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简介经过

安史之乱简介经过

安史之乱简介经过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一次规模宏大的内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乱起于755年,终于763年,历时8年之久,期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屠杀和流离失所的悲惨事件。

安史之乱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唐朝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造成的。

当时,唐朝的统治者李林甫等人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而且唐朝政府对外的战争不断,导致国家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的藩镇势力逐渐壮大,其中以安禄山、史思明和朱泚三人最为著名。

他们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唐朝政府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和朱泚三人却同时发动了反唐起义,称帝称王,意图推翻唐朝政权。

他们的起义得到了一些地方的藩镇势力和百姓的支持,导致唐朝政府陷入了极度危机之中。

唐朝政府先后派出了几支军队进行镇压,但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

到了757年,安禄山的军队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迫使唐玄宗和唐朝政府逃往四川。

此时,唐朝政府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随后的几年中,唐朝政府和反唐势力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双方都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屠杀。

唐朝政府先后派出了几位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杨国忠等人,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直到763年,唐朝政府才最终击败了反唐势力,恢复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安史之乱给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唐朝政府在乱后加强了对藩镇势力和地方官员的控制,大力整顿了官僚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唐朝政府在乱后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如加强对百姓的保护,减轻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等。

这些改革尽管有限,但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难忘的篇章。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起因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

一、原因:1. 政治腐败:在唐朝中后期,朝政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官府弊端丛生。

这些腐败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2. 贵族势力:唐朝时期,贵族势力日益壮大。

贵族豪强不断侵占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贵族出身,利用贵族势力策划叛乱,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

3. 民族矛盾: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壮大,与汉族之间存在矛盾。

安禄山是一个突厥人,而史思明是一个回纥人,他们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不满,勾结起来,发动了安史之乱。

二、影响:1. 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导致了长达8年的内战,战乱蔓延至全国各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农田荒废,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瓦解,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 国力衰退: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度下降。

军队损失惨重,财政耗竭,边疆土地大量丧失。

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逐渐失去了统一的力量。

3. 地方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各地的割据现象。

叛乱平息后,安禄山的儿子安慈乂在河南建立了大燕政权,又有黄巢、王仙芝等人相继起兵。

这些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4. 文化倒退: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文人因战乱而流亡,文化交流受到阻断。

唐朝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停滞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腐败、贵族势力和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唐朝内乱的爆发。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地方割据和文化倒退等方面。

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内战,更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安史之乱的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次剧烈社会动乱,从公元755年开始,至763年结束,历时近十年。

这场动乱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皇帝在政治上偏爱皇后杨贵妃,致使杨贵妃亲属集团掌握了朝政,导致政治堕落,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这场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以下是安史之乱的知识点:一、叛乱的原因1. 政治腐败:唐玄宗在政治上偏爱杨贵妃,致使杨贵妃的亲属集团掌握朝政,权倾一时。

这些宦官和杨贵妃一族利用职权谋取利益,强迫百姓交纳过多的赋税,使得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逐渐加剧。

2. 军费开支:唐朝自开元年间开始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大兴土木进行城池修筑,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庞大,因此军费支出也不断增加。

而当时唐朝的赋税和财政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备开支,导致国库储备日益减少。

3. 人口流失:为了避免战乱,许多外地百姓都聚集在唐朝的中原地区。

而这些人口的增加使得地区的耕地越发不足,同时也加剧了粮食和物资的匮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政府不得不通过增税、征兵等方式来解决,这导致了更多的人口流失,百姓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

二、叛乱的过程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朝的边将,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之后,开始谋划叛乱。

安禄山拉拢周围的军队和各方势力,最终在755年发动了叛乱。

起初,安禄山军仅仅是为了攻占河北一带的重要城市,但很快他们就向东南方向进发,侵占了唐朝首都长安,掀起了全国性的叛乱风潮。

2. 史思明叛乱: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下,因为功劳赫赫,被任命为北方的节度使。

不久之后,史思明也开始策划叛乱,他的部队跨越黄河,攻占了洛阳和东都,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另一支主力军。

3. 抗战与平定:叛乱开始后,唐朝百官和有志之士纷纷响应,组成了“剿安”的大军,和叛乱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

