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
传染病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传染病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传染病的威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健康构成威胁,更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的传染病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传染病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传染病医疗机构管理制度1. 机构设置和管理传染病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感染控制科或感染控制中心,负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该科室或中心应有足够的人员和设备,以确保医疗机构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2. 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严格执行规范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部卫生等。
- 建立有效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保证废物的分类、封装、运输和处置符合相关规定。
- 确保医疗机构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检查并评估消毒效果。
-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 医务人员培训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面向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控培训,包括但不限于:-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和识别方法。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个人防护和消毒技术的培训。
-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和原理。
二、传染病医疗机构应急预案1. 应急预案的制定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传染病爆发或流行期间能够快速、有效地响应。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监测和报告机制。
- 医疗资源的调配和协调机制。
- 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 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传播和宣传措施。
2. 应急预案的实施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演练和训练,以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力。
演练和训练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 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配备和运用。
- 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和沟通能力。
3. 应急预案的评估和改进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应对传染病爆发的能力。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背景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它是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很容易在人群之间传播,对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
医疗机构是人们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故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必须严密,科学,有效的运作,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
法律法规规定我国的传染病治理法律法规中,确立了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的相关要求。
按照相关法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控制和管理机制,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体系,降低传染病在机构内外的传播风险,规避医疗损害。
编制制度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应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传染病防控体系、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责、防控流程和程序、传染病发生时的应急和处置措施、体系运行管理等。
传染病防控体系传染病防控体系应该是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控机构、传染病防控人员和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等。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责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责应根据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科普,以及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分析,制定出适合本机构的预防控制策略。
防控流程和程序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流程和程序是申请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资质的重要部分。
其主要工作包括传染病暴发事件上报、病人分类、传染源控制、隔离观察和个人防护等程序。
同时,亦应该建立传染病筛查患者工作程序,以全面筛查患者的传染病情况。
应急和处置措施传染病发生时,及时处置和控制传染源是保障患者安全、医护人员健康的关键。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以应对传染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和处置措施:传染病防止和控制的适时举措;传染病诊断和治疗的一般程序和规程;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与信息沟通;加强合理且适时的传染病监测等。
体系运行管理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管理是切实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防范传染病发生和扩散的重要保障。
其主要工作如下:规定医护人员和患者个体防护措施和培训;共享传染病疫情标准和疫情控制的最新技术方法;加强传染病的教育和宣传;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纪律的监督和检查;落实传染病处理邮进行的报告和记录等。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1. 为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及患者。
3. 本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1)成立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2)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医护人员等组成。
2.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1)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对传染病病例实行首诊报告制,确保传染病病例得到及时报告。
(2)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
(3)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3. 传染病防治措施(1)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3)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
三、传染病疫情处理1. 传染病疫情报告(1)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对传染病疫情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2. 传染病疫情调查(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暴露人群。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 传染病疫情处理(1)根据传染病疫情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对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3)对疑似病例进行排查,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四、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医疗机构各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制度,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
报告原则
01
02
03
及时性
发现传染病病例,必须及 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
准确性
报告内容应准确无误,包 括病例的详细信息,如姓 名、性别、年龄、职业、 联系方式等。
完整性
报告的内容应全面,包括 病例的就诊信息、诊断结 果、治疗措施等。
报告对象及范围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 2020. 中国卫生健康委员 会.
