苓桂术⽢汤。

⽔⽓内停经不舒,桂枝去桂加苓术。

太阳病篇(下)▼脾虚⽓滞腹胀证,朴姜半夏草⼈参。

⾥虚伤寒⼼悸烦,⼩建中汤疾可安。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伤寒论必背条文,成为医者有担当;六经辨证要掌握,清热解毒方才妥善。

对症下药要精准,体寒阳虚各方案;实热虚热需分明,才能为患者切根。

六气不和病发生,寒热水火各不同;六经辨证要上心,免得误诊延误病程。

病脉并行需把握,大脉病重小脉弱;脉象是体质的映现,精准把握才有方案。

心肺肝肾四经络,经络阻塞病发生;经络通畅身体健,清热解毒大功成。

八纲分类要深学,热寒虚实各区分;病与药相须配合,须慎用药方免误伤。

汗吐下泻是解热,暴涨急降需谨慎;饮食调整需得当,清淡易消养生果。

医者品性更重要,以德施治方有望;患者安慰也极要,强身健体福无疆。

以上便是伤寒必背,医学精髓求深探;诚心烛照病生路,医疗人生铸伟业。

1/ 1。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伤寒论主证和方剂歌诀

伤寒论主证和方剂歌诀

伤寒论主证和方剂歌诀伤寒论主证和方剂歌诀如下:
伤寒论主证歌诀:
伤寒一证可分四,阳明太阳少阴是。

太阳头项痛发热,无汗恶风恶恶喋。

阳明口渴嗜饮食,大便干燥尿发黄。

少阴心痛悸喘迷躁,失眠多梦意难守。

阳明太阴外寒证,四肢寒冷四逆绝。

寒甚腹痛筹箕踏,大便涩急小便恶。

足少阳证发高热,身疼咳嗽天哭啼。

伤寒本病证分明,辨证施治功倍增。

方剂歌诀:
太阳新感白虎汤,二地要兼忌半夏。

若是头轻轻重痛证,花粉附子治愈快。

麻黄汤主证难割,新感重病要真轻。

麻黄杏仁甘草汤,三黄红花要同请。

常人身中风寒甚,桂枝五物泻肠胃。

除却伤寒外寒证,一尺灸罢细腰痛。

保宗汤适于温病,阳厥热劳诸卒倦。

四君子汤治内消,食积难消胃弱证。

和解之中有温热,蜀漆附子才能得。

这些歌诀用于帮助记忆伤寒论的主证和方剂,可以在学习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

《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学中医者必背,建议收藏

《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学中医者必背,建议收藏

《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学中医者必背,建议收藏《伤寒论》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瑰宝,也是每位中医人的必读书籍之一。

其原条文中对于六经辩证的概括性提纲,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

现把原文整理照录如下:一、《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以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太阳病,也是表阳证。

二、《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论》第182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以脘腹硬满有抵抗、压痛,或者发热、汗自出、不恶寒怕冷、反恶热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阳明病,也是里阳证。

三、《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少阳证,也是半表半里证。

四、《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比胸下结硬。

”以腹部胀满而吐、吃不下东西,自利,时不时的腹痛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太阴病,也是里阴证。

这跟阳明病是一个对立,也是一个相反的。

那阳明病是热结于里,一派这个实热证;那么这个是虚寒在里,一派这个虚寒证。

要牢记的是;“虚寒在里,以下为禁。

”五、《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也是表证(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来说的,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比较微细,同时喜欢躺着,喜卧,困倦。

六、《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厥阴病,也是半表半里证。

关于“食则吐蛔”,现在很少了,古时候卫生条件差,没有蛔虫的人很少。

厥阴病是上虚下寒,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则会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

主要参文献《胡希恕医学全集》。

《伤寒论》中下利的六经辩治

《伤寒论》中下利的六经辩治

《伤寒论》中下利的六经辩治(转帖)《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对下利的论述尤为详备,涉及条文达100 余条、方剂越30 余首之多。

下利泛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排便异常而言。

包含了后世的泻泄及痢疾。

现根据六经辨证体系将下利的辩治做一概述。

太阳下利太阳下利多为表证入里而下利。

如论中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其为太阳表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而下利者,治以发汗解表,升清止利;再如论中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其为误下,表证未解,邪陷阳明,迫于大肠而下利者,治以解表清热,升清止利;若太阳病误下,损伤脾阳,外证未除而利下不止者,则治以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163 条) 。

