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电气专54课时)
电气自动化专业电气控制技术优秀教案范本
电气自动化专业电气控制技术优秀教案范本一、课程信息1.1 课程名称:电气控制技术1.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1.3 学时安排:48学时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电气控制技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电气控制原理以及能够独立设计并调试电气控制系统。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2.1 理论目标:a) 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b) 能够分析电气控制系统的各种信号传递方式;c) 掌握PLC编程和HMI编程的基本知识。
2.2 技能目标:a) 能够使用常见的电气控制元件和仪器设备,并进行正确的接线;b) 能够进行简单的PLC编程,并调试电气控制系统;c) 能够利用HMI界面设计控制界面,并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a) 电气控制系统概述;b) 电气控制元件与设备;c) 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d) 电动机控制;e) PLC编程与调试;f) HMI界面设计与编程。
3.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a)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b)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和调试,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c)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电气控制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d) 作业与实践:布置电气控制相关的作业和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考核评价4.1 考核方式a)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以及实验操作等;b)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c)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4.2 评价标准a)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b)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c)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五、教学资源5.1 参考教材a) 《电气控制技术导论》;b) 《PLC编程与应用》;c) 《HMI界面设计与实践》。
5.2 实验设备a) 电气控制实验箱;b) PLC编程实验器;c) HMI界面设计软件。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具备设计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时域分析方法;四、频域分析方法;五、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六、校正与补偿。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掌握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了解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2)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2.2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表示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第三章时域分析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响应3.2 时域性能指标3.3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频域分析方法4.1 复频域的基本概念4.2 频域性能指标4.3 常用频域分析方法第五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5.2 稳定性的判据5.3 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第六章校正与补偿6.1 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概念6.2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6.3 控制系统的执行器6.4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方法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实验设计: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于工程系统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教案分为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和教学总结五个部分。
一、导入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等。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1.引入控制系统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举例说明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温度调节器等。
-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如稳定性、精确度、鲁棒性等。
2.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输入、输出、传感器、执行器等。
-解释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器等。
3.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状态空间等。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电机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引入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4.控制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等。
-讲解先进的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优化控制等。
-针对不同的控制任务,介绍相应的控制算法和调参方法。
5.实验与仿真-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解答问题:教师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逐步分析其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四、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完成课后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3.准备下一堂课的报告,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董心壮)
青岛大学教案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系别:控制工程系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任课教师:董心壮青岛大学教务处制教案编写说明一、教案编写应明确的几个概念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方案,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表达有关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2、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案表,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提要、各种教学环节、方式、课外作业的安排等。
教学日历按课程和授课对象〔教学班〕编写,由任课教师按教学执行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课程教学根本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授课班级学习情况、课表、校历等编写。
3、教案教案是为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也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以课时为单位的具体行动方案或教学方案。
其作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课堂教学规划的蓝本。
此外,还有三个附带性作用:一是备忘录作用。
由文字载体保存的信息可供随时提取或查阅;二是资料库作用。
从长远角度看,教案中保存着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珍贵材料,以及自身的经验与心得,积累多了自然形成一座资料宝库;三是教改课题源作用。
教案的丰富案例、精心思索过的问题、教学后的得失体会等往往成为教师选择教改研究课题的源泉。
4、讲稿讲稿是丰富和细化教案中的具体要求并实现教学设想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案的具体化。
讲稿与教案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讲稿所承载的是知识信息,教案所承载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
二是讲稿的思路形成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而教案的思路形成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
三是在内容上,讲稿涉及的是知识性工程,教案涉及的是组织性工程。
四是在表现形式上,讲稿篇幅较长,教案那么是几百字或千余字即可。
二、教案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根本要素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某一堂课学习预期到达的效果。
2、教学内容:某一堂课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5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通过上机使用 MATLAB 软件,使学生初步掌握 MATLAB 软件在控制理论中的 基本应用,学会利用 MATLAB 软件分析控制系统,从而加深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认识,帮助理解经典自动控 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上机实验,要求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 常用函数的使用,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
制系统的性能。了解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悉频率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熟悉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求取以及频率特性曲线,掌握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极坐标曲线绘制 的基本方法。了解根据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分析闭环系统性能的方法。熟悉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系
1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计算机 MATLAB 软件仿真方法,其特点是利用 MATLAB 软件丰富的功能函数、灵活的编 程和调试手段以及强大的人机交互和图形输出功能,可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直观和方便的分析和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胡寿松
其中平时成绩:作业5分、课堂笔记2分、表现3分 九、教案书写说明:
1、带有下划线的为板书内容; 2、思考题一部分是作业题,一部分是课堂讨论题; 3、多媒体教学中,部分内容没有列入教案; 4、课堂讨论主要以习题课为主。
2、解决难点:将典型信号分析与系统实例有机结合。
授课方法
通过系统实例分析,阐述自 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 合
作业 思考题 师生互动
P17 1.2 1.5 思考题:评价系统性能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1、 对控制系统设计有哪些要求? 2、 静态指标主要指什么?
