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学习要点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丹阙.què鄜.fū独酌.zhuó邈.云汉miǎo闺.中guī云鬟.huán 遂.至suì未寝.qǐn藻荇.xìng柏.影bǎi婵.娟chán宫阙.què绮.户qǐ琼.楼qióng2. 词语将:偕,和。
相期:相约。
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
无情:忘情,尽情。
相期:指相约。
邈:遥远。
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
鄜州:地名,今某某富县。
云鬟:妇女的鬓发。
清辉:指月光。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盖.竹柏影也:发语词,原来是。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不胜:不堪承受。
弄:赏玩。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共:共赏。
婵娟:美丽的月光。
3.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某某省某某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某某巩县(今某某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定居某某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课文解析北师大版(2021-2022学年)
《咏月诗三首》课文解析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月亮的?我现在拿着酒杯问一问.】【分析】李白把酒问月,手中拿着杯子,姿态是潇洒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们想要追赶明月却得不到它,然而它却与你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分析】这两句诗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出像明镜飞升,下照红色的宫殿楼台,云影散尽,清辉焕发。
】【分析】用“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看见黑夜从海上袭来,怎知早晨在云间消失了?】【分析】“但见"“宁知”的呼应足见诗人的惊奇,使读者浮想联翩。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地捣药,为了什么?夜夜独处的嫦娥,谁是她的邻居?】【分析】引入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语中对神物、仙女深表同情,流露出诗人孤苦的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看不到古人那时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却也曾经照过古人.】【分析】诗人对宇宙的遐想,引起一番对于人生哲理的探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世代交替就像流水一样,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
】【分析】这两句诗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但愿在听歌饮酒的场合下,月亮能长久地照着酒杯。
】【分析】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①《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四句诗历来被人们传诵,究竟妙在何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ﻬ【分析】点出“独”字,诗人的孤独已见一斑.诗的三、四句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中秋咏月词三首》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哪 一句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
调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水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 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 仕途的失意与别离的痛苦。
2、作者一直向往天上宫阙吗?你是从哪儿看出 来的?为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 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1、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2、栖(qī):鸟停在树上。 3、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4、地白:指月光满地。 5、尽:都、全部。 6、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7、家:语尾助词,无实义。
三读诗歌,重点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地白”写中秋月色,给人以澄静素洁, 清美之感。
下阕重点字词:
1、朱:朱红,正红色。
2、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
丝织品。
3、不应:不应该。
4、何事:为什么?
5、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
下阕含义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它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 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 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 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 里,共对这同一轮明月互相祝福。
《咏月诗》教案
《咏月诗》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月诗》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咏月诗》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咏月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环保,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以“月亮”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2.提问引导:教师提问:“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咏月诗三首》,理解诗句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2.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咏月诗三首》中的文学形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月亮时的不同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导入新课:教师正式引入《咏月诗三首》,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咏月诗三首》,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2.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表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诗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词基础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初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针对《咏月诗三首》的教学,学生面临以下挑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7 咏月诗三首备课全方案
李白《咏月诗三首》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月亮,以它的皎洁,它的清丽,它的圆润,博得人们的喜爱。
月亮,更是团圆的象征,“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月亮,也是诗人们钟情的对象,他们或对月抒怀,或举杯邀月,或借月思亲,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篇写月的诗词.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皎(jiǎo)丹阙(què)宵(xiāo) 独酌(zhuó) 徘徊(pái) 邈云汉(miǎo)云鬟(huán) 金樽(zūn) 虚幌(huǎng) 鄜州(fū)2.多音字jiāng(将来)sǎn(散文)将散相xiāng(互相)jiàng(将领)sàn(分散)xiàng(相声)3.形近字宵xiāo(元宵) 阙què(宫阙)鬟huán(云鬟)霄xiāo(云霄)阕què(乐阕)鬓bìn(鬓角)4.重点词语释义绿烟:文中指遮蔽月光的云影。
宁知:怎知.相期:相约。
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幔。
邈:遥远。
云汉:本指银河,这里指仙境。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
他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关心人民,讴歌正义,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才横溢,诗风雄奇豪放,清新自然,诗味深厚隽永,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其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主题总结《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应友人之情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要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下是我带来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的相关内容,期望对你有帮忙。
