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 definitio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全球化的定義 項
次
人名或機構定義
1 David Held et
al.當代社會生活的所有層面(包括文化、犯罪、金融、宗教精神等),在整個世界的相互聯繫上,已經日益擴張、深入和加速。
2 Ulrich Beck 跨國行動者從權力、取向、認同和網絡等各種面向穿透
和侵蝕主權國家的過程。
3 R. Cohen and
P. Kennedy 時空概念的變化、文化互動的增長、世界所有居民都面臨共同問題的增加、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的增強、跨國行為體的發展和跨國組織網絡的擴展,以及全方位的一體化。
4 A. G. McGrew 組成當代世界體系的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溝通
的多樣化,是世界某個部份發生的事情、決定和活動能
夠對全球遙遠地方的個人和團體產生重要影響。
5 Barbara Parker
(2005: 49) 對傳統界限,例如國家、時間、空間等等日漸增加的穿透性。
6 喬治‧索羅斯
(2002: i) 全球化等於資金的自由流動,而國家也愈來愈受到全球金融市場及跨國企業的主導。
7 Kenich Ohame 國與國間貿易界限或障礙的消弭。
8 Peter Dicken 為傳統國際生產、投資及貿易形式上的轉變。
9 Douglas
Kellner (2002)
高度複雜、矛盾和模糊的制度與社會關係,以及牽涉商
品、勞務、想法、科技、文化形式和人的流動。
10 卡爾‧海因
茲‧巴奎
全球化係以貿易聯繫的密切程度為基準,國際貿易額佔
全球生產的比例越高,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就越高。
11 Richard C.
Longworth
全球化可視為全球經濟體系的形成,使企業家能夠在世
界任何地方籌募資金,藉著這些資金,利用世界任何地
方之科技、通訊、管理和人才,在世界任何地方製造商
品,賣給世界任何地方的顧客。
12 Richard G.
Harris (1993)
經濟學者通常將全球化視為生產、分配和商品行銷的國
際化。
13 Christopher
Chase-Dunn et
al. (2000)
全球化通常意指通訊和運輸科技的改變,資本流動和商
品貿易日增的國際化,以及經濟競爭的主戰場從國內市
場轉移到世界市場。
14 Tonelson
(1997)
受全球快速成長的商品、勞務、資本、資訊和有時人們
的流動,所引起日增的國際市場整合。
15 Anderson
(2001)
從事國際商業成本的下降,全球化的效應將增強商品、
勞務、科技、概念、金融、資本和勞動的國際市場之整
合。
16 David Harvey 主要因運輸和通訊科技的發展,所產生的一種時空壓縮。
17 Malcom
Waters (1995:
3)
地理位置對社會和文化限制持續衰微的社會過程,且人
們也越來越此種變化。
18 J. Knight and
H. de Wit
技術、經濟、知識、人類、價值、理念等跨越國界的流
動,這些流動受制於各國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等的
限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資料來源:項1-2,引自宋興洲(2002);項3,引自楊雪冬(2003: 1);項4,引自楊雪冬(2003: 18-19);項7-8,引自Parker (2005: 4) ;項10-11 ,引自鄒勳元(2001);項16,引自戴曉霞(2002);項18,引自楊靜子(2005)。
表2:經濟全球化的定義
項
次
人名或機構定義
1 奧斯特雷1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過程。
2 IMF2跨國商品及服務貿易與國際資本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3 雅克‧阿達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世界的支配與控制。
4 托本等人全球化是指各國通過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和資本流動,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而形成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依賴關係。
5 洪朝輝
(2000)
跨區域的貿易、資本、信息、市場、企業和人口的擴展
