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和成才观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子女教育、望子成龙的国度里,素质教育呼吁日渐强烈,社会和家庭应给学生施加一种怎样的心理影响,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应在全社会树立什么样人才观,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从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相关的学历教育经历;二是具有适应社会生存的良好的专门技能;三是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怎样才算成才?问古人,答案恐怕都是“金榜题名”;问今人,答案也都是“考上大学、攻博士学位、留洋过海”。
延续千年的狭隘的、陈旧的成才观念,不知打磨了多少人。
金榜题名,坐在大学里读书做学问,当然算成才;而竞技场上,滚打踢投,挑战极限,也是成才;烹调缝纫、信息收集、驾车飞船、动漫设计、唱歌跳舞等等,总之,能不依靠、靠自己的诚实劳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谋职业求生存、闯社会求生活,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就是人才,就算成才!人类社会在一天又一天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样化,干吗非要叫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各类人才,让人才在各自的领域施展才华、争奇斗艳,我们的社会才会缤纷多样,人类文明才会整体进步,这犹如一艘远航的巨轮,拧不紧每一颗螺钉,就不能达到希望的彼岸。
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成才观念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我们的教育既要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孩子个性的发挥,特长的培养,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当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一、教孩子学会做人在人生的起跑线已经被提前到出生之前的今天,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氛围下,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是需要学习的。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将来是一个有用可造之才。
孩子是家中的宝贝,家长总是把孩子看做家庭的重中之重,什么都给孩子是最好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
我的人才观
我的人才观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我的人才观是,人才
应该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
应该注重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并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进行全面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
在现实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经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人才的吸引和留用。
对于有才华的人,我们
应该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尽展
所长。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人才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他们感
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自豪感,并愿意长期留在企业中。
最后,我们也需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奖励。
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我们应该注重表彰人才的成就和贡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认
可的价值。
同时,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回报社
会和为他人创造价值。
总之,我的人才观是,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需要得到充分的重
视和发展。
我们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注重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同时也需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奖励。
通过这些措施,让每个人才都能
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资源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有效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大量涌现和健康成长。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评价和使用机制,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自古以来,人才兴邦的道理被事实反复证明,当今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其中如何看待人才是核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注重引进培育人才,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发现人才。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企业,各级领导是最直接的“伯乐”,要通过提供平台、搭建载体,给人才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赛场“选马”,不断挖掘人才,发现人才。
用好人才是引进人才、挖掘人才的根本。不仅要学会育才,更要擅长驭才。驭才最根本的办法在于做到用人所长,因人定岗,根据专长爱好,将人才安排其最能发挥其特长的职位上。对于其短处,我们在尊重的同时,要注意帮其补短,实现扬长与补短的相结合,最终达到人才潜能的最大发挥。
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举、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我的成才观
我的成才观第一篇:我的成才观我的成才观——兼论德才关系摘要:学生人人都希望能走向未来职业的成功之路,进而实现成功的人生,成为真真正正的人才。
而,什么是人才?德才兼备的人就是人才!关键词:,学生,成才,德才关系,科学发展。
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决定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则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谁拥有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立国之本,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自小学习拥有主人翁意识的我们青年学生更要认清当前的形势。
这其中就要求我们拥有科学正确的成才观。
有句名言,绿灯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开着的。
人人都想要成才,梦想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其中德才关系的辩证意义就更显重要。
一、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
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司马光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就是说,德与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机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二者是不能分离、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的整体。
1.德与才是有机统一体。
德与才的统一性是德才兼备得以存在和实施的根本条件。
德与才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
德中有才的因素,才中也有德的因素。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使才的作用向积极方向发生转化;通过才的提高和积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力度,从而提高德的层次和境界。
德与才的统一性,最终体现在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而取得的效果上。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大学生择业观分析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增多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状况看,就业形势近期内不会有较大好转,想要解决就业困境,毕业生需要适时适度转变择业观念。
要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其次,家长正确调整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成为主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力量。
最后,高校切实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大学生进行转变择业观的教育,学校是主要的阵地。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就业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是我国当前人才资源的主要后备力量。
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大学生成才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阶段,所以大学生群体的成才并不存在一个划一的标准。