学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例1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2课时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重点: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二、理解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自古,“月亮”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布满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骚客尤其喜爱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成就名作佳篇。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领会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篇旷世杰作,同样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预习检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提示留意下列字词读音栖鸦( )绮户( )宫阙( )琼楼( ) 天际( )2、老师范读。
3、同学一齐朗读这首词(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熟悉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同学了解,老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其次次朗读训练①同学个人朗读;②同学齐读。
五、思索争论在这首词里面,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争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 依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九年级语文 咏月诗三首 教案 徐炜
九年级语文教案《把酒问月》主备人徐炜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1、《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2、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3、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4、“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学习要点
《咏月诗三首》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公元701年2月8日诞生于碎叶城,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青年时期喜游历,广结友: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某某省安陆县)。
他希望通过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某某、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某某任城(今某某某某)。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命途多舛,内心烦,作诗排遣: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内心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某某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某某某某)、某某(今某某某某)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某某当涂县。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原籍某某襄阳,生于某某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被称为“史诗”。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某某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来在某某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某某、某某)。
九年级语文《苏轼咏月诗文》学习要点
《苏轼咏月诗文》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某某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1059年任某某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某某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某某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某某通判,改知密州、某某、某某。
元丰二年(1079年),因“讪谤朝政”罪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某某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
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某某、某某、某某,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某某安置、再贬为某某(今某某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某某,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忠。
苏轼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绝句《题西林壁》等。
他最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二、知识讲解《记承天寺夜游》1、背景说明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某某做团练副史已经四年(这年他四十四岁),此时,他的心情总的来说是比较抑郁的。
但作者是能从忧愁中寻找快乐的,即使是在政治上十分艰难的岁月里,他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本文就是表现他这种自由快乐心情的。
2、难句解析:①解衣欲睡:在古汉语字典中“解”的意思有多种,其中在本句中能解释通的有两个:①解开,②脱下,那么在这句中到底应该用哪个义项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14课《诗词三首》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上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一、《行路难》《行路难》(一)作者介绍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称“大李杜”。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二)创作背景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原诗 字词解释 翻译 要点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③〔玉盘珍羞直万钱〕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玉盘,对盘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赏析题】以乐景村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
与“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子的美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内容理解题】正面写“行路难”。
用“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
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鄂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
(七)当堂背诵。
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7 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教
《把酒问月》◆教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情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李白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已具备了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讨论学会本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内容和情感。
2、清楚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主题。
【解决措施】从整体感知入手,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找答案。
◆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通过分析把握诗的主题,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解决措施】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诗歌主题的讲解,用全面讲解、重点突破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字面之下情感的倾述。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文,会写生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和情感。
◆学习过程(五环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堂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主学习“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大家来猜一猜,他写的诗人是谁呢?对于李白的作品,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打开《助学》第201页,默读“预习积累”2(1)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把酒问月》,去领略伟大诗人的浪漫风采。
(板书:课题,作者)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一、了解文题。
《把酒问月》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月,紧扣“问”字,表达情感。
