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淮安(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之都——淮安

从高空中俯瞰中国大地,惟见两条“巨龙”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飞舞灵动,若隐若现。这,可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贡献给地球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阳刚、雄健、高矗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妩媚、深沉的一“捺”,就是大运河。而淮安境内运河,曾是全长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最辉煌、地位最重要的一段精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无论在国家统治者还是寻常百姓眼里:她,都是大运河的中枢和灵魂。故2008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高端论坛上,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运河之都”称号。

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运河——徐国运河

淮安盱眙境内下草湾,考古发现约四万多年前晚更新世新人类的遗存,这是江苏大地上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青莲冈、钵池山等近水台地上,长期定居着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母系氏族公社。这就是由郭沫若亲自命名的青莲冈文化(略晚于河姆渡,早于大汶口、龙山文化)。

发达的徐文化:勤劳智慧的徐人,以善织帛与制作青铜

器饮誉中原华胄,以歌舞器乐遥启吴韵楚风。伯益的后代徐国人开凿了最早的陈蔡运河(早于吴国的泰伯河、秦国的郑国渠),向国都大徐城源源不断运输粮草。可惜,其遗迹现已淹没于洪泽湖底。(图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见《淮安》影集37页。)

二、至今仍在通航的古运河——邗沟

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看琼花的艳史,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其实最早开凿邗沟的,是野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春秋末,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吴国灭徐。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由长江北岸邗城起,经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接射阳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全长200多公里。孕育了两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与淮安。(图二:文通塔苑。15页)

三、隋唐南北大运河之山阳渎

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攻打南陈,开皇七年(587)大体循邗沟故道疏浚重修了山阳渎。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又征发淮南民夫10余万人,再次拓宽改直,从山阳到扬子入江,全长150余公里,河“旁皆筑御道,树以柳”。紧接着又开凿了黄淮之间的运河,巨舟可直达洛阳。还开了一条永济渠,北通涿郡,使大运河由淮向北分为两股,呈Y形,总长达2500余公里。淮安一举成为漕运中枢、南

北咽喉。(图三:汴河入淮口。45页)

隋炀帝横征暴敛,浩大的凿河工程,征夫数百万,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在淮地甚至强征大量妇女挖河,民工伤亡极大,“白骨垒岸,血泪成河”。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后世鞭笞他的荒淫无耻,并没有抹杀他的功绩,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个评价,当然是由大运河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用决定的。(图四:古运河大堤。28页)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天然江河大多西水东流,造成古代南北隔绝。自南北朝以后,粮食财赋大部分产自南方,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外患)主要来自北疆,国家政治、军事中心又不可偏处东南,故统一的中央政权多在北方定都。正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和政治统一,成了维系唐宋元明清历朝封建统治的生命线。通过淮安境内的淮河入海口和杭州湾等,连接了海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即使到了现代交通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休闲旅游的黄金水道,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饮水思源,人们当然不会忘记:真正“夺天之工,补地之憾”,完成人类这一伟大壮举的,是两千多年来为开河治河流血流汗的亿万无名英雄。

四、京杭大运河与运河之都

淮水,自古就是一条清澈甘甜安顺的河流,与运河携手后相得益彰,组成了安全便捷经济的南北大通道。到了南宋与金对峙时期,以淮为界,运河对金国来说,无足轻重。 1194年,多年失修的黄河夺泗入淮,取道淮安入海,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强势的黄水挟大量泥沙滔滔东流,不断抬高淮运河床,形成了悬湖悬河。元代基本放弃了河运,漕粮改由海运。

明永乐帝朱棣决定迁都北京的同时,作出重大决策:派亲信能臣陈瑄担任督漕总兵,驻节黄淮运三水交汇处——淮安,修凿了清江浦,新建了清江、移风等四座大闸及仁义礼智信五坝,创立了全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清江督造船厂”,下设82分厂,厂区延绵23华里,各省漕船统一在此建造和修理。又设常盈仓40区,储备漕粮170万担,号称“天下粮仓”。在板闸设立了淮安关,是运河七关中最大的榷关。

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每年南方各省近万艘漕船鱼贯过淮,在此接受漕运总督衙门官员的盘点验收,同时领取路单与运夫水手的伙食津贴,使淮安由江海通津进一步成了漕运之都。人们形容这一带,“群帆蔽日,众樯如林”,往返漕舟,捎来南北土特产品,百货山积,屯于河岸,再向全国流通。(图五:漕运遗迹。27页)淮河入海口所产盐通称淮盐,产量高质量好工艺先进,

最高年份贡献税赋占国库收入四分之一。而淮北盐全部及淮南盐的一部分就在淮安境内生产、纳税和集散。

明代中后期,中国特大水灾90%以上发生在淮安方圆200里内,清康熙初,又将河道总督从山东济宁迁到清江浦。正常年景,修河经费五百万两左右,遇灾倍之,几乎用去国库年收入的六分之一。其中最多三成用于治河,中饱私囊、吃喝靡费又各占三分之一。(图六:清晏园。35页)

“天下四渎汇其二,天下九督居其二。”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的重要地位,加之长达数百年的南船北马交通管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富庶和长达五百年的锦绣繁华。衙署连云,冠盖遍地,文人幕僚、巨贾富商云集淮上。清江浦两岸,遍布酒楼茶馆书肆教坊,以各类档次的饮食服务业为主,从业人员最多时达近十万人。史称“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所以成了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不仅将淮安与杭州、苏州、扬州列为运河上“四大都会”,明永乐朝的姚广孝更盛赞淮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图八:镇淮楼。2页)

一边是金穴琼厨、畸形繁荣的都市,一边是水患频仍、经济凋敝的乡村;一边是锦绣华屋,一边是土披茅棚;一边是食厌珍错,一边是饿殍遍野。中国历史上没有一座城市像淮安这样,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座城市像淮安这样,对运河的依赖太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