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科学探究
新课标10个一级主题及50个重要概念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1.科学探究(5个)▪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个)▪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3.生物与环境(5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个)▪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
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
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核心,结合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个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的示例:
一、活动主题:探索水的奥秘
二、活动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活动内容:
1. 观察水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纯净水和盐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了解水的基本性质。
2. 探究水的溶解性: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如糖、盐、油等。
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讨论其原因。
3. 了解水的循环: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雨、地下水等。
4. 探究水的表面张力: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如水滴在叶片上的滚动、水面上的昆虫等。
讨论表面张力的原理和应用。
5. 制作简易净水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净水器,探究净化水的方法。
四、活动步骤:
1. 提出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水的性质和特点;
4.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成果;
5. 教师点评,总结活动成果。
五、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讨论的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彩虹的秘密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彩虹的秘密教案幼儿园科学探究彩虹的秘密教案教学主题:科学探究彩虹的秘密年级: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2.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3.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发现能力;4.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2. 观察彩虹的色彩变化。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彩虹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了解彩虹的基本外形和颜色。
2. 老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吗?Step 2:探究彩虹的形成原理1. 老师出示一张彩虹形成的原理图片,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彩虹形成的原理。
2. 老师通过趣味的科学实验来验证彩虹的原理,让幼儿感受彩虹的神奇和美丽。
Step 3:观察彩虹的色彩变化1. 老师让幼儿观察一张彩虹的图片,让幼儿发现彩虹的颜色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2. 老师通过实物七色光筒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七种颜色的变化和组成。
Step 4:合作交流1. 老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表演一段关于彩虹的小故事或歌曲。
2. 老师组织幼儿分享彩虹的知识和感受,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Step 5:小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到彩虹的形成原理和七种颜色的基本知识;2. 让幼儿培养了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观察和发现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1. 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彩虹的形态和颜色变化,并分享给小伙伴。
2. 让幼儿在家中DIY一个简单的七色光筒,体验七种颜色的变化和组合。
教学资源:1. 彩虹图片和实物模型;2. 彩虹形成原理图片和趣味科学实验材料;3. 七色光筒实物和彩虹的图片。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幼儿对彩虹知识的掌握和表现;2. 每周定期布置能力综合训练作业,对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拓展:1. 带领幼儿外出观察彩虹,并进行实地探究;2. 带领幼儿制作彩虹贴纸或绘制彩虹画,体验彩虹的美丽和神奇。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案例:小侦探找线索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案例:小侦探找线索教育主题: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案例主题:小侦探找线索案例介绍:在我所在的幼儿园,我们开展了一场以“小侦探找线索”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
这场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这也是一次以游戏为主导的学习体验,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案例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带领幼儿们读故事《福尔摩斯侦探》,引导幼儿们了解侦探工作的性质和特征,培养幼儿的侦探思维。
2. 实践环节:老师组织幼儿们分组进行游戏,每组需要根据随机分配的任务,找到对应的线索。
例如,某组的任务是找出失踪的狗狗,他们需要在笼子、狗食、狗窝等地方找到相关线索,包括狗狗的食物碎屑、狗毛、足迹等。
3. 总结环节:游戏结束后,老师会根据幼儿们的表现进行总结。
让幼儿们分享自己寻找线索的经验,引导幼儿们思考线索的来源和搜集方法,以及思考自己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4. 深化环节:为了拓展幼儿的思维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老师会设计一些深化的探究问题,例如为什么狗狗会留下毛发和脚印,引导幼儿们探究这些现象的原因。
案例成果: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不仅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
在活动中,幼儿们互相合作、分享知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老师通过深化环节的引导,也启发了幼儿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对世界更加好奇,并愿意探究和追问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总结: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重点在于手把手地引导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从而在体验中学习。
“小侦探找线索”是一个好的活动主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接触科学探究,帮助幼儿快乐地学习,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福建专版中考生物 课堂讲本 1.1 科学探究
03 福建4年中考聚焦
1
2
3
1.【2020·福建·6分】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以 植物的汁液(主要是蔗糖)为食。为有效防治蚜虫,科研 人员对扁豆的抗虫性进行了研究。在种植两个品种的扁 豆时发现,大量的蚜虫寄生在绿色扁豆上,而在相邻的 紫色扁豆上仅有少量。蚜虫为什么不选择紫色扁豆呢? 假设一: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实验二:取丙、丁两个相同装置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 相同的蚜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液固定在装置中,一段 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实验重复3次,结 果如下:
项目
组别
人工饲液
实 验
平均取食频率
结 果 平均取食时间
丙组 一定量10% 蔗糖溶液
物质A
1次/小时
0.2分钟/次
丁组 ?