1. 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2、 本课主要内容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介绍线性系 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三大分析设计方法,并介绍校正 的相关概念与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3、 如何学好该课程 要学好这门课程主要把握几个环节:
1、 知识的连续性,一环扣一环,及时消化理解; 2、 要掌握好电路、电机拖动及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 3、 加强作业练习,作好课堂笔记; 4、 利用好答疑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 加强实践环节,上好实验课。 四、参考书 1、卢京潮编著,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9月 2、蒋大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前言
1、 重要性 1、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
课,该课程涉及到电路、电机拖动、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 识,为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自动控制原理课不仅是高校控制类专业必修课程,而且越
《自动控制原理》说课教学提纲
3、充分利用学校机房、实验室相关设备, 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其动手能力;
4、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制作,如: 数学建模、电子制作、机器人大赛等,综 合运用自控原理、电子技术等相关知识解 决实际系统设计中的问题。
通过上述内容的安排,实现了理论与实 际、课内与课外、传授知识与创新思维能 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总体教学过程陈述 1、总—分—总(经历两次提高和飞跃,让学
生逐步增加兴趣和信心) 2、理论课教学进度与实验课教学进度合理安
排(学有所练、学后有思) 3、教师指引方向、学生自己拓展、共同探讨
问题
(二)总体结构
S=d/dt
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 系统
S=jw
频率特性
d/dt=jw
单学科束缚、扩展思维模式的有力工具。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总体安排 1、重视理论教学。课堂讲授中注意基本概念与
基本方法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控 领域中大量控制系统的实际项目进行分析,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教学内容适量安排习题课,组织学生开展 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 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与参考文献
推荐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孔凡才主编 机械工业
出版社 推荐教学参考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王恩荣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控制理论CAI教程》颜文俊等 科学出版社
谢谢大家!
模型的分析与简化(抓住主要因素,合并 抵消或者忽略次要因素)
数学建模的步骤有哪些?