参考文献2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规范. 2019. 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参考文献3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 管理规定. 2016.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员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监测与监督
定期开展传染病监测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传染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
加强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管理
医疗机构应对药品和生物制品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 全。
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
医疗机构应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其传染病管理 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05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培训 和宣传
医疗机构
包括医院、诊所、卫生所等各 类医疗机构。
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实习生等相关 医务人员。
疫情
包括传染病疫情、疑似传染病疫情 等。
报告时限和程序
报告时限
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医疗机构 应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报 告,如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例,
应在2小时内报告。
报告程序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疫情报 告员,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同 时要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 ,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20744
传染病管理制度目录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4)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5)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6)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8)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9)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1)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13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5)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7)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18)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19)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21)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 (22)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23)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 (24)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 (26)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7)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8)检验科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 (29)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3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31)死亡病例报告制度预防保健科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流程 (34)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 (36)急诊死亡病例登记规定 (37)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管理规定 (38)死因编码规定 (39)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40)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41)消毒隔离工作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
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工作。
3、制定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
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疫情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56385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56385一、前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他传染源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而引起的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
为了保障医疗机构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传染病的传播控制,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的管理流程,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二、一般原则1.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诊所等。
2.责任分工: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传染病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传染病管理制度。
各科室的负责人要积极参与传染病管理工作,并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3.信息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
4.保密原则: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管理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患者的隐私保密原则,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泄露。
三、传染病的防控管理措施1.传染病筛查: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的筛查工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2.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隔离措施,确保传染病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与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有效隔离。
对于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应单独设立隔离病房进行治疗。
3.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要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的规定,避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4.环境清洁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病房、器械、设备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四、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1.传染病的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统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2.传染病的报告:医疗机构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情况,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五、传染病的应急管理1.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制定传染病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负责人和医务人员的应急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时的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置。
2.传染病的救治措施:医疗机构要建立紧急救治团队,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传染病患者的救治能力。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人或动物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管理对于医院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到医院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本文将介绍医院传染病管理的制度,并详细阐述各项管理措施。
二、传染病患者的管理1. 传染病患者的登记与报告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患者登记与报告制度,及时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疾病临床表现,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向卫生部门报告。
2. 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措施对于已确诊或疑似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医院应严格执行隔离措施,确保患者与其他人员和环境的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3.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医院应严格按照相关防护标准,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不被传染病患者感染。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洗手、戴手套、佩戴口罩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医院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向患者和职工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2. 环境消毒与清洁医院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特别是对于高风险区域和设施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
3. 医护人员的培训与防护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传染病防护能力。
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防护装备,规范操作步骤,预防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导致的交叉感染。
四、传染病爆发应急管理1. 传染病的流行监测和预警医院应建立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信息,为应对传染病爆发提供科学依据。