不加物质A 18次/小时 1.5分钟/次
组别
甲 乙 丙
孑孓数 (只)
20 20 20
光线
光照 光照 黑暗
细密 铁丝网
竖放 横放 竖放
实验结果
上浮数 死亡数
(只)
(只)
(不统计) (不统计)
(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 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 A.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 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 C.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
A选项中,由题干信息可知变量一是温度,变量二为药物的 处理方式(单独或联合处理),因此空白组的处理方法应该是 没有药物处理的细菌。B选项中,通过对比空白组,可以发 现不同温度下单独使用抗生素B的处理方式内毒素的浓度均 高于空白组,可见抗生素B处理不能有效抑制细菌释放内毒 素,选项B正确。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教案 幼儿园科学
探究活动设计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水的特性1. 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能够认识水的特性,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活动内容:a. 认识水的概念: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幼儿介绍水的来源、用途及基本概念。
b. 水的状态变化实验: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蒸发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水的状态变化。
c. 水的浮沉实验:设计实验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认识水的浮力。
d. 水的溶解实验:利用盐、糖等不同物质,在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让幼儿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3. 活动过程:a. 引入:老师引入活动主题,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b. 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c. 总结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共享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想。
d. 拓展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拓展相关活动,如水的循环、保护水资源等。
4. 活动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反馈等方式评价活动效果,为下一步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二、活动工具和材料:1. 实验器材:如容器、温度计、冰块等。
2. 实验物质:如盐、糖、玩具等不同材质的物体。
3. 图片、教具等辅助材料。
三、活动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活动中涉及到实验器材和物质,确保幼儿在老师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2. 灵活引导:活动中老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应灵活调整引导方式,让每位幼儿都能够参与并受益。
3. 知识延伸: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在家长帮助下延伸相关知识,加深幼儿对水的理解。
四、活动效果及反思:1. 活动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 反思建议: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设计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科学知识,培养一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 幼儿园科学
探究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幼儿园中班阶段,科学探究活动更是需要精心设计和指导,以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学习需求。
本文将以幼儿园中班为例,介绍一则科学探究活动案例,以期为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活动主题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为“水的性质”。
二、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水的认识和兴趣。
2.激发幼儿观察、探索和实验的欲望。
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促进幼儿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活动准备1.准备幼儿个人测量杯、塑料勺、小盆、水杯等实验器材。
2.准备盐、糖、醋等材料,以及洗碗液、生石灰等平时常用的物品。
3.准备活动指导书和图片、视瓶等辅助教材。
4.确定好活动的具体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活动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向幼儿们引入本次活动的主题,通过展示图片、视瓶等教具,引发幼儿对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出问题:“水是什么?水有什么特点?”2.实验探究(1)观察水的性状教师引导幼儿们在小盆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让幼儿们用个人测量杯、塑料勺等工具观察水的性状,比如颜色、透明度、流动性等,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让幼儿们探讨水的性状有哪些。
(2)水的溶解性教师拿出盐、糖、醋等材料,让幼儿们在水中加入少量进行观察,引导幼儿们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表现,并引导幼儿们总结水的溶解性。
(3)水的表面张力教师在水杯中倒入一些水,然后轻轻地在水面上撒洒一些洗碗液,观察水面的变化并进行讨论,引导幼儿们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4)水的硬度教师将生石灰放入一杯水中,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并进行实验记录,引导幼儿们探究水的硬度。
3.讨论和总结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幼儿们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可以让幼儿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激发他们对水的更深入探索。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水的性质科学探究活动,幼儿们不仅对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实验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分析主题: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分析要求:提供具体的案例,字数在1500字左右,案例采用简明扼要的风格,要求不要在回答中包含任何网址链接和图片,用优美的排版格式输出。
案例一:探究日间和夜间的温度差异幼儿园的科学课程需要注意幼儿的特点,采用直观、感性的方法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题是日间和夜间的温度差异,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感知天气的变化,了解地球的日夜变化原理。
活动流程:1.教师先介绍日夜温差的概念,简单阐明温度和温差的概念和联系。
2.将同样的两个瓶子,在白天放在户外、晚上放在室内,由幼儿观察水的表面,比较两种情况下水温的差异。
3.教师向幼儿们解释原因,引导幼儿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幼儿们制作日/夜地球仪,学习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了解时区概念。
选择季节变化的时候,与孩子合作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对温度的影响。
这个活动引导孩子们对自然界进行观察,认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环境会有不同的变化,并进一步促使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
案例二:探究水的状态变化这个活动是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幼儿通过手动操作和感官感受,加强对水的认识和探究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理解水的四种状态及其之间的变化过程,感受水的性质和实践能力。
