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16.香谱-[宋]洪刍撰

合集下载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探究王树金董鲜艳陈谷苗(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香囊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着诸多的文化信息,种类型制也繁多。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质香囊,无论在香文化、纺织工艺和社会习俗上都占有独特地位,尤其对后期香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在简述香囊发展历程之后,补充了发掘报告上缺失的香囊信息,并重点诠释了汉代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香囊;制作工艺;功能用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珍贵的香囊实物,一号汉墓就出土了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其中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三件香囊残片,为研究香囊史,尤其是西汉初期香文化和纺织工艺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也是中国纺织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

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

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

古人衣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

《易·坤》:“括囊”。

正义曰:“囊,所以贮物。

”现存佩囊实物以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作长方形,竖置,高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坚固如初。

传世文献多处记载佩囊的使用情况,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容臭、缨、縭、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名目。

如《战国策·燕策》:“乃以药囊提轲也。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古人香谱方

古人香谱方

香谱--汉藏香文化之交汇文章来源:香道中国清代着名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王景略曾为织造寅公制藏香,其方云得自拉藏,予求其法,附载于此”。

赵学敏是清代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与曹雪芹是同时代的人。

他早年业儒,博览群书。

对医着本草均有研究。

有所得则抄撮成帙达数千卷。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选取所编的医书十二种,取其家“利济堂”之名,题作《利济十二种》付梓刊行于世。

《本草纲目拾遗》十卷成书于1765年,书中所收集的药物遍及海内外,补正明代医家李时珍之误,录其未收载的药品716种,多为民间草药,亦记载了如金鸡纳等少许西药。

书中所说的王景略,似乎难以考证是谁,推断他大概是一位制香的专家。

而织造寅公,指的则是曹雪芹的爷爷———康熙的宠臣,官至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的曹寅。

曹寅不仅是康熙朝的名士,而且还是一位儒雅的学者。

他收集图书文物,在扬州天宁寺设立书局,校刊刻印了《楝亭十二种》等古籍,主持编辑出版了《全唐诗》、《佩文韵府》等着作,为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中收载的藏香出自西藏,有红藏、黄藏、紫藏之分。

作团成饼者良,如香炷者次之。

赵氏说它“气味猛烈,焚之香闻百步外者佳。

伪者名京香,不入药用”。

《本草纲目拾遗》中所附载的曹府特制的“藏香方”由沉香、檀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等20余气味芬香的中药研成细末后,用榆面、火硝、老醇酒调和制成香饼。

赵氏称藏香有开关窍、透痘疹、愈疟疾、催生产、治气秘等医疗保健的作用,其言不虚。

因为制作藏香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些芳香类的植物中药,用其燃烧后产生的气味,来除秽杀菌、祛病养生。

从曹府家制的名贵藏香方,联想起《红楼梦》中贾府焚香的卫生保健习俗的描写,就不难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细腻的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氛围。

《红楼梦》中记载了20多种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袖中散发出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

天方海舶:宋元南海“香瓷之路”

天方海舶:宋元南海“香瓷之路”

天方海舶:宋元时代南海“香瓷之路”文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

代表作品《<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等。

自汉唐而至宋元,由中古而至近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逐渐发生变化。

变化之一:陆上丝路贸易因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递减,海上丝路活动因航海技术的改进逐渐活跃起来;变化之二:除丝绸以外的出口商品中,瓷器的比重在增加;变化之三:进口商品中,珠宝的比重在减少,香料的比重在增加,终至超过了珠宝。

简言之,出口瓷器,进口香料,而且是在海上进行,因此,宋元时代的“南海丝路”又称“香瓷之路”。

一、香料贸易的增长中国本土有香料出产。

历朝各地的土贡中,就有香料品种。

宋人洪刍所著《香谱》,就记录了本土香料的品种与特性。

但是,本土香料的数量与品种严重不足,于是就有了进口东南亚各地品类繁多的香料的需求。

早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 年),就在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置市舶司,进口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香料。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设置香药库使、副使,管理香药事宜;另设置香药榷易院,主管香料专卖事宜,设榷易使、副使。

太平兴国二年,仅香药榷易院的专卖收入就达到 30万缗。

香料贸易的兴盛与需求密切相关。

唐宋以来,士大夫群体中间兴起的熏香风气,以及香料之用于医药,都与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

香料贸易的发展源自中国内地的巨大需求,包括作为奢侈品、药品和宗教用品等方面的需求。

北宋末年宰相蔡京会客时,熏香从帘后发出,云雾蒙蒙,客人们回家后,衣服上的芳馥数日不歇。

“陈列诸香药珍物。

”[ 1] 南宋诗人陆游说,贵妇乘车驰过,香烟外逸,数里不绝,连尘土也带香气。

香料和药材合称,谓之香药。

《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料入药,《海药本草》中记载了外来香药 50 多种,绝大部分用来治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用乳香、沉香等入药,可以治疗诸风疾,诸如手足不遂、神智昏聩等。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荟要第1册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目录第2册周易经传注疏十三卷附略例一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第2册周易口义十五卷 (宋)胡瑗述 (宋)倪天隐记第2册横渠易说三卷 (宋)张载撰第3册易璇玑三卷(宋)吴沆撰第3册东坡易传九卷(宋)苏轼撰第3册紫岩易传十卷(宋)张浚撰第3册汉上易传十五卷(宋)朱震撰第4册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辑第4册易小传六卷(宋)沈该撰第4册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第5册大易粹言七十三卷首一卷(宋)方闻一撰第5册复斋易说六卷(宋)赵彦肃撰第5册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 (宋)成矩辑第6册朱文公易说三十三卷(宋)朱监辑第6册童溪易传三十卷(宋)王宗传撰第7册周易辑闻六卷(宋)赵汝楳撰第7册周易裨传二卷(宋)林至撰第7册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渊撰第7册周易郑注三卷(汉)郑玄注 (宋)王应麟辑第7册东谷易翼传二卷(宋)郑汝谐撰第7册郭氏传家易说十一卷(宋)郭雍撰第8册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宋)董楷撰第8册丙子学易编一卷(宋)李心传撰第9册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宋)胡方平撰第9册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昇撰第9册俞氏易集说十三卷(元)俞琰撰第10册学易记九卷(元)李简撰第10册易纂言十二卷(元)吴澄撰第10册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元)胡炳文撰第11册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元)胡一桂撰第11册周易啓蒙翼传四卷(元)胡一桂撰第11册大易辑说十卷(元)王申子撰第12册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辅撰第12册周易会通十四卷(元)董真卿撰第13册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清)牛钮等撰第14册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清)李光地等撰第15册御纂周易述义十卷(清)傅恒等撰第15册易数鈎隐图三卷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第15册易象图说内篇三卷外篇三卷(元)张理撰第15册大易象数鈎深图三卷(元)张理撰第15册易图通变五卷(宋)雷思齐撰第15册易纬乾坤鉴度十二卷(汉)郑玄注第16册尙书注疏十九卷(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疏第17册尙书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第18册东坡书传二十卷(宋)苏轼撰第18册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宋)吕祖谦撰 (宋)时澜增修第18册尙书说七卷(宋)黄度撰第19册书经集传六卷(宋)蔡沈撰第19册尙书详解十三卷(宋)胡士行撰第19册尙书句解十三卷(元)朱祖义撰第19册书集传纂疏六卷(元)陈擽撰第20册书纂言四卷(元)吴澄撰第20册书传辑录纂注六卷(元)董鼎撰第21册尙书纂传四十六卷(元)王天与撰第21册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清)库勒纳等撰第22册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清)王顼龄等撰第22册禹贡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第22册禹贡说断四卷(宋)傅寅撰第23册毛诗注疏三十卷(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第24册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第24册毛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第24册毛诗李黄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 (宋)黄櫄撰第25册诗总闻二十卷(宋)王质撰第25册诗补传三十卷(宋)范处义撰第26册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宋)吕祖谦撰第26册诗经集传八卷(宋)朱熹撰第27册诗传遗说六卷(宋)朱监辑第27册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撰第27册诗经疑问七卷(元)朱倬撰第27册诗解颐四卷(明)朱善撰第28册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清)王鸿绪等撰第29册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第29册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许谦撰第29册陆氏诗疏广要二卷(明)毛晋撰第030~031册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第030~031册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第32册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宋)吕祖谦撰第32册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宋)章冲撰第32册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第33册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甯集解 (唐)杨士勋疏第33册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第33册春秋刘氏传十五卷(宋)刘敞撰第33册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撰第34册苏氏春秋集解十二卷(宋)苏辙撰第34册叶氏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撰第34册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第34册春秋臣传三十卷(宋)王当撰第35册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吕本中撰第36册春秋胡氏传三十卷(宋)胡安国撰第36册陈氏春秋后传十二卷(宋)陈傅良撰第36册春秋提纲十卷(宋)陈则通撰第36册春秋张氏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宋)张洽撰第37册春秋通说十三卷(宋)黄仲炎撰第37册春秋经筌十六卷(宋)赵鹏飞撰第38册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撰第38册春秋详说三十卷(宋)家铉翁撰第39册读春秋编十二卷(宋)陈深撰第39册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第40册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元)俞皐撰第40册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元)李廉撰第41册春秋阙疑四十五卷(元)郑玉撰第42册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汸撰第42册赵氏春秋集传十五卷(元)赵汸撰第43册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撰清世宗校定第44册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首二卷清康熙三十八年敕撰第45册御纂春秋直解十二卷(清)傅恒等撰第45册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宋)李琪撰第45册春秋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张以宁撰第46册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第047~048册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第047~048册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第49册礼经会元四卷(宋)叶时撰第49册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首一卷(宋)郑伯谦撰第49册考王记解二卷(宋)林希逸撰第49册仪礼注疏十七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第50册仪礼集说十七卷(元)敖继公撰第50册经礼补逸九卷(元)汪克宽撰第50册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歧撰第051~052册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第051~052册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第57册陈氏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第57册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撰第058~059册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58~059册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0~061册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首二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0~061册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首二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第65册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撰第65册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真德秀撰第066~067册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撰第066~067册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撰第068~069册御定孝经注一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御定孝经注一卷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第068~069册孝经注疏九卷清世宗撰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清)叶方蔼 (清)张英等撰第70册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第70册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第70册论语集说十卷(宋)蔡节撰第71册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 (宋)孙奭音义并疏第71册孟子说七卷(宋)张栻撰第71册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撰第71册孟子传二十九卷(宋)张九成撰第72册四书集注章句十九卷(宋)朱熹撰第72册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第73册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宋)赵顺孙撰第74册四书通二十六卷(元)胡炳文撰第74册四书通证六卷(元)张存中撰第75册四书通旨六卷(元)朱公迁撰第75册四书纂笺二十八卷(元)詹道传撰第76册四书辨疑十五卷(元)陈天祥撰第76册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清)库勒纳等撰第77册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第78册五经文字三卷(唐)张参撰第78册九经字样一卷(唐)唐玄度撰第78册羣经音辨七卷(宋)贾昌朝撰第78册六经奥论六卷(宋)郑樵撰第78册六经正误六卷(宋)毛居正撰第78册经说七卷(元)熊朋来撰第78册十一经问对五卷(元)何异孙撰第78册五经蠡测六卷(明)蒋悌生撰第79册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第79册尔雅翼三十二卷(宋)罗愿撰第79册释名八卷(汉)刘熙撰第79册广雅十卷(韩)张揖撰第79册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第80册说文解字三十卷(汉)许慎撰 (宋)徐铉等注第80册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撰 (唐)孙强增 (宋)陈彭年重修第80册汉隶字源六卷(宋)娄机撰第081~082册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清)张玉书等撰第081~082册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清)张玉书等撰第083~084册御制增订清文监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清)傅恒等撰第083~084册御制增订清文监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清)傅恒等撰第85册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第85册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第86册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元)熊忠撰第86册御定音韵阐微十八卷(清)李光地等撰第86册钦定同文韵统六卷(清)允禄等撰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第093~095册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续志(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第093~095册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续志(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第093~095册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续志(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第096~097册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 (刘宋)裴松之注第096~097册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 (刘宋)裴松之注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第101~102册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第101~102册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第103册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第104册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第104册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第108册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第108册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第109~110册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第109~110册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第111~112册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第111~112册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后晋)刘昫等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宋祁撰第126~127册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第126~127册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第128册五代史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 (宋)徐无党注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0册辽史一百十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4~148册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 (明)王禕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49~155册钦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第156册前汉纪三十卷(汉)荀悦撰第156册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57~164册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 (元)胡三省音注第165册御批通监纲目前编二十二卷(宋)金履祥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66~169册御批通监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第170~171册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第170~171册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第172册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四十卷清乾隆四十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3~178册御批历代通监辑览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第179册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清)李光地等撰第180册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注第180册水经注四十卷(后魏)郦道元撰第181~182册春明梦余录七十卷(清)孙承泽撰第181~182册春明梦余录七十卷(清)孙承泽撰第183册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清)傅恒等撰第183册皇清职贡图九卷(清)傅恒等撰第184册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敕修第184册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清顺治中敕修第184册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敕修第184册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清雍正九年敕修第185册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一卷清世宗述第185册圣谕广训一卷清世宗撰第185册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清乾隆五年敕修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86~197册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清世宗撰第198~199册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清乾隆廿九年敕撰第198~199册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清乾隆廿九年敕撰第200册钦定大清通礼五十卷(清)来保等撰第201册皇朝礼器图式廿八卷清乾隆廿四年敕撰第202册国朝宫史三十六卷(清)于敏中等撰第203册国语二十一卷(吴)韦昭注第203册吴越春秋六卷(汉)赵晔撰 (宋)徐天祜注第203册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后魏)崔鸿撰第204~205册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清)吴任臣撰第204~205册贞观政要十卷(唐)吴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06~209册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第210册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订第210册元史纪事本末四卷(明)陈邦瞻撰第211册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清)谷应泰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12~223册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第224~226册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第224~226册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第224~226册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27~235册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临撰第236册唐监二十四卷(宋)范祖禹撰第236册评监阐要十二卷清圣祖撰 (清)刘统勳等辑第237册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37~242册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第242册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清乾隆四十年敕撰第243~244册西清古监四十卷清乾隆十四年敕撰第243~244册西清古监四十卷清乾隆十四年敕撰第245册钱录十六卷清乾隆十五年敕撰第245册帝王经世图谱十六卷(宋)唐仲友撰第246册家语十卷(魏)王肃注第246册荀子二十卷(周)荀况撰 (唐)杨倞注第246册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第246册盐铁论十二卷(汉)桓宽撰 (明)张之象注第247册说苑二十卷(汉)刘向撰第247册新序十卷(汉)刘向撰第247册扬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 (宋)司马光集注第247册太玄经十卷(汉)扬雄撰 (晋)范望注第247册白虎通义二卷(汉)班固撰第247册中论二卷(汉)徐干撰第248册孔丛子三卷(汉)孔鲋撰第248册傅子一卷(晋)傅玄撰第248册中说十卷(隋)王通撰 (宋)阮逸注第248册帝范四卷唐太宗撰第248册帝学八卷(宋)范祖禹撰第248册御制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清世祖撰第248册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清)李光地等撰第249~251册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辑第249~251册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辑第249~251册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辑第251册御定小学集注六卷(宋)朱熹撰 (明)陈选注第251册钦定执中成宪八卷清雍正六年敕撰第251册日知荟说四卷清高宗撰第252册管子二十四卷(周)管仲撰第252册韩非子二十卷(周)韩非撰第253册战国策十卷(宋)鲍彪注第253册虎钤经二十卷(宋)许洞撰第254册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第254册扁鹊鍼灸神应玉龙经一卷(元)王国瑞撰第254册难经本义二卷(元)滑寿注第255~257册御定医宗金监九十卷(清)吴谦等纂第255~257册御定医宗金监九十卷(清)吴谦等纂第255~257册御定医宗金监九十卷(清)吴谦等纂第258~261册齐民要术十卷(后魏)贾思勰撰第258~261册农桑辑要七卷(元)司农司撰第258~261册御定广羣芳谱一百卷(清)汪灏等撰第258~261册御定广羣芳谱一百卷(清)汪灏等撰第262~263册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清乾隆二年敕撰第262~263册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清乾隆二年敕撰第264册京氏易传三卷(汉)京房撰 (吴)陆绩注第264册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后蜀)彭晓撰第264册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汉)赵爽注音义 (宋)李籍撰第264册五经算术二卷(北周)甄鸾述 (唐)李淳风等注第264册新仪象法要三卷(宋)苏颂撰第264册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十卷(元)李冶撰第264~266册御制历象考成四十二卷清圣祖撰第266册御制律吕正义五卷清圣祖撰第267~269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清圣祖撰第267~269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清圣祖撰第267~269册御制数理精蕴五十三卷清圣祖撰第270册御制历象考成后编十卷清乾隆二年敕撰第270册钦定仪象考成三十卷首二卷清乾隆九年敕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1~274册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清高宗撰第275册墨子十五卷(周)墨翟撰第275册晏子春秋八卷(周)晏婴撰第275册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李耳撰 (魏)王弼注第275册御定道德经二卷清世祖撰第275册庄子十卷(周)庄周撰 (晋)郭象注第276册列子八卷(周)列御寇撰第276册关尹子一卷(周)尹喜撰第276册文子二卷(周)辛鈃撰第276册鶡冠子三卷(宋)陆佃注第276册抱朴于内外篇八卷(晋)葛洪撰第277册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汉)刘安撰 (汉)高诱注第277册论衡三十卷(汉)王充撰第277册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第277册博物志十卷(晋)张华撰 (宋)周日用 (宋)卢口注第277册颜氏家训二卷(北齐)颜之推撰第277册曲洧旧闻十卷(宋)朱弁撰第278册拾遗记十卷(前秦)王嘉撰 (梁)萧绮录第278册述异记二卷(梁)任昉撰第278册世说新语三卷(刘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第278册西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唐)段成式撰第278册唐摭言十五卷(南汉)王定保撰第278册北梦琐言二十卷(宋)孙光宪撰第278册老学庵笔记十卷(宋)陆游撰第279册新唐书纠缪二十卷(宋)吴缜撰第279册困学纪闻二十卷(宋)王应麟撰第280~284册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清)孙岳颁等撰第280~284册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清)孙岳颁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作者:孙利政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然其中讹误错漏之处不在少数。