经过几次的战役,唐朝军队最终击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安史之乱也在763年被平定。

三、叛乱的影响1. 经济衰退: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许多城池和农田被毁,生产力受到了严重损伤,物资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时期(755年-763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内乱和战争。

安史之乱,是起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反唐而引发,尽管在反唐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是非常轻佻却又狠毒的,但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却远非如此简单。

那么,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呢?以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讲解。

一、政治原因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政治局面混乱,尤其是唐玄宗个人的政治行为也极其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唐朝的开元盛世,在唐玄宗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安史之乱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起初,唐玄宗在一段时期内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他推行内外政策,尤其是对外开放政策在当时是独具特色的。

但是,唐玄宗晚年时期,由于与他的妃子杨玉环非常亲密,甚至可以说是痴迷,所以进入宫廷生活的仕宦们养成了靠谄媚取得宠信的恶习,那个时候官僚腐朽和雇佣兵成为了当时政治走向的主流。

唐玄宗晚年二十年间,极大限度地靠贿赂和恩典来收买自己的亲信和军队,并且一度想建议其子李隆基即位。

虽然这几乎被人们所否决,但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已经给了反叛分子可乘之机。

另外,唐玄宗还是一个比较哀婉之人。

他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认为,开元以来都有很多功勋人物却没有得到他本人的封赏,而这些人都觉得是自己应该拥有的,所以唐玄宗不得不承担起许多不必要的罪名。

二、经济原因在唐朝时期,由于实行封建制度,官僚等少数人掌握经济权力。

这样的局面,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垮掉。

在唐初(618年-907年)时期,由于国家的土地充足,人民可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所以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因为四方战火不断,民众疏散,生产力下降,财富分配也呈现恶化的趋势。

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十年间,崩溃的经济导致了数百万人呀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然而,当他们到达城市时最终发现他们会面临更加困难的生活。

由于战乱,立秋杂元在民众之间流通,若一个人想要不饿死,就必须花费全部积蓄。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精讲课件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精讲课件
社会矛盾激化
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加大,民不聊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地方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势力增强,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边疆民族、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为各民族 的自立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文化艺术的推动
安史之乱后,文化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个性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 繁荣和发展。
唐朝的军事制度
募兵制
唐朝实行募兵制,军队主要由职 业军人组成,战斗力较强。
节度使制度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逐渐形成 ,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成为 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
边疆防御体系
唐朝中后期,边疆防御体系逐渐削 弱,边疆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
02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禄山的崛起
出生背景
安禄山出生于边疆地区,早年生 活贫困,后因机缘巧合成为军人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 2
世界贸易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 路,推动了世界贸易的重心向东方转移。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安史之乱后,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地区得到了更 广泛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穆斯林的形成。
3
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安史之乱后,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 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安史军队分裂
02
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安史军队战斗力下降,被唐朝军队逐个击
破。
覆灭
03
763年,史朝义自杀,安史叛乱宣告结束。
04 安史之乱的影响
对唐朝的影响
政治动荡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政治的动荡和中央集权的削弱,使唐朝由盛 转衰。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什么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什么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什么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一、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的历史事件,是唐朝的一个严重的历史事件。

此次事件不仅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安史之乱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政治腐败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此外,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朝政逐渐腐败,这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次,民族矛盾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较为尖锐。

当时,北方边疆各民族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唐朝不得不加强边疆防御。

但是,这种防御也加剧了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当时,唐朝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唐玄宗后期财政管理不善,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许多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政权。

这导致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次,安史之乱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中,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受到了迫害或逃亡,这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和损失。

此外,安史之乱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也导致了文化领域的冲突和对抗。

此外,安史之乱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持续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分裂,这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这也为后来的历史事件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A.“贞观之治”B.黄巢起义C.安史之乱D.鉴真东渡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A.后梁B.后唐C.后周D.后蜀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4、唐朝诗人杜甫的《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A.八王之乱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五代十国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历史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历史的复习贵在记忆和理解,只有把记牢,才可能拿到高分。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1、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

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

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

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

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

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

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

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以上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帮助同学们复习。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高中!。

安史之乱知识点

安史之乱知识点

安史之乱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发生在唐朝时期,具体时间是755年至763年。

这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他们叛变投降了契丹和吐蕃两个外族,企图推翻唐朝政权。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安史之乱的知识点进行逐步介绍。