模型建立:考察实际问题、列出涉及的因 素和假定条件、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把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如何进行PLC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如何进行PLC程序的编写与调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电子设备。
它通过编写和调试PLC程序,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PLC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技巧,因此教案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本,以指导教师如何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PLC程序编写与调试教学。
在编写教案之前,教师应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该教案,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PLC程序的基本语法和常用指令,理解PLC程序的运行原理,并能够编写和调试简单的PLC程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PLC程序的编写原理和步骤、PLC程序的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一、PLC程序编写原理和步骤1. 确定程序功能:在编写PLC程序之前,教师需要明确程序的功能和要实现的控制任务。
例如,控制一个简单的流水线系统,包括启动、停止和自动循环等功能。
2. 设计程序逻辑:根据程序功能,教师需要设计PLC程序的逻辑处理流程。
可以使用流程图或其他图形化工具进行设计,明确每个步骤的输入、输出和相应的PLC指令。
3. 编写程序代码:根据设计好的逻辑处理流程,教师可以开始编写PLC程序代码。
代码通常使用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如Ladder Diagram),并且遵循编程规范和语法要求。
4. 调试程序:编写完程序代码后,教师需要对程序进行调试,以确保其正确性和可靠性。
调试过程中,可以通过PLC模拟器或实际硬件设备进行验证,查看程序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执行。
二、PLC程序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1. 可靠性验证:在进行正式调试之前,教师应先对程序进行可靠性验证。
验证的方法可以是利用PLC模拟器进行仿真或者使用实际硬件设备进行验证。
确保程序能够准确、稳定地控制被控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4)学会设计简单的线性控制器;(5)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2.4 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3)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观测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一、管理信息课程代码:制订人:所属系部:批准人:制订时间:二、基本信息学分:6学时:9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6 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先修课: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后修课: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原理与编程三、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3.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事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而《自动控制原理》是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课程之后,向学习专业课阶段过渡的首要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特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从理论上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从理性和感性上了解、熟悉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初步具备本课程应用能力。
3.2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
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
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电气专54课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学时/学分: 54/3开课系部:机电系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教案编写:王锋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务处制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引言拉普拉斯拉斯变换可用于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是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工具。
拉普拉斯拉斯变换是一种积分变换,它把时域中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变换为复频域中的常系数线性代数方程。
因此,进行计算比较简单,这正是拉普拉斯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法的优点所在。
拉普拉斯拉斯变换的定义一个定义在区间的函数,其拉氏变换定义为L[f(t)]=F(s)=式中:s=б+jω为复数,有时称变量S为复频域。
应用拉普拉斯拉斯变换进行电路分析有称为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有时称为运算法F(s)又称为f(t)的象函数,而f(t)称为F(s)的原函数。
通常用“L[ ]”表示对方括号内的函数作拉氏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本节将介绍拉氏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利用这些基本性质,可以很容易的求得一些较复杂的原函数的象函数,同时,这些基本性质对于分析线性非时变网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唯一性定义在区间的时间函数与其拉氏变换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可以唯一的确定其拉氏变换;反之,根据,可以唯一的确定时间函数。
唯一性是拉氏变换非常重要的性质,正是这个性质,才是我们有可能将时域中的问题变换为复频域中的问题进行求解,并使在复频域中求得的结果有可能再返回到时域中去。
唯一性的证明从略。
二、线性性质若和是两个任意的时间函数,其拉氏变换分别为和,和是两个任意常数,则有证根据拉氏变换的定义可得例求的拉氏变换。
解三、时域导数性质(微分性质)例应用时域导数性质求的象函数。
四、时域积分性质(积分规则)例:求单位斜坡函数及的象函数。
五、时域平移性质(延迟性质)2)将所需的模块方框图拖入模型窗口。
3)调整模块输入端口的个数。
4)按信息流动的顺序将模块连接起来。
5)最后可建立系统方块图,并可保存为example.mdl文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一、引言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电气控制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优秀的教案范本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本。
二、教案主题及背景本教案主要围绕着电气控制技术这一主题展开。
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电路原理、控制系统、PLC编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3.学习使用PLC进行控制系统的编程;4.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电气控制技术概述- 电气控制技术的定义与作用;- 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电路原理与分析- 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元件与符号;- 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 常见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例。
3.PLC编程基础- PLC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Ladder图的基本符号和编程规则;- 基于PLC的控制程序编写与调试。
4.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与方法;- 基于电气控制系统的案例研究。
五、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意图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实践操作:在电路实验室中进行电路实验和PLC编程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作业评估:布置适量的作业题目,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实践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估,考察其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前言一、重要性1、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到电路、电机拖动、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动控制原理课不仅是高校控制类专业必修课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非控制专业也列入必修课,也各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