本文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子部谱录类提要存在的舛误之处加以辨正,凡订正讹误十九条。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辨正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4-50-57《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学著作,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其进行考辨校订的专著、论文也层出不穷。

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以殿本为底本,以浙、粤二本为校本,同时广泛吸取前人校订成果。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以浙本为底本,对校殿本,极力搜集2011年底前发表的考校成果,资料颇为完备。

然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总目》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今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就卷一一五至一一六子部谱录类若干条目提出讨论,凡排印之误及前贤时彦已订正者从略,共校正各类讹误十九条。

一、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其时未有宣和年号,而曰《宣和博古图》者,盖徽宗禁中有宣和殿,以藏古器书画。

后政和八年改元重和,左丞范致虚言犯辽国年号,徽宗不乐,遂以常所处殿名其年,且自号曰“宣和人”,亦见《铁围山丛谈》。

则是书实以殿名,不以年号名。

1按:“左丞”,浙本作“右丞”。

蔡絛《铁围山丛谈》:“政和尽八年……(宋徽宗)乃下赦改十一月冬至朔旦为重和元年。

重和者,谓‘和之又和’也。

改号未几,会左丞范致虚言犯北朝年号。

盖北先有重熙年号,时后主名禧,其国中因避‘重熙’,凡称‘重熙’则为‘重和’,朝廷不乐。

是年三月,遽改重和二年为宣和元年,宣和改,上自以常所处殿名其年,然實欲掩前误也。

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文淵閣四庫全書目錄(4088 條)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卷首四卷(清)永瑢撰(清)紀昀撰經部第1-5 冊庫抽毀書提要書名及著者姓名索引(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附)(清)王重民輯經部第5 冊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書名及著者姓名索引附補遺一卷(清)永瑢撰(清)紀昀撰經部第6 冊子夏易傳十一卷(周)卜子夏撰經部第7 冊周易鄭康成注一卷(漢)鄭玄撰(宋)王應麟編經部第7 冊增補鄭氏周易三卷(漢)鄭玄撰(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考補經部第7 冊陸氏易解一卷(吳)陸績(明)姚士粦輯經部第7 冊周易注十卷(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撰經部第7 冊周易注畩十三卷附周易略例附考證一卷(魏)王弼註(晉)韓康伯註(唐)陸徳明音義(唐)孔穎達畩經部第7 冊周易略例一卷(周易注畩附)(魏)王弼著(晉)邢昺注經部第7 冊周易注畩考證一卷(周易注畩附)(清)朱良裘考證(清)陳澔考證(清)李淸植考證經部第7 冊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經部第7 冊周易口訣義六卷(唐)史徵撰經部第8 冊周易舉正三卷(唐)郭京撰經部第8 冊易數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宋)劉牧撰經部第8 冊遺論九事(數鉤隱圖附)(宋)劉牧撰經部第8 冊周易口義十卷系辭二卷卷末.說卦.序卦.雜卦一卷(宋)胡瑗撰(宋)倪天隱述經部第8冊溫公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經部第8 冊橫渠易說三卷附橫渠先生行狀一卷(宋)庼載撰經部第8 冊橫渠先生行狀一卷(橫渠易說附)(宋)呂大臨撰經部第8 冊東坡易傳九卷(宋)蘇軾撰經部第9 冊伊川易傳四卷(宋)程頤撰經部第9 冊易學辨惑一卷(宋)邵伯溫撰經部第9 冊了齋易說一卷(宋)陳瓘撰經部第9 冊吳園周易解九卷附錄一卷(宋)庼根撰經部第9 冊周易新講義六卷(宋)耿南伓撰經部第9 冊紫岩易傳十卷(宋)庼浚撰經部第10 冊讀易詳說十卷(宋)李光撰經部第10 冊易小傳六卷(宋)沈該撰經部第10 冊漢上易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經部第11 冊周易窺餘十五卷(宋)鄭剛中撰經部第11 冊易璿璣三卷(宋)吳沆撰經部第11 冊易變體義十二卷(宋)都絜撰經部第11 冊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宋)林栗撰經部第12 冊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經部第12 冊周易古占法一卷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宋)程迥撰經部第12 冊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周易古占法附)(宋)程迥撰經部第12 冊原本周易本義十二卷卷末二卷(宋)朱熹撰經部第12 冊冸本周易本義四卷(宋)朱熹撰(明)成矩編經部第12 冊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宋)郭雍撰經部第13 冊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撰經部第13 冊南軒易說三卷(宋)庼栴撰經部第13 冊複齋易說六卷(宋)趙彥肅撰經部第13冊楊氏易傳二十卷(宋)楊簡撰經部第14 冊周易玩辭十六卷(宋)項孜世述經部第14 冊趙氏易說四卷(宋)趙善譽撰經部第14 冊誠齋易傳二十卷(宋)楊萬裏撰經部第14冊大易粹言七十三卷卷首一卷(宋)方聞一編經部第15 冊易圖說三卷(宋)吳仁傑撰經部第15 冊古周易一卷(宋)呂祖謙編經部第15 冊易傳燈四卷題(宋)徐總幹撰經部第15冊易裨傳二卷外篇一卷(宋)林至撰經部第15 冊厚齋易學五十卷易輯注四卷易輯傳二十八卷易外傳十八卷附錄先儒著述二卷(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易輯注四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易輯傳二十八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外傳十八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先儒著述二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王宗傳撰經部第17 冊周易總義二十卷(宋)易祓撰經部第17 冊西溪易說十二卷(宋)李過撰經部第17 冊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經部第17 冊易通六卷(宋)趙以夫撰經部第17 冊周易卦爻經傳訓解二卷(宋)蔡淵撰經部第18 冊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經部第18 冊周易要義十卷(宋)魏了翁輯經部第18 冊易翼傳二卷(宋)鄭汝諧撰經部第18 冊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宋)朱鑑編經部第18 冊易學啟蒙小傳一卷附易學啟蒙古經傳一卷(宋)稅與權撰經部第19 冊易學啟蒙古經傳一卷(易學啟蒙小傳附)(宋)稅與權撰經部第19 冊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趙汝楳撰經部第19 冊易雅一卷(周易輯聞附)(宋)趙汝楳撰經部第19 冊筮宗一卷(周易輯聞附)(宋)趙汝楳撰經部第19 冊用易詳解十六卷(宋)李杔撰經部第19 冊淙山讀周易二十一卷(宋)方實孫撰經部第19 冊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綱領一卷圖說一卷(宋)董楷撰經部第20 冊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胡方平撰經部第20 冊三易備遺十卷(宋)朱元昇撰經部第20 冊周易集說四十卷(宋)兪琰撰經部第21 冊讀易舉要四卷(宋)兪琰撰經部第21 冊易象義十六卷卷首:易統論一卷(宋)丁易東撰經部第21 冊易統論一卷(易象義附)(宋)丁易東撰經部第21 冊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宋)雷思齊撰經部第21 冊易筮通變三卷(易圖通變附))(宋)雷思齊撰經部第21 冊讀易私言一卷(元)許衡撰經部第22 冊易附錄纂注十五卷(元)胡一桂撰經部第22 冊周易啟蒙翼傳四卷(元)胡一桂撰經部第22 冊易纂言十二卷卷首一卷(元)吳澄撰經部第22 冊易纂言外翼八卷(元)吳澄撰經部第22 冊易源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八卷(元)保巴撰經部第22 冊周易原旨八卷(易源奧義附)(元)保巴撰經部第22 冊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元)趙采撰經部第23 冊周易衍義十六卷(元)胡震撰(元)胡光大續經部第23 冊易學濫觴一卷(元)黃澤撰經部第24 冊大易緝說十卷附續刊大易緝說始末一卷(元)王申子撰經部第24 冊續刊大易緝說始末一卷(大易緝說附)(元)田澤撰經部第24 冊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元)胡炳文撰經部第24 冊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輔撰經部第24 冊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元)庼理撰經部第24 冊學易記九卷卷首一卷(元)李簡撰經部第25 冊周易集傳八卷(元)龍仁夫撰經部第25 冊讀易考原一卷(元)蕭漢中撰經部第25 冊易精蘊大義十二卷(元)解蒙撰經部第25 冊易學變通六卷(元)曾貫撰經部第26 冊周易會通十四卷卷首二卷附錄二卷(元)董眞卿撰經部第26 冊周易圖說二卷(元)錢義方撰經部第26冊周易爻變易緼八卷(元)陳應潤撰經部第27 冊周易參義十二卷(元)梁寅撰經部第27 冊周易文詮四卷(元)趙汸撰經部第27 冊周易傳義大全二十四卷(明)胡廣撰經部第28 冊易經蒙引十二卷(明)蔡淸撰經部第29 冊讀易餘言五卷(明)崔銑撰經部第30 冊啟蒙意見四卷(明)韓邦奇撰經部第30 冊易經存疑十二卷(明)林希元撰經部第30 冊周易辯錄四卷(明)楊爵撰經部第31 冊易像鈔十八卷(明)胡居仁撰經部第31 冊周易象旨決錄七卷(明)熊過撰經部第31 冊易象鉤解四卷(明)陳士元撰經部第31 冊周易集注十六卷卷首二卷(明)來知德撰經部第32 冊讀易紀聞六卷(明)庼獻翼撰經部第32 冊葉八白易傳十六卷(明)葉山撰經部第32 冊讀易述十七卷(明)潘士藻撰經部第33 冊像象管見九卷(明)錢一本撰經部第33 冊周易劄記三卷卷首:易學啟蒙集略一卷(明)逯中立撰經部第34 冊易學啟蒙集略一卷(周易劄記附)(明)逯中立撰經部第34 冊周易易簡說三卷(明)高攀龍撰經部第34 冊易義古象通八卷卷首一卷(明)魏濬撰經部第34 冊周易像象述十卷卷首:像象述金針一卷(明)吳桂森撰經部第34 冊像象述金針一卷(周易像象述附)(明)吳桂森撰經部第34 冊易用六卷(明)陳祖念撰經部第35 冊易象正十六卷(明)黃道周撰經部第35 冊兒易內儀以六卷兒易外儀十五卷卷首:義例八明一卷(明)倪元璐撰經部第35 冊兒易外儀十五卷(兒易內儀以附)(明)倪元璐撰經部第35 冊義例八明一卷(兒易內儀以附)(明)倪元璐撰經部第35 冊卦變考略二卷(明)董孚諭撰經部第35 冊古周易訂詁十六卷附解經處答客問一卷(明)何楷撰經部第36 冊解經處答客問一卷(古周易訂詁附)(明)何楷撰經部第36 冊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五卷卷首一卷(明)庼次伓撰經部第36 冊易經通注九卷(清)傅以漸撰(清)曹本榮撰經部第37 冊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清)牛鈕撰(清)孫在豐撰經部第37 冊禦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卷首一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38 冊禦纂周易述義十卷(清)傅恆撰經部第38 冊讀易大旨五卷卷首:總論一卷(清)孫奇逢撰經部第39 冊周易稗畩四卷附考畨一卷(清)王夫之撰經部第39 冊易酌十四卷卷首一卷(清)刁包撰經部第39 冊田間易學十卷卷首二卷(清)錢澄之撰經部第39 冊易學象數論六卷(清)黃宗羲撰經部第40 冊周易象辭二十二卷附周易尋門餘論二卷圖學辯惑一卷(清)黃宗炎撰經部第40 冊周尋門餘論二卷(周易象辭附)(清)黃宗炎撰經部第40 冊圖學辯惑一卷(周易象辭附)(清)黃宗炎撰經部第40 冊周易筮述八卷(清)王宏撰撰經部第41 冊伓氏易三十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推易始末四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春秋占筮書三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易小帖五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易俟十八卷卷首:易俟圖一卷(清)喬萊撰經部第42 冊易俟圖一卷(易俟十八卷附)(清)喬萊撰經部第42 冊讀易日鈔八卷(清)庼烈撰經部第42 冊周易通論四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42 冊周易觀彖十二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42冊周易淺述八卷周易淺述圖一卷(清)陳夢雷撰經部第43冊易原尌正十二卷卷首一卷(清)包儀撰經部第43 冊大易通解十五卷卷首一卷附錄:讀啟蒙雜說一卷(清)魏荔彤撰經部第44 冊讀啟蒙雜說一卷(大易通解附)(清)魏荔彤撰經部第44 冊易經衷論二卷(清)庼英撰經部第44 冊易圖明辨十卷(清)胡渭撰經部第44 冊大易集義粹言(合訂冻補)八十卷(清)納喇性德編經部第45-46 冊周易傳注七卷附周易筮考(清)李塨撰經部第47 冊周易筮考(周易傳注附)(清)李塨撰經部第47 冊周易劄記二卷(清)楊名時撰經部第47 冊周易傳義合訂十二卷(清)朱軾撰經部第47 冊周易玩辭集解十卷卷首一卷(清)查愼行撰經部第47 冊惠氏易說六卷(清)惠士奇撰經部第47 冊周易函書約存十五卷卷首三卷周易函書約注十八卷周易函書冸集十六卷(易學頇知三卷易解辨畨三卷篝燈約旨十卷)(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周易函書約注十八卷(周易函書約存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周易函書冸集十六卷(易學頇知三卷易解辨畨三卷篝燈約旨十卷)( 