2. 应急响应与预案制定医院应制定传染病爆发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行动方案,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和处置。
3. 宣传与协调医院应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共同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五、结论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爆发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可以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目录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目录一、引言1.1背景1.2目的1.3适用范围1.4定义二、传染病管理概述2.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2.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2.3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三、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组织体系3.1传染病管理组织机构设置3.2相关人员职责和权限四、传染病预防与控制4.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4.2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理4.3水源与食品安全管理4.4空气和环境卫生管理4.5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五、传染病的预防接种5.1预防接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5.2预防接种的种类和适应症5.3预防接种的工作程序和记录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6.1传染病暴发应急预案6.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6.3应急人员培训和演练七、冷链管理7.1冷链管理的意义和目的7.2冷链设备的采购、安装和维护7.3冷链设备的监测和记录八、医院感染管理8.1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组织与职责8.2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8.3感染风险评估和监测8.4感染控制的培训与宣教九、人员卫生管理9.1医疗人员的健康体检9.2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要求9.3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措施十、患者管理10.1患者的分类管理10.2患者的接诊和流调登记10.3患者的隔离与防护措施十一、文件管理11.1相关管理文件的起草和审批11.2文件的归档和保管11.3文件的更新和修订十二、督导与评估12.1传染病管理的督导机制12.2传染病管理的评估和考核标准十三、附则13.1法律法规的引用13.2各类传染病的处理规定13.3本制度的修订和解释以上为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的汇总目录,旨在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管理框架,帮助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具体的内容将在每个章节中详细阐述。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保障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患者。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及时报告和处理传染病疫情。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装备。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员工和患者的传染病教育,提高其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第七条医疗机构发现或疑似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立即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其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八条传染病病例的隔离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便和伤害。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患者、家属和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告知防护措施和注意事项。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对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第三章传染病防控措施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制订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传染病报告、调查、监测、隔离和治疗等工作。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实时掌握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至公共卫生部门。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流程,确保传染病的传播被有效控制。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并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更新。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第四章传染病教育与宣传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员工的传染病知识培训,提高其传染病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传染病知识,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制作和张贴传染病防控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宣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知识和方法。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水平,保障患者和职工的健康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
所有涉及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单位和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
三、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传染病的预防能力。
2. 快速响应: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防控。
3. 全员参与:所有在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都应参与传染病管理工作,积极配合防控措施。
4. 依法管理: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和隐瞒的查处。
5. 科学管理:依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到系统、全面。
四、机构设置为了有效管理、实施传染病防控工作,医疗机构应设立传染病管理部门或者委员会,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
同时,各科室也应设立传染病防控人员,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医疗机构还应设立传染病防控设施,确保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和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五、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对于每一起疑似传染病病例都要及时进行监测和上报。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进行报告,并做好相关调查和处理工作。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传染病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六、传染病防控措施1. 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要立即进行隔离,防止传染给其他患者和工作人员。
2. 消毒措施:加强医疗设施、器械和床上用品的消毒工作,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个人防护措施:医疗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4. 医疗废物处理: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
5. 患者管理:对于传染病患者要进行专门管理,做好病情观察和治疗工作。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1. 背景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线,为保障医院环境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 目的
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效果,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3. 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诊所、卫生院等。
4. 主要内容
4.1. 传染病防控组织
- 设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成员。
- 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确保责任明确。
- 配备专职传染病防控人员,负责日常防控工作。
4.2.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 建立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
- 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4.3.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制定传染病防控方案,包括预防、监测、隔离、消毒等措施。
- 加强医院内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传染病防控交流与研究。
4.4. 传染病应急处理
- 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 建立传染病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4.5. 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
- 组织传染病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 开展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防控水平。
5. 责任与监督
医疗机构领导层应对本管理制度的实施负有主要责任,并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监督。
6. 其他
本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细则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随时修订和完善。
以上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详细的实施细则请参阅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模板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理流程,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 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