第一步:背景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然而,由于宦官干政、税赋重压、战争频繁等问题的积累,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安史之乱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

第二步:叛乱的起因安史之乱起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宦官的干政导致了朝政腐败,使得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

其次,税赋重压使百姓生活困苦,民众负担过重。

第三,由于战争频繁,军队中的士兵待遇差,士兵们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造成了叛乱的爆发。

第三步:叛乱的过程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安禄山在并州起兵叛乱,他率领的军队迅速攻占了首都长安,并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随后,唐朝政权被迫南迁,安禄山成为了唐朝的宰相。

然而,安禄山统治期间,他残暴无道,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最后,李守贞等忠臣勇将奋起抵抗,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唐朝政权。

第四步:叛乱的影响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这次叛乱使唐朝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让唐朝逐渐走向了衰落。

其次,叛乱过程中,各地民众纷纷起义,形成了一些独立的政权,如蜀汉、后梁等。

这些政权的出现,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最后,安史之乱也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了唐朝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地方分权等。

第五步:历史价值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叛乱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另外,安史之乱的发生和结束,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国家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是唐朝晚期最为重大和动荡的内乱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权臣与皇权之争: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杨贵妃和其
族人杨国忠、杨国忠之子杨国忠等权臣在朝廷中的日益影响力。

他们掌握了大量军权和政治权力,侵害皇权,并排挤其他有实权的官僚。

这引发了皇权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2.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唐朝晚期社会不平等加剧,贫富
差距增大。

贫民遭受压迫,赋税繁重,社会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贵族地主和富商阶层寡头垄断土地和经济资源,引发了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

3.赋税和徭役负担:安史之前,唐朝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
战争和外征活动,导致财政上的困难和负担加重。

中央政府通过增加赋税和徭役来筹措军费和财政支出,而这给农民和地方官员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与压力。

4.军队失控和反对势力的兴起:军队在安史之前成为了一个
独立权力机构,诸多节度使和安史之乱起义军等军事势力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

这些势力对中央政权产生了不满并试图夺取更大的权力。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权臣与皇权之争、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赋税和徭役负担加重,以及军队失控和反
对势力的兴起。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唐朝政权的内部矛盾和动荡,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2013级历史系邓卜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一蹶不振。

关于这场发生于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叛乱起因,历来是唐史研究的重点,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众说纷纭。

我根据这些见解对安史之乱的背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有诸多因素,下面我从唐玄宗个人施政和唐后期的社会危机来进行分析、阐述: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求治、改革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生活节俭,去奢省费,开创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使唐出现了的“开元盛世”,但是盛世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玄宗并没有善始善终,曾经的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唐玄宗到了开元中后期政治上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检,奢靡腐化,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

夭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

这时的玄宗变得挥金如土,与以前的玄宗大相径庭。

自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怠于政事,一心纵欲享乐,赏赐无度。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这些都是从民间百姓搜刮来的脂膏,现在只为得一美人笑如此的奢华,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引起的百姓的不满易导致农民起义,激起社会矛盾。

唐玄宗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变得奢华腐败,由骄侈心代替求治心,同时在对待边疆问题上变得好大喜功,重视边功,这就导致边将邀功贪赏,无顾挑衅,发动了许多不义战争,例如南诏天宝之战,就是这些不义战争的组成部分。

“玄宗御极,承平岁久,天下又安,财力殷盛。

开元已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吞灭奚、契丹,剪除蛮、吐蕃。

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赐之极,骄矜遂增。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动乱,发生于唐朝中期,即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十年间。

这场动乱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唐朝的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当时的唐朝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一些内外因素的困扰。

首先,唐朝朝廷由于过于重视外征战争,使得国家财力耗竭,军费开支过大,导致政府财政紧张。

而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崛起与发展,就是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机会。

他们在唐朝的西北边境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形成了与朝廷相对立的势力。

唐朝统治者的失职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大唐皇帝玄宗在位期间,沉迷于享乐,荒淫无道,导致政府腐败,官员贪污腐败,民生困苦。

这种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使得人民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为叛乱提供了社会基础。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安禄山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名宦官,由于得到了玄宗的宠信,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兵力。