所谓“大德育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成才观,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在空间上,第一课堂和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在时间上,大学生成才观的形成并不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成长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名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末曾遇到的新情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就业意识。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观上也要求认识自我,把握自我。
著名公司的人才理念(最终5篇)
著名公司的人才理念(最终5篇)第一篇:著名公司的人才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1.“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现在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搭建“赛马场”为每个员工营造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SBU。
赛马机制具体而言,包含三条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
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一套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机制。
在干部制度上,海尔对中层干部分类考核,每一位干部的职位都不是固定的,届满轮换。
海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要义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案例:“我的创新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了!”海尔冰箱中二事业部定单经理李少杰,提起2004年8月3日,十分兴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我的事迹。
当时我在车间里还没下班,爱人打电话给我,那高兴劲儿可别提了!之后又有不少亲友打来电话祝贺。
这一段时间里,我在精益生产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钣金线的节拍比前段时期20秒/台又有提高,达到19秒/台。
这次企业选择我作为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让我更加明白:有创新,才能成功!”对这一天,洗衣机事业部检验班长田丰青同样难以忘怀:“‘妈妈,你太厉害了,你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了!’ 8月3日晚上,我正在家看连续剧,突然接到了在外婆家的儿子打来的电话;我那铁杆球迷老爸连球赛都不看了,抢过话筒向我祝贺!那是 7月31日,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了我的创新成果。
回家我把这事说了,没想到球迷老爸每到《新闻联播》时间就马上换频道,连亚洲杯也‘忍痛割爱’,直等了三个晚上,终于看到了报道!第二天一上班,迎接我的都是同事们祝贺的笑容,我简直就成了厂里的焦点人物!说真的,要不是在海尔,我做梦也上不了中央电视台。
泰昆的人才观
泰昆的人才观以下是泰昆对待人才的人才观一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人才。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涵。
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
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质、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要彻底打破门第身份偏见,打破僵化的评判标准,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开、平等竞争的平台。
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锻炼人才和培养人才,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评判人才的根本标准。
二是要尊重人才,为人才服务。
要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按照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使各类人才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和舞台。
倡导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现代人才理念,坚决破除在人才选拔中以性别、年龄、学历为划分标准的简单做法。
必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使人才队伍成长壮大,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保证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大力宣传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
三是要注重培养人才。
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人才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打破对人才的狭隘理解。
在新的时期,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倡导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现代人才理念,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进风气,勇于创新,为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重点]科学人才观十大理念
科学人才观十大理念第一、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先进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决定了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候作出时代性的判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并由此提出,一定要在党内和全社会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
第二、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力资源是我国最丰富、最可开发、最有潜力的资源,是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资源总量和质量都迅速提升。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就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对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第三、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人才工作才能有为有位。
十七大以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引进国家发展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组织专家学者到地方发展一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咨询服务,都是人才工作服务大局的实际行动。
第四、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人才优先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追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成功实践。
党的十七大以业,我们围绕建设人才强国,加大人才投入和开发力度,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然而,我们观念中长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理念已成为顽瘴痼疾,导致教育理念异化,教育实践被简单化为“考高分、拿文凭”的过程,严重阻碍了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以成人”和实现全面发展。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契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广大家长不能把是否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作为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的中心任务不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而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职业教育人才观
职业教育人才观一、基于多元理论的人才观职业教育的成才观就是先成人,再成才,就是人人具有良好的首先品德;再成才,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
第一种叫语言智力,就是我们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显然,这一能力在作家、诗人和演说家身上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如写出《阿Q正传》的鲁迅,《围城》的作者钱仲书,《天龙八部》作者金庸……第二种叫逻辑智力,就是我们推理和计算机能力。
这在科学家、数学家、律师和法官身上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
如杨振宁、华罗庚、陈省身、丘成桐……第三种智力叫音乐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和一流音乐家身上有着明显高度发展,佝贝多芬、帕瓦罗蒂、张学友、庞龙、刘欢……第四种智力叫视觉智力,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使用的那种能力。
如贝津铭、达芬奇、刘文西……第五种智力叫运动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体操运动员身上得到了很高程度的发展。
如姚明、杨丽萍、程菲、李小鹏……第六种叫人际智力,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他们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
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马丁·路德金、龙永图……第七种叫内省智力,洞察能力,了解自己的以,给人以伟大的直觉的那种能力,是让你进入存储在你潜意识中的巨大信息库的那种能力。
总之,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字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
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创造性学习部分。
一句话,从出生到生命的终止,你的大脑可以不断地学习。
