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观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https://img.taocdn.com/s3/m/071c27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e.png)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一、尊重人才人尽其用“人才莫盛于三国, 亦唯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故得众力相扶, 以成鼎足之势。
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 大概曹术相驭, 刘备以性情相契, 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在三国时代, 成功取决于其有多少人而如何获得人才使用人才可以从一个领导者收拾人心的做法看出来。
曹操的文臣武将是在魏、蜀、吴三国中这与曹操唯才是举, 想尽一切办法招揽人才是分不开的。
“正是通过其‘揽才之眼量、爱才之情切、容才之胸襟之不疑’构筑起了其‘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为曹操完成扫灭群雄、统一北方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为了获得人才, 先后三次颁布了求贤令, 天下人才慕名而来, 曹操求贤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举, 即不拘人才。
曹操在攻打宛城之时, 由于张绣的叛变导致其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战死, 但后来曹操为了实现宏伟大业人恩怨, 对张绣予以重用, 并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 此举促进了北方的统一。
同样, 曹操也重用了给张绣出主意昂和典韦战死的贾诩, 官渡之战前, 袁绍曾派人诱降张绣, 张绣也做好了投降袁绍的准备, 但贾诩认为投降袁绍降曹操, 因为“曹公众弱, 其得我必喜, 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 固将释私怨, 以明德於四海, 其宜从三也证明贾诩的判断没有错, 曹操闻张绣、贾诩来降后非常高兴, 他对贾诩的宽容与重用也揭开了曹操霸业的序幕非常喜欢关羽, 一直想让关羽投靠自己, 关羽在被敌军冲散的情况下不得暂且投靠了曹操, 曹操厚礼相待。
后来道了刘备的下落, 便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曹营, 程昱建议追杀关羽, 但曹操认为关羽忠诚之心日月可鉴, 随即遵守关羽放行。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29岁投靠曹操, 38岁殁于军中, 十年间为曹操出谋划策, 使曹操的势力逐尤其是他在临死之前给曹操留的书信, 让曹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袁氏兄弟。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 他尤其看重对郭嘉的计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郭嘉中年便病逝, 曹操亲自祭奠, 痛哭流涕。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68dd03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6.png)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
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
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曹操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洲,分化、诱降青州部分黄巾军,成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年),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
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在《论争天下答袁绍》中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就是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他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在《(孙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说:“师贞丈人吉。
”其意是。
军队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来统率。
在诗作《短歌行》中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在《求贤令》中,开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对人才的作用曹操不仅有过极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把自己个人的才干和作用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并强调“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随笔:从曹操的人才观说起
![随笔:从曹操的人才观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283c676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c.png)
随笔:从曹操的人才观说起三国英雄人物曹操在使用人才方面兼收并蓄,体现出远见卓识,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他对于冲锋陷阵、立有战功的武士予以重奖,对于出谋划策、以笔为刀的文士同样厚待。
用现在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他对"软科学"人才很重视。
曹操为他手下的大谋士兼文人荀彧记功和颁奖,荀彧以没有参加野战为由而辞让。
曹操却说:"谋为赏本,功未必皆野战也。
"在曹操看来,文人们虽然不善冲锋陷阵,但他们手中的笔并不比刀枪的分量差。
因此他对来到他麾下的文人特别赏识。
才子王粲,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十五年,只因其貌不扬,就一直遭到轻视。
刘表死,他说服刘表之子刘琮,举军归向曹操。
王粲立即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丞相属员),并被赐爵"关内侯",不久又被提升为"军祭酒"(学官名,为博士之首)。
曹操建立魏国,又进一步拜王粲为"侍中",使其进入核心层。
丑文人(不是"臭文人")王粲的命运,说明曹操真正做到了"不问来路"、唯才是举。
反观今天,我们一些单位在人才聘用与使用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过于急功近利,把人简单地等同于锄头和扳手,尤其是某些公司招收漂亮女大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她们当"攻关小姐",以至于女大学生不得不拍摄自己的"写真集"以取悦老板;二是"武大郎开店",拒绝接受比自己强的人才;三是"叶公好龙",一些企业热衷于人才高消费,但是又不恰当使用,甚至让女大学生去厕所收费;四是"派系观点"根深蒂固,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意识。
要改变这些错误观念和不良现象,就要充分认识人才多样性的特点,学习曹操兼收并蓄、唯才是举的用人风范,让各种人才都能施展抱负,要面向全社会选才。
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仍然需要开拓,目前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制约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写文学短评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写文学短评](https://img.taocdn.com/s3/m/7db377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d.png)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短评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它充分展示了曹操在人才意识方面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的读后感,可以说是对曹操人才观的生动展现。