3、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技术,控制技术的的基础是控制理论,没有先进的控制理论就没有先进的控制技术。
二、本课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介绍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三大分析设计方法,并介绍校正的相关概念与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三、如何学好该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主要把握几个环节:1、知识的连续性,一环扣一环,及时消化理解;2、要掌握好电路、电机拖动及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3、加强作业练习,作好课堂笔记;4、利用好答疑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加强实践环节,上好实验课。
四、参考书1、卢京潮编著,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蒋大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3、谢克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4、杨自厚编著,自动控制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卢京潮编著:主要特点:(1)内容较丰富;(2)有系统仿真分析;(3)第一章有相关新知识。
蒋大明等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实例较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主要参考第二章和第五章内容。
杨自厚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设计方面讲述全面、系统。
(3)主要参考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内容。
五、学时分配(80学时)六、本课程自学内容1、动态误差系数(2学时)提纲:广义误差系数:动态位置误差系数、动态速度误差系数、动态加速度误差系数等。
要求:能求系统的动态误差。
所需知识:传递函数、稳态误差2、高阶系统(2学时)提纲:(1)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优秀教案范本——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一、引言自动控制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旨在介绍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们能够理解PLC的工作原理,掌握PLC的编程和调试技巧,并能够独立设计和应用PLC控制系统。
二、基本概念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定义与作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一种专用计算机,用于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自动化设备,如电机、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PLC通过接收输入信号,根据预设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并输出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各种工业设备的自动控制。
2. PLC控制系统的组成PLC控制系统由输入模块、输出模块、中央处理器(CPU)和编程设备组成。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控制信号,CPU负责执行逻辑控制程序,编程设备用于编写、调试和下载控制程序。
三、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 PLC编程语言PLC控制系统使用多种编程语言进行程序编写,常见的有梯形图、指令表和结构化文本等。
学生们应该熟悉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使用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编写出正确的控制程序。
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需求分析、硬件选型、电路设计、程序编写和系统调试等步骤。
学生们应该学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系统设计,选用适当的硬件设备,并能够按照设计流程进行电路设计和程序编写。
3. PLC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PLC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厂自动化、交通管制、环境监测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案例,了解PLC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功能和效果,从而增强对PLC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实验教学安排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们能够熟悉PLC的基本操作,掌握PLC编程和调试的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导论本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3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本章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和掌握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能确定被控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掌握根据原理图绘制系统方框图的方法。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5控制系统设计概论本章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2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和作用,区别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使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实际中所用的控制系统,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方式:采用工程实例和设疑方法引导学生用系统论,信息论观点分析广义系统的动态特征、信息流,理解信息反馈的作用。
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在讲述控制理论发展史引入我国古代指南车和“二弹一星”特殊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在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专业教育。
在讲述控制系统系统设计概论,引用转台转速控制和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设计实例,强化设计训练。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概念较多,多举事例说明,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吴秀华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孙亮,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年。
《自动控制原理》黄家英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自动控制原理》李友善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控制理论基础》王显正、陈正航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域对应的不同种类的数学模型,学会系统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求法,能绘制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会用结构图等效变换和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0.5学时)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0.7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分类方法(2)分类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线性、非线性、连续、离散、定常、时变等3、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史(0.5学时)1.控制理论胚胎与萌芽期2.经典控制理论的孕期与形成时期(Classical Control)3.现代控制时期(Modern Control)4.智能控制时期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0.2学时)1.基本要求的提法(1)稳定性(2)快速性(3)准确性●教学小结与拓展: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布置作业或思考题:简述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0.4学时)一、数学模型(0.2学时)1.数学模型的概念2.数学模型的形式3.