二、组织管理1. 成立传染病管理小组,由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后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2. 明确传染病管理小组职责,包括制定相关政策、监督执行、培训教育等。
三、预防措施1. 定期对医疗机构内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2. 医务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
3. 加强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四、传染病报告1. 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给感染控制部门。
2. 感染控制部门负责核实信息,并按照规定程序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
五、疫情控制1. 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2. 对接触者进行追踪、评估和必要的隔离观察。
3.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如限制人员流动、加强消毒等。
六、信息管理1. 建立传染病患者信息档案,记录病情、治疗过程等信息。
2. 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传染病信息。
七、培训与教育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2. 加强对患者及公众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
八、监督检查1. 定期对传染病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纠正,并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九、应急预案1. 制定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包括疫情报告、应急响应、物资调配等内容。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十、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传染病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 对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需经传染病管理小组审议通过。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内容,确保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2 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1.3 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1.4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2.1 传染病疫情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开展传染病病例的监测工作,包括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的病例,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的病例。
2.2 传染病疫情报告2.2.1 首诊报告制最初接诊的报告责任人(即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及时主动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2.2.2 门诊日志制门诊部内科、儿科、急诊科、妇科及肠道门诊、性病(皮肤)科、肺科门诊、传染科、肝炎门诊等专科与诊疗法定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建立门诊日志。
门诊日志至少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基本。
门诊日志登记量与当天门诊挂号量符合率应大于75%。
2.2.3 传染病登记制门诊与病房均应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项目 14岁以下患儿应填写家长姓名。
传染病登记本至少保存3年。
2.2.4 报卡交接双签制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天收集各科室当天传染病报卡时,应与相关科室疫情报告人员双方签字并注明日期。
2.2.5 卡片收、发登记制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接到门诊或病房疫情报卡后,在完成剔除卡和检查核实卡片填写质量等工作后,应在预防保健科专用传染病三、传染病疫情管理3.1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医疗机构应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控制疾病传播,保障医护人员和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制度。
下面将介绍一份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内容包括管理范围、责任、措施等方面。
一、管理范围该制度适用于从事医疗、保健、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审批、注册、备案等机构。
二、责任(一)医疗机构领导责任:1.确立传染病管理职责,制定本制度并组织实施。
2.按照本制度对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对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二)医疗机构职工责任:1.熟知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
2.按照本制度执行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
3.发现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积极参与疫情调查和处理。
(三)病人及其家属责任:1.如实填写个人信息,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遵守医疗机构各项管理制度,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等措施。
3.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观察,不自行解除隔离措施。
三、措施(一)传染病预防措施1.加强医疗机构环境消毒,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
2.建立传染病感染筛查制度,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3.开展疫苗接种和疫苗接触史调查,提高人群免疫力。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二)传染病监测措施1.建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监测。
2.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现疫情信息的实时报送。
3.排查医务人员与高风险人群的接触史,定期进行检测。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1.建立传染病病例管理制度,加强病例隔离和医学观察措施。
2.实施医疗机构内部感染控制制度,控制医院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3.针对特殊传染病疫情,制定特别防控措施。
以上是一份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相信这份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减少医院内部疾病的传播,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保障能力。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一、传染病防控组织管理制度1.明确传染病防控组织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明确传染病防控组织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职责,保证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工作效率。
3.明确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信息通报、协调合作和部门间的配合机制。
4.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工作评估制度。
二、传染病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1.明确传染病病例报告的范围、报告程序和时间要求。
2.明确传染病病例的分类和报告要求,并建立传染病病例的监测和统计系统。
3.建立并完善传染病病例的电子报告平台,提高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设立传染病监测人员,负责监测和分析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和筛查。
三、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1.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清洁和消毒、医废处理等方面的制度。
2.科学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等方面。
3.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传染病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
4.提供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技能。
四、传染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1.明确传染病暴发事件的报告和应急处置程序,确保传染病暴发事件能够及时控制和处理。
2.明确传染病暴发事件的工作责任机制,及时组织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3.建立应急物资和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传染病暴发事件的救治和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定期组织传染病暴发事件的演练和评估,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五、医务人员防护制度1.明确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和规范,包括穿戴防护服、戴口罩、戴手套等方面。
2.建立医务人员传染病暴露和职业暴露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指导,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状况良好。
六、医疗机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制定医疗机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的洁净度和卫生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一、总则医疗机构作为传染病防治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及时发现、报告、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患者的重要职责。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传染病管理工作。
2. 设立传染病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监测、报告、隔离、治疗和预防控制工作。
3.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传染病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4. 医疗机构各科室设立传染病报告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工作。
三、传染病监测与报告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制度,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早期发现、诊断和报告。
2. 传染病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等。
3. 传染病报告责任人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时,应当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报告。
4. 传染病报告卡应当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等。