另外,人的智能类型可公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要解答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一是形象思维,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抽象思维者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能成为研究型的专家;形象思维者通过教育与培养可成为技能型的专家。
数学有、医学家、工程师是专家,高级技工、技术员、高级技师同样是专家。
人才培养五观
一、
16号文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三个关键环节:实验、实训、实习
教学过程三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人才培养五观: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人才培养模式三注重: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四个合作: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五个对接:
专业与产业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
八个共同: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教学管理、共同评价教学、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共同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二、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年6月23日文件精神:
1、指导思想:
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根本:立德树人
宗旨:服务发展
导向:促进就业
途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基本原则(40字)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动力)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途径)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方向)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办学目标)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人才目标)。
浅谈“人人皆可成才”
浅谈“人人皆可成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才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彰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丰富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这一思想是我们党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
一、人才概念的新内涵现实生活中还有些人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特别是对什么是人才这样的基本问题存在认识误区,走进过“人才就是学历加职称”的樊篱,学历上争高、职称上求高、用人上唯高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认为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那些活跃在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算不得人才。
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普通专业人员算不得人才;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是人才,而那些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算不得人才;其实,学识、见识、胆识都是财富,学历、经历、能力同样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才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这就告诉我们,人才,是少数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
看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管他(她)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个人才的概念,体现了人才思想的又一次突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什么是人才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一是专业性,“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这抓住了人才的本质。
不以学历。
身份、年龄、地位、行业等论人才。
二是价值性,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新增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
即在量的把握上,创造性劳动成果要多于非创造性劳动成果。
一般人都会或多或少有创造性劳动,人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善于创造。
三是时代性,为体现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丰富,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了时代性特征。
十个教育观成才观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成才观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十个教育观成才观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 体会: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空间。
2. 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二、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 体会: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2. 做法:我们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倡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体会:自主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是教育者的使命。
2. 做法:我们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重视德育教育,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1. 体会: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
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2. 做法:我们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1. 体会: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做法:我们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六、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 体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做法:我们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动手能力。
七、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1. 体会: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科学的智力观多样化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科学的智力观多样化的积极乐观的
学生观
1、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科学的智力观。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
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4、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
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
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黄健起电子商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大学生对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以及腐败等问题地期待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地重要因素.就业总地形势比较严峻,每年要新增就业人数约万,现在社会上已失业和待业地约多万,农民工进城打工约亿人,加上每年大学毕业生要就业地有多万,但是,整个社会提供地工作岗位没有这么多,供大于求,供求矛盾非常突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地就业问题,中共中央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地通知》(国办发〔〕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高校毕业生是属于科学文化知识地高层次成员,是国家宝贵地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地生力军和接班人.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地人口总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岁同龄人大学生不到,泰国、菲律宾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人才短缺依旧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西部和贫困地区发展地重要因素.所以,当前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地深化和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地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地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大学生多又不多,就业难又不难.