755年,安禄山趁着朝廷内部的混乱和玄宗的荒淫无道,发动了对朝廷的叛乱。

他自称“大燕皇帝”,建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东都政权,并率领军队进攻中原地区。

随后,史思明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进一步加剧了动乱的局势。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动乱导致了唐朝政权的动摇和分裂。

朝廷内部的混乱和叛乱势力的崛起,使得唐朝政权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疆域大幅缩小。

动乱期间,安禄山的东都政权曾一度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地位,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安史之乱也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

叛乱期间,军队经常抢掠掠夺,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和财产损失。

农田荒废,商业停滞,使得社会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此外,动乱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地方割据势力的镇压来维持政权稳定。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唐朝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为后来的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安史之乱的起因1.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担任节度使。

唐玄宗当时好逸恶劳,执政不善,导致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军队士气低下。

2.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不满和自身野心的膨胀。

他们在叛乱之初各自占据地方,积极招募士兵,详细策划对唐朝的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1.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正规军不堪一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中国国土。

2.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战争,双方军队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

安史之乱的期间,唐军出现了多次崩溃溃败,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3.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政府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人事变动。

唐玄宗和李隆基等多位皇帝在安史之乱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他们的执政能力并没有阻止叛乱的蔓延。

三、安史之乱的结果1.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统治的削弱,国力的严重衰退。

唐朝政府的失职导致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官员贪污腐败,内外交困。

2.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经济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唐朝政权一再遭受内忧外患的威胁。

3. 安史之乱的结果还包括了对唐朝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

叛乱的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扰乱。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1.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唐朝政权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叛乱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弱,政权的动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2.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政权由于叛乱而逐渐走向衰落,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3.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科技的影响上,军事、农业、工艺等方面都受到了叛乱的冲击。

五、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1. 安史之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本文导读: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一)、政治原因:安史之乱的政治原因,主要在于三省合议制的破坏和皇帝所宠宰相的个人的专权。

《新唐书》卷51志第三十六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

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

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

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

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

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

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可见,唐朝初年,由于三省六部制存在,且由于贵族地主的地位仍然很高,拥有决策、商议权的大臣以各种名目存在,有时“宰相”竟有一二十人,加之严格的三省合议制的存在,虽然有时决策的速度比较缓慢,然而个别大臣专权的可能性很小,出现李林甫、杨国忠式的权臣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而唐玄宗时期,这种三省合议制开始发生变化了。

宰相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个人专权化的倾向,《新唐书》卷219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记载:“开元末,宰相员少,任益尊,不复视本司事。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一、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的755年至763年,又称为安史之祸。

这场内战的参与方是唐朝政府和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反叛将领。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唐朝的式微和中央集权的动摇。

二、起因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这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

然而,唐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军队裁决压迫百姓,社会不稳定。

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蕃族也感到不满,特别是东北边境的契丹、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他们对唐朝朝廷的统治感到不满。

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朝廷在控制边境地区时,任命了安禄山为河北、河东地区的安抚大使。

然而,安禄山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并与史思明结成反叛同盟。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吞并了大片的领土,包括河东、河北和洛阳等重要城市。

他的叛乱行动使得整个中国的中央政权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安禄山的叛乱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朝廷派出了许多军队进行镇压,但都以失败告终。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拥有庞大的军队,旗下有精锐的步兵和骑兵,他巧妙地利用战术,征战沙场,成为了唐朝政权的威胁。

四、史思明的援助史思明是突厥人,曾经任命为唐朝的边防将领。

然而,安禄山的起义促使史思明也加入了叛乱行动,他率领自己的军队支援安禄山。

安史之乱因此转变成为了两个反叛势力对抗唐朝中央政权的战争。

史思明的加入使得安禄山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他们攻占了长安等重要城市,并逼迫唐玄宗逃亡至四川。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双方开始对抗并争夺控制权。

这为唐朝复兴的机会提供了一线的希望。

五、军队的压力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不断派遣军队进行镇压,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唐朝政府对于军队的指挥失误,战略决策的错误以及军队士兵的不稳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另一方面,唐朝政府为了增加军队的数量,进行了动员,但这反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负担加重。