四、传染病隔离与治疗1.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患者的病情和传播风险,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 传染病患者应当单独使用病房和卫生间,避免交叉感染。
3. 医疗机构应当为传染病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 传染病患者出院时,应当由传染病管理科进行出院评估,确认患者符合出院条件后方可出院。
五、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监测和控制。
2.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能力。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传染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六、法律责任1.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履行传染病防治职责。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制度汇总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和职责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上报疫情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疫情监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同时决定:疫情管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疫情管理直报员:梁梅英。
组长:翠萍(副院长)副组长:邓永洪(院感科主任)成员:梁芸娴、王雪冰、岑俊源、黄少勤、寿棠、维聪、卢灶荣、高志芳、坚华、绍连、叶、木四、黄智业、程世全、梁梅英。
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科邓永洪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职责:1、负责制定本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同时指导本院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3、负责对本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实施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翠萍负责协调、组织。
邓永洪负责防治事务。
梁芸娴、黄少勤、维聪、卢灶荣、坚华、绍连、叶负责救治工作。
寿棠、程世全、黄智业负责物资、后勤保障工作。
高志芳负责检验,木四负责放射;王雪冰负责治疗护理。
岑俊源负责药物保障工作。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为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及时、准确、规上报疫情信息。
根据《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和《关于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死亡病例”进行网络直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翠萍(副院长)副组长:仕强(副院长兼医务科主任)成员:邓永洪、岑俊源、黄少勤、叶、梁雪梅、坚华、绍连、邓家勤、纪业江、维聪、卢灶荣、高锦华。
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附件: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制度。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为了保障医院内部职工和患者的健康与安全,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我院制定了以下传染病管理制度:一、传染病防控责任:1.1. 医院领导班子负总责,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控工作。
1.2. 各科室设立责任人,负责监控和报告本科室传染病情况。
1.3. 全体医务人员必须接受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二、传染病监测和报告:2.1.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传染病和疫情立即上报卫生部门,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
2.2. 建立传染病监测机制,定期对各科室和区域进行传染病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疫情。
2.3. 加强与卫生部门和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及时分享和交流传染病防控信息。
三、传染病诊治和隔离管理:3.1. 传染病患者必须在特定的传染病区进行隔离治疗,禁止进入非传染病区。
3.2. 加强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3.3. 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定期对医疗设施、器械、床铺等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四、个人防护措施:4.1. 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个人防护措施进行工作,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4.2.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体温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
4.3.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禁隐瞒或故意传播传染病信息。
五、传染病应急响应:5.1. 建立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应急响应的程序和措施。
5.2. 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5.3. 各科室要定期进行传染病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
六、违反管理制度的处理:6.1. 对违反传染病管理制度的人员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警告、记过、降级甚至开除。
6.2. 对于故意隐瞒、散布虚假信息导致传染病传播的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是我院制定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全体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不断完善,确保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医院内部和社会大众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和职责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疫情监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同时决定:疫情管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疫情管理直报员:梁梅英。
组长:陈翠萍(副院长)副组长:邓永洪(院感科主任)成员:梁芸娴、王雪冰、岑俊源、黄少勤、陈寿棠、郑维聪、卢灶荣、高志芳、陈坚华、冯绍连、叶朝阳、冯木四、黄智业、程世全、梁梅英。
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科邓永洪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职责:1、负责制定本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同时指导本院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3、负责对本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实施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陈翠萍负责协调、组织。
邓永洪负责防治事务。
梁芸娴、黄少勤、郑维聪、卢灶荣、陈坚华、冯绍连、叶朝阳负责救治工作。
陈寿棠、程世全、黄智业负责物资、后勤保障工作。
高志芳负责检验,冯木四负责放射;王雪冰负责治疗护理。
岑俊源负责药物保障工作。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为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息。
根据《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和《关于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死亡病例”进行网络直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陈翠萍(副院长)副组长:郑仕强(副院长兼医务科主任)成员:邓永洪、岑俊源、黄少勤、叶朝阳、梁雪梅、陈坚华、冯绍连、邓家勤、纪业江、郑维聪、卢灶荣、高锦华。
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附件: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制度。
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开展工作。
3、制定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
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死亡病例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5、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6、对违反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罚。
对在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传染病管理科工作规范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4、每天一次到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进行检查传染病报告结果,发现未上报传染病科室,进行督促,及时上报。
对各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疫报卡,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在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院领导报告疫情;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及时上报。
5、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6、每月在全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惩罚通告)。
7、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后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8、每月与医务科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9、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4、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5、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及时通知主诊医生或有关负责人。
6、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7、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8、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的同时,要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相关领导、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
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疫情报告卡片工作流程(1)管理人员收集传染病卡↓(2)审核卡片的完整性、准确性↓(3)登记传染病卡片↓(4)录入卡片,进行网络直报↓(5)定期查重卡片及时订正卡片↓(6)制作卡片电子文档保存疫情资料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
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并严格保密。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