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浅析近代婚姻观念的转变

浅析近代婚姻观念的转变

2019年07月(上)法制博览法律经纬浅析近代婚姻观念的转变唐文昊贵州师范大学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近代以来、婚姻领域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代中国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对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是非常之多的。

对旧式的婚姻观念的批判,伴随着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近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在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也发生着明显的改变,这一改变的趋势就是从原有的封建的东西变成一种人性的,个性的东西。

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展示人的个性,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

关键词:婚姻;观念;变革中图分类号:C913.1;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9-0232-01作者简介:唐文昊(1987-),男,羌族,贵州安顺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史、监察史。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一)太平天国起义推动了婚姻观念的转变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提倡男女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某些包办买卖婚姻,确认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的法律,为男女青年追求爱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它还设女子军事组织女营,组建女军,广大妇女能够走出家门,和男子一起承担对敌作战的重要任务和后勤劳务。

设立文武女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一创举给妇女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而且它的一些婚礼按照西方基督教的形式举办。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局限性,倡导宗教神学具有空想色彩和封建落后性,且它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只适用于低级官员和一般平民。

不过,太平天国运动好比一阵旋风,所到之处,陈规陋习受到巨大冲击,但旋风过后,一切又按部就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恢复了原貌。

(二)近代维新人士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批判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在批判传统婚姻制度、观念、习俗的同时,开始提出一系列新的看法。

他们认为专制的婚姻坏女子之品行和坏夫妇之爱情,因此大力鼓吹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中国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文化
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 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 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 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 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 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 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 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 形,及经济状况。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 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 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 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 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 举行。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 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 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 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 一并抬送到男家。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 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 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 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 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 而已。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 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 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 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 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 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 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 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 筵相款待。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 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 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 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 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 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 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9月10日婚姻伦理是调整婚姻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及婚姻当事人缔结、维系、解除婚姻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婚姻行为、调节夫妻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个体婚姻生活质量的功效。

婚姻伦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婚姻伦理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历程。

一、中国传统婚姻伦理要义建立在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背景、群体本位价值导向、封建礼教和女教的塑造与禁锢之上的中国传统婚姻伦理,是中国婚姻伦理建设的元点,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范型。

其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男尊女卑。

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观念在婚姻生活领域的反映最为直接。

正如恩格斯所述:“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女性生来社会地位低下,婚姻地位卑微。

结婚必须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只能听任男性的选择,只能承受单方被休弃的命运。

第二,夫为妻纲。

夫为妻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在婚姻关系中的体现,其核心思想是夫尊妻卑,夫天妻地。

“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

”男女两性一旦结为夫妻,妻子就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只能顺从于丈夫,以夫为天。

即“从夫的地位,夫贵妇荣;从夫受刑,丈夫犯罪,妻子从坐;从夫的教令,任夫熔铸,直到从一而终,随夫葬于地下。

”第三,“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对女性的片面要求,是“夫为妻纲”和“男尊女卑”原则在女性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

“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夫天妻地、夫唱妇随,要求女性应以柔顺和臣服为德。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 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 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 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 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
四口人家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衣饰风尚的变迁 1、清代的衣冠之治 2、清末民初的剪辫易服风 3、中山装的创建
衣冠之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____《左传. 定公十年》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管子·君臣》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紘蔽形,表 德劝善,别尊卑也。 ——班固《白虎通义》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 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 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 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 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 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 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 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 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

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封建礼教时代到现代社会,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婚姻文化的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婚姻观念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观念约束着婚姻关系。

妇女地位低下,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夫一妻制被强调,离婚极为不容易,妇女地位卑微,被动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

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在家庭中居于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二、近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变迁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中国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新思想的传入带来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婚姻开始更多强调爱情和平等。

女性地位逐渐提升,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关系也呈现出更多的平等和民主。

"三、婚姻观念的现代转型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中国的婚姻观念得到了进一步革新。

性别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幸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离婚率逐渐上升,再婚现象也逐渐增多,人们更加注重婚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的封建礼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化,现代人更加强调个体的幸福感和自主选择权。