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军队的行为越来越残暴,百姓不得安宁。

安史之乱知识点

安史之乱知识点

安史之乱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由于它扰乱了朝廷的统治,史学家也称它为元朝末期的一场内乱。

一、安史之乱的始因安史之乱始于中元元年(755年),起因归结为当时继位朝廷厉行严惩,执政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引发武装农民起义。

安史之乱具体发生于两把刀之后,即著名的“发蒙事件”;有学者认为,发蒙事件是安史之乱的火药桶,确立了安禄山、李渊与唐朝的对抗关系,从而引发了一场极大的内乱。

二、安史之乱的时期安史之乱大致持续了十六年,自安史之乱发蒙起至安禄山南迁至云南结束,安史之乱的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安史之乱发蒙及安禄山奋勇建功阶段(755年—762年),安史之乱开始后,安禄山十分抬举,成为安史之乱运动的领导人物,并依靠诸多民族起义运动,巩固了其在中原地区的势力。

2.安禄山攻打长安阶段(762——763年),安禄山率军攻入长安,胡汉交战,但未能占领长安,此时安禄山受元朝皇帝唐中宗的献帝,称帝。

3.安禄山建立平津政权阶段(763——772年),安禄山率兵逃离长安,成立了建立在太原的“平津政权”,安史之乱也在此时达到高潮,安禄山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4.安禄山南迁阶段(772——779年),安禄山在唐朝政府官派将军窦武的进攻压力下,最终决定率兵西迁,并抵达云南,直至下达了南迁的招标书后,安史之乱才正式结束。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几乎与三国鼎立比肩的重大变革,其影响深远:1. 结束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的社会资本受到重大破坏,出现了大范围的军事行动,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日常生活。

2. 改变了执政集团的格局。

安史之乱也改变了原有的执政集团格局,新的执政集团凭借强大的武力,把其他的势力击溃,重新建立了执政集团,这也是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影响。

3. 民族起义巨变。

安史之乱也引发了许多民族起义,由此也使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对后世民族关系、民族处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重新审视当时的政治。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中期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对这些原因的详细分析:一、政治腐败唐朝在经历了长达百年的繁荣后,政治腐败问题逐渐显现。

尤其是到了玄宗时期,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官僚们为了私利而相互勾结,对民众进行压榨和剥削。

这种腐败现象不仅削弱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民众对朝廷的信任度降低。

二、节度使权力过大在唐朝时期,节度使是地方上的重要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的事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的权力逐渐扩大,他们不仅掌握了地方军事力量,还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这种权力过大使得节度使有可能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从而引发政治危机。

三、边疆防御力量不足唐朝时期,边疆地区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腐败和财政困难,唐朝在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

这使得一些边境地区的节度使有机可乘,他们利用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与外族势力勾结,引发了安史之乱等边境危机。

四、社会矛盾激化唐朝时期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民众生活困苦,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此外,由于土地兼并、税收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农民们的生活条件恶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这些矛盾的激化使得民众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五、宫廷内部权力斗争唐朝宫廷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这其中既有皇位继承的问题,也有宦官与朝臣之间的矛盾。

这些斗争使得宫廷内部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产生了推动作用。

例如,玄宗时期的高力士等人掌握大权,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拉帮结派,使得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激烈。

六、外族势力的影响唐朝时期的外族势力对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回纥、吐蕃等外族在边境地区经常骚扰唐朝领土,这些入侵行为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损失,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此外,一些外族势力还与唐朝内部的叛乱势力勾结,共同对唐朝政府进行攻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2013级历史系邓卜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一蹶不振。

关于这场发生于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叛乱起因,历来是唐史研究的重点,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众说纷纭。

我根据这些见解对安史之乱的背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有诸多因素,下面我从唐玄宗个人施政和唐后期的社会危机来进行分析、阐述: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求治、改革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生活节俭,去奢省费,开创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使唐出现了的“开元盛世”,但是盛世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玄宗并没有善始善终,曾经的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唐玄宗到了开元中后期政治上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检,奢靡腐化,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

夭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

这时的玄宗变得挥金如土,与以前的玄宗大相径庭。

自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怠于政事,一心纵欲享乐,赏赐无度。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这些都是从民间百姓搜刮来的脂膏,现在只为得一美人笑如此的奢华,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引起的百姓的不满易导致农民起义,激起社会矛盾。