首先,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展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时光如梭,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他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共同建立他的天下。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基础。
其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句,抒发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
他以酒比喻贤才,认为只有得到更多的人才,才能解忧。
这种对贤才的渴求,显示了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
在接下来的诗篇中,曹操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
这两处引用,看似是借用古人之言,实则是曹操对人才态度的微妙展现。
他渴望得到贤才,但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尊重人才,礼遇人才。
这种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核心。
最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诗,是曹操对贤才们的呼唤和期待。
他以乌鹊比喻贤才,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也就是找到明主。
这种对贤才的期待和尊重,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升华。
总的来说,从《短歌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他的人才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深深的思考和体验。
他深知人才对于建立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渴求人才,珍视人才。
同时,他也明白得到人才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时间。
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以酒比喻贤才,以乌鹊比喻贤才,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深深挂念和期待。
此外,《短歌行》也展示了曹操的个人魅力。
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情感深沉,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他的坦诚和直率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慨,都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深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表达。
在文学史上,《短歌行》无疑是一首经典之作。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842ec1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2.png)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简介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在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汉末,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文治武功,卓有建树,无人可及。
群雄逐鹿,势力消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曹操之所以功业彪炳,主要就在于他具有当时最进步的人才观,非常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
他强调“唯才是举”,不受封建选拔标准限制。
他知人善任,用人各尽其才,宽仁大德,不念旧恶,做到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且赏罚分明。
因此,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
正因为拥有了众多文武干才,曹操才能在争霸过程中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正面评价及其影响曹操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对于在群雄逐鹿中胜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他广泛网罗人才,招贤纳士。
曹操能够成其霸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他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
他“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曹操知人善任,用人都能各尽其才,这是曹操用人政策最重要的特点。
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
(一)武将如雨战功赫赫曹操的武将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他们组成了曹操军事方面的骨干力量。
此外,曹操也吸收一些有作战能力的降将,如张郃、张辽、庞德等,作为自己的部下。
地方豪强,诸如许褚、李典、臧霸等,也被曹操收为己用。
曹操帐下武将如雨,随着他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谋士如云进言献策曹操的谋士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有军事才能的人,帮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荀彧、荀攸、郭嘉等。
一类是有治民才能的人,帮助他治理地方,如毛玠、枣祗、任峻等。
二、宽仁大德不念旧恶曹操有霸王之心,他知道要成就霸业,必须笼络人心,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必须做到宽宏大度。
他宽仁大德,用人不念旧恶。
他对前来投降的人都能量才使用,对待俘虏而得的文官武将,若有才能,亦不歧视,反而加以重用。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b9a1968a83d049649b6658ba.png)
结束语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39148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8.png)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曹操用人的艺术
![曹操用人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5a1db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d.png)
曹操用人的艺术
三国是一个英雄人物倍出的时代,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创者,广集英才,知人善用,而被后世传为佳话,那么他的用人又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分析。
一、曹操对人才的完全信任
曹操用人不会中途换帅,更新团队,他会对手下以充足的信任度,还会充分尊重下属的积极性,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比如在收降张辽之后仍令其统帅旧部,汉中之战全权授予张郃指挥权,即使有败,亦不予追究。
对于关羽,明知其心在汉仍礼遇有加。
二、曹操不看出身唯才是举
三国是士族垄断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时代,各大诸侯亦是士族的代言人,比如袁绍四世三公其所用者非士族而不可。
但曹操反其道行之,用人不看门第出身,只看自身能力,多次下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
一方面打击了士族下结块的社会,另一方面确实网罗了大批英才。
三、善于识人,知人善用