四、新时代的婚姻观念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婚姻观念将继续发生变革。

性别平等、婚姻幸福将继续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婚姻关系中的伴侣关系将更加平等和民主,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将更加均衡。

同时,婚姻关系也将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每对夫妻都将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婚姻观念的演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相信在新时代的中国,婚姻观念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为每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满。

清末民初婚姻习俗的变革

清末民初婚姻习俗的变革

清末民初婚姻习俗的变革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中西融合交汇的浪潮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转变,他们追求先进的、文明的事物,摒弃落后的、愚昧的事物。

正是在这种趋势下,社会风俗逐渐由传统向近代文明过度,人们在婚姻方面的态度异于以前,更多的人要求婚姻自由、主张自由恋爱,简化传统婚礼仪式,举行西式文明婚礼。

虽然这种种转变还只是星星之火,仅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对于中国社会风俗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封闭的农业社会中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进入近代以后,一方面,随着国门的洞开,通商贸易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萎缩,从而使传统家庭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日渐崩溃。

另一方面,随着近代交通、企业、学校、通讯的发展,人们的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活动空间逐渐由家庭部分走向社会,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开始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婚姻观念的变革清末民初,随着先进思想的逐步传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打击和对青年男女的启蒙,广大青年开始追求自由恋爱以及自由婚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全都支持婚姻自决、恋爱自由的主张。

当时,胡适认为:“恋爱自由是婚姻成立的基础”,高尚的自由婚姻与自由恋爱只是根据于“尊重人格”一个观念,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以“异性的恋爱”为根本,男女之间的异性的恋爱应该以一个目的为核心,那就是“情愿自己制裁性欲的自由”、“情愿永久和他所专注的目的共同生活”,这才是法律所认可的正当的夫妻关系。

“人格的爱不是别的,就是这种正当的异性恋爱加上一种自觉心”,“夫妻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与别的关系不一样,是因为有这一点异性的恋爱在的。

”〔1〕自由恋爱与自由结婚的根本观念就是要夫妻相亲相爱,首先要“精神上的结合”,然后才可以有“形体上的结婚”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先进人物的大力鼓吹和提倡,自由恋爱成为知识青年在通向婚姻道路上追求的目标。