解表法是仲景治利的重要内容,后世医家治利用“逆流挽舟”法,即源于此。

还如论中所述之寒热证第149之半夏泻性心汤证、第157条之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之甘草泻心汤证均属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下利,治以寒热并调法。

另有伤寒误下后下元不固,滑脱不禁之久利不愈者(如159条), ,治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滑固脱,固摄下焦;阳明下利阳明下利多为肠胃实热,热结旁流。

其中阳明热结重证,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256条、321 条) ;热结轻证,以小承气汤轻下热结(373 条) ;热结缓证,则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105 条) 。

本法是《内经》通因通用反治法则的具体运用,使燥屎得下,肠腑得通,津液得存而下利自止。

少阳下利少阳兼里实也可下利,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痞鞭硬满。

如论中170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本证是少阳气火内迫阳明所致的下利,治以清泄少阳, 兼以通下里实, 软坚泄热。

又如论中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此为少阳受邪,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之下利。

治以清热止利。

本方为清热止痢之要方,后世治痢皆由本方化裁而来,故有称“治痢之祖方”。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汤,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祖传秘方大公开Q:1457858072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六经辨证顺口溜

六经辨证顺口溜

六经辨证顺口溜
1. 六经辨证要记清呀,太阳病就像初升的太阳,发热恶寒头痛起,你说这像不像刚起床有点不舒服呀?就像你昨天有点着凉后开始头疼一样。

2. 阳明病像那午后骄阳,大热大渴大汗狂,哎呀,这感觉就好像在炎热夏天里跑了几公里后的那种燥热呀!比如你跑完步回来特别口渴的样子。

3. 少阳病像那多变的天气,寒热往来口苦干,这不是和那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天气很像嘛!就像你有时候早上觉得冷,中午又热得不行。

4. 太阴病似那阴沉的天,腹满而吐食不下,是不是感觉就像心情不太好时啥也不想吃呀?像你心情低落时不想吃饭一样。

5. 少阴病宛如黑夜来临,脉微细但欲寐,这不就是那种特别疲倦想睡觉的感觉嘛!就像你熬了个通宵后第二天的状态。

6. 厥阴病仿若风云变幻,上热下寒乌梅证,这多像那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情况呀!像你一会儿在暖气房一会儿又到了冷风口。

7. 六经辨证真奇妙,各有特点要记牢,你想想看,这不就像分辨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嘛!比如有的活泼有的安静。

8. 掌握六经辨证法,治病救人有办法,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你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难题的锁一样。

9. 六经辨证仔细瞧,病症变化都知晓,这就好像你对朋友的喜怒哀乐都清楚一样呢!像你知道朋友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

10. 好好学习六经辨证,健康生活常相伴,你说是不是呀!这不就像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你保持健康嘛!
我的观点结论:六经辨证顺口溜真的很有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呀!。

张仲景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这六经辨证啊,就像是中医世界里的神奇密码。

你知道吗?它能帮咱们解开身体生病的谜团。

比如说太阳病,那就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出了问题,就像城门被敌人攻击啦。

症状可能是头痛、发热、恶寒,这时候就得赶紧想办法抵抗外敌。

阳明病呢,就像是城里的大火烧起来啦,热得厉害,口渴、便秘啥的都可能来。

少阳病呀,就像是两方在城门口僵持,一会儿这边占上风,一会儿那边占上风,症状也是反反复复,一会儿口苦,一会儿咽干。

太阴病呢,就像是城里的后勤保障出了问题,脾胃虚弱,肚子胀、不想吃东西。

少阴病,那可严重啦,就像是城中心受到了威胁,人没精神,手脚冰凉。

厥阴病更是复杂,就像城里乱成了一锅粥,寒热错杂,症状变化多端。

这六经辨证口诀啊,可是中医前辈们的智慧结晶。

咱们要是能好好掌握,那在面对疾病的时候,就能多几分把握,是不是很厉害呀?朋友们,你们觉得这六经辨证有趣不?稿子二嘿,大伙!今天咱们唠唠胡希恕六经辨证口诀。

你看哈,这六经辨证就跟打仗似的。

太阳病,那是敌人刚到城外,咱就感觉发冷、发烧、头疼。

阳明病呢,好比敌人攻进城了,大火熊熊,热得不行,大便都不通畅啦。

少阳病呢,有点像敌我双方在城门口拉扯,症状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心情都跟着烦躁。

