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第一节 社会经济基础与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第一节 社会经济基础与要素
向生产力各要素渗透成为“ 直接生产力”
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飞速进步
现代社会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硬件
代 社
渗透型要素(科技)
生 产
传导型要素(信息)
软件
力 媒介型要素(现代教育)
会 流通型要素(资金)
运筹型要素(管理)────────翰件
现代生产力结构公式
作用于劳动对 象的物质资料或物 质条件,核心是生 产工具,生产工具 是衡量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尺度
运用 劳动资料 作用于劳 动对象的 从事生产 实践的人
一、生产力及其要素
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物化劳动
活劳动
毛泽东:人的因素第一
科学技术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在一种社会中总是存在多种 生产关系,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 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它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性 质,它就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社会经济结构示意图
社 生产 生产关系 物质 经
会 经
三、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 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 历史阶段相联系。
阶级的划分是以 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 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 充分发展所消灭。
——恩格斯
传统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现代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现代生产力 科学技术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特 点
结构更为复杂 硬件结合更佳 软件愈益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精品课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精品课材料

讲授哲学原理 讲授人生哲学、法律基础 讲授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主要教学 研究和Biblioteka 学研究工 作成果主要著述: 《哲学基础知识》 主编 2004年7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人生学》 专著 1999年7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法律基础》 主编 1990年9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职工道德》 主编 1992年7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法律基础教学指导》 主编 1993年4月 天津科技出版社 《人生哲理》 副主编 1989年5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高等学校思想教育》 参编 1988年7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大学法律教程》 参编 1989年9月 学苑出版社 《法律基础》 参编 1991年6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青年人生观导向》 参编 1991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大学生入党引论》 参编 1991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管理》 参编 1993年6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相当于一等奖 《法律基础》 参编 1995年5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1994年12月《河北月刊》 2.也论人生价值 1995年第一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课讲授方法探讨 1995年《思想政治教育》 4.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 1995年10月《新时期社科理论探索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获得省高校工委、省教委“省高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奖” 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明建设大家谈》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9月出版 被省教委宣传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一等奖 6.从低层次入手,向高层次引导—思想教育探讨 1997年8月《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专利文献出版社 7.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999年4月28日 《光明日报》第五版 8.为农服务是办好农业大学的根本 —河北农大20年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思考1999年5月27日《中国教 育 报》第三版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满分第一章内容已经打出来了楼主• 1.1 [单选] [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1.2 [单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

• 1.3 [单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

• 1.4 [单选] [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

• 1.5 [单选] [对] 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

• 2.1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ABCDE)。

• 2.2 [多选] [对] 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CE)。

• 2.3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ABC )。

• 2.4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ABCE)。

• 2.5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BCDE )。

• 3.1 [判断] [对]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X• 3.2 [判断] [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X• 3.3 [判断] [对]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X• 3.4 [判断]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X• 3.5 [判断] [对]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满分第02章在线测试楼主1.1 [单选] [对]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

• 1.2 [单选] [对] 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B )。

• 1.3 [单选] [对]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

• 1.4 [单选] [对]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C )。

• 1.5 [单选] [对] 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教学目的与要求: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标准。

教学重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意识形态教学难点:社会的观念结构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过程和规律。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要素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其中,生产力是其根基。

一、社会生产力(一)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它体现着在生产活动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力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

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生产力的本质。

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个内容广泛的物质系统,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除了生产工具外,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所必需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和物质资料,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

劳动资料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只有把劳动资料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才能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创造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着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1.名词解释1联系2发展3规律 4矛盾5矛盾的同一性6矛盾的斗争性7矛盾的普遍性8矛盾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10主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12质13量14度15量变与质变16肯定和否定17辩证的否定18否定之否定19扬弃20本质与现21内容与形式22因果联系23必然与偶然24可能与现实25系统与要素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3规律: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4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8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10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12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13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14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1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着的、渐进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16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18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0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2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2因果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23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2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的客观性12真理的两重性13谬误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旧唯物论反映论的特点是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3)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因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它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被认识者,即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6)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7)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8)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9)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认识论上非逻辑化、非规范化的因素,如意志、情感、欲望、动机、直觉、灵感、顿悟等等.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12真理的两重性: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13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14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15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16真理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则.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名词解释1社会有机体2社会经济结构3社会政治结构4社会文化结构5社会意识形态6阶级7阶层8社会进步9物质文明10政治文明11精神文明1社会有机体: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基本构成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2社会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社会政治结构: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体系的特有结构.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上,直接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4社会文化结构:即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是与政治结构对应的,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文化”特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5社会意识形态: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自觉的、有确定规范的社会意识.6阶级: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7阶层:对某个阶级存在的再划分,在同一个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职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标准而划分的若干层次.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有着处于同一经济关系的共同利益,又存在明显差别.8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综合概念,包括了社会的物质方面、政治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9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10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11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体现社会的科学、文化、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整个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4社会改革5科学技术6英雄史观7群众史观8人民群众9历史人物10普通个人11杰出人物12无产阶级领袖(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经过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的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4)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进行变革.(5)科学技术: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斗争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的应用,是物化科学.(6)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7)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反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从广义看,包括了一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普遍个人;从量上看,是居民的大多数.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包括了在阶级社会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包括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的剥削阶级.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9)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物.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策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和特征,按照他们对历史影响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10普通个人:普通个人是指对历史的发展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是群众中的一员,与他人共同结成群众,以群体的身份发挥作用.11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是指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中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12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是杰出人物,但又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举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名词解释1社会进步2人的本质3人的价值4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6自由王国7必然王国8共产主义(1)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3)人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4)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可以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人的解放是指人通过不断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由.(6)自由王国: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人的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以及自身的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7)必然王国:必然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8)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含义是: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生产力是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的实践 能力的结果。
第三,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生产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可能永远不变。
01.08.2020
10
(二)生产关系的系统构成
生产
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
动 态
静 态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消费
交换
产品分配关系
01.08.2020
11
1.生产关系动态环节的关系
1
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过程当中,生产居
于主导地位。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决定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2
消费又促进生产,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又
反过来给生产关系以巨大的影响。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总要在交换、分配中得到实现。
3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是互相
制约、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01.08.2020
12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产 资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奴隶社会
私公
有有
封建社会
制制
社社
资本主义社会 会 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01.08.2020
13
思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 1 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 2 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 3 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4
01.08.2020
14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决定 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代码:220201学时:48 学分: 3 讲课学时:46上机/实验学时:无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本课为公共必修课程。