唐玄宗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变得奢华腐败,由骄侈心代替求治心,同时在对待边疆问题上变得好大喜功,重视边功,这就导致边将邀功贪赏,无顾挑衅,发动了许多不义战争,例如南诏天宝之战,就是这些不义战争的组成部分。

“玄宗御极,承平岁久,天下又安,财力殷盛。

开元已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吞灭奚、契丹,剪除蛮、吐蕃。

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赐之极,骄矜遂增。

”从皇帝岛宰相再到镇将,大家都像中了战争的魔一样,这些不义战争弄的沿边地区不安,内地人心骚动,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是矛盾至于表面化。

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不问政事,奢华的生活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来,为那些有野心的节度使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行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帝王可以把一个时代引向繁荣也可以造成倒退,唐玄宗后期施政奢华腐败的统治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最根本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除了玄宗个人施政因素外,朝内还存在许多社会危机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上,玄宗后期,朝纲败落,官僚阶级高度腐败,任用奸相,将相不和使朝内不稳,社会动荡不安。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奸佞之相掌权,使吏治腐败,社会风气日益堕落,谗佞之风日益猖獗。

世谓“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之相李林甫,出入宰相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费尽心思讨好皇帝,最后成了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为了专固相权,杜绝文儒之臣以战功进而引用藩将,“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人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

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人相之由。

然而禄山竞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李林甫为了自己的权利推荐安禄山等任职节度使,导致最后边防的兵权落入了安禄山手中,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继李林甫上台的杨国忠也是谄佞之徒只顾偱私误国,公行贿赂,妒贤嫉能,依仗杨贵妃而得势,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杨国忠以谄佞得官,自然也要求别人这样谄媚于他,对不谄媚者一律进行打击和排挤,安禄山正是因为不买他的账,他以私愤多次来激他,让他叛乱造反,来让自己取信于皇帝,这就造成了将相不和,争权夺利,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最终成为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导火线,遂酿成“八年安史之乱”。

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奸佞之相在独揽大权,使朝廷内部矛盾激化,是唐后期国家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仅仅是奸佞当道是朝纲腐败,玄宗统治前期广听进谏,鼓励直言,先后重用姚崇,张九龄等贤相,使国家出现“开元之治”盛世,但是到后期玄宗志得意满,其奢侈之欲胜过求治之心,拒谏饰非,洗谄悦媚,重用奸佞之人,听信谄言,许多贤相忠言进谏李林甫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闭塞玄宗耳目,他以谄言中伤敢于直言进谏的中书令张九龄,使其被贬自己当上了宰相掌握大权。

据史料记载:“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自此,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淫威,不敢再向玄宗进谏。

安禄山叛乱图谋许多大臣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玄宗不予理睬大臣不再敢进言。

这谄佞之风使统治者骄奢,以致堵塞言路,用人失误掩盖了危机这就是导致唐后期国事衰颓危机重重的又一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中治世盛世,都离不开圣君贤相的努力,而衰世乱世,必定有昏君奸人的作祟。

在经济上,唐前期以均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小农经济日趋破坏和摧毁,以土地兼并为主要形式的大地主垄断经济畸形发展和恶化膨胀,王公百官放肆掠夺民田,扩展庄园,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都会兼并土地,是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些官僚、宦官、僧侣、地主豪商的掠夺兼并下,唐初期农民的分到的土地,至开元天宝年间大批农民失田失业,到了破产流亡的绝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为无家可归游民和逃户。

《通典》中说:“国家自真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宝末百三十余年,才比隋氏。

盛唐之迈于两汉,豹箭天下编户合跳元始之简,而名籍少三百余万。

”并指出这是因为“所在隐诵之甚也”。

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政治的腐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大官僚大地主吞占大量土地,在政治上也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力量。

唐后期政治经济上的腐化还不足以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更主要的是在军事上所占的优势,给安禄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起叛乱。

在军事上,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的终止,府兵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兵制。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富分化严重,同时,府兵制的地位大为降低,以致兵士执僮仆之役,备受将领厚待,人们不愿再充任府兵,所以它不能再担当起巩固中央集权的职责,于天宝八载折冲府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府兵制正式废除。