太阴病呢,就像是家里的粮仓空了,脾胃不给力,肚子胀胀的,啥也不想吃。

少阴病可严重啦,这就像皇宫被威胁啦,整个人虚弱得很,手脚冰凉凉的。

厥阴病最麻烦,整个城都乱套啦,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让人摸不着头脑。

学会这六经辨证口诀,咱们就像是有了作战地图,能更清楚地知道身体到底咋了。

比如说,有人发烧又怕冷,那可能就是太阳病;要是高烧还便秘,那八成是阳明病。

这多有意思呀,中医就是这么神奇!朋友们,你们要是能记住这个口诀,说不定自己都能给自己当半个医生啦!咋样,是不是觉得挺好玩?。

歌诀速记120首《伤寒论》经方,中医爱好者的福音!

歌诀速记120首《伤寒论》经方,中医爱好者的福音!

歌诀速记120首《伤寒论》经方,中医爱好者的福音!“张氏杏林堂”聪明的中医人都知道,《伤寒论》是最好用的临床法宝之一。

但说实话,你是不是背了就忘?学得云里雾里,抓不住精髓?此“伤寒七言诗”涵盖120多首经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连方药适用范围、禁忌症、加减法等都写的很清楚。

1、太阳病篇(上)君若开卷莫着忙,医者贵在有涵养。

圣人原序意读通,尤知医者责任重。

太阳本证三分鼎,中风伤寒表郁轻。

中风表虚桂枝汤,自汗用之也恰当。

桂枝三禁记妥贴,表实里热及湿热。

若兼太阳经不舒,桂加葛根汤为主。

喘时患者实难忍,桂加厚朴与杏仁。

阳虚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须敛。

胸阳不振因误下,桂枝去芍可克伐。

误下若是伤胸阳,桂去芍加附子汤。

发汗太过伤气营,可用桂枝新加汤。

伤寒表实麻黄汤,麻黄八证不可忘。

喘而胸满合阳明,不可下宜用麻黄。

麻黄十禁要记清,诸虚用药心中明。

若兼太阳经不舒,葛根汤下疾如拿。

阳明合病自下利,不利但呕加半夏。

表寒里热大青龙,里停水饮小青龙。

张利兵在讲课中太阳病篇(中)表郁轻证各半汤,桂二麻一微汗畅。

太阳邪郁里热轻,桂枝二越婢一汤。

热扰胸膈栀豉汤,若兼呕者加生姜。

少气要加炙甘草,热郁胸中气不畅。

火郁气血又不利,心中结痛用栀豉。

栀子厚朴兼腹满,中寒下利栀干姜。

如若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栀豉汤。

汗下邪热壅肺喘,可与麻杏甘石汤。

阳明热胜气阴伤,白虎又加人参汤。

里热挟表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少合病自下利,清热止利黄芩汤,呕时可加半生姜,万世治痢之祖方。

损伤心阳桂甘汤,烦躁桂甘龙牡汤,以火劫汗亡心阳,惊狂龙牡救逆汤。

奔豚桂枝加桂汤,欲作苓桂草枣汤。

脾胃气虚水气冲,可与苓桂术甘汤。

水气内停经不舒,桂枝去桂加苓术。

太阳病篇(下)脾虚气滞腹胀证,朴姜半夏草人参。

里虚伤寒心悸烦,小建中汤疾可安。

表里皆寒协热利,桂枝人参汤祛疾。

肾阳虚衰烦躁证,干姜附子病不危。

阴阳俱虚致烦躁,茯苓四逆效果好。

阳虚水泛真武汤,甘草干姜先复阳。

复阴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加附汤。

《伤寒论》经方歌诀

《伤寒论》经方歌诀

《伤寒论》经方歌诀《伤寒论》是最好用的临床法宝之一。

此“伤寒七言诗”涵盖120多首经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连方药适用范围、禁忌症、加减法等都写的很清楚。