问题就出在我们大学生思想上没有树立正确地成才观和就业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那么,我们应怎样树立正确地成才观和就业观呢?一、对自己定好位,期望值不要过高,但也不要过于悲观我们有不少同学对择业和就业,不是采取积极、进取、主动地态度,而是采取等、靠、要地消极情绪,“等”,就是等人家找上门来;“靠”,就是靠国家、靠学校、靠亲友帮自己找工作;“要”,就是要领导给指标.这种思想,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地遗留和残余,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基础调配人才资源地应有态度,缺乏竞争意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同学对自己定位不准,找工作容易跟风、随大流,甚至无所适从,拿不定主意,茫茫然,得过且过.更有甚者,有少数同学还不敢面对现实,害怕去找工作,怕碰钉子,这在女同学中间表现得尤为突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究其原因,一是期望值过高,二是过于悲观.有些同学对自己估价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他们提出:只去东(东部地区),不去西(西部地区);只去上层,不去基层;只去城市,不去农村;只去大企业,不去小企业.这些期望与当前国家地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地就业政策是背道而驰地,所以一定要碰钉子.因为当前国家急需人才是在基层、是在农村、是在中小企业,在那里有广阔地天地,大有作为.人往高处走,期望值高一些,也在情理之内,但必须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与国家地需要相吻合.再说,我们在高校学了些科学文化知识,但还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对社会不熟悉,所学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大大不够用地,不值得自满,更不要期望值过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些同学对自己估价过于悲观,贬低自己,对找工作信心不足,这也是不正确地.他们总认为自己学得不够扎实,没有实践经验,不敢走向社会,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上面这些想法有地可能是事实,但每个人对自己,既要看到弱势,更要看到优势,这才有信心.你们经过四年地正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定地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到工作岗位上以后,只要自己肯干,把所学地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理论结合实际,是完全可以称职胜任地,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我们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在学校是学习,将来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地学习.我们要增强竞争意识,鼓足勇气,大胆地向前闯,积极地应对各种招聘场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想,面向市场,应对招聘,关键是要定好位,即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认识到位.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作一个全面地评价,按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地优势、弱势,以及自己地特长、爱好、兴趣,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结合人才市场地供求情况,定好位,找准方向,有主见地去择业.不要有侥幸心理,这山看了那山高,无目地地去乱碰,结果绕了一大圈回到原地,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只要定好位,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群体地竞争力是很强地,能找到称心如意地工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地基础,人才资源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地核心是什么?遵循价值规律,通过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取得最大地效益.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从各个方面作好准备,以挑战地姿态,发挥出、发挥好自己地实力,走向社会,在竞争中以自己地优势去赢得好地工作岗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面向基层,就业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中办、国办年号文件地标题就是《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地意见》.这绝不是权宣之计和应急之举,而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地战略决策和大力提倡地价值导向,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地战略意义.具体来说有三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国家建设地全局来看我国当前地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关键是人才,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但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合理,城乡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为了填补这些不足,党和政府号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到民营企业去,到艰苦地地方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基层,包括企业、社区、乡镇等单位,它们是社会地细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最后都要落实到基层,所以,基层是一切工作地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地各项方针、政策,都是要通过基层,传达到广大群众中去,贯彻执行,变为行动.只要基层工作做好了,全国地工作也就做好了.而且,基层点多,线长,面广,可以容纳大量地人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广阔天地.当前,基层地工作很薄弱,主要是缺干部,缺人才,缺好地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是优化基层干部结构,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地有效方式.前几天我在看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地节目时,听上海港地包启帆、青岛港地孔祥瑞、天津港地许振超、湖北某航空航天研究院地陈刚毅四位劳动模范与高校毕业生谈成才观和就业观.他们通过自身地实践,都异口同声地谈到了在基层单位急需要大学生去工作,而且还谈到了大学生要成才,必须经过基层地磨炼,在基层把工作做好了,基础夯实了,也就前途无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然,如果有地同学自愿到西部去,到农村去,那就更好了.但这是导向和鼓励,主意还是要自己拿.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工作,是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实际行动,是可敬可贺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地地方,千难万难,千落后万落后,关键还是缺人才,缺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可以改变、优化农村干部队伍地结构,把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人才成长地规律来看人才地成长是有规律地,必须从基层干起,这样基础就牢,功底就硬,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最后便成为国家地栋梁之才.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作为、成绩突出地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地实践中成长起来地,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地现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为什么在基层能出人才呢?基层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是人才辈出地必由之路.基层好比一只麻雀,体形虽小,但五脏俱全,党政财文群、工农商学兵样样俱全.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工作,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因为:实践出真知,使自己能成为一个掌握全局地多面手;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使自己能成为一个体现“以人为本”地好干部;注重实际,能克服思想上、作风上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总之,在基层工作能锻炼人,是成才地必由之路.我们可以列举中外许多国家地领导人和军队地将帅,他们都是从基层干起地.胡锦涛先是在清华大学任政治辅导员,后来调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当技术员;吴邦国是当工人开始地;温家宝大学毕业后到甘肃地一个地质队当技术员.他们都是在西部地区或在工厂成长起来地.在我军有名地将帅中,如彭德怀、粟裕等都是从士兵干起来地.在外国,如原苏联卫国战争中地军队副统帅朱可夫元帅,也是从士兵起家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基层是最能联系群众,了解民情和国情,是熟悉社会地最好课堂.各级政府地工作对象是谁?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任务是什么?是为人民办事,使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在基层,直接生活在群众地海洋之中,天天接触群众,与群众打交道,通过他们地言行,了解民情和国情,熟悉整个社会地情况,这对一个干部来说,将是一生用之不尽地财富.从事基层工作还能在群众身上学到很多优良品质,他们爱国爱党,无私无畏,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忘我劳动,不计报酬,这对每个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群众观念,都是有很大帮助地.