活动流程:1.教师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小水滴的遭遇,引导幼儿探究水的四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幼儿制作冰块并收集水朝着他们不同的方向流动,用手感受水的温度和流动的方向。
3.通过将水烧开,教师介绍水的沸腾概念,帮助幼儿理解水的状态变化。
通过以上活动,幼儿们可以通过感性体验,理解和掌握水的状态变化。
此活动可以作为引导幼儿学习科学常识的基础活动之一,通过与其他天体相关科学的联系,可以翻转幼儿学习过程,让他们在探索自然世界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总结:幼儿园教育中,科学课程的开展需要配合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保持趣味性和体验性,并合理地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
[绝对精品]主题一 科学探究 考点梳理 2021届中考生物复习(福建)
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过程一、什么是科学探究?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1. 观察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察。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观察法一般在野外自然状态下进行,主要应用于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动物的行为等,如要了解梅花的结构时应采用观察法。
2. 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调查法包括普查法和抽查法。
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法;当选取的区域较大,无法一一调查时,应从整体中选取样本进行调查,即进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时应做到随机取样,保证样本全面且具有代表性,样本大小要合适,以减少误差。
3. 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包括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1)对照实验①概念: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②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的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③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判断a.对照组: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b.实验组: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2)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在人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通常涉及的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几个步骤。
1.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达所发现的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幼儿园科学探究:万花筒的奥秘与实验案例
幼儿园科学探究:万花筒的奥秘与实验案例一、引言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课上,老师们常常会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主题来引导幼儿进行实验和观察。
其中,万花筒就是一个非常受孩子们喜爱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万花筒的原理、制作和实验案例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万花筒的原理1. 反射原理万花筒是一种利用反射原理制成的玩具。
它的外形通常是一个由三面镜片组成的长方体,内部装有各种色彩斑斓的物体,如彩色玻璃片、小珠子或者彩纸。
当光线进入万花筒后,会先被第一面镜片反射,然后被第二面、第三面镜片依次反射,最终投射到眼睛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2. 原材料制作万花筒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镜片、纸板和彩色材料。
在制作万花筒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们观察镜片的光学特性,认识不同颜色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物质的创造力。
三、制作万花筒的实验案例1. 制作万花筒准备好三个大小相同的矩形镜片和一条卷笔刀。
把这三个镜片分别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剪下两个三角形,就可以得到六个小角镜。
借助卷笔刀把纸卷成筒状。
在纸筒两端粘上小角镜,制作完成。
2. 彩色物品的探究将彩色玻璃片或者小珠子放入万花筒内,在强光的照射下,观察其中的变化。
幼儿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在光线作用下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从而领悟到光学的基本原理。
四、总结回顾通过对万花筒的深入探究,幼儿们不仅能够了解万花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更能够在实验中体会到颜色和光线的交互之美。
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个人观点万花筒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科学主题,能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在玩耍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幼儿们对万花筒这个主题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制作和观察万花筒,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光学原理,还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教案主题:水的性质与用途年龄段:3-4岁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如:透明、无味、无色等。
2. 能够辨认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水。
3. 能够探索水的用途,如:冲凉、洗衣、煮饭、浇花等。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材料:1. 热水瓶2. 水杯3. 盆4. 洗衣粉5. 毛巾6. 浇水壶7. 洗衣板8. 牙刷9. 透明杯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播放介绍水的视频,并请学生观看。
(2)教师问:“你们知道水是什么吗?”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3)教师介绍水的性质,如:透明、无味、无色等。
2. 实验探究(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热水瓶,让学生触摸瓶子,然后问:“这里面是什么东西?”请学生回答。
(2)教师解释:“这里面是热水,你们知道热水是什么吗?”(3)教师递给学生一杯水,请学生品尝并描述水的味道。
(4)教师透过透明杯,让学生看到杯子里的水,让学生描述水的颜色。
3. 实践活动(1)洗衣服:教师向学生介绍洗衣服的流程并展示洗衣板、洗衣粉、牙刷等,让学生团队合作完成。
(2)植物浇水: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需要水来生长,并展示浇水壶,让学生团队合作完成。
4. 结合生活(1)教师请学生描述他们日常生活中用水的场合,如:冲凉、喝水等。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报,上面写着: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让学生了解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评价:1. 学生是否清楚理解水的性质及识别水的能力。
2. 学生是否理解水的用途及是否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
3. 学生是否能够团队合作完成洗衣服和浇花等活动。
4. 学生是否理解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延伸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水的变态,如:蒸发、凝固等。
2.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水的运动轨迹,比如将水倒在某个盆里,然后观察它的流动等。
3. 教师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爱护水资源的标语,比如:莫忘珍惜节约用水。
主题一 科学探究考点分析+例题