《新唐书》卷五零《兵志》记载:“天宝八载(749),停止折充府上下鱼书,是法令正式承认‘无兵可交’,停止上番的事实,折充府的活动乃全部停止。

自此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把大量招募的士兵集结在边疆重地,使得边疆集中大量的冗兵,而关中地区的兵员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政策。

吕思勉先生所言,“当时,天下兵力,实以西北二边为重,以唐所视为大敌者,实为突厥与吐蕃也。

然以重之之故,其制驭之亦较严。

朔方、河、陇,多以宰臣遥领,或将相出入迭为之。

而所用胡人,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亦不过贪功生事之徒;故未有他患。

东北去中枢较远,奚、契丹虽桀骜尚非突厥、吐蕃之比,故唐视之较轻,所用节将,惟张守硅出于精选,亦仅武夫,不知远虑,而安禄山遂乘机,盗窃兵权矣”通过招募来的军队大部分都集中在边境的节度使手中。

节度使制度正式形成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并逐渐职官化,以前的节度使是为了加强边防重地的军事指挥而临时派出的,事罢而省,无自己的辖区,不设官属,只掌管军权,其所辖州、县、行政、财政多由朝廷另派官吏管理,到景云年间的边防要地东北、西北,设置的幽州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已有固定的镇所,明确的辖区,这意味着节度使在事实上职官化,军事上有重兵的节度使,其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唐朝边防统帅的主职,玄宗先后设置了八个节度使,连同景云年间设立的两个共十个节度使,拥有兵力40余万,而当时中央禁军仅12万人,内轻外重的局面严重,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独立割据局面,这些招募来的兵,都是进行过特殊训练的,有优厚的待遇,他们都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主帅,形成以节度使为首脑的军事集团,节度使的职官化和权利不断扩大,官属机构完善和庞大,其位高权重,其出行巡查,八面威风,据史料记载:“受命之日,赐双族双节,得以专制军事。

行则建节,树六在,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族幢居中,大将鸣坷,金征、鼓角居后,州县资印迎于道左。

”玄宗后期节度使地位逐渐上升,这就使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出现,尤其是安禄山、史思明等有有野心的节度使使藩镇势力恶性膨胀最后引起叛乱。

唐玄宗后期的个人施政上的腐败和朝内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危机安禄山这些蓄谋已久的野心家以可乘之机。

安禄山拥有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大军,据有华北、东北广大地区,威势赫赫,他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完全因为他取得了唐玄宗的宠信,他能够摸透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经常挑起边境事件,诱捉外族边民,谎报战果,就此官位逐渐提升,不断立战功,取得玄宗信任和宠爱,最后进封为东平郡王;安禄山还经常贿赂玄宗左右,让他们在玄宗面前多说好话,终于打通了通天道路,从而使自己能青云直上,安禄山知道李林甫的地位,便多言奉承,博得其欢心,他得到皇帝的宠信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得到玄宗的喜爱也是因为玄宗喜欢被奉承的心理,他会不失时机的向玄宗献“忠心”,唐玄宗不会知道在他“忠诚”的外表下暗中却早已准备力量,伺机叛乱,以夺取唐中央政权。

他利用民族矛盾,建立以胡人为主的叛乱领导集团,在中间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帮助唐镇压少数民族,采用恶劣的手段杀害边疆少数民族,立下许多战功来取得皇帝的信任,同时还拉拢少数民族被俘人员为他利用。

据记载:“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胁制之,所得士,释俘给汤沐、衣服,或重译以达,故蕃夷情伪悉得之。

禄山通夷语,亲自慰抚,皆释俘囚为战士,故其下乐输死,所战无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少数民资为核心的叛乱领导集团。

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是唐玄宗为自己掘坟墓,不仅采取各种欺骗诱惑君主的手段爬到三镇节度使地,掌握十八万大军.早已超过中央军队的三分之一,这步步青云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野心,在这种条件优越的前提下,安禄山终于在天宝十四年冬公开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总之,安禄山叛乱是以唐玄宗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没有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未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而一手造成的,政治的腐朽,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瓦解,边防节度使权利的膨胀给安禄山提供了发动叛乱的可乘之机,使唐逐渐走向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