信息工程学院去年有两名毕业生自愿去云南一个乡工作,不久在给院地领导来信中说,在西部地区,特别在生活比较艰苦地基层,非常需要高校毕业生去那里工作,他们到乡政府工作后,买了电脑,开通了网络,光打印一项,一年就要节约多万元,他们在乡干部、在群众身上,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地新知识和优良品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艰苦地生活,大有好处,终身受益,在为党、为国家地事业作出贡献中,将实现自己地人生价值.、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建设来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怎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高等学校毕业生地就业角度,我想发表二点看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人人有工作做,家家安居乐业.在高校毕业生地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地希望,解决好他们地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地切身利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那里是个广阔地天地,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同学在这个大舞台上施展自己地才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力、作贡献;另一方面,也可缓解社会就业地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在前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相对而言,社会建设比较滞后,一个车轮快,一个车轮慢,从而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病贵看病难,上学贵上学难,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地出路在深化改革,发展生产.没有雄厚地经济实力作后盾,怎么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解决不好、解决不了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向基层,可以改善和优化人才结构,发展文化,发展科技,发展生产,从而把经济搞上去,社会建设中存在地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社会就稳定,社会就和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什么是人才观具体的简介
什么是人才观具体的简介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那么你对人才观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人才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人才观的介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公司、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改革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求才若渴”,不惜重金招才纳贤,并再三强调以人为本。
现在连电影《天下无贼》中也在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看,连贼头都知道市场的趋势,可见人才炙手可热的程度。
人才的概念不可一概而论或者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有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观和价值观,有的重学历,有的重品质,有的重经历,有的重实践能力,有的重相貌等等。
据中华词典查阅: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优的人,有特长的人。
由此而知,“人才”中,品质是首要问题、是基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品质良好,做人诚实正直、心胸宽广、勤奋忠诚。
在此前提下,一个在其所在行业、所在领域、所在层次做出超乎一般人贡献、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才能称得上是“才”。
相反,一个拥有才华却品质低下的人,即使才华再出众,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比方说,如果把“才”用到贼头的身上,才能越高,破坏力就越大。
西方也有句话说: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
中西方的这些道理足以说明人们对品质的重视,优秀的品质是人们成才、成功的指航灯,是一个基本决定因素。
在我们了解了人才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后,出众的才能也应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楚,人才不是全才,更不是全能,不可能尽善尽美。
他们只是某一个行业、某一种职业、某一个公司的佼佼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只能找到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人才,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全才。
所学的知识与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是沧海之一粟。
所以,我们应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目光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扬长避短,挖掘其所具备的潜质。
人才的培养、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人才需要一个以人为本的良好的成长大环境。
家长的人才观
家长的人才观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的方法:1、松绑孩子的童年,别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样子,不能活得那么利益。
童年是孩子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如果家长总是以各种方式逼迫孩子学习,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不是爱翻到是剥夺。
学会松绑孩子的童年,别再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有自己的潜能,不需要按照家长规定的模式成长。
2、孩子是人,有思想有灵魂,不能成为考试的机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或许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较差劲,但孩子总有闪光的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成为孩子人生的伯乐,应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做孩子人生的差评师。
“强扭的瓜不甜”用在这里我觉得也比较合适,因为逼迫孩子去学习某些东西,真的不如让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3、成才之前,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人想让孩子成才,首先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三观,而不是因为学习好一个优点,就忽略了孩子所有的缺点。
很多家长错误的以为想让孩子成才,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好好读书。
我承认好好读书的确是孩子们成才很好的捷径,但如果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不懂感恩,不善良的孩子,他成绩再好将来也不会成才,因为在成才之前首先应该学会做一个人。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的技巧:(一)要正确指导家长认识和对待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是相信孩子,不要温室养花。
别总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行,事无巨细,一概包揽,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充分的自信,让其经点风、晒点阳、受点苦。
二是激励孩子,不要挫其锐气。
未成熟的青少年身心是稚弱的,家长倘若对孩子弱小的行为横加指责,势必挫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加以鼓励,增强其自信,就会更努力发奋,不断发展进步。
三是磨炼孩子,不要断其恒心。
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孩子做一些不太难的事,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根据身心发展特点长期坚持让其在磨炼中增强自信心。
(二)要正确引导家长与教师的双向配合关注孩子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观和成才观
1、当人们津津乐道哈佛大学培养了多少顶尖人才的时候,哈佛大学的校长强调:“哈佛的教育信条是什么呢?我们不在乎学校出了几位总统,多少诺贝尔获得者,而在乎哈佛是否为每一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是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
2、举世闻名的国际示范学校伦敦夏山学校的创始人说:“我宁可培养出一位快乐的清道夫,也不愿意造就一位神经不正常的学者。
”
3、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说:“能使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使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
4、一位教育研究工作者说:“我们不求每一个学生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规格,但都要合格。
”
5、向阳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当中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作为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定要有自己的意志和理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
我们自己不要把自己束缚起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考高分,所有的学生都考100分,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是合格的;只要做到真善美,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一位了不起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