1、太阳病篇(上)君若开卷莫着忙,医者贵在有涵养。

圣人原序意读通,尤知医者责任重。

太阳本证三分鼎,中风伤寒表郁轻。

中风表虚桂枝汤,自汗用之也恰当。

桂枝三禁记妥贴,表实里热及湿热。

若兼太阳经不舒,桂加葛根汤为主。

喘时患者实难忍,桂加厚朴与杏仁。

阳虚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须敛。

胸阳不振因误下,桂枝去芍可克伐。

误下若是伤胸阳,桂去芍加附子汤。

发汗太过伤气营,可用桂枝新加汤。

伤寒表实麻黄汤,麻黄八证不可忘。

喘而胸满合阳明,不可下宜用麻黄。

麻黄十禁要记清,诸虚用药心中明。

若兼太阳经不舒,葛根汤下疾如拿。

阳明合病自下利,不利但呕加半夏。

表寒里热大青龙,里停水饮小青龙。

太阳病篇(中)▼表郁轻证各半汤,桂二麻一微汗畅。

太阳邪郁里热轻,桂枝二越婢一汤。

热扰胸膈栀豉汤,若兼呕者加生姜。

少气要加炙甘草,热郁胸中气不畅。

火郁气血又不利,心中结痛用栀豉。

栀子厚朴兼腹满,中寒下利栀干姜。

如若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栀豉汤。

汗下邪热壅肺喘,可与麻杏甘石汤。

阳明热胜气阴伤,白虎又加人参汤。

里热挟表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少合病自下利,清热止利黄芩汤,呕时可加半生姜,万世治痢之祖方。

损伤心阳桂甘汤,烦躁桂甘龙牡汤,以火劫汗亡心阳,惊狂龙牡救逆汤。

奔豚桂枝加桂汤,欲作苓桂草枣汤。

脾胃气虚水气冲,可与苓桂术甘汤。

水气内停经不舒,桂枝去桂加苓术。

太阳病篇(下)▼脾虚气滞腹胀证,朴姜半夏草人参。

里虚伤寒心悸烦,小建中汤疾可安。

表里皆寒协热利,桂枝人参汤祛疾。

肾阳虚衰烦躁证,干姜附子病不危。

阴阳俱虚致烦躁,茯苓四逆效果好。

阳虚水泛真武汤,甘草干姜先复阳。

复阴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加附汤。

阴阳两虚在心脏,动悸结代炙草汤。

蓄水证用五苓散,中焦不渴苓草安。

蓄血轻证桃承气,重证抵当汤可医。

缓证抵当丸药图,峻药缓攻疾可除。

【《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诀】

【《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诀】

【《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诀】一、伤寒精解一个冬夜,张师为我讲解《伤寒论》大义,不拿书本,一气呵成。

如今拈出,昭示同学,一来可见师对我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之中,传道授业解惑时情景之一斑,二来师这里所论,言简意赅,对理解《伤寒论》大意颇有裨益。

将师当时所讲转录时,尽保持本来面目,虽文中似有一二条绪、语义紊乱者,也未予点滴更动。

因为一切著作,都是作者其思想、文字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之后的成品,读者于其中往往难以得到作者的本际心念和实在声音,而文中口述的没有经过任何方面(标点符号除外)加工的原本的东西,虽然质朴,但却真实。

张师自己命名的这篇《外感病第二章辨证论治》原记录文稿如下(标点符号是我所加〉:外感病治,注意虚实。

凡身热、口渴、目赤、便赤、鼻孔疼、咽痛、唇干口燥、口疮、唾黄痰,这是阳证,脉多浮大动滑数。

凡身冷、大小便清、口不渴、咽不干,脉象沉弱弦涩迟,或有四逆证(吐利交作、脉微身冷)的,这是阴证。

仲景又说,病人身热而欲近衣者云云,是即寒热真假之辨,但必以上例而定,盖仲景所言是约言。

六经辨证:1、太阳证:日本人谓太阳是表热证,其中大体上是用汗法的。

汗有四种:其一,开卫气以发汗(表实寒者麻黄汤、其二调营气以活汗(表虚寒者用桂枝汤、其三培中气而达表,使营卫调和以自汗(小建中汤〉;其四增津液化亢阳而解汗(越婢汤)。

以上这四条是辨治外感病初起的基本知识。

太阳本篇以汗解为总纲,但务必注意到”津液”两个字(按津液即《内经》上津液血三种〉,故汗有七禁:疮家、衄家、产后、咽中痛、金创、尺中微、消渴(还禁下利〉,皆津液少,故禁汗。

有其病必当其治,这样必想办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伤寒论》也略有其例,如越婢麻黄各半,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小建中。