这一条是指曹操如何使用人才的艺术,曹操会充分了解人才的属性特长,将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许褚悍勇但短于治兵,便令其统帅禁卫,徐晃长于布阵,令其分兵独当一面,于禁善长治安内政,令其屯田。
曹操充分了解人才并将他们的特长最大化。
四、善于培养人才
曹操不仅喜欢从敌方挖人,更善于从己方阵营培养人才,提升人才。
例如曹操从虎豹骑中发现了曹真、曹纯等大将,从行伍中提拔了乐进、李典、满庞等人。
曹操对于有潜力的大将总会充分的等待他成长,当然他眼光也很不错。
以上几条就是小编总结的曹操的用人之道,当然了曹操的手段远不止这些,欢迎补充。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7d5fb9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1.png)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短歌行》、《观沧海》等都是经典之作。
在曹操的文学创作中,人才观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一、曹操的人才观曹操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他一生中提拔了很多人才,这得益于他的人才观。
曹操认为人才是国家和军队兴旺发达的基石,他说:“天下之大,无人不有才智,然未有以才智得用者也。
”他认为人才需要经过挑选、培养和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价值。
他所倡导的是“不拘一格,用人唯才”的人才观,只要有才干,不分出身、阶层、籍贯、文化程度,都可以得到使用和提拔。
曹操的人才观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期望上。
他认为人才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忠诚、诚信、气节、勇气等品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他曾经说过:“天下英才,尽在朕膝下,但献于国者,寥寥无几。
”这说明他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他希望人才能够全心全意为国家和民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奋斗。
二、曹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曹操的人才观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他在实践中也积极地选拔和培养人才,把他们放到适合的工作中发挥所长,使得国家和军队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操最早的一个提拔并信任的人才是荀彧,荀彧才思敏捷,为官清正,他在曹操手下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参与了起草《建安中兴颂》等的文学创作,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臣。
荀彧的成功也启示了曹操,他之后又大力选拔和提拔文学才子曹植,成为投入文学创作的重要人才。
曹植的诗词文采斐然,让曹操更加欣赏他,还亲自为他撰写了赞赏他的文章,称他为“世之才也”。
曹操不仅看重人才的才干和文学才能,而且看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培养人才不仅是要他们懂得如何治国理政,而且要他们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全心全意地服务。
他把自己的人才培育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崭新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方式。
三、曹操人才观的意义曹操的人才观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一方面体现了他自身的政治智慧和视野,另一方面也为历代政治家和文化名流提供了借鉴。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https://img.taocdn.com/s3/m/b9523a1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d.png)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相比,曹操延揽人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德并不吹毛求疵,有一技之长的人岂能不趋之若鹜?果然,人才就像听到了集结号一般,团结在了曹操的周围。
曹操屯土山约法三章收降关羽,官渡之战中倒履迎许攸等,使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为“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打下了人才基础。
曹操一生中曾三次正式下发“求贤”公告,不管是声色犬马之徒,还是鸡鸣狗盗之辈,劣迹斑斑声名狼藉无所谓,曾经站错队也不嫌弃,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所用。
他在起兵之初即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接着在一道求贤令中又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在与袁绍对垒时,他听说许攸来了,拍着双手大笑说,“吾事济矣”。
最著名的一道求贤令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以法令、制度确立唯才是举方针,是乱世用人的英明决策。
曹操唯才所宜,荀彧投奔曹操,大为高兴,说:“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
对徐晃、郭嘉都加以重用。
陈寿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人才观,第一、重用亲人,贤不避亲。
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13161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7.png)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1a01f0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2.png)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管理人才方面有一些观点和做法,对现代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1.重视人才选拔:曹操注重发现和选拔人才,不拘泥于出身和背景,而是注重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这对于现代管理也很重要,要注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而非单纯看重其背景和资历。
2.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曹操注重培养和发展手下的人才,通过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
现代管理也强调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成长,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3.激励和奖惩并重:曹操善于运用激励和奖惩机制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重用有才能的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同时对表现不佳者采取严厉的惩罚。
现代管理也强调激励和奖惩的有效运用,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4.重视团队合作:曹操注重建设团队,注重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他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才能,使团队整体的业绩得到提升。
现代管理也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注重构建高效的团队和协作机制。
5.知人善用:曹操善于洞察人才的长处和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这对于现代管理也很重要,要善于了解员工的优势和特长,并将其合理地配置和利用。