1922年7月,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家庭重重阻碍,经自由恋爱而结合,在婚礼上直言,“我们的结合,的确能够超脱一切,不受外界任何的束缚,而由纯粹的爱结合而成”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 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 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007.1
LYM
27
2、电影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到国产。
(2)概况: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3)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
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 东流》、 《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 火》、 《三毛流浪记》等
2007.1
第二位
2007.1
LYM
30
3、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互联网的优势:
A、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B、费用低廉;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2007.1
LYM
6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苏式服装、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返回
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社会文 化的输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可以 自由、普遍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公共活动中来,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日益加强,这就为传 统婚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一 些青年在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后,开始冲破 旧思想的束缚,争取婚姻自主。所有这些,都 促进了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
梁 思 成 与 林 徽 因
吴 文 藻 与 冰 心
方兴未艾的集团婚礼
虽然新式婚礼比传统的旧式婚礼简约、 进步,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仍然存在费时、 费钱、费力的缺憾。为了改进这些方面不 足,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20世纪30 年代初,在上海、北平等地一种更新更简 单的婚礼方式——“集团结婚”兴起了。集 团结婚以其更加进步、文明的特点,受到 更多人的欢迎,成为了当时婚姻制度变革 发展的又一新现象。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
长薛笃弼,针对当时社会上“文明婚礼”新旧杂 博、不中不西、漫无标准的情况,拟定了《婚礼 草案》,呈国民政府审定后颁行。该草案的要旨 在于矫正奢侈,废除繁文缛节,破除迷信,提倡 简约质朴,并酌取可以保存之旧制,为文明结婚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这个法令颁行后,民国初年各地参差不齐、 不伦不类的婚姻形式慢慢消失,文明婚礼的程序 和礼仪趋于标准化,从而对于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以 “六礼” 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 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并且 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年的沉 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国人短期难以完全抛弃。因此,在民 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普遍流 行,农村、山区、边远城镇等思想保守 地方,人们的婚嫁仪式更是严格遵循传 统的婚姻礼俗进行。
1915年民律亲属编草案1915年民律亲属编草案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1928年婚礼草案1928年婚礼草案1942年集团结婚办法1942年集团结婚办法1933年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1933年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还有返回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婚礼出现了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名
即男方请பைடு நூலகம்人以书信
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 年庚及“八字 ”,然后 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 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 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 结成夫妻的地方。“ 问 名” 也称为 “ 过小帖” 或“请庚贴”。
《八字贴》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 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 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 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 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 姻的标志。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 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 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 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 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 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纳采
“六礼”中的第 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 往女家提亲。初议后, 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 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 婚。
返回
近代的新式婚礼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 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 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 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 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 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 统的婚礼而说的。“文明”一词体现了当 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 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 礼的不满。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迁
前言
在封建儒家礼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程式固定的婚俗礼仪,并 一直沿用至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 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 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 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清末民初的旧式婚俗
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近代的新式婚礼
参考书目
清末民初的旧式婚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 包括议婚、订婚、结婚、离婚和再婚在内的婚姻 礼仪与婚俗传统。进入民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 的变迁,婚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中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更新,新的婚姻价 值观念和礼俗不断流行开来。但是,新式婚俗还 没有占据主要地位,传统的婚礼习惯仍有很大的 势力,各地仍然普遍流行着旧式的婚俗。
以 “六礼” 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 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并且 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年的沉 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国人短期内难以完全抛弃。因此,在民 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普遍流 行,农村、山区、边远城镇等思想保守 地方,人们的婚嫁仪式更是严格遵循传 统的婚姻礼俗进行。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 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规 定凡本市市民举行婚礼,课申请参加集团婚礼; 集团婚礼每月第一个星期三在市府大礼堂举行, 由市长、社会局长任证婚人;参加者向社会局 申请核准,并交纳20元;市府颁发结婚证书等。
