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17)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自家的剪刀、直角三角板等物品,测量并计算其中角度的余角与补角。
"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你会发现数学其实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家里的剪刀、直角三角板等物品,测量并计算它们的角度关系,感受余角与补角的实际应用。"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在几何图形中,如何利用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解决角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余角与补角的存在,理解其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余角与补角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并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加深学生理解。
“余角指的是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的两个角,而补角指的是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两个角。请看这个图示,角A和角B就是一对余角,因为它们的和等于180度;角C和角D就是一对补角,因为它们的和等于90度。”
2.引导学生总结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如: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遵守数学规则,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如果一个图形中有两个角是余角或补角,它们之间有一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垂线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角的分类和垂线的性质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的理解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辅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活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判断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活动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和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和图形,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展示一幅画,画中有两条直线相交,问学生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角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各小组通过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并展示研究成果;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角和补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掌握程度。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校园里的景观,如花园、篮球场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度的概念,提出问题:“你能找出校园里的一些特殊角度吗?”;
2.学生思考后,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角——余角和补角。”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度,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几何图形中找出所有的互为余角或补角的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尝试找出生活中的实例。”;

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4.3.3 余角和补角——教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知识初步”这一章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

前面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探索余角和补角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

2、教材内容教材中本节内容是通过一副三角尺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4.3角》这一节中的第三节,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识图能力较差,基于以上原因,为更好的使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为下一节性质作铺垫,特制定此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情境,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使学生能用简单的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教学难点: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课时安排:《4.3.3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教学手段:观察、探究、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脑想,勤钻研,主动地学习,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432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

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探究新知: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定义和性质的核心,而有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他们能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在讲解性质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可能讲得有些快,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画图,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提升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余角和补角的规律,形成数学模型,并能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
4.强化学生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灵活运用公式和性质进行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本节课主要围绕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展开。内容包括:
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a.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4.3.3余角与补角(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3.3余角与补角(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5.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余角与补角的定义: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明确讲解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与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包括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相等,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互补等性质,教师应通过具体图形和例题进行强调。
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来强化理解。我发现,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抽象的几何概念。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看到他们热烈的讨论和展示成果时的兴奋,我感到非常欣慰。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就需要我及时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和深度。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提升。
-灵活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学生可能难以将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应用到复杂的计算中,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时角的识别: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哪些角是余角或补角,教师应通过具体例题教授角的识别方法。
举例:难点在于解决如“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50°和60°,求第三个角的余角和补角”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如何将三角形的内角与余角、补角的概念联系起来,以及如何计算得出答案。
4.3.3余角与补角(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节“余角与补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代表发言:选定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加深他们对余角和补角概念及求解方法的理解。
2.教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回顾旧知识:复习与余角和补角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角度的分类、互余和互补的概念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设疑导入: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度,它们是什么关系?”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余角和补角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有趣的动画,直观地展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案例中,我以生活实际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余角和补角,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品质,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探讨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让学生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展示一幅道路上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直角、锐角和钝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角之外,还有哪些角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呢?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以及求解方法。
2.讲解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余角和补角。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想法。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解释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组织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游戏,其中一个游戏目标是找到特定角度的余角和补角。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余角和补角。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鼓励学生思考:余角和补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何作用?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度和60度,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引导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3.设计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方位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方位角教学设计
2.强调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运用。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余角和补角的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余角和补角知识,以及方位角的运用,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98页的练习题第1、2、3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
2.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实时反馈,针对错误和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3.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
4.强化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6.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通过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在生活中,你们有见过余角和补角的现象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讲解
1.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性质。
3.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余角和补角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这一章节,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角的概念和性质基础。但在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抽象概念及运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3.提交作业时,需附上作业反思和计划。
1.教师出示一块三角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观察后回答:“三角板上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
3.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如果我们把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掉,剩下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剩下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度,从而引出余角的概念。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4 .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2)已知∠1=36°,∠2=54°,那么∠1+∠2=?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2.提出问题.(1)观察方格如下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12(2)如果∠1=144°,∠2=36°,那么∠1+∠2=?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180°.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移动∠2,使∠1、∠2顶点和一边重合,•引导学生观察∠1,∠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二、讲授新课1、余角与补角.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1+∠2=90°或∠1+∠2=180°,同时强调∠1是∠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2也是∠1的余角(或补角).2、巩固反思.(1)填空:①47°18′的余角是______,补角是_______.②∠α(0°<∠α<90°)的余角是______,∠β(0°<β<180°)的补角是_______.(2)已知一个角是它补角的3倍,求这个角.注:这两个例题讲解时,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思考后再讲解.(3)课本练习.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并由三个学生进行板书,•其余同学进行小组交流并进行小组评价.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3、余角与补角的性质.(1)提出问题:观察方格图,下图中∠1与∠3有什么关系?∠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的结果:∠1=∠3,∠1+∠2=180°,∠3+•∠4=180°.教师活动:移动图中各角,对学生观察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问题:∠2•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得出∠2=∠4.(2)说明理由: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出的结论,还应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并讲解课本例1.例1.如上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写出说理过程,归纳性质.学生活动:完成课本分析中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余角、补角的性质.板书:等角的补角相等.师生互动:类比补角的性质,得出余角的性质.板书:等角的余角相等.三、巩固练习1、如右图,∠EDC=∠CDF=90°,∠1=∠2.(1)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自我评价.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进行讲评.2、认识方位角.提出问题:课本例2.如下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注:讲解时应讲清楚方位角是以正北或正南方向的射线为一个角的始边,而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射线是角的另一边.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画出问题中的每一条射线.3、知识拓展提出问题:、小宁从A地向东北方向走62米到B地,再从B地向西走56米到C地,这时她离A•地多少米?在A地的北偏西多少度?画出图形(用1cm 表示10m),然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精确到1m、1°)学生活动: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画图和测量,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了解方位角,学会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3.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知识,对角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余角和补角这样的概念性知识,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仍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