6.强调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曹操注重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他自己身体力行,勇于冒险、勤奋努力,并且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坚定的领导力。
这对现代管理来说也很重要,领导者应该成为员工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动和价值观影响和激励团队。
7.灵活运用人才:曹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任务灵活运用人才,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对现代管理来说也很重要,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和任务分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8.善于倾听和沟通:曹操重视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他注重与下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现代管理也强调领导者的倾听和沟通能力,倾听员工的声音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提升团队效能。
一代千古枭雄一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代千古枭雄一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9f9b33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4.png)
一代千古枭雄一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当时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之后同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请问:是什么让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曹操的对待人才的态度。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接下来,海潮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1(一)人才之重:从“争天下必先争人”到“只在得人”曹操曾经颁布过三道《求贤令》,分别是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
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在短短的七年间连颁三次求贤令,征求人才,这也被历史学界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
诚然,网罗人才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作秀,曹操求贤若渴的真实心态跃然纸上,让人心动。
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典范,常常使后世很多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曹操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
他一再强调以“才”举人、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
因此,曹操在与其他雄主相比,在人才竞争方面就己独占鳌头,抢得了先机。
2(二)选人之法:从“唯才是举”到“德才兼备”从多种典籍的记载可以看到,在选人方面曹操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他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思想精髓的。
在他那里,凡有治国用兵之术之才,不论出身高贵低贱与否,一律加以重用。
哪怕这个人名声不佳,但只要坐拥一身本领,定会委以重任;他主张打破传统的观念,废除固有做法,直接到民间选拔人才。
在他看来,人才是“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曹操一生中起用了不少是来自“细微”之家的文官武将,其中像徐晃、张辽等出身贫贱的有才之人都一一被曹操委以重任。
当然,曹操也并不排斥出身于世族门阀的人,只要有才,同样也会给予重用。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12f367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0.png)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治国理政、经济发展以及军事指挥方面具有非常出色的才能和成就。
曹操的思想非常深刻,他对人力资本控制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进行述评。
一、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解曹操在撰写《政典》时曾有“治国之道,必先以经济为本”之说。
他认为,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必须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在他的治国理念中,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曹操在组织和管理军队时,提出了“多考、多用、熟练、勇锐”四个方针,这也是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体现。
他认为,要将人才用到最好的地方,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熟练训练,以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种理念也导致了他长期地招募士兵和将领,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和品德素质。
二、曹操的选拔标准曹操在选拔人才时,注重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重视个人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在他的选拔标准中,身份和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他认为,只有真正的能力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
他曾经说过:“任人之法,唯才是举,不问其族谱。
”此外,曹操还注重对人才的考核和评价。
他提出了“考核三年,査其有无”之说,而这种考核不仅限于军事,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说服力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获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进一步发挥个人的价值。
三、曹操的奖励措施在曹操的治国理念中,奖励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控制手段。
他通过奖励鼓励士兵与将领努力拼搏,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投入和积极性。
在战争和平时期,曹操都会给予丰厚的物质奖赏和荣誉称号,以表彰和鼓励个人的杰出表现。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发挥。
四、曹操的惩罚手段与奖励相对应的是惩罚,曹操在人力资源控制领域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对于不合格和失职的人员,曹操会出重手予以惩戒,给广大的群众以威慑。
他曾经说过:“有功者奖,无功者罚,以此为治。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09534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7.png)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曹操在人才观方面的做法和看法,对现代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曹操的人才观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二、曹操的人才观曹操在管理团队和选拔人才方面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这些做法在现代管理中仍然值得借鉴。
