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第4节 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描述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
2、理解两种演替类型的主要特征。
3、正确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自主探究】【任务】阅读书本P78第一段,回答问题1.什么是群落的演替?2.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判断: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一定会演替到森林阶段。
( )3.演替的类型分为 演替和 演替。
【训练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 .初生演替所需要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都是负面的吗?判断:(1)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2)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 )5.完成两种演替的比较。
类型 项目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__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或其他______的地方时间 经历时间____ 经历时间____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课堂练习】( )1、 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
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A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C .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2、 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 .洪水过后植被恢复B .火山爆发后植被生长C .矿山复垦D .退耕还林 ( )3、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阶段是A .苔藓阶段B .草本阶段C .灌木阶段D . 森林阶段 ( )4、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A .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B .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C .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 .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5、 我国大力治理荒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高中生物 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四节群落的演替【课标点击】1.阐明群落的演替。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自主探究】【例题精析】〖例1〗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解析:因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答案 C〖例2 〗关于生物演替的顶级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阶段在环境变化以前一直持续B.这个阶段不依赖天气C.这个阶段不断变化D.这个阶段只有结构解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后,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环境稳定平衡的状态,这时的群落为顶极群落,理论上这个阶段在环境(包括天气.土壤等因素)变化之前是稳定的。
答案 A【相关链接】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
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
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
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
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
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4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前导读....学习准备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
2.类型:⑴.初生演替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破疑解难一、群落演替的理解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原因:群落是由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的。
各种生物种群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中,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一个动态系统。
3.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成熟群落,也叫顶级群落。
顶级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人类活动的影响。
经典例题例1.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的快D.苔藓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分析: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植物和地衣相似,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进而取代地衣。
答案:B例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认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人来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分析:人来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自然演替的方向,如外来物种的入侵,围湖造田等都会使群落相单一化发展,人类也可以使群落演替趋向于顶级化,更加稳定,如植树造林、退耕还草、还牧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无答案
4.4 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阐明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政策和作用※【学习重点】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及演替的原因※【学习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课前预习:一、演替的概念、过程及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过程:用箭头依次表示演替过程的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类型:按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_ ______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 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上进行的演替。
特别提醒:要正确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掌握演替的过程顺序。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_____ _ ________ _ ____。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________ 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1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演替的观点和种类;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举例说出顶极群落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调换学生学习踊跃性,发现式学习与小组式学习相联合。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目标。
2, 教课要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3、教课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指引学生提炼要点内容进行报告。
4 教课方法六步教课法教材剖析《群落演替》包含演替的种类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教材经过《思虑与议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演替的种类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剖析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很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叙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让学生认识和认可国家的有关政策及重要意义学情剖析 :高中学生已经累积了必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其实不陌生,不过没有成立起观点与现象的联系,在学习中,经过对一些熟习的案例进行剖析,环绕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及互相作用,以动向的发展观指引学生对演替的实质进行联系即可达成教课目的。
由收集资料和实地观察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报告,报告时注意提示学生注意从调查的实质状况出发,把教材第 81 页四幅图所反应的状况实时浸透到学生的报告中,重申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演替依据不一样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促使、克制、改造、重修)教课企图经过学生的亲自体验,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认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教师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教课企图复习:群落的定义?复习发问,加深学生对群落概设疑:各种各种的群落在地球上念的理解。
由群落观看视过渡到群落演替。
导入新课形成后,能否是千篇一律了呢?频,议论。
播放冰岛火山迸发的视频并组织学创建学习情生议论: 1 .冰岛火山迸发后邻近原有的生景 ,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尝试运用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来解释演替的实质,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建构初级演替各阶段的模型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表达展示的能力。
4.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群落有了一定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间的联系。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微课制作功能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成果分享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过程解决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录制微视频,课上尝试构建初级演替各阶段模型,并利用“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克隆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难点。
何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实验《水体中群落的变化》通过课前分组调查,学习兴趣,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能力观看微课,寻同求异建构模型,深化细节自主探究,初窥实质播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相似点总结群落演替的定义,通过比较差异区分答问题:1.两个演替实例有哪些相似之处?2.两个演替过程速度一样快或者说所经历的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会有差异?3.对几个演替的实例进行归类连线片,习兴趣,取信息的能力;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起始条件,的区别。
西沃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结果:直观、自己展示小组调查报告:人类践踏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行为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中生物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群落演替。
3.关注环境,保护环境;高效投入,享受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1.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2.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学法指导】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一、群落演替和演替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阶段→苔藓阶段→阶段→灌木阶段→阶段。
③实例:在、和上的演替都为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③实例:在、和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方式(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甚至可以建立。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并且成为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的道理。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4节种群的演替导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种群的演替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演替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次生演替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的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预习自测1.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地衣作为“开拓者”,可通过它的活动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生命的活力,进而进化为较复杂的生物群落。