前承大诗人屈原的《天问》,对后世之作又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初三语文知识点苏轼咏月诗文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
初三语文知识点:苏轼咏月诗文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
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苏轼咏月诗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作者ﻭ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ﻭ
2中心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作者那种纵使在悲凉苦闷中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水调歌头·中秋》: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抒发了诗人“高度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等人生感悟,也表现了超然达观的思想.
3句式ﻭ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ﻭ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ﻭ
苏轼咏月诗文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月诗三首》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公元701年2月8日诞生于碎叶城,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青年时期喜游历,广结友: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希望通过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命途多舛,内心烦,作诗排遣: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内心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被称为“史诗”。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来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这次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谒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二、李白与月李白一生痴情于月,写下了大量的咏月诗篇。
李白几乎是无诗不月,有月即诗。
月是李白诗歌中的一大意象。
月之圣洁,月之洒脱,月之圆缺,月之冷傲,成了李白咏之不尽的意境。
孤独的月亮,它阅尽人间春色,见证千古风流,一个月亮在酒里,一个诗人在月中,一个飘逸豪爽的诗仙在千年的月下独酌。
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
李白与月同醉,李白与月长存!三、知识讲解《把酒问月》1、解题:把酒:端着酒杯。
问月:质问月亮。
2、诗句解析:①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蓝天上的一轮明月来了多久了?我现在停止喝酒,端着酒杯来问一问它。
这句中的“停杯”是把酒停下来的意思,给人创设了一个酒仙的形象,他正端着酒杯,仰天长望,欲质问月亮。
②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这句一远一近,两个形象,从空间上来看,月亮和人相距很远,但是从主观感觉上来说,又觉得月亮时刻跟着你。
这种矛盾的感觉,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天真的、浪漫境界。
③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句是写月亮的样子,是说月亮好像一面镜子,皎洁如玉的月亮照在红色的宫殿上,红白相衬,非常美丽,月亮周围的雾气散尽,发出清冷的光,就好像从镜中发出一道道寒光一样。
这是李白望月,他是从另一角度来展开想象的。
④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这句描写了月亮的动态,写它东升西落的景象,前半句是从空间的角度着手,后半句从时间的角度落笔,它夜晚从海上来,早上从云间消没。
“宁知”,怎么知道,用这个词写出了月的变化不定难以揣摩。
⑤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这句是在向月发问。
白兔年复一年在那里捣药和谁一起享用呢?嫦娥住在那里和谁为邻居呢?意思是她们孤单吗?孤独吗?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意思是古月和今月是同一个月亮,今人中却没有古人,古人都消失了。
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呀!这里把“古月”“今月”对立起来,不过是为了强调古人和今人的不同。
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意思是“古人”“今人”虽不同,然而在“生命像流水一样过去”这一点上是一样,这和明月的永恒不变相比,显得多么短暂。
⑧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只希望听着音乐喝酒时,月光能经常照在酒杯中,那就是说让月光所代表的永恒和金樽所代表的短暂,二者统一为一个意象,短暂的生命因为有了月光而变得精致,变得有价值。
这句是说,自然漫长、稳定,人世短暂、多变,因此人要珍惜这短暂的生命,反映了李白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开阔的胸襟。
3、意境引领: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李白和好友宋某在一起喝酒,酒去人酣,望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宋某敦促李白探问。
你看李白手端酒杯,身体忽儿前俯,忽儿后仰,杯中的酒早已洒向大地,两眼不时地朝月亮所在的方向望去,口中还念念有词:明月啊,明月,你是何时来到这云汉之地的?不待明月回答,他又自我解嘲道:哈哈,明月啊,明月,虽然你在高处,我攀登不上了,可是你是那样地依人,夜夜与人相伴,使人不觉孤单。
瞧,你那娇好的容颜似明镜一般,你那柔和的光线映照在红色的宝殿上,多么地好看。
遮挡你的云层散去,你的光好似从铜镜中发出的冷光一般,煞是好看。
我只知道你东升西落,送走了无数个夜,迎来了无数个日。
斗转星移,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依然故我。
还有那玉兔嫦娥,她们与谁为邻和谁为伴?是否孤独寂寞?明月啊,明月,你千年不改,万年不变,我是多么想像你一样啊!怎奈我这似水年华短暂易逝,还没待醒悟过来,一辈子已经完了!唉!唉!唉!我(李白)即是那沉沦之流,无志之辈。
我一定要珍惜这短暂的一生,使之能像你明月一样永恒,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呀!这是李白对月悟理,望月抒怀!《月下独酌》1、题解:独自一人在月下喝酒,无朋友,无亲人。
孤独寂寞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
2、诗句解析: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花前月下,独自一人喝酒,无一个亲朋陪伴。
这句是直接抒情,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紧承上句的“独”,这里要打破孤独邀请朋友,邀谁呢?举起酒杯,对明月发出邀请,这是其一;其二是对自己的影子发出邀请。
在清冷的月光下,形影相吊的情景更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之情,使情更浓,同时,“我”端着酒杯,“我”发出邀请,一切皆由“我”做主,想象中的自由和洒脱也含在其中,所以这句的情是多重的,是欢乐和悲凉的交织体。
③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这一句是情绪的转折点,在前一句复杂感情的基础上转入孤独的痛苦中。
“月”和“影”毕竟都不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不能解读我的忧愁,明白我的心愿,有这两个为伴对我的心情来说也是徒然。
④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承上言志抒情,虽然月亮和影子没有生命,但眼下姑且有它们相陪作伴,多少还有些欢乐可言,若不知足,那以后会更痛苦,与其孤独、痛苦地度一生,还不如及时行乐。
这句反映了李白豪放豁达的胸怀。
⑤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若行乐,载歌载舞,影随“我”而动,“徘徊”和“零乱”,也好似有了生命的动态,这应是作者醉中的幻觉。
同时也暗含环境不能改变“我”,“我”要改变环境这样的意愿。
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趁酒醒时和月和影互相取乐吧!一旦“我”完全醉了,没有感觉了,“我”和影和月也各自分散了,连这种欢乐也没有了。
这句用及时行乐反衬诗人对这种快乐的珍惜,也说明人世悲凉到这种虚幻的欢乐都难以找寻的地步。
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们愿意结成忘却世俗的情谊,在遥远的仙境相见,这是诗人大胆想像的再现,表明他渴望超凡脱俗的真挚友谊,也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真挚友谊的无奈和失望,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行为。
3、意境引领:这首诗中诗人出场的场面非常简单,主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一个是诗人自己,他的动作也只有一个是独酌。
然而,却是简中有繁,繁从何来,从诗人大胆地想象中来。
他把天上的明月和明月下自己的影子都拉了过来,凑成三人,变冷清为热闹,变独酌为合饮,好似增加了欢乐的气氛,但此乐是短暂的,是相对的。
因为“明月不解饮”,“影子更徒然”,但这并没有扫兴,诗人已是很满足了。
他发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的豪言,用眼前的欢乐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心中苦乐参半,但诗人此时也已渐入醉乡,醉态醉意皆已显现。
既歌又舞、人舞月徘徊,人舞影零乱,又显出几份欢乐气氛。
最后,诗人和明月共约再会地点,“相期邈云汉”。
可见他们情相投意相合,可谓是挚友相见。
《月夜》1、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年(765年),安史叛军攻进潼关的时候,杜甫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到鄜州,寄居羌村。
一个月后,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八月,杜甫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意在前往灵武,投奔中央王朝,但不久就被叛军俘虏,送到沦陷中的长安。
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名作。
杜甫一生飘泊,常常有思念亲人的诗作,思念的感情大都是对全家的,涉及到闰情的、并直接诉说思念妻子的,在杜甫的千余首诗作中这首可能是唯一的。