1.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曹操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无论是身边的士兵还是文官,曹操都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发现其潜力和才华。
曹操曾言:“治世之英雄必出于此,愿以身殉国,何愁不得英雄!”可见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才能胜于背景曹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看重其才能,而非出身背景。
他曾说:“吾欲料其君天子,饶必有所长。
”曹操重视人才的个人能力和贡献,而不仅仅是出身或职位。
这种才能胜于背景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也有启示意义,更应该注重人才的能力和价值,而非单纯看重其社会地位。
三、曹操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有着许多启示,表现在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方面。
1. 积极发现和选拔人才现代管理需要积极寻找和选拔具有潜力和能力的人才。
这需要管理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人才。
与曹操一样,现代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员工的表现、评估其能力和潜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来发现并选拔人才。
2. 重视个人能力和贡献现代管理应该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非单纯看重其出身或职位。
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并给予适当的回报和认可,激励员工持续进取和创新。
3. 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曹操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
他善于将不同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
现代管理者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搭建良好的团队组织架构,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eac3019a300a6c30c229fcc.png)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曹操是一代枭雄。
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
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
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唯才是举”论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 明清小说鉴赏期末考查作业
![“唯才是举”论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 明清小说鉴赏期末考查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bdb16c4b14e852458fb571c.png)
“唯才是举”论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摘要:《三国演义》可道明姓名者一千有余,形象个性鲜明者数十。
其间魏王孟德是谓典型也。
适先生贯中写曹,非作阶级本性简解,皆以各层次、多角度刻画,谓古往今来之大奸雄。
涉往文解,言操“乱世奸雄”。
所谓“奸雄”者,诈才一也。
操以封建政治家而著,因军事统帅者以出,麾下群贤云集,终竞得天下三分。
论其雄心超于权、备,盖因其驭人之术权、备远莫能及。
关键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爱才情切胸怀宽阔礼贤集言正文:言《三国演义》之君纳才用才,人曰“刘备惜才”,因其“三顾茅庐”,又拜得关、张、赵等虎将数名;曰“孙权善才”,因其任鲁肃、陆逊于败军之际,在危难之间,然鲜有闻“曹操爱才”之说。
孟德谓史上地主阶级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盖三国英雄之最。
而其改用人之政、革用人之策,唯才是举,是谓玄德、仲谋所不及。
“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此言尽操成大业之诀。
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为魏王得以挟天子而号天下之要因。
是毛宗岗谓其“见才便爱”,知人善任。
汉末乱世,阶级矛盾尖锐,政权斗争激烈,群豪雄起结团,图谋拥兵称霸。
混战割据,霸言一方。
操出于官宦之家,为氏族不耻。
初势单,无资可籍。
不及袁绍、袁术出身贵胄,“势倾天下”;亦不及备,帝称“皇叔”;故,操唯广纳贤士,以壮声势,招揽英才,为己所用,方可争得寸席,以图霸业。
建安十五年春,操撰《求贤令》以求贤德,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唯才是举,看得而用之。
”令再建安十九年,令三建安廿三年。
三令,明“才”义,辨“才”“行”,博真才者意切,揽实学者情真。
求贤若渴,拳拳之心,难以言表。
论及孟德纳才用才之事,或道“杨修之死”。
然操帐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平乱世之战局,定北疆之沃土,非“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不可得。
(一)礼贤集言战前,必先征思广益,广纳韬略。
曹操用人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 曹操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547c8e1b14e852458fb57ce.png)
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那么什么叫知人善任?1、知道哪些人是人才;2、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3、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1、曹操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
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这是第一个特点。
2、曹操在前期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
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
曹操用人但是这样一来,他有一个优势,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
展开剩余77%优势是: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
劣势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
3、曹操阵营复杂,他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
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
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曹操治军很严,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
因为他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而且他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2、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再有,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部下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5dce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6.png)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嘿,咱今儿来聊聊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
咱先说说曹操。