主题一科学探究知识网络考点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尝试根据日常生活和资料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
问题应当尽量具体、明确,例如: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扣问题,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例如: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订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例如:①本实验变量是光;②实验组是明亮处,对照组是阴暗处;③取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1只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搜集证据、数据;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6.表达与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写出探究报告。
例如: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考点2 探究实验的原则1.对照原则:要使探究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
①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应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①自身对照(正常状态)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例如,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对比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或者状态上的差异。
②空白对照:a.对照组:不加入任何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变量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b.实验组:加入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变量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例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支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 ℃温水中。
主题一、科学与探究
5、所有的实验都有 变量 (变化的因素),例如水、光、 温度、时间、体积等。
6、在对照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
其他因素 都相同。
提出问题 实验
作出假设
(假设不一定正确)
得出结论
在本实验中,变量是纱布,即猪肉与蝇是 否直接接触。
对照组
实验组
如何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 未经处理,属于自然状态的组为对照组 经过处理,施以变量的组为实验组。
1、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获取知识, 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 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 实验 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分为 制定计划、 和 实施计划 (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及收集证据)等方 面。
4、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 对照实验 (由 对照组、 和 实验组组成)
1、在“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的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中,变量是 唾液(唾液淀粉酶),施以变量的2 号试管为 实验组 ,加清水的就为 对照组 。
对照组
2、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中,种 子能萌发的那一组就为 对照组 。
对照组
3、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单一变量 , 增加重复次数 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 的重要途径。 4、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把实验数据和现象如实 记录。 5、抽样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奇妙蘑菇世界 儿童探秘之旅
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奇妙蘑菇世界儿童探秘之旅一、介绍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科学知识和探索世界的地方。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蘑菇生长教案是一个极具趣味和教育意义的主题。
通过探究蘑菇生长,可以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探索、提问和解决问题。
二、蘑菇的生长过程1. 种子:蘑菇的生长过程并不是从种子开始的,而是从孢子开始。
在教案中,可以带领儿童观察蘑菇的孢子,并让他们明白孢子的重要性。
2. 发芽:孢子发芽后形成菌丝体,这是蘑菇生长的第一步。
引导儿童观察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成长:菌丝体逐渐生长,形成蕈丝,最终形成蘑菇的种子体。
在教案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亲手体验蘑菇生长的过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奇妙的蘑菇世界1. 不同种类的蘑菇:介绍孩子们不同种类的蘑菇,让他们了解蘑菇的形状、颜色和特点。
2. 蘑菇的生态环境:带领儿童去了解蘑菇生长的环境和条件,引导他们明白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 蘑菇的营养价值:通过介绍蘑菇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让儿童了解蘑菇除了是美味佳肴外,还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蘑菇生长教案是一个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主题,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让他们了解蘑菇的奇妙世界,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结通过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蘑菇的生长过程和奇妙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基础知识。
教案的设计应以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获得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科学教育。
在本次文章中,我用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这一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共享了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幼儿园科学探究案例——探索磁力的神奇世界
幼儿园科学探究案例——探索磁力的神奇世界一、案例背景磁力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课程中,磁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通过探索磁力的神奇世界,幼儿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案例内容1. 磁铁的吸引力在幼儿园的科学课上,老师拿出了两个磁铁,并让幼儿们互相尝试着用两个磁铁吸引彼此。
幼儿们发现,只有两个磁铁的特定位置才能够让它们吸引起来。
老师解释道,这是因为磁铁有两个极性,即“南北极”,只有两个不同极性的磁铁才会互相吸引。
2. 磁铁的方向老师又拿出了一个指南针,并让幼儿们观察指南针的指针方向。
然后,老师把一个磁铁移动到指南针附近,幼儿们发现指南针的指针会随之偏转。
老师解释道,这是因为磁铁会产生磁场,而指南针指针则是受到磁场影响而偏转。
3. 磁物体的分类老师让幼儿们分别拿出一些物品,例如筷子、铁钉、小球、塑料杯等,并让他们用磁铁试着将这些物品吸引起来。
幼儿们发现,只有铁钉和小球能够被磁铁吸引。
老师解释道,这是因为铁钉和小球是由铁制成的,而磁铁只能吸引铁物体。
4. 磁铁的磁场老师又拿出了一些铁屑,并让幼儿们将它们撒在一张纸上。
然后,老师在纸下面放置一个磁铁,并让幼儿们观察铁屑的运动。
幼儿们发现,铁屑会“跟着”磁铁的磁场运动,形成了许多有趣的图案。
老师解释道,这是因为磁铁产生的磁场会影响周围的铁屑,使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
5. 磁铁的极性最后,老师让幼儿们再次拿出两个磁铁,并让他们观察两个磁铁的不同极性。