数学模型的建立二、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0.2学时)举例说明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2-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1.6学时)一、传递函数的定义(0.2学时)二、传递函数的局限性(0.2学时)三、传递函数的性质(0.3学时)四、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0.3学时)1.零—极点表达形式2.时间常数表达形式五、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0.6学时)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一阶微分环节 4.积分环节5.理想微分环节 6.振荡(二阶振荡)环节 7.二阶微分环节8.延迟环节●教学小结与拓展: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课后习题教案首页●新课导入:通过案例,导入本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简化举例讲解等效变换的应用二、信号流图及梅森增益公式1.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1)信号流图(2)信号流图使用的术语(3)信号流图的性质(4)信号流图的绘制(5)信号流图的等效变换2.梅森增益公式(1)梅森增益公式(2)举例(案例分析)●教学小结与拓展: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梅森增益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xx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授课时间:适用专业、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m n s z s p --221)(1)21)(1)i j s s T s T s ζττζ++++++ 极点形成系统的模态,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二章第三节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备注教学目的和要求1、会绘制结构图。
2、会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重点难点重点:结构图的绘制;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难点:复杂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突出重点,用分析举例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用数学图形描述系统的优点”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一)结构图的组成(约7min)1、信号线: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
2、方框:表示输入和输出的运算关系,即C(S)=R(S)*G(S)。
3、比较点:表示两个以上信号进行代数运算。
4、引出点:一个信号引出两个或以上分支。
(二)结构图的绘制(约40min)绘制:列写微分方程组,并列写拉氏变换后的子方程;绘制各子方程的结构图,然后根据变量关系将各子结构图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结构图。
例题讲解。
(二)结构图的简化(约46min)任何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各方框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方框结构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后,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1、串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2、并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3、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11()()1()()G ssG s H sΦ=4、比较点的移动: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比较点前移比较点后移5、引出点的移动: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
4.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案内容:课时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1.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2.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课时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 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法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课时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性能指标1. 稳定性分析与判据2. 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课时四:经典控制方法1. 比例控制2. 比例-积分控制3. 比例-微分控制4. PID控制器设计课时五:现代控制方法1. 状态空间控制2. 标准回路配置法3. 频域设计法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过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控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加强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次自动控制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建议:1.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电气专54课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学时/学分: 54/3
开课系部:机电系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
教案编写:王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务处制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引言
拉普拉斯拉斯变换可用于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是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工具。
拉普拉斯拉斯变换是一种积分变换,它把时域中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变换为复频域中的常系数线性代数方程。
因此,进行计算比较简单,这正是拉普拉斯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法的优点所在。
拉普拉斯拉斯变换的定义
一个定义在区间的函数,其拉氏变换定义为
L[f(t)]=F(s)=
式中:s=б+jω为复数,有时称变量S为复频域。
应用拉普拉斯拉斯变换进行电路分析有称为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有时称为运算法
F(s)又称为f(t)的象函数,而f(t)称为F(s)的原函数。
通常用
“L[ ]”表示对方括号内的函数作拉氏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本节将介绍拉氏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利用这些基本性质,可以很容易的求得一些较复杂的原函数的象函数,同时,这些基本性质对于分析线性非时变网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唯一性
定义在区间的时间函数与其拉氏变换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可以唯一的确定其拉氏变换;反之,根据,可以唯一
的确定时间函数。
唯一性是拉氏变换非常重要的性质,正是这个性质,才是我们有可能将时域中的问题变换为复频域中的问题进行求解,并使在复频域中求得的结果有可能再返回到时域中去。
唯一性的证明从略。
二、线性性质
若和是两个任意的时间函数,其拉氏变换分别为和
,和是两个任意常数,则有
证根据拉氏变换的定义可得
例求的拉氏变换。
解
三、时域导数性质(微分性质)
例应用时域导数性质求的象函数。
四、时域积分性质(积分规则)
例:求单位斜坡函数及的象函数。
五、时域平移性质(延迟性质)
的模型窗口。
2)将所需的模块方框图拖入模型窗口。
3)调整模块输入端口的个数。
4)按信息流动的顺序将模块连接起来。
5)最后可建立系统方块图,并可保存为example.mdl文件。
例在SIMULINK下建立系统仿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思
考
与
训
练
把matlab用熟练
课
后
小
结
练习要多,熟能生巧。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系统输出响应及性能分析:
1、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为
2
2
2
2
)
(
)
(
)
(
n
n
n
s
s
s
R
s
C
s
ω
ξω
ω
+
+
=
=
Φ
若
n
ω确定,系统的瞬态响应和ξ的取值有关。
下面用MATLAB分析在不同的ξ值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所用的MATLAB程序如下:
%
n
ω=1
t=0:0.1:12;num=[1];
zeta1=0;den1=[1 2*zeta1 1];
zeta3=0.3;den3=[1 2*zeta3 1];
zeta5=0.5;den5=[1 2*zeta5 1];
zeta7=0.7;den7=[1 2*zeta7 1];
zeta9=1.0;den9=[1 2*zeta9 1];
[y1,x,t]=step(num,den1,t);
[y3,x,t]=step(num,den3,t);
[y5,x,t]=step(num,den5,t);
[y7,x,t]=step(num,den7,t);
[y9,x,t]=step(num,den9,t);
plot(t,y1,t,y3,t,y5,t,y7,t,y9,)
grid on;
运行结果见图。
2、已知
A
A
K
s
s
K
s
5
5.