曹操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啊。
他特别看重人才,只要是有本事的,他都想招揽过来。
他就像是个求贤若渴的大老板,到处找能干的伙计。
有一次啊,曹操听说有个叫许攸的人特别有才,这人在袁绍那边。
曹操那是想尽办法要把许攸弄过来。
当时许攸在袁绍那过得不太痛快,曹操一听说这情况,马上亲自去迎接许攸,那热情劲儿啊,就跟迎接财神爷似的。
许攸一看曹操这么有诚意,得,就跟曹操混吧。
这许攸一来,可给曹操出了不少好点子,帮曹操在很多事情上取得了大胜利。
曹操就是这样,只要你有本事,他就把你当个宝。
再看看司马光。
司马光也有自己的一套人才观。
他更看重品德。
觉得一个人再有才,要是品德不行,那也不行。
我就记得有一回,司马光他们那在选拔人才。
有个人确实挺有才华的,但就是有点小心眼儿,做事不是特别地道。
司马光就纠结了,到底要不要选他呢?最后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品德更重要,就没要那个人。
你看,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各有不同,但都有他们的道理。
曹操要的是能帮他打天下的人,司马光要的是能靠得住的人。
他们俩就像是人才市场里的两个大买家,一个看重能力,一个看重品德。
在咱现在的生活中,也到处都是人才啊。
有的人像曹操喜欢的那种,有超强的本事,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有的人则像司马光看重的那种,品德高尚,让人觉得特别可靠。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呢!哈哈,说曹操,说司马光,其实也是在说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呀,大家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人才观呢!。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26106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c.png)
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作文《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曹操和司马光这两位厉害的人物,他们的人才观可有意思啦!先来说说曹操吧!曹操那可是个超级有眼光的人呐!他就像一个厉害的猎人,到处寻找有本事的人。
他才不管这个人出身咋样呢,只要有才华,他就喜欢。
就好像他手下的郭嘉,那可是个超级聪明的谋士呀!曹操对他可重视啦,就像宝贝一样。
曹操常说:“吾得此人,如鱼得水也!”这不就是他对人才渴望的表现吗?他还说过:“唯才是举”,哇塞,这得多大气呀!他难道不怕别人比他还厉害吗?再看看司马光。
司马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呢!他写的《资治通鉴》那可是超级有名。
他的人才观呢,也很有特点。
他觉得一个人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
这就好比一棵树,不仅要长得高,根基还得稳呀!他觉得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做出大贡献。
他会仔细观察一个人,看看他平时的行为举止,是不是个好人。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起曹操和司马光的人才观。
我说:“曹操的人才观好酷呀,只要有才华就行。
”小伙伴就反驳我说:“那可不行,要是有才无德,那不就成坏人啦!”我一想,好像也对哦。
这时候另一个小伙伴说:“司马光说得也有道理呀,德才兼备才是最好的。
”我们争来争去,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俩的人才观都有道理呀!曹操就像是个敢于冒险的探险家,他不在乎路上的荆棘,只在乎能不能找到宝藏。
而司马光呢,则像个谨慎的守护者,他要确保宝藏不会被坏人抢走。
他们俩一个重视才,一个重视德,不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吗?既要努力学好知识,又要做个善良有品德的人。
所以呀,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们俩的优点。
既要像曹操那样,善于发现别人的才华,也要像司马光那样,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呀!你们说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曲三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曹操的野心勃勃、刘皇叔的苦心孤诣都是荡气回肠,令人动容。
然而纵观三国兴衰,天下大势和人才的流动是分不开的。
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中国自古就有尊贤爱才的传统,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七分,为问鼎中原各国更是招贤纳士,但唯有秦国始不拘于宗族,地域之观念,重用多国之人,得之以助得一统天下。
三国之际,天下三分,人才的流动更是关乎国家之兴衰。
我们从小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爱才之名远扬。
但是三国中,曹操也是一个极其爱才之人。
一、广招才士,求贤若渴
说起曹操的求贤之人,我觉得不得不说便是他的《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句句都说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想将天下英才都收归己有之心。
曹操一生曾针对不同情势,用发布过三次“求贤令”,且是用官方文告。
这是曹操招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横槊赋诗之英雄气概已经让人生佩,且吟诵的乃求才之诗,其心可知。
第三十回中许攸弃袁绍来投奔曹操时,“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重视人才,才使天下英雄往之,且为其拼死效力。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八路诸侯会合讨伐董卓,华雄得势,关羽请求前去一战,但诸侯中皆以之低,唯有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眼界之人。
他能力排众议,不囿于身份,用人唯才。
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之人劝操杀之。
操怜其文采,赦他不死,命为从事;对说过:“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的张辽也亲为解绳索,收入己帐;庞德原为马超心腹,后降曹操,曹操也能信任他,教他做先锋。
由此看来,曹操的心胸并不是像常人所言之狭窄,反而是有一种敢于用人,不念旧恶,化敌为友之心。
这位魏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而且曹操不杀败将之军,能为国家保留人才。
而一方面,经历过败战的将领有些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手过于强大。
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继续为国效力。
另一方面,败将之军更为谨慎,且待罪立功的心理更为强烈。
若主宽待之必将感恩戴德,更为忠心。
曹操则做到了这点。
曹仁、李典被刘备连败五次,失掉樊城,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
曹只说了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未去深究其罪责。
夏侯惇被诸葛亮在博望烧得焦头烂额,回许昌自缚见曹,伏地请死,曹释之,并说“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
曹操根据事情,体谅部下。
反观孔明在六出祁山时斩马谡,杀陈式,不容败将,虽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显宽厚。
然而人无完人,就算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他在有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来其在人才任用时候的弱点。
有一点有些滑稽的便是以貌取人,张松在投降曹操之时,曹操见其长相猥琐,又因言语冲突就下了逐客令。
这让曹操失去招揽蜀中才仕的好机会。
还有就是不及德才网罗人才,虽然此法能招揽更多的人,但是不免有品德低下之人,后患无穷。
像华歆、王朗等,虽然很有才能,却品德低下,沉醉于荣华富贵,最终难免祸国殃民。
但总的来说,曹操重视人才的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去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