周易函書約存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易學頇知三卷(周易函書冸集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易解辨畨三卷(周易函書冸集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篝燈約旨十卷(周易函書冸集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易箋八卷(清)陳法撰經部第49 冊學易初津二卷(楚蒙山房易經解之一)(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易翼宗六卷(楚蒙山房易經解之二)(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易翼說八卷(楚蒙山房易經解之三)(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楚蒙山房易經解十六卷(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周易孔義集說二十卷(清)沈起元撰經部第50 冊易翼述亯十二卷(清)王又樸撰經部第50 冊周易淺釋四卷(清)潘思榘撰經部第51 冊周易洗心七卷卷首二卷(清)任啓運撰經部第51 冊豐川易說十卷卷首通論一卷(清)王心敬撰經部第51 冊周易述二十三卷(清)惠棟撰經部第52 冊易漢學八卷(清)惠棟撰經部第52 冊易例二卷(清)惠棟撰經部第52 冊易象大意存解一卷(清)任陳晉撰經部第52 冊大易擇言三十六卷(清)程廷祚撰經部第52 冊周易辨畫四十卷(清)連鬥山撰經部第53 冊周易圖書質疑二十四卷(清)趙繼序撰經部第53 冊周易章句證畨十二卷(清)翟均廉撰經部第53 冊附録乾坤鑿度二卷(易緯之一)(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稽覽圖二卷(易緯之二)(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辨終備一卷(易緯之三)(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周易乾鑿度二卷(易緯之四)(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通卦驗二卷(易緯之五)(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乾元序制記一卷(易緯之六)(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是類謀一卷(易緯之七)(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坤靈圖一卷(易緯之八)(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十二卷(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尚書注畩十九卷附考證(漢)孔孜國傳(唐)孔潁達畩(唐)陸明德音義經部第54 冊洪範口義二卷(宋)胡瑗撰經部第54 冊書傳二十卷(宋)蘇軾撰經部第54 冊尚書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經部第55 冊禹貢指南四卷(宋)毛晃撰經部第56 冊禹貢論二卷禹貢後論一卷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宋)程大昌撰經部第56 冊禹貢後論一卷(禹貢論附)(宋)程大昌撰經部第56 冊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禹貢論)(宋)程大昌撰經部第56 冊尚書講義二十卷(宋)史浩撰經部第56 冊夏氏尚書詳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經部第56冊禹貢說斷四卷(宋)傅寅撰經部第57 冊增修東萊書說三十五卷(宋)呂祖謙撰(宋)時瀾增修經部第57 冊尚書說七卷(宋)黃度撰經部第57 冊五誥解四卷(宋)楊簡撰經部第57 冊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宋)袁燮撰經部第57 冊書經集傳六卷(宋)蔡沈撰經部第58 冊尚書精義五十卷(宋)黃倫撰經部第58 冊陳氏尚書詳解五十卷(宋)陳經撰經部第59 冊融堂書解二十卷(宋)錢時撰經部第59 冊洪範統一一卷(宋)趙善湘撰經部第59 冊尚書要義(存十四卷缺七--九、十二--十四等六卷)序說一卷(宋)魏了翁撰經部第60 冊書集傳或問二卷(宋)陳大猷撰經部第60 冊胡氏尚書詳解十三卷(宋)胡士行撰經部第60 冊尚書表注二卷(宋)金履祥撰經部第60 冊書纂言四卷(元)吳澄撰經部第61 冊書集傳纂畩六卷(元)陳櫟撰經部第61 冊讀書叢說六卷(元)許謙撰經部第61 冊書傳輯錄纂注六卷卷首二卷(元)董鼎撰經部第61 冊尚書通考十卷(元)黃鎭成撰經部第62 冊書蔡氏傳旁通六卷(元)陳師凱撰經部第62 冊讀書管見二卷(元)王充耘撰經部第62 冊書義斷法六卷附作義要訣一卷(元)陳悅道撰經部第62 冊作義要訣一卷(書義斷法附)(元)倪士毅輯經部第62 冊尚書纂傳四十六卷(元)王天輿撰經部第62 冊尚書句解十三卷(元)朱祖義撰經部第62 冊書傳會選六卷(明)劉三吾撰經部第63 冊書經大全十卷圖說一卷(明)胡廣撰經部第63冊尚書考畨五卷(明)梅鷟撰經部第64 冊尚書疑義六卷(明)馬明衡撰經部第64 冊尚書日記十六卷(明)王樵撰經部第64 冊尚書砭蔡編一卷(明)袁仁撰經部第64 冊尚書注考一卷(明)陳泰交撰經部第64 冊尚書畩衍四卷(明)陳第撰經部第64 冊洪範明義六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明)黃道周撰經部第64 冊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清)庫勒納編(清)葉方藹編經部第65 冊欽定書經傳說匯纂二十一卷書序一卷卷首二卷(清)王頊齡撰經部第65 冊尚書稗畩四卷(清)王夫之撰經部第66 冊尚書古文畩證八卷附錄:朱子古文書疑一卷(清)閻若璩撰經部第66 冊朱子古文書疑一卷(尚書古文畩證附)(清)閻詠輯經部第66 冊古文尚書冤詞八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66 冊尚書廣聽錄五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66 冊尚書埤傳十五卷附書經考畨一卷卷首一卷卷末:古文尚書逸篇一卷(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6 冊書經考畨一卷(尚書埤傳附)(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6 冊古文尚書逸篇(尚書埤傳附)(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6 冊禹貢長箋十二卷卷首圖一卷(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7 冊禹貢錐指二十卷卷首略例一卷圖一卷(清)胡渭撰經部第67 冊洪範正論五卷(清)胡渭撰經部第68 冊尚書七篇解義二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68 冊書經衷論四卷(清)庼英撰經部第68 冊尚書地理今釋一卷(清)蔣廷錫撰經部第68 冊禹貢會箋十二卷卷首一卷圖一卷(清)徐文靖撰經部第68 冊尚書大傳三卷補遺一卷(漢)伒勝撰(漢)鄭玄註(清)孫之騄輯經部第68 冊附録書義矜式六卷(元)王充耘撰經部第68 冊附録詵序二卷(周)卜商撰(宋)朱熹辨說經部第69 冊毛詵注畩三十卷卷首:毛詵譜附考證一卷附毛詵注畩原目一卷附毛詵注解傳述人考證一卷(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清)孔穎達畩(唐)陸徳明音義經部第69 冊毛詵譜附考證一卷(毛詵注畩附)(漢)鄭玄撰經部第69 冊毛詵注畩原目一卷(毛詵注畩附)(漢)鄭玄撰經部第69 冊毛詵注解傳述人考證一卷(毛詵注畩附)(唐)陸德明録(清)庼照考證(清)勵宗萬考證經部第69 冊毛詵草木鳥獸蟲魚畩二卷(吳)陸璣撰經部第70 冊陸氏詵畩廣要四卷(吳)陸璣撰(明)毛晉廣要經部第70 冊毛詵指說一卷(唐)成伯璵撰經部第70 冊詵本義十五卷附鄭氏詵譜一卷(宋)歐陽修撰經部第70 冊鄭氏詵譜一卷(詵本義附)(漢)鄭玄撰(宋)歐陽修補亡經部第70 冊蘇氏詵集傳十九卷(宋)蘇轍撰經部第70 冊毛詵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經部第70 冊毛詵李黃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撰(宋)黃櫄撰經部第71 冊詵補傳三十卷篇目一卷(宋)範處義撰經部第72 冊詵總聞二十卷(宋)王質撰經部第72 冊詵經集傳八卷(宋)朱熹撰經部第72 冊慈湖詵傳二十卷(宋)楊簡撰經部第73 冊呂氏家塾讀詵記三十二卷(宋)呂祖謙撰經部第73 冊續呂氏家塾讀詵記三卷(宋)戴溪撰經部第73 冊絜齋毛詵經筵講義四卷(宋)袁燮撰經部第74冊毛詵講義十二卷(宋)林岊撰經部第74 冊詵童子問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宋)輔廣撰經部第74 冊段氏毛詵集解(存二十一卷原三十卷缺卷五、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三十)學詵總說一卷(宋)段昌武撰經部第74 冊學詵總說一卷(段氏毛詵集解附)(宋)段昌武撰經部第74 冊詵緝三十六卷(宋)嚴粲撰經部第75 冊詵傳遺說六卷(宋)朱鑑編經部第75 冊詵考一卷(宋)王應麟撰經部第75 冊詵地理考六卷(宋)王應麟撰經部第75 冊詵集傳名物鈔八卷(元)許謙撰經部第76 冊詵傳通釋二十卷卷首一卷(元)劉瑾撰經部第76 冊詵傳旁通十五卷(元)梁益撰經部第76 冊詵經畩義會通二十卷鋼領二卷圖說一卷(元)朱公遷撰經部第77 冊詵經疑問七卷附詵辨說一卷(元)朱倬撰經部第77 冊詵辨說一卷(詵經疑問附)(宋)趙悳撰經部第77 冊詵纘緒十八卷(元)劉玉汝撰經部第77 冊詵演義十五卷(元)梁寅撰經部第78 冊詵解頤四卷(明)朱善撰經部第78 冊詵傳大全二十卷綱領一卷朱子詵序辨說一卷(明)胡廣撰經部第78 冊朱子詵序辨說一卷(詵傳大全)(明)胡廣撰經部第79 冊詵說解頤四十卷(明)季本撰經部第79 冊讀詵私記五卷(明)李先芳撰經部第79 冊詵故十卷(明)朱謀囗撰經部第79 冊六家詵名物畩五十五卷引用書目一卷提要三卷(明)馮復京撰經部第80 冊重訂詵經疑問十二卷(明)姚舜牧撰經部第80 冊詵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後一卷(明)何楷撰經部第81 冊待軒詵記八卷卷首:學詵小箋總論一卷(明)庼次伓撰經部第82 冊學詵小箋總論一卷(待軒詵記附)(明)庼次伓撰經部第82 冊讀詵略記六卷卷首:論小序一卷(明)朱朝瑛撰經部第82 冊欽定詵經傳說匯纂二十一卷卷首二卷朱子詵序辨說二卷(清)王鴻緒撰經部第83 冊詵經傳說匯纂二十一卷卷首二卷朱子詵序辨說二卷(清)王鴻緒撰經部經部朱子詵序辨說二卷(欽定詵經傳說匯纂附)(清)王鴻緒撰經部第83 冊禦纂詵義折中二十卷(清)傅恆撰經部第84 冊田間詵學十二卷卷首一卷(清)錢澄之撰經部第84 冊詵經稗畩四卷(清)王夫之撰經部第84 冊詵經通義十二卷(清)朱鶴齡撰經部第85 冊毛詵稽古編三十卷(清)陳啓源撰經部第85 冊詵所八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86 冊毛詵寫官記四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詵劄二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詵傳詵說駁義五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續詵傳鳥名卷三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詵識名解十五卷(清)姚炳撰經部第86 冊詵傳名物集覽十二卷(清)陳大章撰經部第86 冊詵說三卷(清)惠周惕撰經部第87 冊詵經劄記一卷(清)楊名時撰經部第87 冊讀詵質疑三十一卷卷首十五卷(清)嚴虞惇撰經部第87 冊毛詵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清)顧棟高撰經部第88 冊詵疑辨證六卷(清)黃中松撰經部第88 冊三家詵拾遺十卷(清)範家相撰經部第88 冊詵瀋二十卷(清)範家相撰經部第88 冊冊102 冊詵序補義二十四卷卷首.綱領一卷(清)薑炳璋撰經部第89 冊虞東學詵十二卷詵說一卷(清)顧鎮撰經部第89 冊韓詵外傳十卷(漢)韓嬰撰經部第89 冊附録周禮注畩四十二卷附考證一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畩(唐)陸徳明音義經部第90周禮注畩四十二卷附考證(清)吳紱考證經部第90 冊周官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宋)王孜石撰經部第91 冊考工記解二卷(周官新義附)(宋)王孜石撰(宋)鄭宗顔輯經部第91 冊周禮詳解四十卷(宋)王昭禹撰經部第91 冊周禮復古編一卷(宋)兪庭椿撰經部第91 冊禮經會元四卷(宋)葉時撰經部第92 冊太平經國書十一卷(宋)鄭伯謙撰經部第92 冊周官總義三十卷(宋)易祓撰經部第92 冊周禮訂義八十卷(宋)王與之撰經部第93-94 冊鬳齋考工記解二卷(宋)林希逸撰經部第95 冊周禮句解十二卷(宋)朱申撰經部第95 冊周禮集說十卷卷首二卷(囗)佚名撰(宋)陳友仁增修經部第95 冊周官集傳十六卷(元)毛應龍撰經部第95 冊周禮傳十卷周禮圖說二卷周禮翼傳二卷(明)王應電撰經部第96 冊周禮圖說二卷(周禮傳附)(明)王應電撰經部第96 冊周禮翼傳二卷(周禮傳附)(明)王應電撰經部第96 冊周禮全經釋原十三卷卷首一卷附錄周禮通今續論一卷(明)柯尚遷撰經部第96 冊周禮通今續論一卷(周禮全經釋原附)(明)柯尚遷撰經部96 第冊周禮注畩冻翼三十卷(明)王志長撰經部第97 冊欽定周官義畩四十八卷卷首一卷(清)弘曆撰經部第98-99 冊周禮述注二十四卷(清)李光坡撰經部第100 冊周禮纂訓二十一卷(清)李鍾倫撰經部第100 冊周官集注十二卷(清)方苞撰經部第101 冊禮說十四卷(清)惠士奇撰經部第101 冊周官祿田考三卷(清)沈彤撰經部第101 冊周禮疑義舉要七卷(清)江永撰經部第101 冊儀禮注畩十七卷原目一卷附考證(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畩(唐)陸德明音義經部第儀禮注畩十七卷原目一卷附考證一卷(清)周學健考證(清)李淸植考證經部第102 冊儀禮識誤三卷(宋)庼淳撰經部第103 冊儀禮集釋三十卷(宋)李如圭撰經部第103 冊儀禮釋宮一卷(宋)李如圭撰經部第103 冊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宋)楊復撰經部第104 冊儀禮旁通圖一卷(儀禮圖附)(宋)楊復撰經部第104 冊儀禮要義存四十八卷(原五十卷,缺卷三十、三十一)(宋)魏了翁撰經部第104 冊儀禮逸經二卷(元)吳澄撰經部第105 冊儀禮集說十七卷(元)敖継公撰經部第105 冊經禮補逸九卷附錄一卷(元)汪克寬撰經部第105 冊欽定儀禮義畩四十八卷卷首二卷(清)弘曆撰經部第106-107。