其原因是A.地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等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创造条件D.地衣与其它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2.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B.灌木的寿命较弱C.灌木较为低等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3.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阶段:○1干涸池塘阶段○2灌木阶段○3乔木阶段○4草本植物阶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举例说出顶极群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现式学习与小组式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方针。
2, 教学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3、教学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4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材分析
《群落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的联系,在学习中,通过对一些熟悉的事例进行分析,围绕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联系即可完成教学目标。
由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从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教材第81页四幅图所反映的情况及时渗透到学生的汇报中,强调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促进、抑制、改造、重建)教学意图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
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案(1)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设计思路】“群落的演替”复杂而漫长,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过程,缺乏直观感受,导致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
相比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更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首先以《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贤明研究员所作的科普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基础上,利用沙盘植物建构不同阶段的模型。
结合材料,分析不同模型的差异,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趋势与机制。
之后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裸岩上开始演替的重要阶段(地衣和苔藓阶段)并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实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接着,启发学生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演替结果,进而明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群落演替原理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资料分析→模型构建→模型完善→类比推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演替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使演替概念的生产与机制阐明变得水到渠成。
利用演替原理探讨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对概念的加工和运用,对知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内化的作用。
【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章节关系上,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概念是学习本节的基础。
它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4.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能力目标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2.小组合作,依据资料信息建构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模型3.运用群落演替理论,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群落演替过程(动态的变化过程)2.教学难点: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教学准备】资料《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60×20厘米泡沫板和沙盘植物若干;小诗《生命色彩》;唐臣事迹简介(第二届“母亲河奖”得主)【教学过程】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幼体灌木乔木幼体乔木【问题1】不同群落阶段的面貌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2】不同群落的优势物种间发生了怎样的种间关】草本植物阶段的草和灌木阶段的草在种类和数量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弃耕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总趋势是怎样的?【评论】从生命的“绝壁”,到星星点点的绿色,再到满目苍翠,不得不让我们对生命的力量充满敬畏!【总结】群落演替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降水极少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沙地真的不能演替成森林吗?】请同学们阅读《唐臣事迹》,思考刚才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第五节群落演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
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
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生物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3.多媒体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自主学习】一、群落的动态发展1、群落是一个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2、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或,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的阶段。
3、群落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二、群落的演替类型实例:光裸的岩地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1、过程:裸岩阶段→ 阶段→苔藓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思考与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什么?2、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实例:弃耕农田发生的群落演替1、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小灌木→灌木丛→ 林。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1)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2)两种类型的比较见表内容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时间速度影响因素实例思考与讨论: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的方式:(1)不合理的方式: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
(2)合理的方式: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甚至可以建立。
2、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__ ____、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颁布了《》,于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
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
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材第81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图,同时还给了我们这样一段文字: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是不一样的:经常被践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践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等植物;轻度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高度介于两者之间的狼尾草植物。
思考6、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思考7、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远别》)的景象吗?
阅读教材第81页填空: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
和方向进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为生命。
为发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才能长治久安。
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19年1月20日起施行。
4.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外来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物种。
在自然情况下,自然或地理条件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却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
如果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成功,能够自行繁殖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
因此“外来”这个概念不是以国界,而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四大家鱼也成了外来物种,它们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吗?是的,四大家鱼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当地的土著物种,如果它们被引入云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区的水域中,它们就成了外来物种。
云南高海拔水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外来鱼种的入侵。
外来入侵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入侵后,就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例如,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生。
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火灾、虫灾以及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丧失等,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3)危害生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小花假泽兰(薇甘菊)、豚草、小白酒草、反枝苋等种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外域病虫害的入侵会导致严重灾害。
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105 hm2以上的马尾松林因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而枯死,松突圆蚧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
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
(4)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
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与假蓍紫菀杂交。
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
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例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都存在相关问题,已有一些这些属间、种间杂交的报道。
学案答案: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思考2答案: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不断发展变化。
群落结构;占据它们的空间;兴起;相对稳定。
2、时间的推移;群落;另一个群落。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地衣;草本;森林。
思考3答案: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思考4答案: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思考5答案: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其他繁殖体;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思考6答案: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思考7答案: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阅读教材第81页填空: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不同于自然演替。
课后习题答案:1.(1)×;(2)√。
2. 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