幼儿们发现,当两个相同极性的磁铁接触时,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当两个不同极性的磁铁接触时,它们会互相吸引。
老师解释道,这是因为不同极性的磁铁之间会产生磁场,而相同极性的磁铁则会相互抵消磁场。
三、案例意义通过探索磁力的神奇世界,幼儿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此外,幼儿还可以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例如磁铁的吸引力、磁铁的方向、磁物体的分类、磁铁的磁场和磁铁的极性等。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主题一《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主题一《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19年省纲链接:一、知识回顾:1、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对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的不能确定的生物现象发出的疑问。
实验中的问题是根据实验的目的提出的,且必须含有实验变量。
例、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以下据此情景提出的几个问题,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假设,陈述回答。
例、已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色。
某同学要设计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前,根据已有知识,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又可以称为设计实验,是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
通常需要满足三个原则:(1)对照性原则:通过设计对照组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A:在只有一组对照的实验中,首先通过实验目的确定好实验变量,有变量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没有实验变量为对照组。
例、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
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气味的感觉器官,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甲(瓶内无赃物)、乙(瓶内有赃物)两个玻璃瓶中放入数量相同的活苍蝇,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步骤中甲瓶起_______作用。
B:如果一个实验中,含有多个对照组,则满足自然条件(正常状态)的那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
(2)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一组对照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3)科学性原则: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实验误差,往往需要做重复实验,实验对象不能太少。
4、实施计划:根据制定的计划,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按步骤实施计划(做实验),需要注意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如显微镜的使用等。
例、实施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量筒先量取2毫升唾液倒入试管中,马上再用同一个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另一只试管中,以形成对照.这种操作方式不够严谨,请加以改正。
幼儿园主题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计划
幼儿园主题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计划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幼儿可以锻炼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针对幼儿园主题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的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
二、活动主题的确定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幼儿,需要确定适合的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主题。
针对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主题,如“水可以溶解哪些物质”、“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而针对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更加复杂和有趣的实验主题,如“风力可以推动什么物体移动”、“物体的浮沉原理”等。
通过确定合适的主题,可以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活动内容和材料准备科学实验活动的内容应该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选择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如塑料瓶、饮管、小铁片等。
通过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和材料,可以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幼儿的安全。
四、活动流程安排科学实验活动的流程应该依据主题的复杂程度和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合理安排。
可以通过分步骤的方式,引导幼儿逐步进行实验活动,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
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间和引导指导,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五、活动评价和反思在活动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
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总结所学知识和经验,还可以促进幼儿对实验活动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共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进而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幼儿园主题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计划,我认为关键在于确保活动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通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可以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上述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幼儿园主题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一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和预期。
(2)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确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学会处理数据、解释数据。
(4)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2、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时间及班级:
———————————————————————————————————————–
教学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并表述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合理的设想和预期。
3、制定计划(设计探究的方案):
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1)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
(2)选出控制变量: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只有在坚持变量唯一的前提下,才能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师生共同复习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3)设计对照实验:根据选出的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实施计划: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探究实验。