2.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练习,从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练习题。

3.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一副画、一座建筑等,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角,并提出问题:“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通过实例展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操练(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余角和补角,还有哪些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作用?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等。

教学过程总结:本节课通过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家庭作业和板书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一. 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第三章“角”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度制、角的分类等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授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算术、几何等。

但是,对于余角和补角这样的概念,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余角和补角这样的抽象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例题解析法、小组合作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我需要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和材料,包括PPT、教科书、黑板、粉笔等。

此外,我还需要准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例如,可以出一个实际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和点B(-3,2)之间的线段AB的倾斜角是多少?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计算余角和补
角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的能力,加强他们的数学计
算和推理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探究精神,增强他们对数
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余角和补角相关知识解决几何问
题。

三. 教学过程设计
3.1 导入环节
1.引入“鲨鱼在水里”道具,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在海里潜水,突出余角
和补角知识的实际应用。

2.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一份包含相关知识点的小练习,让学生自行分析
思考并摆脱“难题恐惧症”。

3.2 讲授环节
1.余角的概念:讲解余角的含义并通过PPT、绘图等多种方式展现其计
算方法。

2.余角的应用: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实例加深学生对余角知识的理
解。

3.补角的概念:把余角和补角做对比,详细讲解补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补角的应用: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应用补角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并进行一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余角和补角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激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需要勤奋和思考。
二、学情分析
例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50度,求顶角的度数。
4.创新思维题:探讨余角和补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巧妙应用,设计一道有趣的几何题目,并给出解答。
5.课后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预习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以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2.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2.自主探究,理解概念: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材、教辅、网络资料等,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3.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a.基础练习:求给定角的余角和补角;
b.提高练习: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c.拓展练习:探讨余角和补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导学案:4.3.3_余角与补角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导学案:4.3.3_余角与补角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教案(人教版)4. 3. 3余角与补角(1)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了解等角的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能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进行简单的推理,学习有条理的表达.等角的余角与补角的性质.推导“等角的余角与补角的性质”的过程.(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A = 72°,那么/ A 的余角是 度.(3) 已知/ A 的余角是/ A 的两倍,你能求出/ A 的度数吗?说说你的想法.3.度量图4.3-14 的两个角,/ 1 = _____________ ,/ 2= _______ ,计算:/ 1+/ 2 = ____________ . 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1) 上面的/ 1与/ 2互为补角吗? (2)试举出两个互为补角的例子.已知/ A = 72 °,则/ A 的补角= 度.如果/ a = 62° 23 ',则/ a 的余角= _,则/ a 的补角= 已知/ A 的补角是/ A 的两倍,你还能求出/ A 的度数吗?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 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学习目标: 2 3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一、自主学习:1.① 如果/ 1 = 35° 如果/ A = 42°,那么当/ 三角尺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度量图4.3-13的两个角,,/ 2= 55°,那么/ 1 + / 2 = _________________ .B = ________ 时,/ A +/B = 90°. (90 ° ),那么另两个角的和是 ________________ 度.3 = , / 4= ,计算:/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0°(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称其中的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 . (1)在上面的这些角中,哪两个角是互为余角的?(3)① ② ③二、当堂检测:练习第1、2、3 题.三、合作探究:1 .如果/ 1与/ 2互余, 1与/ 3互余, 那么/ 2与/ 3相等吗?为什么?2 .如果/ 1与/ 2互补, 1与/ 3互补, 那么/ 2与/ 3相等吗?为什么?3 .如果/ 1与/ 2互余, 3与/ 4互余, 并且/ 1 = / 3,那么/ 2与/ 4相等吗?4 .如果/ 1与/ 2互补, 3与/ 4互补, 并且/ 1 = / 3,那么/ 2与/ 4相等吗?5.余角的性质:补角的性质:四、学习小结:4. 3. 3余角与补角(2)学习目标:2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 .了解用于表现方向的角一一方位角的意义. ,..初步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体会方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一、自主学习:1•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50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船只(如图)(1)试画出缉私艇的航线.(2)如果是真在海面上,你能确定船的航向吗?,缉私艇要立即赶往检查.・B可疑船A・缉私艇2 .在航行、测绘等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的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通常要用到表示方位的角一一方位角.方位角的表示习惯上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来描、“北偏西多少度”述物体的方向•即用“北偏东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如图,(1)射线点A在点0的南偏西、“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方向. 0A的方向是南偏西40°,或者说40°方向.(2) ______ 射线0B的方向是北偏东45°,或者说点B在点0的_____________ 方向.注:北偏东45°的方向又称为“东北方向”.所以,我们也可以称点B在点0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3)在图中画出北偏西50°方向射线0C3 .在第1个问题中,我们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试确定缉私艇的航向.二、合作探究:1. 已知点0在点A的南偏东65°方向,那么点A应在点0的方向.2. 某同学参观展览馆A后,想去景点B,但他不知道如何走,你能借助右图,告诉他去景点B应朝什么方向,大约走多远吗?(图中1厘米代表1千米)3 .如图,A B、C三点分别代表邮局、商店和学校. 邮局和商店分别在学校的北偏西方向,东方向.那么,图中A点应该是—旦C点应该是.邮局又在商店的北偏点应该是_________前进5千米到达A地, A.4 •考察队从P地出发,沿北偏东60C恰好在P地的正东方.(1 )用1 cm代表2千米,画出考察队的行进路线图.再沿东南方向前进到达C地,(2)量得/ PAC= ,/ ACP= .(精确到1°)5 .灯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60°,距离20海里,轮船C在灯塔B的西北方向,距离40 海里.用1 cm表示10海里画出示意图,试确定货船C在灯塔A的什么方向,距A多远?三、学习小结:四、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3.3余角、补角的概念与性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3.3余角、补角的概念与性质教案