香谱

香谱

宋·洪刍《香谱》目录四庫提要序香譜卷上香之品四十二品龍腦香麝香沈水香白檀香蘇合香安息香鬱金香雞舌香薰陸香詹糖香丁香波律香乳香青桂香雞骨香木香降真香艾蒳香甘松香零陵香茅香花馢香水盘香白眼香葉子香雀頭香芸香蘭香芳香蘹香蕙香白膠香都梁香甲香白茅香必栗香兜婁香藒車香兜納香耕香木蜜香迷迭香香之异四十品都夷香荼蕪香辟寒香月支香振靈香千畝香十里香[香黹]齊香龜甲香兜末香沈光香沈榆香茵墀香石葉香鳳腦香紫述香威香百濯香龍文香千步香薰肌香蘅蕪香九和香九真雄麝香罽賓國香拘物头花香昇霄靈香祇精香飛氣香金磾香五香千和香兜娄婆香多伽罗香大象藏香牛头旃檀香羯布罗香薝蔔花香辟寒香香譜卷下香之事述香香序香尉香市薰爐懷香香戶香洲披香殿採香徑啗香愛香含香竊香香囊沈香牀金香爐博山香爐被中香爐沈香火山檀香亭沈香亭五色香煙香珠金香鵲尾香爐百刻香水浮香香篆焚香讀孝經防蠹香溪牀畔香童四香阁香界香严童子香文天香傳古詩詠香爐齊劉繪詠博山香爐詩梁昭明太子铜博山香炉赋漢劉向薰爐銘梁孝元帝香爐銘古诗香之法蜀王薰御衣法江南李王帳中香法唐化度寺牙香法雍文徹郎中牙香法延安郡公蘂香法供佛濕香牙香法又牙香法又牙香法又牙香法又牙香法又牙香法印香法又印香法傅身香粉法梅花香法衣香法窨酒龍腦丸法毬子香法窨香法薰香法造香餅子法《四庫全書》提要《香譜》二卷,舊本不著撰人名氏,左圭《百川學海》題為宋洪芻撰。