返回
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社会文 化的输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可以 自由、普遍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公共活动中来,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日益加强,这就为传 统婚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一 些青年在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后,开始冲破 旧思想的束缚,争取婚姻自主。所有这些,都 促进了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
长薛笃弼,针对当时社会上“文明婚礼”新旧杂 博、不中不西、漫无标准的情况,拟定了《婚礼 草案》,呈国民政府审定后颁行。该草案的要旨 在于矫正奢侈,废除繁文缛节,破除迷信,提倡 简约质朴,并酌取可以保存之旧制,为文明结婚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这个法令颁行后,民国初年各地参差不齐、 不伦不类的婚姻形式慢慢消失,文明婚礼的程序 和礼仪趋于标准化,从而对于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明结婚传入 中国后,由于其简 单而文明、浪漫温 馨、省钱省时的特 点,随即受到社会 各界的欢迎,报刊 有关文明结婚的报 道日益增多。
1903年8月,上海《中外日报》刊登了一
个叫李家鏊的新派人士的西式婚礼; 1905年1月,《女子世界》报道了留学生 廉隅的文明结婚仪式; 20世纪初叶是上海文明结婚盛行的时期, 当时的报刊也大为倡导这种西式婚礼,因此每 1905年8月,《时报》报道了张菊存和王 忍之的西式婚礼; 有这类婚礼举行必在各版面予以报道。 1905年9月,《时报》刊登了刘驹贤和吴 权的新式婚礼; ······
梁 思 成 与 林 徽 因
吴 文 藻 与 冰 心
方兴未艾的集团婚礼
虽然新式婚礼比传统的旧式婚礼简约、 进步,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仍然存在费时、 费钱、费力的缺憾。为了改进这些方面不 足,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20世纪30 年代初,在上海、北平等地一种更新更简 单的婚礼方式——“集团结婚”兴起了。 集团结婚以其更加进步、文明的特点,受 到更多人的欢迎,成为了当时婚姻制度变 革发展的又一新现象。
1905年1月,《女子世界》刊发了 由金天翮创作的《自由结婚》学堂新歌。 歌词批判了旧式婚俗的守旧落后,赞扬 了新式婚礼的时尚文明,在当时流行一 时。
自由结婚
——金天
翮 改造出新中国,要自新人起。莫对着皇 天后土,仆仆行空礼。记当初指环交换,拣 着生平最爱的学堂知己。任你美貌花枝,氤 氲香盒,怎比得爱情神圣涵天地?会堂开处, 主婚人到,有情眷属,人天皆大欢喜。 可笑那旧社会,全凭媒妁通情。待到那 催妆却扇,胡闹看新人。如今是婚姻革命, 女权平等,一夫一妻世界最文明。不问南方 比目,北方比翼,一样是风流快意享难尽。 满堂宾客,后方跳舞,前方演说,听侬也奏 风琴。
金天翮在《女界 钟》里,从个性解放 的基本观念出发,宣 传爱情至上、婚姻自 由,认为“婚姻者, 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 爱力之烧点也”,主 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 自由婚姻制度。
《女界钟》金天翮 1903年
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 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 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 婚姻有“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 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 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 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 妻制。
谭嗣同就义前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信 中充满对妻子的慰藉,表达了他对自己婚姻的恪守。
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 瑾、金天翮 、何大谬、刘师培、何震、唐群 英、丁初我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出版了 一些书籍,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革命到废 除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号召青年 们冲出旧式婚姻的桎梏,争取婚姻的自主选择 权。这些言论和主张,在青年一代当中产生很 大影响,对促进婚姻自由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起 着重要意义。
左上:男方遣媒 给女方的《求婚 帖》
右下:女方同意 后给男方的《允 婚帖》
纳征
就是指男家请媒人 向女家送聘礼。《礼 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 “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先纳聘财而 后婚成。”女家接受聘 礼后,婚约便告成立。
请期
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 家。《仪礼· 士昏礼》的《注》中曰:“夫家必先卜 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从字面上 看,“ 请期 ”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 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所以,“ 请期 ” 只是一 种礼节上的谦让。
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变革 旧的婚姻制度,并建立起新的婚姻制度。他们提出了婚 姻自主的强烈要求,并深信“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是 一条线上的,在德谟克拉西下面的婚制一定是完全自由 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 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 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婚姻制度的变 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 接受。
亲迎
即新郎亲自前往女家 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六 礼”的最后一礼,也是古代 婚俗中最为重要、最为繁缛 琐细的仪式。亲迎的方式, 因民族、地域、文化、经济 状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 普遍使用的是花轿、喜车, 或者马、船等代步工具。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统婚礼习俗包含着稳定 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 具有维系家庭稳定、巩固家族团结的功能,这是值 得肯定的方面。 但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 立选择的权利。二是父母的择婚标准多以家族利益 为先,重门第财产,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双 方感情,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三是在整个 婚姻仪式中男方起绝对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男尊女 卑的封建礼教思想。四是旧式婚礼程序复杂冗长, 浪费资财。
为什么近代时期 的婚姻制度变革能够 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1915年,《民律亲属编草案》 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
以及新的婚姻观念不断兴起 1928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年,《婚礼草案》 是进步人士对旧婚姻制度的 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 批评和对新婚姻制度的大力 倡导;二是婚姻立法增多。 1933年,《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 当时关于婚制、婚俗和婚礼 的立法很多,有全国性的, 1942年,《集团结婚办法》 即全国统一颁发实行的,也 有地方性的,即地方政府根 还有 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颁发的。 ······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新式婚 礼。婚礼上,蒋着西式礼服,宋穿白色长裙婚纱,白色乔 其纱用一小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花 蕾珠宝编成的小花冠,手捧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风 姿绰约,光彩照人 。 蒋宋婚礼从新人着装到礼仪形式都按照西方婚礼的 标准进行,在我国20世纪婚礼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代表 性——典型的婚纱花冠礼服和典型的西方仪式。蒋宋婚礼 后,白色婚纱风靡起来,西式婚礼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时人举行婚礼都纷纷效仿,新式的结婚礼俗更广泛的流行 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