开课院系:社会科学部教材:杨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要参考书:《世界 人生 价值》,吴德清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公共理论政治课。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三个目的:1、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科学的世界观。

3、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和派别一、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三、哲学基本派别四、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二、运用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二、运动三、时间和空间第二节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三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一节实践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形式一、人和自然的关系二、实践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形式三、实践的基本环节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一、实践的主体特征和类型二、实践的客体特征和类型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辨证关系第三节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一、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二、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第四章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二、世界处于永恒发展之中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规律及其类别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对立统一规律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现象与本质二、原因和结果三、必然和偶然四、内容和形式五、可能与现实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和辨证运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三、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两个飞跃一、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六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六章练习题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指:
A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 科学技术是直接显示的生产力 C 科学技术是把生产力三要素联合起来 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历史上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 型是:
A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和以生产资料 私有 制为基础的两种基本类型 B 以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占有制为基础的两种 基本类型 C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基 本类型
A 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 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的利益 服务 C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起核心作用 D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变化的决定因素 E 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下列精神现象中,哪些属于无产 阶级的意识形式:
A 唯物史观 B 宗教信仰 C 社会契约论 D 剩余价值学说 E 共产主义道德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
练习题
单项选择
练习题
1.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是: A 经济结构 B 政治结构 C 文化结构 D 民族和家庭结构
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
A 人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D 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 方面是:
4.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 的有机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 A 社会经济结构 B 社会政治结构 C 精神文化结构 D 民族结构 E 阶级结构
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 国体决定政体 B 政体是形式 C 国体要求政体适应并服务于自己 D 国体是内容 二者的关系即国家类型和国家形式 的关系
6.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 在于它是:
11.作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形式包括:
A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 社会心理 C 自然科学 D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 分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章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章练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B、C)学说,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A、辩证唯物主义学说B、历史唯物主义学说C、剩余价值理论D、阶级斗争学说E、无产阶级解放理论2、下面选项中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法是正确的有:(A、B、C、D)A、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B、反映、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C、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D、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E、只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因为(C、D、E)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B、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C、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D、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E、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的道路4、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A、B、C、D、E)A、彻底消灭一切阶级的革命B、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决裂的革命C、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D、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的革命E、彻底消灭剥削阶级的革命5、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具有下面这些特征:(A、B、C、D、E)A、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国家政权B、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C、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最终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的社会E、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可以具有多样性6、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因为:(A、B、C、D、E)A、这些国家必须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B、这些国家面临着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艰巨任务C、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D、存在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E、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7、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A、B、C、D、E)A、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原则存在历史联系B、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形式存在历史联系C、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各自的经济基础不同D、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各自的经济本质不同E、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等同。

北交14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北交14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北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
1.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正确答案:C
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B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日益增长
B.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C.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D.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D
4.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
A. 物质利益关系
B. 血缘亲情关系
C. 道德关系
D. 友情关序
正确答案:A
5.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正确答案:D
6. 一切哲学都是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 生产关系为标准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 坚持党的领导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进行阶级斗争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5.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集体领导B. 理论联系实际C. 实事求是D. 民主集中制6.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7.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8.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9.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 农民问题C. 武装斗争问题D. 国家政权问题1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 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B. 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 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D.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1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利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1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 德国古典哲学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3.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4.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15.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 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内部孕育生长起来【单项选择题答案】1.A2.C3.D4.A5.D6.C7.B8.D9.D 10.D 11.B 12.C 13.A 14.B 15.B二、多项选择题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2.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3.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 夺取国家政权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4.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入社会主义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D. 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A.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D. 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6.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 德国古典哲学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7.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 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 把全部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 列宁的“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主要是指()A. 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C.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的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9.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领导1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 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B. 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C.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D.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多项选择题答案】1. AC2.ABCD3.ABCD4.ABCD5.ABCD6.BCD7.ABCD8.ABCD9.ABCD 10 .ABCD三、辨析题1.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三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