(1)收集数据: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即使对于不符合假设的实验数据也不可以篡改或者弃之不用。
(2)评价数据的可靠性:要设置重复实验。
在一些探究实验中,实验对象只有一个或实验只做一次的,都可能因为偶然因素而导致实验数据不够准确,所以要设置重复实验。
(3)处理数据:用数字形式或用图、表等形式处理数据,使数据便于解读。
若重复实验的数据,应取平均值。
5、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不宜轻易否定假设,应检查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并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如果结论与假设不符的,还要分析原因。
但是,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必须遵循以上过程,有时一些探究活动可以只有其中的部分过程。
二、实例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15(七上)(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
①变量:有无光照(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②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5)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6)表达和交流:
向全班同学汇报各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
教师列举实例,让学生区分哪一组是对照组、哪一组实验组。
教师强调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提示:若结论支持假设,则结论与假设相同。
讨论:
①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答: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或:避
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或: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
不行。
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或: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信度)。
②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答:可以减少误差)
答: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假设全班有6个小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可以减少误差。
课堂练习:见《双基优化训练》P4的二、第1小题。
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P90(七上)(1)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或: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呢?)
(2)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3)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课堂练习:
见《双基优化训练》P6的二、第4小题;P26的二、第6小题。
3、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P93(七上)
注意点:
①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不需要作出假设。
②抽样时要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课堂练习:见《双基优化训练》P3的一、第2小题。
4、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P30(七下)(1)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2)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使馒头变甜。
(3)制定并实施计划: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与假设相同。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总结。
教师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及理由。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教师强调注意点。
师生共同复习本探究实验,让学生说出对照组和实验组。
课堂练习:
(1)①本实验共设计了组对照实验,分别是、,其中,起对照作用的对照组是。
(答:二;2和1;3和1;1)
②1号模拟。
(答: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
)
2号模拟,但没有。
(答: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
)
3号模拟只有。
(答:唾液的分泌)(2)见《双基优化训练》P5的二、第3小题;P40的二、第28小题。
5、探究: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P95(八下)(1)提出问题: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
(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2)作出假
设:
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水蚤的心率会随着洒清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具有促进作用,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3)制定并实施计划:
变量:不同浓度的洒精或烟草浸出液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水蚤心率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当浓度达到20%时,死亡。
(酒精具有麻醉作用,会减缓心脏的跳动)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具有促进作用,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课堂练习:
1、见《双基优化训练》P2的例题、P84的第17小题。
2、见《课课通练习》(八下)P75的第12小题。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复习、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主题一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探究的方案):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1)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
(2)选出控制变量: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
(3)设计对照实验:根据选出的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实施计划: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探究实验。
(1)收集数据: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2)评价数据的可靠性:要设置重复实验。
(3)处理数据:用数字形式或用图、表等形式处理数据,使数据便于解读。
5、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二、实例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15(七上)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
……………………………………………………………最新资料推荐…………………………………………………活。
(3)制定计划:
①变量:有无光照(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②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6)表达和交流:
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P90(七上)
3、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P93(七上)
4、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P30(七下)
5、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P34(八上)
6、探究: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P95(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