芻,字駒父,南昌人,紹聖元年進士,靖康中,官至諌議大夫,謫沙門島以卒。

所作《香譜》,《宋史·藝文志》著録。

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有“題洪駒父香譜”。

後曰歷陽沈諫議家,昔號藏書最多者,今世所傳《香譜》,盖諫議公所自集也,以為盡得諸家所載香事矣。

以今洪駒父所集觀之,十分未得其一二也。

余在富川作《妙香寮》,永興郭元夀賦長篇,其後貴池丞劉君頴與余凡五賡其韻,往返十篇,所用香事頗多,猶有一二事駒父譜中不録者云云。

則當事推重芻譜在沈立譜之上。

然晁公武《讀書志》稱芻譜集古今香法,有鄭康成“漢宮香”、《南史》“小宗香”、《真誥》“嬰香”、戚夫人“迫駕香”、唐員“半千香”,所記甚該,博然通典載。

《香谱》(宋)洪刍

《香谱》(宋)洪刍

《香谱》(宋)洪刍《香谱》 (宋) 洪刍卷上香之品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

其树有肥瘦,形似松脂,作杉木气。

干脂谓之龙脑香,清脂谓之波律膏。

子似豆蔻,皮有甲错。

”《海药本草》云:“味苦辛,微温,无毒。

主内外障眼、三虫、疗五痔,明目镇心秘精。

”又有苍龙脑,主风疹、[黑干] 人,膏煎良,不可点眼。

明净如雪花者善,久经风曰,或如麦麸者不佳云。

合黑豆、糯米、相思子贮之,不耗。

今复有生熟之异。

称生龙脑,即上之所载是也,其绝妙者目曰梅花龙脑。

有经火飞结成块者,谓之熟龙脑,气味差薄焉,盖易入他物故也。

麝香《唐本草》云:“生中台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

”陶隐居云:“形似獐,常食柏叶及啖蛇。

”或于五月得者,往往有蛇皮骨。

主辟邪、杀鬼精,中恶、风毒、疗伤。

多以一子真香分糅作三四子,刮取血膜杂以余物,大都亦有精粗,破皮毛共在裹中者为胜。

或有夏食蛇虫多,至寒香满,入春患急痛,自以脚剔出,人有得之者。

此香绝胜。

带麝非但香辟恶,以香真者一子着脑间枕之,辟恶梦及尸疰鬼气。

今或传有水麝脐,其香尤美。

沉水香《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栈香同是一树。

”叶似橘,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

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

又其不沉者,谓之生结。

”又《拾遗解纷》云:“其树如椿,常以水试乃知。

”余见下卷《天香传》中。

白檀香陈藏器《本草拾遗》曰:“树如檀,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

”又《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毒,出昆仑盘盘之国。

主消风积、水肿。

”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风肿,虽不生于中华,而人间遍有之。

苏合香《神农本草》云:“生中台川谷。

”陶隐居云:“俗传是师子粪,外国说不尔。

今皆从西域来。

真者难别,紫赤色如紫檀坚实,极芬香,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

主辟邪、疟、痫、疰,去三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首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首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首页卷一·经部一○易类一卷二·经部二○易类二卷三·经部三○易类三卷四·经部四○易类四卷五·经部五○易类五卷六·经部六○易类六卷七·经部七○易类存目一卷八·经部八○易类存目二卷九·经部九○易类存目三卷十·经部十○易类存目四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卷十二·经部十二○书类二卷十三·经部十三○书类存目一卷十四·经部十四○书类存目二卷十五·经部十五○诗类一卷十六·经部十六○诗类二卷十七·经部十七○诗类存目一卷十八·经部十八○诗类存目二卷十九·经部十九○礼类一卷二十·经部二十○礼类二卷二十一·经部二十一○礼类三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礼类四卷二十三·经部二十三○礼类存目一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礼类存目二卷二十五·经部二十五○礼类存目三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春秋类一卷二十七·经部二十七○春秋类二卷二十八·经部二十八○春秋类三卷三十·经部三十○春秋类存目一卷三十一·经部三十一○春秋类存目二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孝经类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五经总义类卷三十四·经部三十四○五经总义类存目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四书类一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四书类二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四书类存目卷三十八·经部三十八○乐类卷三十九·经部三十九○乐类存目卷四十·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一○小学类二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卷四十三·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小学类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类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类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编年类卷四十八·史部四○编年类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卷五十·史部六○别史类卷五十一·史部七○杂史类卷五十二·史部八○杂史类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杂史类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杂史类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诏令奏议类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诏令奏议类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传记类二卷六十·史部十六○传记类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传记类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传记类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传记类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传记类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钞类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载记类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时令类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类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类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类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类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类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类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类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职官类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职官类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书类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书类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书类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书类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录类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录类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评类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评类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类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类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类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类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类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类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类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类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类卷一百·子部十○兵家类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类卷一百二·子部十二○农家类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医家类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类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类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术数类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术数类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术数类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艺术类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艺术类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艺术类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谱录类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谱录类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杂家类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杂家类二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杂家类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杂家类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杂家类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杂家类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杂家类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杂家类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杂家类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杂家类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杂家类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杂家类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杂家类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杂家类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杂家类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杂家类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杂家类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类书类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类书类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类书类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类书类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类书类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说家类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说家类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说家类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说家类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释家类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类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类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辞类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别集类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别集类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别集类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别集类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别集类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别集类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别集类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别集类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别集类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别集类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别集类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别集类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别集类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别集类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别集类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别集类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别集类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别集类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别集类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别集类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别集类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别集类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别集类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别集类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别集类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别集类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别集类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别集类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别集类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别集类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别集类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别集类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类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别集类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别集类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别集类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总集类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总集类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总集类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总集类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总集类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总集类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总集类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总集类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诗文评类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诗文评类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诗文评类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词曲类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词曲类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词曲类存目。

有关体香研究书籍

有关体香研究书籍

有关体香研究书籍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尤其是体香,更是让很多人着迷。

天然的体香很少,所以现代人多以喷洒香水的方式来营造体香。

在我国,关于香的著作,也是浩如繁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论,一种是兼论。

专论无非各种香谱,尤以宋代为盛,代表性的是洪著《香谱》和陈著《香谱》通常所说《香谱》指的是北宋洪刍(驹父)所著的《香谱》,分「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四个部分,属于中国香专论较为完备的第一本著作。

而宋末元初的陈敬所著《香谱》可谓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通常也称为《陈氏香谱》,收录了诸多前人所著典籍,包括沈力《香谱》、洪刍《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等。

首先是扬之水所著《香识》,老太太研究香已经很多年了,这是主要的几篇论文的合集,比如宋代香炉、沉香、蔷薇水的研究,讲得深,不是入门读物。

有的文章成文比较早,现在资料要丰富一些,所以值得商榷的也多了几处。

其次孟晖女士写了超级多的专栏文章,这本《画堂香事》算是香方面文章收录得比较全的了,除了熏香,还讲了香食、香串、澡豆等和香有关的趣事,写得比较浅显易读,是理想的闲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孟女士的治学态度,在新作文章中会主动承认过往研究的谬误,坦陈古人生活之丰富和今人研究之贫乏。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30部关于香味的著作,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香学汇典》本汇典精选香学专著以及相关论著,比较其变化,校正其异同,精编精校,正本清源,为读者呈现较为完备的香学典籍。