過程,並對地球另一區域民眾和社區的影響存在相當的
廣度、強度和速度。
6 Thompson, 經濟全球化趨勢包含幾個相互關連的層面,即生產過程1 OECD 前首席經濟學家。
2參見IMF 出版的1997 年《世界經濟展望》。
Flecker
and Wallace 的國際化、世界市場的一體化、國際勞工分工、跨國企業的國籍背景日趨淡化、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以及通過經濟和政治整合各國制度架構的趨同化等。
7 鄒勳元
(2001)
資本主義下自由市場理念的充分延伸,拜科技與通訊技
術之賜,而使貿易、金融、生產、銷售等要素突破了以
往疆界的限制,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尋求最有效率的結
合,以達到個人或企業最大利益為目標。
8 楊雪冬 (2003:
31)
資本追逐利潤所產生的一系列現象的總和。
這些現象包
括商品、勞務、人員和資本的跨國界流動,也包括各類
跨國界統一市場的形成。
9 Burgoon Brian
(2001)
經濟全球化牽涉自由化和較大的貿易流量、資產組合投
資和直接投資。
資料來源:項1-4,引自張彤玉、丁國杰(2005);項6,引自程曉農(1997)。
表3:全球化的開始時間
項
次
人名或機構開始時間體現形式
1 秦暉 (2003) 1840年代英國敲開中國的貿易大門(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馬克斯號召無產者聯合起來(共產主義的全球化)
2 Karl Marx 15世紀現代資本主義
3 Immanuel
Wallerstein
15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4 Roland
Roberson
1870-1920 年包括多個面向(文化屬性)
5 Anthony
Giddens
18世紀現代化
6 Howard V.
Perlmutter
東西方衝突的
結束
全球文明
7 Clive Gamble 人類大致完成在全球的分布
8 Malcom
Waters
15-16世紀重商主義的開端
資料來源:項2-6,引自魏澤民、林志昶(2005)。
項7-8,引自楊雪冬(2003: 4)。
目前學術界對全球化的解釋,主要有四種不同的學派(洪朝輝,2000):
一、新馬克斯學派或新左派(Neo-Marxists or Neo-Left):主要代表人物為 S.
Amin、A. Callinicos 和 S. Gill。
主張經濟全球化等同於帝國主義化和西化,國家已淪為國際資本的代理人,最終會導致全球性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兩極分化。
二、新自由派(Neo-Liberals):主要代表人物為 K. Ohmae 和 W. Grieder。
主張全球經濟和市場將朝一體化發展,且絕大多數國家將在全球化過程中受益。
3
三、懷疑派(the skeptical thesis):代表人物為 P. Hirst 和 G. Thompson。
主
張第一:全球化是一種「錯誤的誇張」,認為19 世紀後葉,已經出現了全球經濟、市場和金融的高度一體化,並不輸於1990 年代時的狀況4;
第二、經濟區域化或經濟國際化可能比經濟全球化更為適合描述過去數十年的狀況,而區域化不可能成為全球化的助力;第三、國家的政策主權不大會受到經濟國際化的影響,遑論國家的消亡;第四、經濟國際化更加造成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的邊緣化,以及全球財富分配的不均。
四、轉型學派(the transformationalist thesis):代表人物為A. Giddens, J. A.
Scholte 和 M. Castells。
主張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並正在重新塑造現代社會和世界秩序。
它對世界的影響很大,但很難預測它的發展方向和全球新世界的風貌。
目前大部分的文獻,將全球化的起點認定為近代西歐。
在分析全球化進程的驅動因素,經濟因素顯得非常重要,並容易分析(楊雪冬,2003: 6)。
3例如一國政府可透過解除管制、民營化、降低稅賦和減少支出等措施,讓企業達成全球最佳實務,以推動經濟成長和增進社會福祉,參見鄒勳元(2001)。
4 19 世紀末,美國的出口金額佔GNP 的8% ,並不比一百年後少;1990 年代,在新興市場融通的外國資金佔10% ,顯示資本的流動性不及百餘年前1880 年的水準;1900 年,有14% 的美國人在國外出生,1990 年代,只有7% 。
所以至少就經濟史的觀點,1990 年代的全球化程度未必比19 世紀末期來得高(今日經濟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