余角和补角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第二课时。

二、本教案的设计意图:
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本教案设计意图如下:
1、安排了打桌球的游戏来引出新知,再设计两个实际生活应用的练习目的有三:(1)通过学生熟知或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数学为有趣的数学。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过程,培养“建模”意识。

2、安排小组交流活动,目的是起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掌握知识的相互补充作用。

在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反思意识和提高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视“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图形直观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有效途径。

4、力求达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用语言表述理由的训练,为顺利过渡到书面书写理由做准备。

因而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中加强了“为什么”的提问(用自然语言、数学的符号语言分别进行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4.3.3余角和补角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4.3.3余角和补角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而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它们在几何证明和计算中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展示余角和补角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决定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实验操作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余角和补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4.3.3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17)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4.3.3 余角和补角 (17)

1 .5.2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2007年10月24日18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向月球。

已经地球距离月球表面约为384 000 000米。

这样大的数,读写都有一定的困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大数的一种方法——科学记数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问题1:你知道102,103,104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省略)教师:10n=10×10×10×10×…×10(n个10),10的n次幂等于1后面有n 个0。

问题2:请你把100 000写成10的乘方的形式教师:100 000=105,1后面有几个0就等于10的几次方。

问题3:用10的乘方来表示下列各数。

696 000,300 000 000 ,6 100 000 000,484 000 000 000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出,再与同桌之间讨论自己的结果。

696 000=6.96×105 300 000 000 =3×1086 100 000 000=6.1×109 484 000 000 000=4.84×1011问题2: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发现把大数表示成了什么形式?教师: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

我们把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即对于大数N,可以表示成为N=a×10n,其中1≤a<10,n是正整数。

三、巩固知识讲解课本例5问题1:请同学们看“思考”,上面的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多少?师生共同得出:n=整数位数-1,整数位数=n+1问题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3.2×104;6.5×105;2.35×107请同学做课本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应该注意:任意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10的指数n应等于整数位数减1,1≤a<10,n 是正整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1 .5.2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2007年10月24日18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向月球。

已经地球距离月球表面约为384 000 000米。

这样大的数,读写都有一定的困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大数的一种方法——科学记数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问题1:你知道102,103,104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10n=10×10×10×10×…×10(n个10),10的n次幂等于1后面有n 个0。

问题2:请你把100 000写成10的乘方的形式
教师:100 000=105,1后面有几个0就等于10的几次方。

问题3:用10的乘方来表示下列各数。

696 000,300 000 000 ,6 100 000 000,484 000 000 000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出,再与同桌之间讨论自己的结果。

696 000=6.96×105 300 000 000 =3×108
6 100 000 000=6.1×109 484 000 000 000=4.84×1011
问题2: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发现把大数表示成了什么形式?
教师: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

我们把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即对于大数N,可以表示成为N=a×10n,其中1≤a<10,n是正整数。

三、巩固知识
讲解课本例5
问题1:请同学们看“思考”,上面的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多少?师生共同得出:n=整数位数-1,整数位数=n+1
问题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3.2×104;6.5×105;2.35×107
请同学做课本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应该注意:任意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了a×10n的形式,其中10的指数n应等于整数位数减1,1≤a<10,n 是正整数。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