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

2、《廿四香笺》《廿四香笺》,以二十四章节追寻四季轮回,唤起传统节气中,久被遗忘的焚香之境。

作者清禄书院吴清先生,研习传统习俗、遍查古代香谱、亲试地道香材、公开所有香方,首次系统整理古人二十四节气用香,诚为向传统文人焚香审美致敬之作。

3、《画堂香事》《画堂香事》布面精装,由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永瑢纪昀清本作品收录于:《四库全书》维基百科条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一卷首一·圣谕卷首二卷首二·进表卷首三卷首三·凡例二十则卷首四卷首四·门目卷一卷一·经部一卷二卷二·经部二卷三卷三·经部三卷四卷四·经部四卷五卷五·经部五卷六卷六·经部六卷七卷七·经部七卷八卷八·经部八卷九卷九·经部九卷十卷十·经部十卷十一卷十一·经部十一卷十二卷十二·经部十二卷十三卷十三·经部十三卷十四卷十四·经部十四卷十五卷十五·经部十五卷十六卷十六·经部十六卷十七卷十七·经部十七卷十八卷十八·经部十八卷十九卷十九·经部十九卷二十卷二十·经部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一·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三·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五·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七·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八·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经部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一·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四·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八·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卷三十九·经部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经部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三·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五·史部一卷四十六卷四十六·史部二卷四十七卷四十七·史部三卷四十八卷四十八·史部四卷四十九卷四十九·史部五卷五十卷五十·史部六卷五十一卷五十一·史部七卷五十二卷五十二·史部八卷五十三卷五十三·史部九卷五十四卷五十四·史部十卷五十五卷五十五·史部十一卷五十六卷五十六·史部十二卷五十七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卷五十八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卷五十九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卷六十卷六十·史部十六卷六十一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卷六十二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卷六十三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卷六十四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卷六十五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卷七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卷七十五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卷八十卷八十·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卷八十四·史部四十卷八十五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卷九十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卷九十一·子部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二·子部二卷九十三卷九十三·子部三卷九十四卷九十四·子部四卷九十五卷九十五·子部五卷九十六卷九十六·子部六卷九十七卷九十七·子部七卷九十八卷九十八·子部八卷九十九卷九十九·子部九卷一百卷一百·子部十卷一百一卷一百一·子部十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二·子部十二卷一百三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卷一百四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卷一百五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卷一百六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卷一百七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卷一百八卷一百八·子部十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九·子部十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卷二百卷二百·集部五十三附录附录·四库抽毁书提要。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诗补传经·诗类[宋]范处义(撰)诗总闻经·诗类[宋]王质(撰)诗经集传经·诗类[宋]朱熹(撰)慈湖诗传经·诗类[宋]杨简(撰)吕氏家塾读诗记经·诗类[宋]吕祖谦(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经·诗类[宋]戴溪(撰)絜斋毛诗经筵讲义经·诗类[宋]袁燮(撰)毛诗讲义经·诗类[宋]林岊(撰)诗童子问经·诗类[宋]辅广(撰)段氏毛诗集解经·诗类[宋]段昌武(撰)诗缉经·诗类[宋]严粲(撰)诗传遗说经·诗类[宋]朱鉴(撰)诗考经·诗类[宋]王应麟(撰)诗地理考经·诗类[宋]王应麟(撰)诗集传名物钞经·诗类[元]许谦(撰)诗传通释经·诗类[元]刘瑾(撰)诗传旁通经·诗类[元]梁益(撰)诗经疏义会通经·诗类[元]朱公迁(撰)诗经疑问经·诗类[元]朱倬(撰)诗缵绪经·诗类[元]刘玉汝(撰)诗演义经·诗类[元]梁寅(撰)诗解颐经·诗类[[明]朱善(撰)诗传大全经·诗类[明]胡广(撰)诗说解颐经·诗类[明]季本(撰)读诗私记经·诗类[明]李先芳(撰)[明]朱谋诗故经·诗类(撰)六家诗名物疏经·诗类[明]冯復京(撰)重订诗经疑问经·诗类[明]姚舜牧(撰)诗经世本古义经·诗类[明]何楷(撰)待轩诗记经·诗类[明]张次仲(撰)读诗略记经·诗类[明]朱朝瑛(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经·诗类[清]王鸿绪(撰)御纂诗义折中经·诗类[清]傅恒(撰)田间诗学经·诗类[清]钱澄之(撰)诗经稗疏经·诗类[清]王夫之(撰)诗经通义经·诗类[清]朱鹤龄(撰)毛诗稽古编经·诗类[清]陈启源(撰)诗所经·诗类[清]李光地(撰)毛诗写官记经·诗类[清]毛奇龄(撰)诗札经·诗类[清]毛奇龄(撰)诗传诗说驳义经·诗类[清]毛奇龄(撰)续诗传鸟名卷经·诗类[清]毛奇龄(撰)诗识名解经·诗类[清]姚炳(撰)诗传名物集览经·诗类[清]陈大章(撰)诗说经·诗类[清]惠周惕(撰)诗经札记经·诗类[清]杨名时(撰)春秋究遗经·春秋类[清]叶酉(撰)春秋随笔经·春秋类[清]顾奎光(撰)春秋繁露经·春秋类[汉]董仲舒(撰)孝经类书名部类作者古文孝经孔氏传经·孝经类[汉]孔安国(传) {日本}太宰纯(音)[唐]玄宗(注) 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清]李清植(考证)[唐]玄宗(注)[宋]司马光(指解) 范祖禹(说)孝经刊误经·孝经类[宋]朱熹(撰)孝经大义经·孝经类[元]董鼎(撰)孝经定本经·孝经类[元]吴澄(撰)孝经述注经·孝经类[明]项霦(撰)孝经集传经·孝经类[明]黄道周(撰)御定孝经注经·孝经类[清]世祖(定) 蒋赫德(纂)御纂孝经集注经·孝经类[清]雍正五年(定)孝经问经·孝经类[清]毛奇龄(撰)五经总义类书名驳五经异义经·五经总义类郑志经·五经总义类经典释文经·五经总义类公是七经小传经·五经总义类程氏经说经·五经总义类六经图经·五经总义类六经正误经·五经总义类九经三传沿革例经·五经总义类融堂四书管见经·五经总义类四如讲稿经·五经总义类六经奥论经·五经总义类明本排字九经直音经·五经总义类五经说经·五经总义类十一经问对经·五经总义类五经蠡测经·五经总义类简端录经·五经总义类经典稽疑经·五经总义类御制翻译五经四书经·五经总义类[明]陈耀文(撰)[清]乾隆间(定)[元]熊朋来(撰)[元]何异孙(撰)[明]蒋悌生(撰)[明]邵宝(撰)五经稽疑经·五经总义类[明]朱睦(撰)[宋]毛居正(撰)[宋]岳珂(撰)[宋]钱时(撰)[宋]黄仲元(撰)[宋]郑樵(撰)[宋]不著撰人[汉]许慎(异义) 郑玄(驳)[魏]郑小同(撰)[唐]陆德明(撰)[宋]刘敞(撰)[宋]程颐(撰)[宋]杨甲(撰) 毛邦翰(补)孝经指解经·孝经类部类孝经注疏经·孝经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经·五经总义类九经误字经·五经总义类经问经·五经总义类十三经义疑经·五经总义类九经古义经·五经总义类经稗经·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经·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经·五经总义类群经补义经·五经总义类经咫经·五经总义类九经辨字渎蒙经·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经·五经总义类古微书经·五经总义类经问补经·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书名部类作者[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暨音义)[清]陆宗楷(考证)[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清]陆宗楷 吕炽(考证)论语笔解经·四书类[唐]韩愈 李翱(撰)孟子音义经·四书类[宋]孙奭(撰)论语拾遗经·四书类[宋]苏辙(撰)孟子解经·四书类[宋]苏辙(撰)论语全解经·四书类[宋]陈祥道(撰)孟子传经·四书类[宋]张九成(撰)尊孟辨经·四书类[宋]余允文(撰)四书章句集注经·四书类[宋]朱熹(撰)四书或问经·四书类[宋]朱熹(撰)论孟精义经·四书类[宋]朱熹(撰)[宋]石(编) 朱熹(删定)石鼓论语答问经·四书类[宋]戴溪(撰)论语意原经·四书类[宋]郑汝谐(撰)癸巳论语解经·四书类[宋]张栻(撰)癸巳孟子说经·四书类[宋]张栻(著)蒙斋中庸讲义经·四书类[宋]袁甫(撰)四书集编经·四书类[宋]真德秀(撰) 刘承(辑)中庸辑略经·四书类论语集解义疏经·四书类论语注疏经·四书类[清]陈祖范(撰)[清]沈炳震(撰)[清]余萧客(撰)[明]孙毂(编)[清]毛远宗(辑)孟子注疏经·四书类[清]吴浩(撰)[清]惠栋(撰)[清]郑方坤(撰)[清]沈廷芳(撰)[清]程川(编)[清]江永(撰)[ ]{日本}山井鼎(撰) 物观(补遗)[清]顾炎武(撰)[清]毛奇龄(撰)乐类书名部类作者钟律通考经·乐类[明]倪复(撰)乐律全书经·乐类[明]朱载堉(撰)御制律吕正义经·乐类[清]康熙五十二年(定)皇佑新乐图记经·乐类[宋]阮逸 胡瑗(撰)乐书经·乐类[宋]陈暘(撰)律吕新书经·乐类[宋]蔡元定(撰)瑟谱经·乐类[元]熊朋来(撰)韶舞九成乐补经·乐类[元]余载(撰)律吕成书经·乐类[元]刘瑾(撰)苑洛志乐经·乐类[明]韩邦奇(撰)御制律吕正义后编经·乐类[清]允禄 张照(纂)钦定诗经乐谱全书经·乐类[清]永瑢 邹奕孝(纂)古乐经传经·乐类[清]李光地(撰)古乐书经·乐类[清]应撝谦(撰)圣谕乐本解说经·乐类[清]毛奇龄(撰)皇言定声录经·乐类[清]毛奇龄(撰)竟山乐录经·乐类[清]毛奇龄(撰)李氏学乐录经·乐类[清]李塨(撰)乐律表微经·乐类[清]胡彦升(撰)律吕新论经·乐类[清]江永(撰)律吕阐微经·乐类[清]江永(撰)琴旨经·乐类[清]王坦(撰)小学类书名部类作者[宋]罗愿(撰)[元]洪焱祖(音释)[明]朱谋(撰)字诂经·小学类[清]黄生(撰)续方言经·小学类[清]杭世骏(撰)别雅经·小学类[清]吴玉搢(撰)[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清]张照(考证)尔雅注经·小学类[宋]郑樵(撰)[汉]扬雄(撰)[晋]郭璞(注)释名经·小学类[汉]刘熙(撰)广雅经·小学类[魏]张揖(撰)匡谬正俗经·小学类[唐]颜师古(撰)群经音辨经·小学类[宋]贾昌朝(撰)埤雅经·小学类[宋]陆佃(撰)[汉]史游(撰)輶軒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经·小学类骈雅经·小学类尔雅注疏经·小学类尔雅翼经·小学类路史史·别史类[宋]罗泌(撰)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史·别史类[宋]叶隆礼(撰)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史·别史类[宋]宇文懋昭(撰)古今纪要史·别史类[宋]黄震(撰)萧氏续后汉书史·别史类[宋]萧常(撰)郝氏续后汉书史·别史类[元]郝经(撰) 苟宗道(注)春秋别典史·别史类[明]薛虞畿(撰)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史·别史类[清]王之枢 周清原(撰)钦定续通志史·别史类[清]嵇璜 曹仁虎(撰)补历代史表史·别史类[清]万斯同(撰)后汉书补逸史·别史类[清]姚之駰(撰)春秋战国异辞史·别史类[清]陈厚耀(撰)尚史史·别史类[清]李锴(撰)杂史类书名部类作者五代史阙文史·杂史类[宋]王禹称(撰)五代史补史·杂史类[宋]陶岳(撰)北狩见闻录史·杂史类[宋]曹勋(撰)松漠纪闻史·杂史类[宋]洪皓(撰)国语史·杂史类[吴]韦昭(撰)国语补音史·杂史类[宋]宋庠(补葺)[汉]高诱(注)[宋]姚宏(续注)鲍氏战国策注史·杂史类[宋]鲍彪(撰)战国策校注史·杂史类[元]吴师道(撰)[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渚宫旧事史·杂史类[唐]余知古(撰)东观奏记史·杂史类[唐]裴庭裕(撰)燕翼诒谋录史·杂史类[宋]王栐(撰)太平治迹统类史·杂史类[宋]彭百川(撰)咸淳遗事史·杂史类[宋]不著撰人大金吊伐录史·杂史类[金]不著撰人汝南遗事史·杂史类[元]王鹗(撰)钱塘遗事史·杂史类[元]刘一清(撰)平宋录史·杂史类[元]刘敏中(撰)弇山堂别集史·杂史类[明]王世贞(撰)[明]朱睦(撰)钦定蒙古源流史·杂史类[清]蒙古萨囊彻辰(撰)诏令奏议类书名部类作者太祖高皇帝圣训史·诏令奏议类[清]康熙二十五年(编)革除逸史史·杂史类战国策史·杂史类贞观政要史·杂史类幸鲁盛典史·政书类[清]孔毓圻 金居敬(撰)万寿盛典初集史·政书类[清]王掞(监修) 王原祁 王奕清(撰)钦定大清通礼史·政书类[清]来保 李玉鸣(撰)皇朝礼器图式史·政书类[清]允禄(撰) 福隆安(校补)国朝宫史史·政书类[清]乾隆七年(撰) 二十四年(增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史·政书类[清]允禄(总办) 宫著(承修) 阿桂 于敏中(汉译)钦定南巡盛典史·政书类[清]高晋(初编) 萨载(续编) 阿桂 傅恒(合编)八旬万寿盛典史·政书类[清]阿桂(纂修)历代建元考史·政书类[清]钟渊映(撰)北郊配位尊西向议史·政书类[清]毛奇龄(撰)庙制图考史·政书类[清]万斯同(撰)救荒活民书史·政书类[宋]董煟(撰)熬波图史·政书类[元]陈椿(撰)钱通史·政书类[明]胡我琨(撰)捕蝗考史·政书类[清]陈芳生(撰)荒政丛书史·政书类[清]俞森(撰)钦定康济录史·政书类[清]陆曾禹(原撰) 倪国琏(检择)蒋溥 梁诗正(删润)历代兵制史·政书类[宋]陈傅良(撰)补汉兵志史·政书类[宋]钱文子(撰)马政纪史·政书类[明]杨时乔(撰)钦定八旗通志史·政书类[清]乾隆五十一年(撰)唐律疏义史·政书类[唐]长孙无忌(撰)大清律例史·政书类[清]三泰 徐本(纂) 刘统勋(纂)营造法式史·政书类[宋]李诫(撰)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史·政书类[清]金简(撰)目录类书名部类作者子略史·目录类[宋]高似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史·目录类[宋]陈振孙(撰)汉艺文志考证史·目录类[宋]王应麟(撰)文渊阁书目史·目录类[明]杨士奇(编)金石录史·目录类[宋]赵明诚(撰)法帖刊误史·目录类[宋]黄伯思(撰)法帖释文史·目录类[宋]刘次庄(撰)崇文总目史·目录类[宋]王尧臣 王洙 欧阳修(撰)郡斋读书志史·目录类[宋]晁公武(撰) 赵希弁(续辑)遂初堂书目史·目录类[宋]尤袤(撰)[明]朱睦(撰)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史·目录类[清]于敏中 王际华 梁国治(编)授经图义例史·目录类千顷堂书目史·目录类[清]黄虞稷(撰)经义考史·目录类[清]朱彝尊(撰)集古录史·目录类[宋]欧阳修(撰)籀史史·目录类[宋]翟耄年(撰)隶释史·目录类[宋]洪适(撰)隶续史·目录类[宋]洪适(撰)绛帖平史·目录类[宋]姜夔(撰)石刻铺叙史·目录类[宋]曾宏父(撰)法帖谱系史·目录类[宋]曹士冕(撰)兰亭考史·目录类[宋]桑世昌(撰) 高似孙(删定)兰亭续考史·目录类[宋]俞松(撰)宝刻丛编史·目录类[宋]陈思(撰)舆地碑记目史·目录类[宋]王象之(撰)宝刻类编史·目录类[宋]不著撰人古刻丛钞史·目录类[明]陶宗仪(编)名迹录史·目录类[明]朱珪(编)吴中金石新编史·目录类[明]陈暐(撰)金薤琳琅史·目录类[明]都穆(撰)法帖释文考异史·目录类[明]顾从义(撰)金石林时地考史·目录类[明]赵均(撰)石墨镌华史·目录类[明]赵崡(撰)金石史史·目录类[明]郭宗昌(撰)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史·目录类[清]于敏中 王际华 裘曰修(校正)求古录史·目录类[清]顾炎武(撰)金石文字记史·目录类[清]顾炎武(撰)石经考史·目录类[清]顾炎武(撰)万氏石经考史·目录类[清]万斯同(撰)来斋金石刻考略史·目录类[清]林侗(撰)嵩阳石刻集记史·目录类[清]叶封(撰)金石文考略史·目录类[清]李光暎(撰)分隶偶存史·目录类[清]万经(撰)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史·目录类[清]王澍(撰)竹云题跋史·目录类[清]王澍(撰)金石经眼录史·目录类[清]褚峻(摹图) 牛运震(补说)石经考异史·目录类[清]杭世骏(撰)史评类书名部类作者史通史·史评类[唐]刘知几(撰)史通通释史·史评类[清]浦起龙(撰)唐鉴史·史评类[宋]范祖禹(撰) 吕祖谦(注)唐史论断史·史评类[宋]孙甫(撰)唐书直笔史·史评类[宋]吕夏卿(撰)通鉴问疑史·史评类[宋]刘羲仲(撰)三国杂事史·史评类[宋]唐庚(撰)经幄管见史·史评类[宋]曹彦约(撰)心经子·儒家类[宋]真德秀(撰)政经子·儒家类[宋]真德秀(撰)项氏家说子·儒家类[宋]项安世(撰)先圣大训子·儒家类[宋]杨简(撰)黄氏日抄子·儒家类[宋]黄震(撰)北溪字义子·儒家类[宋]陈淳(撰) 王隽(录)准斋杂说子·儒家类[宋]吴如愚(撰)性理群书句解子·儒家类[宋]熊节(编) 熊刚大(注)东宫备览子·儒家类[宋]陈模(撰)孔子集语子·儒家类[宋]薛据(辑)[宋]张洪 齐(编)家山图书子·儒家类[宋]不著撰人读书分年日程子·儒家类[元]程端礼(撰)辨惑编子·儒家类[元]谢应芳(撰)治世龟鉴子·儒家类[元]苏天爵(撰)管窥外篇子·儒家类[元]史伯璿(撰)内训子·儒家类[明]仁孝文皇后徐氏(撰)理学类编子·儒家类[明]张九韶(撰)性理大全书子·儒家类[明]胡广(撰)读书录子·儒家类[明]薛瑄(撰)大学衍义补子·儒家类[明]丘浚(撰)居业录子·儒家类[明]胡居仁(撰)枫山语录子·儒家类[明]章懋(撰)东溪日谈录子·儒家类[明]周琦(撰)困知记子·儒家类[明]罗钦顺(撰)读书札记子·儒家类[明]徐问(撰)士翼子·儒家类[明]崔铣(撰)泾野子内篇子·儒家类[明]吕柟(撰)周子抄释子·儒家类[明]吕柟(撰)张子抄释子·儒家类[明]吕柟(撰)二程子抄释子·儒家类[明]吕柟(撰)朱子抄释子·儒家类[明]吕柟(撰)中庸衍义子·儒家类[明]夏良胜(撰)格物通子·儒家类[明]湛若水(撰)[明]袁(撰)呻吟语摘子·儒家类[明]吕坤(撰)刘子遗书子·儒家类[明]刘宗周(撰)人谱子·儒家类[明]刘宗周(撰)榕坛问业子·儒家类[明]黄道周(撰)温氏母训子·儒家类[明]温璜(述)御定资政要览子·儒家类[清]世祖(撰) 吕宫(纂) 蒋赫德傅以渐(撰后序)圣谕广训子·儒家类[清]圣祖(颁谕) 世宗(绎释)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子·儒家类[清]世宗(纂)御制日知荟说子·儒家类[清]高宗(撰)朱子读书法子·儒家类世纬子·儒家类建炎德安守御录子·兵家类[宋]汤璹(撰)法家类书名部类作者[周]管仲(撰)[唐]房玄龄(注)管子补注子·法家类[明]刘绩(撰)邓子子·法家类[周]邓析(撰)商子子·法家类[秦]商鞅(撰)[周]韩非(撰)[元]何犿(注)[五代]和凝 和(撰)折狱龟鉴子·法家类[宋]郑克(撰)[宋]桂万荣(撰)[明]吴讷(删补)补疑狱集子·法家类[明]张景(撰)农家类书名部类齐民要术子·农家类农书子·农家类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子·农家类农书子·农家类救荒本草子·农家类农政全书子·农家类泰西水法子·农家类野菜博录子·农家类钦定授时通考子·农家类医家类书名部类作者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子·医家类[隋]巢元方(撰)[唐]孙思邈(撰)[宋]高思衡 林亿(校正)银海精微子·医家类[唐]孙思邈(撰)[唐]王焘(撰)外台秘要方子·医家类[明]{西洋}熊三拔(撰)[明]鲍山(撰)[清]鄂尔泰 张廷玉(撰) 董诰 戴衢亨(备急千金要方子·医家类[宋]陈旉(撰)子·农家类[元]鲁明善(撰)[元]王祯(撰)[明]朱橚(撰)[明]徐光启(撰)棠阴比事子·法家类作者[后魏]贾思勰(撰)韩非子子·法家类疑狱集子·法家类管子子·法家类六壬大全子·术数类[ ]不著撰人卜法详考子·术数类[清]胡煦(撰)[周]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玉照定真经子·术数类[晋]郭璞(撰) 张颙(注)星命溯源子·术数类[ ]不著撰人珞琭子赋注子·术数类[宋]释昙莹(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子·术数类[宋]徐子平(撰)三命指迷赋子·术数类[宋]岳珂(补注)星命总括子·术数类[辽]耶律纯(撰)演禽通纂子·术数类[ ]不著撰人星学大成子·术数类[明]万民英(撰)三命通会子·术数类[明]万民英(撰)月波洞中记子·术数类[ ]不著撰人玉管照神局子·术数类[南唐]宋齐丘(撰)太清神鉴子·术数类[后周]王朴(撰)[金]张行简(撰)[元]薛延年(注)太乙金镜式经子·术数类[唐]王希明(撰)遁甲演义子·术数类[明]程道生(撰)禽星易见子·术数类[明]池本理(撰)御定星历考原子·术数类[清]李光地(编)钦定协纪辨方书子·术数类[清]允禄 梅谷成 何国宗(撰)元包数总义子·术数类[宋]张行成(撰)潜虚发微论子·术数类[宋]张敦实(撰)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子·术数类[宋]祝泌(撰)艺术类书名部类作者古画品录子·艺术类[南齐]谢赫(撰)书品子·艺术类[梁]庚肩吾(撰)续画品子·艺术类[陈]姚最(撰)贞观公私画史子·艺术类[唐]裴孝源(撰)书谱子·艺术类[唐]孙过庭(撰)书断子·艺术类[唐]张怀瓖(撰)[唐]窦(撰) 窦蒙(注)法书要录子·艺术类[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子·艺术类[唐]张彦远(撰)唐朝名画录子·艺术类[唐]朱景玄(撰)墨薮子·艺术类[唐]韦续(撰)画山水赋子·艺术类[唐]荆浩(撰)思陵翰墨志子·艺术类[宋]高宗(撰)五代名画补遗子·艺术类[宋]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子·艺术类[宋]刘道醇(撰)益州名画录子·艺术类[宋]黄休复(撰)述书赋子·艺术类李虚中命书子·术数类人伦大统赋子·术数类。