34
5
)
(
2+
+
=
Φ,分别计算K A=
200时,系统的性能指标t
p
,t
s
,%
σ。
解 MATLAB程序如下:
t=0:0.01:2;
num=[1000];
den=[1 34.5 1000];
[y,x,t]=step(num,den,t);
plot(t,y);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振荡环节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为
2
2
2
2
)
(
)
(
)
(
n
n
n
s
s
s
R
s
C
s
ω
ζω
ω
+
+
=
=
Φ
当
n
ω确定时,系统的频率特性与ζ的取值有关。
用MATLAB绘出1
=
n
ω时,在不同ζ取值下,系统的Bode图和Nyquist图。
解 1)作Bode图程序:
num=[1];
zeta1=0.1;den1=[1 2*zeta1 1];
zeta3=0.3;den3=[1 2*zeta3 1];
zeta5=0.5;den5=[1 2*zeta5 1];
zeta7=0.7;den7=[1 2*zeta7 1];
zeta9=1.0;den9=[1 2*zeta9 1];
[mag1,phase1,w1]=bode(num,den1);
[mag3,phase3,w3]=bode(num,den3);
[mag5,phase5,w5]=bode(num,den5);
[mag7,phase7,w7]=bode(num,den7);
[mag9,phase9,w9]=bode(num,den9);
subplot(211);
semilogx(w1,20*log10(mag1),w3,20*log10(mag 3),…
w5,20*log10(mag5),w7,20*log10(mag7),
w9,20*log10(mag9));
subplot(212);
semilogx(w1,phase1,w3,phase3,w5,phase5,w7, phase7,w9,phase9);
运行结果见图。
2)作Nyquist图程序:
num=[1];
zeta1=0.4;den1=[1 2*zeta1 1]; zeta6=0.6;den6=[1 2*zeta6 1]; zeta8=0.8;den8=[1 2*zeta8 1]; [re1,im1]=nyquist(num,den1); [re2,im2]=nyquist(num,den6);
[re3,im3]=nyquist(num,den8); plot(re1,im1,re2,im2,re3,im3); 运行结果见图。
2、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2()
10()(++=s s s s G ,求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解 MATLAB 程序如下:
z=[-10];p=[0,-1/2];k=1/2; h=zpk(z,p,k); bode(h); grid
运行结果见图。
3、 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0167.0)(10368.0)(1162.0(33
.2)()(+++=
s s s s H s G
作出开环伯德图,并求系统的稳定裕量。
解 命令窗口输入
h1=tf([2.33],[0.162 1]); h2=tf([1],[0.0368 1]);
h3=tf([1],[0.00167 1]);
h=h1*h2*h3;
[num,den]=tfdata(h);
[mag,phase,w]=bode(num,den);
subplot(211);
semilogx(w,20*log10(mag));grid;
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grid;
[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
运行结果见图。
同时,在MATLAB命令窗口中可以得到系统的稳定裕量:
gm = 53.9692
pm = 93.6601
wcg = 141.9068
wcp = 11.6305
若要生成带有裕量标记的伯德图,则可将程序中最后一条改为
margin(mag,phase,w);
此时,所得图形见图。
思考
与
训练
绘制下列系统的伯德图和乃奎斯特图,并求系统的频域指标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根据乃奎斯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根据仿真结果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与系统性能
的关系。
(1)
1
2.0
01
.0
1
)
(
2+
+
=
s
s
s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