A、暴力的产物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4. 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

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利益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5.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国家B、军队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6. 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艺术B、道德C、宗教D、哲学7. 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D、群体意识于社会心理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9. 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10. 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D、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11. 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2. 上层建筑是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9
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 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 宣言》的发表,标志 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 生。
10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经济条件: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 经济条件: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 阶级基础: 阶级基础: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来源(直接):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19 理论来源(直接)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 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 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创立了科学 的劳动价值沦,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劳动价值沦,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使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1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
再次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人类早 晚要摆脱最后一种奴 隶制: 隶制:资本主义奴隶 制或雇佣奴役制, 制或雇佣奴役制,实 现人类自古以来的梦 想—建立一个除了造 福人民以外别无其他 目的的社会。” 目的的社会。” ——列宁 ——列宁
12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 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 新类型的革命。
25
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 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六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六章习题答案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20.D二、[多项选择题答案]1. ABD 2. AC 3. CD 4. BD 5. ABCD 6. ABC 7. ABD 8. ABCD9. DCD 10. ABC三、判断题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5、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恿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屉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

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

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

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

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

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晶面向社会的需要。

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教学大纲(供本科所有专业使用)Ⅰ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所有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

四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蔡永生,1版,2003年。

Ⅱ正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对象、内容、和作用上,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上,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重点讲清并让学生掌握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测试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

A、《新民主主义论》B、毛泽东思想C、《论持久战》D、邓小平理论E、“一国两制”理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5、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
【整体结构图】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普遍联系
基本特征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
思现象与本质
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
义可能与现实
哲偶然与必然

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与谬误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第二节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第三节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第四节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本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章难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第一节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一.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二. 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展开:一.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1.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水平,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类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简单说,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水平,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水准和实际水平的哲学范畴。

2. 生产力的要素社会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引入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对象。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独立的基本的实体性要素,但并未把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中,科学技术这种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能够渗透到、凝聚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当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第一,科技与劳动者的结合和渗透,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

第二,科技在劳动资料中的凝结和渗透,使生产工具持续得到改进和创新。

第三,科技在劳动对象中的凝结和渗透,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深化了利用水准。

第四,科技与管理的结合,会大大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社会经济结构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我们在理解生产力的构成和特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1. 生产关系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合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得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就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形式与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方向与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认识得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得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得循环性与上升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得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社会得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与人得本质与价值人得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哲学与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唯心主义得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学就是马哲产生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得世哲学得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与方马哲得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得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得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得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得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得丰富与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得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得世界观方法论得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可知论与唯物主物质及其得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得、历史得物质观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得相对性与绝对性时间与空间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实践得本质:人类有目得地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社会性得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得要素实践客体得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与人与实践得特征自觉能动性得实人得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得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得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得分化实践得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得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得中介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得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社会劳动得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实事求就是功能: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精髓实事求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得普遍性与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得多样性与条件性普遍联系中得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得方向性:前进、上升得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与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得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就是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得作用对立统一发展得动力内外因得辩证关系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根本方法与发质、量、度展得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及其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得方法论意义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得否定事物联系得环节事物发展得环节事物发展得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得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得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就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得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与未来得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得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得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得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得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得条件质与认识得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条件认识过程得循环性与上升性真理得客观性与价值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得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得标准实践标准得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就是实践标准得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发展得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就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得基础与社会实践本质实践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与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得人群共同体得本政治制度质与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得起源与本质国家政权国家得对内、对外职能(核心) 国体与政体得关系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得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得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得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得评价功能得功能对社会活动得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得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得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与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与改革就是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得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历史创造者) 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得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得社会得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得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得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社会性人得本质多层次性社会 (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得本质系得总与) 历史性与人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得发人得价值人得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得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得特征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思想觉悟与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
本次练习有26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6.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7.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9.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临界点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0.质变是指()。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根本转变
D、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场所或结构的变化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
本次练习有26题,你已做20题,已提交20题,其中答对19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9题。

1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13.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
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洪水冲毁庄稼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4.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15.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16.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A、度
B、属性
C、量
D、特殊矛盾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7.
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是孤立地存在的,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18.61-17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19.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BD
问题解析:
20.辩证的否定是()。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BD
问题解析:
21.唯物辩证法是()。

A、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B、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C、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22.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A、它是新出现的事物
B、它出现在旧事物内部,是旧事物的否定因素
C、它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D、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E、它暂时具有强大的力量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BCD
问题解析:
2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哲学寓意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D、量变就是质变
E、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质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
问题解析:
24.“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25.在工作当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其哲学依据就是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的原理。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26.现代科学表明,思维运动也是一种物质运动。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