《四部丛刊》目录

《四部丛刊》目录

一、简介:所谓“四部”,即按我国传统分类法,将所有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

说得具体些,《四部丛刊》是一部集中各方面必读书、必备书的小型《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的。

学者们公认此书的最大特色是讲究版本。

纂辑者专选宋、元、明旧刊(间及清本者,则必取其精刻)及精校名抄本,故版本价值之高远在《四库全书》之上。

多年来,该书一直深受文史工作者推崇,所收书常被用作古籍整理的底本。

其中包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景印本《四部丛刊》续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景印本《四部丛刊》三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景印本《四部丛刊》是从1919年开始出书,1922年印成,共收书323种(包括二十四史),共8548卷,1926年重印,加《初编》序次,称《四部丛刊初编》。

1934年,又继续搜罗宋元明精刊本,印成《四部丛刊续编》,共收书81种(实际为75种),1438卷。

1936年,又续出《四部丛刊三编》共收书71种,1091卷。

正准备出版《四编》时,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终止。

以上共计收书504种、3134册、232478页、近九千余万字。

每编内皆分经、史、子、集四部。

所收书主要来源于上海涵芬楼、江南图书馆、江南书寓及其它藏书家的珍本藏书。

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大的丛书。

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张元济先生可谓花了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其功不可没。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处在动乱的年代里,张元济看到中国的文化瑰宝善本古籍遭到损坏:「自咸(咸丰)同(同治)以来,神州几经变故,旧籍日就沦亡,盖求书之难,国学之微,未有甚于此者。

」张元济决心藉商务印书馆的经济实力和印刷出版条件,编辑出版《四部丛刊》,其目的为抢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使其免于沦亡;解决学者求书之难,满足学习所必读之需要。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經部包含兩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經典及其詮釋書,詮釋書包括單書詮釋和通論;第二板塊為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之書。

(一)易類關於《易》的學說與闡釋收入此類。

例:《周易正义》(十二卷)、《子夏易传》(十一卷)、《南轩易说》(三卷)、《周易注》(十卷)等。

(二)書類《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轇轕,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例:《尚书正义》(二十卷)、《洪范正论》(五卷)、《书疑》(九卷)等。

(三)詩類《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後则众说争矣。

然攻汉学者意不尽在於经义,务胜汉儒而已。

伸汉学者意亦不尽在於经义,愤宋儒之诋汉儒而已。

各挟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济以不平之气,激而过当,亦其势然欤!夫解《春秋》者惟《公羊》多驳,其中高子、沈子之说,殆转相附益。

要其大义数十,传自圣门者,不能废也。

《诗序》称子夏,而所引高子、孟仲子乃战国时人,固後来搀续之明证。

即成伯玙等所指篇首一句经师口授,亦未必不失其真。

然去古未远,必有所受。

意其真赝相半,亦近似《公羊》。

全信全疑,均为偏见。

今参稽众说,务协其平。

苟不至程大昌之妄改旧文,王柏之横删圣籍者,论有可采,并录存之以消融数百年之门户。

至於鸟兽草木之名,训诂声音之学,皆事须考证,非可空谈。

今所采辑,则尊汉学者居多焉。

例:《诗序》(二卷)、《毛诗正义》(四十卷)、《三家诗拾遗》(十卷)、《诗说》(一卷)、《诗经疏略》(八卷)等。

香途

香途

香途1、香是一种美好的气味-《说文解字》中解释:“香,芳也,从黍从甘。

”-《春秋传》说:“黍稷馨香。

”2、香的物质分为化学香品与天然香料:在天然香料中,又分为动物类香、植物类香3、香道的本身是养生香料的本身的特性有避秽、杀菌、祛疫、疗疾的功能;而通过香的过程也可以修身、养性、通灵、开悟。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类大量香疗方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有芳香类植物56种;香史中华民族的用香史,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红山文化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文化进过汉、唐时期的迅速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在明、清时期呈现总结和传承之势,清代末期开始衰落。

一、远古时期用香:最朴素的养生诉求1、远古用香:与神对话。

蛮荒时代的“燎祭”,就是从先民的用香开始。

用香木或者柴草,祭祀或求福,这是从远古就开始存在的“求生诉求”。

直到今天,我们一提起香的时候,还是会第一反应想到祭祖或是供奉。

二、先秦时期用香:疗疾、立德秦朝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对于香的认知有限,比如:泽兰、蕙草、萧、艾、香茅等,而使用的方式也是:佩戴、熬煎、熏染为主。

《礼记`内则》中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昧爽而朝。

”容臭就是指香物,是为了接近尊敬的长辈时,避免自己身上的秽气触冒到他们。

《山海经》中也指出:佩戴熏草,香似蘼芜,可以治疗皮肤病;佩戴迷谷,能使人精神清爽而不迷乱。

在屈原的《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惟兹佩之可贵兮。

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三、汉魏时期用香:颐养身心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香料、药香开始丰富,弥补了中原草木香的不足,使合香、配料、精细焚熏成为可能。

1、帝王情在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里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向人们展示了汉代熏香的方式。

