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第2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要求:1 、欣赏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精湛艺术,品味情形交融的文学特色;2 、依照特定语境,准确把握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3 、领略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明白得;2 、把握语境来作辨析、品味,深刻地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具: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单元:何为散文?散文曾经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是为了区别于“韵文”而起的一个名字,而现在散文则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我们即将要一起来学习的单元便是抒情散文单元,请大伙儿把课文翻到第三十页,我们能够看到这单元的课文由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组成。
现在我带领大伙儿一起来浏览一下那个我们即将要步入的散文殿堂。
第一篇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作者在一个夏夜为了排解心中苦闷去欣赏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
第二篇《我的空中楼阁》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他那建于山脊上的小房子,曾经也让千百万个读了文章的人也多了个梦,妄图自己也能拥有如此小屋。
而《我与地坛》则表现了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索,对母爱的感悟,最后一篇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一个夜晚偶然之中发觉了海棠花开,他由此想到什么了呢?那要由我们在接下来的这段生活的学习中来了解来体味了!二、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的这一篇散文便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展现课件)他的作品我们明白的有《匆匆》、《春》、《绿》、《背影》。
关于他的情形我们或者都有零星地明白,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对他的情形做一个系统了解。
:(展现课件,师作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现代闻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份子。
成长历程: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 年入高等小学,写有《睡罢,小小的人》是他新诗处女作;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受五四浪潮妨碍走上文学道路;1920 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板书课题)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学习工具:提供相关学习工具,如词典、参考书籍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5. 请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答案:
《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成为作者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同时,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标题:荷塘月色——美丽与现实的交织
- 内容:
- 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社会背景的无奈与忧愁: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九.教学反思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困惑,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讲解的清晰性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请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美景的宁静、优美,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同时,通过景物描写,作者表现了荷塘月色带给自己的愉悦和宁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景物描写也为文本增添了诗情画意,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 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进步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才能。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巧,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进步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安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3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现当代诗歌,对其有了整体把握,知道诗歌是感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毛____与徐志摩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是豪放,一个事婉约。
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感情,具有跳跃性,要我们用想象与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们这单元要学习现当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和点滴情感,有人说阅读散文就好似我们同作者一同漫步。
如今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大家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单元导读。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咱们这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笔记下本单元的学习方法:1、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作品中的物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艺术手法的赏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
3、多诵读。
二、课文导入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动表现;
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语言点和句型结构;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阅读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动表现进行分析;
2.语言点:掌握文中涉及的生词、词组、句型结构等;
3.写作能力:运用所学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阅读理解
1.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
2.全班讨论,结合文中人物行为、动机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逐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4.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的文本片段。
3. 语言点解析
1.定期对重要生词和词组进行解析;
2.介绍和练习本文中的重要句型结构。
4. 写作练习
1.给学生讲解相关写作要求和技巧;
2.阅读样例提供思路,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写作练习;
3.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和状况,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语言点进行写作。
四、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提问互动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课堂练习中选取的写作题目,学生应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所学语言点进行写作。
六、教学反思
本课扎实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增强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信心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主动提供帮助。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②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比喻
③歌声,象煞 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通感
运用通感要注意抓住各种感觉之间 的联系即使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能使 读者受到艺术“感悟”。
展示第5段: 塘上月色:月光—比喻—幽静唯美
运用动词—月的朦胧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月光朦胧与柔和。
展示第6段: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 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 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 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 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 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 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 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 嫣红的火光。
朱自清: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 然更乐意。
通感:
即感觉的转移,是使各种感官 产生的感觉相互沟通,使难以 名状,难以言传的感觉变得具 体可感。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离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课内拓展:
例:听着这首舒服的歌,仿佛远远闻见淡 淡的芳香绕梁。
区分通感和比喻: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 浪花里蹿。
学习目标: 1、诵读4—6段,学到写景方法。 2、学以致用,培养运用写景技巧鉴
赏文段和体会文章美感的能力。 3、发现自然中的美,诗意的生活。
▪、
复习:
回顾本文写作思路及作者情感变化。
(1-3)夜赏的缘由 (4-6)夜景描写 (7-10)又回到现实
淡淡的愁 暂得喜悦 一丝愁绪
预习检测:
有情感的朗读4-6段
作业: 修改自己的写景语段。
❖生活处处皆是美,只需要你去发现哦!