其中,读有温证是大变例,尤其是风温。

风为由起因,难免有表证,故仲景把风温在温病条目中另列,这样就斗出了清家温病派的著作。

在《脉经》上认为温病有两因,其一素有内热的;其二津液燥的,即:有外感四证,不得不用发汗,结果不知坐治或惑起病变来,如《伤寒论》风温中说的。

【朗朗上口学经典】伤寒六经病状歌诀

【朗朗上口学经典】伤寒六经病状歌诀

【朗朗上口学经典】伤寒六经病状歌诀太阳发热脉浮紧,头痛身疼背恶寒。

阳明目痛并鼻干,脉必浮洪痛额前。

少阳半表脉弦数,耳聋胁痛口苦干。

太阴身温脉渐沉,腹满吐利身不安。

少阴发热手足冷,脉必沉细话懒言。

厥阴逆冷脉微缓,唇青舌卷腹胀痛。

阳证面唇皆红活,身转饮水口舌干。

目开喜言声洪亮,口鼻气热手温然。

爪甲红活小便赤,大便或秘硬如鞭。

言神言鬼语谵妄,目赤口燥心自烦。

阴证面色多青黑,虚阳赤浮不时间。

唇色青紫不仁活,舌上白苔滑不干。

口发燥渴不思饮,或饮热汤便喜欢。

病人身重难转侧,倦卧欲寐向壁眠。

不欲见人常闭眼,气短声微话懒言。

口鼻之气往来冷,爪甲青紫溺如泉。

小便青色或淡黄,大便不实或泻焉。

或时身热按无热,阴盛冷透手指间。

阴症不分身寒热,不论面赤与唇鲜。

不怕浮沉脉大小,脉来无力是真铨。

按之全无阴症的,误服凉药丧黄泉。

定服五积加参桂,寒热服药有妙玄。

身中畏寒药温服,身中作热药凉餐。

阳证似阴身反凉,热结旁流反泻焉。

脉沉有力或燥热,小便赤色大便坚。

扬手掷足语有力,阳盛拒阴使之然。

或服柴胡或白虎,承气下之病自痊。

阴证似阳水似大,浮阳於外生热烦。

皆因肾虚内冷极,渴不喜饮是的端。

言语郑声气短促,平日旧事不时言。

大便不通小便黄,或兼呕逆自利焉。

总之脉数不鼓指,阴盛格阳假阳旋。

虚阳上泛或咽痛,舍症从脉方能全。

人参四逆皆可用,节庵当年用益元。

即是姜附参草艾,麦冬五味知黄连。

生姜葱白红枣引,水煎温服病体痊。

此是伤寒辨阴阳,长寿秘诀欲传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四逆汤
四逆汤草附子姜,亡阳虚脱急救方, 手足厥冷过肘膝, 腹痛吐利少阴伤,
大汗休克脉微绝, 心梗心衰抑郁良.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用, 芍药甘草姜枣同, 项背强痛恶风主, 无汗表实解肌松,
先煎葛麻后诸药, 太阳阳明经证从, 恶寒发热头项强, 自利面赤额痛逢.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夏大黄, 芩芍枳实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病烦, 寒热往来肋痛常,
心下痞痛呕不止, 利胆排石苔黄当。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 参夏甘芩姜枣同, 寒热往来肋痛疸, 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和兼扶正, 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瓜蒂散
太阳病证
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
伤寒表实必恶寒 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
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
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
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
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
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
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
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汤,
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
晨起空腹服微利, 活血化淤法则灵, 大柴胡汤合本方, 实性诸痛气血凝.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发烧主, 热聚胸隔虚烦堵, 心中懊憹卧不宁, 胆囊食道发炎苦.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葶苈杏, 白蜜黄硝甘遂粉, 水热互结仰不伏, 项强有汗结胸痉.
大陷胸汤
大陷胸热痰水满, 大黄芒硝甘遂散, 剧痛拒按脉沉紧, 便秘烦燥渴气短.
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
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
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
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伤寒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
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
桂枝汤恶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有汗此为功,
项强葛麻喘杏扑, 抗炎解热痛痒松, 服前盖被喝热粥, 微微出汗遍体通.
五苓散
五苓散倍泽泻君, 白术桂枝猪茯苓, 太阳水热尿不利, 头痛微热渴欲饮.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桃黄君, 桂硝甘草破血行, 下焦蓄热经腹胀, 淤热互结狂扰心,
结胸
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脏结
脏结虚寒结胸类,饮食如故下利亏,寸浮关沉细小紧,苔白脉滑难治回,
无阳勿攻无腑证,理中加枳温阳归。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 喘而无汗表实宜,
去沫除烦先煎麻, 麻桂甘比三二一.
桂枝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