在汉代之后不再把茅香、蕙草放置在香炉之中直接点燃,而是把上等香料合成香球或香饼放入考究的博山炉中,下置炭火,用炭火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烤热。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10
西岩集二十卷 中庵集二十卷 王文忠集六卷 勤斋集八卷 榘庵集十五卷 伊滨集二十四卷 积斋集五卷 瓢泉吟稿五卷 子渊诗集六卷 羽庭集六卷 吾吾类稿三卷 性情集六卷 樗隐集六卷 庸庵集十四卷 密庵集八卷 临安集六卷 蓝山集六卷 蓝涧集六卷 樗庵类稿二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鹅湖集六卷 锦绣论二卷 渔父词集句二卷 2.总集类(9 种): 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 江湖后集二十四卷
6
石林燕语十卷 辨言一卷 常谈一卷 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 涧泉日记三卷 琴堂谕俗编二卷 敬斋古今黈八卷 日闻录一卷 言行龟鉴八卷 鸣道集说一卷 中说三卷 女教书四卷 有官龟鉴十九卷 忍经一卷 劝善书二十卷 永鉴录二卷 历代驸马录二卷 公子书三卷 帝王宝范三卷 11.类书类(20 种): 古今同姓名录二卷 元和姓纂十八卷 实宾录十四卷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帝王经世图谱十六卷 四六膏馥七卷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 宝刻类编八卷 12.史评类(4 种): 经幄管见四卷 旧闻证误四卷 叙古颂二卷 事偶韵语一卷 三、子部(171 种) 1.儒家类(19 种): 傅子一卷 帝范四卷 儒言一卷 省心杂言一卷 袁氏世范三卷 戒子通录八卷 知言六卷附录一卷 明本释三卷 少仪外传二卷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 准斋杂说二卷 朱子读书法四卷 家山图书一卷 通言一卷 庸言一卷 明伦集三卷 子家子一卷
宛陵群英集十二卷 桃花源集一卷 发蒙宏纲三卷 大全赋会五十卷 启札锦绣一卷 中州启札二卷 尺牍筌蹄三卷 3.诗文评类(9 种): 藏海诗话一卷 岁寒堂诗话二卷 环溪诗话一卷 余师录四卷 文章精义一卷 浩然斋雅谈三卷 文说一卷 作义要诀一卷 少陵诗格一卷 4.词曲类(1 种): 烟波渔隐词二卷
11
9
烛湖集二十卷附编二卷 昌谷集二十二卷 省斋集十卷 山房集九卷 后乐集二十卷 性善堂稿十五卷 东山诗选二卷 蒙斋集十八卷 鹤林集四十卷 东涧集十四卷 浣川集十卷 渔墅类稿八卷 沧洲尘缶编十四卷 篔窗集十卷 臞轩集十六卷 敝帚藁略八卷 泠然斋集八卷 涧泉集二十卷 庸斋集六卷 彝斋文编四卷 张氏拙轩集六卷 灵岩集十卷 楳埜集十二卷 耻堂存稿八卷 字溪集十一卷附录一卷 潜山集十二卷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总目(1-6)1-经部总目2-史部总目3-子部总目4-集部总目一5-集部总目二,全书索引6-全书简明目录,全书索引经部(7-242)经部.易类(7-53)7-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注疏_周易略例,周易注疏_考证,周易集解8-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易数钩隐图_遗论九事,周易口义,周易口义_系辞,周易口义_卷末(说卦,序卦,杂卦),温公易说,横渠易说,横渠易说_横渠先生行状9-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周易新讲义10-紫巖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11-汉上易传,汉上易传_卦图,汉上易传_丛说,周易窥余,易璇玑,易变体义12-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周易古占法_周易章句外编,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13-郭氏传家易说,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14-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15-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易裨传_外篇16-厚斋易学,厚斋易学_先儒著述17-童溪易传,周易总义,西谿易说,丙子学易编,易通18-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19-易学启蒙小传,易学启蒙小传_易学启蒙古经传,周易辑闻,周易辑闻_易雅,周易辑闻_筮宗,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20-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21-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易图通变_易筮通变22-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易源奥义_周易原旨23-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24-易学滥觞,大易缉说,大易缉说_续刊大易缉说始末,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25-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26-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27-周易爻变易缊,周易参义,周易文诠28-周易传义大全29-易经蒙引30-读易余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31-周易辨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32-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33-读易述,像象管见34-周易札记,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35-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儿易内仪以_儿易外仪,卦变考略36-古周易订诂,古周易订诂_解经处答客问,周易玩辞困学记37-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38-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39-读易大旨,周易稗疏,周易稗疏_考异,易酌,田间易学40-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周易象辞_周易寻门余论,周易象辞_图学辩惑41-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42-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43-周易浅述,周易浅述_周易浅述图,易原就正44-大易通解,大易通解_读启蒙杂说,易经衷论,易图明辨45-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146-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247-周易传注,周易传注_周易筮考,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48-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存_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约存_周易函书别集49-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50-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51-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52-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53-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干凿度,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经部.书类(54-68)54-尚书注疏,尚书注疏_考证,洪范口义,书传55-尚书全解56-禹贡指南,禹贡论,禹贡论_禹贡后论,禹贡论_禹贡山川地理图,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57-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58-书经集传,尚书精义59-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60-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61-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书传辑录纂注62-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书义断法_作义要诀,尚书纂传,尚书句解63-书传会选,书经大全64-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尚书疏衍,洪范明义65-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66-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尚书古文疏证_朱子古文书疑,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尚书埤传_书经考异6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68-洪范正论,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尚书大传,尚书大传_补遗,书义矜式经部.诗类(69-89)69-诗序,毛诗注疏,毛诗注疏_毛诗注疏原目,毛诗注疏_毛诗注解传述人考证70-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诗本义_郑氏诗谱,苏氏诗集传,毛诗名物解71-毛诗李黄集解72-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73-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74-絜斋毛诗经筵讲义,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75-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76-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诗传旁通77-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经疑问_诗辨说,诗缵绪78-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传大全_朱子诗序辨说79-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80-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81-诗经世本古义82-待轩诗记,读诗略记83-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诗经传说汇纂_朱子诗序辨说84-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85-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86-诗所,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87-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88-毛诗类释,毛诗类释_续编,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89-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韩诗外传经部.礼类.周礼之属(90-101)90-周礼注疏,周礼注疏_考证91-周官新义,周官新义_考工记解,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92-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93-周礼订义194-周礼订义295-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96-周礼传,周礼传_周礼图说,周礼传_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全经释原_周礼通今续论97-周礼注疏删翼98-钦定周官义疏199-钦定周官义疏2100-周礼述注,周礼纂训101-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周礼疑义举要经部.礼类.仪礼之属(102-114)102-仪礼注疏,仪礼注疏_考证103-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104-仪礼图,仪礼图_仪礼旁通图,仪礼要义105-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106-钦定仪礼义疏1107-钦定仪礼义疏2108-仪礼郑注句读,仪礼郑注句读_仪礼监本正误,仪礼郑注句读_仪礼石本误字,仪礼商,仪礼述注109-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祼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110-仪礼集编1111-仪礼集编2,内外服制通释112-读礼通考1113-读礼通考2114-读礼通考3经部.礼类.礼记之属(115-128)115-礼记注疏1116-礼记注疏2,礼记注疏_考证,月令解117-礼记集说1118-礼记集说2119-礼记集说3120-礼记集说4121-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122-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表记集传_春秋表记问业,坊记集传,坊记集传_坊记春秋问业,缁衣集传,儒行集传123-日讲礼记解义124-钦定礼记义疏1125-钦定礼记义疏2126-钦定礼记义疏3127-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128-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大戴礼记,夏小正戴氏传经部.礼类.三礼总义之属(129)129-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经部.礼类.通礼之属(130-142)130-礼书131-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_续1132-仪礼经传通解_续2133-读书纲目1134-读书纲目2,读书纲目_论律吕,读书纲目_深衣考误135-五礼通考1136-五礼通考2137-五礼通考3138-五礼通考4139-五礼通考5140-五礼通考6141-五礼通考7142-五礼通考8经部.礼类.杂礼书之属(142)142-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经部.春秋类(143-181)143-春秋左传注疏1,春秋左传注疏_春秋三传注解传述人考证144-春秋左传注疏2145-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_考证,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_考证,箴膏肓,箴膏肓_起废疾,箴膏肓_发墨守146-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147-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春秋意林传,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148-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崔氏春秋经解_春秋例要,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149-叶氏春秋传,春秋考,春秋三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左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公羊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谷梁传谳150-吕氏春秋集解151-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陈氏春秋后传152-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153-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154-春秋分记155-春秋讲义,春秋集义156-张氏春秋集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157-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吕氏春秋或问_春秋五论158-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159-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160-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161-三传辨疑162-春秋谳义,春秋会通163-春秋阙疑164-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165-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春王正月考_辨疑,春秋书法钩元166-春秋大全167-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168-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169-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170-春秋孔义,春秋辩义171-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172-日讲春秋解义173-钦定春秋传说汇纂174-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175-读左日钞,读左日钞_读左日钞补,左传事纬,左传事纬_左传事纬前集176-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177-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178-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179-春秋大事表1180-春秋大事表2,春秋大事表_读春秋偶笔,春秋大事表_舆图181-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春秋繁露经部.孝经类(182)182-古文孝经孔氏传,古文孝经孔氏传_宋本古文孝经,孝经注疏,孝经注疏_考证,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182-194)182-驳五经异义,驳五经异义_补遗,郑志,经典释文183-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184-六经奥论,明本排字九经直音,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185-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易经,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书经,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诗经186-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礼记187-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春秋1188-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春秋2189-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春秋3,钦定繙译五经四书_御制繙译四书190-七经孟子考文补遗191-九经误字,经问,经问_经问补,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192-十三经注疏正字193-朱子五经语类(易,书,诗,春秋,礼)194-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古微书经部.四书类(195-210)195-孟子注疏,孟子注疏_考证,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注疏_考证196-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尊孟辨_尊孟续辨,尊孟辨_尊孟辨别录197-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_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中庸章句,四书或问198-论孟精义,论孟精义_论语精义,论孟精义_孟子精义,中庸辑略199-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200-四书集编,四书集编_大学集编,四书集编_中庸集编,四书集编_论语集编,四书集编_孟子集编,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中庸指归_中庸分章,中庸指归_大学发微,中庸指归_大学本旨201-四书纂疏202-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_论语集注考证,论孟集注考证_孟子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203-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通证__大学章句或问通证,四书通证__论语集注通证,四书通证__孟子集注通证,四书通证__中庸章句或问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204-四书纂笺,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205-四书大全,四书大全__大学章句大全,四书大全__大学或问,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四书大全__中庸章句大全,四书大全__中庸或问206-四书蒙引,四书蒙引_四书蒙引别录,四书因问207-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208-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孟子师说,大学翼真209-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210-榕村四书说,榕村四书说__大学古本说,榕村四书说__中庸章段,榕村四书说__中庸余论,榕村四书说__读论语札记,榕村四书说__读孟子札记,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四书剩言_四书剩言补,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三续,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乡党图考经部.乐类(211-220)211-皇祐新乐图记,乐书212-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213-乐律全书1214-乐律全书2215-御制律吕正义(正律审音,和声定乐,协均度曲),御制律吕正义后编1 216-御制律吕正义后编2217-御制律吕正义后编3218-御制律吕正义后编4219-钦定诗经乐谱全书,钦定诗经乐谱全书_钦定乐律正俗220-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221、222)221-尔雅注疏,尔雅注疏_考证,尔雅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222-群经音辨,埤雅,埤雅_音释,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223-235)223-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说文解字篆韵谱224-重修玉篇,重修玉篇_玉篇反纽图,重修玉篇_玉篇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225-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226-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227-六书统228-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伪,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古音骈字_古音骈字续篇,俗书刊误,字孪229-御定康熙字典1230-御定康熙字典2231-御定康熙字典3,御定康熙字典_补遗232-御制增订清文鉴1233-御制增订清文鉴2,御制增订清文鉴_补编,御制增订清文鉴_总纲,御制增订清文鉴_补编总纲234-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235-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经部.小学类.韵书之属(236-242)236-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237-切韵指掌图,切韵指掌图__检图之例,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__贡举条式,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238-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角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239-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丛目_古音猎要,古音丛目_古音余,古音丛目_古音附录,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240-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241-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242-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六艺纲目,六艺纲目_字原,六艺纲目_六艺纲目发原史部(243-694)史部.正史类(243-302)243-史记1244-史记2,史记_考证,史记_补史记三皇本纪,史记_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史记_列国分野245-史记集解1246-史记集解2,史记索隐247-史记正义1,史记正义_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248-史记正义2,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249-前汉书1250-前汉书2251-前汉书3,前汉书_考证,班马异同252-后汉书1253-后汉书2,后汉书_考证,补后汉书年表,两汉刊误补遗254-三国志,三国志_魏志,三国志_蜀志,三国志_吴志,三国志_考证,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三国志补注_诸史然疑255-晋书1256-晋书2,晋书_考证,晋书_晋书音义257-宋书1258-宋书2,宋书_考证259-南齐书,南齐书_考证260-梁书,梁书_考证,陈书,陈书_考证261-魏书1262-魏书2,魏书_考证263-北齐书,北齐书_考证,周书,周书_考证264-隋书,隋书_考证265-南史,南史_考证266-北史1267-北史2,北史_考证268-旧唐书1269-旧唐书2270-旧唐书3271-旧唐书4,旧唐书_考证272-新唐书1273-新唐书2274-新唐书3275-新唐书4276-新唐书5,新唐书_考证,新唐书_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277-旧五代史1278-旧五代史2,旧五代史_考证279-新五代史,新五代史_考证,五代史纂误280-宋史1281-宋史2282-宋史3283-宋史4284-宋史5285-宋史6286-宋史7287-宋史8288-宋史9,宋史_考证289-辽史,辽史_考证,辽史拾遗290-金史1291-金史2,金史_考证292-元史1293-元史2294-元史3295-元史4,元史_考证296-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辽史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金史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元史语解297-明史1298-明史2299-明史3300-明史4301-明史5302-明史6,明史_考证史部.编年类(303-345)303-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304-资治通鉴1305-资治通鉴2306-资治通鉴3307-资治通鉴4308-资治通鉴5309-资治通鉴6310-资治通鉴7311-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312-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313-皇王大纪,中兴小纪314-续资治通鉴长编1315-续资治通鉴长编2316-续资治通鉴长编3317-续资治通鉴长编4318-续资治通鉴长编5319-续资治通鉴长编6320-续资治通鉴长编7321-续资治通鉴长编8322-续资治通鉴长编9323-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324-大事记,大事记_大事记通释,大事记_大事记解题32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32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32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3328-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329-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330-宋史全文1331-宋史全文2332-资治通鉴前编,资治通鉴前编_资治通鉴前编举要,通鉴续编333-大事记续编1334-大事记续编2,元史续编335-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336-御批历代通鉴辑览2337-御批历代通鉴辑览3338-御批历代通鉴辑览4339-御批历代通鉴辑览5,御批历代通鉴辑览_明唐桂二王本末340-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341-皇清开国方略,皇清开国方略_御制开国方略联句,皇清开国方略_卷首:发祥世纪342-资治通鉴后编1343-资治通鉴后编2344-资治通鉴后编3345-资治通鉴后编4史部.纪事本末类(346-369)346-通鉴纪事本末1347-通鉴纪事本末2348-通鉴纪事本末3349-通鉴纪事本末4,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350-三朝北盟会编1351-三朝北盟会编2352-三朝北盟会编3,蜀鉴,炎徼纪闻353-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354-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1355-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2356-钦定平定金川方略357-平定准噶尔方略_前编358-平定准噶尔方略_正编1359-平定准噶尔方略_正编2,平定准噶尔方略_续编360-平定两金川方略1361-平定两金川方略2362-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363-钦定平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364-滇考,明史纪事本末365-绎史1366-绎史2367-绎史3368-绎史4369-左传纪事本末,平台纪略,平台纪略_东征集史部.别史类(370-405)370-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371-隆平集,古史372-通志1373-通志2374-通志3375-通志4376-通志5377-通志6378-通志7379-通志8380-通志9381-通志10382-东都事略383-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384-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萧氏续后汉书_义例,萧氏续后汉书_续后汉书音义385-郝氏续后汉书1386-郝氏续后汉书2,春秋别典387-御定历代纪事年表1388-御定历代纪事年表2389-御定历代纪事年表3390-御定历代纪事年表4391-御定历代纪事年表5392-钦定续通志1393-钦定续通志2394-钦定续通志3395-钦定续通志4396-钦定续通志5397-钦定续通志6398-钦定续通志7399-钦定续通志8400-钦定续通志9401-钦定续通志10402-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403-春秋战国异辞,春秋战国异辞_春秋战国通表,春秋战国异辞_摭遗404-尚史1405-尚史2史部.杂史类(406-410)406-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407-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渚宫旧事_补遗,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松漠纪闻_续,燕翼诒谋录408-太奔驰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409-弇山堂别集1410-弇山堂别集2,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411-426)411-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412-世宗宪皇帝圣训413-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_上谕旗务议覆,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_谕行旗务奏议414-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1415-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2416-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1417-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2418-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34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4420-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542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642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7423-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842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9425-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10426-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427-445)427-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左史谏草_左史吕公家传,左史谏草_监簿吕公家传,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428-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杨文忠三录429-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谿奏疏,谭襄敏奏议430-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湣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靳文襄奏疏_治河题槁,靳文襄奏疏_抚皖题槁,华野疏稿431-宋名臣奏议1432-宋名臣奏议2433-历代名臣奏议1434-历代名臣奏议2435-历代名臣奏议3436-历代名臣奏议4437-历代名臣奏议5438-历代名臣奏议6439-历代名臣奏议7440-历代名臣奏议8441-历代名臣奏议9442-历代名臣奏议10443-名臣经济录1444-名臣经济录2445-御选明臣奏议史部.传记类.圣贤之属(446)446-孔子编年,东家杂记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446、447)446-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萃编,金佗萃编_金佗续编447-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朱子年谱_朱子年谱考异,朱子年谱_朱子论学切要语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448-460)448-古列女传,古列女传_续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449-宋名臣言行录450-名臣碑传琬琰之集451-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祐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名臣事略452-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嘉靖以来首辅传453-明名臣琬琰录,明名臣琬琰录_明名臣琬琰续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454-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455-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1456-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2,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457-明儒学案458-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东林列传_熹宗原本本纪,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明儒言行录_明儒言行录续编459-史传三编460-闽中理学渊源考史部.传记类.杂录之属(460)460-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