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十七)·者(含答案)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答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者17.者<助>“者”作结构助词。
①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一般可译成“的”,或“……的人(事、物等)”。
(形式:名/形+者=名词性质)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林嗣环《口技》)②用在判断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或作出解释)。
常与“也”搭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有时候,也可以解释原因或引出条件。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助>“者”作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有时在句中表示某种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强调语气等),译为“呢”等,或不译。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②用在时间词后面,可理解为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
(如同“静言思之”的“言”的作用)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代>“者”作代词。
①用在数词后,译文“个”“件”“种”。
例: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
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注意】文言虚词“者”,翻译时一定要灵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作者:————————————————————————————————日期: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因】1、罔不因势象形。
2、变法者因时而化。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而厚遇之。
6、因击沛公于坐。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0、因拔刀斫前奏案。
11、相如因持璧却立……12、于今无会因。
13、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4、蒙故业,因遗策。
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1、会于会稽之兰亭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不拘于时,学于余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9、以勇气闻于诸侯【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4、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4、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9、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12、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徐而察之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而耻学于师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乃使其从者衣褐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D.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请以剑舞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今之墓而葬焉C.窃为大王不取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吾尝终日而思矣B.佯狂不知所之者羡长江之无穷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虽才高于世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句中“乃”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乃敢上壁C.今君乃亡赵走燕D.十年乃成参考答案1.D【解析】 A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
B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就”;第二个“则”表示转折,“可是”“却”。
C 项,第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于”都作介词,译为“向”。
2.C【解析】 A、B、D 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而 C项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D【解析】 D项,于:介词,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译为“在”。
4.A【解析】 A 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
C项,“为”第一个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替。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题训练(带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题训练【名师精选试题,值得下载练习】【对应训练】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什么身份”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介词,表示“在……时候”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⑩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通“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余闻而.愈悲()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玉在山而.草木润()二、指出下文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而后乃.今将图南()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2.以.天下之美为尽为己()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余船以.次进()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言虚词类试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类试题专项练习1、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何陋之有”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为”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②④/③⑥/⑤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⑤/②③④⑥/⑤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妇人载以过朝厚敛以雕墙B.谏而不入问其名居,不告而退C.公嗾夫獒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子为正卿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4、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B.其培之也C.虽曰爱之D.其实仇之5、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6、指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之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由是观之③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以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焉"的理解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C.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D.复驾言兮焉求8、下列对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以:介词,拿,用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介词,凭借C.大块假我以文章以:介词,把D.开琼筵以坐花以:连词,表承接9、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1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1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①静:定而后能静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安:静而后能安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虑:安而后能虑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④格物:致知在格物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⑤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⑥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⑦端:仁之端也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⑧达:泉之始达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胡不归②奚惆怅而独悲——“胡”“奚”的意思都是什么。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测试卷
文言虚词测试卷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合于.《桑林》之舞B.技盖至此乎.依乎.天理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D.过而.不改而.议事每不合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技经肯綮之.未尝句读之.不知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C.于今无会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D.虽.欲强聒譬如平地,虽.覆一篑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吾见其难为.视为.止,行为迟C.知不可乎.骤得生乎.吾前D.风雨兴焉.微波入焉.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B.蟹六跪而.二螯侣鱼虾而.友麋鹿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D.古之.人不余欺也夫晋,何厌之.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B.盖.自怨生也盖.亦反其本矣C.小子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知东方之.既白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企者.不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羽化而.登仙善刀而.藏之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其言不让,是故哂之.D.举匏樽以.相属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驰椒丘且焉.止息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不知老之.将至C.官知止而.神欲行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戒奢以.俭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敢以.烦执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B.足以极视听之.娱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争割地而.赂秦D.共其.乏困矗不知其.几千万落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作《师说》以.贻之以.致天下怨谤也B.子路率尔而.对曰扣舷而.歌之C.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于.反覆不宜卤莽以授之于.有司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刺客不行,良将犹.在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D.引以.为流觞曲水以.货物与常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世殊事异B.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硿硿焉.如乐作焉.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用亡郑以陪邻D.因.留怀王,以求割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负而.前驱惑而.不从师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怪也欤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耻学于.师月出于.东山之上B.为.击破沛公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吾一日长乎尔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为国以.礼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其.皆出于此乎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李牧连却之.B.小学而.大遗赂秦而.力亏C.虽董之以.严刑以.地事秦D.其.声呜呜然失其.所与,不知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固.不可以敌众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故以.羊易之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C.于.我心有戚戚焉天下可运于.掌D.风乎舞雩,咏而.归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农人告余以.春及以.子之道,移之官理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因.舍其名因.之以饥馑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珍宝尽有之.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河为池B.具告以.事以.为桂林、象郡C.臣死且.不避且.为之奈何D.及其所之.既倦今者有小人之.言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能克终者盖.寡技盖.至此乎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臣闻求木之.长者D.而况于.明哲乎于.反覆不宜卤莽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利乘便D.善刀而.藏之舍瑟而.作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若是,孰能御之其.为惑也B.以.其无礼于晋猥以.微贱C.吾尝终日而.思矣夜缒而.出D.奏刀然.怵然.为戒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则智者尽其.谋B.项王按剑而.跽曰人而.不仁C.因.击沛公于坐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D.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以.乱易整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随其流而.扬其波B.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吾其.还也C.杳不知其所之.也然后驱而之.善D.宗庙之事,如.会同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蒙故业,因.遗策不如因.善遇之B.异乎.三子者之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C.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D.提刀而.立简能而.任之2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齐人勿附于.秦B.又欲肆其.西封必积其.德义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虽董之.以严刑2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之以饥馑因.人之力而敝之B.亦各言其.志也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悟已往之.不谏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若属皆且为.所虏2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有仁人在位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赵尝五战于.秦C.不赂者以.赂者丧能以.足音辨人D.诸侯之.所亡较秦之.所得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善假于.物也B.时矫首而.遐观顺风而.呼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郯子之.徒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1.D A项,介词,被/介词,引出对象。
最新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
最新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二)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高中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和答案教师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而〞字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连词,表承接3、图穷而匕见连词,表承接4、余闻而愈悲连词,表承接5、庄宗受而藏之连词,表承接6、温故而知新连词,表并列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连词,表并列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连词,表并列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转折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连词,表转折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连词,表递进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连词,表递进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连词,表修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连词,表修饰18、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19、夫诸侯而骄人那么失其国连词,表假设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表因果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连词,表因果23、必欲烹而翁,那么幸分我一杯羹代词, “你〞“你的〞24、既而儿醒,大啼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以下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 (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那么,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常考题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在括号里写出虚词的意义)一、于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二、与1、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3、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三、焉1、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4、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四、何1、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其1、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考语文课本内18个文言文虚词专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课本内18个文言文虚词专练(含答案)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七)·者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
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
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3者,
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
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
英名。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
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
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
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