谢谢欣赏
高中语文《朱自清 荷塘月色》2课时教案两套
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的: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2.语言运用的技巧难点: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2.通感的运用三、教学设想:1.预习提纲: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
3.加强朗读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
(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二教时【教学过程】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
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的主旨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表达产生的影响。
3. 体会课文中所呈现的唯美意境和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课文对其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5.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实践和阅读广度。
第五部分:教学方式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讨论式教学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讨。
3. 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所学内容。
第六部分: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和思考深度。
2.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书面表达。
3. 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意图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增进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好,汲取智慧,成为有情怀的文学人。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并理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提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的分析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荷塘月色》。
•引导学生思考荷塘月色会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
2.合作阅读(10分钟)•将课文分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进行静默阅读。
•要求学生标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分小组讨论,共同梳理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主题讨论(15分钟)•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对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写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鼓励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意义,例如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4.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片段,并分析这些片段中透露出的人物特点和情感状态。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描绘课文中的人物。
5.感受与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思考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情感和感受。
•分小组进行交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可以通过画画、写诗等方式表达。
•鼓励学生以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为题材,创作一些简单的句子或小段落。
6.拓展阅读(10分钟)•提供一些与自然环境和情感表达相关的诗歌或小说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总结并比较这些片段与《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方式和主题。
四、学习辅助工具•课文《荷塘月色》•小组讨论工具•画纸和颜料•书写工具五、课堂作业•结合课本中的诗句、片段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或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美感。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学会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并欣赏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分析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启发学生珍惜美好时光,以平静心态面对生活困扰。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进行分析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问题和表达感悟的能力。
4.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宁静的学习氛围,使其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两篇
《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提问:你们觉得荷塘月色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抒情。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月色”、“荷塘”等。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从赞美大自然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荷塘月色》的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
五、课后作业1.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精彩语句。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三篇】
《荷塘⽉⾊》是朱⾃清先⽣最有代表性的⼀篇写景抒情散⽂。
⼩编整理了⾼中语⽂荷塘⽉⾊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荷塘⽉⾊教案1【教学⽬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暗现实,向往⾃由⽣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章典雅清丽、准确⽣动、富有韵味的语⾔,学习作者运⽤语⾔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章典雅清丽、准确⽣动、富有韵味的语⾔,学习作者运⽤语⾔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课时【教学⽬标】1、鉴赏散⽂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初步感知⽂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体味第四段的语⾔美、画⾯美。
【教学过程】⼀、导⼊1、本单元学习散⽂。
散⽂包括抒情散⽂、叙事散⽂、写景散⽂、哲理散⽂。
她就像⼀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中送来舒⼼的温暖。
散⽂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雕龙》说:“⼈禀七情,应物⽽动。
物⾊三动,⼼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同苏醒,于是⼼物感应,情景相⽣,触景⽣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时说:“作者处处不忘⾃我,也处处不忘⾃然与社会。
……⼀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就是现代散⽂的特征之⼀。
”由此可见要热爱⽣活,⽤⼼体验⽣活就能写出好⽂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仪怎样⼀段感情、怎样⼀幅美景呢?请看画⾯,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碧绿的荷塘。
⾯对此等美景,杨万⾥赞叹道:毕竟西湖六⽉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彩。
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杨万⾥《⼩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洁品格!⾯对这样的景⾊,朱⾃清⼜是如何抒写⼼中的情怀的呢?⼆、整体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的旋律再次⾛进朱⾃清先⽣⼼灵的荷塘,叩响⼼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语、⼼荷。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10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图片教学法、问答法五、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请学生用四字词语去概括出来。
“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观赏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
”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展示。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结合学生回答,学生分小组一起赏析以下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复习导入
二、体会文章的第三美,情调美
1、自由阅读,找出本文作者为排解“不宁静”,散步到了哪些地方?并留意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线索。
(1)游踪:出家门——小径——荷塘——小径——回家门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找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
3.结合练习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1《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双线索环形结构。
2.探究作者为什么会“不宁静”,培养学生对文本多元化解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思想感情。
重点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3)概括情感变化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4)概括文章两条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练习
听筝 柳中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作简要分析。
2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找出含有感情词语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渴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落)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